- kven
-
古代历史上的一些统治者,喜欢把自己称为某帝某宗,如汉武帝,魏文帝等等,再者就是一些过时的统治者喜欢把自己称之为某宗,例如唐太宗,宋太宗等等。
而这些谥号,到底从何而来?历史上最早把统治者称之为皇帝的,应该从秦始皇那个朝代所谈起。在此之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统治者把自己也称之为王,例如楚王,齐王,赵王等等。
但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作为秦朝的统治者,一举灭掉了六国,从而平定了天下。当时他自认为自己功不可没,所以他一直研究应该得到怎样的称号才能证明自己的伟大功绩,
经过秦始皇的反复考虑,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决定谥号为“帝”称之为皇帝。而其实这些时候都是统治者用来盖棺定论的,但是唐高宗李治死后,当时他的皇后便是武则天,而武则天也是一位不按套路出牌的皇后,
他给李治的封号,便是天皇大帝。后来武则天一思考,这个谥号并不合理,总不能把李治称之为唐天皇大帝吧,所以后来只能把谥号改为某祖某宗了。
自从武则天开了先河之后,从此帝王的谥号便如脱缰的野马,越来越长。直到明清时期,谥号的字数已经长达二十多字,比如慈禧的谥号就有26个字,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真的是写字不嫌累啊。
当时武则天之前的皇帝唐太宗,本来封号就是唐文帝。在武周时期之后给太宗多次加谥,之后便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天涯
-
首先,这个问题就不对,皇帝没有封号。封号是帝王加封、赐予给他人的称号,皇帝乃天下之主,先秦称天子,祖龙之后又称皇帝,天子、皇帝就是他们的称号,但这个称号不是谁封的,或者说是上天封的,所以皇帝是没有封号的。
皇帝的称号有四种,尊号、谥号、庙号、年号。
尊号、年号,是皇帝在世时就有的,都是皇帝自己取的。
年号,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纪年的,比如贞观、开元、康熙、乾隆,这些都是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年号都是有寓意的,比如建元,建,建立;元,首,第一个(也有说法元的意思就是指“年号”这件事,所以新皇帝登基创建年号也叫“建元”。)。比如建元元年、康熙元年,都是指第一年,建元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建立第一个年号。又比如康熙,寓意: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贞观:取自《易经·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这两字表示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发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这规律就是“正”。
年号一般是皇帝自己取的,创建年号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追求,比如隋炀帝的年号——大业,取自《易·系辞上》:“盛德大业,子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简单来说就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想要建立一番伟大的事业。事实是,他也是按这个目标去做的,开疆拓土,以卫华夏;改革科举,开科取士;修凿运河,贯通南北……当然,也有的年号是以皇帝的名义取的,比如登基的皇帝年龄小,则可能是掌握朝政的太后或重臣们商议下来取的,比如康熙。
在明代以前,同一个皇帝可能会有好几个年号。皇帝登基后开始建立年号称为“建元”,在位的时候更改年号称之为“改元”。一般只有当遇到重大事的时候才会改元。比如唐玄宗,登基的时候建元“先天”,三年后,经过“先天政变”铲除了太平公主,真正掌握了皇帝实权后,改元“开元”,字面意思是开始新的纪元,要重新开始,同时也表明自己真正掌握实权了,另一个意思也是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事实上他也做到了,开创了大唐最鼎盛的时代,所以我们也称那个时代为“开元盛世”。而之后玄宗有点自得意满了,觉得自己的功业完成了,所有的事也都安排妥当了,天下安宁,四海升平,万国来贺,于是改元“天宝”。天宝,天然的宝物,已然是至宝了,不需要再雕琢,也就是指接下来不需要再有什么作为了,享受就好了。所以,天宝之后的唐玄宗基本没什么大作为了,但没想到又十几年就发生了安史之乱……
明代以后,年号开始终身制,也就是一帝一年号,所以从明代开始,我们常用年号来称呼那些皇帝,比如永乐皇帝、嘉定帝、崇祯帝、康熙、乾隆什么的,都是用年号来称。
尊号不限于皇帝,还有皇后、皇太后以及先贤什么的,也有尊号,一般是由实权掌握着来加尊的。比如像孔子、老子、关羽,都曾被一些帝王给加赐尊号,以示重视。
谥号、庙号都是死后才有的。
谥号,不限于皇帝。属于盖棺定论的性质。对于一些功臣勋故,死后皇帝们会根据他们的生平功绩赐予谥号,比如诸葛亮,谥号忠武,也有的是再之后的皇帝给追封的谥号,比如岳飞谥号忠武、武穆。同样皇帝的谥号也是接位的皇帝和大臣们商量着按照皇帝生前的功绩给定的。比如汉武帝,“孝武”是他的谥号,我们一般简称为汉武帝。从西周中期,就有谥号了,周公制谥,谥号是有专门的谥法的。谥号是既定的有褒有贬,每一个谥号都有它的标准,所以谥号是不能随便定的,必须符合标准。尽管如此,但实际一个皇帝的功过实在复杂,后代君主有时觉得给先祖的谥号不够完整就会再追谥,于是就造成有的皇帝的谥号有一两个字,有的皇帝的谥号多达二十个字,这跟尊号有点像,所以,对于一些帝王级人物,人们常常分不清尊号和谥号。谥号的组成是“谥号”+皇帝,比如,高皇帝、孝武皇帝、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庙号很好区分。
带有“祖”、“宗”的就是庙号,比如“太祖”、“太宗”、“仁宗”、“圣祖”,这样的是庙号。
就像前面所说,明代以后皇帝我们常以年号俗称,永乐、嘉靖、万历、康雍乾等等,明代以前,我们常用庙号或谥号俗称,比如唐太宗、宋太祖是庙号,汉文帝、汉景帝是谥号,也有谥号庙号合成的,比如刘邦,他的谥号是高皇帝,庙号是太祖,但我们俗称他为汉高祖。
所以,皇帝是不会自称自己是什么某宗某帝的,那是死后才有的称号。皇帝通用的自称是“朕”,自祖龙后“朕”这个字为皇帝专用。
- 小n
-
封号是根据他们的父亲来取的,有些是根据年号来的。
- 豆豆staR
-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是尊崇褒美。
- LuckySXyd
-
古代皇帝的称号往往和年号谥号之类的联系到一起去。
- meira
-
这个好像是根据他们做的大事和所处的年代来取的。
- 左迁
-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
- 里论外几
-
这个是他去世后,大臣和后来的人根据他的功绩来定的
- Chen
-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是尊崇褒美,要有重要的含义,更要大气。
- 阿啵呲嘚
-
都是当时的年号来决定的,根据当时有什么丰功伟绩才觉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