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
-
没有,顺宁(现凤庆),古称庆甸,系蒲蛮聚居之地。根据刘学信民间考察论证,蒲蛮族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如此说来,顺宁至少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其间诞生过许多名茶。这些茶没有闻名遐迩,却是一代代茶农生产劳动创造的精品,回过头,就成了顺宁茶叶发展的一处处高地。
玉皇阁茶是顺宁最早的名茶。玉皇阁,现已无法勘察它的旧貌了,若不对茶有所研究,无法想象在这个不起眼的山头,在明朝末年出产过大名鼎鼎的玉皇阁茶。明朝时,玉皇阁是一座重楼叠阁、飞檐相啄、结构紧凑、玲珑别致的传统木结构大屋顶建筑。在玉皇阁周围均种有茶,尤其在它正西方的凤山,是有名的凤山茶。清·张弘《滇南新语》中记载:“茶产顺宁府玉皇阁,一旗一枪,色莹碧,不殊杭之龙井,唯香过烈。”清·王昶《滇行目录》称“顺宁茶甘香溢齿。云南茶以此为最。”玉皇阁茶最出名的是一款叫“凤山雀舌”的春茶。凤山雀舌茶,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气独特浓郁,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芽茶。与当时的“凤山春蕊”“明前春尖”号称顺宁三大茗品。凤山雀舌一茶难求,普通人望而却步的同时,爱茶之人却依然竞相追逐。几百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对凤山雀舌念念不忘。
太平寺茶是顺宁在明朝的名茶,与玉皇阁茶齐名。《滇海虞衡志》载:“顺宁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清代《滇行日录》等也都溯及凤庆茶叶。据《滇南新语》记载,早在明代,凤庆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其色、香、味可与龙井茶相媲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初六,大旅行家徐霞客从右甸(今昌宁)到顺宁,在凤庆龙泉寺食宿二日。在此期间,龙泉寺的住持曾以龙泉水沏太平寺茶招待徐霞客。《顺宁府志》“顺宁杂著”记:“楚僧洪鉴来此……建立禅院,名太平寺……其岩谷间,偶产有茶,名太平茶,味薄而微香,较普茶稍细,色亦清,邻郡多购,觅者,每岁所产只数十斤,不可多得。”原寺早已毁坏,而后又有善心人士复建,当然规模早不如旧寺。徐霞客喝到的太平寺茶经考察出自凤山上村太平寺,该寺周边现在还有先民们栽种下的古茶树。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没有,顺宁(现凤庆),古称庆甸,系蒲蛮聚居之地。根据刘学信民间考察论证,蒲蛮族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如此说来,顺宁至少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其间诞生过许多名茶。这些茶没有闻名遐迩,却是一代代茶农生产劳动创造的精品,回过头,就成了顺宁茶叶发展的一处处高地。
玉皇阁茶是顺宁最早的名茶。玉皇阁,现已无法勘察它的旧貌了,若不对茶有所研究,无法想象在这个不起眼的山头,在明朝末年出产过大名鼎鼎的玉皇阁茶。明朝时,玉皇阁是一座重楼叠阁、飞檐相啄、结构紧凑、玲珑别致的传统木结构大屋顶建筑。在玉皇阁周围均种有茶,尤其在它正西方的凤山,是有名的凤山茶。清·张弘《滇南新语》中记载:“茶产顺宁府玉皇阁,一旗一枪,色莹碧,不殊杭之龙井,唯香过烈。”清·王昶《滇行目录》称“顺宁茶甘香溢齿。云南茶以此为最。”玉皇阁茶最出名的是一款叫“凤山雀舌”的春茶。凤山雀舌茶,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气独特浓郁,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芽茶。与当时的“凤山春蕊”“明前春尖”号称顺宁三大茗品。凤山雀舌一茶难求,普通人望而却步的同时,爱茶之人却依然竞相追逐。几百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对凤山雀舌念念不忘。
太平寺茶是顺宁在明朝的名茶,与玉皇阁茶齐名。《滇海虞衡志》载:“顺宁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清代《滇行日录》等也都溯及凤庆茶叶。据《滇南新语》记载,早在明代,凤庆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其色、香、味可与龙井茶相媲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初六,大旅行家徐霞客从右甸(今昌宁)到顺宁,在凤庆龙泉寺食宿二日。在此期间,龙泉寺的住持曾以龙泉水沏太平寺茶招待徐霞客。《顺宁府志》“顺宁杂著”记:“楚僧洪鉴来此……建立禅院,名太平寺……其岩谷间,偶产有茶,名太平茶,味薄而微香,较普茶稍细,色亦清,邻郡多购,觅者,每岁所产只数十斤,不可多得。”原寺早已毁坏,而后又有善心人士复建,当然规模早不如旧寺。徐霞客喝到的太平寺茶经考察出自凤山上村太平寺,该寺周边现在还有先民们栽种下的古茶树。
- 余辉
-
没有,顺宁(现凤庆),古称庆甸,系蒲蛮聚居之地。根据刘学信民间考察论证,蒲蛮族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如此说来,顺宁至少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其间诞生过许多名茶。这些茶没有闻名遐迩,却是一代代茶农生产劳动创造的精品,回过头,就成了顺宁茶叶发展的一处处高地。
玉皇阁茶是顺宁最早的名茶。玉皇阁,现已无法勘察它的旧貌了,若不对茶有所研究,无法想象在这个不起眼的山头,在明朝末年出产过大名鼎鼎的玉皇阁茶。明朝时,玉皇阁是一座重楼叠阁、飞檐相啄、结构紧凑、玲珑别致的传统木结构大屋顶建筑。在玉皇阁周围均种有茶,尤其在它正西方的凤山,是有名的凤山茶。清·张弘《滇南新语》中记载:“茶产顺宁府玉皇阁,一旗一枪,色莹碧,不殊杭之龙井,唯香过烈。”清·王昶《滇行目录》称“顺宁茶甘香溢齿。云南茶以此为最。”玉皇阁茶最出名的是一款叫“凤山雀舌”的春茶。凤山雀舌茶,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气独特浓郁,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芽茶。与当时的“凤山春蕊”“明前春尖”号称顺宁三大茗品。凤山雀舌一茶难求,普通人望而却步的同时,爱茶之人却依然竞相追逐。几百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对凤山雀舌念念不忘。
太平寺茶是顺宁在明朝的名茶,与玉皇阁茶齐名。《滇海虞衡志》载:“顺宁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清代《滇行日录》等也都溯及凤庆茶叶。据《滇南新语》记载,早在明代,凤庆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其色、香、味可与龙井茶相媲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初六,大旅行家徐霞客从右甸(今昌宁)到顺宁,在凤庆龙泉寺食宿二日。在此期间,龙泉寺的住持曾以龙泉水沏太平寺茶招待徐霞客。《顺宁府志》“顺宁杂著”记:“楚僧洪鉴来此……建立禅院,名太平寺……其岩谷间,偶产有茶,名太平茶,味薄而微香,较普茶稍细,色亦清,邻郡多购,觅者,每岁所产只数十斤,不可多得。”原寺早已毁坏,而后又有善心人士复建,当然规模早不如旧寺。徐霞客喝到的太平寺茶经考察出自凤山上村太平寺,该寺周边现在还有先民们栽种下的古茶树。
- 振金
-
没有,顺宁(现凤庆),古称庆甸,系蒲蛮聚居之地。根据刘学信民间考察论证,蒲蛮族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如此说来,顺宁至少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其间诞生过许多名茶。这些茶没有闻名遐迩,却是一代代茶农生产劳动创造的精品,回过头,就成了顺宁茶叶发展的一处处高地。
- 牛云
-
没有,顺宁(现凤庆),古称庆甸,系蒲蛮聚居之地。根据刘学信民间考察论证,蒲蛮族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如此说来,顺宁至少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其间诞生过许多名茶。这些茶没有闻名遐迩,却是一代代茶农生产劳动创造的精品,回过头,就成了顺宁茶叶发展的一处处高地。
- kven
-
出过。当时推出过〈红楼梦十二金钗〉茶。
- 苏州马小云
-
凤庆茶厂有出过红楼梦十大金钗茶
- CarieVinne
-
没有出过红楼梦的茶!
- 朽月十八
-
没有,顺宁(现凤庆),古称庆甸,系蒲蛮聚居之地。根据刘学信民间考察论证,蒲蛮族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如此说来,顺宁至少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其间诞生过许多名茶。这些茶没有闻名遐迩,却是一代代茶农生产劳动创造的精品,回过头,就成了顺宁茶叶发展的一处处高地。
玉皇阁茶是顺宁最早的名茶。玉皇阁,现已无法勘察它的旧貌了,若不对茶有所研究,无法想象在这个不起眼的山头,在明朝末年出产过大名鼎鼎的玉皇阁茶。明朝时,玉皇阁是一座重楼叠阁、飞檐相啄、结构紧凑、玲珑别致的传统木结构大屋顶建筑。在玉皇阁周围均种有茶,尤其在它正西方的凤山,是有名的凤山茶。清·张弘《滇南新语》中记载:“茶产顺宁府玉皇阁,一旗一枪,色莹碧,不殊杭之龙井,唯香过烈。”清·王昶《滇行目录》称“顺宁茶甘香溢齿。云南茶以此为最。”玉皇阁茶最出名的是一款叫“凤山雀舌”的春茶。凤山雀舌茶,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气独特浓郁,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芽茶。与当时的“凤山春蕊”“明前春尖”号称顺宁三大茗品。凤山雀舌一茶难求,普通人望而却步的同时,爱茶之人却依然竞相追逐。几百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对凤山雀舌念念不忘。
太平寺茶是顺宁在明朝的名茶,与玉皇阁茶齐名。《滇海虞衡志》载:“顺宁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清代《滇行日录》等也都溯及凤庆茶叶。据《滇南新语》记载,早在明代,凤庆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其色、香、味可与龙井茶相媲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初六,大旅行家徐霞客从右甸(今昌宁)到顺宁,在凤庆龙泉寺食宿二日。在此期间,龙泉寺的住持曾以龙泉水沏太平寺茶招待徐霞客。《顺宁府志》“顺宁杂著”记:“楚僧洪鉴来此……建立禅院,名太平寺……其岩谷间,偶产有茶,名太平茶,味薄而微香,较普茶稍细,色亦清,邻郡多购,觅者,每岁所产只数十斤,不可多得。”原寺早已毁坏,而后又有善心人士复建,当然规模早不如旧寺。徐霞客喝到的太平寺茶经考察出自凤山上村太平寺,该寺周边现在还有先民们栽种下的古茶树。
- 北有云溪
-
没有,顺宁(现凤庆),古称庆甸,系蒲蛮聚居之地。根据刘学信民间考察论证,蒲蛮族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如此说来,顺宁至少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其间诞生过许多名茶。这些茶没有闻名遐迩,却是一代代茶农生产劳动创造的精品
- 苏萦
-
没有,顺宁(现凤庆),古称庆甸,系蒲蛮聚居之地。根据刘学信民间考察论证,蒲蛮族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如此说来,顺宁至少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其间诞生过许多名茶。这些茶没有闻名遐迩,却是一代代茶农生产劳动创造的精品,回过头,就成了顺宁茶叶发展的一处处高地。
玉皇阁茶是顺宁最早的名茶。玉皇阁,现已无法勘察它的旧貌了,若不对茶有所研究,无法想象在这个不起眼的山头,在明朝末年出产过大名鼎鼎的玉皇阁茶。明朝时,玉皇阁是一座重楼叠阁、飞檐相啄、结构紧凑、玲珑别致的传统木结构大屋顶建筑。在玉皇阁周围均种有茶,尤其在它正西方的凤山,是有名的凤山茶。清·张弘《滇南新语》中记载:“茶产顺宁府玉皇阁,一旗一枪,色莹碧,不殊杭之龙井,唯香过烈。”清·王昶《滇行目录》称“顺宁茶甘香溢齿。云南茶以此为最。”玉皇阁茶最出名的是一款叫“凤山雀舌”的春茶。凤山雀舌茶,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气独特浓郁,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芽茶。与当时的“凤山春蕊”“明前春尖”号称顺宁三大茗品。凤山雀舌一茶难求,普通人望而却步的同时,爱茶之人却依然竞相追逐。几百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对凤山雀舌念念不忘。
太平寺茶是顺宁在明朝的名茶,与玉皇阁茶齐名。《滇海虞衡志》载:“顺宁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清代《滇行日录》等也都溯及凤庆茶叶。据《滇南新语》记载,早在明代,凤庆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其色、香、味可与龙井茶相媲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初六,大旅行家徐霞客从右甸(今昌宁)到顺宁,在凤庆龙泉寺食宿二日。在此期间,龙泉寺的住持曾以龙泉水沏太平寺茶招待徐霞客。《顺宁府志》“顺宁杂著”记:“楚僧洪鉴来此……建立禅院,名太平寺……其岩谷间,偶产有茶,名太平茶,味薄而微香,较普茶稍细,色亦清,邻郡多购,觅者,每岁所产只数十斤,不可多得。”原寺早已毁坏,而后又有善心人士复建,当然规模早不如旧寺。徐霞客喝到的太平寺茶经考察出自凤山上村太平寺,该寺周边现在还有先民们栽种下的古茶树。
- mBeta
-
没有,顺宁(现凤庆),古称庆甸,系蒲蛮聚居之地。根据刘学信民间考察论证,蒲蛮族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如此说来,顺宁至少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其间诞生过许多名茶。这些茶没有闻名遐迩,却是一代代茶农生产劳动创造的精品,回过头,就成了顺宁茶叶发展的一处处高地。
玉皇阁茶是顺宁最早的名茶。玉皇阁,现已无法勘察它的旧貌了,若不对茶有所研究,无法想象在这个不起眼的山头,在明朝末年出产过大名鼎鼎的玉皇阁茶。明朝时,玉皇阁是一座重楼叠阁、飞檐相啄、结构紧凑、玲珑别致的传统木结构大屋顶建筑。在玉皇阁周围均种有茶,尤其在它正西方的凤山,是有名的凤山茶。清·张弘《滇南新语》中记载:“茶产顺宁府玉皇阁,一旗一枪,色莹碧,不殊杭之龙井,唯香过烈。”清·王昶《滇行目录》称“顺宁茶甘香溢齿。云南茶以此为最。”玉皇阁茶最出名的是一款叫“凤山雀舌”的春茶。凤山雀舌茶,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气独特浓郁,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芽茶。与当时的“凤山春蕊”“明前春尖”号称顺宁三大茗品。凤山雀舌一茶难求,普通人望而却步的同时,爱茶之人却依然竞相追逐。几百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对凤山雀舌念念不忘
- 晓月
-
没有
没有,顺宁(现凤庆),古称庆甸,系蒲蛮聚居之地。根据刘学信民间考察论证,蒲蛮族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如此说来,顺宁至少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其间诞生过许多名茶。这些茶没有闻名遐迩,却是一代代茶农生。
- 阿啵呲嘚
-
没有,顺宁(现凤庆),古称庆甸,系蒲蛮聚居之地。根据刘学信民间考察论证,蒲蛮族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如此说来,顺宁至少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其间诞生过许多名茶。这些茶没有闻名遐迩,却是一代代茶农生产劳动创造的精品,回过头,就成了顺宁茶叶发展的一处处高地。
玉皇阁茶是顺宁最早的名茶。玉皇阁,现已无法勘察它的旧貌了,若不对茶有所研究,无法想象在这个不起眼的山头,在明朝末年出产过大名鼎鼎的玉皇阁茶。明朝时,玉皇阁是一座重楼叠阁、飞檐相啄、结构紧凑、玲珑别致的传统木结构大屋顶建筑。在玉皇阁周围均种有茶,尤其在它正西方的凤山,是有名的凤山茶。清·张弘《滇南新语》中记载:“茶产顺宁府玉皇阁,一旗一枪,色莹碧,不殊杭之龙井,唯香过烈。”清·王昶《滇行目录》称“顺宁茶甘香溢齿。云南茶以此为最。”玉皇阁茶最出名的是一款叫“凤山雀舌”的春茶。凤山雀舌茶,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气独特浓郁,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芽茶。与当时的“凤山春蕊”“明前春尖”号称顺宁三大茗品。凤山雀舌一茶难求,普通人望而却步的同时,爱茶之人却依然竞相追逐。几百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对凤山雀舌念念不忘。
- LuckySXyd
-
从1939年抗战时期成立的“顺宁实验茶厂”,到1954年更名为“凤庆茶厂”,再到2006年与云南凤庆糖业集团公司合并重组为新的云南滇红集团,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知名企业一直是云南红茶的重要生产和出口企业。
接上期:凤庆茶厂,见证滇红的前世今生(一)
顺宁实验茶厂挂牌成立
当年十二月,初战告捷的冯绍裘赶回昆明汇报情况,并受命筹建顺宁实验茶厂,生产滇红茶。为了争取早日试制成功,在缺乏机器和动力设备的情况下,冯绍裘采取士法上马,搭临时厂棚,使用人力手推木质揉茶桶、脚踏烘茶机、竹编烘笼烘茶等办法,保证“滇红”生产工作先行开展,又开始若手征地,筹建现代化茶厂。建厂之难,在现在是难以想象的。当时凤庆缺乏建材和建筑工人,要搞建筑,材料必须备上两三年才能雇工建设。冯绍裘四处求情,动用各种关系,才在当年建起七开间烘干车间、九开间精致车间,竖起四丈高的烟囱。建筑过程中,冯绍裘一方面开办短期培训班,培训当地生产工人,一方面又到安徽、浙江、湖南、江西各省招聘制茶技术工人。万事齐备,只缺设备。当时国内所有机器制造厂都没有制造过滇红茶所要的制茶机器,冯绍裘只能自行画图设计,由于战时油料缺乏,冯绍裘还在设计里增加了人力脚踏功能,使机器成了动力与脚踏的两用工具。承造厂看到图纸,不知道用途,都不敢制造,冯绍裘几经周折、恳求,终于感动了厂方,答应承制。机器厂其中一些配件不齐,冯绍裘又奔波于全国各大工业商场寻觅。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之下,自行设计的“三筒式手揉机”、“脚踏与动力两用揉茶机”、“脚踏与动力两用烘茶机”应运而生,结束了我国不生产制茶机械的历史,开创了我国机制红茶的先河。
图片
茶界“黄埔军校”
和平解放后,茶厂开始焕发新的生机。1954年,顺宁县改称凤庆县,茶厂也随之更名为“凤庆茶厂”。新厂名“凤庆”带来了一连串的喜庆。
1957年,滇红工夫一级以每磅168便士创下伦敦市场最高价。1958年,首创滇红特级工夫茶,又以每磅240便士夺魁,被国家定为定点生产外事礼茶。
图片
滇红“金芽茶”,以每磅500便士的高价再创国际茶市新高。滇红占云南省茶叶出口量的85%,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挣得了大量外汇。在“滇红展览馆”,看到这些属于凤庆茶厂的高光时刻,它们曾代表了中国红茶的最高品质。鲜为人知的是,凤庆茶厂也被誉为“中国茶叶界的黄埔军校”。“那时候真可谓群贤毕至。”凤庆茶厂第四任茶厂长杨仕宏回忆道,“茶厂的技术工人、制茶技师来自天南海北,都精通红茶工艺,聚在一起共同研制中国红茶新代表作一滇红。”
图片
1939年至1940年,为扩大茶叶生产出口量,云南省陆续创办佛海(勐海)茶厂、宜良茶厂、复兴茶厂和康藏茶厂。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茶厂厂长都出身凤庆茶厂。因此,凤庆茶厂被称为茶叶界的“黄埔军校”。
图片
凤庆茶叶中等专业学校也应运而生,老师都是凤庆茶厂老一辈的制茶技师。要知道,当时全国也只有复旦大学、四川西南农业院开设了茶学专业。当年18岁的杨仕宏成为茶校第一批学生。“时任厂长吴国英就是我们的老师。”杨仕宏回忆说,“每年3至10月是茶叶农忙期,茶校学生都在老师带领下去村子里的茶园里帮农,种茶、采茶、初制…...学的东西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和许多国营茶厂一样,技术不外传,师傅带徒弟。能上培训班的基本上都是内部职工家属子女。”现任滇红集团副总裁苏向宇说。由此,就有了“滇红二代、滇红三代”。“茶校的成立,给更多普通的老百姓敞开了一扇大门。
图片
完成改制,继续滇红
在计划经济时代,茶叶都是茶农种植,茶厂生产,国家统一收购,茶厂不具备经营权。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允许企业的部分产品内销。1985年,凤庆茶厂注册了“凤”牌商标,除外销红茶,同时生产绿茶、青茶、普洱茶和“滇红”、“滇绿”茶小包装系列产品。“刚开始时,计划经济占70%—80%。完成计划以外的才可以自己销售。各个企业开始做自己的品牌,动海注册了大益和下关,但内销数量有限。”苏向宇说。1988年,全国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乡村的茶厂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原本只能做初制的小茶厂,被允许初制和精制合一生产,并且有自主销售茶叶的权利。这种势头,严重冲击着原有的国营茶厂。当时临沧市和每个县城各有一个国营茶厂。“基本上所有的国营茶厂都亏损,有的甚至破产。最早破产的是临沧茶厂。双江茶厂卖给了戎加升,唯有凤庆茶厂一直坚持下来。”苏向宇说,“当时凤庆茶叶税占财政税收的40%。”
图片
凤庆茶厂和兴起的乡村茶厂在鲜叶原料的收购上,形成了竞争。原料收购一度陷入混乱。又因各小茶厂制作的滇红产品标准不一,也打乱了原来的质量体系标准。“有些粗制滥造的,影响了滇红的品质。”1996年,为了实现产业整合,由凤庆茶厂、大寺茶厂、振兴茶厂、凤山茶厂、县乡企业开发公司、省资产经营公司共同发起组建,成立了“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图片
至此,走过57春秋的凤庆茶厂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她培养出来的茶人们,至今仍在茶界发光发热。当人们再提起当年的凤庆茶厂时,往往会加一个字,称呼她“老凤庆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