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啵呲嘚
-
AGP(Accelerate Graphical Port),加速图形接口。随着显示芯片的发展,PCI总线日益无法满足其需求。英特尔于1996年7月正式推出了AGP接口,它是一种显示卡专用的局部总线。严格的说,AGP不能称为总线,它与PCI总线不同,因为它是点对点连接,即连接控制芯片和AGP显示卡,但在习惯上我们依然称其为AGP总线。AGP接口是基于PCI 2.1 版规范并进行扩充修改而成,工作频率为66MHz。
◆ AGP总线直接与主板的北桥芯片相连,且通过该接口让显示芯片与系统主内存直接相连,避免了窄带宽的PCI总线形成的系统瓶颈,增加3D图形数据传输速度,同时在显存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调用系统主内存。所以它拥有很高的传输速率,这是PCI等总线无法与其相比拟的。
由于采用了数据读写的流水线操作减少了内存等待时间,数据传输速度有了很大提高;具有133MHz及更高的数据传输频率;地址信号与数据信号分离可提高随机内存访问的速度;采用并行操作允许在CPU访问系统RAM的同时AGP显示卡访问AGP内存;显示带宽也不与其它设备共享,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性能。
AGP标准在使用32位总线时,有66MHz和133MHz两种工作频率,最高数据传输率为266Mbps和533Mbps,而PCI总线理论上的最大传输率仅为133Mbps。目前最高规格的AGP 8X模式下,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2.1GB/s。
AGP接口的发展经历了AGP1.0(AGP1X、AGP2X)、AGP2.0(AGP Pro、AGP4X)、AGP3.0(AGP8X)等阶段,其传输速度也从最早的AGP1X的266MB/S的带宽发展到了AGP8X的2.1GB/S。
AGP 1.0(AGP1X、AGP2X)
1996年7月AGP 1.0 图形标准问世,分为1X和2X两种模式,数据传输带宽分别达到了266MB/s和533MB/s。这种图形接口规范是在66MHz PCI2.1规范基础上经过扩充和加强而形成的,其工作频率为66MHz,工作电压为3.3v,在一段时间内基本满足了显示设备与系统交换数据的需要。这种规范中的AGP带宽很小,现在已经被淘汰了,只有在前几年的老主板上还见得到。
AGP2.0(AGP4X)
显示芯片的飞速发展,图形卡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数据呈几何级数成倍增长,AGP 1.0 图形标准越来越难以满足技术的进步了,由此AGP 2.0便应运而生了。1998年5月份,AGP 2.0 规范正式发布,工作频率依然是66MHz,但工作电压降低到了1.5v,并且增加了4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1066MB/sec,数据传输能力大大地增强了。
◆ AGP Pro
AGP Pro接口与AGP 2.0同时推出,这是一种为了满足显示设备功耗日益加大的现实而研发的图形接口标准,应用该技术的图形接口主要的特点是比AGP 4x略长一些,其加长部分可容纳更多的电源引脚,使得这种接口可以驱动功耗更大(25-110w)或者处理能力更强大的AGP显卡。这种标准其实是专为高端图形工作站而设计的,完全兼容AGP 4x规范,使得AGP 4x的显卡也可以插在这种插槽中正常使用。AGP Pro在原有AGP插槽的两侧进行延伸,提供额外的电能。它是用来增强,而不是取代现有AGP插槽的功能。根据所能提供能量的不同,可以把AGP Pro细分为AGP Pro110和AGP Pro50。在某些高档台式机主板上也能见到AGP Pro插槽,例如华硕的许多主板。
AGP 3.0(AGP8X)
2000年8月,Intel推出AGP3.0规范,工作电压降到0.8V,并增加了8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2133MB/sec,数据传输能力相对于AGP 4X成倍增长,能较好的满足当前显示设备的带宽需求。
AGP接口的模式传输方式
不同AGP接口的模式传输方式不同。1X模式的AGP,工作频率达到了PCI总线的两倍—66MHz,传输带宽理论上可达到266MB/s。AGP 2X工作频率同样为66MHz,但是它使用了正负沿(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触发的工作方式,在这种触发方式中在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传送一次数据,从而使得一个工作周期先后被触发两次,使传输带宽达到了加倍的目的,而这种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为133MHz,这样AGP 2X的传输带宽就达到了266MB/s×2(触发次数)=533MB/s的高度。AGP 4X仍使用了这种信号触发方式,只是利用两个触发信号在每个时钟周期的下降沿分别引起两次触发,从而达到了在一个时钟周期中触发4次的目的,这样在理论上它就可以达到266MB/s×2(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1066MB/s的带宽了。在AGP 8X规范中,这种触发模式仍然使用,只是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变成266MHz,两个信号触发点也变成了每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单信号触发次数为4次,这样它在一个时钟周期所能传输的数据就从AGP4X的4倍变成了8倍,理论传输带宽将可达到266MB/s×4(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2133MB/s的高度了。
目前常用的AGP接口为AGP4X、AGP PRO、AGP通用及AGP8X接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AGP3.0显卡的额定电压为0.8—1.5V,因此不能把AGP8X的显卡插接到AGP1.0规格的插槽中。这就是说AGP8X规格与旧有的AGP1X/2X模式不兼容。而对于AGP4X系统,AGP8X显卡仍旧在其上工作,但仅会以AGP4X模式工作,无法发挥AGP8X的优势。
http://publish.it168.com/cword/1316.shtml
PCI E
PCI-Express是最新的总线和接口标准,它原来的名称为“3GIO”,是由英特尔提出的,很明显英特尔的意思是它代表着下一代I/O接口标准。交由PCI-SIG(PCI特殊兴趣组织)认证发布后才改名为“PCI-Express”。这个新标准将全面取代现行的PCI和AGP,最终实现总线标准的统一。它的主要优势就是数据传输速率高,目前最高可达到10GB/s以上,而且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PCI Express也有多种规格,从PCI Express 1X到PCI Express 16X,能满足现在和将来一定时间内出现的低速设备和高速设备的需求。能支持PCI Express的主要是英特尔的i915和i925系列芯片组。当然要实现全面取代PCI和AGP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就象当初PCI取代ISA一样,都会有个过渡的过程。
PCI Express(以下简称PCI-E)采用了目前业内流行的点对点串行连接,比起PCI以及更早期的计算机总线的共享并行架构,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专用连接,不需要向整个总线请求带宽,而且可以把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频率,达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带宽。相对于传统PCI总线在单一时间周期内只能实现单向传输,PCI-E的双单工连接能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质量,它们之间的差异跟半双工和全双工类似。
PCI-E的接口根据总线位宽不同而有所差异,包括X1、X4、X8以及X16,而X2模式将用于内部接口而非插槽模式。PCI-E规格从1条通道连接到32条通道连接,有非常强的伸缩性,以满足不同系统设备对数据传输带宽不同的需求。此外,较短的PCI-E卡可以插入较长的PCI-E插槽中使用,PCI-E接口还能够支持热拔插,这也是个不小的飞跃。PCI-E X1的250MB/秒传输速度已经可以满足主流声效芯片、网卡芯片和存储设备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但是远远无法满足图形芯片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 因此,用于取代AGP接口的PCI-E接口位宽为X16,能够提供5GB/s的带宽,即便有编码上的损耗但仍能够提供约为4GB/s左右的实际带宽,远远超过AGP 8X的2.1GB/s的带宽。
尽管PCI-E技术规格允许实现X1(250MB/秒),X2,X4,X8,X12,X16和X32通道规格,但是依目前形式来看,PCI-E X1和PCI-E X16已成为PCI-E主流规格,同时很多芯片组厂商在南桥芯片当中添加对PCI-E X1的支持,在北桥芯片当中添加对PCI-E X16的支持。除去提供极高数据传输带宽之外,PCI-E因为采用串行数据包方式传递数据,所以PCI-E接口每个针脚可以获得比传统I/O标准更多的带宽,这样就可以降低PCI-E设备生产成本和体积。另外,PCI-E也支持高阶电源管理,支持热插拔,支持数据同步传输,为优先传输数据进行带宽优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238809.htm
***********************************************************
APG显卡: 比如GF4 MX440/G FX5700/G FX5200 /G FX6200/ATI 9550
PCI-E显卡:比如ATI X300/X550/X700/X1300/X1500等以上
还有GF 7100LE/7300LE/7300GT/7600GS/7900等以上
- 还要旺仔
-
AGP显卡
AGP(Accelerate Graphical Port),加速图形接口。随着显示芯片的发展,PCI总线日益无法满足其需求。英特尔于1996年7月正式推出了AGP接口,它是一种显示卡专用的局部总线。严格的说,AGP不能称为总线,它与PCI总线不同,因为它是点对点连接,即连接控制芯片和AGP显示卡,但在习惯上我们依然称其为AGP总线。AGP接口是基于PCI 2.1 版规范并进行扩充修改而成,工作频率为66MHz。
◆ AGP总线直接与主板的北桥芯片相连,且通过该接口让显示芯片与系统主内存直接相连,避免了窄带宽的PCI总线形成的系统瓶颈,增加3D图形数据传输速度,同时在显存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调用系统主内存。所以它拥有很高的传输速率,这是PCI等总线无法与其相比拟的。
由于采用了数据读写的流水线操作减少了内存等待时间,数据传输速度有了很大提高;具有133MHz及更高的数据传输频率;地址信号与数据信号分离可提高随机内存访问的速度;采用并行操作允许在CPU访问系统RAM的同时AGP显示卡访问AGP内存;显示带宽也不与其它设备共享,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性能。
AGP标准在使用32位总线时,有66MHz和133MHz两种工作频率,最高数据传输率为266Mbps和533Mbps,而PCI总线理论上的最大传输率仅为133Mbps。目前最高规格的AGP 8X模式下,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2.1GB/s。
AGP接口的发展经历了AGP1.0(AGP1X、AGP2X)、AGP2.0(AGP Pro、AGP4X)、AGP3.0(AGP8X)等阶段,其传输速度也从最早的AGP1X的266MB/S的带宽发展到了AGP8X的2.1GB/S。
AGP 1.0(AGP1X、AGP2X)
1996年7月AGP 1.0 图形标准问世,分为1X和2X两种模式,数据传输带宽分别达到了266MB/s和533MB/s。这种图形接口规范是在66MHz PCI2.1规范基础上经过扩充和加强而形成的,其工作频率为66MHz,工作电压为3.3v,在一段时间内基本满足了显示设备与系统交换数据的需要。这种规范中的AGP带宽很小,现在已经被淘汰了,只有在前几年的老主板上还见得到。
AGP2.0(AGP4X)
显示芯片的飞速发展,图形卡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数据呈几何级数成倍增长,AGP 1.0 图形标准越来越难以满足技术的进步了,由此AGP 2.0便应运而生了。1998年5月份,AGP 2.0 规范正式发布,工作频率依然是66MHz,但工作电压降低到了1.5v,并且增加了4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1066MB/sec,数据传输能力大大地增强了。
◆ AGP Pro
AGP Pro接口与AGP 2.0同时推出,这是一种为了满足显示设备功耗日益加大的现实而研发的图形接口标准,应用该技术的图形接口主要的特点是比AGP 4x略长一些,其加长部分可容纳更多的电源引脚,使得这种接口可以驱动功耗更大(25-110w)或者处理能力更强大的AGP显卡。这种标准其实是专为高端图形工作站而设计的,完全兼容AGP 4x规范,使得AGP 4x的显卡也可以插在这种插槽中正常使用。AGP Pro在原有AGP插槽的两侧进行延伸,提供额外的电能。它是用来增强,而不是取代现有AGP插槽的功能。根据所能提供能量的不同,可以把AGP Pro细分为AGP Pro110和AGP Pro50。在某些高档台式机主板上也能见到AGP Pro插槽,例如华硕的许多主板。
AGP 3.0(AGP8X)
2000年8月,Intel推出AGP3.0规范,工作电压降到0.8V,并增加了8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2133MB/sec,数据传输能力相对于AGP 4X成倍增长,能较好的满足当前显示设备的带宽需求。
AGP接口的模式传输方式
不同AGP接口的模式传输方式不同。1X模式的AGP,工作频率达到了PCI总线的两倍—66MHz,传输带宽理论上可达到266MB/s。AGP 2X工作频率同样为66MHz,但是它使用了正负沿(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触发的工作方式,在这种触发方式中在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传送一次数据,从而使得一个工作周期先后被触发两次,使传输带宽达到了加倍的目的,而这种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为133MHz,这样AGP 2X的传输带宽就达到了266MB/s×2(触发次数)=533MB/s的高度。AGP 4X仍使用了这种信号触发方式,只是利用两个触发信号在每个时钟周期的下降沿分别引起两次触发,从而达到了在一个时钟周期中触发4次的目的,这样在理论上它就可以达到266MB/s×2(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1066MB/s的带宽了。在AGP 8X规范中,这种触发模式仍然使用,只是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变成266MHz,两个信号触发点也变成了每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单信号触发次数为4次,这样它在一个时钟周期所能传输的数据就从AGP4X的4倍变成了8倍,理论传输带宽将可达到266MB/s×4(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2133MB/s的高度了。
目前常用的AGP接口为AGP4X、AGP PRO、AGP通用及AGP8X接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AGP3.0显卡的额定电压为0.8—1.5V,因此不能把AGP8X的显卡插接到AGP1.0规格的插槽中。这就是说AGP8X规格与旧有的AGP1X/2X模式不兼容。而对于AGP4X系统,AGP8X显卡仍旧在其上工作,但仅会以AGP4X模式工作,无法发挥AGP8X的优势。
http://publish.it168.com/cword/1316.shtml
PCI E
PCI-Express是最新的总线和接口标准,它原来的名称为“3GIO”,是由英特尔提出的,很明显英特尔的意思是它代表着下一代I/O接口标准。交由PCI-SIG(PCI特殊兴趣组织)认证发布后才改名为“PCI-Express”。这个新标准将全面取代现行的PCI和AGP,最终实现总线标准的统一。它的主要优势就是数据传输速率高,目前最高可达到10GB/s以上,而且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PCI Express也有多种规格,从PCI Express 1X到PCI Express 16X,能满足现在和将来一定时间内出现的低速设备和高速设备的需求。能支持PCI Express的主要是英特尔的i915和i925系列芯片组。当然要实现全面取代PCI和AGP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就象当初PCI取代ISA一样,都会有个过渡的过程。
PCI Express(以下简称PCI-E)采用了目前业内流行的点对点串行连接,比起PCI以及更早期的计算机总线的共享并行架构,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专用连接,不需要向整个总线请求带宽,而且可以把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频率,达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带宽。相对于传统PCI总线在单一时间周期内只能实现单向传输,PCI-E的双单工连接能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质量,它们之间的差异跟半双工和全双工类似。
PCI-E的接口根据总线位宽不同而有所差异,包括X1、X4、X8以及X16,而X2模式将用于内部接口而非插槽模式。PCI-E规格从1条通道连接到32条通道连接,有非常强的伸缩性,以满足不同系统设备对数据传输带宽不同的需求。此外,较短的PCI-E卡可以插入较长的PCI-E插槽中使用,PCI-E接口还能够支持热拔插,这也是个不小的飞跃。PCI-E X1的250MB/秒传输速度已经可以满足主流声效芯片、网卡芯片和存储设备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但是远远无法满足图形芯片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 因此,用于取代AGP接口的PCI-E接口位宽为X16,能够提供5GB/s的带宽,即便有编码上的损耗但仍能够提供约为4GB/s左右的实际带宽,远远超过AGP 8X的2.1GB/s的带宽。
尽管PCI-E技术规格允许实现X1(250MB/秒),X2,X4,X8,X12,X16和X32通道规格,但是依目前形式来看,PCI-E X1和PCI-E X16已成为PCI-E主流规格,同时很多芯片组厂商在南桥芯片当中添加对PCI-E X1的支持,在北桥芯片当中添加对PCI-E X16的支持。除去提供极高数据传输带宽之外,PCI-E因为采用串行数据包方式传递数据,所以PCI-E接口每个针脚可以获得比传统I/O标准更多的带宽,这样就可以降低PCI-E设备生产成本和体积。另外,PCI-E也支持高阶电源管理,支持热插拔,支持数据同步传输,为优先传输数据进行带宽优化
我看不懂啦 所以都复制下来了
- 晓月
-
AGP(Accelerate Graphical Port),加速图形接口。随着显示芯片的发展,PCI总线日益无法满足其需求。英特尔于1996年7月正式推出了AGP接口,它是一种显示卡专用的局部总线。严格的说,AGP不能称为总线,它与PCI总线不同,因为它是点对点连接,即连接控制芯片和AGP显示卡,但在习惯上我们依然称其为AGP总线。AGP接口是基于PCI 2.1 版规范并进行扩充修改而成,工作频率为66MHz。
◆ AGP总线直接与主板的北桥芯片相连,且通过该接口让显示芯片与系统主内存直接相连,避免了窄带宽的PCI总线形成的系统瓶颈,增加3D图形数据传输速度,同时在显存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调用系统主内存。所以它拥有很高的传输速率,这是PCI等总线无法与其相比拟的。
由于采用了数据读写的流水线操作减少了内存等待时间,数据传输速度有了很大提高;具有133MHz及更高的数据传输频率;地址信号与数据信号分离可提高随机内存访问的速度;采用并行操作允许在CPU访问系统RAM的同时AGP显示卡访问AGP内存;显示带宽也不与其它设备共享,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性能。
AGP标准在使用32位总线时,有66MHz和133MHz两种工作频率,最高数据传输率为266Mbps和533Mbps,而PCI总线理论上的最大传输率仅为133Mbps。目前最高规格的AGP 8X模式下,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2.1GB/s。
AGP接口的发展经历了AGP1.0(AGP1X、AGP2X)、AGP2.0(AGP Pro、AGP4X)、AGP3.0(AGP8X)等阶段,其传输速度也从最早的AGP1X的266MB/S的带宽发展到了AGP8X的2.1GB/S。
AGP 1.0(AGP1X、AGP2X)
1996年7月AGP 1.0 图形标准问世,分为1X和2X两种模式,数据传输带宽分别达到了266MB/s和533MB/s。这种图形接口规范是在66MHz PCI2.1规范基础上经过扩充和加强而形成的,其工作频率为66MHz,工作电压为3.3v,在一段时间内基本满足了显示设备与系统交换数据的需要。这种规范中的AGP带宽很小,现在已经被淘汰了,只有在前几年的老主板上还见得到。
AGP2.0(AGP4X)
显示芯片的飞速发展,图形卡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数据呈几何级数成倍增长,AGP 1.0 图形标准越来越难以满足技术的进步了,由此AGP 2.0便应运而生了。1998年5月份,AGP 2.0 规范正式发布,工作频率依然是66MHz,但工作电压降低到了1.5v,并且增加了4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1066MB/sec,数据传输能力大大地增强了。
◆ AGP Pro
AGP Pro接口与AGP 2.0同时推出,这是一种为了满足显示设备功耗日益加大的现实而研发的图形接口标准,应用该技术的图形接口主要的特点是比AGP 4x略长一些,其加长部分可容纳更多的电源引脚,使得这种接口可以驱动功耗更大(25-110w)或者处理能力更强大的AGP显卡。这种标准其实是专为高端图形工作站而设计的,完全兼容AGP 4x规范,使得AGP 4x的显卡也可以插在这种插槽中正常使用。AGP Pro在原有AGP插槽的两侧进行延伸,提供额外的电能。它是用来增强,而不是取代现有AGP插槽的功能。根据所能提供能量的不同,可以把AGP Pro细分为AGP Pro110和AGP Pro50。在某些高档台式机主板上也能见到AGP Pro插槽,例如华硕的许多主板。
AGP 3.0(AGP8X)
2000年8月,Intel推出AGP3.0规范,工作电压降到0.8V,并增加了8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2133MB/sec,数据传输能力相对于AGP 4X成倍增长,能较好的满足当前显示设备的带宽需求。
AGP接口的模式传输方式
不同AGP接口的模式传输方式不同。1X模式的AGP,工作频率达到了PCI总线的两倍—66MHz,传输带宽理论上可达到266MB/s。AGP 2X工作频率同样为66MHz,但是它使用了正负沿(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触发的工作方式,在这种触发方式中在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传送一次数据,从而使得一个工作周期先后被触发两次,使传输带宽达到了加倍的目的,而这种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为133MHz,这样AGP 2X的传输带宽就达到了266MB/s×2(触发次数)=533MB/s的高度。AGP 4X仍使用了这种信号触发方式,只是利用两个触发信号在每个时钟周期的下降沿分别引起两次触发,从而达到了在一个时钟周期中触发4次的目的,这样在理论上它就可以达到266MB/s×2(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1066MB/s的带宽了。在AGP 8X规范中,这种触发模式仍然使用,只是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变成266MHz,两个信号触发点也变成了每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单信号触发次数为4次,这样它在一个时钟周期所能传输的数据就从AGP4X的4倍变成了8倍,理论传输带宽将可达到266MB/s×4(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2133MB/s的高度了。
目前常用的AGP接口为AGP4X、AGP PRO、AGP通用及AGP8X接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AGP3.0显卡的额定电压为0.8—1.5V,因此不能把AGP8X的显卡插接到AGP1.0规格的插槽中。这就是说AGP8X规格与旧有的AGP1X/2X模式不兼容。而对于AGP4X系统,AGP8X显卡仍旧在其上工作,但仅会以AGP4X模式工作,无法发挥AGP8X的优势。
http://publish.it168.com/cword/1316.shtml
PCI E
PCI-Express是最新的总线和接口标准,它原来的名称为“3GIO”,是由英特尔提出的,很明显英特尔的意思是它代表着下一代I/O接口标准。交由PCI-SIG(PCI特殊兴趣组织)认证发布后才改名为“PCI-Express”。这个新标准将全面取代现行的PCI和AGP,最终实现总线标准的统一。它的主要优势就是数据传输速率高,目前最高可达到10GB/s以上,而且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PCI Express也有多种规格,从PCI Express 1X到PCI Express 16X,能满足现在和将来一定时间内出现的低速设备和高速设备的需求。能支持PCI Express的主要是英特尔的i915和i925系列芯片组。当然要实现全面取代PCI和AGP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就象当初PCI取代ISA一样,都会有个过渡的过程。
PCI Express(以下简称PCI-E)采用了目前业内流行的点对点串行连接,比起PCI以及更早期的计算机总线的共享并行架构,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专用连接,不需要向整个总线请求带宽,而且可以把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频率,达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带宽。相对于传统PCI总线在单一时间周期内只能实现单向传输,PCI-E的双单工连接能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质量,它们之间的差异跟半双工和全双工类似。
PCI-E的接口根据总线位宽不同而有所差异,包括X1、X4、X8以及X16,而X2模式将用于内部接口而非插槽模式。PCI-E规格从1条通道连接到32条通道连接,有非常强的伸缩性,以满足不同系统设备对数据传输带宽不同的需求。此外,较短的PCI-E卡可以插入较长的PCI-E插槽中使用,PCI-E接口还能够支持热拔插,这也是个不小的飞跃。PCI-E X1的250MB/秒传输速度已经可以满足主流声效芯片、网卡芯片和存储设备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但是远远无法满足图形芯片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 因此,用于取代AGP接口的PCI-E接口位宽为X16,能够提供5GB/s的带宽,即便有编码上的损耗但仍能够提供约为4GB/s左右的实际带宽,远远超过AGP 8X的2.1GB/s的带宽。
尽管PCI-E技术规格允许实现X1(250MB/秒),X2,X4,X8,X12,X16和X32通道规格,但是依目前形式来看,PCI-E X1和PCI-E X16已成为PCI-E主流规格,同时很多芯片组厂商在南桥芯片当中添加对PCI-E X1的支持,在北桥芯片当中添加对PCI-E X16的支持。除去提供极高数据传输带宽之外,PCI-E因为采用串行数据包方式传递数据,所以PCI-E接口每个针脚可以获得比传统I/O标准更多的带宽,这样就可以降低PCI-E设备生产成本和体积。另外,PCI-E也支持高阶电源管理,支持热插拔,支持数据同步传输,为优先传输数据进行带宽优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238809.htm
***********************************************************
- kven
-
AGP(Accelerate Graphical Port),加速图形接口。随着显示芯片的发展,PCI总线日益无法满足其需求。英特尔于1996年7月正式推出了AGP接口,它是一种显示卡专用的局部总线。严格的说,AGP不能称为总线,它与PCI总线不同,因为它是点对点连接,即连接控制芯片和AGP显示卡,但在习惯上我们依然称其为AGP总线。AGP接口是基于PCI 2.1 版规范并进行扩充修改而成,工作频率为66MHz。
◆ AGP总线直接与主板的北桥芯片相连,且通过该接口让显示芯片与系统主内存直接相连,避免了窄带宽的PCI总线形成的系统瓶颈,增加3D图形数据传输速度,同时在显存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调用系统主内存。所以它拥有很高的传输速率,这是PCI等总线无法与其相比拟的。
由于采用了数据读写的流水线操作减少了内存等待时间,数据传输速度有了很大提高;具有133MHz及更高的数据传输频率;地址信号与数据信号分离可提高随机内存访问的速度;采用并行操作允许在CPU访问系统RAM的同时AGP显示卡访问AGP内存;显示带宽也不与其它设备共享,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性能。
AGP标准在使用32位总线时,有66MHz和133MHz两种工作频率,最高数据传输率为266Mbps和533Mbps,而PCI总线理论上的最大传输率仅为133Mbps。目前最高规格的AGP 8X模式下,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2.1GB/s。
AGP接口的发展经历了AGP1.0(AGP1X、AGP2X)、AGP2.0(AGP Pro、AGP4X)、AGP3.0(AGP8X)等阶段,其传输速度也从最早的AGP1X的266MB/S的带宽发展到了AGP8X的2.1GB/S。
AGP 1.0(AGP1X、AGP2X)
1996年7月AGP 1.0 图形标准问世,分为1X和2X两种模式,数据传输带宽分别达到了266MB/s和533MB/s。这种图形接口规范是在66MHz PCI2.1规范基础上经过扩充和加强而形成的,其工作频率为66MHz,工作电压为3.3v,在一段时间内基本满足了显示设备与系统交换数据的需要。这种规范中的AGP带宽很小,现在已经被淘汰了,只有在前几年的老主板上还见得到。
AGP2.0(AGP4X)
显示芯片的飞速发展,图形卡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数据呈几何级数成倍增长,AGP 1.0 图形标准越来越难以满足技术的进步了,由此AGP 2.0便应运而生了。1998年5月份,AGP 2.0 规范正式发布,工作频率依然是66MHz,但工作电压降低到了1.5v,并且增加了4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1066MB/sec,数据传输能力大大地增强了。
◆ AGP Pro
AGP Pro接口与AGP 2.0同时推出,这是一种为了满足显示设备功耗日益加大的现实而研发的图形接口标准,应用该技术的图形接口主要的特点是比AGP 4x略长一些,其加长部分可容纳更多的电源引脚,使得这种接口可以驱动功耗更大(25-110w)或者处理能力更强大的AGP显卡。这种标准其实是专为高端图形工作站而设计的,完全兼容AGP 4x规范,使得AGP 4x的显卡也可以插在这种插槽中正常使用。AGP Pro在原有AGP插槽的两侧进行延伸,提供额外的电能。它是用来增强,而不是取代现有AGP插槽的功能。根据所能提供能量的不同,可以把AGP Pro细分为AGP Pro110和AGP Pro50。在某些高档台式机主板上也能见到AGP Pro插槽,例如华硕的许多主板。
AGP 3.0(AGP8X)
2000年8月,Intel推出AGP3.0规范,工作电压降到0.8V,并增加了8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2133MB/sec,数据传输能力相对于AGP 4X成倍增长,能较好的满足当前显示设备的带宽需求。
AGP接口的模式传输方式
不同AGP接口的模式传输方式不同。1X模式的AGP,工作频率达到了PCI总线的两倍—66MHz,传输带宽理论上可达到266MB/s。AGP 2X工作频率同样为66MHz,但是它使用了正负沿(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触发的工作方式,在这种触发方式中在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传送一次数据,从而使得一个工作周期先后被触发两次,使传输带宽达到了加倍的目的,而这种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为133MHz,这样AGP 2X的传输带宽就达到了266MB/s×2(触发次数)=533MB/s的高度。AGP 4X仍使用了这种信号触发方式,只是利用两个触发信号在每个时钟周期的下降沿分别引起两次触发,从而达到了在一个时钟周期中触发4次的目的,这样在理论上它就可以达到266MB/s×2(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1066MB/s的带宽了。在AGP 8X规范中,这种触发模式仍然使用,只是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变成266MHz,两个信号触发点也变成了每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单信号触发次数为4次,这样它在一个时钟周期所能传输的数据就从AGP4X的4倍变成了8倍,理论传输带宽将可达到266MB/s×4(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2133MB/s的高度了。
目前常用的AGP接口为AGP4X、AGP PRO、AGP通用及AGP8X接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AGP3.0显卡的额定电压为0.8—1.5V,因此不能把AGP8X的显卡插接到AGP1.0规格的插槽中。这就是说AGP8X规格与旧有的AGP1X/2X模式不兼容。而对于AGP4X系统,AGP8X显卡仍旧在其上工作,但仅会以AGP4X模式工作,无法发挥AGP8X的优势。
- 可品
-
给你说点简单直观的吧:
先说功能吧:它有什么功能呢?就是显示,和处理视频信息就是这么一个功能。
所有的显卡和不同结构的显卡都是这么一个功能,处理图像图像。
在说说特点:
首先AGP是在PCI以后出来的,特点就是比PCI接口的显卡速度要快,也就是处理能力要强于PCI,当然,现在出了PCI-E,,更快更强。每一种新接口出来都必然跟这一点有关----就是更快更强。
AGP在设计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AGP总线直接与主板的北桥芯片相连,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就是AGP的最大的特点。
当然,上面的同志们复制的很辛苦,也很对,都是AGP显卡的特点。只不过是更细化些。
- xinz
-
●产品特点
-采用 NVIDIA GeForce 7600GS图形处理器;
-支持 256MB 128bit DDR3高速显存;
-具备 12个象素渲染管线,5个顶点着色单元;
-采用 CineFX 3.0着色引擎,大幅提升游戏运行效率;
-支持 Intellisample 3.0技术,提供更高的解析度和图象帧数;
-支持 UltraShadow II技术,增强游戏的阴影性能表现;
-采用 两组400MHz RAMDAC;
-完全 支持DirectX9.0c、OpenGL1.5;
-支持 最高2048x1536 85Hz刷新率;
-支持 DVI-I/S-Video和15针VGA输出;
-支持 AGP 8X接口。
- 我不懂运营
-
我的字少 A卡特点是价格便宜 耐用 作为基础型 电脑显卡;N卡 相对于 说处理 游戏画面 分辨率要好一些 功能其实 都差不多,都是处理电脑图像的
- gitcloud
-
【AGP 显卡 有 4X(速) 8X 带宽是2.1G因为有瓶颈现在都以停产,取代他的是PCI-E显卡】
【PCI-E显卡有 4X 8X 16X 带宽非别是 2G 4G 8G】PEI-E16X是现在主流显卡插槽!!!
- 西柚不是西游
-
AGP显卡 最快传输速度才2.1G/s 现在已经停产了 因为遇到瓶颈了 现在全都是PCIE的了 X16可以到5G/s远远超过AGPX8 很简单了
- 大鱼炖火锅
-
AGP显卡 最快传输速度才2.1G/s 现在已经停产了 因为遇到瓶颈了 现在全都是PCIE的了 X16可以到5G/s远远超过AGPX8 很简单了
- 站长在线
-
都什麽时代了还AGP,现在是PCI-E的天下
- 天涯
-
显卡(video card)是系统必备的装置,它负责将CPU送来的影像资料(data)处理成显示器(monitor)可以了解的格式,再送到荧光屏(screen)上形成影像。它是我们从计算机获取信息最重要的管道。因此显示卡及显示器是计算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我们应该要好好爱护。
个人计算机上的显卡演进,可向前追溯到1981年IBM推出划时代的计算机产品—IBM PC,不仅轰动一时,对日后计算机产业的蓬勃发展亦有功不可没的地位。
局部总线
X86架构的CPU局部总线是一组印刷电路板上的线路,它可以扩充CPU接脚的功能,在区域汇流上CPU借助高速的数据传输来和浮点辅助器、主存储器或系统控制器交换资料或讯号。局部总线以CPU的脉冲频率运行,它较传统的I/O总线快许多。并且由于局部总线较简易的线路设计,将来可以在成本上更加节省。
PCI的操作环境在33MHz时,它可以在一次讯号传输中传送4个32位的字符。PCI的优点是当CPU在主存储器用尽而仍在操作时,可以借助bus- master的控制器持续传送CPU与系统内存的数据。CPU更可以借助扩充卡的增加,达到只需插入既可执行的效果。
AGP(Accelerated Graphic Port)图形加速端口接口,是一个能提高图形显示速度,尤其是 3D 立体图形的新总线规格,此一规格不仅能满足 3D 应用软件对于大量资料储存的需求,且有足够容量来支持 texturing mapping,z-buffering和 alpha blending。目前的显卡市场主要都采用AGP接口的设计。
PCI总线将持续的主控在 I/O 传输上,而 AGP 接口仍为图形控制而设计,故并不打算取代 PCI 总线,基本上,两者是不同总线且使用不同的插槽。
AGP的优点
1. 直接用主存储器作贴图。两条内存管线到绘图芯片。不需增加绘图内存便能有更高的贴图效率。
2. 直接内存存取结构 (DIME)。减少 CPU 与 I/O 外围在总线与内存存取上的争夺,PCI总线必须提供硬盘控制器,网络芯片与绘图芯片支用。AGP 能同步的独立运作,且比 PCI 更为快速。一个 “额外埠”提供绘图芯片存取内存之用,所以当 读/写 Z 值与点时,它能够直接从内存同步的存取。因使用宽频宽,所以绘图芯片能同时使用两个埠而得到 1.3 GB/s峰值,远高于从卡上内存的 0.8 GB/s。当需要绘图内存作贴图时,允许 CPU 直接存取系统上的 AGP 内存,速度远比透过 PCI总线来的快。
3. 使用“GART”(Graphics Address Remapping Table) 作为绘图芯片与 CPU 间的沟通管道。非多重地址与资料。利用管线方式并达到同步传输。
4. 528 MB/s 频宽(132MHz×4)。 带来高速数据传输信道。透过管线方式传输,带来 4 倍于 PCI总线的高速传输速率。
AGP速度之分
AGP总线依据当初AGP 1.0规格的制定而分为1X/2X。后来随着AGP 2.0规格的确定而出现了4X模式。先来看PCI总线,PCI的工作频率为33MHz,数据宽度是32bit,所以传输频宽的尖峰值是133MB/s。 1X模式的AGP则是提高原本PCI的工作频率至66MHz,使得其传输频宽的尖峰理论值变成两倍:266MB/s。而2X模式的AGP其工作频率和1X 模式一样是维持在66MHz,只不过其利用正负缘(Rising and Falling Edges)触发的方式,也就是一个频率周期触发两次,使得传输频宽再次加倍,成为532MB/s。至于AGP 4X模式,其clock timing的模型相似于2X模式,不过每个频率周期所能传输的数据宽度变为16个字节,使得其最高传输频宽的理论值达到1GB/s以上。
至于目前市面上的最新主板,只要是支持AGP 4X的芯片组(如Intel i820、VIA 694X),板子上都采用Universal AGP Socket,这种AGP插槽是for 4X模式的,不过由于有回溯兼容的特性,所以1X/2X/4X的显卡皆通用;而对于稍早不支持AGP 4X的主板,上面的AGP插槽则是for AGP 2X的,只能向下兼容至1X的显卡。不过需注意的是,把AGP 4X的显卡插在2X的槽上,并非不能动作,只不过是会以2X模式来工作。AGP 2X与4X的插槽不同,2X插槽内有一个隔板,而4X的则没有;另外,2X与4X显卡金手指部分的缺口(notch)数也不同,虽然彼此可以混插,但如此设计可以方便识别。
显卡的术语
屏幕更新频率 (Vertical Refresh Rate)
指显示器每秒能对整个画面重复更新的次数,若此数值为72Hz,表示显卡每秒将送出72张画面讯号给显示器。一般而言,此数值越高,画面就越柔和、眼睛越不会觉得屏幕在闪烁。照VESA规定画面更新频率最好要在72甚至75以上,才能避免在日光灯下出现闪烁现象,也比较不会造成眼睛的疲劳与伤害。
彩数 (Color depth)
显示画面的色彩数。在普通文字16色模式下,颜色由文字属性来决定。在图形模式下,以每画点的位数 (bit per pixel ; bpp)决定颜色总数。目前常见的色彩数有2 bpp (16色)、 8 bpp (256色),高彩(High Color)为15 bpp(32,768色) 或16 bpp (65,536色),全彩(True Color)则为24bpp(16,777,216 ; 16M色)及32 bpp(颜色数相同,但可利于Windows 95、98加速)。
分辨率 (Resolution)
显示画面的细腻程度。一般以画面的最大“水平点数”乘上“垂直点数”为代表。例如,分辨率为800X600,表示这整个画面是由水平800个画点,乘上垂直600个画点所组成的。
DDC (Display Data Channel)
DCC亦是由VESA联盟所制定,这是一种计算机系统与显示器之间的连系信道,主要是让显卡与支持PnP(即插即用)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95/98)相互搭配且互相沟通。DDC目前分为DDC1与DDC2B,前者是单向信道,只能由主机取得显示器讯息;DDC2B则是双向信道,能让显卡与显示器之间相互沟通,针对各种不同分辨率环境下,做自动化设定。
功能扩充接头 (Feature Connector)
您在大多数的显卡上均可发现,但真正用到的情况很少。此扩充接头可供其它适配卡撷取目前显卡上的视频信号做特别处理。如早期的MPEG解压卡及影像捕捉卡,就是透过显卡的Feature Connector来取得目前计算机要输出的屏幕信号。
RAMDAC (RAM 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
它是负责将显卡上的数字(Digital)影像数据,转成模拟(Analog)
的影像讯号输出的芯片。RAMDAC的工作频率越高,能输出的分辨率、色彩数与更新频率也就越强 !
影像内存的种类
影像内存,简称显存,是显卡用来储存画面信息的区域。在设计时,会依成本与效能需求,所采用的内存种类也有不同。
传统DRAM
跟以往主板所采用的DRAM颗粒类似。它只有一组读写埠(One Port)的设计,由于CPU与显卡两边都要存取到影像内存,使用传统DRAM时,两者就要协调等待,也因此拖慢了系统整体速度!
VRAM
它其实是所谓的双埠内存(Dual Port DRAM)的简称。撘配VRAM内存的显卡,CPU与显卡能够同时存取影像内存而不须等待,效率自然惊人!但由于VRAM制作成本较高,所以只有非常高级的专业显卡,才会采用VRAM作为影像内存。
EDO (Extend Data Out)
制作技术与成本与传统DRAM相当,但读取时序较传统的DRAM短,传输速度比传统DRAM快上10%~15%!所以2D显卡上的内存均已纷纷采用此种低成本、但高效能的EDO RAM。
WRAM (Windows RAM)
WRAM最早是由韩国Samsung研发出来,此种DRAM的制作技术类似VRAM,亦具备双重读写埠的设计。下过它具有窗口加宽的特性,且提供直接区块搬移(BitBlt)的功能,搭配WRAM的显卡再配合相关的驱动程序,可在Windows 31/95/98的窗口环境下,发挥出极为惊人的加速效果!
MDRAM (Multi-Bank DRAM)
MDRAM是由MoSys公司研发的新一代内存。主要是利用32KB为一个最小的存取单位,每个单位连接32位的I/O接口,由于其独特的分组设计,数据读写的时间可以被分割排序,由内部以管线状态做最佳化存放,所以效率十分惊人!据称单组MDRAM能够有49OMB/s的传输表现,若两组搭成64位,最大传输效能已突破1,000MB/s的效用。
同步动态内存SDRAM(Synchronous DRAM)
由于主板适配卡插槽总线的时脉越来越高,SDRAM能保持与绘图芯片与主板上的CPU同时脉、同步运作,它的效率自然惊人!SDRAM的效率比传统DRAM要高出30~35%,比EDO还要快,是目前用得最广泛的显示内存。
同步绘图内存SGRAM (Synchronous GraphicRAM)
SGRAM与SDRAM基本上没什么大的区别,但它支持块操作,所以SGRAM的性能稍强一些。
3D显卡的相关术语
3D绘图加速卡
顾名思义就是提供软件设计者,以三度空间的思维来设计、摆设的对象,使得整个画面效果,更接近于真实生活中的所见景象。
Frame Rate
画面刷新率,即显示器上的画面更新速度,单位为FPS(帧每秒),FPS越高,画面越流畅。
Texture Mapping
一般翻译为“材质3D映像”或“材质3D贴图”,其真正含意就是将某种质料的对象(其实是图形),对映在某个立体对象上。举个例,我有1个悬空的四方体,我想将蒙娜利莎的图形,投影在这个正方体的6个面,这个投影的蒙娜利莎图形其实就是种材质(texture)对映或投影到一个物体的表面。如果你还是不了解,请想象一下,拿蒙娜利莎的画像当包装纸,来包一个大型魔术方块时,蒙娜利莎被扭曲的模样吧!
Mip Mapping
Mip贴图,是依据不同精度的要求,而使用不同版本的材质图样进行贴图。例如:在3D游戏中离物体近时会看到非常细腻的物体表面,而远离物体时则相应显得粗糙,这样既和实际视觉的效果一致,同时可以提升图形处理的整体效率。
Bump Mapping
凹凸贴图,这是一种在3D场景中模拟粗糙表面的技术。将深度的变化保存到一张贴图中,然后再对3D模型进行标准的混合贴图处理,即可得到具有凹凸感的表面效果。
Video Texture Mapping
视频材质贴图,目前最好的材质贴图效果。具有此种功能的图形加速卡,采用高速的图像处理方式,将一段连续的图像以材质的方法处理,然后贴到3D物件的表面上去。
Flat/Gouraud Shading
一般译为“平/曲面 (亮光)投影”。也就是3D卡让软件设计者设定一道投影光源,光线照到物体的表面(平面或曲面) 后,每个点对光线的反射亮度与明暗度。
Alpha Blending或TeXture Transparency
此顶目是设定对象颜色的透通程度,简单地说,它可以将位于观测点(屏幕)较前面的物体,把颜色弄成接近透明的模式,可以隐约看到被遮挡在后面的物体。
Fogging (迷雾效果)
一般在大雾中有物体接近时,一定先看到物体的一部分,然后是整个轮廓,接着物体的表面与整体外型才逐渐清晰起来,Fogging正是仿真这种效果。
Z-Buffer与Double Buffer
Z-Buffer就是将传统X、Y二维空间,多了一个与屏幕面垂直的距离轴Z,主要用来表示对象离屏幕的远近程度。而Double Buffer则是双重缓冲区切换,对显示对象移动的流畅度有极大的帮助。
Anti-Aliasing (去除锯齿 、平滑化)
一个对象经放大之后,整个物能因为同点的放大,外缘会有锯齿或毛边现象;此功能就是用来去除毛边,使得物体放大之后,仍保持平顺光滑的外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