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
-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今天云南的思茅市仍然成活着世界上树龄最长的“茶树王”。客来敬茶,是中国的传统礼节,在中国流传至少已经有着一千年以上的历史了。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晋时期,中书郎王蒙就用茶汤待客,太子太傅桓温、吴兴太守陆纳用茶果宴客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宋代杜耒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诗句,也是以茶敬客的民俗的反映。
随着饮茶、敬茶习俗的发展,还从中派生出了许多别致有趣的茶俗,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生活习俗之一。如“吃茶、点茶、送茶”,也是订婚、贺婚的代名词。在我们山东的婚俗中,男女青年订婚的彩礼中,有茶叶一物。每当有婚庆,亲朋好友在结婚当日或是前两日,前来贺喜并且给以金钱物质上的资助(随礼),这个礼节俗称“点茶”,也叫“送茶”。以前对这个礼节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婚俗却同茶叶挂上了钩呢?
后来才明白,这是茶俗在婚礼中的反映。早在宋代,这种吃茶与婚配的关系,在一些文人的著作中就有记载。著名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就写到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男女青年吃茶订婚的风俗:“辰、沅、靖各州之蛮,男女未婚娶时,相聚踏歌,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这里所写到的,就是每年春天的湘西山区村村寨寨的男女青年对山歌,互发爱慕之情,用约请吃茶来定终身婚姻的一种含蓄的表达。而且,陆游的记载,还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在宋代的湖南山区少数民族中,已经有了以茶订婚的民俗。这和茶叶起源于中国的云贵湘高原地区,也是最早制茶饮茶以至输出茶叶的历史是一致的。宋朝吴自牧写的《梦梁录》中也谈到了当时杭州的这个与茶有关的婚俗:“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明末著名作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也多次提到青年男女以茶行聘的婚俗。在《陈多寿生死夫妻》一文中,写柳氏嫌贫爱富,要女儿退还陈家聘礼,另选富家子弟,女儿却反驳说:“从没见过好人家女子吃两家茶。”柳氏的这个女儿很有情意,忠于婚姻的契约,从一而终,誓不做另攀高枝的苟且之事。曾经在俺潍坊做过潍县知县的大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写了一首《竹枝词》:“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郑老夫子笔下的这个农家小姑娘是很大胆纯情的,直白的邀请自己意中的大男孩儿来家中吃茶谈婚,还叮咛他不要跑错了路,上错了门,只有湓江口边上的那家门前生长着一树紫荆花的茅草屋才能去!呵呵,可千万别错过了人家!
有趣的是,杭州是产茶叶、丝绸的名胜之地,订婚时要送女方上好的茶叶丝绸等物,这是可以理解的。我曾经在北方的一个沿海乡镇工作,有户人家给儿子订婚时陪送的是绸子,而不用缎子,说是用缎子不吉利。但后来他们家五个儿子娶了媳妇,生的都是女孩子。我至今也没搞清楚绸子和缎子有什么区别,也不是说生女孩儿不好,而是这些习俗,也不见的有什么道理,只是表达人们的一种愿望罢了。
约定俗成的社会习俗,其中渗透着中华民族久远的劳动体验、社会实践乃至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茶与婚姻的关系,由来已久。为什么在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茶叶能加入到婚姻习俗中呢?明朝郎瑛的《七修类稿》中讲得很明白,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这个说法在明代许次纾的《茶疏考本》中也有类似记载。清代曹廷栋的《种茶子歌》中也有阐述:“百凡卉木移根种,独有茶树宜种籽。茁芽安土不耐迁,天生胶固性如此。”古人认为茶树只能用种子繁殖,播下茶种以后生根发芽,不能“挪窝儿”,如果“挪窝儿”(移植的方言)就会死去。我到杭州去的时候,到龙井问茶,曾特意询问茶农,茶苗可不可移栽?茶农的回答是肯定的。现在看来,古人的这个种茶知识显然是一种误解。但现代归现代,古人是把茶树的这种“安土不迁,迁则枯死”的特性引入婚姻礼俗中,以茶为聘,将茶作为一种吉祥物,就是希望男女爱情婚姻忠贞稳定,白首偕老,至死不变,尤其是对女子,要求她从一而终,不能身嫁二夫,这是符合我国传统道德的。而且,茶树是长绿树,在婚姻中引入茶树的这个品性,也是借此比喻爱情之树常青,爱情之花长开。婚姻好合,象茶树那样一种不迁,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合家兴旺发达。在产茶的中国南方,这个特定的婚姻茶俗不难理解,在不产茶的中国北方的山东寿光,婚礼中也有这个茶俗,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这显然是一个南俗北上、文化习俗南北交融的例证。
我在研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就特别注意曹雪芹和脂砚斋等人在这部巨著中对饮茶以至茶俗的描写和点评。第三十一、三十二回写贾宝玉将张老道赠送的金麒麟丢了,被史湘云捡到了,送还给他,史湘云笑道:“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袭人斟了茶来与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听见你前儿大喜了。”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这是一处写袭人敬茶时顺便问证史湘云订婚消息的正文,作者将敬茶吃茶与婚姻聘定巧妙联系在一起,别致有趣。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妙玉请贾母、宝钗、黛玉诸人品茶一段,靖藏本有畸笏叟的一段批注: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这是关于“送茶”的一处有着明确纪年的批注,根据婚姻中的茶俗,我认为这是写脂砚斋、畸笏叟与曹雪芹幼年时在一处名为谢园的地方参加婚礼时相逢的记忆。还有一则批注,三十八回湘云请客,众姊妹作菊花诗螃蟹咏,贾宝玉特要合欢花浸的酒,此处庚辰本双行夹注:伤哉!作者犹记矮奥舫前以合欢花酿酒乎?屈指二十年矣!这是脂砚斋在书中两处关于“茶”、“酒”的点评。起初我很疑惑,少年之时“送茶”、“酿酒”的日常生活情节,大都是富有情趣的记忆,为什么竟然是“伤哉”凄凉的追忆?!这和《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入梦,警幻仙子在弥散着“群芳髓”幽香的室内特意献上的茶、酒是紧相关联的。警幻仙子命小鬟献上的茶是:出自放春山还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而酒乃是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麴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为什么茶、酒中有屈(“窟”下有屈,“麴”谐音屈)有悲?为什么脂砚评注曰“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关键是曹雪芹将民族化的茶俗注入了自己的感知,结合自己家族久历繁华又坠深渊的苦难经历,创造性的赋予了“茶”和“酒”以特殊的字面意义,就在于谐音查究,因查究而成红楼之屈。追忆过去的美好,面对因查究而残破的家族和凄惨的人生,脂砚、芹溪等焉能不伤心坠泪!
在《红楼梦》一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发展,是全书的一条主线。近日重读《红楼梦》,其中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也写到了“吃茶”的婚俗。文中这样写到:却说林黛玉因见宝玉近日烫了脸,总不出门,倒时常在一处说说话儿。这日饭后看了两篇书,自觉无趣,便同紫鹃雪雁做了一回针线,更觉烦闷,便倚着房门出了一回神,信步出来,看阶下新进出的稚笋,不觉出了院门。一望园中,四顾无人,唯见花光柳影,鸟语溪声。林黛玉信步便往怡红院中来……听见房中有笑声,林黛玉便入房中看时,原来是李宫裁、凤姐、宝钗都在这里呢……凤姐道:“前日我打发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哪里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凤姐又道:“你尝了可还好不好?”没有说完,宝玉便说道:“论理可倒罢了,只是我说不大甚好,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凤姐笑道:“你别做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哪一点还坫污了谁呢?”
曹雪芹这段文字从王熙凤赠送黛玉茶叶又引出了王熙凤打趣黛玉,借“吃茶”的婚俗为宝黛二人提动婚姻。《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在宝黛二人的婚姻处理上,并未按照这个前提正常发展,而是在贾母的安排下,采用了王熙凤的“偷梁换柱”之计,使宝玉和薛宝钗成了亲。而黛玉在“焚稿断痴情”之后“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这里,涉及到了黛玉如何死去的情节安排。我们根据脂砚斋和畸笏叟等人的评注、作者同时人富察明义及稍后的舒元炜序言中得知,曹雪芹是完成了全书一百余回的创作的。但因在借阅中令畸笏叟等痛惜不已的“迷失无稿”,加之某个重要人物“索书甚迫”,在曹雪芹和脂砚斋死后,该书后半部分真稿成了下落不明的谜团。迷失原因之一,当是“恐其中有碍语也”以及后人笔记所道的“后编因触忌太多,未敢流布”。我们阅读《红楼梦》前八十回原文中的暗示,特别是脂评所提供的线索,如《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以及茜雪、红玉后来到“狱神庙”探望宝玉,等等,都是和抄家紧相关联的情节,而这在康雍乾时期疯狂的文字狱迫害,汉族知识分子噤若寒蝉的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我从阅读和相关资料的分析中得出的观点是,目前论为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基本上是采用了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段,完成了对贾宝玉和他的家族命运的塑造。特别是末章写贾宝玉在获得功名以后,抛弃亲情爱情,被疯僧跛道又挟归青埂峰,这和有脂砚斋加写大段前言的第一回,是紧相照应的。虽然宝黛爱情在封建家长的安排下夭折了,这和前面主体文字非常的不吻合。我从其中使用的方言推测,这些文字是曹雪芹死后,风烛残年的脂砚斋(或是文中提到的东鲁孔梅溪)在无奈之下仓促中写就的文字。虽有微瑕,尚属完璧。后来《红楼梦》在传抄中形成了一个阅读高潮,“《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乾隆五十六年程甲本《红楼梦》序言)。在此情况下,程伟元、高鹗刻版出书牟利,数年中,他们辛苦搜集中幸运地在一个货郎担子上发现了这些续作的文字。他们是诚实有信的文人,没有剽窃他人成果为己有。程伟元在程甲本《红楼梦》序言中写到:“……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撼。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版,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至是告成矣。”高鹗在此书序言中也写到:“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撼。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时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铁岭高鹗叙并书。”自胡适先生起,论定这些后回文字是高鹗所作。近年来,又有周汝昌先生论定程伟元、高鹗系乾隆御用文人,是奉乾隆、和珅旨意阉割改作的说法。通过对周汝昌先生的许多论红文章的研读,我总觉得周先生久居北京城,染上了很浓厚的宫廷情结和政治扩大化的毛病,动不动就往皇宫里面扯,很多论点是靠不住的。
周先生认为致黛玉之死的元凶是元春、贾政、王夫人和赵姨娘。关键是赵姨娘不时向贾政耳边枕畔灌注谗言,说宝黛二人有“不才之事”,王夫人要死抄大观园,主要目标也在于黛玉一人!主要是赵姨娘搞鬼,贾环那小子也使了坏。层层上报,元妃于是明令宣判黛玉“淫贱”,指定贾府聘宝钗而弃黛玉。至此,宝玉奉旨婚配,黛玉遂无由再留人世。并从元春回娘家时所点的两出小戏(出自《钗钏记》),得出了黛玉之死与沉水自尽有关。怪不得刘心武胡诌黛玉系“沉塘而死”,原来根子在此!呜呼!周老此论,贾政、元春爷们儿不亦冤枉乎!
稍有小说阅读常识的人就能知道,小说的主人公的命运是与小说的主题紧相关联一致的。周先生在判读《红楼梦》主题上就存在着极大的谬误,自然在解读黛玉之死上出现这些奇谈怪论。回归小说原本,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得出《红楼梦》全书意在揭露苛刻的“孽清”查抄成屈,因而“筵散花谢”,作者由繁华富奢的贵公子跌落社会深渊以至“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半生潦倒”的痛苦生活。所以“怀金悼玉”的《红楼十二曲》中《终身误》、《枉凝眉》等,特别是《飞鸟各投林》所预示的,以及第七十三回开始写出的“抄检大观园”,连同续书中所写“将甄家治罪,调取进京”、“待罪边隅”,锦衣军查抄宁国府,都是查究!查究才是《红楼梦》一书的最关键字眼。前八十回曹雪芹原著中反复强调的是“盛宴必散”、将来贾府“树倒猢狲散”、“一败涂地”。脂砚斋也对此锥心泣血,感伤万分,不时加以哀伤的评点。
《红楼梦》开篇设计黛玉前身是绛珠仙草,盟誓以“眼泪还债”而降生。文中黛玉的哀唱《葬花吟》以及“诔晴雯,实诔黛玉”的《芙蓉女儿诔》等处,我们也可以判读出贾府在遭到重大变故的情况下,这些如花女儿遭“飞灾惨祸”摧折的苦难经历。因此,根据曹雪芹写下的宝黛二人婚姻因茶俗而起的情节,我们也可以判读出他们二人不能成婚的真正根源亦在于因查究而夭折。促使黛玉“泪尽夭亡”的,自然是查究所致!悲剧发生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宝黛爱情在贾母的呵护下,快要功成圆满了。不料好事多魔!是他们二人谈婚之时恶鬼来捣乱了(这与因茶谈婚的情节安排在叔嫂遭遇魇魔法之前是一致的),瞬息间乐极生悲。贾府在元妃从殉而死之后,又遭到了暴君的查究。贾雨村等人皆机落井下石,贾赦等人逼索财物致人死命的罪恶事发,熙凤敛财害命、宝玉“声色货利”结交匪类等种种造孽之事也被告发。宝玉在得北静王等救护下与凤姐仓皇出逃,逃难中凤姐病情加重客死他乡,最后“衣锦还乡”魂归金陵。宝玉在风雪弥漫的严冬里,身披破毡,吃着难以下咽的酸齑,被羁押在狱神庙中。这个时候,富有情意的茜雪、小红不记前嫌前来探望,为他带来一点衣食之物,落难中的宝玉感伤不已。避祸中的宝玉不能归来,贾母又遭此大难去世,家人四散,林黛玉在这样的打击下,急忿攻心,日夜悲啼,终于病体不支,泪尽而逝。此即所谓“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
乾嘉时人叶崇伦有诗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因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何事先生曹雪芹,缠绵能说梦中因?只因遍历红尘劫,悟彻前身与后身。”黛玉之死以及宝黛爱情悲剧,是所有红学爱好者热心探讨的热门话题。我们研讨《红楼梦》,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臆测主人公的命运结局,必须从小说的主题思想、情节主线、人物评价以及艺术表现方法等方面综合考虑和探究。以上是我个人的一得之见,还望大方之家能给以指正和讨论。
- 一颗苹果
-
献茶 :将茶献到别人手里
送茶 :可能就送到某个地点
捧茶 :双手捧到人面前
摆茶 :将茶摆在某个地点
请茶 :请人喝茶
递茶 :将茶递到某人手里
让茶 :将茶让给某人
留茶 :将茶留在某处
供茶 :给高贵的人上茶
要茶 :要一杯茶
奉茶 :双手托着敬茶
拿茶:拿起一杯茶
应该是这样的
- 晓月
-
其实都基本是一个意思啦~只是文字游戏而已~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怡情“。历朝历代的一些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诗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有一则关于苏东坡与茶的故事,也可瞥见茶道的一斑。苏东坡到一家寺院进香,拜访方丈。方丈漫不经心地吩咐小和尚“茶”,待到客人开口,见对方颇有气度,改口说“看茶”,稍倾得知对方就是一代文豪苏东坡时,连忙嘱咐“看香茶”。姑且不论老方丈的势利圆滑,单看以茶表敬意的讲究就有不少。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人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
俗话说:酒满敬客,茶满欺人。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是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请用茶”。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粉伴侣,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 朽月十八
-
献茶 :将茶献到别人手里
送茶 :可能就送到那个人
捧茶 :双手捧到人面前
摆茶 :将茶摆在目的地
请茶 :请人喝茶
递茶 :将茶递到那个人手里
让茶 :将茶让给那个人
留茶 :将茶留在目的地
供茶 :给高贵的人上茶
要茶 :要一杯茶
奉茶 :双手托着敬茶
拿茶:拿起一杯茶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