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月
-
指国王或皇帝(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1释义
编辑
天子,是古时臣民对于帝王的称呼。
历代帝王一直 鼓吹“君权神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出处
《诗经·大雅·江汉》:“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史记·五帝本纪》:“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示例
[唐] 高适《 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然值天子英武,练于情事,絫泽所参,众志如结。”
《 东周列国志》第一回:“话说周朝,自武王伐纣,即天子位,成康继之,那都是 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毕公、史佚等一班贤臣 辅政,真个 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 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徵君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
探源
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
其命源天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他们还宣扬自己生下来就有许多瑞徵,还有所谓“ 天子气”。人们还把他们比作龙,称为“ 真龙天子”。封建阶级宣扬天子“受命于天”,是上天委任于人间的代理人,受天命约束。
天子即天之元子,天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认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为天之子。按照 宗法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的遗产,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
一般认为,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始于周代。儒经《 尚书》中说,天神改变了他对自己的长子、大国商国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义,乃是天的长子或嗣子,即后世所说的太子、今日 君主制国家的王储。因此,原则上说,许多人都是天神之子,都有做天子的资格,只要有德行。儒学把《尚书》作为自己的经,也就对《尚书》的说法坚信不移。中国历史上想做皇帝(天子)的人人数众多,儒经为他们提供了理论根据。
“天子之说”随时代变迁与发展而不断进化。
汉代 司马迁作《 史记》,说从尧舜开始, 夏代、 商代、周代、 秦代的君主,都是 黄帝的后裔。因此,这些君主都是名副其实的、血统意义上的天神之子,而他们经过世代的积累德行,做了天子,是非常合理的。但是汉代开国皇帝 刘邦,出身平民,他的父亲都没有名字,就更加找不到他以前的世系。所以司马迁对于他能够做天子非常不理解,猜想他大概是天派遣的大圣人,不然的话,不会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取得政权,做了天子。汉代儒者为了找到刘邦的天神血统,经历了近200年的努力。最后,儒者 贾逵在《 左传》中找到,尧的后代中有一个叫 刘累的,曾经做过夏代的臣子。刘邦,就是刘累的后代。这样,刘邦就可以通过尧,上溯到黄帝,被认为是具有天神血统的人。刘邦之后, 王莽、 曹丕做皇帝,也都要把自己的血统上溯到舜,再上溯到黄帝,以证明自己做天子的合理性。
然而封建阶级统治者要证明自己有天神的血统是 个非常困难的事,之后由于天神观念的变化,黄帝等也不再被承认是天神,而只承认他们是人帝,即使能够找到黄帝的血统也失去了意义,这时候,出来了感生帝说。
感生帝说是汉代儒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后世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感生帝说的要点是,皇帝的祖先,都是感受了天上五帝之一的精气而降生的。精气就是灵魂,也就是说,皇帝的祖先,都是得到了某位天神赋予的灵魂而降生的,所以他是天之子。从南北朝后期开始,国家正式把感生帝列为祭祀对象,至于五帝中哪一位是当朝皇帝的感生帝,则由儒者根据五行理论加以推算。
宋代 张载又改进了关于天子的学说。他认为,天地降生了人,因而它是我们大家的父母。但是,皇帝是我们父母的 宗子,即嗣子,大臣等都是宗子的管家。所有的人皆为同胞,所有的物皆为朋友。这样,不需要感生帝说,天子也有了合法的地位。几百年后,明朝在改革祭祀制度的时候,取消了五帝祭祀,也不再祭祀感生帝,因为关于天子又有了新的说法。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丙丁之间,天子贤达,士夫无出其( 袁可立)右者。”
2全表
编辑
说明:1.以下 凡加* 号的,为 追谥。2.不列入后世 追尊的部落首领“ 三皇五帝”。
夏朝
禹(世称 大禹) 姒文命
启
太康
仲康
相
羿(又称 后羿[yì],原为 有穷国国君)
寒浞(后羿的 家臣)
少康
予(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jiǒng)
廑(jǐn)
孔甲
皋
发
桀姒 履癸
商朝
汤(世称 成汤、 商汤) 子天乙(又名子履)
太丁
外丙
仲壬
伊尹
太甲( 太宗)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宗)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高宗)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纣王)
西周
* 周文王 姬昌( 武则天废唐建周时,被 追尊为 周 始祖文皇帝)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喜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xiè)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shēng)
周携王姬余臣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周庄王 姬佗
周釐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làng)
周王子 姬颓(也称 周废王)
周襄王 姬郑
周王子姬带(也称周废王)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王子 姬朝(也称周废王)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囏(jiān)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姬杰(也称周 昭文君)
秦朝
秦惠文王 嬴驷(也称 秦惠王)
秦武王 嬴荡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子楚( 秦始皇 称帝时,被 追尊为 太上皇帝)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嬴胡亥
秦三世 嬴 子婴
西楚
西楚霸王 项羽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前少帝 刘恭
汉后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昭帝 刘弗陵
汉废帝/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shì)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衎
汉孺子 刘婴(仅为皇太子, 王莽 摄政)
新朝
新 始祖/新 太祖/ 建兴帝 王莽
玄汉
更始帝 刘玄
赤眉汉
建世帝 刘盆子
成家
成家帝 公孙述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前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弘农怀王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三国
1.魏
* 魏武帝 曹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 少帝/ 齐王/邵陵厉公 曹芳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陈留王 曹奂
2.蜀
昭烈帝 刘备
后主 刘禅
3.吴
* 武烈帝 孙坚
*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会稽王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 吴文帝 孙和
吴末帝/ 乌程侯 孙皓
西晋
* 宣帝 司马懿
* 景帝 司马师
* 文帝 司马昭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赵王 司马伦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废帝/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桓楚
*楚宣武帝 桓温( 桓彝之子)
楚武悼帝 桓玄(桓温之子),403-404年在位
楚帝 桓谦( 桓冲之子),404-405年在位,年号 天康
楚帝 桓振( 桓石虔之子),405年在位,死于该年
楚帝 桓石绥( 桓豁之子),405年在位,死于该年
十六国
1.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秦文王 李流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 废帝/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2.汉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废帝/ 梁王 刘和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赵) 秦王 刘曜
3.后赵
明帝 石勒
文帝 石弘
武帝 石虎
正帝 石世
成帝 石遵
仁武帝 石鉴
兴武帝 石祗
4.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惠帝 冉智
5.前凉
* 武穆王张轨
昭王 张寔
成王 张茂
文王 张骏
桓王 张重华
哀王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冲王 张玄靓
悼王 张天锡
凉王 张大豫
6.后凉
*景昭帝 吕婆楼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后主 吕隆
7.西凉
武昭王 李暠
后主 李歆
末主 李恂
8.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9.北凉
文王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高昌王 沮渠无讳
河西王 沮渠安周
10.前燕
*武宣帝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俊
幽帝 慕容暐
11.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开封公 慕容详
赵王 慕容麟
昭武帝 慕容盛
昭文帝 慕容熙
12.西燕
归帝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昌平王 段随
中帝 慕容顗
文帝 慕容瑶
代帝 慕容忠
末帝 慕容永
13.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14.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15.胡夏
*桓帝 刘卫辰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德武帝 赫连昌
平武帝 赫连定
16.前秦
惠武帝 苻洪
高祖 苻健
厉王 苻生
世祖 苻坚
哀平帝 苻丕
太宗 苻登
后主 苻崇
17.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18.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磐
厉武王 乞伏暮末
19.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20.西蜀
蜀王 谯纵
南朝
1.宋
*穆帝 刘翘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元帝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准
2.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废帝/郁林王 萧昭业
废帝/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废帝/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3.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废帝/豫章王 萧栋
废帝/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4.西梁(后梁)
宣帝 萧詧(chá)
明帝 萧岿
靖帝 萧琮
5.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炀帝/后主 陈叔宝
北朝
1.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原名 拓跋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殇帝元氏( 元姑娘)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废帝/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废帝/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脩(xiū)
2.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3.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元廓(又名 拓跋廓)
4.北齐
*神武帝 高欢
*文襄帝 高澄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5.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阐(本名宇文衍)
隋朝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许国
许 太祖高皇帝 宇文化及
唐朝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唐中宗 李显
唐睿宗 李旦
武周
南周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唐朝(复辟)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少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kuò)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chén)
唐懿宗 李漼(cuǐ)
唐僖宗 李儇(huán)
唐昭宗 李晔(yè)
唐哀帝 李柷(zhù)
五代
1.后梁
太祖 朱温
废帝/ 郢王 朱友珪
末帝朱瑱(即 朱贞、 朱友贞)
2.后唐
*太祖 李克用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李嗣源)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3.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出帝 石重贵
4.后汉
高祖 刘暠
隐皇帝 刘承佑
湘阴公 刘赟
5.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十国
1.吴越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2.闽国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世宗 王延政
3.殷国
世宗睿武帝王延政
4.荆南(南平)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海( 高从诲)
贞懿王 高保融
贞安王 高保勖
德仁王 高继冲
5.南楚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前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后废王 马希崇
6.南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让帝 杨溥
7.岐国
忠敬王 李茂贞
8.桀燕
桀王 刘仁恭
燕王 刘守光
9.南唐
*义祖 徐温
烈祖 李昪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0.北汉
世祖 刘旻(原名 刘崇)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1.南汉
*烈宗 刘隐
高祖 刘龑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前蜀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本名 王宗衍)
13.后蜀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炅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义名 王华)
宋神宗 赵顼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 正安帝/ 元懿太子 赵旉(即 赵敷)
宋孝宗 赵昚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宋少帝 赵昺
刘齐
武烈帝 刘豫
辽朝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北辽
辽宣宗 耶律淳
梁王 耶律雅里
西辽
辽德宗 耶律大石
感天后 萧塔不烟
辽仁宗 耶律夷列
承天皇帝 耶律普速完
辽末帝 耶律直鲁古
辽恭帝 屈出律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xiàn)
金朝
金太祖 完颜旻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金废帝/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完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元朝(孛儿只斤氏)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也可那颜)
元太宗 窝阔台(木亦坚汗)
乃马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贵由汗)
海迷失后(称制)
元宪宗 蒙哥(蒙哥汗)
元世祖 忽必烈(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札牙笃汗)
元明宗和世 瓎(là,忽都笃可汗)
元宁宗懿璘质班(宜林奇葆汉)
元惠宗 妥懽帖睦尔(乌哈图汗)
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必里可图)
元益宗 脱古思帖木儿(乌萨哈尔可汗)
明朝
明太祖 朱元璋(洪武)
明惠宗 朱允炆(建文)
明成祖 朱棣( 庙号初为 明太宗)(永乐)
明仁宗 朱高炽(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崇祯)
大顺
李自成,年号 永昌
大西
张献忠,年号 大顺
南明
明安宗 朱由崧,年号 弘光
明绍宗 朱聿键,年号 隆武
明昭宗 朱由榔,年号 永历
明文宗 朱聿鐭,年号 绍武
清朝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雍正)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 嘉庆)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 道光)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 咸丰)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 光绪)
清 废帝 爱新觉罗·溥仪( 宣统)
太平天囯
天王 洪秀全
幼天王 洪天贵福
中华帝国
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年号 洪宪
3相关
编辑
古代 帝王 称谓
1、天子
《 礼记》:“君天下曰天子。”
《 汉书》:“王者父事天,故爵称天子。”
《春秋繁录》:“尊者取 尊号,卑者取 卑号。故德侔天地者,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2、皇帝
《 书》:“皇帝清问下民。”
《 管子》:“明一者皇,察道者帝。”
《 诗谱》:“德合北辰者皆称皇,感五帝坐星者皆称帝。”
《 史记 秦始皇本纪》:“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百虎通义》:“汉制:天子称皇帝,其嫡嗣称皇太子。”
《 独断》:“皇帝至尊之称。皇者,煌也。 盛德煌煌,无所不照也。帝者,谛也。能行 天道,事天审谛,故称皇帝。”
3、皇上
《皇太子宴元圃宣猷堂有令赋诗》:“ 皇上纂隆,经教宏远。”
4、今上
《史记· 秦本纪》:“今上以重法绳之。”
5、皇
《 尔雅》:“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 说文》:“皇,大也,自从。自,始也。始皇这,三皇太君也。”
《风俗通》:“三皇: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
6、帝
《 尔雅》:“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 说文》:“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
《 独断》:“上古天子:庖牲氏、 神农氏称皇,尧、舜称帝,夏、商、周称王。”
《 白虎通义》:“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帝者天号,王者,五行之称。”
7、陛下
《独断》:“陛下者,陛,阶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 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义也。”“天子自称为朕,臣民称之曰陛下。”
8、殿下:魏晋六朝都称 殿下。
9、圣上:在《 汉书》中一般都称 圣上。
上述中称天子自称朕,那么我们看看这是由谁那开始的,我们看看史记中的记载, 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六国, 李斯等大臣商议说:“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其实从秦始皇开始,后世皇帝都自称朕了。但在这之前,其实朕,只是我的意思,大家都可以用,只是到了秦始皇开始,只能天子独用了。天子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其实皇帝还有很多自称,小子、冲人、孤、寡、不谷。那么我们看看相关的记载都有些什么。
《 论语》:“ 予小子履。”
《尚书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尚书说命》:“台小子旧学于甘盘。”
《尚书大诰》:“洪维我幼冲人,嗣无疆大历服。”
《 老子》:“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以上所说的天子称谓其实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只是出处或许有所不知而已,但下面要讲讲天子的古称,这其实对我们读古籍是有很大帮助的。
后
《尔雅》:“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尚书》:“克绥厥猷惟后。”
《易》:“后以施命诰四方。”
《 白虎通义》:“以揖让受 于君,故称后。”
《 说文》:“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
元后
《 尚书》:“汝终陡元后。”
君王
《诗》:“室家君王。”
后王
《尚书说命》:“树后 王君公。”
素王
《史记殷本纪》:“ 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大君
《 易》:“大君有命,开国承家。”
社君
《 七略》:“三载社君。”注明一下,这里指的是 幼君。
天辟
《前汉五行志》:“天子曰天辟。”
官家
《 湘山野录》:“李侍读仲容善饮,真宗饮量无敌,饮则召公,一夕,上命巨觥,仲容曰:‘告关家,免巨觥。"”
其余大致还有几十种叫法,比如 大官、君天、真主、天公、 崖公、太上、大宗、先民、大尊、朝廷、车驾、至尊、元首、九重、万岁、 万乘、人主、 上等
- CarieVinne
-
天子在古代政权里是爵称。
天子产生于中国农耕文化,古人用心辨识到天命--北斗指寅,大地回春,而顺从于天命耕种,而有了丰收;于是认天为父,听天命,天行健自强不息;认地为母,厚德载物,而有丰收。
天子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认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为天之子。按照宗法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的遗产,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
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始于夏代,儒经《尚书》中说,天神改变了他对自己的长子、大国商国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义,乃是天的长子或嗣子,即后世所说的太子、君主制国家的王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