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tcloud
-
山西省:
平定窑:
在今山西平定县,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其产品特征与鉴定要领是:( 1) 胎色灰白,白瓷釉色洁白,黑瓷漆黑。(2) 白瓷产品受邢窑和定窑影响,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唐五代器形主要有玉璧底碗、唇口碗、花口盘等。宋代的印花莲瓣纹碗,莲瓣的轮廓划以双复线,具有定窑作风。(3) 黑瓷器物有印花碗、剔划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露胎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4) 碗、盘底足一般平切,足内无釉。
介休窑:
在今山西介休县,故名。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四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白釉黑花及黄褐釉印花瓷等。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 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浅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内无釉,足端一般平切。(2) 早期白瓷器物胎体厚重,晚期受顶窑影响,产品胎体趋薄,有薄胎印花碗、盏,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内饰直线凸纹。产品主要为盘、碗、罐、盏、盆、盖碗等日用器皿。(3) 白瓷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等,印花纹饰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与定窑有共同点,但不讲究均衡对称。常见图案装饰有缠枝花卉、婴戏牡丹等。(4) 受磁州窑影响,生产白釉划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种。器物普遍敷化妆土,纹饰以折枝花叶纹为主,纹饰部分因用料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盘、碗内心露胎五角、六角纹亦多见,还有一种白地红花的划花装饰,也为特色品种之一。(5) 碗、盏等器的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垫烧,碗内多为缠枝花卉。盘、洗则四面饰以孩童荡船纹饰,是介休窑的独特纹饰,不见于其它瓷窑。金代产品器内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体。
霍窑:
在今山西霍县,故名。又称彭窑。创烧于金而盛于元,结束于清代,以烧白瓷为主。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体白而细腻,但不致密。釉色洁白。(2) 产品有仿定窑折腰盘、盏托、洗、高足杯、盖罐等,口沿极薄,制作规整。(3) 装饰仅见少量印花,大多光素无纹。见有折腰盘内印六条直线纹的。(4) 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内无釉,足内旋痕明显。金代盘碗挖足较深,器内刮釉一圈(即&xqypic涩圈&xqypic)。元代产品挖足较浅。(5) 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碗盘器内及器足一般留有5个小支钉痕,与定窑不同。(6) 定窑白釉有泪痕特点,霍窑没有。(7) 元代还烧白地黑花品种,胎色灰黄,胎质较松,产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8) 明清两代绘花卉的较多,也有少量书写文字的。
大同窑:
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烧于元代。以烧黑瓷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瓷。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 胎色灰黄,胎体较厚。(2) 黑釉乌黑发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器物内外均施釉。(3) 器形有小口瓶、鸡腿壶、罐、盆之类,以弦纹瓶及剔划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因剔得较深,可见参差的刀痕。纹饰有卷草、水波、古钱绣球纹及鱼纹等。
浑源窑:
在今山西浑源县,故名。始烧于唐,终于元代,产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两种。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唐代有白瓷和黑瓷两种产品,胎呈浅灰白色,胎质较粗糙,有黑点杂质且有小气孔,普遍敷有化妆土。产品以碗为主,碗身较浅,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种。平底及圈足施釉不到底,露胎;玉璧底碗的底心均施釉。有里施外釉,外施黑釉的碗,这种装饰唐代中仅河南巩县窑有类似制作,但巩县窑釉面不光亮,外釉乌黑;浑源窑则釉面光润,外釉介于黑、褐之间,具有其独特风格。除碗外,特色器形有唇口小罐,口沿凸起一道圆唇,平底,罐外印席纹装饰。还有一种碗形浅式、敞口、平底研磨器,器内划刻横、直线,线纹凸起,利于研磨。(2) 金、元产品仍以白瓷和黑瓷为主,白瓷的特征; 1. 白釉多呈牙黄色,胎、釉之间敷化状土。 2. 器形有碗、盘、罐、瓮、枕等器。 3. 器物分光素和带装饰两大类,装饰技法与划花、剔花、印花、贴花、绘花等,常见纹饰有葵花、叶纹、S形曲带纹等,纹饰剔、划花后露胎,呈咖啡色。 4. 白釉印花盘均采用叠烧法,盘心留有不同数量的支烧痕迹。白釉绘花盘有采用刮釉叠烧的,盘心一圈无釉,具有金代制作特征。黑瓷的特征:1釉色乌黑滋润,流釉性较大,普遍敷化妆土。 2器形有罐、枕、盒等器,以各式罐为多。 3装饰技法有划花、剔花和印花,以剔花最富有代表性,施釉后剔刻装饰花纹,剔去的部分呈白色,衬托出黑色的花纹。纹样与白瓷题材相同,布局疏郎,线条简练。有一种纹饰是剔出一个小圆圈,中间留一朵小花,空地划一些花纹,这种方法是别的瓷窑中少见的。(3) 金、元时期还仿烧顶窑、钧窑和磁州窑器物。仿顶器物仅仿印花装饰技法,但纹饰题材与装烧方法均与顶窑不同。仿钧器物主要仿钧天蓝釉大碗,造型与釉色与钧窑有差别。仿磁州窑有白地黑花盘、碗及枕等器物,盘、碗纹饰为简单的花草,枕面则胎较薄,易碎。(4)白釉剔花装饰品种,河南修武当阳峪窑也有制作,两窑的主要区别如下表:当阳峪窑 浑源窑剔花露胎呈深或浅咖啡色 呈深咖啡色白花 雪白 灰白或牙黄色化妆土 洁白 内含黑点杂质纹饰 以方格辅助纹饰为其特色 以S形曲带纹饰为其特色技巧 成熟 稍差。
怀仁窑:
在今山西怀仁县,故名。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以烧黑瓷为主。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色灰黄,较粗糙,胎体厚重。 (2) 产品大多是瓶罐之类,以罐为多。 (3) 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纹样多数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纹,只用单线划成,不剔空地。有的则是把空地划成席纹。此外,以弦纹装饰瓶多见。
阳城窑:
在山西阳城县,故名。文献少有记载,窑址于 1980年在阳城东关外的窑畔间发现。以烧制白瓷为主,多为盘、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盘,显系仿定窑作品;定窑生产的大盖缸等,在该窑址中也有发现。胎色较灰,为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妆土。
盂县窑:地在山西盂县而名。文献最早记载见于《元一统志》:“石甘有窑十处在盂州。”《永乐大典》:“盂县磁窑一座,在县东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县磁窑坡发现了窑址。产品以白瓷为主。有印花、刻花等装饰也有的以镂空装饰器足。
蒲州窑:
在山西省永济,因旧属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窑。以烧法花器而称著,胎骨为土定、所烧瓷器,釉色鲜丽,色色俱佳,蓝如宝石,紫如紫晶(葡萄紫)黄似金箔,而孔雀绿一色,尤以妍丽。花纹以花草为多,也有用开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长治窑:
在今山西长治八义镇,故名。烧瓷品种有白釉、白釉红绿彩、 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以白釉红绿彩绘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画折 枝花卉,有画鱼纹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烧痕,这种碗晋南地 区金墓出土过。白釉有刻花及画黑花装饰,刻花纹饰较简练,黑 花多绘于碗内或罐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但为数较少。
交城窑: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烧于唐,以白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 还发现有黑釉斑点拍鼓残片较多。宋代有发展,仍以白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 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釉釉下赭彩绘装饰,特征与介休窑大体 相同,赭彩有呈桔红色者,其他地区极少见;珍珠地划花装饰种有枕、洗等器, 但产量较少。
榆次窑: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数属榆次县,故名。 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 (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 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窑址遗存大 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陕西省:
耀州窑:
在今陕西铜川市,宋属耀州,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达鼎盛,终于元代。 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其青瓷产品的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色灰白,胎质坚硬,露胎处呈现酱黄色。 (2)釉色青黄、深沉,釉层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处呈姜黄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现小的露胎褐斑,为其它青瓷所不见。 (3)器型丰富,盘 、碗、杯、碟、瓶、壶、罐、炉、盒、香薰、注壶、注碗、盏、钵、灯、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变,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观。其中力士炉颇具特色,炉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4)唐末、五代青瓷采用划花装饰,纹饰题材多为水波与花草纹。(5)宋代装饰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划花以及模印刻划相间,以刻花、印花为主。北宋中期刻花发展成熟,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优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严谨,对称匀衡。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水波纹外一般刻划以六角形边线,水波中三鱼多见。婴戏图案则以荡秋千为主。宋代花纹装饰特点是,早期于器面刻 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大多纤巧。(6)金代产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黄。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满布器面的花纹逐渐减少,而在盘、碗内壁,大量出现菊花、莲花、水波、鱼鸭纹等,构图简单,呈圆圈形。(7)元代产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浅,足较宽,似玉环底足,足内心有乳 状凸起。(8)晚唐、五代盘、碗一般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足内有3个支钉痕。宋代器物足端无釉,足内有釉。金、元时期一般采用叠烧,盘、碗内有叠烧痕,也有用一钵一器装烧的,则仅足端无釉。
旬邑窑:
在今陕西旬邑县,故名。烧瓷于金、元,以青瓷为主。其产品特征是:( 1) 胎色灰白,釉色青黄。因距耀州瓷较近,烧瓷具耀州窑特征。(2) 装饰技法有刻花和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3) 金代产品盘、碗的内心多刮釉一圈,与耀州窑金代瓷器特征相似。
山东省:
淄博窑:
在今山东淄博市,故名。根据考古发现,窑址一处在寨里,烧造瓷瓷,年代为北齐,是目前已发现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窑址。另一处在磁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代。唐代以烧黑瓷为主,宋代烧白瓷 ,金代有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绞胎等品种。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北齐时期产品 1胎体一般较薄,胎质粗,色带灰白。 2釉色深淡不同,有青褐色的,也有青黄的;釉面厚薄不匀,杂有黑色斑点。后期采用二次上釉法,釉层加 厚,明亮光泽。 3器物以碗、盘、缸为主,造型与南方青瓷略同。但修坯不太细致,底足多挖成凹形。 4装饰主要是刻划莲瓣纹和同心圆纹。 5采用三足支钉叠烧,器物内心留有三足支钉痕。 (2) 唐代产品 1黑瓷釉色莹洁滋润,色黑如漆。 2器物以碗为多,还有壶、罐、炉、瓶等。葫芦瓶造型独特,大底,颈肩之间无双系。 3器物底部均为平底,有的中心微内凹。底足厚,有的厚达2厘米以上。 (3) 金代产品 1装饰出现蓖划纹。 2碗心都有一圈刮釉。
河北省:
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县,唐属邢州。故名。以烧白瓷为主,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与同时代著名的越窑所产青瓷齐名。白瓷分粗细两类,其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 粗白瓷 1胎色白,胎体厚重,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 2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或泛黄。 3产品有碗、杯、壶、罐、钵和直口平底盘较有特色。 4施釉方法器内满釉,外壁施釉不到足。 5器外旋削痕较明显,部分器物足底外缘有一道切削斜棱。 6光素,无纹饰。(2) 细白瓷 1胎白而细洁,瓷花程度高,胎质坚实致密,胎体厚重。 2釉色白润如雪,微闪黄或闪青,釉厚处呈浅水绿色。 3不施化妆土。 4产品有碗、盏、瓶、罐、喷、盒和烛台等,其中凤头壶、皮囊壶和穿带壶等别具一格。 5碗类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墙壁略高于内墙或相当,挖足较浅(玉环底)或为玉壁形足。 6施釉方法为器内外、足心满釉,足端露胎。 7光素,无纹饰。 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书“翰林”款,为官用瓷。
定窑:
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白瓷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 唐、五代产品胎色灰白,较粗,胎釉之间往往敷一层化妆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为主,碗身较浅,唇口多见。底足见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种,平底碗一般外施黄釉内施白釉;玉壁形足碗里外施白釉,底足无釉露胎;圈足碗则足端无釉,足内有釉。尤以印花鱼鸟纹海棠式碗别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划“易定”和“官”字款。(2) 北宋产品:1 胎薄而轻,胎色洁白。 2 白釉呈乳黄色,积釉处多见泪痕,隐现黄绿色。器外壁薄釉处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 3 器形以盘、碗、碟、盒和枕为多,还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4 主要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纹为多,常见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整齐,讲究对称,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划花常见莲纹、水塘双鱼和莲池游鸭等,刻划花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划纹饰的极少见。 5 北宋早、中期定窑覆烧法尚未出现,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着垫烧的砂粒或支烧痕。北宋后期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称“芒口”,其它部分满釉。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铜的边圈,芒口为定窑产品的一大特征。 6 北宋定窑器底有刻划“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见于盘、碗、小罐等外底部。(3) 金代产品胎质细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与北宋定窑并无多大差别。但装饰大为逊色,无论印花还是刻划花,均差于北宋产品,少有佳作。纹饰流行印花石榴纹、印花犀牛望月纹及刻划花萱草纹,还有缠枝石榴、缠枝菊、鸳鸯纹等等。盘、碗内心印双鱼,器内壁鸳鸯莲花或牡丹飞凤也常见。烧造方法除一部分产品继续采用北宋后期的覆烧法,烧制“芒口”瓷外,一部分产品则采取砂圈叠烧法,器物的内底(以盘碗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产品有纹饰,较好的一般采用覆烧法,反之,往往采用沙圈叠烧法。(4) 宋代景德镇所仿定窑瓷器,称为“粉定”,亦采用覆烧法,口沿无釉,用金属镶包口沿,刻划花水平也较高,几可乱真。区别之处是景德镇仿定瓷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磁州窑:
在今河北磁县,宋属磁州,故名。始烧于宋代,终于明代。产品以烧白瓷、黑瓷为主,品种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酱彩、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划花、绿釉黑彩、红绿彩等等,以白釉黑花为主要特征,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有两种,一种质地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质地粗松,呈红褐色。(2) 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 普遍使用化妆土,器内一般多不挂釉。(4) 以生产瓶、罐、盒、碗、缸、瓮、枕等日用品为主,还生产玩具。枕以长方形和如意头枕面方座两种形式为多,枕底有的“张家造”、“赵家造”等款字。(5) 装饰题材丰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马戏、熊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对比强烈,最具特色。(6) 白釉划花盘、碗采用叠烧法,器内均有5个条形支烧痕迹。珍珠地划花色调为橙红色,色彩鲜艳。(7) 器物上常见题写唐、宋诗词及通俗的诗句民谚作为纹饰。(8) 元代产品特点是厚重,硕大,浑圆,大盆,大罐,枕多见。纹饰主要有云龙、云凤、云雁和鱼藻纹等等。
曲阳窑:
因在河北省曲阳县境涧磁村,故名。这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定窑白瓷产地。在涧磁村窑区的北宋堆积层下,有晚唐五代的黄釉、黄绿釉、褐绿釉和白釉碗、盆的碎片,故习惯上将这部分宋以前的遗存称作 “曲阳窑”。曲阳窑白瓷器皿,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器形特点是沿口均折边成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圈饼状实足,也有玉壁形底的。胎骨厚实,断面较粗,胎色略呈灰,黄。采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部至底部不施釉。釉的质地随器物不同而异,胎体厚重的器物施釉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白里泛黄,釉水凝聚处多呈泪痕状;釉面不开片。胎质细腻洁白者;则施很细的白釉,釉面莹润,洁白如玉,是曲阳窑白瓷的佳作。五代时期的白瓷,以唇口碗较多。唇口的作法是在成型后把碗口翻折过来粘合,使口外形成一条凸出的口唇。
贾壁村窑:
窑址在河北省磁县贾壁村,故名。是一处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窑场。所烧青瓷瓷质可分为两类:一类胎质细腻,瓷化良好,颜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绿色釉,流釉现象不甚显著;另一类胎色青灰,颗粒较粗,有黑色斑点,瓷化较差,胎面施透明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现象。品种以碗、高足盘、钵为多。特征为胎体厚重,件大而不变形,器内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由于迭烧,器内均有三个支钉痕,装饰除钵划有花瓣纹和波浪纹以外,其它均以光素无纹饰为主。器物成形主要用轮制法。
辽宁省:
江官屯窑:
在辽宁辽阳市江窑屯,因名。为辽金时期民窑。创烧于辽晚期,盛于金。以烧白釉粗瓷为主,兼烧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黄,黑釉色纯黑。所烧器物,以碟、碗、杯、盘、瓶等生活器皿为多。均旋化妆土,黑釉产品多粗糙大器。
辽阳窑:
在今辽宁辽阳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烧瓷以白釉粗瓷为主, 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体较粗, 均挂化妆土。白瓷烧杯、碗、盘、瓶、罐等器,黑釉则烧大器, 此外,还烧黑釉、白釉、小俑、狗、马、骆驼等小玩具。
内蒙古:
辽上京窑:
在内蒙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故名。为辽代晚期的官窑。窑场规模不大,但烧制瓷器较精。从遗存瓷片中看,瓷胎很细、纸白、不上化妆土、瓷化程度高、无吸水性。釉色多纯白,偶有淡青或闪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温的绿釉器。器皿有杯口长颈瓶、长把执壶器, 海棠花式长盘和方盘等。仿定窑制品的盘、碗、瓶、罐、盂、盒等器,极精细。
林东窑:
在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故名 “林东窑”。为辽代民窑,窑场规模大,专烧茶叶末绿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质粗黄厚重,硬度高而坚致。茶叶末绿釉器以鸡腿瓶为最多;黑釉器则多瓷、罐,其中以双耳小罐为多。
赤峰窑:
也称 “缸瓦窑”。在今内蒙昭乌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窑屯,故名。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证明为辽代官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为主,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凤首瓶。赤峰辽应历九年(959)驸马墓出土的白瓷带“官”字铭文盘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是缸瓦窑产品。
甘肃省:
安口窑:
在甘肃省的平凉,华亭的安口,因名。旧有 “陇上窑”之称。始烧于唐代,宋元时期以烧制黑瓷&xqypic铁锈花&xqypic和青瓷。至明清烧制黑陶与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为主。
兰州窑:
在今甘肃兰州,故名。最早见于《元一统志》兰州土特产, 简略提到产瓷器,有窑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兰州志》 山川条:“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数十,皆产煤,州民赖 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经火不裂,故多窑冶,水 岔在州东南六十里,亦有窑冶。”经调查阿干峪,发现元代黑瓷 窑址一处,以黑釉碗为主,《兰州志》所记初步得到证实。
湖南省:
长沙窑:
在今湖南长沙市铜官镇,又名铜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绿釉和蓝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窑。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黄褐和微带红色,后者往往再敷一层化妆土。胎体较疏松。(2)釉色多种,以青釉为主,青釉青中带黄色者为多。釉面均有细小纹片。(3)产品以盘、碗、碟、杯、壶、瓶、灯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还有猪、羊、马、狮、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圆润柔和;后期趋于秀丽。以壶为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单曲柄,条形横系竖系。后期多为瓜棱腹,喇叭口,细长颈,圆管长流,双曲柄,模制印花耳系。(4) 装饰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绘及印花、贴花、彩色斑点等。釉下、釉中彩绘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绘以简单草率的花草纹,以后逐步演进到褐、绿两种彩色,一种是以笔直接绘画纹饰,另一种是在胎上先刻划纹饰轮廓,然后在刻线上填绘褐绿彩。以彩色斑点作装饰较普遍,始饰以大圆斑四组,渐变为小斑点组成的纹饰,大圆斑有褐色、褐绿色两种,小斑点则多数为褐绿或褐蓝相间的纹饰。贴花多装饰在壶、罐腹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双鱼、葡萄和圆景等,在纹饰上多施以酱釉圆斑。晚唐出现印花装饰工艺,主要见于盘、碗、碟的器内,纹饰以花卉居多,较简练。此外,以诗和商品宣传文字为题材的装饰也多见。(5) 碗、盘、碟一类器物采用叠烧,器心与器底均无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垫烧,故烧成后一般都不存在痕迹,仅个别喷心发现3枚支钉痕,其中一部产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盖美化。此外,盘心有作方块状露胎的。盒类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无釉露胎。罐类器物则平底内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无釉露胎。
岳州窑:
在今湖南湘阴县,唐属岳州,故名,烧瓷于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色灰白,胎较薄、较轻,胎体不太致密。(2) 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黄或酱绿色的。釉拨且光亮,釉面有细小纹片和气泡,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隋代产品均施半釉,内壁与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现象。(3) 器物有碗、盘、钵、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碗足以圆饼形和玉壁形足多见,高足盘、浅盘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风格。(4) 装饰以印花为主,配以划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装饰着由团花和卷叶纹组成的带状纹饰,高足盘盘心纹饰多达30种以上,尤其是盘中心部位的多层花纹装饰,为其它各窑所不见。此外,还见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5) 装饰方法与长沙窑基本相同,五代时有所改进,采用支钉支烧,所烧盘、碗底部均留有4-6个小而圆的支烧痕。
湘阴窑:
在今湖南湘阴,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共发现三处,以县城内遗址为最早,出土遗物都具隋 代作风,器身多有印纹装饰,仅高足盘心纹饰即达三 十种以上,为同时期其他瓷窑所少见。铁罐嘴遗址标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属典型唐代式样,为唐代岳州 窑的一部分。乌龙嘴遗址多印花鱼纹碗,碗心饰团菊一朵,有宋代特征。
安徽省:
寿州窑:
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属寿州,故名。共发现隋唐窑址六处,是唐代著名的黄釉瓷产地之一。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隋代产品 1隋代烧青瓷,胎质坚硬,胎体较厚,胎色青灰;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质斑点。 2釉色青中带黄或带绿,光泽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开片。 3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划花有莲瓣纹、单弦纹、复弦纹、波浪纹等;贴花仅见卷草纹。图案的组成常采用带状或团花状。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2) 唐代产品 1胎体比较厚重,胎色白中泛黄。 2釉色以黄为主,釉面光润,开小片纹,表层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大多施用化妆土,但釉与化妆土结合不牢,有剥落现象。 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碗、盘内心和底足留有3个支钉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盏、杯、钵、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数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盏一类器足的边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
萧窑:
在今安徽萧县白土镇,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金。唐代烧黄、白、黑釉瓷器,入宋 以后主要烧白瓷。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唐代产品 1胎体厚重,胎质不纯,呈焦黄色,胎体内杂有不少白、黑或红褐色微粒。 2黄釉瓷产品釉色黄中闪绿,流釉处成墨绿色,积釉处有小开片。 3萧窑与寿州窑相距较近,深受寿州窑影响,产品工艺特征与寿州窑基本相似. (2)宋、金代产品 1胎色有灰白和焦黄两种。胎质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黄者粗。 2以白瓷为主,釉色白,釉薄处灰暗无光,釉厚处呈牙黄色,并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还 兼烧黄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种。 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故碗、盘等器内心和底足留有支钉或托珠痕,一般3个。 4器形除碗盘外,还有枕、双耳罐、小件瓷塑动物等。
繁昌窑:
在今安徽繁昌县,故名。烧瓷于宋代,专烧青白瓷。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较薄,胎色白中闪青,釉面光润。(2)碗盘类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显,底足可分三类; 1平底内凹。 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产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温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无纹饰,碗内心饰团花纹较多见。(5)采用垫饼垫烧,器物足内无釉。
淮南窑:
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称名。是一处隋代的青瓷窑场。烧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胎质坚硬、 细腻、击之音脆。胎壁较厚、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 气孔和铁质斑点。青色釉为透明玻璃质、光泽好。釉层 厚薄不均,釉厚处色浓,釉薄处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带 绿,有的青中带黄
- 康康map
-
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所谓的“原始青瓷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而到隋唐时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进入了发展兴盛时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繁华复杂;由名窑的此消彼长,最终使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下面结合考古出土资料,极其简略地介绍中国古代瓷器在历朝的主要发展。
在殷商时代出现的“早期青瓷器”,最早属于郑州二里岗时期,标志着中国瓷器的起源。在郑州商代中期居住遗址和墓葬中,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墓葬中也都出土一批“早期青瓷器”。商代晚期的早期青瓷在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河北藁成山东济南大辛庄,山东益都,江西清江吴城等地都有所发现。早期青瓷器选料尚不够精,工艺较简陋,器型品类较少,釉层厚薄不匀,而且容易剥落,与成熟的瓷器尚有一定距离。
西周时期早期青瓷发现比较普遍;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西安,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溧水,江苏句容等地遗址与墓葬中均有发现;器类、胎釉等方面较之商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如江、浙、赣等省及东南闵、粤、桂、湘、台等省区,中原如预、晋等省都出土了大量早期青瓷器,胎质细腻、成型端好,釉质均匀、器类增加。在浙江,发现了发现了烧造早期青瓷的龙窑窑场(一说殷周时期湘、赣一带已有发现),也有用圆窑烧造早期青瓷,用陶瓷碎片及扁圆形垫珠,未见更先进的窑具。战国晚期,早期青瓷的烧造因为楚文化的东进而出现一次中断。秦、两汉又见一些同类的产品,东汉是“早期青瓷”终结期。
东汉时期是成熟的青釉瓷器出现期。古代工匠在浙江上虞一带烧成了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细致,瓷胎已烧结,胎釉结合紧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纯正,透明而有光泽。此时还出现了黑釉瓷。此时龙窑有了很大改进与提高,出现了斜底直筒状垫座、束腰喇叭形垫座、三角支钉等专门的窑具。东汉时期是中国瓷器使上的重要阶段。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浙江越窑青化瓷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江苏宜兴、浙江温州、浙江金华以及川、鄂、湘、赣等地的青瓷烧造,也都各有特色。两晋时金华婺州窑在粗质瓷胎上首先应用了化妆土。东晋浙江德清窑的产品中出现光亮如漆的黑釉瓷。在南方青瓷器中出现了褐色点彩乃至釉下彩绘新工艺。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这一阶段除了龙窑的改进,北方出现许多馒头窑烧制瓷器,许多新型窑具出现了,例如高大粗壮的各式垫具、坯件叠烧时用的各种间隔具,还有精微的泥点托珠、盂形垫具、三角形分叉窑具,等等;南方瓷业中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并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钵”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遍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中国瓷器的外销出现了较大的规模。
两宋、夏、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时期。瓷器的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了官窑之外,民营的次窑兴起。根据产品在工艺、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窑系。比较著名的有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德化窑,等等。其中自然包括享誉已久的“官、哥、汝、定、钧”等名窑。此时除了龙窑烧制外,出现了由龙窑改进的阶级窑。在青花彩瓷出现之,两宋、辽、金瓷器达到了造型、施釉、纹样装饰等工艺的最高水平。
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的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等名窑继续发展。景德镇窑开始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二氧化二铝的含量进一步提高,烧成温度由此也可以相应提高,烧出了颇具气势的大型器。元代还烧制成功卵白色的“枢府”釉。在景德镇等地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高温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
明清时代的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御窑厂(官窑)制品更是穷极精丽,可以说是千年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度总结与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彩瓷发展到空前繁盛的时期,明代初年以铜红釉水平较高,明成化年间以斗彩著称,弘治年间出现低温黄釉,正德年间出现孔雀绿釉,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为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各种单色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釉上釉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等新工艺。器物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的繁盛。
从以上大略的叙述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瓷器文化,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 大鱼炖火锅
-
在殷商时代出现的“早期青瓷器”,最早属于郑州二里岗时期,标志着中国瓷器的起源。在郑州商代中期居住遗址和墓葬中,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墓葬中也都出土一批“早期青瓷器”。商代晚期的早期青瓷在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河北藁成山东济南大辛庄,山东益都,江西清江吴城等地都有所发现。早期青瓷器选料尚不够精,工艺较简陋,器型品类较少,釉层厚薄不匀,而且容易剥落,与成熟的瓷器尚有一定距离。
西周时期早期青瓷发现比较普遍;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西安,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溧水,江苏句容等地遗址与墓葬中均有发现;器类、胎釉等方面较之商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如江、浙、赣等省及东南闵、粤、桂、湘、台等省区,中原如预、晋等省都出土了大量早期青瓷器,胎质细腻、成型端好,釉质均匀、器类增加。在浙江,发现了发现了烧造早期青瓷的龙窑窑场(一说殷周时期湘、赣一带已有发现),也有用圆窑烧造早期青瓷,用陶瓷碎片及扁圆形垫珠,未见更先进的窑具。战国晚期,早期青瓷的烧造因为楚文化的东进而出现一次中断。秦、两汉又见一些同类的产品,东汉是“早期青瓷”终结期。
东汉时期是成熟的青釉瓷器出现期。古代工匠在浙江上虞一带烧成了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细致,瓷胎已烧结,胎釉结合紧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纯正,透明而有光泽。此时还出现了黑釉瓷。此时龙窑有了很大改进与提高,出现了斜底直筒状垫座、束腰喇叭形垫座、三角支钉等专门的窑具。东汉时期是中国瓷器使上的重要阶段。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浙江越窑青化瓷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江苏宜兴、浙江温州、浙江金华以及川、鄂、湘、赣等地的青瓷烧造,也都各有特色。两晋时金华婺州窑在粗质瓷胎上首先应用了化妆土。东晋浙江德清窑的产品中出现光亮如漆的黑釉瓷。在南方青瓷器中出现了褐色点彩乃至釉下彩绘新工艺。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这一阶段除了龙窑的改进,北方出现许多馒头窑烧制瓷器,许多新型窑具出现了,例如高大粗壮的各式垫具、坯件叠烧时用的各种间隔具,还有精微的泥点托珠、盂形垫具、三角形分叉窑具,等等;南方瓷业中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并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钵”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遍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中国瓷器的外销出现了较大的规模。
两宋、夏、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时期。瓷器的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了官窑之外,民营的次窑兴起。根据产品在工艺、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窑系。比较著名的有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德化窑,等等。其中自然包括享誉已久的“官、哥、汝、定、钧”等名窑。此时除了龙窑烧制外,出现了由龙窑改进的阶级窑。在青花彩瓷出现之,两宋、辽、金瓷器达到了造型、施釉、纹样装饰等工艺的最高水平。
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的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等名窑继续发展。景德镇窑开始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二氧化二铝的含量进一步提高,烧成温度由此也可以相应提高,烧出了颇具气势的大型器。元代还烧制成功卵白色的“枢府”釉。在景德镇等地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高温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
明清时代的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御窑厂(官窑)制品更是穷极精丽,可以说是千年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度总结与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彩瓷发展到空前繁盛的时期,明代初年以铜红釉水平较高,明成化年间以斗彩著称,弘治年间出现低温黄釉,正德年间出现孔雀绿釉,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为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各种单色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釉上釉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等新工艺。器物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的繁盛。
从以上大略的叙述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瓷器文化,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 xinz
-
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 五大名窑
- 西柚不是西游
-
钧窑:北宋著名瓷窑之一。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官窑: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定窑:宋代北方著名瓷窑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 mBeta
-
唐朝有南青北白的说法,宋朝是五大名窑:定,汝,哥,官,均。明朝时江西的景德镇很有名。。。
- 可品
-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
- wpwipi
-
官、哥、汝、定、钧”名窑
- 左迁
-
哥窑
- 再也不做站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