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金
-
分酒器只适用于白酒。一般稍微高端一点的酒席,宾主不是莫逆至交那种,还是要讲究一点宾主之道的,一是讲究总体酒量平等;二是每次敬酒“一口闷”,而且也要均等。这就要求小杯敬酒,但是小杯敬酒有个大问题,就是在频繁敬酒时宾主要抢酒瓶子,而且稍微讲究的酒席,桌子都比较大,轮到你敬酒时,酒瓶子说不定在何方神圣面前,或在哪位大侠手里,这样就会扫酒兴,而且无法解决总体酒量均等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大体均等问题)什么事都难不倒聪明的中国人,分酒器产生了。白酒分酒器就是一个3两酒左右的透明酒壶,开席之前,主人把酒公平地倒在分酒器里,均等或不均等事先说好,然后每人面前一个,喝酒用3-5钱的小杯,自斟自饮,每个人的分酒器空了以后要告知一下,以显示能力或诚意。由主人决定是否继续添酒或改酒。这样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和别人到底喝了多少。
至于亲朋好友,直接大酒杯分酒,直接喝,见底收杯,就没必要用分酒器了。
红酒一般很少用分酒器,它一般要用醒酒器,再说喝红酒不拚酒量,多少随意,如果宾主都是土豪的话,干脆就一人一瓶,醒酒?他们不需要,也不懂。
啤酒不用分酒器,因为喝啤酒用分酒器的,都被开除了。
分酒器顾名思义是用来分酒用的,分酒讲究的是一个是可量化,另一个讲究的是平均。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文明,酒文化也可谓是源远流长,而且各地酒文化习俗也不一致,下面我讲讲江苏这边的分酒器是如何用的!
1、 小酒杯容量较小,如果直接用瓶子倒酒在人多的时候较大不变,也容易到散,促成浪费,故使用分酒器。
酒局必备的餐具包括餐牌 筷子 醋碟 分酒器 小酒杯
上桌之后,服务员或者副陪开始倒酒,按分酒器盛满,每人一壶酒。
小酒杯由各位客人自行倒满。
自此看分酒器起到了作用是瓶子和小酒杯的衔接作用。
小酒杯容量较小,如果直接用瓶子倒酒在人多的时候较大不变,也容易到散,促成浪费 。
分酒器正常容量为2两,小酒杯正常容量为3钱,一斤酒5壶酒33小杯。
2、喝酒讲究前面平均喝,后面随意发挥,分酒器起到了丈量作用,大家喝了多少酒一目了然。
江苏这边喝酒,正常是一块喝2小杯,后面再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敬一圈。正常一桌10人到12人,敬一圈酒大概10小杯到12小杯,也就是4两或者2壶。当然这是一人敬一杯酒,好多地方都是2杯起,大家可以算算要喝几壶。
不过这边也有比较人性化的地方,第一壶跟上节奏,要不提早喝完的会停下来等,直到大家第一壶清壶。第二壶就可以随意了,酒量不好的朋友可以随意喝半杯。
3、分酒器可以降低倒酒频次,喝酒节奏容易保持一致,不至于酒杯经常没酒。
三钱杯实在是太小了,如果每次都用酒瓶倒酒实在是不方便,还容易溢出来,造成浪费!
倒是有些地方喜欢用瓶子倒酒,但是都是用的3两3的大酒杯,一瓶倒三杯,一人一杯!
分酒器有两种:红酒分酒器和白酒分酒器。因为红酒分酒器突出的是“醒酒”效果,所以习惯把它叫“醒酒器”。
白酒的分酒器的作用其实一样,也是醒酒加分酒。2两大容积,瓶酒先倒里面,放一会再倒进酒杯,才用来喝。
这个过程中,酒瓶打开,不会放一会再倒酒,中间要有个过渡。这个过渡主要为的是醒酒,次要为了方便倒入酒杯。这样做有三个原因:
一是 白酒在瓶子里,处在相对封闭状态,而且相对静止,不会整天拿着摇晃。酒体的结构稳定,倒到酒杯里,一时半会儿难以展现本来的风味。就是说,打开就倒出的白酒,酒体还在静止状态,原有的酒味不会完全释放。 所以要让它和空气接触,酒体先要醒过来,活跃了才能完全的释放风味。
二是 便于往酒杯里倒。如今宴席喝酒,不再过去那样有专职倒酒的,东家或酒司令也不会一杯一杯的轮着倒酒了。每人面前一个分酒器,一次二两,服务员就代劳给倒了。然后自己往酒杯里倒,或者斗起酒来直接用它喝,怎么都图个方便。
三是 如今的酒不是原先的酒,都几百上千的,再像过去大玻璃杯里一口半斤,显得粗鲁不文明,喝得主人也心痛。 就这样小小分酒器,任你酒量再大,全桌一般三轮都不要了,你还能厚着脸皮再要啊?这样一来,实质上也省了酒,当然对身体也有好处,起码减少了酗酒机会。
分酒器是一种用来将酒平均分开的器皿。它主要包括外壳和进水座两部分,外壳上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座里面设有进水管。分酒器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倒酒时只需推动推杆即可;采用塔形橡胶套,密封效果好。
分酒器怎么用
分酒器有一根细管直通酒瓶的瓶底,瓶口会重新被密封起来,避免氧气的接触。每次需要取酒的时候,都无需再次打开酒瓶,而是通过分酒器向酒瓶注入惰性气体,将酒通过底部的细管压出来。这样就能减少酒与氧气接触的机会,从而使得开瓶后的酒能够保存更长的时间。
平时就爱喝一口,90年代的时候,几乎每天要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喝几两。但是饭馆里别说量酒器,就连喝酒的玻璃杯也大小不齐整。年轻人爱拚个酒,遇到较真的朋友,因为一杯酒多少搞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大打出手。有一天晚上喝酒,酒过三巡,陈师兄把酒杯碰倒了,旁边小田便奚落他:“才喝几两就歪了,罚酒三杯!”陈师兄脸有点挂不住,说:“我杯子大,比你喝的多多了。”两人都有点上头了,一语不合便动了手,陈师兄号称拜师练过形意拳,刚摆架势,被小田一把推桌子底下了,因为这事我们笑了好多天。用瓶子乱倒一气,谁喝了多少就是一体糊涂账。后来为了控制酒量,避免发生喝酒不愉快,每次都要选一个“司酒官”。因为我细心,经常担当这个差事,不过这事也不是好干的,每次都要给大家准备酒,平分瓶里的酒,操心还影响品尝美味。
后来饭店里有了分酒器,我这个“官”就失业了,大家倒满分酒器,公平合理。喜欢豪饮的直接端分酒器喝,喜欢慢酌的从分酒器中倒小酒盅里饮。喝了多少,分酒器上有刻度一目了然。酒量大的人总是要吹嘘一番,经常会把着分酒器,醉眼朦胧地看着大伙说:“今天喝的不错,没感觉一斤小酒进肚了。”事实胜于雄辩,酒量小的只有心服口服。
后来年纪大了,体检时发现“三高”,我就有意识的控制酒量,分酒器就有了大用场,能准确的控制饮酒量,避免酗酒。在喝酒前先看一下分酒器的大小,一般饭店的分酒器有150ML、200ML、300ML,喝多少可以做到心里有数。特别是老婆在坐时,以前我都是一句“没喝多少”蒙混过去了,现在她会直接说,已经喝了半斤了,不能喝了,然后没收喝酒的器具。事实面前,我只得服服贴贴的。
分酒器一般在餐厅、酒店、家里等地方吃饭的地方都有,不过却很少有人用,分酒器主要是喝白酒的时候才会用到。、
分酒器有很多种,不过最常见就是上图这种,这种分酒器最简单实用,如果是餐厅服务员,或者是自己给领导倒酒,我们需要使用到分酒器的时候,需要先将所有的分酒器集中到一起,然后遵循客人的意思再给客人打开酒瓶来倒酒,切记要一瓶一瓶地开,不要一下把几瓶酒开了,这样客人喝不完是要找你买单的。
接下来我们根据客人的数量来进行分酒器里面的倒,如果是一人一个分酒器,我们可以少倒一点,一般就是一半就行,这时候一瓶酒估计可以倒满一桌了,如果人数太多的话,白酒不够了可以继续开,但是每个分酒器里的酒要差不多才行。
如果是两人合用一个分酒器,这个时候酒需要把分酒器里的白酒倒多一点,倒到器皿变小的地方就差不多了,这样避免不到几轮就要再倒一次。但是主宾位置尽可能单独使用一个分酒器,这样比较方便
看了很多的回答,都不错!我只想补充一条:喝中高档的白酒,茅五剑或者三五百以上的酒,哪怕是一两个人喝,还是用分酒器比较好。从分酒器倒入小杯,一口喝半杯或者一杯的量比较容易控制,适合细细的品酒。倒酒的过程也不容易洒,毕竟是好酒嘛,避免浪费。 假如喝十几块的牛二或者老村长,哪怕是百八十的酒,用二三两的口杯直接干就完了,别拿分酒器出来装了呗。
只有正式的相对高端场合才用分酒器,商务应酬时最多,本身是对饮酒者自身酒量和节奏的尊重,同时使饮酒更有仪式感
说起分酒器,估计还有人不知道是什么,其实这种分酒器也就是用来在正式场合倒酒用的,毕竟分酒器在容量上面只有3两左右的,而一但在容量上面只有3两左右了,那么在正式场合喝酒的时候,
就不会因为喝的太多给人看笑话了,何况这种分酒器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用来醒酒作用的,相信大家多知道,白酒在刚刚打开的时候,味道多是很大的,而这个时候要将白酒倒在分酒器里面过一下的话
那么白酒的味道就会挥发一点了,而白酒的味道一挥发一点了,那么在喝起来的时候,就比较好喝一点了,但是分酒器在普通场合多是很少用到的,因为我们在普通场合喝酒的时候,多是讲究痛痛快快畅饮的,所以要是在普通场合使用分酒器的话,那么光是这个倒酒时间就要浪费很多时间了,而且不光是白酒有分酒器一说,就连红酒在喝的时候也是有这个说法的,并且红酒在喝的时候,还要比白酒更讲究一点的,
因为红酒在喝的时候,多要先将红酒醒酒一下,然后还要将醒好的红酒倒在分酒器里面的,但然这样的行为也是在正式场合才有的,至于普通的场合那是没有这些条条框框的,要说使用分酒器到底好不好,其实说句实在话,我个人认为是好的,因为不管是喝什么酒,只要经过分酒器了,那么一是在口感上面要好上一点,二是在喝酒份量上面也好控制一点的,毕竟分酒器的容量在那里摆着了
最后小结:我个人建议哪怕就是我们在家里喝酒了,也要把白酒过一下分酒器的,但是在喝啤酒的时候,就不需要使用分酒器了,因为啤酒要是使用分酒器的话,那么就要喝的不痛快了
中国酒文化传承 历史 攸久,由酒的酿造,包装到上餐桌饮用,所使用的酒具都是十分讲究的,不然酒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就缺失了不少东西。
古代有陶、瓷、铜、铁、锡等材质的分酒器,只是当时称为酒壶而已。即使生活困难的年代,也有分酒器在广泛使用。大都以锡和瓷质材料为主。
而且,那个岁月的人们,但凡红白喜事,大都有热酒喝的习惯,一些用酒壶在开水中烫热,也有一些直接用锡制酒壶在火炉上加热。
锡制酒壶在炉火上加热,是个技术活,把握不好烧坏酒壶无法避免。今天的人们已经普遍使用玻璃分酒器了,既是 社会 天明进步的体现,同时也干净卫生利于清洗。
试想,大雅之堂,如果直接用酒瓶往酒杯中倒酒,既容易抛洒,又不雅观吧?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