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啵呲嘚
-
燕王朱棣就是明成祖,是通过叛乱夺取政权当上皇帝的。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朱橚 ,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榑于京师,湘王朱柏自焚死。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以北平(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 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死于宫中,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太宗,嘉靖时期改为明成祖。
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扩展资料: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
影响
1、宗室待遇变化
朱棣称帝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八日,恢复了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的爵位。随后恢复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爵位。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明成祖令周、齐、代、岷四王归藩。
六月二十六日,成祖取消建文帝之父朱标的兴宗庙号,重新称懿文太子;七月十二日,成祖将朱允炆的三个弟弟由亲王降为郡王;十一月将朱标之子朱允熥、朱允熞废为庶人,囚禁在老家凤阳。
朱棣因为反对建文帝削藩而起兵,为了争取诸王拥戴,还改变祖制给予宗室更高的品级。如按照洪武年间规定,镇国将军(郡王之子)为三品,辅国将军四品,奉国将军五品,镇国中尉六品,辅国中尉七品,奉国中尉八品。而成祖“遂加镇国将军从一品,辅国将军从二品,奉国将军从三品,镇国中尉从四品,辅国中尉从五品,奉国中尉从六品” 。
然而由于朱棣自己是武装夺权的,为了保证中央政权稳固,他即位后先将诸边塞王改封于内地,然后逐渐解除诸王的兵权:永乐元年(1403年)削代王护卫及官属;永乐四年(1406年)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永乐六年(1408年)削岷王护卫及官属;
永乐十年(1412年)削辽王护卫;永乐十五年(1417年)废谷王为庶人;永乐十九年(1419年)周王见势不妙,主动献还护卫。洪武朝带兵的十三位亲王,永乐朝削去了六个护卫。与此同时,大封靖难功臣,将大批有经验的武臣保留下来,加强中央政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和诸藩的军事力量对比 。
虽然朱棣实现了朱允炆当年的目的,但只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并没有改变祖制;其子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仍然设立了三护卫。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叛乱,再次证明亲王典兵不是办法。亲征平定叛乱后,明宣宗利用其威望,迫使绝大部份藩王交出了护卫,并从各个方面对宗室加以控制。此后,宗室与中央的矛盾逐渐由军事上对政权的威胁转变为大量增加的俸禄对中央财政的压力 。
2、强化集权统治
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随后扩充内阁至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另一方面,由于朱棣是造反称帝的,对大臣有所猜忌,故恢复了洪武年间废除的锦衣卫,重新开始实施明朝的特务统治。随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又设立了东厂,令亲信太监掌权,加强特务统治的同时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有明一代,特务统治几乎贯穿始终,成为一大特点。
由于靖难之役时,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和等著名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地位提高,且地方镇守、监督采办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担任(不全为朱棣设置),埋下了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3、迁都北京
由于洪武年间,北方的防务多由几位边王(如朱棣、朱权)负责,而靖难后朱棣徙诸边王于内地,导致华北防务空虚;又由于有唐朝之守外虚内、宋朝之守内虚外的教训,故在军事上,定都金陵(南京)、遥控将领守卫边界的风险很大;“天子守国门”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的建文帝影响较大,在政治上考虑,作为朱棣大本营的北平更加适合作为帝都。故考虑各种因素后,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名顺天府(与元朝大都区别);随后迁徙各地富民于北京 。称北京为行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的准备一直在进行,如建北京城、建宫殿、疏通漕运等;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即紫禁城,故宫)和北京城建成,遂下令迁都,以南京作为留都 。
4、割让大宁
朱棣在靖难初始时曾将大宁的全部军力(包括朵颜三卫)纳入麾下,朵颜三卫在后续作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朱棣称帝后,将宁王封于南昌,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把大宁封赏给朵颜三卫作酬劳 。
大宁位于辽蒙冀三省交界处,辽东—蓟州—宣府弓形的中心,军事地位相当重要;洪武十三年(1380年)收复,并建立卫所,至此废除 。大宁可以作为辽东、蓟州、宣府等地的防卫前哨,并影响其防卫效果;失去大宁,从关内到辽东就只能走山海关过锦州。此后(尤其是土木之变后),蓟辽的战事不断。割大宁之事,多为后人所诟病 。
5、地区经济
靖难之役涉及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反复的拉锯战使得淮河以北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朱棣登基后,减免了河北、河南、山东等曾为战场的省份及其它省份的赋税,以休养生息 。
评价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这场战争是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决定削藩而引起的。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清代大学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在《明史十二论》中将“靖难之役”、景泰末年的“夺门之变”以及嘉靖初年的“大礼议”称为影响明朝历史走向的“三大案”。
“靖难之役”以后,开国功臣集团——明朝初年的“太子党”地位急剧下降。南京是开国功臣集团的巢穴,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把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更加削弱了开国功臣的影响力。伴随着开国功臣集团地位的下降,靖难功臣的影响力迅速攀升,英国公张家成了此后明朝政坛的不倒翁,长期处于最高统治集团之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朱棣(明成祖)
百度百科-靖难之役
- kven
-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
即位后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扩展资料: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续三年。
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以燕京(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
- 贝勒
-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安徽凤阳人,生于当时称作应天府的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 曾居老家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 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 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方孝孺等人。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 真可云
-
1398年6月朱元璋长孙朱允炆在南京即位,改元“建文”。一个月后,他意气风发地开始了所谓的“削藩”行动。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目标终于对准了他的四皇叔——朱棣!朱棣不得不作出自己的应对。 为了削减朱棣的实力,建文帝先派工部侍郎张丙接管了北平的政务,然后任命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掌握了北平的军事控制权。之后他还派宋忠率兵三万,镇守屯平、山海关一带,随时准备动手。。。刀已经架到了朱棣脖子上了。没有别的退路了,朱棣认识到,朱允炆绝对不会放过自己,不是天子之路,就是死路! 建文元年(1399年),经过煞费苦心的准备,朱棣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在北平起兵。他在心底呐喊:朱允炆,把你的宝座让给我!当年7月,他就扫平了北平的外围。8月,建文帝派出老将耿炳文率军30万,兵出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以南)以平叛! 老将耿炳文最终败给了朱棣,但他与朱棣打持久战的想法却是对的。然而,年轻的建文帝却等不及了,他临阵换将,让同样年轻的李景隆代替了耿炳文。当年9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 结果,李景隆首战即败退还德州。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约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合军60万人自德州分兵两路,与朱棣会战于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再次大败,朱棣攻克德州,李景隆退守济南。不得已之下,建文帝以盛庸替代了李景隆。 建文三年(1341)三月,盛庸率军二十万抵达夹河,他将在这里第与朱棣决战。可惜,老天还是没有站在建文帝这边,朱棣最终打败了盛庸。夹河之战的胜利大大提升了朱棣军队的士气,而原本接应盛庸的吴杰、平安所部,在听到战败消息后都闻风而逃。战争形势又一次向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发展。 建文四年(1402)元月,朱棣开始了他的最后一次冲击,建文帝部将盛庸、平安、铁铉等人正忙于修筑城防,等待着朱棣来攻坚,然而,让他们大出意料的是,朱棣并没有去找他们的麻烦,而是取道馆陶渡河,连克东阿、东平、单县,兵峰直指徐州!而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攻克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史称“永乐大帝”。
- 朽月十八
-
朱棣是一位有治国才能的皇帝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让他做皇帝的意思 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 但是朱标英年早逝 朱元璋就把朱标的儿子立为皇位继承人 公元1399年朱允汶继位 他采用谋士的建议 对几个叔叔进行削藩 此举激起了朱棣的不满和反抗 建文四年 朱棣率军攻进南京 夺了侄子的皇位 改元永乐 建文帝下落不明
- 陶小凡
-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1403~1424年在位),太祖四子,初封燕王。建文帝即位后削掉周、齐、岷、代、湘五藩王。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反对削藩,史称“靖难之役”,燕王军队于建文四年(1402年)进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即位。
- ardim
-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之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自称清君侧,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他侄儿的天子宝座。次年改元永乐(1403年)。
- 小n
-
当年他侄子朱允文削番王要杀朱棣,朱棣装疯逃回自己驻地!后打着“清君彻”举兵攻打国都南京!战乱中朱允文生死不明
- 站长在线
-
是朱允文太过软弱了吧,看了郑和下西洋,感觉朱棣这个皇帝的确不错。
- LuckySXyd
-
朱棣是想说朱元璋一开始就想传位给他,否定朱允炆的合法性皇帝身份,抹平自己造反的性质,朱允炆的能力也不足以担任皇帝领导人职位。1392年朱标病逝,已经60多的朱元璋,60甲子一个轮回剩下就是多活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朱元璋在这年年底亲自写的一篇《祀灶文》中,“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朱元璋写了篇皇明祖训就是总结宋国等经验教训进行思考想恢复秩序创立华夏秩序,嫡长子继承制朱标死后让朱允炆继位也有这种考虑,没想到他死后不久就有人抢皇位,朱厚熜就是根据明国宪法皇明祖训的皇帝传承标准继位的,朱厚熜给其父亲加皇帝尊号也是想加强自己的合法性,把朱棣由太祖改为世祖承认明国第二个皇帝是朱允炆,藩王继位也是可以的,论证自己的合法性,增加自己的合法性,也算恢复种事实,硬说总不好,造反就是造反。明国农历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公元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遗诏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 寻云
-
朱棣:老子的地主是自己抢的,不是别人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