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
-
孤烟: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反映了边塞生活,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
文学赏析: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陶小凡
-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一、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三、出处
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赏析
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CarieVinne
-
1楼开的好大玩笑,孤烟是狼烟,怎么会是炊烟。
2楼说的有点在理了,不过有些不对,狼烟不是“狼烟”,实质是干柴火加牛羊粪
古代烽火台上的所谓的狼烟,并非是用狼粪烧出来的烟。
那种冲天的烟,完全可以用干柴加湿柴在加油脂烧出来的,
就是烧半湿的牛粪羊粪也能烧出浓烟来,
而湿柴、油脂、半湿的牛羊粪要远比狼粪容易得到。
更关键的是,狼粪烧起来几乎是无烟的,做低碳环保还行,做军事就绝对误事了。
狼烟是用狼粪烧出来的说法,纯属于讹传讹。
既然狼烟肯定不是狼粪烧出来的,
那么古代烽火台上燃起的冲天浓烟为什么叫做狼烟呢?
狼烟这两个字确实具有比狼群更可怕的威吓力和警报作用,
而狼烟肯定与狼有关。
是打着狼头军旗的突厥骑兵;是崇拜狼图腾、以狼为楷模,具有狼的战略战术、狼的智慧和凶猛性格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等的草原狼性骑兵。
草原人从古至今一直崇拜狼图腾;
狼烟”的最初本意应该是“在烽火台上点燃的、警报崇拜狼图腾的草原民族骑兵进犯关内的烟火信号” 。
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代人对蒙古民族的印象,
确实如草原的饿狼一般可拍。而“狼烟”与狼粪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关系。
这么一说,楼主明白了吗?呵呵
阿啵呲嘚
-
无法考证。
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多取向两种可能。
第一,塞外的旋风(类似龙卷风,不过威力没那么大),风卷起很多沙尘,就像烟一样。不过颜色当然是黄色的。
第二,平安烟。平安烟也是狼烟的一种,不过平安烟只是一柱。在军方规定的某个时间段里点燃一柱孤烟,表示平安无事。如果是敌袭狼烟是多柱,而且是前后遥相呼应的。并且在狼烟中就可以看出敌人的攻击方向和大致人数。所以狼烟不可能是孤烟。况且,如果是敌人袭击而来,王维作为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的大臣,恐怕也赶不上酸酸的写诗了吧?
牛云
-
应该是炊烟,如果是狼烟,则战争与诗句尤其是后半句“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不符
wpwipi
-
狼烟啊。
所谓烽火就是指这种烟了,作战时候的信号烟,最早使用的是干燥的狼粪加入燃料中点燃,期烟直耸不会因为轻风偏斜
猫帽
-
应该是狼烟吧,塞外嘛,战争,指的是狼烟,它有相当于今天信号弹的作用
再也不做站长了
-
是炊烟 不是狼烟
游牧民族的燃料大多数是狼粪和牛羊粪便
狼烟是特指烽火的那种报警用的烟
大牛哥
-
1、解释
孤烟:
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2、出处:王维的《使至塞上》。
3、全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5、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王木生
-
我也不知道
晓月
-
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