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帽
-
宋代以前,这里是海上渔民捕鱼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后,岛上有个小村,叫“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关于“香港”地名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一、据说,“香港”当时只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村落。这座小村落靠近大海,村里有一条小溪流注入大海,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港湾。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这个词来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用“香江”作为香港的别称。
二、香港的得名同香料有关。那时,香港这座小岛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因为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出去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同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也就逐渐为远近的人们所认可。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可后来,村里人不肯种植了,皇帝便下令杀了村长,村民们四散逃走,香料的种植和转运,也就在香港逐渐消失了,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三、香港的得名同一个名叫香姑的女人有关。据说香姑是一个海盗头目的妻子,丈夫死后,她继续在这座小岛上拉起人马占岛为王,“香港”就是“香姑的港口”的意思。这种说法,看来有些离奇。
尽管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的称呼,最后,到了本世纪初,才成了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对于以上三种不同的说法,多数人赞同第二种,认为“香港”是因转运香料而得名,不过,三四百年前鼎盛的制香、运香业,除了给香港留下一个芬芳的美名之外,到今天已经没有其他什么痕迹了。
- gitcloud
-
据说「香港」这名字,本来是自明代至清初一个小港湾的
名称,这个港湾就是现今位於香港仔海湾内的「石排湾」。石
排湾有香港村,村内有大约建於清朝初年的「香港围」,
1977年因建香港仔至跑马地隧道,此围於是被拆去。
至於记载香港这一地名的历史文献中,时间最早的是明朝
万历年间(1573-1619年)郭棐所著《粤大记》一书。
该书所载<广东沿海图>中,标有香港以及赤柱、黄泥涌、尖
沙咀等地名。
事实上,香港地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
关於香港得名的由来传说,主要有下列的说法:
(一) 因「香姑」而得名
据传,香姑是清朝嘉庆年间出没於伶仃洋海面的
海盗林某的妻子。但许多学者皆认为此说并不可靠。因为用海
盗的名字作地名,在中国历史上不常见;同时,香港岛上至今
也未找到与香姑有关的任何遗迹
(二) 因贩运香木而得名
此说始於永言的<香港地名考>一文,发表在1948年出版
的《香港百年史》上。他认为:名曰「香港」之小海港,以运
香木出口而著名。他还具体写出了运送香木的路线:「自来东
莞南部及今新界所产之香,恒在尖沙头(今尖沙嘴)之香
头(当今运香木出口之旧式码头),用小舟载至石排湾(今香
港仔)附近之小港,名香港者,然后改用艚船(俗称「大眼鸡
船」)转广州城,遵陆而北,逾南雄岭直达江苏省苏松一带。」
三) 因泉水甘甜而得名
在有关香港得名的各种说法中,这种说法提出的时间最早。
英文杂志《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1843年
8月号写道:「香港--Fragrant Streams,本是该岛南部一条小
溪的名字,外国人将其作为整个海岛的名称。」 1853年8月出
版的中文杂志《遐迩贯珍》写道:「溪涧纷纷喷流山泉,
极其甘冽,香港必由此得名。」旅居香港的著名学者王韬(
1828-1897)也采用此说。他主编的《循环日报》1874年6月24日
这样写道:「香港以泉水得名,因其山中所出之泉色清而味甘,
以鼻观参之,微觉香冽。
- kven
-
九龙名称典故:
九龙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割让予英国。九龙面积仅有11平方公里(4平方英里),从与香港岛相对的半岛尖端沙地向北伸展。1898年,中国将九龙北部约794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予英国,年期为99年,正式命名为新界。1997年,新界的租借期届满,英国遂将香港岛、九龙半岛及新界的主权交回中华人民共和国。
九龙的英文名称(Kowloon)是广东话「九龙」的表音翻译,意指九条龙。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很有趣。中国人眼中的龙跟西方的不一样,在中国,龙是权威和神武的化身,并非邪恶之物,它们居於陆地,没有翅膀。假如从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英国民间故事的圣佐治实在没有必要屠龙,因为龙决不会把少女吃掉。
宋帝昺的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悠远,历朝以来均备受内忧外患困扰。宋朝(960年至1279年)末年,来自今日蒙古的强悍外敌便多次入侵中土,宋朝的末代太子在一支小军队护驾下,从建於杭州的国都南下逃难,1277年曾在九龙暂居,其后不久便全军覆没。
年纪轻轻的小太子在逃亡期间登基,立为帝昺,而九龙的名称正是因宋帝昺而来。这段历史故事有多个版本,其中一说是一天幼帝从行宫眺望向北伸展的峦头,数数共有八个,正想根据山乃龙脉的传统概念把这块土地命名为八龙,但一位侍官却指出天子乃龙子,本身就是一条龙,因此该命名为九龙。
另一说法是幼帝问侍官他们身处地方的名称,侍官答是九龙。宋帝昺自行把山峦点算,发觉只有八个,一位侍官人急智生,连忙说皇帝就是一条龙,故此这片土地该称为九龙。
宋皇台石碑:
宋帝昺在九龙暂避外敌,并没有留下甚麼遗迹。据称宋皇台是当年天子和随从的行宫外,士兵守卫的了望点。前启德机场附近亦有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纪念数百年前宋王南下九龙的一段历史。
宋皇台不远处有一所庙宇(候王庙),供奉的是宋帝昺的一名将军杨候王。这位将令对幼主忠心耿耿,护驾奋不顾身,被尊为忠臣的典范。在他死后数百年的今天,每年农历六月十六候王诞,也有许多信众到庙里礼拜,以表敬意。
- 余辉
-
地名来源传说
铜锣湾天后庙的红香炉也被认为是香港地名来源之一。香港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包括香木、香江、香姑及红香炉等。这些传说均解释香港岛得名的原因。
香木说
明朝时期,东莞县及新安县(今东莞、深圳、香港等地)长有香树,盛产香木,以东莞产的“莞香”最负盛名。香市产品先运抵尖沙咀,再由“大鸡眼”船集中于石排湾(今香港仔),或转往广州运往中国大陆,或经南洋远销至阿拉伯国家。古时尖沙咀又被称为香埠头,石排湾又是香市港口,因此被称为香港。
香江说
清朝时期的香港村中有一条溪水,清冽甘甜,被附近居民及海上船只做淡水饮用,被称为“香江”(现已不存在,有指故址为今薄扶林瀑布湾附近,但以香港村的地理位置,该溪流更可能是今黄竹坑明渠),香江入海口就被称为香港,因此香港现时又亦称为“香江”。
香姑说
另一种说法是,香港一词源于传说中的清朝时期的女海盗香姑,由于她盘踞今香港岛,所以该岛被称为香姑岛,简称香岛,后来又变成香港岛。
红香炉说
很久以前海上有一只红香炉漂到铜锣湾天后庙前,人们以为天后显灵,把香炉供奉于庙内,庙所在的山就是红香炉山,这个地方就被称为红香炉港,简称香港。
- 牛云
-
香港本是新安县的一个小海岛,这座小岛一向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有关“香港”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以下不同解释:
1.清朝嘉庆年间,海盗林某横行,后为清海军将领击败,林某逃走死于台湾,其妻香姑则领余党占注中国南面岛屿,后人因而称之为“香港岛”。但明清史籍中并没有名叫香姑的海盗,香港各区亦未有发现相关史迹,故此说未必可信。
2.相传今日香港薄扶林一带,有一条名为“泷水”的山溪,由瀑布注成。传说此溪涧涌出甘甜而带有香味的水,附近航海者常到此溪汲取食水饮用,并将溪涧名为“香江”,更将溪涧出海处改名为“香港”,最后演化为整个岛屿的名称。
3.明朝时候,东莞生产香料非常出名,因此又称“莞香”。传说香港于明朝时亦盛产莞香,当时东莞南部一带及香港生产的香品皆经香港石排湾转运至广州及其它地方,因此时人称石排湾一带为“香港”,而港湾附近的村落则叫作“香港村”。清朝英军初抵中国东南方时,在现今赤柱一带登陆,并由一名为陈群的蜑民引路,路经“香港村”时,英军问及地名,蜑民以蜑话回答“香港”,英军遂将蜑音“Hong Kong”记下,并以为是岛屿的名称,因此岛屿便被改名为“香港岛”了。
- 王木生
-
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有两种流传较广的说法。 说法一: 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 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 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们称为“香港”。 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 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 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 后来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式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 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 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 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 首先HONG KONG是英国人当年登陆香港时问香港当地人这个地方叫什麽 那个香港人当时就用粤语说“香港(发音:HEUNG GONG)”但是HEUNG这个发音对於外国人来讲有点难,所以英国人发成了HONG,於是变成了HONG KONG。另一种说法是,当时这个香港人说的并不是粤语 但也是广州的方言,香港在他们的话里就发HONG GONG,所以就这麼记下来了。
- 还要旺仔
-
香港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居民在这一带劳动、
生活。在英国人占领香港之前,这个小岛上的居民已达七千四
百多人。岛上有赤柱山、黄泥涌、薄扶林、七姊妹等村落。时
至今日,这些村落虽已湮灭,但名字却留了下来。
关于“香港”这个名字的由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一种是:
据说早年在香港岛东南部的石排隔,有一条流入大海的小溪,
岛上居民和过往船只常在此汲水。人们发现这里的泉水特别清
香甘甜,故称之为“香江”。于是,香江入海的港口,便被叫
作“香港”。另一种传说与海盗有关:古时候有个叫香姑的女
海盗,武艺高强,貌美如花,占据着该岛。因此,该岛便名为
“香姑岛”,简称为“香岛”,“香港”一名即由此演变而来。
还有一种传说是:原来东莞县以出产香料著名,叫作“莞香”,
多数运到香港集中,换载大船,沿海北上,运销内地各省和日
本。由于香料都集中在这个港口起运,“香港”便由此得名。
在“香港”这个名字之前,人们常用裙带路、赤柱山、红香炉
等来称呼香港岛。其中“裙带路”这个名字,还见于清代<<广
东图说>><<新安图说>>中。据说是因为岛上蜿蜒曲折的山路,
远望象衣裙上的彩带,纵横飞舞,故而得名。
- 侠客
-
香港问题的由来
1840年11月,清道光皇帝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替代林则徐办理中英交涉。英国代表义律向琦善提出,“给外洋寄居一所,俾得英人竖旗自治,如西洋人在澳门竖旗自治无异。”因为道光再三强调:其他可以让步,就是不能割地。琦善拒绝了义律的要求。
1841年1月,英军攻陷广州城外的大角、沙角炮台,吓坏了琦善,表示可以用香港或九龙一角的尖沙嘴割让英国,以交换失陷的两个炮台。琦善所指的香港,是香港村(香港仔),也就是全岛的一隅之地。义律却将方圆只有几里的香港村改为面积80平方公里的香港全岛。1月20曰,义律单方面发出公告,说他和钦差大臣琦善签订了协定(即所谓《穿鼻草约》),中国政府同意,“香港半岛及其港口割让与英王”。实际上,义律所谓双方协定的《穿鼻草约》,琦善只是口头上作了表示,英国政府也不知道。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还是从报纸上获得这一消息的。在所谓“签约”后6天,英国海军在香港偷偷登陆,占领全岛。同曰,英将伯麦要求撤走驻香港的清朝官兵。
不久,琦善在与义律面晤时,拿出自己写的条款,同意英国可以在香港一处寄生;而义律却要在条文上写割让全岛,琦善没有同意。于是,英军又准备进攻虎门,进行武力讹诈。琦善最后正想割让全岛时,道光皇帝下令将他锁拿解京。就这样,英国单方面公布了琦善并没有签字的《穿鼻条约》,并使用武力强行侵占了香港。
1842年8月29曰,清政府在英国侵略者的胁迫下,订立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割让香港。曰俄战争后,1898年,英国政府又以“为了恢复因俄国行动而受到威胁的实力关系的平衡”为由,向清政府强行租借了九龙半岛、香港附近各岛屿及大鹏、深圳两湾,租期99年。1997年7月1曰,香港回归中国。
- 北境漫步
-
香港名称的由来
「香港」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以下多种说法:
1.因出口香炉汛站而得名
香港地区历来盛产莞香。明朝时,香港一带所制的香经石排湾东北岸转运至广州,石排湾东北岸 因而称为「香港」,即运香贩香的港口。
2. 因红香炉汛站而得名
英国占据香港岛前,中国的官方和民间的文献内,曾罗列出香港岛上的村落名字:大潭、裙带路、赤柱、红香炉、筲箕湾、薄凫林、黄泥涌,有但没有一个统称整个香港岛的名称。
根据于乾隆九年(1744年)出版的<<海国闻见录>>,「红香炉」是乾隆年间整个香港岛的总称。而现存于海外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多幅海图,都以「红香炉山」或「红香炉汛」作为香港岛的统称。
3. 英人误将村落名称作为整个香港岛的名称
明万历年间(1573-1620)郭棐<<粤大记>>的广东沿海图,标注出港岛上七条村落的名字,其中一条村落名为「香港」。有分析指出,香港岛名称的由来正是因英国水师初抵香港岛时,误将「香港村」作为整个岛的名称所致。
- tt白
-
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中原指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2年9月,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 Chen
-
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额 它是英国殖民者使用战争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189
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各国侵略者竟相在华划分势力范围,英国又趁火打劫,于1
898年8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街以北、
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大片土地及附近水域的200多个岛屿(统称“新界”),将香港岛 九龙 新界 都夺了过去 因为条约签订时有时间限制的 并且中国政府也不承认这些条约啊 所以就是后来的中英谈判咯 一国两制啊
- LuckySXyd
-
港岛原本渔村,居民多以耕海为业。渔民启航前素有焚香祈福之习,俟到得海口,在入海以前多将未没有燃尽的香掷入香炉,以免燃香未尽即灭而肇不祥之兆。据云渔港出海口处的香炉即是一个大泥潭,甚巨。一般人多以港边沿的香炉而名之,是有香港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