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区别是烧制温度和原料等项目不同。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一个粗略的建议是土器在正常情况下烧制温度约在1000至1200℃之间;石器约在1100至1300℃之间;瓷器则约在1200至1400℃之间。但陶瓷器在窑的烧成方式除了受达至的最高温度影响外,亦受到烧制时间的长度影响。
所以窑中的最高温度通常会维持固定至一定时间去"浸泡"陶器,以达至陶器坯体所需的烧成。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淛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拓展内容:
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和化妆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 xinz
-
1、实用性:一般家居用品。用作盛物品,如盛酒,饭菜等的酒杯,饭碗等。书桌上的笔洗,笔山等。日常用品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盘、碟、碗等。
2、观赏性:用作鱼缸等。
3、艺术性: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皿、 陈设品等。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外。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睛",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4、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
- 猫帽
-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
1.使用材料;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
2.烧成温度 陶器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而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
3.胎质内的铁含量的多寡,陶胎含铁等金属杂质较多,颜色较深。而瓷胎含铁量较少,颜色较白。
拓展资料:
陶瓷,英语:china。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古人称陶瓷为瓯。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汉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汉族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瓷
- 天涯
-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不在于有釉没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唐三彩)等等。瓷器也可以无釉,如白瓷素胎器,由于质地洁白细腻,所以没有人会把它看成陶器。其实商周至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地区采用瓷石生产的所谓硬质陶器,其胎质已经达到瓷化程度,敲击之声清脆悦耳,也应当属原始瓷范畴。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 wpwipi
-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 北有云溪
-
陶器既然是为了改进人类生活而制作,因而为不同的需要,产生了各种不同祥式和用途的器物,如盛食物的钵、碗,煮食物的釜、鼎,盛水的壶、罐和用于洗濯的盂、盆等,不仅种类和样式繁多,而且在器物造型上,因地区习尚之异,又各有不同。
- 还要旺仔
-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不在于有釉没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唐三彩)等等。瓷器也可以无釉,如白瓷素胎器,由于质地洁白细腻,所以没有人会把它看成陶器。其实商周至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地区采用瓷石生产的所谓硬质陶器,其胎质已经达到瓷化程度,敲击之声清脆悦耳,也应当属原始瓷范畴。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 寻云
-
主要是观赏和收藏价值,实用的话就有点浪费了。龙山德功黑陶不错,可以看一下。
- 我不懂运营
-
观赏,养花古时候用来做餐具,或者观赏收藏
- 王木生
-
陶器与瓷器的重要区别在于陶器的原料陶土中含有大量的铁,而瓷器的原料中铁的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
- 大牛哥
-
最主要的是:作为容器的用途。
- CarieVinne
-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