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Beta
-
黄金叶卷烟诞生于1951年。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市场上十分抢手,享誉全国。但此后因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变化,市场不断萎缩,产销量逐年下滑,企业也从全国36家重点卷烟生产企业中退出。
- 北境漫步
-
不好意思,这个我不太懂。。。
- 豆豆staR
-
黄金叶卷烟诞生于1951年。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市场上十分抢手,享誉全国。但此后因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变化,市场不断萎缩,产销量逐年下滑,企业也从全国36家重点卷烟生产企业中退出。
2004年元月,河南烟草实行工商管理体制改革,河南中烟工业公司正式成立。2006年11月,河南中烟工业公司与所属新郑烟草(集团)公司、许昌卷烟总厂、郑州卷烟总厂实现一体化合并重组。新的河南中烟工业公司下设新郑、郑州、许昌、安阳、南阳、驻马店、漯河、洛阳8个卷烟厂,现有职工17000余人,年产销卷烟310多万箱,总资产134亿元。公司现有1个行业级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研发人员292人,其中博士生6人,拥有技术专利20项。经营范围为烟草制品的生产、销售,烟用物资、烟机零配件的经营,烟叶进口和卷烟出口业务,与烟草制品生产销售相关的其它生产经营、多元化经营、资产经营等。
河南中烟工业公司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培育发展重点品牌为突出重点和工作主线,以实现河南卷烟工业全面崛起为奋斗目标,精心培育帝豪、红旗渠等重点品牌,全力打造技术研发中心、市场营销中心、物资采购中心、生产管理制造中心,加快推进资源整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构建和谐企业,努力实现河南卷烟工业由大变强。
5年来,随着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加快推进,重点卷烟品牌得到了快速扩张。帝豪品牌年销量由4万箱发展到21万多箱,增加了4倍多,被国家烟草局评为前20名全国重点骨干品牌之一;红旗渠年销量由34万箱发展到近180万箱,增加了近4.3倍,成为全国第4大卷烟品牌。重点品牌的扩张发展和产品结构的优化提升,有效拉动了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公司实现税利由2003年的54.9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8.91亿元,4年基本翻了一番,成为全省第一个税利超百亿的企业,年均新增税利13.49亿元,连续4年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2008年实现税利125.85亿元。
河南中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有企业,努力践行“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烟草行业共同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民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救助弱势群体,积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004年以来,累计向希望工程、贫困大学生、受灾群众捐资2400余万元。独家赞助“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评选”、“帝豪金秋助学”等公益活动,受到了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地处中原的河南郑州卷烟总厂生产的高档卷烟“特制茗仕之风——黄金叶”隆重上市了!人们除了惊叹于这一高档卷烟每条800元的身价外,也开始对其精心打造的“特制茗仕之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制茗仕之风”,“风”从何来?
“茗仕”谐音“名士”(至于为什么用“茗仕”而不用“名士”,我们另有文专就此现象进行解读),“名士”乃特指汉末魏晋时有一定地位和声望的人士,其组成人员很复杂,有在仕的,有在野的,有从文的,也有带兵打仗的,还有当时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名士”现象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历史存在,产生于一个偶然偏离汉文化主流、儒家文化暂时崩溃的时代,因此“名士”现象在背负了太重的历史负载的同时,也呈现出太多摄人心魄的精神灵光,产生“名士”的时代也因此被称为“人的觉醒”和“文的觉醒”的时代,“名士”现象也被赋予“魏晋风度”、“魏晋风骨”、“名士风流”的种种美誉——正因为这些,高档卷烟“黄金叶”在为自己寻找文化定位时,才“不远千年”穿越时空隧道,为喧闹的现代人追回人类心灵深入曾经最辉煌的瞬间。“名士”选择了历史,“黄金叶”选择了“名士”。那么“黄金叶”到底依托“名士”向消费者倾诉了一种怎样的情愫?
一、人、性、情的高度统一 ——“黄金叶”品牌创意下的理想人格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帕斯卡尔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学说极为重视人格的问题。从儒家树立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来看,儒家的理想人格重于道德品质方面,具体说是仁、义、礼、智、信五德俱备,西汉以来,随着“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推行,儒家的理想人格为知识分子推崇到了极点,甚至到了扭曲人性的地步,人们为了“礼”可以不讲“理”,只要“德”不讲“才”,但当时一直没能有一种思想可以与之相抗衡。
直到东汉末年,这种情况才得以改观。东汉魏晋年间,战乱不已、疾疫肆虐、政治恐怖,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饱尝官场险恶和人生的无常,残酷的现实使他们对传统儒家文化所宣扬的、正人君子所恪守的道德观、操守观、气节观和功业观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否定,他们心灵的痛苦和肉体的伤痛催生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人究竟怎样谓之人”的追问,思想界对什么样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的问题开始进行重新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以往被忽视了的人格中的性格、气质、才能和人的权利义务主题资格的因素逐渐开始受到重视,从而形成魏晋名士特有的人格理论并为当时的士大夫所普遍认同并身体力行。这种对儒家理想人格标准的超越,不仅使传统道德与人权失衡的人格标准得以修正,完善和深化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学说中的人格内容,成为魏晋时期思想解放、人的觉醒的重要标志。其理想人格观具体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才与性的统一——理想人格的标准之一
东汉政权为大族豪强把持垄断,他们控制了用人大权,到了东汉末年,曹操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一改传统过分“以德取人”的标准,现实的人才观激发了当时士大夫和思想家们对“人才观”的再思考。钟会做集子《四本论》,对人的“才性”依据高下划分四类:“才性同”、“才性合”、“才性异”、“才性离”,主张考察人才要把人的才能和性格同时考虑进去,这种对“才性合、同”才为理想的人格的认同,将原来儒家理论中最为突出的道德品质扩大到道德品质与才能兼而有之,扩大了儒家人格理想的内涵,开启了历史上对人的自身才能和价值的认识和肯定的思想解放风范——这和当前我们推崇的“德才兼备”、“重视人才”的主流意识出奇的一致,展示了“名士”对“人”的思索的深刻和认识的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