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小凡
-
说法一:
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在昌南(现在的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因而远近闻名,并大量出口欧洲。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了。
西方瓷器原本是从中国输入的。明朝的时候,大批的中国瓷器产品就开始输往西方世界。波斯人称中国的瓷器为chini,欧洲商人在波斯购买中国瓷器也同时把一词带回了西方。后来,他们又把chini改为china,并且把生产china的中国也一并称为China。欧美人谈到China的时候,往往联想到China(中国)是china(瓷器)之乡。
说法二:与瓷器无关——中国为什么叫China?
新民晚报2004年8月3日16版介绍景德镇瓷文化。其文说,宋元两代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经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又说,明清两代瓷器大量出口,经阿拉伯传到欧洲。这些史实,我无异议。唯可疑者,其说china由来,文云:“民间历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china系根据秦字读音转化而来。但在景德镇最为流行的说法是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随着景德镇精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说china最初是昌南地名译音,我觉得很新鲜。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年起)改名景德镇。此时所制瓷器已负盛名,特供御用。按照“景德镇最为流行的说法”推论,其后本镇瓷器外销朝鲜、日本、越南,又其后经阿拉伯远销到欧洲,皆以产地昌南作为商品名称。昌南两音,口碑远播,写成法文便是chine,写成英文便是china。china又回译成汉文瓷器。瓷器名声响遍全球,欧洲人就把中国也叫作瓷器,而大写其字头,成了China。这个推论亦能自圆其说。
然有极大障碍,景德镇人难以克服。就是至今无人能够否认英文China起源于印度古梵文“支那”。这个支那又作脂那、至那,三千年前就出现了。想想三千年前是什么意思吧。那就是说,什么昌南,什么瓷器,还得在娘胎里静待两千多年,方能一朝分娩出世。资格太嫩了,昌南瓷器争什么。三千年前,不但焚书坑儒的秦朝,就连春秋五霸的秦国,都还不存在,China怎么能是秦的译音呢?论资格,支那之名比周朝还要老,怎轮得上替暴秦争面子呢?
请容详说支那由来。唐代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云:“西国名大唐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他显然不同意China与昌南瓷器或与秦朝挂钩。隋代慧苑法师《华严经音义》云:“支那,翻为思维。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他则直探古梵文“支那”的原义。两位僧人生在隋唐,那时昌南尚名新平,所制瓷器亦未颖出。
二十世纪之初,China一词起源问题,学界曾经讨论,众说纷纭,未定一是。文僧苏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认为China起源于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来指我华夏。他研读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发现支那一词最早见于这两部著作,其原义为“智巧”。他认为,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罗多王朝时彼邦人士对黄河流域商朝所治国度的美称。“智巧”与慧苑所说之“思维”内涵略有不同,想系词义因时代而演变所致。
外邦对我华夏称呼,最早曰支那Cina,其后曰拓跋Tabac,最后曰契丹Kitai。今之China即支那,先是国名。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瓷器到欧洲,称其商品名曰Chinaware,若汉译应该是“支那瓦”。陶瓷产品,古称瓦器。此处ware应是瓦之译音。支那瓦者,中国瓷也。China放在ware之前,可知China国名,初无瓷器一义。后来省掉ware,简称为China,才小写其字头,获得瓷器之义。这已经是晚近的事了。
景德镇人不必失望。你们不是还有浮梁县的高岭村吗?没人替它争取,它却进入洋文。在英文里,Kaolin义为瓷土。景德镇瓷器最初用高岭村出产的粳米白泥作原料,称高岭土。Kaolin乃高岭之译音也。后来欧洲人制瓷器,凡是瓷土,不管哪里产的,皆以高岭称之。贵村之名于焉“走向世界”,不亦壮哉。
- 阿啵呲嘚
-
中国使用“China”这个英文名称始于1912年,可是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知这个东亚国家的名称了。据有关专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考证,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一词的词源,最早来源于公元前10世纪(有的学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15世纪)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出现的“Cina”一词;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印度乔胝厘耶的《政事论》中,也曾提到过“Cina”;公元前5到4世纪的波斯赞美弗尔瓦丁神的诗中也曾出现过“Cina”;《旧约全书》中也有关于“Sinoa”的记述。
对于“China”这一名称的来源和词义,
在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各执其词,目前所见到的几种说法是:“瓷”、“秦”、“茶”、“丝”、“粳”和“苗语”说。
有学者提出:“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随着景德镇精细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美国遗产大词典》的解释是,“China”一词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有关,“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这一观点首先是罗马传教士卫匡国(Martini,
Martin)在1655年最早提出来的。
据记载,在公元前五世纪,东方的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社会喜爱的衣料,因此,有学者认为“Cina”一词由来于丝绸的“丝”,其依据是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Ctesias)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赛里斯人(Serica),由此认为“赛里斯”是由“Cina”转变而来。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是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和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周启澄先生。刘兴诗教授曾在论文《CHINA释义新探》中不仅提出,“China”一词源于丝绸,还认为:古时西土各国认定的“Cina”所在正是古蜀国,即今天的成都地区。“丝国”并非指今日中国的全境。
重庆师范大学黄中模教授对于“Cina”的考证认为,“支那”可能为古苗语。古印度通过南丝绸之路与三苗文化盛行的中国南方关系密切,史诗里的“支那”也是泛指古中国,这也是三苗文化在异域的表现。他表示,现今流传在苗族中“吉那”、“子腊”不仅与“支那”同音,在含意里也有“水田之乡”之意。
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先生认为,印度梵语中的Cina,指的就是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是“粳”的译音。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等地区,住有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
种粳稻的民族自称为Cina (粳),因此,阿萨姆邦等地区的粳民也自称为“粳”,印度人就是依照粳民族的语言称他们为Cina(粳)了。
从时间上来看,景德镇的陶瓷出现于东汉,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从专家们提供的资料看,“Cina”一词在印度梵文中的出现的最迟时间也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茶叶的出口也要晚于这一时期。由此可见,印度梵文中的“Cina”和中国的“茶”、景德镇的“瓷”及中国秦国的“秦”并无关系。
关于赛里斯国的丝绸在西方的许多文献中有许多记载,如在《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法]戈岱司编
耿?译)一书中,囊括了从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期间九十多部希腊文和拉丁文著作中关于塞里斯国的记述。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Ctesias)在公元前四世纪就提到的赛里斯国(Serica)。专家们认为,由Serica演化出来英语的锡尔克(silk)、俄语的旭尔克,均来源于中国“丝”字的谐音,是这些国家对丝绸的称呼。但在印度梵文中记录中国的名称是“Cina”,而由此衍生出的英文是“China”,波斯文是“Chin”,阿拉伯文是“Sina”,拉丁文是“Sinae,”
法文是“Chine”,德文是 “China”,意大利文是“Cina”,俄文的“中国”名称是根据公元九世纪的辽国“契丹”(KITAN
,kitai)的音译得来的。很明显,在许多历史文献的记述里,那个生产丝绸和贩卖丝绸的赛里斯国(Serica)和古印度梵文中的“Cina”,代表的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所指的并不是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就是说,“Cina”与“丝”并无关系。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Cina”指的是东方的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社会集团,但是这个名称在当时所指的具体是哪一个区域、哪一个人类族体、其含义究竟是什么,现有的各种学说都不足以令人信服。我认为,古代中国的商、周版图远没有今天中国的版图这么辽阔,商、周对西方的影响远没有今天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这样宏大,在东亚辽阔的土地上除商、周以外,那些被商、周称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自《礼记曲礼》)的族体则占据着东亚更广袤的土地。因此,我们无论是在探讨“Cina”的来历还是其含义的时候,不能把视线仅限于商、周的区域。
无论是“苗语”说还是“粳”说,一致的观点是,“Cina”指的是今天中国南方的农耕民族。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东亚北部的游牧民族,因为东亚北部的游牧民族同样是东亚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样存在着拥有“Cina”这一名称的可能性。
一、称呼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集团无非是自称或他称,自称必能自圆其说,他称也必会自有其理。“Cina”一词的确切含义,西方人不能解释,今天的汉语也不能作出解释。笔者恰恰在戎狄的语言中找到了“Cina”一词的答案。
戎狄是匈奴的前身。《吕氏春秋审为篇》说:“狄人、猃狁,今日匈奴。”《晋书北狄传》也以为“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夏曰獯鬻,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
在《魏书蠕蠕匈奴徒何高车列传》中记述:“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周书突厥传》云:“突厥,大抵与匈奴同俗。”《隋书铁勒传》云:“其俗大抵与突厥同。”马长寿著《北狄与匈奴》云:“匈奴语言上的通则与蒙古语言上的通则,不相违背。”
“匈奴、突厥、铁勒之俗又与蒙古同。突厥语中蒙古语成分的比重相当大。近代学者一致承认柔然使用的语言是蒙古语。柔然的部族皆高车,蒙古又是铁勒中土拉河北的部族。这样,从狄历、丁零、铁勒、高车、柔然、突厥到蒙古,世代相接,世系相衔,是为一脉相联也(《蒙古族族源考》苏日巴达拉哈)。“中国北方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语族并存的局面,是上古语言生态融合而成的较为简单的表象。以匈奴之庞大,其语言和血缘必然混杂;说它是一个多血缘多语言的部落联盟,或许更为恰当。……总的来看,它的人种和语言已经接近后世蒙古民族的形态;又由于通古斯部落是它的统治集团,其核心部落的语言可能更偏向于通古斯语。”(《奴的血缘和出逃路线》--朱学渊)这无疑证明了古代戎狄与匈奴、高车、蒙古之间的语言传承关系。因此,古代的戎狄或他的先人正是操着蒙古语,或大部分操着蒙古语的一个庞大的社会集团,因此,“Cina”一词的含义应该能够在今天的蒙古语中得到相应的解释。在蒙古语中,[
]的读音可谓与“Cina”非常相象,读做“赤那”,意思为“狼”。
但是西方国家为什么称呼戎狄为“赤那”即“狼”呢?唯一的可能性是,戎狄以狼为图腾、打着狼旗东征西战。这种可能性可以在中国的史书对戎狄的后人们的记述中得到间接的证实。
在《蒙古秘史》的开篇第一章便说:“天命所生的苍色狼与惨白色鹿同渡腾吉思水来到斡难河源的不儿罕山前,产生了巴塔赤罕”。《国语·周语》记载着:“穆天子西狩犬戎,获其五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史学家翦伯赞考证:“白狼白鹿是当时的氏族”(翦伯赞《中国史纲》,三联书店,1950年版)。这是很明显的图腾崇拜,是两个以狼和鹿为图腾的姻族。
《魏书·蠕蠕匈奴徒何高车列传》中记述:“俗云: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于国北无人之地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其母欲迎之。单于曰:‘不可,未彻之间耳。"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因穿台下为空穴,经时不去。其小女曰:‘吾父处我于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无使之然。"将下就之。其姊夫惊曰:‘此是畜生,无乃辱父母?"妹不从,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滋繁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这是一个典型的族源说的例子。
《魏书·列传第四十九》记载,“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后魏太武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茹茹”也称为“柔然”),世居金山,工于铁作。金山状如兜鍪,俗呼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或云,其先国于西海之上,为邻国所灭,男女无少长尽杀之。至一?,不忍杀,刖足断臂,弃于大泽中。有一牝狼,每衔肉至其所,此?因食之,得以不死。其后遂与狼交,狼有孕焉。彼邻国者,复令人杀此,而狼在其侧。使者将杀之,其狼若为神所凭,?然至于海东,止于山上。其山在高昌西北,下有洞穴,狼入其中,遇得平壤茂草,地方二百余里。其后狼生十男,其一姓阿史那氏,最贤,遂为君长,故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本也。”此记载中的“阿史那”就是“赤那”,“狼头纛”就是狼头旗。唐朝的王涯在其诗中就写到:“旌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今朝韩信计,日下斩成安。燕颔多奇相,狼头敢犯边。寄言班定远,正是立功年。”这里的“狼头”指的正是打着狼头徽号战旗的北方游牧民族。
在古代,旗帜是作为聚集族人的标志,也是战斗力量的象征,旗帜上面画着动物的图形常有图腾崇拜的色彩。《释名释兵》里说:“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如猛虎”。指的就是一种以虎为图案的军旗。《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乃修得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熊、虎一类凶猛动物,是不能够用来参战的,学者们认为,这是指以这六种野兽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图腾物为徽号,所以人们便直接以其徽号来称呼他们了。
“族制的来源,不仅是自家族演来,还是氏族社会军旅组织的遗迹。”(《<说文解字>段注》)“所以‘族"之为义,就是在一个共同的旗帜下,聚合起来,共赴敌难”(陶克涛《毡乡春秋??柔然篇》),这对于戎狄来说也不例外。
历史上对戎狄后人的记述总是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了戎狄自身的影子,假如蒙古高原上的先人们也是以狼为图腾的话,那么他们也会在自己的战旗上画上狼头徽号,也会有自己的“狼头”大纛。
戎狄极其戎狄的后人们打着狼旗东征西战,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这“狼”的故事和传说以及记载,中原人述称为“狼头犯边”,西方人却道是“赤那”
(“Cina”)来了!戎狄用自己的语言把旗帜上的狼叫做“赤那”,那么西方人自然就会把这些打着狼头旗的人叫做“赤那”,戎狄的西方名称“Cina”即由此诞生!
蒙古高原上的人们不仅有以狼为祖先的传说,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将他们冠以“狼”的名称的详细记载。在宋魏时期(公元420-479年)和齐魏时期(公元479-502年),那个被称为高车的游牧族体同时也被称为敕勒,笔者认为“敕勒”正是蒙古语[
] 即“赤那”的音义。假如敕勒这个族体是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名字不正是“Cina”吗?
同样在蒙古高原上也有以“狼”为地名的记载,有的名称甚至延续到了今天,阴山北部的“狼山”就是一个例子。《敕勒歌》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首古老的民歌。“敕勒歌: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史载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曾使敕勒人斛律金唱此歌激励士气。歌词系从鲜卑语译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北方草原苍茫辽阔的景色,气象雄浑(辞海1956页)。”《乐府广题》曰:“北齐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古人对《敕勒歌》来历的记述可谓详尽,但斛律金并不是鲜卑人,他来自敕勒(司马光史部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九)。很多传记记载,敕勒是一个以狼作为图腾的部族。“敕勒川”既“狼川”,从地理位置上看,敕勒川就是现在的土默川平原。
二、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集团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人类世界的大舞台上能否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被人们记住他的名字,这要看这个国家或这个集团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以什么方式来展现其自身的社会行为。
- 我不懂运营
-
CHINA——中国英文名字真正的由来“CHINA”中国这个名字早已被人们所熟视,但是对她的真正来源怕知之不多。有人说是因为“陶瓷”,或是“丝绸”最早被西方所认识,所以把“陶瓷”用作中国的代称。其实不论北方的“丝绸之路”还是南国的“丝绸古道”都最早开始于汉代。至今不过一千多年。而西方最早认识中国不是通过这些,而是夏、商、周时期或更早一些。因为当时黄帝部落分为两支:一支继续游牧,一支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定居转为农耕。
当时从我国兴安岭一带经蒙古,新疆,咸海,高加索地区,里海,黑海,直到莱茵河畔和大西洋东岸是一条狭长的绿色草原带。我们游牧的祖先们就沿着这条绿色地毯把中国的陶瓷,丝织品和布匹,医药技术等等传向西方。因为当时夏商周的国土面积不大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草原上的各种往来虽然不多但也没有任何限制。所以西方最先认识的中国人就是蒙古人。蒙古的一支以狼为图腾,部落名为“敕勒”,后来这一支越来越强大,影响到整个东方牧区,后来中亚和欧洲人就称蒙古人为“敕勒人”,把整个东方牧区称为“敕勒”英文就是“CHINA”。因为当时中原统治者的国土面积不是很大,所以直到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才被西方人所知,但他们仍旧对中国以“CHINA”相称直至今天。
- 里论外几
-
以前中国的瓷器很出名,经丝绸之路中国的瓷器闻名于世界,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瓷器在英语里就叫CHINA久而久之中国就叫CHINA
- 站长在线
-
China在英汉/英英/汉英 字典中只释义"瓷器".只有在"口语""书信"以及"非官方的场合"用作中国的代称.
- 瑞瑞爱吃桃
-
首先,中国以瓷器著名.其次中国古代制造瓷器最有名的地名叫昌南
外国人读这两个字为China.
- 王木生
-
瓷器就叫CHINA
瓷器是中国造的,所以中国也叫CHINA!$D
- 朽月十八
-
是“秦”在希腊语中的发音被英语音译。
- LuckySXyd
-
因为瓷器
- cl
-
音译
- 余辉
-
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