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帽
-
温州人对素面并不陌生。温州各地均有生产,不过论其品质之优,首推永嘉楠溪素面。
楠溪素面,细如银丝,洁白柔韧,其成品常被交叠成“8”字形,因此又称“8”字面。制作素面是楠溪两岸村民历代传统的家庭副业,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
素面烧法简便,男女老少皆会,先配好汤料,等水烧开后再下面,煮沸即熟。然而不可久煮,不然的话会烧成糊状而索然无味了。素面熟时晶莹柔滑,口感极好。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素面本身已经搀杂了盐而呈咸性,故在煮食时无需再放盐,这与粉干的烧法不同。
楠溪沿江居民历来将素面视为食中珍品,常用素面来招待客人。在永嘉农村,过去人们走亲访友时常以素面相赠。
沙岗粉干
沙岗地处楠溪江中游的一片广阔沙丘地带,位于枫林镇的西北,在这片沙滩上有新坊、镬炉、兆潭、东岸庄、徐家湾等村庄,统称为沙岗。制作粉干成为当地传统的家庭副业,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一代代沙岗人肩挑自己生产的粉干走村串户,用赚得微薄的钱或食物来养家糊口的同时,沙岗粉干也随之驰誉温州各地 。由于沙岗粉干细如纱线,洁白软韧,快熟耐煮,汤清不浑,烧之有料(发水好),食之有味,很受楠溪群众欢迎。
沙岗粉干所以能别具特色,原因很多。除了在原料上取上等白米(每100千克稻谷碾米60千克为度),在加工制作工艺上也与别处不同,如改燥磨为水磨,改蒸粉为煮粉(做成大块粉球,俗称粉果,在滚水中烧煮),水质又好。烧至半熟后不用臼舂捣,而用水礁反复捻捣,直到捣透。因此,粉团粘韧,压出后细如纱线。
压出的鲜粉干,也不直接晾晒,而先经过竹熟,然后扎制成贴,再放到竹帘上边摸边晒,使之条子分散而又结成一绞。晒干后的粉干,按四绞为一重,叠置于粉干箩里,然后挑运销售。此外,沙岗地处楠溪边上,沙丘广阔,东南风沿江而上,粉干快燥易干,故此快熟耐煮,其味鲜美,炒食皆宜。
楠溪香鱼
香鱼,是楠溪江一种奇特、名贵的淡水鱼,体长15到20厘米,一条重约二、三两至半斤左右。
楠溪江盛产香鱼,闻名已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楠溪江就产有香鱼。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香鱼“长三四寸,味佳而无腥,生清流惟十月时有,与乐产少异”。《雁荡山志》又载:“凡荡水所入处皆有之,荡水西流永楠溪,则自枫林、档溪、下潭、古庙潭诸处亦有之。”香鱼俗称“溪鲤”亦叫瓜鱼,隶属鲑形目胡爪鱼亚目,香鱼而得名。香鱼体长而侧扁,头小咀尖,体披细鳞,背部灰黑,腹部银白色,鱼肉细嫩多脂,味鲜且有香味,为上等食用鱼,是名贵的经济鱼类,素有“淡水鱼之王”的美誉。
除楠溪江外,香鱼在我国闽南、台湾及湖北兴山县也有出产。相传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品尝到香鱼味后,赞不绝口,即封为贡品,年年进贡朝廷。台湾省台北市郊新店溪的旅游观光胜地碧潭也出产香鱼。据说,台湾这种香鱼是当年“国姓爷”郑成功率兵驱荷寇、开发台湾时从闽南引入放养的,后人怀念郑成功,称比鱼为“国姓鱼”。清时某君诗云:“春水新添新店溪,溪流 绿下玻璃,香鱼上钓刚三寸,斗酒双柑云听鹂。”
楠溪江两岸渔民捕香鱼,一般是驾竹排、驱鸬鹚捉鱼。一条竹排,七八只鸬鹚可捕10余千克。“苍茫 沙咀鸬鹚眼,片水无痕浸碧天,最爱芦花湿雨后,一蓬烟火炊渔船。”宋代林逋的诗,生动地刻划出水上渔家的意趣。有时农家傍晚来客,主人背上鱼篓,拿个网兜下溪,一会儿就摸得一、二斤鲜鱼,就象至菜园摘豆角那样方便。
做香鱼菜肴,宜清炖白烧。楠溪江畔的农妇焙制香鱼有一套好方法,先把鱼背剖开,放在铁丝匾或竹篾上,用文火细烟慢慢熏焙,直至烧成金黄色取出,这就是海内外闻名香鱼干如煮面烧粉干或汤时,掰碎放入一些,再撒点葱药、姜末,则清香四溢,色香味俱佳。
清代诗人壬士稹写了首七绝lt;lt;渔家gt;gt;:“楠溪江都是钓人居,柳陌清溪一带疏,好是日斜风雨后,半江红树卖香鱼。”深 秋楠溪香鱼上市,忙煞了那些来楠溪江的游客与邻近饮食店主人,他们都去争购活鲜鲜的香鱼。如在花辰月夕、瓦屋纸窗下,以浓郁的村醪和清蒸一盘风味独特的香鱼,“他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别有一番乐趣。
乌牛早茶
“白鹿扬名,乌牛春早,胜却碧螺无数”
乌牛早茶,是永嘉县茶树早芽良种。该品种最大的特点是发芽早,在同等的栽培条件下,要比一般品种提前20~30天就可采摘上市,是我国茶类中少有的早熟品种。因原产地在永嘉乌牛镇岭下村,故称“乌牛早”。
永嘉乌牛早栽培历史悠久,相传大约在200多年前,罗东乡龙头有一村民,路经乌牛岭下村时,偶见山坡上有一丛茶树生长茂盛,发芽抽梢特别早,于是这位农民当即将此丛茶树带回村栽植。经多年培育发展,“乌牛早”茶现已在罗东乡、乌牛镇一带普遍种植,特别是在罗东乡龙头、龙川、木桥、行禅和坦头等村发展很快。罗东乡为主要产区。
乌牛早茶,2月,旬发芽,下旬采摘,3月上旬就可以上市,比杭州西湖龙井茶早一个月上市。因而以早抢新,独占春茶上市鳌头。其外形偏扁,色泽嫩,冲泡以后,清香四溢,一芽一叶犹如朵朵兰花飞舞于杯中。饮时味醇而甘。
浙农大茶学系教授庄晚芳在品尝乌牛早茶后,交口赞绝,并欣然挥毫:龙井虽然好,不如乌牛早,提高商品化,但愿名优保。
当代知名作家柳倩在86岁是曾写过《赞永嘉乌牛早》:楠溪江上乌牛早,雪里冒尖仅露芽云雾龙井虽特品,早芽拔萃让永嘉。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1985年春开始,县农业特产部门重视发挥乌牛早茶的优势。1986年,乌牛早已列入农牧渔业部开发的名茶之一。1987年5月,在全省首届斗茶会偿还,被评为优茶。在1995年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目前,乌牛早,茶和早香柚、板栗、红柿是永嘉县经济特产林开发的四大主导产品。自1985年以来,中央、省、市、县先后拔出专款扶持发展乌牛早茶,建立名茶基地。目前,全县乌牛早茶种植面积为1万亩,年产茶叶近9万千克,亩产高达100千克,产值达1800万元以上。
荆州板栗
板栗,俗称栗子,又名大栗、栗树,为山毛榉科栗属植物,落叶乔木,树高达20米,胸径1米,冠幅8-10米,树寿长达数百年。
栗原产我国辽宁以西,向有“干果之王”之称,素为世人珍重,主要在于它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
我国板栗闻名天下,在国际市场上有“中国甜栗”之称,早在公元一世纪时就是远销西方的出口商品。
板栗为喜光树,宜选开阔向阳的山地丘陵栽植,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干旱贫瘠的土壤均能生长,适应能力强,极易存活,全国各省均有栽培。栗与枣、柿并称“铁杆庄稼”、“木本粮食”。
栗子经济价值高,这与它的较高营养价值是分不开的。果实中含糖及淀粉70.1%、蛋白质10.7%、脂肪2.74%,此外尚有胡萝卜素、碳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梭等多种维生素。南朝梁代名医陶弘景说,“栗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这是一点不差的,宋代苏轼更极口赞道:“果中栗最有益。”
栗果生食鲜美甘甜,炖、煮可调成菜肴;带壳的有黑沙加饴糖一炒,即成糖炒栗子,更是清脆香味,脍炙人口,永嘉山区农民有“栗炖鸡”的习俗,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向为待客上品。
永嘉板栗,据初步考证,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间从福建入,现全县各乡均有分布,大多数以零星栽植,唯碧莲、大若岩、张溪、渠口、岩头等地,或连片或带状,以农栗间作。全县目前拥有板栗种植面积约1600亩,年产析栗2000-2500担左右,产量居于温州全市之首。目前,主要栽培的农家品种有早稻栗、油光栗、毛栗等。
东皋红柿
永嘉县东皋乡素以柿乡著称,每逢金秋季节,柿子熟了,前山后坡,柿林密布,红柿垂枝,如霞似火,悬金挂彩,令人陶醉。
永嘉红柿,品种繁多,有盖柿、牛心柿、蒸饼柿、八月红、长奶柿等,但以东皋无核长奶柿为最佳。北宋孔平仲在《咏无核红柿》诗中说:“林中有丹果,压枝一何稠。为柿已经美,嗟尔骨亦柔。荆筐载超市,价廉良易求。剖心无所有,入口颇相投。”道尽无核红柿的妙处。红柿怎么会成无核的呢?据当地老农说,这是不断的选种、改良、嫁接的结果。据《花镜》载:“大凡柿接过三次,则核全无矣。”
东皋无核红柿栽培历史悠久,已200余年了,东皋全乡11个村,村村盛产红柿。目前全乡拥有8000多株结果红柿,年产量为40余万斤,由于过去长期公树公管,产量曾下跌。近些年落实了林业生产责任制后,果农普遍重视了对柿树的管理,整形修剪,防病灭虫,使老树复壮,新树繁茂,柿园面目焕然一新,产量随之很快回升。
东皋无核红柿,个大肉厚,一千克公七八个,株产在200~250千克之间。该乡的大山底村,有一株柿王,年产量达500千克以上。东皋无核红柿,汁多味甜,风味别具,无垫牙之状、吐核之烦;用它制成的柿饼,干而不硬,软而不烂,柿霜粉多,油嫩爽口,早就称誉温州市场。有人说:“ 吃了东皋无核柿,吃别的红柿就无味了。”东皋核红柿系迟熟品种,一般在霜降至立冬采摘上柿。当地群众逢年过节,或男婚女嫁,常以柿饼泡茶来款待客人。
红柿树大而强健,寿长而果丰,旱涝保收,可充粮食,故有“铁杆庄稼”之称。红柿的营养价值相当高,成熟时含有所含的胡罗卜素、维生素C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都胜过苹果、梨、杏、桃等果品均好。红柿,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能治疗疾病。据lt;lt;本草纲目gt;gt;说:“柿有建脾涩肠、补虚润肺、治嗽止血之功,柿霜、柿蒂、柿叶均可入药。可见红柿乃百果之王,果中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