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
-
一、无锡惠山寺石经幢的历史文化
惠山寺石经幢 惠山寺经幢,在无锡惠山寺古华山门内两侧,南侧为 唐陀罗尼经幢,北侧为宋大白伞盖神咒幢,两幢中间相距 10米。
1956年10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 单位。 唐陀罗尼经幢,建于唐乾符三年(876)。
高6。26米, 底部直径1。
48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幢基 为三组八角形束腰式基座,底部为束腰形须弥山;中间一 组底座上满刻海水纹,八角形束腰上浮雕狮子四个,姿态 各异,上乘覆莲瓣托座;上面一组八角形束腰上面刻壶门 式龛八个,内雕佛像,结跏趺坐,其上为仰莲瓣,仰莲之上为八角形座,每面 刻栏杆,转角处为莲瓣首望柱。 幢身立于栏杆石座之上,作八棱形石柱,遍刻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系白鹿山人李端符书。
幢身上部为八角形宝盖装饰,角隅 处均饰狮首,口衔连珠状璎络带。宝盖上置扁圆状石,四面刻宝相花图案。
其 上承托仰莲瓣,莲瓣上发现有八个方形柱洞,估计原有石雕勾栏,现已全部散 失。 仰莲上为束腰柱形,上刻壶门式龛八个,内雕佛像,结跏趺坐,其上为八 角形宝盖,角隅处雕有力士头像,分别浅雕有牛、羊、鹿角和獠牙。
宝盖上置 扁圆形石,上刻瑞花图案。幢顶为八角攒尖顶,檐角上翘,上置扁圆形石,未 见纹饰,最上为宝珠。
宋大白伞盖神咒幢,建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由无锡县万寿乡静安里刘 元规等建。 高6。
22米,底座直径1。40米。
其形制和大小与唐陀罗尼经幢基本相 同,幢身刻咒而不刻经,文字上下两端刻三角形和折线纹组成的边饰。 唐宋石经幢历经千年变迁,幢基最下部三层已湮埋于今地表下,地面部分 也已残蚀倾斜。
1998年11月,由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 研究所负责全面修复,将两幢埋于地下的三层升高至今地 面上,并采取扶正、补缺及防风化措施,重新恢复惠山寺 经幢原貌。 惠山寺经幢是江南地区现存较为完整的佛教石刻艺术 遗物。
幢身高大,形体华丽,雕刻精美,显示出晚唐时代 的雕刻艺术风格。为研究我国古代佛教艺术和无锡地方历 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二、江苏周庄双桥有着什么样的历史
所谓双桥,是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 辨)组成。
方洞石梁桥横卧在银子浜口,石拱桥横卧于南北市河 上,因两河相汇,形成一方一圆、一竖一横的两座桥面,样子很 像古时候的钥匙,所以当地人也称它为“钥匙桥”。这两座桥,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 —1620年),世德桥由徐松泉、徐竹溪 出资建造,永安桥由徐正吾出资建造,3位出资人都是当地人。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1957年永安桥再次得以修缮。 现在我们见到的世德桥长16米,宽3米,跨度5。
9米;永安桥 长13。 3米,宽2。
4米,跨度3。 5米。
双桥是周庄的标志性景观。 关于双桥,还有一则动人的故事。
1984年春天,上海籍赴 美留学的青年画家陈逸飞,曾坐船经锦溪来周庄写生。 因时间有 限,他不能用画板将这里的景致一一画出,只得用摄影来记录周 庄。
回去后他以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 油画,连同其他37幅作品,于10月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 阿曼德。哈默所属的哈默画廊展出,引起轰动。
1984年11月,阿曼德u2022哈默访华时,将买下的《故乡的回忆》油画作为礼物送给 了邓小平,被各界传为佳话。 从此双桥这把“钥匙”开启了国际 交往的友谊之门,使周庄得以驰名海内外。
三、甘露寺的历史是怎样的
甘露寺位于安徽省南部的九华山中,也是九华山重要寺庙之一,位于化城山腰定心石下。
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禅林,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朝礼九华,认为如果在这里建立寺庙,肯定会有高僧出现。禅居伏虎洞多年的洞安和尚听到这句话,立即募化建寺。
传说在开工前夕,满山树顶都挂满了白露,所以命名为甘露寺。清朝乾隆中期扩建,咸丰中期毁于兵燹,同治三年(1864)修复。
甘露寺外景寺院主要的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韦驮殿、祖师殿、玉佛楼、禅堂、法堂、客堂及方丈寮等。寺内还设有"九华山佛学院"。
甘露寺周围树林葱茏,雨露云雾,幽静宜人。寺的正门造得独出心裁,进门后即见后墙,不与院落相通,到大殿须从两旁山墙小门进去。
整座寺庙依山布局,共有五层,殿宇完整,楼阁整齐。背倚青山,淙凉泉水从殿角流来。
寺旁有定心石,即是玉琳和尚当年歇息之处。 1983年,甘露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四、鹅湖镇的灿烂历史
鹅湖镇历史悠久,有“古镇、水镇、重镇”之美誉。境内的甘露古名“月溪”。置镇至2009年已有3000多年历史,有“八湖福地”、“金甘露”之美称;荡口古名“丁村”,晋代就形成了集镇,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人文资源丰富。有建于唐乾符元年(公元876年)的甘露禅院和建于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烈帝庙合并而成的江南古刹甘露寺、北仓河两侧的4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江南第一义庄、华氏始迁祖祠、三公祠、植福寺古戏楼、华衡芳故居、蔡鸿生洋房等众多历史遗迹。 鹅湖镇名人荟萃,华氏家族在无锡曾是望族之最,据县志记载,单明清两代,无锡华氏就出了37名进士。明代首创铜活字印刷的华燧,近代科学家华蘅芳、华世芳兄弟,第一个用工尺符号记录大量琵琶曲谱、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曲谱的编写者、清末民族音乐演奏家华秋苹,首创乱针绣法的民间刺绣艺术家华图珊,《歌唱祖国》的作者、作曲家王莘,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导弹专家黄敞、黄敦兄弟,引进莫尔斯电报、铺设中国第一条海底电缆的华世鉴等均为鹅湖人。此外,国学大师钱穆、钱伟长叔侄曾启蒙于鹅湖,中科院院士钱临照、钱临希兄弟,著名音乐家刘天华,著名教育家顾毓秀等曾执教于镇上的荡口小学。2003年,鹅湖镇被评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古镇:鹅湖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这里名人志士辈出,现今仍留存有不少名人故居和古建筑群,是锡山区惟一的“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镇北的甘露古名“月溪”,置市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有“金甘露”之美誉;镇中的荡口古名“丁村”,形成于晋代,有“小苏州”之美誉。镇内江南古刹甘露寺,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是锡东地区重要的佛事活动中心;北仓河两侧近4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江南第一义庄、华氏始迁祖祠、三公祠、植福寺古戏楼、华蘅芳故居、蔡鸿生洋房等古迹,展现了鹅湖镇特有的“古镇”风貌,是旅游开发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鹅湖镇名人众多。明代首创铜活字印刷的华燧,近代数学家华蘅芳、华世芳兄弟,清末民族音乐演奏家华秋苹,首创乱针绣法的民间刺绣艺术家华图珊,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当代历史学家钱穆、物理学家钱伟长、音乐家王莘等专家、学者出生于此地或在本地完成启蒙教育。
水镇:鹅湖曾经是历史上重要的水码头,境内河网密布,拥有水域面积2万亩,占总面积的25%,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镇。镇区东侧外接太湖、长江的8000亩水面的鹅湖,水质清澈,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是江南地区生态保护较为完整的区域之一。穿境而过的望虞河兼有航运、防洪、引水等多项功能。鹅湖镇水产业比较发达,为“水产之乡”,全镇现有水产养殖面积1.2万余亩,培育了江苏省名牌农产品、国家级无公害水产品——“甘露”牌青鱼、中华鳖,江苏省名牌农产品——“青荡”牌鲢鱼,其中青鱼产量就达80余万公斤,占全省的十分之一。
重镇:鹅湖镇产业特色明显,是享誉全国的“彩印之乡”,拥有各类彩印包装企业200多家,年生产能力超20亿元,是锡山较早成规模的产业聚集带之一。全镇现有工业企业500多家,其中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15家,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2家,涉及彩印、轻工、机械、电子、化工、服装等10多个工业门类。
五、你知道无锡最初的名称吗
无锡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息。
商末(公元前12世纪末或11实际初),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偕弟仲雍,为让王位南奔,断发纹身,做了当地土著居民的首领,筑城建都于梅里平墟(今无锡县梅村一带),史称“勾吴”。 周灭商后,封仲雍后代周章为吴群,建成吴国。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新王莽时期(9-23年),改无锡县为有锡县。
东汉光武年间复称无锡县。 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县为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
清雍正二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属常州。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
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
1953年建立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衽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锡山)、宜兴3县市。
。
六、无锡历史
无锡的历史沿革 建制变迁 无锡辖江阴、宜兴二个县级市。
从历史上看,无锡和江阴、宜兴古属《禹贡》九州中的扬州。秦朝统一全国后,现今无锡市地城内分属无锡、江阴、宜兴三个不同的行政建制。
古代无锡县的范围,即现今的无锡市。 西汉初始置无锡县,新莽时一度改为有锡县。
自隋代以后,无锡县一直隶属于常州。清代雍正年间,析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民国初又合并为无锡县。
新中国成立后,无锡分为无锡市和无锡 县。不久,无锡市为江苏省直辖市,无锡县改属苏州专区。
1983年,无锡市辖无锡县、江阴市和宜兴市。 1995年,无锡县改称锡山市,2001年撤锡山市划归无锡市区。
江阴在汉初置毗陵县,西晋时改为暨阳县,南朝萧梁时始有江阴之名,置江阴郡,下属江阴、梁丰、利城三县。五代十国时期和宋代置江阴军,元末以后改称江阴县。
1987年,江阴撤县建市。 宜兴古称荆邑,汉代改称阳羡县,晋代置义兴郡,始有义兴之名,隋代改称义兴县,北宋时改名为宜兴县。
清代雍正年间,析宜兴县为宜兴、荆溪两县,民国初又合并为宜兴县。建国后,宜兴县先后属常州、苏州、镇江专区,1983年改属无锡市。
无锡县城 汉代无锡设置县治后,建造无锡县城。据《越绝书》记载:“无锡城,周二里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门一,楼四,其廓周十一里二十八步,墙一丈七尺,门皆有屋。”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证实,汉代无锡县城在惠山之东,古运河与梁溪河之间,即今无锡老城区的西北部。 城的形制为子城和郭两重城,子城的位置在今城区石皮路之西,东西大街之北,西城河之东,连元街向西的延长线之南。
考古工作者在这一范围内曾清理汉晋间的古井遗存,出土有陶瓷一类生活器皿,应为无锡县城中居民的生活用井。郭即外城,其范围大致与宋元时期无锡的外城相仿。
设四正门:东为熙春门,南为阳春门,西为梁溪门,北为莲蓉门,门皆有屋。唐末,在县城东、南、西加筑外郭,开顾桥门、新塘门、董家门三座偏门。
宋元时期,无锡县城略呈椭圆的龟背形平面格局已基本形成。城内以弦河即京杭大运河城中段为中轴,分为东西两半。
东半部沿城墙内侧还有一条弓河,弓河与弦河之间又有东西平行的九条箭河,组成一弓一弦九箭之状。 元末,张士诚修外城,废三偏门,筑南、西、北三个水门。
明代嘉靖年间,无锡知县王其勤为防倭寇人侵,再次修筑外城,用砖砌城墙,并建堞台,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改名为靖海门、望湖门、试泉门、控江门。清代多次修筑城郭。
民国时期,先后在城东北和城西新辟光复门和新西门,并将控江门改名为胜利门。 建国初期,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和方便交通,于1950年4月开始,将城墙全部拆除,历时一年,建成环城公路。
。
七、无锡鼋头诸的历史和文化
鼋 头 渚 来无锡必游太湖,游太湖必至鼋头。
鼋头渚是横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 鼋头风光,山清水秀,天然浑成,为太湖风景的精华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
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赞誉,更使鼋头渚风韵流扬境内海外。 鼋头渚风景区始建于1918年,原是私家茶园缘湖而筑,渐成规模。
建国后统一规划开发,景点精心制作,现景区已达300公顷。有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江南兰苑、万浪卷雪、中日樱花友谊等众多景观。
行湖春波吻石、碧水和天一色:凌山巅高阁振翼,孤鹜落霞齐飞。 远眺湖光朦胧,鸟屿沉浮;近览怯峦迭翠,亭台隐约。
月晨日夕,景色幻变,阴睛雨雪,情趣迥异。仲春四月,樱妍春桥,天高秋日,兰香小兰亭,各具风采。
鼋头渚风景区地广景多,可先登临鹿顶山舒天阁,远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鼋头渚,或步行盘桓于花径,或赤足涉水于低滩,或乘船弄涛湖面,坐礁凝思,登楼品茗,领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后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岛灵秀、神幻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