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Beta
-
路易十六是法国国王,他刚即位时,法国封建制度正出现全面危机。他企图实行财政改革,但以失败而告终。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1789年他被迫召开三级会议,从而引起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1791年6月路易十六化妆逃跑未遂。1792年8月10日革命时被捕,次年1月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头像,现收藏在尚蒂伊康德美术馆.
关于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历史教学和研究中,人们总是把他描绘建构成为这样的形象:专制君主、暴君、不理朝政,生活上奢华糜烂,挥霍无度,终日与锁为伴,浑名“锁匠”,就在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那一天,他仍然在日记上写着,今日无事。总之,正是路易十六的昏庸和残暴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并把自己送上了革命的断头台。
路易十六向来昏庸、懦弱,成天恐怕得罪贵族。他不但对国务无什么兴趣,还对贪得无厌的王后玛丽·安东尼特(Marie Antoinette)言听计从,使国家债台高筑,屡战屡败。
在旁的一名农夫大叔也插嘴道:“他早就应该被处死了!穷人缴税,而丰衣足食、成天花天酒地的贵族却免税,这是什么道理?”
这段关于路易十六之死的描述让人觉得路易十六更像是受到贪得无厌的老婆所连累。在更为宽广的视野和历史中看待路易十六此人,他曾有“激进改革家”或“忽然改革家”的名声,也试图改革,以挽救国家危亡。
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承继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就已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国王的权力被看作是上帝的代表和化身。国王在其诏书中都要宣称自己是“按照上帝的安排,法兰西和纳瓦尔的王”。在神授权力的名义下,国王拥有一切权力,成为专制的君主。
法兰西此时也是危机四伏。专制体制对人的漠视,对人的权利的剥夺和方式上的横暴是空前的。在这样的体制下,居于法兰西底层的第三等级承载着整个国家的重负,但却享受不到任何政治权利。税收负担全落在贫困者身上,使他们更加怨声载道。同时,官僚制度充满惰性、政府人员腐败懒散、行政管理庞杂而且混乱。
专制体制的暴政和不合理性自然引起了种种不满和反抗。庞大的帝国受到了种种困扰,此时路易十六认识到现存的专制“旧制度”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中提到:
法国的中兴英主就是自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穷兵黩武之外,又加上穷奢极欲,建筑了名城凡尔赛宫等处。五六十年之间,传位到曾孙路易十五手里,在极度的豪华以后,不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反而变本加厉,“揣而税之”。因此给后代子孙——路易十六留下国债四十亿之巨。如此局面,当然不可长保。
路易十六决意要借财政问题向贵族开刀了,他同时对让人生厌,举国怨恨的“旧制度”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一项举动,关乎国家前途。这次改革在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看来是充满着悲情的。路易十六的确有过一番努力:
路易十六当政后,首先任用了73岁的重臣莫普,想借他的威望和经验来帮助他理顺现存体制的混乱,但这样的目标没有实现,国王旋即起用有新思维的杜尔阁。杜尔阁上任后,他制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准备取消一切奴役,一切特权。具体来说,他建议免除农民的徭役,取消省界的壁垒,废除贸易的关卡,振兴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让贵族和僧侣同第三等级享受一样的税率。在政治上,他想利用现存的省议会的途径,扩大政治开放,让人民能够获得政治权利,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这项改革,按照路易十六的说法,杜尔阁和他自己是想要为人民谋求利益。但是,这项改革计划由于受到特权阶级的反对而无法推进,在特权阶级的一片反对声中,路易十六只好免去了杜尔阁的职位,改由马尔泽布尔来继任。与杜尔阁一样,马尔泽布尔也是主张要给每一个人以权利的。在法律上,取消拷打逼供,给被告人以辩护的权利;在政治上,取消国王的“密札”和新闻出版检查,让所有人都有人身安全和言论出版自由;在宗教上,反对宗教迫害,实现宗教自由。由于他的改革与杜尔阁差别不大,依然无法进行,他也同样落了个下台的结局。随后克吕尼走马上任,但好景不长,仅仅六个月他就下了台。
路易十六先后任用杜尔哥、内克等为财政总监,企图进行改革,将希望寄托于贵族们与国家共渡难关,主动放弃自己的一些权益和利益,只不过特权阶级对此不屑一顾,甚至坚决反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多少年没有行使过权利的三级会议了,1788年的8月8日,国王同意在第二年的五月召开三级会议。 他万万没想到此举反而促成大革命的提早来临,导致自己被送上了断头台。而后人也多了一个啼嘘凭吊,寄予无限的同情的对象。
1789年的5月5日,三级会议如期召开。刚开始,当国王走进会场时,全场热烈鼓掌,国王表示了希望能够在现有的体制和程序内解决问题的愿望。随后,贵族阶级拒绝合作,第三等级只好自己单独组成国民议会。革命眼看就要爆发,路易十六竟然暗中调派军队试图威胁第三等级,双方展开了冲突。7月14日,人民群众攻占巴士底狱,以此为标志,革命正式爆发。南怀瑾先生如是评价:“路易十六明知危殆,始终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甚至还要矢上加尖。终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路易十六被控勾结外人,泄漏军事秘密,出卖法国,罪名成立,判死刑。
1793年1月的一天,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的人潮汹涌,气氛是那么的欢腾、激昂。国王路易十六被押上断头台,在人民的欢呼中,人头落地!不过,路易王直到临死前,仍坚称自己无辜。他是在早上十时被公社(Commune)押来这里的,手臂被反绑在背后,走上断头台。这时,他高喊起来:“我清白死去。我原谅我的敌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米涅说:路易十六,以他的胸怀和品德来说,是最适合于他那个时代的。当人们对独断专制的政治体制不满时,他就自愿地放弃这种专制的做法;当人们对路易十五的荒淫挥霍感到愤恨时,他能够品行端方,生活俭朴。人们要求作一些必要的改革时,他也能够体察公众的需要并立意要给予满足。但是,改行仁政和继行暴政都是困难的,因为要改革,就要有力量使贵族特权阶级服从改革。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路易十六缺乏坚强的意志,实际上只有这样的意志才能完成国家的重大变革。他头脑清楚,心地正直、善良,但是性格不够坚定,在他的所作所为中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他的改革计划所遇到的阻力是他所意想不到的,也是他未能加以克服的。因此,正如一个君主因拒绝改革而遭到毁灭的结局那样,他是由于尝试改革而毁灭的。
在米涅的笔下,路易十六不是什么暴君,而是“心地正直、善良”,“他没有任何野心,因此他可能是惟一没有权力野心的国君,惟一具有一切好国王所应有的畏上帝和爱百姓这两个优点的国君”。在革命者的步步为营面前,路易十六步步退让,而实际上如果不惜代价从一开始就坚决抵抗的话,他甚至有可能在有生之年保住王位。
也有意见指出米涅在谈论历史人物的时候过于同情、过于微观的考虑了个人情感。在路易十六的问题上,反复强调其人善良的本性,殊不知西谚云“地狱的道路是由善良的愿望铺成的”。作为一国之君,路易十六过于缺乏刚毅的性格,作为非常时期的法国君王,这样的性格害人害己。
- 北境漫步
-
处死路易十六
“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这句话是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公开说出来的。原创者是谁呢?说法不一,有人说路易十四,有人说路易十五,有人说路易十六。《南风窗》曾载文对词话出处作一番考究。至于这话跟路易十六搭上关系,恐怕是指革命洪流。
关于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历史教学和研究中,人们总是把他描绘建构成为这样的形象:专制君主、暴君、不理朝政,生活上奢华糜烂,挥霍无度,终日与锁为伴,浑名“锁匠”,就在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那一天,他仍然在日记上写着,今日无事。总之,正是路易十六的昏庸和残暴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并把自己送上了革命的断头台。
路易十六向来昏庸、懦弱,成天恐怕得罪贵族。他不但对国务无什么兴趣,还对贪得无厌的王后玛丽·安东尼特(Marie Antoinette)言听计从,使国家债台高筑,屡战屡败。
在旁的一名农夫大叔也插嘴道:“他早就应该被处死了!穷人缴税,而丰衣足食、成天花天酒地的贵族却免税,这是什么道理?”
这段关于路易十六之死的描述让人觉得路易十六更像是受到贪得无厌的老婆所连累。在更为宽广的视野和历史中看待路易十六此人,他曾有“激进改革家”或“忽然改革家”的名声,也试图改革,以挽救国家危亡。
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承继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就已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国王的权力被看作是上帝的代表和化身。国王在其诏书中都要宣称自己是“按照上帝的安排,法兰西和纳瓦尔的王”。在神授权力的名义下,国王拥有一切权力,成为专制的君主。
法兰西此时也是危机四伏。专制体制对人的漠视,对人的权利的剥夺和方式上的横暴是空前的。在这样的体制下,居于法兰西底层的第三等级承载着整个国家的重负,但却享受不到任何政治权利。税收负担全落在贫困者身上,使他们更加怨声载道。同时,官僚制度充满惰性、政府人员腐败懒散、行政管理庞杂而且混乱。
专制体制的暴政和不合理性自然引起了种种不满和反抗。庞大的帝国受到了种种困扰,此时路易十六认识到现存的专制“旧制度”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中提到:
法国的中兴英主就是自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穷兵黩武之外,又加上穷奢极欲,建筑了名城凡尔赛宫等处。五六十年之间,传位到曾孙路易十五手里,在极度的豪华以后,不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反而变本加厉,“揣而税之”。因此给后代子孙——路易十六留下国债四十亿之巨。如此局面,当然不可长保。
路易十六决意要借财政问题向贵族开刀了,他同时对让人生厌,举国怨恨的“旧制度”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一项举动,关乎国家前途。这次改革在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看来是充满着悲情的。路易十六的确有过一番努力:
路易十六当政后,首先任用了73岁的重臣莫普,想借他的威望和经验来帮助他理顺现存体制的混乱,但这样的目标没有实现,国王旋即起用有新思维的杜尔阁。杜尔阁上任后,他制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准备取消一切奴役,一切特权。具体来说,他建议免除农民的徭役,取消省界的壁垒,废除贸易的关卡,振兴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让贵族和僧侣同第三等级享受一样的税率。在政治上,他想利用现存的省议会的途径,扩大政治开放,让人民能够获得政治权利,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这项改革,按照路易十六的说法,杜尔阁和他自己是想要为人民谋求利益。但是,这项改革计划由于受到特权阶级的反对而无法推进,在特权阶级的一片反对声中,路易十六只好免去了杜尔阁的职位,改由马尔泽布尔来继任。与杜尔阁一样,马尔泽布尔也是主张要给每一个人以权利的。在法律上,取消拷打逼供,给被告人以辩护的权利;在政治上,取消国王的“密札”和新闻出版检查,让所有人都有人身安全和言论出版自由;在宗教上,反对宗教迫害,实现宗教自由。由于他的改革与杜尔阁差别不大,依然无法进行,他也同样落了个下台的结局。随后克吕尼走马上任,但好景不长,仅仅六个月他就下了台。
路易十六先后任用杜尔哥、内克等为财政总监,企图进行改革,将希望寄托于贵族们与国家共渡难关,主动放弃自己的一些权益和利益,只不过特权阶级对此不屑一顾,甚至坚决反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多少年没有行使过权利的三级会议了,1788年的8月8日,国王同意在第二年的五月召开三级会议。 他万万没想到此举反而促成大革命的提早来临,导致自己被送上了断头台。而后人也多了一个啼嘘凭吊,寄予无限的同情的对象。
1789年的5月5日,三级会议如期召开。刚开始,当国王走进会场时,全场热烈鼓掌,国王表示了希望能够在现有的体制和程序内解决问题的愿望。随后,贵族阶级拒绝合作,第三等级只好自己单独组成国民议会。革命眼看就要爆发,路易十六竟然暗中调派军队试图威胁第三等级,双方展开了冲突。7月14日,人民群众攻占巴士底狱,以此为标志,革命正式爆发。南怀瑾先生如是评价:“路易十六明知危殆,始终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甚至还要矢上加尖。终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路易十六被控勾结外人,泄漏军事秘密,出卖法国,罪名成立,判死刑。
1793年1月的一天,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的人潮汹涌,气氛是那么的欢腾、激昂。国王路易十六被押上断头台,在人民的欢呼中,人头落地!不过,路易王直到临死前,仍坚称自己无辜。他是在早上十时被公社(Commune)押来这里的,手臂被反绑在背后,走上断头台。这时,他高喊起来:“我清白死去。我原谅我的敌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米涅说:路易十六,以他的胸怀和品德来说,是最适合于他那个时代的。当人们对独断专制的政治体制不满时,他就自愿地放弃这种专制的做法;当人们对路易十五的荒淫挥霍感到愤恨时,他能够品行端方,生活俭朴。人们要求作一些必要的改革时,他也能够体察公众的需要并立意要给予满足。但是,改行仁政和继行暴政都是困难的,因为要改革,就要有力量使贵族特权阶级服从改革。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路易十六缺乏坚强的意志,实际上只有这样的意志才能完成国家的重大变革。他头脑清楚,心地正直、善良,但是性格不够坚定,在他的所作所为中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他的改革计划所遇到的阻力是他所意想不到的,也是他未能加以克服的。因此,正如一个君主因拒绝改革而遭到毁灭的结局那样,他是由于尝试改革而毁灭的。
在米涅的笔下,路易十六不是什么暴君,而是“心地正直、善良”,“他没有任何野心,因此他可能是惟一没有权力野心的国君,惟一具有一切好国王所应有的畏上帝和爱百姓这两个优点的国君”。在革命者的步步为营面前,路易十六步步退让,而实际上如果不惜代价从一开始就坚决抵抗的话,他甚至有可能在有生之年保住王位。
也有意见指出米涅在谈论历史人物的时候过于同情、过于微观的考虑了个人情感。在路易十六的问题上,反复强调其人善良的本性,殊不知西谚云“地狱的道路是由善良的愿望铺成的”。作为一国之君,路易十六过于缺乏刚毅的性格,作为非常时期的法国君王,这样的性格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