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颗苹果
-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谁人不知杏花村,谁人不晓汾酒香。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省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是以生产经营汾酒、竹叶青酒为主的大型企业,是全国大型的名酒生产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汾酒人坚持高质量立厂、严管理治厂、科技进步兴厂、艰苦奋斗建厂,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从传统名牌向市场名牌的跨越,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勾兑”出品牌国际化、机制市场化、组织高效化、管理现代化,甜美而清纯的琼浆玉液。
历史名牌篇
酒不醉人人自醉 留得清香数千年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酒都——山西汾阳杏花村,月晴月缺、花开花落,经历了风雨沧桑。几千年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碾碎了多少红尘岁月。然而山西杏花村美酒,却穿越时空、穿越历史,留得清香在人间。
杏花村,中国白酒和中国酒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4000年风雨沧桑,杏花村酿出了琼浆玉液,也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故事——老道醉卧“醉仙居”,仙人点化“古井亭”,饮尽浪漫传说梦境;“鲁酒薄而邯郸围”,历史烟尘似在眼前;北齐武成帝推崇“汾清”;唐宋绝句牧童遥指酿成千古绝唱;元明歌诗汾洲贡酒,英法各国闻香相争;美国总统罗斯福酒会喜获佳酿赠亲人,毛泽东引汾酒招待苏共代表……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挥毫抒情。杏花村佳话不尽,历史文化荣耀满堂。“酒不醉人人自醉”。文化的浸泡,使杏花村汾酒味更醇、酒更香。
漫长的岁月,凝成了中华民族的风骨,也凝成了厚重的中国酒都文化。早在4000年前,位于汾河之岸、三晋之地的杏花村,就已散发出缕缕酒香。1500年前,杏花村“汾清”酒就已成为宫廷用酒。杏花村人对酒的酿造,代代相传下来一套传统做法和秘诀,而且酿酒的工艺和方法都在不断总结中不断进步。到了盛唐时期,汾酒采用熟料拌曲,乾和入瓮发酵方法,制出的酒清澈如水,味香醇浓,度数较高,成为中国酒史上首家蒸馏白酒,并由此传遍大江南北。时至明清,傅山先生改进竹叶青酒方,在以往用竹叶的基础上,加配木香、公丁香、砂仁等13种中药和冰糖调和,使酒有了多种功效。
杏花村汾酒从古代一路走来,进入了21世纪。制酒秘诀传到了杏花村新一代汾酒人手里,千年佳酒再次焕发出青春。目前杏花村汾酒、竹叶青酒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4大类、200余个品种的庞大家族。作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以其透明无色、清雅协调、绵甜爽净的风格,显示出“色如冰清,香如幽兰”的绝品特色。
品质特色篇
好山好水出好酒 得天独厚领风骚
人们都知道杏花村出好酒,然而,为什么只有杏花村能酿出好酒,却是一个长久未能解开的谜。
尽管古代有酒仙点化“神井”而得佳酿之说,可神话传说的虚幻浪漫却不足以说服众人。其实汾酒的酿制和发展,乃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酿酒技术多为传统秘诀不外传,故杏花村汾酒有“七大秘诀”和“十大秘诀”之说。如果要抽象地解释杏花村酒香的秘密,可用“天、地、禾”三个字来概括。天,即区域性的地理气候;地,即杏花村独特的水质;禾,即制造汾酒所用的粮食用料。20世纪60年代,著名微生物学家秦含章等曾对汾酒进行过上千次实验。在上万个数据里发现,构成汾酒独特风格的关键因素,是因为在杏花村地区的空气和土壤中含有多种有利于酿酒的微生物。原来,杏花村一带地下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其含水层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地层中锶、碘、锌、钙、钼、镁、铁等元素含量较高,不仅有利于酿酒,而且也是优质的天然矿泉水。杏花村酿酒用的高粱、大麦、豌豆等,在晋中地区资源丰富、量大质优,为汾酒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杏花村汾酒钟灵毓秀、神奇诱人。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具有悠久历史的杏花村汾酒散发出更加诱人的芳香。在古人酿酒秘诀的基础上,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神入化地运用高科技,大力地弘扬了传统工艺,并增加了“料必得其准,工必得其细,管必得其严”的管理经验。在“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继承精华、自成一体”的思想指导下,杏花村汾酒系列品质超群、品种多样、更具特色,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改革创新篇
管理创新求高效 质量把关酿佳品
今天的山西杏花村已经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1949年6月成立之初,杏花村酒厂只有36名职工,8300元固定资产。50多年以后的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大型的名白酒生产基地,拥有年产5万吨名优酒的生产能力,职工总数达7000余人,年销售收入12亿元。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个传统的酿酒企业,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名牌优势,然而,汾酒集团公司并没有躺在前人的荣誉上睡觉,而是奋起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投入激情燃烧的时代,不断打造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朝着一流的酿酒工艺、技术装备和科技队伍的目标努力。尤其是在企业管理方面,集团公司领导人以超前的意识和眼光,以胜人一筹的经营战略,采取了新的管理举措,使整个集团公司管理水平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首先,集团公司领导一班人注重规范决策管理。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下,一切决策和部署都以企业和职工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四大体系运行的要求,实施新的规章制度,促进集团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党委按照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做到厂务公开;有关集团公司的重大问题,在充分发扬民主和调查研究基础上,交董事会、党政联席会、职代会集体研究审定。2002年3月,集团公司提出了“111343”中长期发展战略,以做优、做强、做大为目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次,在管理的每个环节,实施了“优化内部运作管理”。采供中心在体系整合的基础上开展流程再造,引深比质比价招标,节约原辅材料成本开支。成立了降低玻璃瓶损耗QC实物实验室,降低损耗5%;改进了配制酒材料倒算领用办法,实行出库准确计量、凭领料单发放的措施,封堵管理漏洞;强化资金管理,优化增量,盘清存量。积极推进预算决算管理,改进财务制度。出台了《对外担保管理办法》等规定,对各单位的成本、定额、资金都实行宏观调控和优化管理;构建审计程序,组织力量对北京东奇、太原办事处、晋泉涌、大曲、义泉涌、白玉酒厂等子公司领导的离任审计,同时狠抓工程审计、专项审计、清算审计等工作。创新干部和人事管理制度。酒都宾馆、竹叶青宾馆等单位,实行公开竞聘上岗制度。通过调整,实现新老干部的交替,使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有了显著变化。
第三,狠抓质量管理。汾酒集团现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公司坚持以质量为生命、用户为上帝的原则,严把质量关。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共设置了“五道关口”、“十七道防线”和“七十二道把关”,消除一切质量隐患。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分别对北京、河北、山东、辽宁等7个省市的产品进行了质量抽查。结果显示,随机抽查的20个批次、上万瓶汾酒、竹叶青的13个项目合格率达100%。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制造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化。近年来,汾酒集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生产的统一指挥、调度和协调,酒的质量、数量、理化指标、口感度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集团公司从产品创新入手,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和布局,把产品定位于“名白酒高档化、配制酒保健化、系列酒多元化”。力求形成“高档产品创利润、中档产品保效益、低档产品占市场”的格局。彻底扭转了汾酒“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状态。目前集团正在开发具有潜力的近50种新产品,新产品收入已占总销售收入的30%,中高档产品的营业利润占总营业利润的80%以上。
管理的创新改革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8年至1993年,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连续6次荣获全国轻工业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第一名。作为国家520个重点企业和山西12家授权经营企业之一的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55%,实现利税3.92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世纪展望篇
凭栏壮志抒豪情 古酒新曲绽芬芳
进入新世纪以来,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白酒为第一产品,在发掘酒文化的同时,打造企业文化和旅游文化,并致力于打造酒文化旅游基地。经过不断创新启动,资源整合,管理强化,市场拓展,品牌扩张,文化提升,环境优化,一个名优白酒基地、保健酒基地、酒文化旅游基地正在形成。
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郭双威对笔者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这是我国工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汾酒集团的发展方向。”为了实现杏花村人的愿望,汾酒集团公司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2003年,汾酒集团公司投资500万元与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了“杏花村”杯全国书法大赛,征集到全国数万件书法作品。同年,又成功举办了“酒都之春”职工文化艺术节和“创新杯”青年征文大赛。同年,集团公司用于环境建设的资金达数千万元,其中包括东厂区改造、酒史博物馆增容、酒都大道的拓宽改造及体育场舞台、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工业生态园、杏园小区职工住宅楼、商业街转角、酒都文化广场、科技大楼10项扩建工程。2003年12月25日,由汾酒集团公司设计生产、中国国家博物馆监制的“国藏汾酒”的珍藏仪式在北京举行。此次冠名的“国藏汾酒”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惟一白酒,系用玉坛贮藏,每坛总重量达8吨。这批国酒将于2008年首次启封,为奥运会金牌选手庆功。第二启封则在2009年,为建国庆典所用。这项活动的推进,为在国际国内市场树立“中国第一文化名酒”形象敲响了金鼓。与此同时,杏花村人在挖掘、研究、开发杏花村文化历史遗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在中国白酒业界确立了自身的名牌地位和市场地位,而且灿烂的中国古酒酿造史正在杏花村变成一条工业文明旅游长廊。每年到杏花村观光旅游的中外游客达数十万人。
2004年一开春,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打了一个漂亮仗,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为“两会”献上了一份厚礼。汾酒集团近期制定的企业中长期发展计划指出:2005年,集团公司销售收入要达到18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要达到30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届时,一个品牌国际化、机制市场化、组织高效化、管理现代化的大型名酒集团将出现于世人面前,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 ardim
-
基本资料
所属地区: 山西 · 汾阳市
文化遗产名称: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
遗产编号: Ⅷ-59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 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 山西省汾阳市
遗产级别:国
杏花村汾酒也称"老白汾酒",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故得名。杏花村是中国著名的酒都,位于汾阳市城北15公里的太汾公路北侧,距省会太原市区90公里。
山西省杏花村汾酒,以清澈干净、清香纯正、绵甜味长即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清香风格而独树一帜,成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自1953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列。
溯源
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早在1400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当然,1400多年前我国尚没有蒸馏酒,史料所载的"汾清"、"干酿"等均系黄酒类,我国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优白酒在内,都是由黄酒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文书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
宋代以后,由于炼丹技术的进步,在我国首次发明了蒸馏设备。1975年从河北省青龙县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钢制烧锅,可证明至少在宋代我国已有蒸馏酒。宋《北山酒经》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说的都是汾酒。汾酒是古老的名酒之一,为唐以后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
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馏酒,并蜚声于世。自1916六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优胜金质奖后,其声誉更是宇内交驰,名声大噪。
酿造工艺
杏花村汾酒饮后回味悠长,酒力强劲而无刺激性,使人心悦神怡。汾酒享誉千载而盛名不衰,是与造酒的水纯、工艺巧分不开的。名酒产地,必有佳泉。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优质泉水,给汾酒以无穷的活力。跑马神泉和古井泉水都流传有美丽的民间传说,被人们称为"神泉"。《汾酒曲》中记载,"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亚蟹黄",注解说:"申明亭井水绝佳,以之酿酒,斤两独重"。明末爱国诗人、书法家和医学家傅山先生,曾为申明亭古井亲笔题写了"得造花香"四个大字,说明杏花井泉得天独厚,酿出的美酒如同花香沁人心脾。
酿造汾酒是选用晋中平原的"一把抓高粱"为原料,用大麦、豌豆制成的糖化发酵剂,采用"清蒸二次清"的独特酿造工艺。所酿成的酒,酒液莹澈透明,清香馥郁,入口香绵、甜润、醇厚、爽洌。酿酒师傅的悟性在酿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制曲、发酵、蒸馏等就都是经验性极强的技能。千百年来,这种技能以口传心领、师徒相延的方式代代传承,并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在当今汾酒酿造的流程中,它仍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1932年,全国著名的微生物和发酵专家方心芳先生把汾酒酿造的工艺归结为"七大秘诀",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真实,陶具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的"清蒸二次清"工艺。
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典范,堪称中国白酒的始祖。中国许多名酒如茅台、泸州大曲、西凤、双沟大曲等都曾借鉴过汾酒的酿造技术。
传承意义
汾酒产地杏花村已发现有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从出土器物可以判断当时就有酿酒的活动。汾阳当地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酿酒作坊、古井、石碑、牌匾、老街等遗迹,传统技艺的传承链也还在延续,这种历史的承接性,已成为保护汾酒传统酿制技艺的坚实基础。
汾酒酒系在发展中逐渐扩大,以汾酒为母酒产生了老白汾酒、竹叶青酒、玫瑰汾酒、白玉汾酒等系列酒。现在杏花村地区的酒厂还有"分杏"、"杏花"等。
但在目前,汾酒的大工业生产给手工作坊式传统酿造工艺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汾阳还存在着水源紧张、大气污染、高粱等原料短缺问题,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汾酒的正常生产和汾酒酿造技艺的顺利传承。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