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燕之家 / 问答 / 详情

蒋兆和多大了

2023-06-24 20:49:54
kven

蒋兆和

现代人物画家,是现代卓越的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曾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文名:蒋兆和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泸州

出生日期:1904

逝世日期:1986

职业:南京大学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代表作品:《流民图》

人物简介

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艺术巨匠。蒋兆和学贯中西的代表作《流民图》,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浑厚有力的笔触揭示了大师至真至善的人性,倾泄着对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

蒋兆和是“五四”运动以来极具变革思想的艺术家之一,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为徐悲鸿写实主义绘画体系的重要人物。在徐悲鸿先生的影响下,他集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手段于一体,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由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使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迹化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呼唤仁爱精神的载体。

蒋兆和在水墨人物画领域中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

人物生平

蒋兆和,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年生,自幼家贫。1920年至上海,曾画广告,从事服装设计,并自学西画。

1927年受聘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为图案系教员。1930-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并参加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绘抗日宣传画。

1935年至北平,次年返四川正式开始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1937年春返北平,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并举办个展。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2、3届理事,为第4届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第3、4、5、6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改革开放之初,蒋兆和站在新落成的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厅那幅画着裸体少女的壁画前多次称“好”。蒋兆和始终是以一个博大学人的胸怀看待中国的艺术、看待西方的艺术、看待未来的艺术的。在他从教的五十年间,创立了一整套培养和造就现代水墨人物画人才的教学体系,几十年来,已是桃李芬芳,更多的艺术家走上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道路;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仍然是后人仰慕至极难以超越的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至高点。

记者先生出版有《蒋兆和画册》、《蒋兆和画集》、《蒋兆和画选》等;发表有《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等论文。

弟子

中国当代画家王明明、纪清远、卢沉、白伯骅、马振声、马泉、姚有多、范曾等人都曾师从蒋兆和先生。

作品

作品列表

蒋兆和先生的

主要作品计有:《卖小吃的老人》、《朱门酒肉臭》、《阿Q像》、《乞归》、《流浪的小子》、《卖子图》、《小子卖苦茶》、《流民图》、《一篮春色卖人间》等;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创作了《鸭绿江边》、《给爷爷读报》、《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小孩与鸽》等,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自上世纪50年代末期,他更着重于历史以及现代人物肖像画的创作,如《杜甫》、《曹操》、《李白》、《苏东坡》、《文天祥》、《李清照》、《杜甫行吟图》、《茅以升》等,多为抒怀写意之作,而且线条更加简练,笔势益趋奔放。

现实主义巨作

《流民图》是蒋兆和先生最重要的的代表作,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该作品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在画面中,蒋兆和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侧重悲怆氛围,烘染愤慨情绪的宣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显示了画家宏观上把握矛盾冲突、把握社会现象的构思才能和水墨人物画方面的创造精神。

《流民图》以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他浑厚有力的笔触起诉战争,与所有不幸的人们一起呼吁下放与和平,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

艺术特色

绘画融中西技法

2007年9月,苏富比中国书画拍卖会举办前期,苏富比中国及东南亚区高级董事、中国书画部主管张超群特别介绍了蒋兆和这个市场较为陌生的画家作品。他说,蒋兆和是一九四九年前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只是他的传世作品很少,大部分都在其家人手上,因此市场甚少流通,但张超群认为,蒋兆和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不比徐悲鸿逊色。他说:“蒋兆和把西画技巧结合中国笔墨,以西画改良中国画的艺术理念,与徐悲鸿不谋而合。”

秃笔与苦茶

2007年4月23日在北京语言大学逸夫楼第一会议室举行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艺术研究会”的揭牌仪式。

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直面人生,以毫不掩饰的画笔表现了20世纪中国人民命运的变化,开启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新风。他创立了中国画造型基础课和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直接培养或影响了一大批卓有成绩的人物画家,被称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不仅充实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瞩目,成为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

为纪念蒋兆和诞辰九十周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精美画册《蒋兆和作品全集》(上、下二卷)。集中展现了他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代表作品,较全面地记录了蒋兆和独具特色的艺术成就。

蒋兆和于1941年在《蒋兆和画册》自序中写道:“借此一支秃笔描写我心中一点感慨”1946年在《后流民图作者自序于胜利之日》中写道:“秃管一支,为我难胞描其境象”1974年在自画像上题道:“流水似箭、珍惜寸阴,紧握秃笔,为民写真。”他屡次以“秃笔”比喻自己的艺术,并非偶然,此中的寓意是深刻的。

我以为,首先含有自谦之意。其次,他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道路,惨澹艰辛,其中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不可言喻。其三,最为重要的一点,我以为庄子所说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他的艺术,其目的在于人生,艺术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对于现实主义艺术来说,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法之法,不择手段。这是技艺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表现。

作为艺术家,艺术的基本功、形式、语言、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蒋兆和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又备受徐悲鸿的爱护和帮助,他有过硬的造型能力和深厚娴熟的笔墨基本功。在他的人物画创作中表现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是他从不炫耀自己的艺术技巧,而是谦恭地研究时代生活,研究社会人物,诚挚地表达自己那炽热的感情。他作画,从来不择笔纸,兴之所至,随手拿来,皆可采用。更“不必当其明窗净几”,以修增雅兴。为他所感动的人物,所谓“登毛坑,坐土炕,傍砖依石,皆可随地作画。”他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严于规矩,对于年轻人那种缺乏耐心、随便“帅”几笔的表面功夫,批评的尤为严肃。他所痴情追求的是天地辉辉、万物浩荡、至真至善至美、情理融贯为一体的大道,与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小技、小巧是无法同日而语的。所谓秃笔,正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返璞归真,以浩然之气,夺造化之工的艺术上的大手笔。

可贵的品质

蒋兆和具备有伟大艺术家所共有的、最为可贵的品质——真诚。他的苦难人生,使他独忠于社会的苦难,灼热而正直的良心,使他独忠于劳苦大众。“于茫茫的沙漠中,看看那慢慢奔走的骆驼”,“当炎威烈日的时候,听听那不可忍受的苦蝉。”触动他的灵魂的是人生。“于是我知道,有些人是需要一碗苦茶来减渴。”“如果其然,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共茗此盏。”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穷愁悲苦的难民,都有着纯朴、善良和不屈服于命运的个性,天真的儿童和纯情的少女,于美丽可爱之中总包含着苦涩。在那倾注着情与血的画幅上,或许见不到“一波三折”的优柔和“墨分五色”的绚丽,但细心的观众都可以从那频繁顿挫的勾勒中和苍劲、枯涩的皴擦中,用心灵体察到那个时代悲怆痛苦的节奏。我的一位朋友曾经把蒋兆和画中那“黝黑、粗壮的线条”比喻为“伤痕”,蒋兆和就是这样真诚地发挥着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个性。如果说现实主义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创造的美是庄重而幽深,那么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创造的美是崇高而苦涩。如果说,法国世纪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通过和平、温馨的日常生活表现劳动者的圣洁、纯朴,那么蒋兆和在20世纪通过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劳动人民那悲壮的凄凉。

蒋兆和的艺术,为人减渴,“雪中送炭”,因此必然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艺术。蒋兆和从不自命不凡,然而他却创作了非同凡响的艺术。

人物事迹

与北京老百姓

说起旧京画坛来,没有人不晓得蒋兆和,但论京派画却从不把他当做正宗,因为他和齐白石都不是以金城、周肇祥为首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员。在极左的岁月,往往不正视画学研究会精研古法弘扬国粹的用心;重视传统了,又往往忽略齐白石、徐悲鸿、蒋兆和们革新创造的意义。说实话,他们都已成了传统,前者是老传统,后者是新传统。他们已构成了一股合力,缔造了北京的美术,培育了北京的几代画人,是北京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品牌。

要论画家与民众的关系,蒋兆和与北京老百姓贴得近。蒋兆和(1904~1986)原籍四川泸县,16岁浪迹上海,而立之年流寓北平,自此为京城老百姓写照,成为老百姓的画家,给他那些悲剧性作品做过模特儿的老人们还有不少健在。正如1942年他在北平出版的第一本画册的自序所言:“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尤其1943年完成的《流民图》百位难民形象虽情系大江南北,但也都是北京人做的模特。此高2米长约25米的巨制在北平太庙(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时,不及一日即遭日方军宪禁止。它在日本侵略者的鼻子底下把人生被毁灭的惨状如实地呈现出来,发出了对罪恶战争的批判,那“贼”怎么不心虚,怎么能容忍呢!1967年,不懂事的红卫兵们把《流民图》批判为“反共卖国的大毒草”,他们怎么没有想过日本军宪怎么会禁止“反共卖国”的作品呢!今天,将《流民图》称为爱国主义的现实主义的伟大画卷,将它与毕加索的《哥尔尼卡》和丸木位里、丸木俊的《原爆图》并称为二战期间反战爱民的三大经典,这也应该是北京老百姓的骄傲。

蒋兆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执着地为下层民众呼吁呐喊的水墨人物画家,解放后是人民大众的歌者,又是自成体系的现代水墨人物画教学的一代宗师。时下的美术市场那么红火,仍有许多画家坚持为民写真,这自是以人为本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继续,是蒋兆和艺术传统的继续。因此,把蒋兆和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以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作为弘扬蒋兆和艺术精神,弘扬现实主义艺术的阵地实乃学术界的一件幸事。该会在筹备期间即已有多项学术活动,它正式挂牌之际又在策划以“民生·生民”为题的人物画邀请展奉献给首都百姓,可见蒋兆和的艺术精神深深地活在人民心里。

蒋兆和寓所

蒋兆和寓所——竹杆胡同113号

竹杆胡同属东城区朝阳门地区,是朝阳门南小街路东从北往南数的第二条胡同。胡同自西向东沟通朝阳门南小街和朝阳门南大街,长600多米。明代,称“铸锅巷”,据传当时此地聚居铸锅匠人,故名;清乾隆时称“竹杆巷胡同”,据说因当时此地有竹竿市场而得名,其实“竹竿巷”乃“铸锅巷”之音讹传也是可能的;宣统时称“竹竿巷”;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胡同两条南北向的小胡同(贵人关、北扁担胡同)并入,称改“竹杆胡同”。

竹杆胡同113号,旧时的门牌是竹竿巷甲34号,在胡同中段北侧,坐北朝南,现已被改造成为楼房居民区,北竹杆胡同8号楼占地的一部分。

据房屋档案记载:竹竿巷甲34号,坐北朝南,由东、西两个小院组成;街门开在东院的东南角,为穿墙式小门楼,故西院为里院,东院为外院。外院是一个呈刀把形的三合小院,院子的南部是通向街门的狭窄过道;房屋集中在院子的北部,有北房4间,东房、南房各3间,西院墙有穿墙门与里院相通。1943年,著名画家蒋兆和在这个小院里完成了扛鼎之作——《流民图》。有评论说:“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诞生的《流民图》是蒋兆和的代表作,它融西画与中国画传统笔墨于一体,集大成地将中国水墨人物画技巧前所未有地推到了现实的面前,代表着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新纪元。”“《流民图》,它走向了画家爱国精神的顶峰,走向了画家崇高艺术的顶峰,走向了画家人生的顶峰。”蒋兆和出生在四川泸州一个贫穷的书香门第。其父蒋茂江(字汇泊)是清末秀才,虽书画诗文为当地所敬重,却因家无余荫只能以教蒙馆为生,生活自是困苦。旧时有谚:“家有三斗粮,不当小孩王”可为佐证。蒋兆和到了上学的年龄,当时科举已废,新学已兴;然而,却因家境窘迫蒋兆和不能到新式学堂读书,只能在其父执教的蒙馆中接受传统的旧式教育,在其父的影响和指导下研习丹青。

自学成才

蒋兆和对于美术,有天赋,有兴趣;美术对于蒋兆和,则是其生存的需要,谋生的手段。他在《蒋兆和画册》(1941年版)自序中写道:“嗟夫,处于荒灾混乱之际,穷乡僻壤之区,兼之家无余荫,幼夫教养,既无严父,又无慈母;幼而不学,长亦无能,至今百事不会,惟性喜美术,时时涂抹,渐渐成技,于今数十年来,靠此糊口,东驰西奔,遍列江湖,见闻虽寡,而吃苦可当;茫茫的前途,走不尽的沙漠”

1920年,16岁的蒋兆和因生活所迫离开家乡,沿长江东下流浪到上海。为了糊口,蒋兆和画人像、画广告,搞商业美术设计和服装设计,自修素描、油画和雕塑,他像阿Q一样“舂米便舂米,割麦便割麦”。即使这样,有时还得忍饥挨饿、露宿街头。对于阿Q,人们习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蒋兆和创作于1938年的《与阿Q像》,阿Q的左手托着右手,虽然显得无力,但右手却是攥着拳头。

蒋兆和说:“在旧中国,失业和流浪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尽管如此,蕴藏在我心中的要把当代现实生活画下来的志愿,并没有因穷困而有丝毫动摇。”蒋兆和与贫苦大众是息息相通的,他画黄浦江畔的黄包车夫,画北平城里捡破烂的老人和算命的盲人画自己亲历、亲见的人间苦难。齐白石看到蒋兆和画《卖子图》,题写了“妙手丹青老,工夫自有神。卖儿三尺画,压倒借山人”的诗句。《艺海春秋—蒋兆和传》的作者刘曦林说,蒋兆和是一位悲剧艺术家,“他在造型艺术可能的范围内,以诉诸视觉的形象,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给人以悲剧般的感受。”蒋兆和自己说:“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

谈到蒋兆和,必然要谈到《流民图》。《流民图》高7尺、长9丈,称得上是巨幅长卷,通过一百多个不同人物的造型,真实地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浓缩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流民图》饱含着艺术家的心血,也体现了蒋兆和的大智大勇。

《流民图》于1943年在日伪统治下的北平诞生和展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凝聚着艺术家的智慧和沦陷区人民的支持。蒋兆和以画像为名广泛收集素材,1942年完成了《流民图》小稿,为防人耳目,逐一找模特儿写生,分段放大制作,画一部分藏一部分,在两米多高的画板上只留一两个孤立的人物形象,使人无法了解画卷的全部。1943年9月《流民图》停笔,琉璃厂宝华斋裱画店的师傅们连夜在当街石台阶上,画面朝下,装裱了《流民图》,开创了裱画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为防不测,蒋兆和印制了50套《流民图》的照片。

为了通过日伪当局的审查,《流民图》改名为《群像图》,作者被迫在报纸上发表一篇能够通过审查的《启示》。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正殿展出,络绎不绝的人群静静地走过那漫长而悲哀的画卷。仅在开幕之际,50套《流民图》的照片就全部售空。当天,日伪当局就禁止了画展,当蒋兆和正要离开现场时,一位监督收场的中国警察走到画家面前,恭敬地敬了个礼。二人泪眼相望。

婚姻

萧琼,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的女儿,画家萧琼参观了《流民图》画展,第二年,萧琼与蒋兆和结为翰墨姻缘。蒋兆和时年40岁,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新中国成立后,蒋兆和以满腔热忱用自己的画笔歌颂新社会和新生活。他画面上的人物不再是乞丐、流浪汉、苦力出卖者或其他受命运拨弄的人,而是新社会的建设者、自己国家和土地的主人。

绘画艺术展

2015年7月9日~8月23日,“我法——蒋兆和绘画艺术研究展”在武汉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汇集了艺术家蒋兆和不同时期的50余件作品,包括雕塑、书法、画稿、水墨人物作品以及文献照片原版画册等。其中,蒋兆和1943年创作的、如今已成为20世纪中国画史诗巨作的《流民图》,其珍贵底稿也现身亮相。

蒋兆和毕生践行“为民写真”的理念,通过一个个小人物呈现出时代的大背景,折射出一种社会的真实状态和人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人物画涉及各个历史时期的题材和人物,可谓“写尽苍生”,成为百年来中国历史变迁的时代见证。在作品《卖子图》、《卖小吃的老人》、《街头叫苦》等作品中,战争苦难在他的笔画勾勒间直指人心。

相关书籍

书籍简介

《蒋兆和论》

作者:刘曦林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蒋兆和论》主要介绍了他的艺术创作过程和他的作品多幅。20世纪上半叶,以蒋兆和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先驱们敢于直面人生,关注现实,他们的开拓精神使得人物画逐步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执著于民生关怀成为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核心所在,也使得20世纪的中国人物画贴近了大众,贴近了时代。且有不少作品笔墨精妙,造型生动,余味隽永,臻于高品位。

作者简介

刘曦林,1942年生,先后毕业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研究生班。历任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主任、主任,为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编委;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高级艺术顾问。以美术理论及中国现代美术史为研究方向,著有《艺海春秋—蒋兆和传》、《郭味蕖传》、《中国画与现代中国》等,主编有《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选》等。爬格之余,兼事中国书画创作。

图书目录

第一章人生、艺术与时代

一、一个世纪

二、两个时代

三、四个时期

1.艺术准备期

2.艺术盛期

3.新生与困顿期

4.晚期

四、五大主题

1.人生的价值

2.战争与和平

3.人物肖像

4.祝颂抒情

5.教书示范

第二章融会中西的造型与笔墨

一、历史上的中外美术融合

二、在20世纪融会中西的新潮中起步

三、中西一理,求二者之精

1.画之本旨,中西一理

2.中西有别,取长补短

3.创造意识与时代意识

四、素描与笔墨的矛盾

五、造型、笔墨与精神表现

第三章直面人生的批判现实主义

一、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

1.席勒首先使用“现实主义”概念

2.库尔贝揭起“现实主义”旗帜

3.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

(1)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2)典型性与个性的统一

(3)关于倾向

二、现实主义与中国现实

三、蒋兆和的选择

四、蒋兆和与徐悲鸿创作思维之异

第四章造型艺术的悲剧

一、人生价值的毁灭与肯定

二、人生的悲剧

三、精神的悲剧

四、民族的悲剧

五、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第五章《流民图》析

一、《流民图》自身析

二、社会效果析

三、创作动机析

四、所谓“授意”析

五、躲避轰炸析

六、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析

七、艺术表现析

第六章肖像艺术与以写我心

一、早期的肖像作品

1.油画肖像

2.素描肖像

3.雕塑肖像

二、水墨人物肖像

三、历史人物造像

四、写真、传神与写心

第七章结构方式与诗文题跋

一、中西章法与透视的灵活运用

二、半身像构图

三、全身像构图

四、群像构图

五、内外结构与诗文题跋

第八章新生、困顿与升华

一、艺术基调的转换

二、在艺术“滑坡”的背后

三、十年恶梦

四、再度新生

五、真实的晚年

第九章教学体系的探索

一、早期艺术教育实践

二、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的创立

1.确立中国画的基本造型法则

2.认清西画素描的基本造型规律

3.吸收西洋素描之长,建立中国画的素描教学体系

三、水墨人物画造型规律的总结

1.白描是水墨变化的基础

2.笔墨的变化与相互关系

3.形神论与人物画写生的最高准则

第十章在蒋兆和之后

一、在20世纪美术史上

二、当代现实主义人物画的第二梯队

三、蒋兆和弟子群与第三梯队

四、又一代“校外传人”

五、蒋兆和留下的课题

第十一章在国界之外

一、在欧美

二、在日本

三、在苏联

第十二章杜甫很忙

附录:

一、蒋兆和年表

二、蒋兆和研究、评论、重要报道之书目、文目索引

后记

作品赏析

上世纪五十年代什么意思

每一百年为一个世纪,2000年后是21世纪,即现在,上世纪20世纪就是从1901年开始到2000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是1951至1960年间.
2023-06-24 14:08:162

中国上世纪50年代农村的生产形式

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生产发展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等生产经营方式50年代农村生产队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土地是集体经营,一个村分几个生产小队,由小队长组织劳力进行一系列耕作直至入仓。第二,社员不得无故不工,手艺人外_要交挂钩钱,意思是他不_工了,交的钱用来补其他社员的劳动报酬。第三,缴公粮,所收粮食由公社大队协商分发社员标准,余粮上交国家粮库以支援国家的粮食差额。肯定的告诉你,50个年代的生产队是这样的,早七点到生产队上工,三三两两陆续都到了小队部,然后呢,由队长分配今天的生产任务,如,张三,李四到小队后面平整土地,供日后队部存放杂物,再如,王五,赵六到镇上将分配给我小队的化肥用车取回,周八,胡九等人随队长到河塘抓鱼,供节日里给社员分配,这是简单的缩影。
2023-06-24 14:08:221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那些年

“五十年代”是指一个世纪的第5个十年,现在特指20世纪50年代:即1950年--1959年。
2023-06-24 14:08:291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琅岐岛发生了什么故事?

上世纪50年代,琅岐人民在农业生产和海防前线建设中取得巨大成绩,著名诗人贺敬之赞颂“琅岐岛,英雄的岛”;老一辈革命家邓子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鼎丞(时任最高检察院院长)、叶飞(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等都莅临琅岐视察;1959年11月,以时任文化部部长田汉同志为首的中央慰问团在金砂乡隆重演出,琅岐人民有幸目睹艺术大师梅兰芳、侯宝林、严凤英等的风采。《人民日报》曾以通栏标题“阳光普照琅岐岛”,报道琅岐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绩。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简报”也专题报道琅岐金砂乡农业生产大发展与琅岐万人挑灯修建琅岐幸福水库的情景。昔日的辉煌,是琅岐人的骄傲;昔日的辉煌,永远鼓舞琅岐人不断前进!
2023-06-24 14:08:351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是如何看待苏联的?

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觉得这个国家还是非常友好的,对中国人挺不错
2023-06-24 14:08:495

怎么样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条件

由于旧中国,以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陈国夫等四大家族为代表官僚资本主义牢牢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民资资本极其微弱,再加上新旧军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长期战乱,中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里,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广大农民生活艰苦,劳动积极性不高。 所以20世纪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就必须进行改造,在城市将散落的资本主义企业统一起来,促进了工商业的恢复,在农村将土地分给农民,后来又实行人民公社,将大量农产品投入到工业建设上来,又可以兴修农田、农村基本建设等,为中国工农业崛起坚定了基础。 因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是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正确的。
2023-06-24 14:09:041

上世纪五十年代,土耳其军队的作战实力怎么样?能超过希腊吗?

实际上凯末尔之后的土耳其肯定强于希腊,综合国力决定的
2023-06-24 14:09:125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是如何看待苏联的?

苏联老大哥。
2023-06-24 14:09:272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是什么水平

大部分被批斗,求自保
2023-06-24 14:09:353

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gdp

316亿美元。在1950年代,中国虽然也是世界穷国,但毕竟面积大、人口多,GDP总量还是挺能唬人的,1953年中国GDP316亿美元,世界排名在15名。
2023-06-24 14:09:411

上世纪50年代重大事件?

朝鲜战争,反右运动,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大跃进运动 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023-06-24 14:09:591

50年代湖南“百虎围村”事件:十年2000人落入虎口,围村另有原因吗?

是有着其他的原因,因为当时对于自然保护不是很好,所以惹怒了动物。
2023-06-24 14:10:062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什么著名的欧美文学作品?

办法给认定个人好
2023-06-24 14:10:532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拍一部电影需多少费用?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拍一部电影需要多少费用?大概是100多万。
2023-06-24 14:11:001

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与今日社会主义改革在农业上有怎样的历史关联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确实,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革命,说得准确点,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正是这场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权的杠杆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互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 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何搬走中国人民实现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这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手中的政权,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正是经过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同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使原来与之大体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逐渐不适应起来,以致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页。)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应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领导全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枝节的、修修补补式的,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经济体制,不是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目的同“过去”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我们必须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错误的。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0页。)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建国初期,我们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城市已经取得了主导地位,但在广大农村,则没有公有制或者说很少。从1953年开始,我们通过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城市,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工人阶级完全摆脱资本家雇佣劳动的地位,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加上原来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剥削,按劳分配初步实现。可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已基本建立。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石,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又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就是这样的关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样的政治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体现,也是为经济制度服务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展开的,它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上世纪7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它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其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改革的对象来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以及科技、教育等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改革不是改革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 第二,从改革的目的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终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进行改革。 第三,从改革的原则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可见,改革不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像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准备。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当时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毛泽东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选》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0页。)虽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但当时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的现代工业处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包围中。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在这种特别严峻的情况下,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尽可能地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改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且变革原来的生产关系,大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不仅满足了当时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物质前提。 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初步实现了按劳分配。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同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集中体现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那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应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不相适应的一面。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可能的条件和前提,而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构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社会主义改革由此应运而生。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失误的纠正。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迈过了“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是有它的不足。在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最后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反思的结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改革中纠正过去的失误,特别是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就是直接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某些不足,就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言论来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试想,如果没有“当初”的实践,怎么能够“早知今日”呢?并且,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它不过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当然,我们更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2023-06-24 14:11:331

谁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usp理论

罗瑟瑞夫斯。USP理论是由美国广告人罗瑟瑞夫斯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旨在向消费者传达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
2023-06-24 14:11:401

上世纪50年代宝莱坞经典印度歌曲是什么

《调情魔师》片尾曲(纯音乐,抒情)Shut Up & Bounce-Sunidhi Chauhan(舞曲)Desi Girl(舞曲)-Sunidhi Chauhan主唱Crazy Kiya Re《幻影车神2》插曲2(11.2 MB )-Sunidhi ChauhanKaise Mujhe-Benny Dayal & Shreya Ghoshal(感人)Guzarish-Javed Ali & Sonu Nigam(等待)Love Mera Hit Hit(舞曲)Jashn-E-Bahaara(爱情)—Javed AliJashn-E-Bahaara(器乐版)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情字路上》Jai Ho (You Are My Destiny) (Instrumental)
2023-06-24 14:11:471

中国50年代发生了什么大事?

baba出生了
2023-06-24 14:11:557

二十世纪50年代云南军旅作家有哪些

二十世纪50年代云南军旅作家有苏策、饶阶巴桑、彭荆风、公刘、冯牧、寒风等。1、苏策苏策,1921年7月生于北京,是上世纪50年代崛起的云南边地军旅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创作生涯逾70年,文学作品创作共计40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远山在落雪》,长篇传记文学《名将之鹰》《陈赓传》,中篇小说《红河波浪》,中篇小说集《千言万语》,短篇小说集《生与死》《雀儿山的朝阳》等。2、饶阶巴桑饶阶巴桑,生于1935年,是云南军旅作家群中享有全国声誉的藏族军旅诗人,也是上个世纪50年代第一位成名的藏族青年诗人。1956年,饶阶巴桑在 《边疆文艺》 发表诗歌 《牧人的幻想》,此诗迅速被 《解放军文艺》 和 《人民文学》 转载,从此登上了中国文坛。饶阶巴桑五六十年代的代表作,还有 《母亲》 《从弦上出发》 《高山上》 《假若一声枪响》 《雪山之歌》 《爱的花瓣》 等。3、彭荆风20世纪50年代,彭荆风以《芦笙吹响的时候》《边寨烽火》等作品享誉文坛,成为云南边地军旅文学开拓者之一。代表作包括《当芦笙吹响的时候》《驿路梨花》《今夜月色好》《解放大西南》《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等。其中《解放大西南》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4、公刘公刘,本名刘耿直,20世纪50年代,云南边塞军旅作家群中代表诗人之一,19岁即以公刘的笔名发表杂文、诗歌等作品,1949年辞去在香港的报刊工作,又回广州来参加人民解放军,1950年随陈庚大军挥师云南。五十年代随军入滇,成为云南军旅作家群一员之后,公刘发表了三个著名组诗 《佧佤山组诗》、《西双版纳组诗》、《西盟的早晨》,之后还有诗集 《边地短歌》、《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 等,并参与整理了民间长诗 《阿诗玛》。5、冯牧冯牧,原名冯先植,(1919—1995),云南边塞军旅作家群的奠基者。20世纪50年代冯牧率领首批军旅作家,步行深入到西双版纳、阿佤山等边防连队和民族地区,写出了一大批及时反映新中国边疆生活巨变、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好作品。在其带领、辅导和直接帮助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一批富有才华的军旅作家,以颇具边疆民族特色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文学佳作迅速走向全国,引起广泛注意。他们与地方上有成就的作家们一起,共同创造了20世纪50年代云南文学界的辉煌。
2023-06-24 14:12:331

中国为什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中国为什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为什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阶到高阶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络,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络,不可分割的.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程序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此后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阶到高阶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络,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著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为什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上面有人说蒋介石军事不够强硬?是不是要讲明白点,是对内还是对外?对外不够强硬是真的。而如果是对内就不一样了,五次大围剿,后来说好联合抗日,还来个皖南事变,这叫不强硬吗?后来抗日结束,又撕毁双十协定,这还不强硬?拉美国人参战,美国人都不敢。这下特务们没话说了吧?连美国主子都不敢的事情,蒋介石能怎么样?社会主义的胜利不能说赢得民心的胜利,因为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宣言里讲的明白,共产党人和无产者的区别就是共产党人是以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大解放为己任,而无产者则侧重于本国的解放。共产党和无产者是血肉相连的,而不是赢得民心的资本主义的权谋。也正因为如此,这是历史的选择。得民心者得天下,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就不可能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蒋介石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美帝的利益,自然是全中国无产者的公敌!中国为什么这20世纪五十年代选择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你要知道,社会主义就根据我们的国情的.我们国家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选择和坚持的道路.如何评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旧中国,以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陈国夫等四大家族为代表官僚资本主义牢牢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民资资本极其微弱,再加上新旧军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长期战乱,中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里,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广大农民生活艰苦,劳动积极性不高。经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后,在城市将散落的资本主义企业统一起来,促进了工商业的恢复,在农村将土地分给农民,后来又实行人民公社,将大量农产品投入到工业建设上来,又可以兴修农田、农村基本建设等,为中国工农业崛起坚定了基础。因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是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正确的。为什么中国在五十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第一解放战争怎么打败国民党呢,是要斗地主分田地,得到农民支援,胜利后不能食言。第二解放初期怎么建设新中国呢,没钱一穷二白啊,没办法,把资本家的财产充公。第三既然蒋靠米国,我们也靠米国不合适,就靠苏联。第四更关键的是我们的目标共产主义呀,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更高阶阶段。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结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吗?”20世纪50年代,即1950——1059年。中国于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标志著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不可能是结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在五十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信奉共产主义的政党上台变成统治者。当然国家也就变成了社会主义体制。这个是人家用枪炮打下来的。难道还是给你们有选择的?
2023-06-24 14:12:461

上世纪五十年代南京有哪些拍卖行?

上世纪50年代南京有哪些的拍卖行的话 这些拍卖行的话现在都不是那么有名气
2023-06-24 14:12:532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篮球能买到吗

能。篮球,是以手为中心的身体对抗性体育运动。一种在室内外场地进行的球类运动,在上世纪50年代是可以买到皮篮球的,非常好玩,受人喜爱。
2023-06-24 14:13:021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剧

20世纪50年代有电视剧吗?难道楼主问的不是电视剧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
2023-06-24 14:13:104

上个世纪50年代中越之战中国曾经对越南使用过核武器吗

50年代?搞清楚再来提问!怎么可能用原子弹?那些外国人是弱智?不知道原子弹?
2023-06-24 14:13:184

1978年以来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对上个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吗?

56年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现在的“改制”就是把公有制改成私有制,所以,是和56年正好相反的过程。如果再想改成社会主义,可是难上加难了……
2023-06-24 14:13:253

上个世纪多少年代,人类开始使用空间望远镜,掌握了空间技术?

如果以人类开始使用空间望远镜为掌握掌握空间技术的节点的话,那么这个时间点是上个世纪90年代。因为1990年时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由航天飞机携带送入太空,它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太空望远镜。但是更多的观念上认为,人类进入航天时代,开始掌握空间技术的标志是在1957年10月4日(即上世纪50年代),当时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点其实存在一些矛盾。
2023-06-24 14:13:552

北京动物园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1955年4月1日,西郊公园正式改名为“北京动物园”。在1955年至1975年的20年间,北京动物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先后兴建了象房、狮虎山、猕猴馆、猩猩馆、海兽馆、两栖爬行动物馆等场馆,其中狮虎山、猩猩馆、两栖爬行馆等场馆使用至今,并成为北京动物园的标志建筑。1958年9月,经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批准,按照动物园的发展规划,征用长河北土地21公顷。北京动物园曾先后饲养展出过毛冠鹿、秘鲁企鹅、西里伯斯水牛、华南虎、北美麝牛、亚洲象、日本鬣羚、智利火烈鸟、美洲河狸、白犀、鼷鹿、暹罗鳄、中美貘、加勒比海牛、白唇鹿、阿拉伯狒狒、山魈、黑犀、象龟、绿狒、大羚羊、土豚等各国领导人赠送中国的礼品动物,以及北京动物园从国外征集采购和交换来的珍稀动物。1960年,成立由在京各有关单位专家组成的北京动物园科学技术委员会。共计67人,其中本园有21人。由于重视科学饲养动物,加强管理,重视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使不少珍稀野生动物很快适应人工饲养环境,并达到繁殖。50年代繁殖的珍稀动物有东北虎、紫貂、金猫、绿孔雀、非洲狮、水獭、河马、鸸鹋、斑马、白马鸡等。在科普宣传工作中,除利用动物说明牌、宣传橱窗普及野生动物知识外,还编印《东北虎》、《水禽》两本小丛书,绘制导游图和游览图等。60年代初,与国际、国内动物园之间的动物交换仍较为频繁。野骆驼、毛冠鹿、猩猩、褐马鸡、秘鲁企鹅、西里伯斯水牛等均为这时期得到的珍稀动物,并在国内首次展出。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国宝”大熊猫于1955年在园内首展,并于1963年本交繁殖成功。华南虎、金丝猴、白唇鹿、小熊猫、白熊、阿拉伯狒狒、黑犀牛等珍贵动物也达到繁殖。60年代初期,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园内的基本建设也受到影响。动物馆舍在整个60年代仅建一处,即1960年动工,1964年竣工的海狮馆,投资7.5万元,建筑面积150平方米,运动场面积900平方米。用旧房改建一处鸟舍。1965年,建首都体育馆时,占去园西部土地约4公顷。1966年因筹建首都体育馆,占用在园外的饲养场,经北京市规划局及有关单位批准,在十三陵地区征地2.3公顷筹建饲养场。
2023-06-24 14:14:021

为什么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很多物理学界的大佬?

因为那个时候非常的有需求,好多的时候都是刚从国外毕业
2023-06-24 14:14:4115

前苏联在不同年代曾进行过哪几次较大的教育改革?

sdvgsdgagd
2023-06-24 14:15:202

50年代前,没有农药,人们是如何获得蔬菜产量的?

我觉得是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办法吧,因为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他们脑袋还是挺灵活的。
2023-06-24 14:15:364

50年代湖南“百虎围村”事件:10年2000人惨落虎口,围村另有原因

上世纪50年代,刚刚建立的新中国还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状态,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了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而努力着。 在湖南省,开展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人们将适合种植农作物的荒地开垦出来,期间不可避免地对一部分山林进行了砍伐。 同时,还有猎人进山捕猎诸如野鹿、野牛、野猪、野兔等动物。 人们满心欢喜地辛勤劳作着,但是就在农田旁的山林中,一只只凶神恶煞的眼睛正对人们虎视眈眈。 1952年到1963年,11年里,湖南人民和老虎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人虎大战”,肆虐的虎灾一度威胁到了首府长沙。 华南虎 ,这是一种我国独有的虎种,仅生活在中国中南部分布,所以也被称之为“中国虎”。 目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有关专家认为,华南虎已经在野外绝迹了。而华南虎消亡的背后,则是人类与老虎抢夺生存地盘的“无奈”。 建国初期,百姓需要休 养生 息,湖南省政府鼓励百姓们开垦荒地、进山打猎,以维持生计。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开荒运动开始了,但是湖南省的山林中除了常见的一些野物,还生活着华南虎,人类的开荒就影响到了华南虎的生存。 根据计算,在野外,一只成年华南虎的体重大约是120-150公斤不等,需要吃8-13公斤的肉食,同时一只成年华南虎的生活空间至少需要70平方公里。 在这片森林中,还需要野鹿、野猪等多种动物作为老虎的食物来源,这些“食物”的种群数量也都需要数百只,整个生态链才能有序循环。 华南虎并不是群居动物,除了繁殖期间,雌虎雄虎会结伴生活以外,其他时间都是独自生活,所以整个华南虎群体所需要的生活空间是非常大的。 但是华南虎千百年来的平静生活被人类的开荒运动破坏了,一方面猎人们时常打猎,变相地抢走了老虎的食物。 另一方面,农民们砍伐山林开荒种地,也进一步缩小了华南虎的生活空间与其他野生动物的生活空间,而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华南虎受影响最大。 迫于无奈,华南虎开始迁徙,但是开荒种地是大势所趋,各地都在进行。 华南虎们的生活空间在一步步减小,食物也被猎人们抓走了很多,活动空间也是逐渐狭窄,为了生存,饥饿的华南虎们不可避免的把目光投向了“人类”。 于是1952年到1963年,湖南省爆发了持续11年的“虎灾”,死于老虎袭击的人类有很多,至少有2000名以上的百姓死于华南虎的攻击。 比如湖南省耒[lěi]阳县,一个小小的县城,在1952年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就有120多人死于老虎。 伤亡的家畜则不计其数,最严重的时候一天之内就有32人死于华南虎。 于是人类与老虎的关系陷入了恶性循环,人们需要更多的耕地、更多的木材、更多的食物,而这就需要去砍伐山林,于是华南虎的生存空间被缩小。 但是华南虎们也需要生存,于是猛虎下山进村吃人类饲养的家畜乃至伤人的事情屡屡发生。 又加上当时的人们还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所以针对华南虎的猎杀行动开始了。而在这猎杀过程中,就曾发生过一件奇事。 建国初期,我们新中国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当时的我们还不是如今的“基建狂魔”,公路、铁路远远没有如今这么四通八达。 在南方山区,生活必需品一般都是由山间的货郎在各个村子间游走售卖。 1957年9月的一天,货郎谢耀宗像往常一样进山收山货,他来到了位于湖南省通道县雪峰山南麓的高坪村。 这是一个小村庄,全村人口也就80人左右,是一个很普通的小村庄,自建村223年以来,祖祖辈辈都在雪峰山下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 让谢耀宗和村民们没想到的是,一次寻常的买卖山货,却见证了高坪村有史以来最惨痛的一天。 谢耀宗走进村子,开始挨家挨户售卖生活用品,顺便收购一些山货,还没等他走几家,村子里就开始出现怪异的现象。 先是村民们养的家畜开始躁动,本来安逸的散养鸡鸭四处乱跑,接着温驯的水牛们也开始狂躁地奔回村子,院前看家护院的狗也耷拉着耳朵趴在地上呜咽。 谢耀宗看着这种怪象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谢耀宗是常年行走在深山老林中的货郎,他深知平静的大山中暗藏的危险,他也知道动物表面蠢笨,但是面对一些危险的时候往往比人发现的要早。 果然,谢耀宗感觉不妙的时候,危险也已经出现了。 村头有人开始大声喊叫,当谢耀宗看清楚危机的来源后,直接遍体生寒、僵在当场。 只见山林间一头头斑斓猛虎逐渐走出,将村子包围起来。村子里不过80来个村民,而村外却是上百头华南虎,一场人间惨剧即将发生。 村民们燃起火把、敲着锣,希望以此惊散虎群,但是以往能够有效驱散野生动物的法子却不好用了。 虎群并没有被惊走,但是也没有直接冲入村子,在把村子包围起来后,就开始时不时地虎啸几声。 时间一点点过去,通道县也得知了高坪村的危机,派出了人手支援但也没有好方法能赶走虎群,生怕贸然行动导致虎群失控,攻击村民。 虎群一直没有进一步行动,只是静静地围困着村子,人们也不知道华南虎们为什么要围困村子,要知道“一山不容二虎”,可现在这里聚集了上百只华南虎。 直到虎群围村的三天后,一个村民无法承受压力,向大家坦白了实情。 原来这位村民时常会上山打猎,前几天他居然在山上发现了一只小虎崽,就把它抓回了村子里。 当这位村民将小虎崽放走后,虎群们似乎得偿所愿,也不再压抑凶性,开始撕咬家畜,甚至开始伤人。 当时的通道县副县长姚荣义回忆道: “吃人就吃得惨啊,背上背一个,肚子里一个,连娘一起三个,扛到山上那伢还在哭……”。 面对如此严重的“虎灾”,姚荣义寻找到了当时湖南省猎人界的第一高手,“打虎王”陈耆[qí]芳。 陈耆芳当时已经60多岁了,曾经的他只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猎户,并不是那个四处追杀华南虎的“猎神”,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是老人的孙子陈青乃的去世。 1952年秋天,陈耆芳让孙子去地里挖点红薯回来,可是孙子一直没回来。 当老人前去寻找孙子时,找到的只是孙子的一只鞋,和老虎的脚印。 陈耆芳认定是华南虎袭击了孙子,于是发誓要报仇,“虎灾”不绝则刀不回鞘。 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开始猎杀华南虎, 一年多的时间里,老人凭借着多年的狩猎经验和独门配制的毒药,猎杀了40多只华南虎,声名远扬。 猎虎的队伍从起初的父子3人,变成了一只50多人的大队伍。 老人是湖南耒阳人,而耒阳也是湖南“虎灾”最严重的地方。 1952年11月,耒阳县县长杨泽芝在县政府的大礼堂召开了“打虎大会”,会议内容就是组织“打虎”。 当时参会的有各个乡镇的负责人、县里武装部的负责人、以及各地的有名猎手,其中就有陈耆芳。 杨县长为了鼓励猎户们打虎,除了给猎户们配备了枪支,更是定下了每人每月300斤粮食的补贴。 当时商品经济还不是很发达,而粮食就是硬通货,一个月300斤粮食,激发了很多人参加“打虎”。 县政府管理成立了“打虎队”,而队长就是陈耆芳,老爷子虽然年近花甲,但是精神头很足。 他把队友分为6个小队,狩猎范围包含了耒阳、安仁、永兴三个县城周边的山林,在陈耆芳的带领下,“打虎队”战绩斐然。 “打虎队”成立于1952年底,从1952年底到1958年底,这7年间,陈耆芳带着猎手们转战于三县周边的茫茫大山中。 累计狩猎了138只老虎、198只野猪以及其他各种猛兽若干,这三个县的“虎灾”基本解决了。 耒阳县在这7年里一共狩猎老虎168只,其中就有138只是陈耆芳的战果,1953年的时候,那年陈耆芳平均10天就能猎到一只老虎,一时间声名鹊起。 “百虎围村”事件发生之后,陈耆芳被邀请到通道县剿灭“虎灾”,经过努力,平息了这场“虎灾”。 根据当时的通道县副县长姚荣义的回忆,当时陈耆芳怀疑“百虎围村”背后肯定是有虎王在指挥,不然老虎们不能这么统一行动。 之后陈耆芳也果然找到了这只虎王的踪迹,最终成功猎杀,姚荣义说那只老虎的体重得有300公斤以上。 而普通的成年华南虎体重只有120-150公斤左右,这只老虎确实是一只“虎王”。 1958年的时候,因为陈耆芳的打虎战果实在是过于惊人,陈耆芳还被邀请到了北京,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见,被授予了“打虎英雄”的称号。 陈耆芳也成为了当之无愧地“打虎王”,《人民日报》都曾经报道过他的英雄事迹。 根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省在这“虎灾”泛滥的11年里,至少猎杀了647只华南虎,大家可能觉得647只华南虎不是很多,可这仅仅是湖南省的“战绩”。 湖北、江西、浙江、广东、安徽、贵州、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区一样在捕虎。 因为这场猎杀,华南虎直接消失在了中国南方的丛林中。 1964年,因为“虎灾”已经过去,山林中已经见不到老虎的踪迹了,湖南省的“打虎队”都解散了。 老虎成为了一个仅仅停留在文字、言语间的动物,在那以后,即便是野生动物工作者也很难见到野外的老虎了。 1986年11月6日,湖南安仁县发现了一只华南虎幼崽,但它是被兽夹抓到的,因伤势过重,于11月21日死亡。 在国家林业局的相关资料中,这是最后一次接到有关于野生华南虎的发现报告。 之后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寻找野生华南虎的踪迹与人工繁育华南虎,可惜一直没有发现过野生华南虎。 湖南省曾组织了专门的考察组进行寻找,可惜20多年过去了,没有发现过虎爪印、虎粪等痕迹,但是一直未能拍摄到野生华南虎的身影。 人工繁育华南虎的过程也很缓慢,直到2022年,中国境内繁育数量最多的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动物园也仅有65只华南虎,距离以外的野生数量还差很多。 也就是30多年的时间,华南虎就从肆虐成灾到成为濒危保护动物,背后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自然的索取与掠夺。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每一种生物都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百虎围村”事件的幸存者谢耀宗,他没有记恨老虎,他的儿子谢长华,就对父亲当年的经历,以及陈耆芳老人平息“虎灾”的过程,进行了艺术化加工。 出版了一本小说《猎神与虎王》,描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而我们也更应该响应国家号召,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与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发展而消亡的野生动物太多了,不要让这些自然界中的鲜活身影变成书本上的图片。
2023-06-24 14:16:081

谁能给我几个五六十年代的男人名字,要土!

解放前:“富、福、贵、财”流行   解放以前,人们把富贵作为生活的最高标准,所以很多人给孩子起名都带有富、福、贵、财、祥等。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很多人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因此,在那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年代,“狗剩”、“拴住”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成为了活命的寄托。   1949年后:出生了很多“国庆”   新中国成立时,长期受压迫的中国人欢欣鼓舞,人们以各种方式庆祝共和国的诞生。建国后最初几年里出生的孩子,被长辈们冠以各种欢庆的名字。国庆、庆国、庆华、永庆、建国等名字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   1950年代:“援朝”、“卫国”见证硝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人名的变化又随抗美援朝、大跃进、人民公社等运动而变化。抗美援朝时期,援朝、卫国、卫东、爱国、和平等名字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烽火硝烟。陈家三姐弟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老大叫卫国、老二叫卫民、老三叫立功,颇有政治意义的名字,表达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五十年代中期正值共和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时期,因而人名中的建设、建强之类屡见不鲜,如高建设、李互助、张建强等。   1960年代:“跃进”、“胜天”如火如荼   大跃进年代,体现时代特色的卫星、跃进、跃华、超英遍布在人们的姓名中。孟跃进、潘胜天、戴红花、王超英、方卫星等,听到这些名字就能想到那个年代如火如荼的场面。   三年困难时期,自力、更生、抗洪、图强等名字,表现了那个年代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2023-06-24 14:16:182

上海美人王丹凤年轻时有多时髦?50年代以丝巾作发箍惊艳了上海滩

在上世纪50年代,提到老上海的美女,总是会绕不开大家熟知的绝色佳人:金嗓子周旋、民国女神阮玲玉、影后胡蝶等著名女明星,其中有一位长相靓丽洋气,是标准美人的典范,却很难用简短的语言来形容她的美,用张爱玲的话说:“宁波人漂亮得多,如王丹凤~~~”;而用老上海人的话说:“长得有点像王丹凤。” 当我为她惊艳动人的容貌为之惊叹时,她在年轻时的穿搭 时尚 感有着超前卫的吸引力。就像她手上当年的一件丝巾单品,站在微风中身姿挺拔,手举一条丝巾随风飘扬,对现在来说算不上什么 时尚 有档次的单品,但经她用来给头发凹造型做头上的发箍,简直可以说是当年风靡 时尚 圈的鼻祖,真所谓长得好看的穿什么都好看。 50年代的王丹凤有多时髦?从她的衣品穿搭可以看出。利用一件简单普通的丝巾发带,简约的素色丝巾,搭配一件印花“布拉吉”单品,风靡了50年代整个 时尚 圈。运用素雅颜色的丝巾,搭配印花元素的“布拉吉”,将丝巾摆脱单一的平庸感,成功晋升成为 时尚 圈的百搭饰品,时髦又减龄! 什么是“布拉吉”? 布拉吉,是由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过来就是连衣裙,是前苏联女性的日常服装,一种俄罗斯风格的连衣裙装,有泡泡袖元素,裙子下摆有很多褶皱的泡泡连衣裙,是50年代非常流行的 时尚 单品,从城市到乡村,成为当时最受女性欢迎的服装单品之一。 也正是王丹凤出众的气质与容貌,加上精彩的表演,令她在观众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成为上海滩人们追捧的偶像,她穿过的“布拉吉”更是在当时引领了 时尚 潮流,深受中青年女性的喜爱。 一袭简单的“布拉吉”,脚上搭配一双白棉袜,展现出女性们的青春俏丽,几乎人手一件。 回到丝巾头箍造型,简直就是 时尚 圈“崛起的黑马”,不仅仅是 时尚 秀场上的 时尚 宠儿,更是 时尚 博主与女明星们凹造型的好帮手!就像陈乔恩这一身异域风情的挂脖装造型,搭配一条丝巾,在中间打个结,瞬间给整个人提升了别样的风情,减龄又时髦。 最经典的就是石原里美的丝巾发箍造型,用一件简单的丝巾做发箍的装扮造型,早已被 时尚 圈里的仙女们列为“ 时尚 教科书”, 时尚 优雅又不失女人味。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王丹凤已经学会将丝巾这款配饰单品玩出了花样般的搭配方法,就像这一身七分阔腿裤,上身搭配一件白色衬衫,头戴丝巾做的发箍,简直就像如今的 时尚 都市丽人一样,丝毫没有年代的违和感,时髦超越了时代。 用曾与王丹凤一起共事的演员如此评价: “在以前,不管是物资匮乏还是困难时期,王丹凤总会在冬装上不同鲜艳颜色的绒线假领子来点缀衣服,每次都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总能给沉闷的寒冬增添几分妩媚与春色;她的美,深深烙印于灵魂,如同风情万种的画报,一笔一划用心勾勒着精致与优雅,由骨子里透露着那个年代女明星的傲霜风骨,从她的身上,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那个时代,看到了风起云涌的上海滩。” 从影40余年,从渔家姑娘到富家小姐,从温柔传统的小家碧玉到坚韧勇敢的独立女性,王丹凤在每一个电影时期都完美把握了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为观众呈现出中国女性不同阶段的形象,美丽动人。
2023-06-24 14:16:441

“天梯”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该剧根据重庆江津区中山古镇高滩村一对男女“爱情天梯”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讲述了一段冲破界限的动人爱情故事。
2023-06-24 14:16:587

上世纪指什么

1950-1959年
2023-06-24 14:18:184

上世纪五十年代什么意思

2023-06-24 14:18:387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那些年

1951--1960
2023-06-24 14:18:5310

上世纪有哪些著名人物光临金峰?

上世纪50年代,琅岐人民在农业生产和海防前线建设中取得巨大成绩,著名诗人贺敬之赞颂“琅岐岛,英雄的岛”;老一辈革命家邓子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鼎丞(时任最高检察院院长)、叶飞(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等都莅临琅岐视察;1959年11月,以时任文化部部长田汉同志为首的中央慰问团在金砂乡隆重演出,琅岐人民有幸目睹艺术大师梅兰芳、侯宝林、严凤英等的风采。《人民日报》曾以通栏标题“阳光普照琅岐岛”,报道琅岐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绩。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简报”也专题报道琅岐金砂乡农业生产大发展与琅岐万人挑灯修建琅岐幸福水库的情景。昔日的辉煌,是琅岐人的骄傲;昔日的辉煌,永远鼓舞琅岐人不断前进!
2023-06-24 14:19:141

50年代的中国发生什么事件

1950年10月-1953年7月抗美援朝;1950年12月-1951年10月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1953年-1956年对于农业、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日内瓦会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5年“高岗反党集团”及“胡风事件”;1955年4月18-24日万隆会议;1958年开始的反右运动;1958年-1962年(1957年11月-1958年8月大跃进运动)第二个五年计划;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9年4月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获首个世界冠军;1959年9月中国共产党八大;1959年7月-8月庐山会议;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2023-06-24 14:19:26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指哪几年?

1950年-1959年
2023-06-24 14:19:449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像人造卫星的升空,航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铁路方面如兰新,包兰,宝成铁路的建立。以及南京,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立,和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背景具体:1.国内: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恢复与重建。人民的生产热情较高,但是物质资源较匮乏。2.国际:一个世界,两大阵营。具体来讲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敌视、实行经济政治封锁禁运和军事上威胁。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1.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3.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我国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整个中国。二.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2023-06-24 14:20:091

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什么急急急!!!!

为了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023-06-24 14:20:151

梅兰芳究竟多有钱,50年代月薪两千,出场费十根金条,啥概念?

因为毕竟梅兰芳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演员,而且有非常多的人喜欢他,愿意为她花钱,所以当时他的出场费及薪资放到现在,已经可以在北京买房了。
2023-06-24 14:20:23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反映革命年代的代表作品是

  《创业史》、《青春之歌》、《红旗谱》,《红岩》等等。  《红岩》是196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  该书讲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  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书重印113次,再版2次,册数则超过了一千万。为红色经典作品,轰动一时。作者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此长篇小说《红岩》,后改编为红色电影《烈火中永生》。
2023-06-24 14:20:546

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与美国正处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英国与美国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北约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约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苏联是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雅尔塔体系形成。冷战时期,虽然美苏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争、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是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2023-06-24 14:22:112

电影《罗马假日》是讲述上世纪哪个时期的?

就是那个年代的事情啊,有什么问题么?从电影里也很容易看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罗马呀???
2023-06-24 14:22:184

上世纪中国工业最吊的城市

上世中国最吊的城市是沈阳,众所周知,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沈阳是中国最老牌的工业城市。
2023-06-24 14:22:251

哪些乐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变得突出

族舞曲》是彭修文先生编创于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同时,该时期为我国新型民族管弦乐发展的初期阶段,亦是乐器改革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早期阶段,在乐器改革活动中,对乐器的“系列化”改革是重要内容。通过对各版《瑶族舞曲》乐谱的对比,笔者发现不同乐器改革成果在各本乐谱中得以体现,不同系列乐器在作品中的运用往往对作品有着不一样的“润色”。一、关于《瑶族舞曲》各版本乐谱《瑶族舞曲》原为刘铁山、茅沅共同创作于1953年的西洋管弦乐作品,作曲家以瑶族长鼓歌舞为素材,丰富、生动地展现了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彭修文在原作基础上将其改编为同名民族管弦乐作品,至今仍时常上演。如今在舞台上经常演奏的民族管弦乐版《瑶族舞曲》基本为1980年的再编配版本①。通过对该作品民族管弦乐版乐谱的查找,笔者发现除上述198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乐谱外,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四个不同版本的乐谱,分别为50年代中央歌舞团版(简称“歌舞团版”)、5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管弦乐团版(简称“广播版”)、1957年北京大学民族管弦乐队版、1962年音乐出版社版(简称“62版”)。其中“歌舞团版”乐谱署名为“彭修文、秦鹏章改编”,后三版乐谱皆由彭修文改编;“62版”乐谱为简谱总谱,其他三个版本为五线谱总谱。关于“歌舞团”“广播”两个版本乐谱的具体编创时间,由于该两版乐谱属内部资料故均未明确标示具体出版时间、印刷版次等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歌舞团版”乐谱署名为“彭修文、秦鹏章改编”,并非彭修文一人完成;“广播版”乐谱署名为“彭修文配器”。结合二人生平②,可大致判断由彭修文、秦鹏章改编的“歌舞团版”《瑶族舞曲》为1953年后完成;“广播版”为彭修文于1954年—1956年期间完成。由于1957年北京大学民族管弦乐队版乐谱存在印刷错误以及乐谱严重残缺的问题,从而笔者将以“歌舞团版”“广播版”及“62版”三个版本乐谱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纵观彭修文40年艺术生涯所编创的作品,在其五六十年代早期作品中往往可以找到同一作品,不同编配版本的乐谱,如《将军令》《瑶族舞曲》《花好月圆》等。而在其后期的作品(如《秦·兵马俑》《揭天鼓吹》等)中,这种现象却并不多见。结合彭修文生平,其创作生涯亦由50年代开始,当时的彭修文在张晋德(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任团长)的倡导下,同时负责广播民族乐团乐队编制及乐器改革工作。于此期间,乐团在吸收前人乐器改革成果基础上,最先确立了以拉弦、弹拨、吹管、打击四个乐器组组合而成的新型民族乐队编制。可以说,彭修文早期作品的多版本现象与乐器改革及乐队编制问题有着密切关系。乐器改革活动并非本文所论述时间内特有的音乐现象。由20世纪20年代大同乐会着手对传统乐器的改良以及刘天华的“国乐改进”事业,至30年代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国乐队的乐器改革实施,再至五六十年代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的乐器改革活动,都是对我国传统乐器及器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相较于此前的乐器改革活动,一方面五六十年代所进行的乐器改革主要在政府的参与支持下进行,使得该时期的乐器改革更具广泛性、全面性。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乐器改革主要围绕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建设及需求所进行,从而该时期的改革成果更多应用、体现于民族管弦乐作品而非民族器乐独奏作品。在该时期围绕乐队所进行的乐器改革活动中对乐器“系列化”的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亦是最为明显的改革成果。笔者认为,“系列化”的乐器改革措施是对不同乐器系统整理的改革工作。具体表现为按性质将乐器纳入不同系统,并分组进行改良或研制,从而在音准、音域、音量、音色等方面得到改良。而通过对改良后不同系列乐器的尝试及应用则直接作用并最终形成了我国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的雏形。故笔者将对五六十年代各版本《瑶族舞曲》乐谱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对该时期乐器改革、乐队编制及作品三者关系进行探求。二、各版本《瑶族舞曲》乐谱中的乐队编制1. 各版乐谱中的乐队编制1954年,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开始对各组乐器进行系统整理及系列化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乐队的基本编制③:拉弦组:板胡、高胡、二胡、中胡、大胡、低胡;弹拨组:琵琶、秦琴、阮、小三弦、大三弦、筝;吹管组:梆笛、曲笛、新笛、高笙、中笙、中音喉管、低音喉管、海笛、中音唢呐。而通过对各版本《瑶族舞曲》乐谱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彭修文于多次编配过程中对乐队编制下各组乐器的使用均有调整。关于各版本《瑶族舞曲》中乐器的使用,结合乐谱列表(见后表)。可以看出,在三个不同版本乐谱中,所使用乐器皆有改动,如“歌舞团版”及“广播版”乐谱中拉弦组所使用的“系列化胡琴乐器”,于“62版”乐谱中将低音拉弦乐器改为“系列马头琴”;“广播版”“62版”乐谱中对改革后秦琴、“系列化笙”“系列化唢呐”及低音喉管的使用。从而可看出乐改成果对作品及乐队编制的直接影响以及乐器改革活动的持续性。2.乐队编制所体现的系列化乐器改革(1)拉弦组系列乐器“歌舞团版”“广播版”乐谱中,拉弦组使用的系列化胡琴乐器——粤胡(高胡)、二胡、中胡、大胡、低胡④,为广播民族乐团1954年乐器改革活动的重要成果。乐团乐器改革小组将各项乐器作为一个系列进行改良,对琴筒(圆形、多角形)、琴弦(金属弦)、弦轴制定严格材料、尺寸,固定每件乐器的定音。通过以上改革措施,系列化胡琴为乐队演奏提供了相对统一的音色,音域扩展至5个八度,从而提高了拉弦组的表现力。在“62版”乐谱中,对拉弦组低音乐器的使用改为系列化马头琴——大马头琴、低马头琴,此为广播民族乐团乐改小组1956年的改革成果。系列化马头琴的共鸣箱为梯形,面板为桐木材质,并在传统两根弦基础上增加了一根弦,且琴弓置于琴弦之外。经试用与演出,这两种新研制的乐器音质淳厚,与拉弦组其他乐器能够较好地融合,补充了拉弦组低音的不足。(2)弹拨组乐器改革在“广播版”“62版”乐谱中,弹拨组使用了改革后的秦琴。1954年乐器改革小组在传统秦琴基础上加入了一根低音弦,使秦琴的整体音域向低音区扩展了五度。“歌舞团版”《瑶族舞曲》所使用的系列化弹拨乐器——中阮、大阮,为广播民族乐团乐改小组1954—1956年的改革成果。乐改小组在采用杨荫浏先生“按照十二平均律把半音品排满”的建议后,将传统阮改为二十四个品并以十二平均律排列,音域扩展至三个八度且可自由转调。外观方面取消了尾杆,面板上开两个圆孔形音窗,对音箱作有少许改动,形成了拱形面板、鼓形边框,有效地增大了音量、改善了音质。此外,系列化阮采用了机械弦轴,有效避免了散弦跑音现象。中阮、大阮的改良弥补了弹拨组的中音区、次中音区的不足。(3)吹管组乐器改革在“广播版”“62版”《瑶族舞曲》中,吹管组使用了系列化笙及低音唢呐、低音喉管。对笙的改革实施方面,1954年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改革小组在十七簧笙的基础上增加了八个簧片,试制出二十五簧笙,补全了半音,扩大了音域,从而基本解决了转调与高低音颠倒的问题;同年,乐器改革小组在广东民间乐器“喉管”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加长管体、计算音孔位置,研制出中、低音喉管,音色粗实、敦厚,音区较改革前低一个八度左右。通过对各版乐谱乐队编制的比较,可以看出由最初仅有拉弦组使用了系列化胡琴乐器;至吹管组所使用的高、中音笙,低音唢呐,低音喉管,弹拨组所使用的秦琴、中阮、大阮;再至对低音拉弦乐器系列马头琴的使用。一方面所体现的是乐队编制配备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彭修文对乐队低音表现力的追求。三、系列化乐器改革于作品中的应用及体现通过对《瑶族舞曲》不同版本乐谱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彭修文在多次编配过程中对作品结构均有调整。关于各版本《瑶族舞曲》的作品结构列表如下:可以看出,彭修文改编的各版《瑶族舞曲》在作品结构上基本按照原作四部分框架改编而成。其中“广播版”与“62版”的结构一致,“歌舞团版”在具体乐句、乐段等方面作有小的调整,在各版乐谱结构不同处,往往亦有着对不同乐器的使用。彭修文在作品中对不同系列化乐器的使用,体现了彭修文丰富作品音响、表现力的尝试,并集中表现于音色、音量及音域三个方面。1.音色方面正如彭修文所讲:“我在移植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以某种乐器替换某种乐器,而是从音乐表现出发,从音色的表现特性出发来选择乐器。”⑤各版本《瑶族舞曲》的引子部分均为8小节长度。引子部分的动机为对轻击长鼓声音的模仿,相较原作管弦乐版本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的拨弦,民族管弦乐弹拨组与胡琴乐器的拨奏在音色上则更加丰富且富于弹性。“歌舞团版”乐谱中,引子部分的旋律声部由拉弦组乐器二胡、中胡、大胡、低胡作强拍的支持,同时与弹拨组乐器琵琶、秦琴、扬琴、阮作弱拍伴奏所共同完成。此外,与其他版本不同,“歌舞团版”乐谱中引子部分的结尾,第二乐节级进下行结束于最后的E音处,扬琴声部反向上八度的跳进并以倚音装饰,形成了中音区的点缀。相较原作,为基调神秘静谧的引子部分增添了些许活泼的色彩。在作品的实际演奏中,低音问题一直是我国民族乐器的“软肋”。在“62版”乐谱引子部分,拉弦组低音乐器改为低音马头琴,结合伴奏织体的改变使得低音声部更加坚实、淳厚。在各版本《瑶族舞曲》中,作品第一主题的陈述皆由高胡音色开始,并围绕高胡音色进行展开。在“歌舞团版”乐谱中,旋律进行的声部转换值得我们注意,主题旋律声部的演奏顺序如下:粤胡(高胡)—琵琶—二胡、扬琴—二胡组、扬琴—吹管组—曲笛、低音喉管、中胡—曲笛、笙、中胡、大胡—曲笛、琵琶、三弦、粤胡、二胡、中胡—曲笛、唢呐、琵琶、粤胡、二胡、中胡、大胡—曲笛、琵琶、三弦、阮、粤胡、二胡组—短笛、笙、唢呐、琵琶、三弦、阮、胡、二胡、中胡。可以看出,第一主题旋律声部的进行由粤胡、琵琶所代表的高声部开始,并在中、低音乐器的加入后使主题各声部的发展逐渐丰满。无论在乐队编制上,或是旋律声部的乐器使用上,可以看出彭修文对低音声部的重视以及对各声部音色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是建立在低音声部逐渐完善的基础之上的。正如彭修文总结:“有的民族乐团多年来的音色偏于尖的、硬的、薄的,当然这些也是民族乐器的特性。但特性往往也是局限性,你如果把不尖的、不硬的、厚实的音色补充到乐队来你的乐队也就全面了。”⑥此外,“歌舞团版”所使用的吹管组乐器十分具有特色——由于吹管组各乐器发声原理的不同导致音色的不同。在第一部分旋律行进中,曲笛、笙、唢呐及低音喉管的不同组合,体现了薄膜共振(笛)、压迫簧(低音喉管、唢呐)、气柱共鸣(笙)乐器不同的音响共鸣。在这其中,气柱共鸣与薄膜共振乐器的组合往往能够相互弥补中、高音声部的不足。在“歌舞团版”乐谱短膜笛吹奏的主题旋律处,笙与低音喉管的三连音吹奏起到了连绵不断的中低声部支持。同时,在此处笙与笛的音色结合中,笙的四度双音软化了笛子尖锐的音色,使音响明亮且稳重。唢呐的音色在没有适当吹管乐器组合的铺垫或衬托下是尖锐且单调的。在第一主题吹管组主题旋律的进行中,唢呐并没有一开始便出现,而是在第二次吹管组奏出的主题旋律中短暂奏出,且主要作为声部的补充出现。彭修文准确、恰当地运用了唢呐音色上的特点,将其安排于作品第一部分结尾处的最后一个乐节。此处为乐队对主题旋律的齐奏,而唢呐在此前笙笛组合的铺垫烘托下,于后半句强有力地奏出为乐曲热情的结尾增加了坚定的气质。在《瑶族舞曲》管弦乐版本第一主题的四次演奏中,主要是弦乐组与木管组声部间的音色对比,铜管乐器始终以和弦或持续音的方式作为伴奏。而在民族管弦乐版本第一主题的旋律声部进行中,拉弦、弹拨、吹管组乐器皆参与主题的演奏,使主题色彩更加丰富。同时,各声部乐器伴奏织体的变化、不同组乐器组合所产生的音色、音响效果,扩展了乐队音响的张力。在作品结构方面,彭修文在原作品旋律旋法“鱼咬尾”的基础上,通过对主题旋律的重复,各声部的音色渲染、以不同乐器演奏主题的方法进行了扩充,从而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第一主题的音乐情绪。2.音域方面“歌舞团版”乐谱中,作品的引子由弹拨组乐器及二胡乐器的拨奏完成,其中琵琶、三弦、中阮为旋律声部,其他乐器为低音的支持。“
2023-06-24 14:22:321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件?

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像人造卫星的升空,航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铁路方面如兰新,包兰,宝成铁路的建立。以及南京,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立,和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背景具体:1.国内: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恢复与重建。人民的生产热情较高,但是物质资源较匮乏。2.国际:一个世界,两大阵营。具体来讲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敌视、实行经济政治封锁禁运和军事上威胁。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1.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3.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我国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整个中国。二.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2023-06-24 14:22:381

袁隆平的主要贡献和事迹(200字左右)

中国水稻育种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1930 年 9月7日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先后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农学院、西南农学院教授等职。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杂交稻是选用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第1代杂种稻 , 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和增产潜力 。 70 年代先后主 持育成了南 优 2 号等 杂交水稻品种,1975年又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使杂交水稻得以大面积推广,比常规良种约增产20%左右。这是水稻育种史上继矮化育种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为此他在1981年荣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年荣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金 质奖章 ,1987 年获 联合国 教 科文组织科 学奖。1993年获美国布朗大学设立的菲因斯特饥饿奖。在国内外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著有《杂交水稻》等。 回答者: chc812 - 初入江湖
2023-06-24 14:2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