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dim
-
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纹兔袋鼠:1906年灭绝
恐鸟:1800年彻底灭绝
白足澳洲林鼠:十九世纪初灭绝
West Africa 狮:1865年灭绝
阿特拉斯棕熊:于1870年灭绝
南极狼:于1875年灭亡
美国缅因洲海鼬:1880年灭亡
牙买加仓鼠:1880年灭绝
中国白臀叶猴:1882年灭亡
斑驴:1883年灭绝
Australia 小兔猼:1890年灭绝
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年灭绝
圣诞岛虎头鼠:1900年灭绝
澳米氏弹鼠:1901年灭绝
South California 猫狐:1903年灭绝
亚洲狮:1908年灭绝
西袋狸:1**0年灭绝
东袋狸:1940年灭绝
North America 白狼:1**1年灭绝
基奈山狼:1**5年灭绝
恐鸟:1800年以后灭绝
白足澳洲林鼠:十九世纪初灭绝
西非狮:1865年灭绝
阿特拉斯棕熊:于1870年灭绝
南极狼:于1875年灭亡
美国缅因洲海鼬:1880年灭亡
牙买加仓鼠:1880年灭绝
中国白臀叶猴:1882年灭亡
斑驴:1883年灭绝
澳洲小兔猼:1890年灭绝
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年灭绝
圣诞岛虎头鼠:1900年灭绝
澳米氏弹鼠:1901年灭绝
南加利福尼亚猫狐:1903年灭绝
纹兔袋鼠在澳洲大陆:1906年灭绝
亚洲狮:1908年灭绝
西袋狸:1910年灭绝;东袋狸:1940年灭绝
北美白狼:1911年灭绝
基奈山狼:1915年灭绝
佛罗里达黑狼:1917年灭绝
马里恩象龟:1918年灭绝
堪查加棕熊:1920年灭绝
新墨西哥狼:1920年灭绝
中国犀牛:1922年灭绝
澳豚足袋狸:1926年灭绝
澳花袋鼠:1927年灭绝
澳巨兔袋狸:1930年灭绝
北美旅鸽:1930年灭绝
新南威尔士白袋鼠:1930年灭绝
澳洲塔斯马尼亚狼:1933年灭绝
澳洲袋狼:1934年灭绝
塔斯曼尼亚虎:1936年灭绝
1937巴厘虎:1937年灭绝
巴墓斯坦沙猫:1940年灭绝
大海雀:1944年灭绝
亚洲猎豹:1948年灭绝
喀斯喀特棕狼:1950年灭绝中国豚鹿:1960年灭绝
墨西哥灰熊:1964年灭绝
德克萨斯红狼:1970年灭绝
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
西亚虎:1980年灭绝
爪哇虎:1980年灭绝
加拿大黑足雪貂:199X年灭绝
亚欧水貂:20世纪末灭绝
近年动物灭绝记载:渡渡鸟(印度,1781),蓝马羚(南非,1799),马里恩象龟(舌塞尔,1800),大海雀(大西洋,1844),欧洲野马(欧洲,1876),斑驴(亚洲,1883),白臀叶猴(中国,1893),旅鸽(北美,1914),佛罗里达猴(北美,1917),卡罗莱那鹦鹉(北美, 1918),中国犀牛(中国,1922),高加索野牛(欧洲,1925),巴厘虎(印尼,1937),红鸭(印度,1942),普氏野马(中国, 1947),袋狼(澳洲,1948),冠麻鸭(亚洲,1964),爪哇虎(印尼,1972)……如果从整个进化史上来说的话,确实没有人能够完全列举,因为人类不知道的物种不可胜记.就是最近人类不认识的悄悄灭绝的动物有多少,谁也不知道.
参考资料:百度
回答完毕
- 西柚不是西游
-
点击看下一页:世界12种濒临灭绝的动物 四
3.苏门答腊虎:
在野生状态下只有20只。随着40年代巴利虎和70年代里海虎的灭绝,人们预计,这一物种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在地球上消失。 2.白鳍豚: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属于鲸目(Cetacea),白暨豚科。识别特点为:吻突狭长,长约300毫米。额部圆而隆起。背鳍三角形,位于身体的3/5处,有低皮肤脊与尾鳍相连。头顶的偏左侧有一个能启闭自如的呼吸孔。尾鳍水平向,向缘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它们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由于数量奇少,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1.北部白犀牛(Sumatran rhinocerous):
刚果瓜兰巴(Garamba)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说什么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上个月,又有2只被猎杀,同时还有近千头大象被杀。
点击看下一页:世界12种濒临灭绝的动物 五
4.奥里诺科鳄鱼:
南美洲体形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地球上12种最濒临灭绝的物种之一
5.僧海豹(monachus-monachus ormonkseal)
据专家估计,世界上仅有500只,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滩生态环境变坏的影响,被渔民大量捕杀。
点击看下一页:世界12种濒临灭绝的动物 七
6.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类,生活在马达加斯加。
7.兰.坎皮海龟(L. Kemp"sRidleyTurtle)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12种最濒危动物中唯一数目成增长趋势的动物。需经历11-35年成长期。
8.奥瑞纳克鳄鱼(OrinocoCrocodile,学名为Crocodylusintermedius)
9.泰国猪鼻蝙蝠(Kittis Hog-nosed Bat)
10.夏威夷蜗牛(genus Achatinella)
11.斯比克斯鹦鹉
在野生状态下,斯比克斯鹦鹉虽没有完全灭绝但已经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寻找这种鸟的鸟类学家仅仅找到一只幸存的雄性鸟,生活在遥远的巴西东北部地区。目前被人俘获的大约31只鸟是这种鸟能够存续下去的唯一希望。
12.微型猪(pigmyhog,学名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猪,野猪的一种,主要生活在印度东北部。60厘米长,高约25厘米,成年猪不足10公斤。曾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大量存在,现在仅印度阿桑地区的玛纳斯国家公园拥有为数不多的几头。其基因与家猪的基因并无太大差别。
- 真可云
-
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华南虎50头 雪豹1000-2000头 扬子鳄1500只 白臀豚100只 大熊猫1000只 黑犀牛3500头 指猴9只 绒毛蛛猴100只 滇金丝猴1000只 野金丝猴700只 白眉长臂猴70只
- 晓月
-
物种名称: 本人
生活环境: 竞争激烈,弱肉强食的人类社会
现存数量: 1个
濒危等级: 属于死了就已经濒危的等级
致危因素: 找不到工作,养不活自己
资料来源: 本人
呵呵,和LZ开个玩笑,这些完全可以baidu搜索的,很方便的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物种名称:白鳍豚
生活环境:至今生存范围仅限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中
现存数量:不到100只
濒危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致危因素: 一是渔业的过度捕捞,非法渔具尤其是滚
钩、电击捕鱼的大量使用;二是航运的发展带来的干扰
,譬如螺旋桨击毙白鳍豚的事件便有发生;三是航道的
整治,如采用爆炸方式清淤排障等;四是工业、生活污
水的排放加剧了水质污染。
建议你去http://web.peopledaily.com.cn/06/14/current/newfiles/e1011.html看看
- 里论外几
-
黑叶猴,金丝候。
栖息地减少
- 王木生
-
hfgfhgh
- Chen
-
一、大熊猫:
学 名: Ailuro Poda melanoleucd
英 文 名: Giant Panda
简介: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由于繁殖难度高,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数量一直有限,从开始饲养至今,国内外动物园及自然保护区的饲养场,用于展出,繁殖,研究的需要,先后从野外获得大熊猫24余头,目前仍成活饲养 (包括自繁数量在内)不足100头。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熊猫从分类上讲属於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而竹类却难以消化、吸收。由此,使大熊猫的能量摄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尽量多地摄入能量,尽量少地消耗能量。
熊猫这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却是长期自然历史选择适应的结果。野生熊猫生活在人迹罕见的高山深谷密林之中,并且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这里所讲熊猫的活动,是从生态学研究范畴这个角度出发,探讨研究熊猫的巢域与核域、活动节律与作息制度、活动与能量消耗及采取的对策。 野生熊猫栖息於密林之中,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节,雌雄互相吸引,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熊猫是属於多雄争配制。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於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猫的种群增长十分缓慢,如保护管理跟不上,则数量日趋减少。
二、东北虎
中文名称:虎东北亚种
拉丁学名:Panthera tigris altaica
俗名:老虎,大虫,山神爷,扁担花,打哈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致危因素:作为害兽被捕猎,因为贸易被捕猎,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栖息地破坏,种群隔离
国内分布:黑龙江, 吉林
简介:
东北虎,隶属于食肉目猫科,在老虎的八个亚种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通常栖息于山林、灌木与野草丛生的地方,特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常以草食性野生动物为主要猎食对象。野生东北虎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中国东北和朝鲜,总数已不到300只,是世界十大濒危动物物种之一。建国初期我国还有野生东北虎二三百只,而现在已不到20只,真比“国宝”大熊猫还要珍贵。
东北虎数量锐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生存环境和食物链遭到破坏;二是人为捕杀;三是自身繁殖困难。
第一、原始森林是东北虎繁衍生息的主要场所。过去东北地区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是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而近百年来,由于这里人类活动增多,采伐木材、劈山开矿、垦荒、种参、修路等经济开发,致使森林植被不断后缩,结构复杂的原始森林不断减少,森林结构遭到破坏,并趋向简单化,加上人们的频繁活动,适合东北虎栖息的环境越来越少,迫使它们背井离乡,另择新居,不少老虎“出国”、去了环境较好的苏联和朝鲜。东北虎的主要食物是野猪、野鹿、狍子、羚羊等有蹄类动物,且食量较大,在自然情况下,一次可食30公斤肉,饱食后可数日不食。据计算,每只虎每年大约需要吃40头至60头野猪、羚羊等大型动物。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和滥捕乱猎,使东北虎猎食对象的数量锐减,造成老虎食物严重不足、生存受到威胁。
第二、很多东北虎丧生于人类之手。东北虎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一般不与人们主动接触,只是在食物严重缺乏时才捕食家畜,遇惊或受威逼时才向人进攻。所以,尽管在个别情况下老虎捕食家畜或伤人,但不能把它看作是对人类有威胁的害兽。过去,由于对东北虎认识不高、宣传不够、
法制不健全,所以老虎被“合法”捕猎的占了相当比例。
据资料统计,建国后的35年间,吉林、黑龙江两省共捕杀东北虎303只。其中吉林省捕杀量占三分之二,主要集中在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80年代只活捕1只。在50-60年代初,小兴安岭伊春林区还是东北虎的主要产地。到1975年,该区捕杀东北虎计35只,其中活捕15只。从社会猎杀和捕捉的统计数字来看,反映了虎种群数量锐减,至80年代,东北虎已基本处于灭绝的边缘。除合法捕猎外,浑身是宝的老虎还被少数胆大妄为的非法捕猎者垂涎。
第三、东北虎的濒危处境也有生理和习性方面的原因。老虎性机警、喜独居,成年虎有单独占领领域的习性,一只雄虎的领地范围约40-50平方公里。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就是从其生活习性演化而来。到了繁殖期老虎才会出外找“对象”,每年冬季三个月为交配期,雌雄成兽以啸声、气味为联系信息寻求配偶,活动区域约在500-900平方公里之间。繁殖后雌虎和幼虎一起生活2-3年,在此期间雌虎不发情交配。所以在自然状况下,每两三年老虎才繁殖一次,每胎一般产2-4仔,也有一仔的情况。由此可见东北虎的生殖能力很低。目前,野生东北虎数量稀少,种群结构失调,分布区日益缩小并相互隔绝,所以配偶繁殖机会大大减少。要保证一个种群的繁衍生息,至少需要100只东北虎,而黑龙江、吉林两省野生虎总数也不超过20只。如此下去,东北虎在野外即使能够配偶,也终将因近亲繁殖而退化,逐渐走向灭绝。
三、金钱豹
别名:金钱豹、豹子、文豹
学名:Pantherapardus
英文名:leopard
猫科:Felidae
分布:广东山地森林地区。
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简介:
金钱豹目前仍处于高度濒危状态,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册。金钱豹之所以处于高度濒危状态,人类长期过度猎捕是主要原因;其次,栖息地的破坏是金钱豹数量剧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金钱豹对自然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它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固定,不像鸟类可以迁徙。森林是金钱豹的栖息地,一旦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它们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再次,种群过小且相互隔离,导致种群退化,也是致危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捕杀野鸡、野兔等动物,造成金钱豹食物短缺,不得不捕食一些家养动物。随着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自然保护区及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各地发现野生金钱豹的情况时有发生,说明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野生动物有了恢复性的增长。但要达到物种多样性,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爱护。
四、白头叶猴
别名:花叶猴
科别:猴科
学名:Presbytis leucocephalus。
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简介:
白头叶猴属灵长类动物世代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石山地区。目前,白头叶猴在国外没有活体和标本,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之一。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比大熊猫还小,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具有更多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
白头叶猴非常珍贵,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它非常少。在白头叶猴分布的范围内,数量只有六百多只。这六百多只意味着比大熊猫还珍贵。
白头叶数量少,是当地的一些老百姓的认识还不够。保护区建立之后,保护区做了很多的工作,绝大部分不去打白头叶猴了,但是并不排除还有偷猎的现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子弹,猎枪子弹,就说明还有猎杀的情况,还有打猎的情况。还有当地老百姓在保护区内放夹子,放夹子虽然说它主要目的不是去捕白头叶猴的,但是也对白头叶猴造成伤害。第二个栖息地的破坏、对它生活环境的破坏。由于这个地区老百姓人数比较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很大,又是少数民族,因此砍柴,他们要从山上,从石山上面获得柴火,获得柴薪,所以要砍很多的柴火。当然现在逐步得到了改善。当地政府特别是广西这几年来做沼气建设这个工程,在全国还是走在前面的。所以当地政府给老百姓建沼气,建沼气他们也就解决了能源问题,就少砍或者甚至是不砍石山上面的柴火。这样对保护植被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个工作还只是启动,还没有完成,所以砍柴火的现象还有。
第三就是耕种。这种石山分得很开的,中间大片的地。老百姓在耕地缺少的情况下,自然就需要耕种,所以大片的耕地被开发了,被利用了。在开发的过程中,就意味着很多人要进到白头叶猴生活的环境里面去。甚至在开耕的时候,拖拉机也进去,摩托车也进去。我们曾经发现,我们曾经跟了五天的一群猴子,最后就被一个摩托车手开了一个摩托车进去,准备去耕地的,把它吓跑了,这群猴子就不见了。所以,人对白头叶猴的影响,就是耕地对白头叶猴的影响、耕种对白头叶猴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还有一个就是在有些地方,人们利用在有些石山,人们利用土地已经开到石山的山坡了。这些地方石山的山坡,是白头叶猴食物分布最多的地方,一旦这个山坡这些植被被破坏了,白头叶猴的食物被破坏掉了,白头叶猴的食物没有了,对白头叶猴的正常生活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到了收割的季节,这些大片的农田,大片的旱地都是种甘蔗的。到了收割季节,汽车开进去拉甘蔗,拉完之后,砍甘蔗留下来的一些甘蔗叶,全部都被焚烧了。所以白头叶猴生活这个环境里面,这个时候是乌烟瘴气的,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人类对白头叶猴栖息地的影响还有就是放牧。在这个地方农闲的时候,一片平地还长了很多的草,于是老百姓把牛就赶到这个地方去放牧去了,也不用管。特别是一些四周都比较陡的一些这么一些弄里边,老百姓把牛一赶进去,在路口那里一封上,根本就不用管,等用的时候再来牵牛就行了。所以牛在里面的叫声、人在里面的活动声对白头叶猴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还有一个,这种石山地区的石头被一些人开采,作为铺路用。因此,这个放炮的声音,机器的声音把白头叶猴赶得都不见了,影响了白头叶猴的正常生活。
五、藏羚
中文名称:藏羚
拉丁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
俗名:羚羊,藏羚羊
英文名:Chiru, Tibetan antelope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生态环境:草原、草甸、荒漠草原
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作为食物被捕猎,因为贸易被捕猎
国内分布:青海, 新疆, 西藏
简介:
藏羚生态习性与分布藏羚是青藏高源上的特有物种,栖息于海拔4200一5300米的荒漠草甸草原、高原草原等环境中,喜在有水源、湖边或地势平坦的草滩上活动,性怯懦而机警,营群居生活。其活动范围较大,并有随季节和食物条件的变化而长距离迁移现象。它平时集小群活动,雄兽常结成3~6只的小群,也有十只或数十只的群体;雌兽群体较大,有数百只或千只以上大群,据1990年6至8月调查统计,有1528~2527只的大群体。藏羚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和新疆的高海拔地区。青海则集中分布在玉树州的西部、西南部和海西州的昆仑山北侧,常活动于人迹罕至的高山荒漠、半荒漠草甸、草原上。分布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
藏羚种群现状藏羚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过漫长的自然演化和发展,在我国其种群曾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且数量丰富。据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调查资料表明,其分布的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0.2~0.3只,全国藏羚种群数量估算有12一16万只。青海是藏羚的主要分布区,据有关资料分析,其在我省主要栖息活动地区的种群密度为1.47只/km2(SChalleret,1988)——1.58只/km2(李德浩等,1989),全省藏羚种群有6万多只,其中可可西里地区有近5万只。然而。时至今日我省藏羚的种群发生了较大变化,其资源呈逐年急剧下降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以来各有关地区的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森林公安机关破获非法盗猎藏羚案件有114起,收缴被猎杀的藏羚羊皮多达15243张。如将未被缴获的数量估算在内,全省有近3.5万只藏羚羊被猎杀,其占总量的58 3%。美国蒙大那大学理查德·哈里斯博士先后两次在格尔木市野牛沟地区的考察结果进一步确证,藏羚种群变化是惊人的。1991年9月考察统计有2076只。而在1997年9月再次调查时仅见以极少群体。此外,近几年在藏羚集中的栖息区已很难见有大群聚集,昔日成群的藏羚羊如今也只有零星的小群体在聚集地活动,这古老的物种已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藏羚资源下降的主要因素目前,藏羚保护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其资源呈逐年急剧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藏羚羊绒及其制品贸易,为走私提供了市场,导致着非法猎杀。藏羚在1979年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物种,严禁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贸易。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藏羚羊绒及其制品在中国从历史上到现在一直没有利用的传统,也没有消费市场。然而进入90年代,由于境外藏羚羊绒及其制品的贸易,致使藏羚开始遭到犯罪分子的猎杀,并走私出境。据了解,这是由于藏羚羊绒柔软、保暖性强、质的好,其绒制品深得一些国家富豪的青睐,《中国藏羚保护现状》白皮书中证实,在中国境外走私买卖1公斤藏羚羊生绒价格就达1000~2000美元,而一条300~400克的绒制披肩围巾售价高达5000~30000美元。如此高的巨额利润刺激着盗猎、走私分子的欲望,使着犯罪分子为牟取暴利,挺而走险,非法盗猎、走私藏羚羊绒,致使一批批藏羚在呻吟中死去,尸骨抛洒在广袤的江源。据有关调查表明,被盗猎分子猎获的藏羚羊皮和绒,最终走私到加工国和消费国。CITES公约秘书处报道,藏羚羊绒在尼泊尔、印度等国加工制成产品后,在法国、英国、意大利以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出售。可以说,当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保护藏羚资源同非法盗猎分子展开艰难的斗争时,加工、消费国或地区的藏羚羊绒及其制品贸易并未得到有效打击和制止,这无疑进一步助长了盗猎与走私,并为其提供了消费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要藏羚羊绒及其制品在国际上的贸易活动一天不终止,藏羚的保护工作就会困难重重,盗猎与走私其产品的非法活动就难以彻底消灭,藏羚的生存将会继续面临着威胁。
二是,藏羚分布区面积大,自然条件严酷,加大了管护工作难度。藏羚是栖息在高海拔地区的群居性高原动物,其在青海省的分布面积大,栖息地自然条件严酷,人烟稀少,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交通十分不便,这也无疑加大了管护工作的难度。此外,由于我省现有的管护力量、装备和财力难以在藏羚栖息分布区实施全方位、不间断的巡护,使盗猎分子抓住空隙对藏羚羊群进行大肆的猎杀。目前,随着全省打击力度的加大,犯罪分子的走私渠道,手段和方法也更趋于隐蔽和复杂,给我们的管护工作带来了更在的困难。
- 一颗苹果
-
别名草原陆龟,属于陆龟科,学名为 Testudo horsfieldi。
爪陆龟是生活在内陆草原地区的龟类。背甲长12~16厘米,宽10~14厘米。头部与四肢均具黄色;头小,顶部有对称的大鳞;喙缘锯齿状。盾片中央棕黑色,边缘黄色,并有同心环纹。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间无蹼。前臂与胫部有坚硬大鳞,股后有一丛锥形大鳞。
生活在海拔700~1000米的黄土丘陵地,常在蒿草丰富、土质湿润、螺壳较多的阴坡凹地栖息。阴天或夜晚躲藏在洞穴中。喜食植物的花果及肉质叶片,好饮水。4~5月份交配,产卵2~4枚,卵白色椭圆形,孵化期60天左右。幼龟出壳后仍在土里,翌年春季才爬出来活动。7月下旬入洞穴夏眠,休眠洞较深,常在阳坡栖居。
产于新疆霍城县。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别名十三鳞、瑇瑁、文甲,属于海龟科,学名为 Eretmochelys imbricata。
大型海龟,体长大者可达100厘米,体重50千克左右,背甲共有13块,作覆瓦状排列。缘甲的边缘有锯齿状突起,尾短,前后肢各具2爪。头、尾和四肢均可缩入壳内。背甲和头顶鳞片为红棕色和黑色相间。背甲平滑而有光泽。颈及四肢背面为灰黑色,腹面几为白色。
生活于暖水性海洋,每年夏季繁殖,在沙滩上挖坑,白昼产卵,每次产卵120~130枚。依靠自然界的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49~60天。性情凶猛,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海藻为食。
玳瑁的背甲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装饰品,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我国在广东省建立的惠东港口自然保护区就是以保护玳瑁、绿海龟等海龟为主。 产于台湾、广东及海南沿海。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别名蛤蚧、多格、蛤蟹,属于壁虎科,学名为 Gekko gekko。
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种,全长30厘米左右,头体长与尾长相近。头宽大,略呈三角形。吻圆,眼睑明显。身体背面灰褐色,密布细小鳞片,细鳞间散有褐色至橘红色的粗大瘰(luo3)粒,排列成纵行。腹面鳞片较大,略成六角形。四肢的指、趾宽大扁平,具吸盘;除第一趾外,均具小爪。腹面白色,有粉红色斑纹。尾部形成灰白色和粉红色相间的环纹。
栖息于山间岩石上或树洞内,亦见于住宅房屋内。夜行性动物,以昆虫、蜥蜴和小鸟为食。6~7月份产卵二枚于岩壁上,卵白色,略近球形,孵化期约3个月。由于晒干的大壁虎可以入药(称为“蛤蚧”),而遭到人们大量捕杀。目前野生资源要加以保护。
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别名娃娃鱼,属于隐鳃鲵科,学名为 Andrias davidianus。
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因其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肉味鲜美,被视为珍品,遭到捕杀,资源已受到严重的破坏,需加强保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别名疣螈、黑痣疣螈,属于蝾螈科,学名为 Tylototriton asperrimus。
体长11~15厘米。雌螈一般大于雄螈,头部扁平,吻端平切,外鼻孔位于近吻端。除唇缘、指、趾及尾外,全身布满瘰(luo3)粒与疣粒;头侧棱脊显著,背中线棱脊明显。体侧自肩部向后至尾基部各有一列整齐的瘰粒。前后肢几乎等长,指扁平,未端钝圆。体色除尾部腹缘及四指为橘红色外,其余皆为黑色。
生活于海拔650~2500米山区溪流的塘边,多在夜间捕食。平时生活在陆地上,夏季繁殖期进入水池中。
产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甘肃。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属于兽纲食肉目浣熊科小熊猫属。
外型肥壮似家猫,成体体重可达8公斤。体毛红褐色;四肢粗短,毛黑褐色;尾长而粗并杂有环纹。多三五成群活动,早晚出外觅食。喜食冷箭竹、大箭竹,亦觅食树叶、果实及小动物。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别名懒猴、风猴,属懒猴科,学名为 Nycticebus coucang。
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
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
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1仔。
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返回主业
- 陶小凡
-
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