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桃猪
-
店长のオススメは大苏烟です!
一つ90元です
是一包不是一条吧?
相关推荐
朋友送的两个礼盒的苏烟,一盒金黄色的,一盒红色的,都是大盒200支的装的,请问各位高手大约是多少钱的?
应该是好烟,但价钱不一定的,在俄罗斯是一个价,在我们的边界周区是一个价,而在国内就又是一个价儿,不过应该很贵2023-08-13 14:18:421
求大神告诉这个苏烟是属于什么系列的,大概多少钱?
铂金苏烟,市场价990一条。各地价格不一,仅供参考2023-08-13 14:18:491
请问各位大哥。南京地区苏烟批发430一条,是真的吗?
在哪有卖滴?2023-08-13 14:19:373
大苏烟现在进价多少钱
你好,硪这,1502023-08-13 14:19:443
大中华烟多少钱?
我们这边是一百元2023-08-13 14:20:073
丰田奕泽19种改装
如今,年轻人买车后,经常会改装自己的汽车,这样可以展示自己的个性,让汽车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现在改装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丰田奕泽是一款非常适合改装的汽车。那么,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丰田奕泽改装图片。一、丰田奕泽加装动感套件更立体至于丰田奕泽改装图片,其实奕泽是一汽丰田基于TNGA架构打造的首款新车,其运动化的设计理念或整车所透露出的青春气息都极其符合改装的潜在需求。在“苏烟”的基础上,展台上的奕泽配备了动感套件,为已经立体的车身增添了强烈的触感。二、丰田奕泽改装后更敦实有力量虽然动力套件对车头没有太大的修饰,只是前唇安装在保险杠下方,但两端上翘的设计与原车的小胡子有很高的融合度,所以车头看起来更加敦实。动感套件还强化了车侧线条,多边形轮眉保护条与车侧肋方向相符合,扩大了车轮的视觉效果。在肋骨的衬托下,汽车的侧面充满了力量。三、丰田奕泽改装后造型丰富很立体很多人担心安装车窗挡雨板会破坏原车的设计风格。但是,这种担心在易泽根本不会发生。把手后门的黑色装饰完美过渡到后翼子板,整车丰富的立体造型让挡雨板的存在顺理成章。车尾的线条已经够复杂了,安装后保险杠扩散器后看起来会更加立体。为了呼应前唇造型,扩散器的两端也向上翘起,让尾部看起来更加完整。丰田奕泽已经介绍给大家的改装图显示丰田奕泽这款车其实非常适合改装,改装后的丰田奕泽无疑更加美观,可以大大提升丰田奕泽的面值,所以如果你喜欢改装,那么百万购车补贴2023-08-13 14:24:101
2000年的十元钞票能卖多少钱
500元以上。2000最老的版本是10元的大团结,大团结从1966年开始发行,直到2000年7月1日才停止流通,票面磨损、边缘已磨圆、有污渍和折痕的差品品相,现在的价格在20元以上,票面有斑,带折痕,但票面整体还算整洁的,价格在110元以上,全品品相,四角尖尖,票面干净、整洁,有轻微折痕,价格则在200元以上,一张PMG评分为66分,大团结荧光版,价格在500元以上。2023-08-13 14:26:371
65年大团结花开富贵290冠是不是
1965年10元大团结纸币的收藏价格单枚在130-290元左右,荧光币的价格在320-520元左右,这里指的都是品相极佳的纸币,如果品相不价格也就低,当然十连号和百连号,还有一些豹子号、或者特殊号的纸币价格会更高一些,如果是麒麟和天顺号的收藏价值,大概在8万到10万元之间,不知道你有没有?2023-08-13 14:26:462
1963年的十元钱纸币可以卖多少钱?
1963年的纸币,具体的价值取决于是否真品、品种版式、品相保存的怎么样,补充图片看看就知道。2023-08-13 14:26:564
大团结和花开富贵哪个贵
花开富贵更贵一些。大团结10元左右,花开富贵市场价格不定,但远远高于大团结的价格。2023-08-13 14:27:031
1965年的十元大团结现在值多少钱?
下图是星期五北京市场中三套10元全新美品的市场交易报价,你可以参考一下:2023-08-13 14:27:2610
1965版10元大团结,冠号VI IV 74916298价值多少
402023-08-13 14:28:323
1965年10元大团结.能有收藏价值吗?
有2023-08-13 14:28:435
99年全新的民族大团结现在多少钱
99版伍圆藏族回族人物头像25元.99版拾圆汉族蒙古族人物头像25元.99版贰拾圆汉族蒙古族人物头像38元.2023-08-13 14:29:561
第三套人民币图片及价格
百度百科--第三套人民币,有图片及介绍。中国集币在线---有价格。2023-08-13 14:30:241
1990年,一张大团结(10元钱)有多重要?后来怎样?
90年代一张大团结的10元钱,相当于现在百元大钞,因为那时候如果有一个万元户的话,都是很有钱的人家了,现在大团结版本已经慢慢的少见了,被后面新出来的版本替代了。2023-08-13 14:30:383
为什么一百元叫大团结
因为1965版的10元钱图案是各族人民的代表,所以喜欢把最大的钱叫成大团结。后来100元也叫大团圆了2023-08-13 14:31:211
大团结名气这么大,收藏价值为何一直不高?
“大团结”可能是70后、60后最熟悉的人民币,应该也是最亲切的。因为它不但做工精致、图案漂亮,在当时购买力奇高务必,80年代初,一瓶茅台也不过八块钱,这张十元面值的钞票承载了当时人们发家致富的梦想。但是进入收藏领域之后,它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群众基础这么好的纸币却不能展翅高飞呢?“大团结”是属于我国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在1966年开始发行,央行宣布于1996年3月1日起只收不付。第三套人民币整体于2000年7月1日退出流通市场,“大团结”也光荣的完成了它的流通历史使命,成为收藏品。它的正面图案是全国各族人大代表正在快步走出人民大会堂,各族人民币在当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添砖加瓦,这就是“大团结”这个名称的来由;背面图案是宏伟的天安门,至今仍然是国家机关的象征。其实“大团结”退出流通市场后,曾经引起很高的热度,2000年刚一退市,绝品品相曾经暴涨到300元一张,比面值翻了30倍。泉友通过研究和探讨,将大团结根据冠号分为二罗马和三罗马两个品种。注意看它的编码,由两个罗马数字和八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就是二罗马,由三个罗马数字和七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就是三罗马。另外,在少数冠号中,还发现有一些“大团结”在荧光灯的照射下呈现荧光效果。其实我国第三套人民币的纸币并没有设置荧光防伪措施,这应该是在后期为第四套人民币的发行做技术储备,因此也是试验品种,意义非凡。前面说到“大团结”绝品品相曾经暴涨到300元一张,但是后来市面突然出现大量的绝品“大团结”,而且还有成刀、成捆的,藏友们怀疑是银行为了打击收藏市场或者本来就是银行渠道的货源。因此“大团结”价格应声而落,虽然历经十余年,一方面收藏届存量巨大,另一方面藏友对此事心有余悸。因此,在收藏市场上,大团结的价格一直维持在一百多一张的水平,相对物价因素,并没有多大的溢价。2023-08-13 14:31:361
1963年版十元人民币值多少钱
这是第三套人民币,俗称“大团结”全新品市场价格2罗马的280元,3罗马的310元。2023-08-13 14:31:463
第三版10元大团结(2罗8位码)价格?
全新的一百多块钱,旧的二十元2023-08-13 14:31:562
第三套人民币10元 大团结 水印偏上 请各位大神看看这是错版吗?
这么点偏移还算不上错版币,三版币本来生产误差就比较大。2023-08-13 14:32:122
大团结呀大团结,80年代的一张大团结购买力有多强?
大家好,我是五班长。 我先不说80年代大团结购买力有多强,先说说70年代初,我拿着大团结买东西的经历吧? 70年代初,我大概十二三岁,那是我从外省城里第一次回浙江乡下,当时乡下方言我只能听懂,但不会说,我拿着一张大团结到街上供销社买糖,营业员是个上年纪的叔叔,警惕性非常高,就审问我,钱是哪来的?我用普通话回答他:“是爷爷给的”,但他听不懂,还是反复审问我,我就烦了,我说“我不买了,你把钱还给我”,大慨我的动作他看懂了,他说:“钱我暂扣着,你让家长来取。”我一听怒了,一脚把玻璃柜台给踢碎了。 营业员怕我跑了,一把将我抓住,还叫其他营业员到公社去报告,“哗啦啦”玻璃的碎声引来了众人的围观,大家明白怎么回事后,就有人对营业员说:“你知道这孩子是谁吗?这是赓彰的孙子。”营业员一听是赓彰的孙子,抓住我的手马上放了,并叫其他人不要去报告了。赓彰是我爷爷的名字,并不是爷爷有多大的势力,而是在“地、富、反、坏、右”统统打倒的年代,我爷爷成了乡里的首富,他在北京同仁堂退休,每月一百二十元的退休工资,常在乡里做些好事,困难的人也帮助一下。 在当时乡里可以说,爷爷的大名无人知、无人不晓,作为孙子有一张大团结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后来爷爷闻讯赶来,赔了玻璃也就没事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时的一张大团结在人们的心中份量是很重的,按购买力来说抵得上现在的二千,按得到的难易程度来说,比现在的一万更难得到,现在有的十二三岁的孩子有几万元钱是很正常的事,有的春节压岁钱就能拿到上万元,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一张大团结可是农户半年的生活费啊。 谢谢阅读 几乎可以办一桌酒席了。大团结对80后来说已经不怎么熟悉了,对90后来说差不多没有记忆了,对00后来说那是完全陌生了。而作为70后的我,却是有着满满的回忆。 记得小时候过年发压岁钱,父母的红包 里一般只装一张“拖拉机”,哪怕是丰年,过年红包也就一张“车工”。可见当时的收入水平是非常有限的。 那么一张“大团结”在那个年代绝对比现在的毛爷爷还烫手。我依稀记得作为教师的父亲在80年代初的工资还是三四十元,也就是说一月的工资就这么几张“大团结”,而这几张大团结可要糊过家里的几张嘴啊,生活甚是拮据。 那时的猪肉七毛多一斤,大黄鱼三角多一斤,带鱼一毛二一斤,大米贰角一斤不到,两张“大团结”可以扯很多布料给家里的孩子们过年置办一套新衣裳。 在那个年代万元户绝对是土豪般的存在。记得我们村里有个万元户,那真是富得流油啊,他们家的孩子都吃“麦乳精”的。后来慢慢富起来了,家里的大团结也经常可以见到了。80年代末,家里盖楼房,父亲拿出所有积蓄,一共三千多张大团结给家里面盖起了三幢二层楼房。 满满的回忆,大团结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始终都是有钱人的象征。只是那个年代再也回不去了!这得看你以什么为参照物了。这么说吧。1984年时,你有一张大团结,能够买一瓶茅台酒(8元),还可以再买2包中华烟(1元一包)。如今一包中华烟的价格最少是45元,一瓶茅台酒的价格最少是900元,这么一算,它就相当于990元。 当时一斤米的价格是0.2元,这10元钱就能买50斤。按照现在一斤米3元钱来算,它只相当于150元。 当时一根冰棍是5分钱,这10元钱可以买200根冰棍。如今一根冰棍最少要4元钱,这么一算它就相当于800元。 当时我读小学三年级,一学期的学杂费要9.5元。现在小学三年级一学期的学杂费是多少呀?劳驾哪位家里有小朋友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请补充一下。 当时一斤猪肉,一刀切的半肥瘦,是0.7元,这10元钱可以买14.3斤。前几天我去买肉,一刀切的半肥瘦肉是38元一斤。这么一算,当时的10元钱就相当于如今的543元。 对了,当时我和父母去逛街(农村人叫赶集、趁墟),只要花0.3元就能吃到一大碗有肉有蛋的粉了,如今我在广州越秀区想吃一碗同样的粉,最少要18元。当时的10元钱可以买33碗,折合成如今就是594元。太知道了,我就是八十年代的年轻人,举个例吧:60元是我爸一个月的工资、我参加工作是86年参加工作,爸爸给我120元买了一辆红旗牌自行车;我学的是 汽车 修理,每天1元2角,每个月36元钱,开支时,为了享摆,故意把36元说成360大毛,别提多有意思了。 记忆忧新的是,我家盖新房,是那种用砖砌的窑洞,因为那时很小,对于建筑材料和工钱不是很了解(爸爸着手办的),只记的一块红砖2分钱,一车沙也就3块多钱,当然小工工资2元,大工工资3元,4眼窑洞下来花了也就1万多元钱,那时这房还在村里跑头呢。 由于盖了新窑洞,家里有了饥荒,爸爸把旧院卖了1250元,旧院东西配房是5间瓦房,正屋是3眼石头窑洞,还有一个猪圈,这么多财产总共才卖了1250元,卖了房那天晚上,爸爸拿着一沓10元的大团结,对着灯泡照,里面印着闪闪放光的天安门水印图像,爸爸守着那1250元钱一晚上都睡不着觉了。 到了92年,我找的对象,当时已经有了50和100的币值了,但有一件事情还让我不能忘却,那是部置新房时,去商店买一张画,那张画是一张1米多长的长幅画,是北京颐和园的实景风景图,当时我让售货员取下看一下,售货员不高兴的说不买就别看,我说你拿下我买了,这张画售价10元钱,看来也搁置多时了,问的多买的少,难怪售货员爱搭不理的,说明10元的大团结还是有相当的购买力。 之后,我结婚时,随礼的份子一般5元,亲戚朋友是一张大团结,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大团结因新币种的更换,退出了 历史 舞台,只留下了记忆中的美好回忆。这张十元面额的钱,在80年代的时候,可以买很多东西,在80年代十元面额的钱,可以称得上巨款,很多小孩子,根本都没看见过这十元面额的大团结,80年代的时候,普通人家用的钱,都是一元,二毛,五毛,几分的钱,80年代小孩子吃的冰棍,才二分钱,一斤猪肉1块钱,很多人家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买猪肉吃 80年代的时候,烟卷,基本上都是几分钱一盒,那个年代的人们,平时的零用钱,都是一块面额,几毛面额的,给小孩子都是五分钱,能买二根冰棍吃。 我就记得我小时候过年,买一根烟花棒,才需要几毛钱,我还得央求父母给我买,毕竟那个年代的人,都不富裕。 80年代最贵重的东西,就是自行车和手表,这是结婚用的二大件,那个年代,有个自行车,老露脸了,可以说自行车就是有身份的象征,出门骑个自行车,会让很多人羡慕的,有自行车都舍不得骑。 要是在有一块手表就更牛,妥妥的富贵人家,我记得我都十多岁了,才第一次看见过十元面额的大团结。 我记得我小时候,父母给的最大面额的是一块钱,我买了个朔料玩具,还吃了好几根糖葫芦。80年代的一张大团结可以满足一大家的一顿中饭。我这有段 历史 故事的大团结2023-08-13 14:32:301
第三套人民币价格
2010年最新资料,网上看到的,希望能帮到你。编号名称面值:元发行日期百张参考价格单张参考价1三版十元大团结,3罗码1019605000452三版十元大团结,2罗码1019604500403三版五元炼刚工人,3罗码519606300554三版五元炼刚工人,2罗码519605800555三版两元车工古币水印21960650006006三版两元五星水印21960380003307三版一元古币水印11960180001508三版一元3罗码119601600159三版一元2罗码1196012501210三版五角平版水印0.519601430012011三版五角凸版水印0.5196015001512三版五角无水印0.519606005.513三版两角凸版0.2196031002514三版两角平版3罗码0.219602802.515三版两角平版2罗码0.219602702.516三版一角背绿水印0.1196015500001450017三版一角枣红0.11960230000200018三版一角背绿0.1196012500095019三版一角凸版红号三罗码0.1196016501620三版一角凸版红号两罗码0.119606605.8021三版一角平版红号三罗码0.119608508.022三版一角蓝号三罗码0.119602302.0023三版一角蓝号两罗码0.119602302.002023-08-13 14:32:4113
七十年代的十元钱是什么样子的?
你网上搜“大团结”!2023-08-13 14:33:223
第三套人民币图片及价格
1、图片在百度图片里就能找到。2、价格现在小全套是2600元左右。大全套在6万元左右。2023-08-13 14:34:141
1965年这张值多少钱?
只有品相好的才有价值,全新的200左右,你手上的可以自己留着收藏。2023-08-13 14:34:411
大团结现在值多少钱?
1965年版10元纸币俗称大团结,是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中面值最大的,属于发行量比较大的常见品种。一般按罗马冠字和号码来区分为两种,即早期发行的三罗马冠字七位数券和后期发行的二罗马冠字八位数券,全新品价格分别为18元和16元。但后期发行的二罗马冠字八位数券中还有少量钞票使用了荧光油墨印刷,在验钞紫外灯下有荧光反应。这种钞票比较少见,市场价可超过100元。第三版人民币五元券正面图案为“炼钢工人生产图”,背面图案为“露天采矿”,制版年号为1960。该钞票曾获得“年度世界最佳纸币”设计大奖,是第三套人民币中设计比较优秀的券种,但算不上罕见。该钞票分为如下两种版别:早期发行的三罗马冠字七位编号券,目前市场价28元;后期发行的二罗马冠字八位编号券,目前市场价26元。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早期深色版三罗马冠字七位编号券,价格还要稍高些。这类东西可以到各地邮市(收藏品市场)出售,但这两种钞票并不罕见,所以如果是有破损的旧钞,基本上无人收购。2023-08-13 14:35:021
1965年十元大团结再收藏三十年。以后会升值吗?就是说三十年后的大团结十元会升值吗?
只要时间久,破裤衩都值钱!!!2023-08-13 14:35:112
有哪些口感十分特殊的烟?
中华: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香烟不仅仅是消遣还是身份的象征,无论办事还是谈生意高档香烟能撑起面子,中国十大名烟排行榜中华香烟值得推荐!2023-08-13 14:16:378
湘潭有哪个超市卖大苏烟的?
大苏烟是江苏省的精品名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烟集团统一的销售,在全国各地各大城市都有供应。在湖南省湘潭市的各个超市,只要有中烟集团的香烟销售专卖许可证就都可以卖。2023-08-13 14:16:121
客户抽的是大苏烟,我送什么烟才好?软中华、硬中华还是苏烟?
送软中华3字头2023-08-13 14:16:054
大苏烟和小苏烟有什么不同?
档次不同2023-08-13 14:15:554
硬盒大苏烟在盐城有得卖吗?
你好!大苏烟目前还有得卖尼。2023-08-13 14:15:331
大苏烟批发价准备降价吗
大苏烟批发价准备降价吗答案如下:大苏烟批发价准备降价2023-08-13 14:15:142
大苏烟的替代品是什么烟
大苏烟的替代品是什么烟黄金叶 黄鹤楼 七匹狼 红双喜 利群 南京2023-08-13 14:15:062
黑龙江有买大苏烟的吗
黑龙江有买大苏烟的。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苏烟”(金砂2)在中国最北方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市场上市,是继“南京”(九五)、“苏烟”(铂晶)、“苏烟”(软金砂)等高档苏产烟在该地区落地后,大兴安岭地区烟草公司引进的又一高档苏产烟。作为落实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市场营销中心“卷烟销售上水平”部署和要求的具体举措,东北办事处十分重视此规格产品的推介。2023-08-13 14:14:581
小苏烟和大苏烟的区别
大小苏烟,冇霍2023-08-13 14:13:441
整条大苏烟的尺寸
335mm×235mm。根据查询江苏中烟官网显示,大苏烟是江苏两大高档卷烟品牌之一,整条大苏烟的尺寸规格为335mm×235mm。大苏烟产于徐州市环城路80号,是中国传统名烟之一。2023-08-13 14:13:051
抚顺红河谷漂流有夜场吗?
该漂流没有夜场。根据大河票务网查询可知,抚顺市红河谷漂流开放时间为早上的九点半到十一点半,十二点开始漂流,过来这段时间后就没有其他的场次,夜场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没有进行开放。抚顺市红河谷漂流地点为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苏河乡三十道河村,抚顺市红河谷漂流团购价格为152元起,漂流全长12.8公里,漂流时间约2.5小时,漂流区河段20-50米宽度不等,平均水深1米左右,落差适中。2023-08-13 14:09:441
东渡和大苏哪个好抽
有观点认为,苏烟东渡比大苏好抽一点,绵柔的口感略胜大苏,价格也比大苏稍好一点。然而,每个人的口味和喜好不同,对烟草的口感和品质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对于哪种烟草更好抽,还是因人而异的。2023-08-13 14:09:362
谁知道“王”姓的由来?谢谢!
我记得看过。现在记不清了。抽空告诉你。我也姓王。2023-08-13 14:08:295
《核舟记》的翻译
上百度一查不就行了吗 用得着这么费劲吗2023-08-13 14:08:088
核舟记的译文或解释!
<核舟记>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者五,为窗者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我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2023-08-13 14:07:562
核舟记的译文
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二、问题研究 1.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像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这要从这件作品的主题说起。 “大苏泛赤壁”,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课文可以看出,雕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自身过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1)苏轼游赤鼻矶,也曾“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但据前后两篇《赤壁赋》所记,大部分时间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又具有“修狭”的特点,宜于刻成舟形。由于这两个原因,雕刻家自然会产生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2)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前后两篇《赤壁赋》中都提到有“客”相从,只是没有指名。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苏轼在黄州生活时期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苏轼的“峨冠多髯”,史书上有记载,容易表现出来;佛印是僧人,也不难刻画出他的外形特征。这就进一步形成了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地位,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 (3)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苏轼误作赤壁),这在“核舟”上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这是雕刻家的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像能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种“移植”的手法。 (4)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 (5)除上述的各项设计而外,还有两个细节也很有表现力:一个是佛印“矫首昂视”,一个是楫右边那个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后者使人感到江上确实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展示出来了。 2.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 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说长度,一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以下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分,自应在后。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为奇。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练习说明 一、假定这件雕刻品就在你眼前,先仔细观察一番,然后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下面几种说法,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二至四段。 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 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泛舟”)。 3.“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雕刻品常常要将丰富的生活内容集中地表现在某些富于特征的艺术细节之中。设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这样的艺术细节,并通过分析初步领会雕刻家的艺术构思和本文作者鉴赏这件雕刻品的方法。在答题前一定要熟读课文,并且能通过作者的文字说明把实物的状貌想像出来。 参考答案详见“问题研究”第一条。 二、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本文主体部分(即第2至第5段)布局方式的基础上,用心探讨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指导学生答题时,最好辅之以板书。例如: 参考答案详见“问题研究”第二条。 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出这件实物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有了它的完整形象,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建议如下: 1.整体感知极为重要,最好不要把课文分作两半,每课时讲一半,而要做到每一个课时都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来设计教学的步骤。例如,前一课时以反复诵读为主,使学生初熟悉课文的全局,再就文章的脉络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大体上了解作者行文的用心;后一课时在探究雕刻家艺术构思和文章中的空间顺序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背诵指定的段落,然后完成练习第三、四题。这是总体设想。 2.本文作者在文学史上影响不大,可用两三句话带过。但导入环节很重要,因为课文内容不算生动,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无妨讲一个能工巧匠的故事(如“鬼斧神工”之类),1分钟能讲完最好。苏轼泛舟赤壁的故事也要简略地讲一下。 3.本文所有的生词皆有注释,不必单列“解词”一项,有些词语可以在探索文章脉络时予以强调,有些可以在结束讲读前指出,要求学生牢记它们的意思。 4.理清文章脉络的关键是以第一段为纲,以末段作结。例如:①首段中“径寸之木”伏下文“长约八分有奇”(第二段)及“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末段)。②“因势象形”伏下文“桃核修狭者”。③“各具情态”伏第三、四段中关于五个人物情态的描述。④“大苏泛赤壁”伏下文窗上所刻16字(第二段)及“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第三段)。 5.按空间顺序说明这一条略加注意即可。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二、《核舟记》赏析(潘) 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从文章开头至“盖大苏泛赤壁云”为第一段,简练概括地告诉读者,王叔远有着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他能在“径寸之木”上,随意雕刻出不同形状的艺术品。然而更绝的是,他能利用木头天然图纹、形状,表现各自形态。“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各具情态”,则突出了“神似”。这样,也就突出了王叔远是个“奇巧人”。“盖大苏泛赤壁云”的“盖”,在这里作副词,为“大概”之意。从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但《赤壁赋》写苏东坡泛舟游赤壁,虽有其事,但是没有说有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这样,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据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像。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壁,这点明了整个核舟所刻画的主要内容。“盖大苏泛赤壁云”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这一段只五十余字,用笔经济、简练,层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也约略点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至“嘻,技亦灵怪矣哉”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节。起笔时,作者如剥笋似地进行具体的描述,很有层次感。先写核舟的长和高,“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以核舟本身之小,来显示核舟工艺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着进入具体的描述。先写“中轩敞者为舱”,着力突出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船舱的高大、宽敞,以及在核舟中所占据的位置。小舟不满“径寸”和“轩敞”的船舱,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来显示核舟雕刻艺术的特色。接着,叙述船舱上还覆盖着“箬篷”,舱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动的,能开能关,所以“启窗而观”则“雕栏相望”,闭窗时所刻的前后《赤壁赋》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显现于眼前。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细腻逼真,又富有诗情画意,其情趣之妙,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显示王叔远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而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把工艺品上的诗情画意,生动逼真地表达出来,也足见他艺术手腕之高明。 第二、三小节,着重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写人物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活力。如果读者细细留神、品味,就不难看出雕刻艺人有着惊人的想像力。《赤壁赋》文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没有交代“客”是何许人,而雕刻艺人却选择了黄鲁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体化了,并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加以个性化。由此,作品对他们三人精神状态的描写,也就成为这件工艺品最有光彩的部分。首先,文章交代各自的形态和所处的位置。王叔远这位民间雕刻艺人,在雕刻时,简直是发挥了戏剧导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头,三个人没有平均地占据仅有的一点空间,他们“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运笔有时采用粗线条,一笔带过,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有时采用工笔画似的手法,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苏、黄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共阅一手卷”,特别是“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来了,笔触显得十分细腻。而此时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沉醉在清风、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挂着历历可数的佛珠。从最细微处落笔,雕其貌而刻其神。“执,抚,指,语,矫,视”等几个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物活灵活现。三个人物的表情,身上的服装,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衬,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美。 对于船尾上的两个船夫,作者的描写也笔力不减。“横卧一楫”,雕刻艺人刀法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横卧一楫”就是说船桨停止划动,船在江中随波荡漾,此时方可进入泛舟江上,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两个船夫,其一“若啸呼状”,另一“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淡淡的两笔,陡然生辉,两个舟子进入规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画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态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态又是呼应的,具有整齐美。 第四、五小节,分别记王叔远在核舟背上刻题名和印章,并对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统计。核舟背上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保证了工艺品的完整,反映了艺术的高超。“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笔画工细,并且线条清晰。船背题名“其色墨”,篆字图章“其色丹”,着色黑红相衬,再加上船舱十六个字用“石青糁之”,从船头到船尾,色彩和谐、协调,艺人的创作态度,从始至终,一丝不苟。“通计一舟”,连续用了九个“为”字,细致地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众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修狭”的桃核上,其技艺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文章一开头向读者介绍民间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和核舟的内容后,便按顺序写核舟的长、高、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最后对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进行统计,与开头相呼应,用赞誉王叔远鬼斧神工之绝技结束整篇文章,犹如一根丝线,串缀珠玉贝石而成整体。通篇四百多字,每个字的选择,就像这巧夺天工的核舟一样,精雕细琢。核舟是雕刻工艺品,直接给人以视觉感受。通过作者细腻而传神的描述,引起读者的想像,加深对核舟的视觉印象,完成了它独特的审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丰富,对比巧妙。核舟形体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态之活和情态之细;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文字浅显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对比中显示雕刻艺术的精湛和诗意美。同时我们还要提到,雕刻艺人有着不凡的见识。我们知道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问世以来,可说在文学史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其艺术成就之卓尔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显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黄鲁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绍圣年间,新党用事,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贬其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晚年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他们在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上一片暗淡。为了逃避政治,必然要采取消极的“退隐”、“归田”、“远游”等手段,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必然会和皈依佛门的佛印和尚引为同调。所以,雕刻艺术家补充了《赤壁赋》中“客”的具体人物,其艺术想像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的确,《核舟记》把核舟雕刻升华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同时核舟又增强了《核舟记》的艺术魅力。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三、《核舟记》赏析(隋树森) 魏学的《核舟记》,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小小的核舟,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制作的工艺美术品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高度。文章的一些写法,很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和学习。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把雕刻在核舟上的景物如实地反映出来,使读者能领会其刻工的精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就一面说明桃核或核舟的体积之小,一面着力叙说核舟上雕刻的东西之多。试看,文章一开头就说,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记核舟的时候,就先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在篇末又说,“计其(指核舟)长曾不盈寸”。这都是提醒读者不要忘记核舟是那样小。那么,在那样小的桃核上,刻了哪些东西呢?作者不但逐一地陆续地写了出来,而且最后还加以统计,说有五个人,有八扇窗,有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还有刻的对联、题名、篆文图章,共计三十四个字。桃核是那样小,上面刻的东西是这么多;两相对比,读者已经可以推断这个核舟大概雕刻得相当不错。 但是文章如果只反映上面这一点,那就很不够。因为读者看了,或许会认为核舟上刻的东西虽多,大概都是写意的,象征性的,没有什么稀奇。所以作者在记人和器物、文字的同时,不能不着力描绘其情态、形状,以示刻工之精奇。例如,文章记船篷两旁共有八扇窗,同时写这些窗都能开能闭;右面的四扇窗,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面的四扇窗,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说字的凹处还涂了石青。对于苏东坡,则记他“峨冠而多髯”。对于佛印,则记他“袒胸露乳”。记念珠,则说它“珠可历历数也”。记舟尾居右的舟子,则记他“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记居左的舟子,就记他“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船头船尾那五个人,王叔远刻得栩栩如生,文章也细致地、用力地把他们描绘下来。记制作者的题名,说那些字细得像蚊子腿,可是一钩一画,极其清晰。又说,在题名之下,还刻了篆文图章,涂了红色。这样写,读者也就不难想像核舟的刻工细致精奇到何等程度了。 王叔远大概是一个富有雅趣的人。他刻“大苏泛赤壁”,就从《赤壁赋》中摘取“山高月小”等脍炙人口的警句,组成对联,刻在篷窗上。他在船背上刻制作者的姓名,在姓名之下,又刻了自己的图章,而且用篆文,涂红色。又如船窗上的字用石青,题名的字用黑,图章的字用红,这都能显示出王叔远的雅趣和他对艺术创作的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文章把这些特点都仔细地记下来,就更能使读者领会核舟具有的浓厚艺术风趣。 就文字来说,《核舟记》写得精练简洁,而对船上的那些情景,都能用文字说得清清楚楚。例如记船头、船尾五个人的位置以及他们的手足的姿势,写得多么有条有理,多么清楚。在用字造语方面,例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简直把核舟上的那几个人都写活了。《核舟记》不仅把船上的人和器物、文字的数目记下来,同时对他们的情况还作了不少的描述,可是作者所用的字,不过四百三十多个。作者把船尾上的两个舟子,刻画得十分生动,却只用了64个字,文笔何等干净利落! 《核舟记》的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第1段,先介绍和赞扬奇巧人王叔远的技艺,并说王叔远赠给他一个核舟。第2段到第5段,接着第1段的末句,记核舟本身以及舟上的全部情景。其中第2段记核舟的大小和形状,第3段记船头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个人的姿态和活动,第4段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3、4两段都以记人为主,作者写得特别用力气。第5段记王叔远在船背上所刻的题名。第6段,对核舟上所有的人和器物、文字作一番统计,再一次告诉读者,小小的核舟上,刻了这么多的东西。然后很自然地用了一句赞叹的话——“嘻,技亦灵怪矣哉!”结束全文。文章的层次很清楚,而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却又很紧密。各段的次序为什么这样排,它的理由相当明显。 《核舟记》作者所运用的一些写作技巧,比较容易探索,因此也就不难学习。 课本对这篇文章已经适当地加了注释,这里再补充几条。 ①盖大苏泛赤壁云从核舟上的人和景物来看,无疑是刻的“大苏泛赤壁”,而且大苏也确有两游赤壁的事。可是文章为什么又不做完全肯定的语气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6601.htm2023-08-13 14:07:483
核舟记 翻译 李日华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2023-08-13 14:07:373
《核舟记》的翻译
明朝(有一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做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飞禽走兽、树木山石(这一些东西来),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艘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上面盖着用箬竹叶做的船篷。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庭坚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庭坚一起看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抚摸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庭坚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腿,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腿,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腿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也可以说是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2023-08-13 14:07:0810
苏东坡 鲁直 佛印三人的故事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二、问题研究 1.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像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这要从这件作品的主题说起。 “大苏泛赤壁”,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课文可以看出,雕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自身过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1)苏轼游赤鼻矶,也曾“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但据前后两篇《赤壁赋》所记,大部分时间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又具有“修狭”的特点,宜于刻成舟形。由于这两个原因,雕刻家自然会产生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2)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前后两篇《赤壁赋》中都提到有“客”相从,只是没有指名。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苏轼在黄州生活时期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苏轼的“峨冠多髯”,史书上有记载,容易表现出来;佛印是僧人,也不难刻画出他的外形特征。这就进一步形成了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地位,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 (3)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苏轼误作赤壁),这在“核舟”上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这是雕刻家的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像能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种“移植”的手法。 (4)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 (5)除上述的各项设计而外,还有两个细节也很有表现力:一个是佛印“矫首昂视”,一个是楫右边那个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后者使人感到江上确实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展示出来了。 2.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 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说长度,一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以下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分,自应在后。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为奇。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练习说明 一、假定这件雕刻品就在你眼前,先仔细观察一番,然后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下面几种说法,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二至四段。 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 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泛舟”)。 3.“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雕刻品常常要将丰富的生活内容集中地表现在某些富于特征的艺术细节之中。设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这样的艺术细节,并通过分析初步领会雕刻家的艺术构思和本文作者鉴赏这件雕刻品的方法。在答题前一定要熟读课文,并且能通过作者的文字说明把实物的状貌想像出来。 参考答案详见“问题研究”第一条。 二、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本文主体部分(即第2至第5段)布局方式的基础上,用心探讨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指导学生答题时,最好辅之以板书。例如: 参考答案详见“问题研究”第二条。 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设题目的不在于能否翻译,而在于要知道一些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好是结合上述例句的译文来讲,暂时不要说什么“直译”“意译”等等。下面试作具体说明: 1.这句话古今的语序完全相同,可以照原来的顺序逐字翻译成: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可照原来的语序译为:“船尾横放着一支桨”。也可适当变换语序,译为“一支桨横卧在船尾”。但这是就孤立的一句话而言。如果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以前一种译法为好,因为作者这里着重介绍的是“船尾”。 3.“人五”“窗八”这种表述方式不合现代语习惯,译时应变换语序:“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注:原文重复“为”字,有强调的意思,但译成现代汉语却显得重复,所以只译出第一个“为”字。) 4.要注意“桃核修狭者”一语,意思是桃核中之修狭者,这是单数,但不加数量词。我们现在不用这种语式,一定要标明是“一个”,因而“修狭”就应移到“桃核”前面。如此,译文当是:“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四、△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要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最好先写草稿。口头介绍可以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教学建议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出这件实物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有了它的完整形象,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建议如下: 1.整体感知极为重要,最好不要把课文分作两半,每课时讲一半,而要做到每一个课时都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来设计教学的步骤。例如,前一课时以反复诵读为主,使学生初熟悉课文的全局,再就文章的脉络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大体上了解作者行文的用心;后一课时在探究雕刻家艺术构思和文章中的空间顺序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背诵指定的段落,然后完成练习第三、四题。这是总体设想。 2.本文作者在文学史上影响不大,可用两三句话带过。但导入环节很重要,因为课文内容不算生动,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无妨讲一个能工巧匠的故事(如“鬼斧神工”之类),1分钟能讲完最好。苏轼泛舟赤壁的故事也要简略地讲一下。 3.本文所有的生词皆有注释,不必单列“解词”一项,有些词语可以在探索文章脉络时予以强调,有些可以在结束讲读前指出,要求学生牢记它们的意思。 4.理清文章脉络的关键是以第一段为纲,以末段作结。例如:①首段中“径寸之木”伏下文“长约八分有奇”(第二段)及“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末段)。②“因势象形”伏下文“桃核修狭者”。③“各具情态”伏第三、四段中关于五个人物情态的描述。④“大苏泛赤壁”伏下文窗上所刻16字(第二段)及“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第三段)。 5.按空间顺序说明这一条略加注意即可。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二、《核舟记》赏析(潘) 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从文章开头至“盖大苏泛赤壁云”为第一段,简练概括地告诉读者,王叔远有着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他能在“径寸之木”上,随意雕刻出不同形状的艺术品。然而更绝的是,他能利用木头天然图纹、形状,表现各自形态。“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各具情态”,则突出了“神似”。这样,也就突出了王叔远是个“奇巧人”。“盖大苏泛赤壁云”的“盖”,在这里作副词,为“大概”之意。从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但《赤壁赋》写苏东坡泛舟游赤壁,虽有其事,但是没有说有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这样,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据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像。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壁,这点明了整个核舟所刻画的主要内容。“盖大苏泛赤壁云”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这一段只五十余字,用笔经济、简练,层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也约略点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至“嘻,技亦灵怪矣哉”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节。起笔时,作者如剥笋似地进行具体的描述,很有层次感。先写核舟的长和高,“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以核舟本身之小,来显示核舟工艺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着进入具体的描述。先写“中轩敞者为舱”,着力突出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船舱的高大、宽敞,以及在核舟中所占据的位置。小舟不满“径寸”和“轩敞”的船舱,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来显示核舟雕刻艺术的特色。接着,叙述船舱上还覆盖着“箬篷”,舱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动的,能开能关,所以“启窗而观”则“雕栏相望”,闭窗时所刻的前后《赤壁赋》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显现于眼前。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细腻逼真,又富有诗情画意,其情趣之妙,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显示王叔远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而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把工艺品上的诗情画意,生动逼真地表达出来,也足见他艺术手腕之高明。 第二、三小节,着重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写人物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活力。如果读者细细留神、品味,就不难看出雕刻艺人有着惊人的想像力。《赤壁赋》文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没有交代“客”是何许人,而雕刻艺人却选择了黄鲁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体化了,并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加以个性化。由此,作品对他们三人精神状态的描写,也就成为这件工艺品最有光彩的部分。首先,文章交代各自的形态和所处的位置。王叔远这位民间雕刻艺人,在雕刻时,简直是发挥了戏剧导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头,三个人没有平均地占据仅有的一点空间,他们“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运笔有时采用粗线条,一笔带过,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有时采用工笔画似的手法,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苏、黄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共阅一手卷”,特别是“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来了,笔触显得十分细腻。而此时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沉醉在清风、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挂着历历可数的佛珠。从最细微处落笔,雕其貌而刻其神。“执,抚,指,语,矫,视”等几个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物活灵活现。三个人物的表情,身上的服装,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衬,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美。 对于船尾上的两个船夫,作者的描写也笔力不减。“横卧一楫”,雕刻艺人刀法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横卧一楫”就是说船桨停止划动,船在江中随波荡漾,此时方可进入泛舟江上,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两个船夫,其一“若啸呼状”,另一“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淡淡的两笔,陡然生辉,两个舟子进入规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画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态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态又是呼应的,具有整齐美。 第四、五小节,分别记王叔远在核舟背上刻题名和印章,并对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统计。核舟背上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保证了工艺品的完整,反映了艺术的高超。“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笔画工细,并且线条清晰。船背题名“其色墨”,篆字图章“其色丹”,着色黑红相衬,再加上船舱十六个字用“石青糁之”,从船头到船尾,色彩和谐、协调,艺人的创作态度,从始至终,一丝不苟。“通计一舟”,连续用了九个“为”字,细致地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众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修狭”的桃核上,其技艺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文章一开头向读者介绍民间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和核舟的内容后,便按顺序写核舟的长、高、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最后对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进行统计,与开头相呼应,用赞誉王叔远鬼斧神工之绝技结束整篇文章,犹如一根丝线,串缀珠玉贝石而成整体。通篇四百多字,每个字的选择,就像这巧夺天工的核舟一样,精雕细琢。核舟是雕刻工艺品,直接给人以视觉感受。通过作者细腻而传神的描述,引起读者的想像,加深对核舟的视觉印象,完成了它独特的审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丰富,对比巧妙。核舟形体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态之活和情态之细;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文字浅显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对比中显示雕刻艺术的精湛和诗意美。同时我们还要提到,雕刻艺人有着不凡的见识。我们知道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问世以来,可说在文学史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其艺术成就之卓尔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显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黄鲁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绍圣年间,新党用事,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贬其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晚年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他们在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上一片暗淡。为了逃避政治,必然要采取消极的“退隐”、“归田”、“远游”等手段,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必然会和皈依佛门的佛印和尚引为同调。所以,雕刻艺术家补充了《赤壁赋》中“客”的具体人物,其艺术想像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的确,《核舟记》把核舟雕刻升华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同时核舟又增强了《核舟记》的艺术魅力。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三、《核舟记》赏析(隋树森) 魏学的《核舟记》,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小小的核舟,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制作的工艺美术品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高度。文章的一些写法,很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和学习。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把雕刻在核舟上的景物如实地反映出来,使读者能领会其刻工的精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就一面说明桃核或核舟的体积之小,一面着力叙说核舟上雕刻的东西之多。试看,文章一开头就说,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记核舟的时候,就先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在篇末又说,“计其(指核舟)长曾不盈寸”。这都是提醒读者不要忘记核舟是那样小。那么,在那样小的桃核上,刻了哪些东西呢?作者不但逐一地陆续地写了出来,而且最后还加以统计,说有五个人,有八扇窗,有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还有刻的对联、题名、篆文图章,共计三十四个字。桃核是那样小,上面刻的东西是这么多;两相对比,读者已经可以推断这个核舟大概雕刻得相当不错。 但是文章如果只反映上面这一点,那就很不够。因为读者看了,或许会认为核舟上刻的东西虽多,大概都是写意的,象征性的,没有什么稀奇。所以作者在记人和器物、文字的同时,不能不着力描绘其情态、形状,以示刻工之精奇。例如,文章记船篷两旁共有八扇窗,同时写这些窗都能开能闭;右面的四扇窗,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面的四扇窗,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说字的凹处还涂了石青。对于苏东坡,则记他“峨冠而多髯”。对于佛印,则记他“袒胸露乳”。记念珠,则说它“珠可历历数也”。记舟尾居右的舟子,则记他“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记居左的舟子,就记他“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船头船尾那五个人,王叔远刻得栩栩如生,文章也细致地、用力地把他们描绘下来。记制作者的题名,说那些字细得像蚊子腿,可是一钩一画,极其清晰。又说,在题名之下,还刻了篆文图章,涂了红色。这样写,读者也就不难想像核舟的刻工细致精奇到何等程度了。 王叔远大概是一个富有雅趣的人。他刻“大苏泛赤壁”,就从《赤壁赋》中摘取“山高月小”等脍炙人口的警句,组成对联,刻在篷窗上。他在船背上刻制作者的姓名,在姓名之下,又刻了自己的图章,而且用篆文,涂红色。又如船窗上的字用石青,题名的字用黑,图章的字用红,这都能显示出王叔远的雅趣和他对艺术创作的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文章把这些特点都仔细地记下来,就更能使读者领会核舟具有的浓厚艺术风趣。 就文字来说,《核舟记》写得精练简洁,而对船上的那些情景,都能用文字说得清清楚楚。例如记船头、船尾五个人的位置以及他们的手足的姿势,写得多么有条有理,多么清楚。在用字造语方面,例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简直把核舟上的那几个人都写活了。《核舟记》不仅把船上的人和器物、文字的数目记下来,同时对他们的情况还作了不少的描述,可是作者所用的字,不过四百三十多个。作者把船尾上的两个舟子,刻画得十分生动,却只用了64个字,文笔何等干净利落! 《核舟记》作者所运用的一些写作技巧,比较容易探索,因此也就不难学习。 课本对这篇文章已经适当地加了注释,这里再补充几条。 ①盖大苏泛赤壁云从核舟上的人和景物来看,无疑是刻的“大苏泛赤壁”,而且大苏也确有两游赤壁的事。可是文章为什么又不做完全肯定的语气,而说“盖大苏泛赤壁云”呢2023-08-13 14:06:444
古代人起的名和字是什么意思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42993.html?fr=qrl3有详细解答2023-08-13 14:06:253
古代文学常识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三国:魏、蜀、吴。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22、五味:酸、甜、苦、辣、咸。2023-08-13 14:05:048
200分!!!!帮忙找文言文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文解释】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2023-08-13 14:04: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