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柚不是西游
-
外国人也喝茶。中国的茶叶几世纪之前就传到世界各地,收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他们很长时间以来就在喝茶了。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那些忙得脚不沾地的外国人羡慕死了中国人喝茶的那份情调。然而,茶千种,味万种,外国人喝茶却独有特点。
美国是个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的人喝茶。美国的茶销售额每年超过10亿美元。美国市场上的中国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都是罐装的冷饮茶。美国人与中国饮茶不同,大多数人饮的是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在冰箱里冰好,然后啜饮。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凉为上,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份品味、那份温煦、那份缱绻,所以,茶的味道大打折扣。
日本人对茶情有独钟。喝的主要是绿茶,其中有一种玉绿茶,茶叶绿得微蓝,有幽幽的感觉。用古茶碗、立椭形茶盅等茶具来冲泡,茶叶涩中有甘,甘中又分化有浓郁的玉米香,有若林莽沐雨的感觉。茶道多用粗瓷旧碗,有自谦自重之意。 德国人也喜欢饮茶。但德国人的饮茶,有些既可笑又可爱的地方。比如,德国也产花茶。但不是我国用茉莉花、玉兰花或米兰花等熏制过的茶叶,他们所谓的“花茶”,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做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中国花茶,讲花味之远香;德国花茶,求花瓣之真实;德国之花茶,须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涩酸味。
德国人也买中国茶。但居家饮茶是用沸水,把放在细密的金属过滤筛子上的茶叶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通过安装于筛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壶内即可,之后竟将茶叶倒掉。有一位中国人到德国人家中作客,发觉其茶味儿淡,颜色也浅,一问才知德国人“独有创举”的“冲茶”功夫。
据说德国柏林有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餐馆新辟饮茶和茶艺业务,店中宜兴茶壶、细瓷茶杯等茶具一应俱全,已有专门培训的服务生服务,但价钱相当贵。虽如此,德国人也乐意来这里享受地道的中国茶艺。因为席位少,常常要7天前预定席位,出现“排队饮茶”的奇观。
- 王木生
-
老外也喝茶。说说埃及人的饮茶习俗? 位于非洲的埃及,也是重要的茶叶进出口国,他们喜欢喝浓厚醇洌的红茶,但他们不喜欢在茶汤中加牛奶,而喜欢加蔗糖。埃及糖茶的制作比较简单,将茶叶放入茶杯用沸水冲沏后,杯子里再加上许多白糖,其比例是一杯茶要加三分之二容积的白糖,让它充分溶化后,便可喝了。茶水入嘴后,有粘粘糊糊的感觉,可知糖的浓度有多高了,一般人喝上二三杯后,甜腻得连饭也不想吃了。埃及人泡茶的器具也很讲究,一般不用陶瓷器,而用玻璃器皿,红浓的茶水盛在透明的玻璃杯中,象玛瑙一样,非常好看。埃及人从早到晚都喝茶,无论朋友谈心,还是社交集会,都要沏茶,糖茶是埃及人招待客人的最佳饮料。
肯尼亚人如何饮茶? 肯尼亚位于非洲高原的东北部,是一个横跨赤道的国家,濒临印度洋,是属于热带草原型气候,平均海拔将近2000公尺,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壤呈红色,并属酸性土壤,很适合茶叶生长。肯尼亚人民喝茶深受英国统治时期的影响,主要是饮红碎茶,也有喝不午茶的,冲泡红茶加糖的习惯很普遍,过去只有上层社会才饮茶,目前一般平民也普遍喝茶,在大饭店和市面上也可看到提供饮茶的场所。绿茶在肯尼亚的出现是最近几年的事。
摩洛哥人也有喝茶的习惯吗? 茶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又穿越阿拉伯世界,来到了北非的摩洛哥,摩洛哥人均信仰回教,不喝酒,其它的饮料也很少,于是这里饮茶之风很甚。摩洛哥人上从国王,下至市井百姓,每个人都喜喝茶,可以说茶已成为摩洛哥人文化的一部分。逢年过节,摩洛哥政府必以甜茶招待外国宾客。在日常的社交鸡尾酒会上,必须在饭后饮三道茶。所谓的三道茶,是敬三杯甜茶,用茶叶加白糖熬煮的甜茶,一般比例是1公斤茶叶加10公斤白糖和清水一起熬煮。主人敬完这三道茶才算礼数周备。在酒宴后饮三道茶,口齿甘醇,提神解酒,十分舒服,而喝茶用的茶具,更是珍贵的艺术品,摩洛哥国王和政府都以此作为赠送来访国宾的礼品。摩洛哥一般人家也有客来敬共的礼俗。
澳大利亚的饮茶习俗怎样? 澳大利亚的牧民居住在高寒的山区,以放牧为生,由于气候寒冷,蔬菜极少,使他们成为一个嗜好饮茶的民族。澳大利亚人喜欢饮红茶,而且必须在煮好的茶汤内加入甜酒、柠檬和牛乳,这种有各种味道的茶汤营养丰富,能增加人体热量。澳大利亚的多味茶在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家的下层人民中也很流行。
阿根廷人如何饮马蒂茶? 阿根廷人喜欢饮马蒂茶,其饮茶方式也别具一格。他们把马蒂茶叶放入一个非常精致的、上面刻有民族图案的葫芦形瓢中,然后冲入开水,片刻以后便开始饮用。他们的饮法也很独特,既不用嘴直接去喝,也不用舌头去舔,而是用一根银制的吸管插入葫芦瓢内,象中国的儿童吸饮料一样,慢慢地吸饮。
印度人的饮茶方式是怎样的? 印度人喜欢饮用马萨拉茶。其制作方法是在红茶中加入姜和小豆蔻。虽然马萨拉茶的制作非常简单,但是喝茶的方式却颇为奇特,茶汤调制好后,不是斟入茶碗或茶杯里,而是斟入盘子里,不是用嘴去喝,也不是用吸管吸饮,而是伸出又红又长的舌头去舔饮,故当地人称之为舔茶。
你听说过普兰人喝的合碗茶吗? 普兰人居住在欧洲极北部,他们也是喜欢饮茶的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饮茶方式。普兰人一家人在一起时,喜欢饮茶聊天,茶水熬好以后,不是每人一杯,也不是每人一碗,不论家里有多少人,只斟满一大碗,全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边,由老及小,依次捧碗喝上一口,象接力赛一样,以此转辗传饮,这一碗喝完了,再斟满,直到大家喝够为止。
你听说过马来西亚的拉茶吗? 拉茶是马来西亚传自印度的饮品,用料与奶茶差不多。调制拉茶的师傅在配制好料后,即用两个杯子象玩魔术一般,将奶茶倒过来,倒过去,由于两个杯子的距离较远,看上去好象白色的奶茶被拉长了似的,成了一条白色的粗线,十分有趣,因此为被为“拉茶”。拉好的奶茶象啤酒一样充满了泡沫,喝下去十分舒服。拉茶据说有消滞之功能,所以马来西亚人在闲时都喜欢喝上一杯。
说说新加坡的肉骨头茶? 肉骨头茶实际上是边吃猪排 边饮茶。肉骨头是选用上等的包着厚厚瘦肉的新鲜排 ,然后加入各种佐料,炖得烂烂的,有的还加进各种滋补身体的名贵药材。当你落座不久,店主就会端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鲜汤,里边有四五块排骨和猪蹄,外加香喷喷的白米饭一碗,和一盘切成一寸长的油条,顾客可根据不同的口味加入胡椒粉、酱油、盐、醋等,在吃肉 头的同时,必须饮茶,显得别具风味。茶必须是福建特产的铁观音、水仙等乌龙茶,茶具须是一套精巧的陶瓷茶壶和小盅。吃肉骨头茶的习俗,原来是从我国福建南部和广东潮汕地区传入的,肉骨头茶现在是新加坡人传统的饮料,不仅香味可口,别具风味,而且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给风光绚丽、婀娜多姿的岛国,增添了许多异彩。
土耳其人的饮茶习俗怎样? 土耳其人喜欢饮薄荷茶。在炎热的夏季里,土耳其人喜欢在每半杯绿茶汤里加入二三片新鲜薄荷叶,再加上冰糖。茶汤黄绿,汤面上飘浮着几片薄荷叶。薄荷是清凉剂,具有驱风、发汗、利尿等功效。绿茶与冰糖也都有清凉的作用。茶、冰糖和薄荷三者交融一体,相形得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味。薄荷茶是土耳其人最喜欢的一种饮料,由于薄荷与冰糖气味浓,因此对茶的要求很高,否则会喧宾夺主,失去茶味。所以土耳其人喜欢中国出产的珠茶和眉茶,这两种茶具有外形紧秀,色泽浓得起霜,叶底嫩绿泛黄等特点。加糖以后,茶味不减,汤色不退,加薄荷叶后,香味不散。
你听说过阿拉伯的嚼茶吗? 阿拉伯嚼茶是也门人民喜欢的一种茶。这种茶不是用茶叶做原料,而是用当地的一种“ 卡特树”的叶子制成,是非茶之茶,卡特树形如冬青,为多年生常绿树,开白色小花,但不结果。阿拉伯人嚼茶的饮法十分独特,不是用水熬制,也不用茶杯饮用,而是把这种树叶放入嘴里细嚼,吸其汁水,故称为嚼茶。阿拉伯嚼共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但不能久服,久服会中毒。
你听说过泰国的腌茶吗? 泰国北部山区的人民有食腌茶的习俗。这一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野生茶树多。由于交通不便,制茶技术落后,只能自制自销腌茶。腌茶是一种菜肴嚼食,其制作方法与我国云南的腌茶一模一样,是从我国云南南部传过去的,一般在雨季腌制。腌茶的吃法奇特,将香料与腌茶充分拌和以后,放进嘴里细嚼,又香又清凉。每年,这一带要制这种腌茶四千顿左右,供本地人民食用。
新西兰的茶俗怎样? 新西兰人普遍喜欢喝茶,每年每人平均茶叶消费量居世界第三位。在新西兰人的心目中,晚餐比早餐和午餐更为重要。而他们则称晚餐为“ 茶”,有代表性的晚餐是一道肉食荤菜,一道蔬菜,一道甜食。新西兰人就餐一般在饮茶室里举行,因此这里的茶室星罗棋布。在茶室里,每顿都供应茶水。茶水的品种有奶茶、糖茶等多种。但是就餐之前一般不给茶水喝,只有等用餐完毕后,才有供应。新西兰人因为喜欢喝茶,上午和下午都安排有喝茶休息的时间。客主双方进行交谈或供求双方进行谈判时,一般都先敬上一杯茶,表示客气。
英国下午茶的由来? 19世纪初期,茶可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饮用,特别是在晚餐后饮用 </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