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颗苹果
-
夜郎和滇国
具体如下: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武帝乃拜唐蒙为郎中将,从巴蜀笮关入夜郎,招降了夜郎侯多同,将其地划入犍为郡。蜀郡西部的邛、笮(西夷)部的君长亦请求归附,“如南夷(夜郎)例”“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邛、笮可置郡”。于是汉朝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命司马相如使西夷,在西夷邛、笮地区设一都尉,10余县,均属蜀郡管辖。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朝积极准备重新开拓西南夷,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朝军队平南越,接着“行诛隔滇道者且兰,斩首数万,遂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侯始依南粤,南粤已破,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 汉朝全部控制了夜郎地区。接着又诛反抗汉朝的邛君、笮侯,冉駹等部皆震恐,请求置吏,汉朝便“以邛都为粤(越)嶲郡,笮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将蜀西部的西夷地区完全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汉朝曾以诛南夷兵威招降滇王,但遭到滇的联盟诸部劳浸、靡莫的反对,汉朝便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出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朝在滇国境内设益州郡,赐滇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至此,汉朝基本上将西南夷地区纳入其统治范围。
相关推荐
云南滇王是什么档次的酒
高档。1、云南君和酒业公司依托罗平独特的酿酒秘方、独特的地里环境、独特的气候、独特的酒窖、独特的技艺、独特的酿酒原料等天然酿酒条件,打造滇王老窖洞藏珍品名酒。2、云南省名酒,企业信用等级a级,滇王老窖连续获云南省十佳名酒荣誉,畅销云南全省,成为云南白酒行业第一品牌。2023-06-20 19:58:231
古滇王国的历史
在汉朝以前,滇池、抚仙湖一带建立了古滇国。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楚顷襄王时(前298年─前263年)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近蜀黔中以西。至滇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沃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指出在楚顷襄王时,庄蹻奉命南征。大约在前279年时,领兵通过黔中郡,经过沅水往南,攻略西南。连克且兰(今贵州省福泉市一带),征服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一直攻到滇池(今云南省昆明市一带),征服了黔中、夜郎、滇等地区。庄蹻以兵威戡定其地属楚,正要归报楚王,而楚国的巫郡、黔中郡在前277年时再度被秦国攻占,庄蹻回国之路断绝,遂留在滇池自立为滇王,号“庄王”。秦始皇时,曾打败破滇国,并开通五尺道至当地,但秦朝灭亡后,交通再度中断。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时,滇国归降,并在当地设置益州郡管辖,纳入了汉王朝的疆域。同时赐“滇王之印”,并允许滇王继续管理他的臣民。东汉时,随着汉朝郡县制的进一步推广、巩固以及大量汉族的迁入,滇国和滇族被逐渐分解、融合、同化,最终完全消失。据黄懿陆《滇国史》的考证,古滇国当在东汉元初二年(115年)才完全灭亡。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更为先进的铁器文化之中了。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有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蹻入滇。不久,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庄蹻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无从考证了。但在庄蹻入滇之前的若干年里,滇人青铜文化已进入鼎盛时期。考古学家李昆声教授说,抛开艺术成就的因素,这时的楚文化应比滇文化先进,至少,楚人穿鞋子,而滇人打赤脚,但滇墓里似乎并没有留下他带进云南的多少楚文化踪影,也有学者质疑这段记载。 公元前1世纪左右,这个孤立的王国终于走到了终点。一位称雄滇池的滇王,向汉朝的使者提过一个认真的问题。他问:汉朝与我谁更大?在他的眼里,世界不会比滇国的地域大多少。可是,不久之后,这位可爱的滇王连同他的天堂,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世界远比他想象的广大得多,复杂得多。汉人的迁入让内地文化从此大规模地进入云南,仅仅在短短100年过程中,滇人的文化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2023-06-20 19:58:381
滇王和献王关系
滇王和献王关系为:献王曾经是滇王的手下。献王曾经是滇王的手下,献王自立为王后脱离了滇王,在献王死后,献王手下的得力干将带着献王墓的地图投奔滇王,想要在滇王府中求一线生机。滇王的名号是以云南的别称所命名的,足以见得滇王的地位是在献王之上的。献王曾经统领着整个古滇国,统领着云南一带,献王一直在滇王的手底下做事,献王产生了自立为王的想法,于是在滇王被他国攻击的时候献王趁乱脱离滇王的管控,选择自立为王。献王非常想得到长生并且求助了很多人,最后选择在悬崖上修了一座宫殿,在献王死后把尸体放在了修建的宫殿当中。献王想成为神仙已经想疯了,他觉得在悬崖上建立一个宫殿就可以招来神仙,从而帮助献王复活。献王为了让自己的尸体不腐烂,在墓室当中设立了很多机关,献王在设立这个墓室的时候,动用了很多人力和财力,坑害了很多老百姓。献王怕自己死后宫殿会被其他人销毁,所以在献王墓当中设立的机关招招致命,只要触发机关很有可能会丧生于此。2023-06-20 19:58:581
鬼吹灯中滇王墓在那里?
云南?~好象是2023-06-20 19:59:326
云南虫谷献王和滇王什么关系 为什么献王墓的地图会在滇王墓里
《云南虫谷》里,献王墓应该是最惊险的一个墓了,胡八一等人真的是九死一生才走出来。在这本书里,其实还有一个滇王。大家也好奇,《云南虫谷》献王和滇王什么关系? 在原著小说里是这么描述的,滇王是当年古滇国的王,统治云贵一带,而献王古滇国中的一个王,简单来说,滇王就是献王的上司。 西汉最后剿灭古滇国时,献王趁滇王即将亡国时自立为王,又挣扎着存在了一段时间,最后献王眼看自己也要无力抵抗时,率领余部躲进深山老林,就在这个时期修建了献王墓。 献王墓是很惊险的,传闻雮尘珠就在献王墓里,但是大家一直都没有找到。 其实,当年陈瞎子还是陈玉楼的时候,就去找过献王墓。 陈玉楼去献王墓是因为他想挽回自己的名誉,之前盗瓶山古墓时,几方势力损失惨重,陈玉楼极其看重名誉,他知道此事过后,自己常胜山总舵把子的地位可能会保不住,便将主意打到了献王墓上,想要干一票大的。 原本他想邀请鹧鸪哨一同前往,可鹧鸪哨满脑子都是西夏黑水城可能藏有雮尘珠之事,对献王墓不感兴趣,两人便分道扬镳,陈玉楼后来也在献王墓中因毒雾瞎了眼睛。 也是因为在献王墓的失败,陈玉楼自感对不起兄弟,就没有回家,而是四处漂泊,以算命为生,成为了陈瞎子。 很多人可能还觉得奇怪,既然献王不是滇王的兄弟,那么为什么献王墓的地图会在滇王墓里呢? 原因是献王死了之后,他的手下为投奔滇王,便把这墓室地图献给了滇王,并声称也能为他找到如此风水宝地,所以这献王墓地图才会出现在滇王墓中。 在现实里,古滇国其实是真实存在的,当初考古人员在云南河泊所进行发掘工作时,就发现了许多西汉中期的文物,并且其中还有关于滇国的印章,从古文物上证实了这个滇国是真实存在的。 由出土的文物中还可以看到,这里的青铜器制作已经是十分精细,上面甚至包含了歌舞以及狩猎等画面,从这些文物中还能推断出,这里的人大多是从事农业以及狩猎,生活主要是依靠自己自足。2023-06-20 20:00:451
滇王是不是汉武帝分封的一个王候
不是滇国(前278年——前109年),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公元前278年,楚将庄硚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其目的是征服当地人归附楚国,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滇国,都城在今晋宁县晋城。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五百年,出现于战国初期而消失于西汉初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2023-06-20 20:02:372
滇王墓在哪里
滇王墓在云南省昆明市。古滇国的古墓群,以晋宁石寨山古墓群最具代表性。青铜时代的墓葬大都集中在石寨山中段,分布密集。石寨山古墓群经过5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清理了87座战国末期至西汉墓葬,出土文物几千件,种类多样。昆明,别称春城,是云南省省会、滇中城市群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昆明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中部,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处在南北国际大通道和以深圳为起点的第三座东西向亚欧大陆桥的交汇点,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昆明的总体地势是北部高、南部低,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中部隆起,东西两侧较低。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红色山原地貌次之。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m之间。昆明属北纬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度,年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以上。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年降水量1035mm,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2023-06-20 20:02:451
滇王金印是在哪里发现的,外形是怎样的?
发现于云南三晋宁石寨山古滇王族墓葬群的滇王金印,是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赐予滇国国王的一枚金印,是古滇王国存在的证据。这枚发现于墓漆棺底部的滇王金印通体完好如新。印作蟠蛇钮,栩栩如生地雕刻了一只身体蜷在一起的蛇,蛇背有鳞纹,蛇首抬起伸向右上方。印面每边长2.4厘米,印身厚0.7厘米,通纽高1.8厘米,重89.5克。纽和印身是分别铸成后焊接起来的。文乃凿成,笔画两边的凿痕犹可辨识,篆书,白文4字,曰“滇王之印”。2023-06-20 20:03:051
滇王之印说明了什么?
滇王之印说明了“古滇国”的存在,同时也证明了《史记》文献记载的可靠。滇王之印是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滇王金印的印章形制,根据《汉旧仪》当属列侯的规格,但却是王印,这表明滇王国同西汉中央王朝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x0dx0a更多关于滇王之印说明了什么,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3e605a1615828163.html?zd查看更多内容2023-06-20 20:03:121
滇王之印是授予哪个地区少数民族首领的
汉元狩年间封滇国大将张仁果为滇王,10多年后,汉武帝元封年间,授滇王之印给张仁果。2023-06-20 20:03:193
滇王之印的重要意义
关于“滇王之印”的意义,有一点值得指出。“滇王之印”的出土,不但确证了“古滇国”的存在,同时也证明了《史记》文献记载的可靠。就是说,一颗金印,既证明了云南古代历史,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历史。在考古学上,像这样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相一致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也是为什么“滇王之印”会由国家征调而入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原因之一。2023-06-20 20:03:261
古滇王国的滇国君主列表
下表是由《滇国史》所整理出来的,由于缺乏文字材料,大部份的滇王墓还无法确认其本名及年代。庄U0002b3cb(前278年——前256年)M33墓主(前256年——前224年)M12墓主(前224年——前178年)M3墓主(前178年——前?年)M13墓主(前?年——前?年)M71墓主(前?年——前123年)尝羌(M6墓主)(前123年——前85年)2023-06-20 20:03:501
李家山 滇王是谁? 滇王族
1972年春,在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发掘战国至东汉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多件,闻名遐迩的牛虎铜案出土于24号墓。这次发掘虽然是在“文革”中,但是发掘一公布,就轰动了海内外。1989年江川县人民政府将李家山公布为江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隆冬至次年初夏,又对李家山进行大规模发掘,发掘古墓50余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1993年1月,李家山发掘被国家认定为199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3年,中国文物精华展在上海举行,国家文物局指定云南省送展李家山文物。“十一”国庆,李家山15件(组)文物被置于上海博物馆显著位置展出,又一次轰动海内外;1993年11月,李家山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证明,李家山滇国王族墓地的时代从战国后期一直延续到东汉初,与石寨山相始终。所要指出的是,从“两山”的出土文物来看,李家山自战国后期就已进入青铜文化的兴盛时期,随葬品数量多质量高的大墓层出不穷;但同一时期的石寨山,仍以几件大多是陶器为随葬品的小墓为多见。到了西汉,“两山”并驾齐驱,同处于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西汉中期,石寨山有了某种想要超过李家山的迹象,但到了东汉初,石寨山已明显衰落,而这一时期的李家山仍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墓葬涌现,出土的青铜器也更多地保存了原滇国的风格。专家推断,李家山较石寨山繁荣时间早,衰落时间晚,中间从未中断。这充分说明,滇国统治者先发迹于李家山一带,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曾将滇国中心移向石寨山一带。当西汉中央王朝灭滇国时,滇王残余势力又退回李家山一带,直到中原王朝推行郡县制最后取代滇王政权。可以肯定地说,李家山自始至终都是滇国的中心地带。从《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中,人们知道在战国末期至汉武帝时期,云南滇池附近有地方政权名为“滇”,楚威王(公元前339一前329年)时,曾使将军庄蹻至滇池,“以兵威定属楚”,后因无法再与楚联络,这位庄将军只得率其众“变服,从其俗,以长之”。汉武帝时,为寻找由西南达身毒国的对外通道,遣使至滇,受到滇王尝羌友好相待。数年后(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以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汉朝就在滇王之地置益帅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但是,由于这些记载过于简略,而且在“赐滇王王印”事件后,有关滇和滇王国的记载即神秘消失,以至有人对司马迁的记载是否可信,是否真有滇王国存在,产生怀疑。这种怀疑,直至“滇王之印”出土后,才逐渐消失。 根据莆田庄严研究会《楚庄王至严光一脉世系》载:“楚庄王—楚共王—庄昭—庄陕敖—庄章—庄周—庄谓—庄善—庄蹻(豪)—庄懼—庄建昭—庄梦恂—庄顷—庄既毅—庄彭祖—庄遵—庄无儋—庄鹤年—庄释菱—庄光”。作为云南人,当然可以看出:庄蹻其人的存在,并且称越王二十年,由于在越地生活时间较长,庄蹻留下了长裔;庄蹻王滇二十年(当时中原不知),我们知道,滇国第七代持“滇王之印”的常羌逝世于公元前86年的史实。故,福建和云南有庄蹻后裔,并在1405年郑和下西洋或之前,有播迁至台湾、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国家等海外者。 由于秦灭楚、滇国都城(呈贡苴兰城)被坼,滇王室出现分化,公元前223年,第三代王室成员一部分入秦,成为维和使者;再由于秦帝国的短暂。《楚汉英列传》之二十九回载:秦将庄不识(职)守于平阳津,及闻沛公兵犯,遂与手下商议对策,引手下3000人尽降沛公。沛公大喜,皆封为属将士。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最后,刘邦战胜了项羽。《史记》载:“以舍人从至霸上(长安东十三里),以骑将入汉,还击项羽,属丞相守”。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庄不识(守相,一郡之长称守,由将军冲任,可征发一郡兵力进行征伐。):汉高祖功臣,封“武疆侯”(为汉高祖所封一百三十多位列侯之一,食禄两千石的官)。《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载:庄不识生婴,袭封简侯,婴生庄青翟(?—公元前115年):高祖时大将,汉代大臣。武帝时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文帝时袭爵“武强侯”;公元前118年—公元前115年,任相三年,时置张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从巴蜀道开通西南夷,役数万人;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十二月十五日,于官场争斗中,自杀于狱;与汉赋才子庄忌、司马相如同时。在今庄氏郡望和堂号中有“天水郡望”,“武强堂”。 汉武帝时,滇国(都城:晋宁晋城)始归汉朝。三国时任滇王者率其家眷入益州(今四川成都广汉市。高祖置郡地,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风光秀丽,是盛行独特的青铜文化的成都平原中心地。),接受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的熏陶。今有庄氏七言绝句式字派:“文迎红开成瑞景,元良大振运时光。云朝中正重家德,青福将华永杰昌。”“文迎红开”典指:西汉汉武帝的文治武攻,赐滇王印;“成瑞景”典指:迁成都、瑞丽、景宏;“元良”典指:东汉开国光武帝刘秀(庄光同学)改立太子刘庄(汉明帝);“大振”典指:庄蹻兵威;“运时光”典指:庄光与时俱进改严光;“云朝”典指:庄蹻王滇;“中正”典指:春秋中原霸主楚庄王芈侣正宗;“重家德”取为家重德的儒家思想之意;“青福将”典指:汉相庄青翟、越王庄蹻,取将相之门之意;“华”典指:楚国称华夏;“永杰昌”典指东汉问责滇王之印随葬史,而置永昌郡,取以史为鉴,繁荣昌盛。这一谱系字派的解读,不免牵强附会,但反映出庄蹻王滇及其裔孙播迁的历史信息,同时也反映出成都、昆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以至于所出现的文化差异。云南玉溪的新平、元江、红河上游如今有七万人,过“关门、闭门”节的“傣雅人(花腰傣)”是最后的滇王室后裔。滇国灭亡之后,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滇人”大部分迫于昆明人不断东进,所带来的压力,以及对王莽当政后的高压政策不堪负重。于是,自东向西、向南移动,最终止于西双版纳地区与元江流域,与当地“鸠僚”、“濮”等百越民族支系融合,形成了今天傣族的祖先。“滇人”有少部分仍留居滇池区域,据《中国导游—云南》载: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庲降都督府迁于味县(曲靖)。东晋时,中原分争,南中爨氏(《新篡·云南通志》载:先秦楚国令尹子文的后代,汉代末年得其姓。)得以发展,成为最强大。咸康五年(339年),爨琛独霸南中。至唐天宝七年(748年),南昭灭西爨,爨氏统治南中先后409年。爨统治时,正置中原战乱频繁,无力顾及边疆。故爨氏虽奉中原王朝,实际成为云南的主宰者,史称“开门节度,闭门天子”,从而创造了“开门、闭门”的两个节日。就象元朝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边疆各族人大量迁入,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等信仰伊斯兰教同汉、蒙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一样。爨琛及其裔孙称霸南中后,“爨”字也被作为爨氏统治区域各族人民的统称,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爨人”也就逐渐形成。其主要由汉族移民与“滇人”,以及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爨氏统治时期,经济以农耕为主,畜牧业为辅。《云南文史博览》载:爨氏统治区以味县(曲靖)为中心分二境,味县以西为西境(西爨),以东为东境(东爨)。西境为爨氏直接领地,经济文化较东境发达。就民族而言,西东二爨分别为白蛮和乌蛮,即白族和彝族的先民。与“滇人”和“爨人”组成一样,滇、爨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爨文化中的土著文化,主要表现为东爨乌蛮酋长创造的蝌蚪文(也称毕摩文),乌蛮巫师曾用它记下大量的天文、地理、历算、经书、医学、文学、谱牒等资料。至于汉文化和土著文化的融合,表现在夷化过程中,各民族和部落村邑都有“鬼主”及其祖先崇拜,有众多的原始氏族图腾虎、牛、蛇、火、稻等,以及各种原始崇拜信仰、民间习俗等等 。 总的来说,爨文化上承古滇文化,下启南昭大理文化。在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庄蹻建立的滇国在云南文化发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不难看出庄蹻支裔,及其庄蹻所统率的二万楚、越将士后裔的影子了。摩尔根曾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说:“在流传到历史时期的一些制度和生活风俗中,保留下来某些事实,这些事实显然有助于说明他们早先的状况。2023-06-20 20:04:071
古滇国有几代滇王
庄蹻(前278年——前256年)M33墓主(前256年——前224年)M12墓主(前224年——前178年)M3墓主(前178年——前?年)M13墓主(前?年——前?年)M71墓主(前?年——前123年)尝羌(M6墓主)(前123年——前85年)2023-06-20 20:04:171
滇王金印的介绍
滇王金印是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赐予滇国国王的一枚金印,是古滇王国存在的证据。2023-06-20 20:04:231
滇王之印的介绍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金印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血,背有鳞纹。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后,对云南实行羁縻统治。2023-06-20 20:04:381
滇王电池怎么样?
特别好用,又特别好2023-06-20 20:05:041
广州滇王与南越王展南越王展览
“滇王与南越王”展时间:2021年1月25日-4月18日地点: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票价:免费“滇王与南越王”展于2021年1月25日至2021年4月18日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开幕当天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对公众免费开放。本次展览是继“大汉楚王与南越王”“中山王与南越王”“齐鲁汉风”“寻找夜郎”之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主办的第五个汉代诸侯王展。该展览由云南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和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等六家文博机构共同主办,共展出滇粤两地289件(套珍贵文物,为观众重构2000多年前的滇、南越两个地方王国的历史图景,展现滇文化和南越文化的独特魅力。汉帝国边疆的两道异彩滇国是汉代西南地区实力较强的属国,战国末至西汉早期达到全盛。在汉武帝开发西南夷过程中,滇国逐渐融入华夏,并于公元前109年降汉。西汉晚期,滇国走向衰落,至东汉已不见于史籍。史书记载“汉赐滇王王印”,这一记载在1956年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滇王之印上得到印证,滇王和其亲属的墓地所在也由此得以证实。随着江川区李家山墓群、昆明羊甫头墓群等遗址陆续发掘,滇文化的轮廓逐渐清晰,目前学界多将滇文化定位于以滇池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及东部地区。青铜器上的滇国史诗滇国出土文物品类之盛大、技艺之精湛、所展示的文明之高卓,令世人震惊。滇文化遗物迄今已出土上万件,以青铜器为大宗。滇人极富创造力,他们充分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巧夺天工的冶铸技巧将两千多年前滇国社会的一幕幕场景鲜活地刻铸于青铜器上,将瞬间凝固成了青铜器上的滇国史。造型独特、装饰精巧的青铜器具有典型的滇文化特征:贮贝器多用于贮放贝币,其器盖上雕铸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或大型场景,主题涵盖祭祀、纺织、狩猎、掳掠、赶集、舞蹈等。滇越文化,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越人是滇国的主体民族,许多滇国文化有着鲜明的百越民族文化特征:滇国青铜器上的滇人继承了古越人“椎髻文身”的传统,房屋模型扣饰形象反映了滇人居住于越式干栏建筑中。此次展出的西汉时期广州陶屋、南越王宫署遗址出土的“万岁”瓦当以及望柱等文物则反映了南越国在干栏基础上对中原建筑技术的吸收和融合。此外,铜鼓、羽人等越族特色器物或纹饰均在两地有所发现,可见滇国与南越国无论在地缘、族属还是文化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023-06-20 20:05:101
司马迁《西南夷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 #能力训练# 导语】《西南夷列传》是一篇民族史传,记述了我国西南地区在秦汉时代的许多部落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风俗民情,以及同汉王朝的关系,反映了司马迁民族一统的历史观念,表现了他的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思想,有其进步意义。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司马迁《西南夷列传》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西南夷列传》原文 作者:司马迁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厓駹。其俗或士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厓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馀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 建元六年,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馀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蒙乃上书说上曰:“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馀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馀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彊,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上许之。乃拜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馀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馀县,属蜀。 当是时,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转相饟。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秏费无功。上患之,使公孙弘往视问焉。还对,言其不便。及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筑朔方以据河逐胡,弘因数言西南夷害,可且罢,专力事匈奴。上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於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馀辈。岁馀,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 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也。已平头兰,遂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会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 南越破後,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筰侯,厓駹皆振恐,请臣置吏。乃以邛都为越巂郡,筰都为沈犁郡,厓駹为汶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 上使王然于以越破及诛南夷兵威风喻滇王入朝。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洸、靡莫,皆同姓相扶,未肯听。劳洸、靡莫数侵犯使者吏卒。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於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 太史公曰:楚之先岂有天禄哉?在周为文王师,封楚。及周之衰,地称五千里。秦灭诸候,唯楚苗裔尚有滇王。汉诛西南夷,国多灭矣,唯滇复为宠王。然南夷之端,见枸酱番禺,大夏杖、邛竹。西夷後揃,剽分二方,卒为七郡。 西南外徼,庄蹻首通。汉因大夏,乃命唐蒙。劳洸、靡莫,异俗殊风。夜郎,邛、筰称雄。及置郡县,万代推功。 【译文】 西南夷的君长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夜郎的势力大。夜郎以西的靡莫之夷也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滇的势力。从滇往北,那里的君长也多得用十来计算,其中邛都势力。这些夷国的人都头梳椎髻,耕种田地,有聚居在一起的城镇和村落。他们以外的地方,西边从同师往东,直到北边的楪(yè,叶)榆,称为嶲(x?,西)和昆明,这些夷人都把头发结成辫子,随着放牧的牲畜到处迁徙,没有固定的居住之地,也没有长帅,他们活动的地方有几千里。从嶲往东北去,君长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徙(s?,思)和筰(zuó,昨)都势力。从筰往东北去,君长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冉駹(máng,忙)的势力。他们的风俗是,有的是土著之民,有的是移徙之民,都在蜀郡的西边。从冉駹往东北去,君长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白马的势力,都是氐族的同类。这些都是巴郡、蜀郡西南以外的蛮夷。 当初在楚威王时,派将军庄ue00f率领军队沿着长江而上,攻取了巴郡、蜀郡和黔中郡以西的地方。庄ue00f是从前的楚庄王的后代子孙。庄ue00f到达滇池,这里方圆三百里,旁边都是平地,肥沃富饶的地方有几千里。庄ue00f依*他的军队的威势平定了这个地方,让它归属楚国。他想回楚国报告这情况,正赶上秦国攻打并夺取了楚国巴郡、黔中郡,道路被阻隔而不能通过,因而又回到滇池,借助他的军队做了滇王,改换服式,顺从当地习俗,因此当了滇人的统治者。秦朝时,常頞曾大略地开通了五尺道,并在这些国家设置了一些官吏。过了十几年,秦朝灭亡了。等到汉朝建立了,把这些国家都丢弃了,而将蜀郡的原来的边界当作关塞。巴郡和蜀郡百姓中的有些人偷着出塞作买卖,换取筰国的马,僰(bō,波)国的僮仆与牦牛,因此巴、蜀两郡特别富有。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大行王恢攻打东越,东越杀死东越王郢以回报汉朝。王恢凭借兵威派番阳乏唐蒙把汉朝出兵的意旨委婉地告诉了南越。南越拿蜀郡出产的杞酱给唐蒙吃,唐蒙询问徙何处得来,南越说:“取道西北牂柯江而来,牂柯江宽度有几里,流过番禺城下。”唐蒙回到长安,询问蜀郡商人,商人说:“只有蜀郡出产枸酱,当地人多半拿着它偷偷到夜郎去卖。夜郎紧*牂柯江,江面宽数百步,完全可以行船。南越想用财物使夜郎归属自己,可是他的势力直达西边的同师,但也没能把夜郎象臣下那样加以役使。”唐蒙就上书皇上说:“南越王乘坐黄屋之车,车上插着左纛之旗,他的土地东西一万多里,名义上是外臣,实际上是一州之主。如今从长沙和豫章郡前去,水路多半被阻绝,难以前行。我私下听说夜郎所拥有的精兵能有十多万,乘船沿牂柯江而下,乘其没注意而加以攻击,这是制服南越的一条奇计。如果真能用汉朝的强大,巴蜀的富饶,打通前往夜郎的道路,在那里设置官吏,是很容易的。”汉武帝同意唐蒙的主张,就任命他为郎中将,率领一千大军,以及负责粮食、辎重的人员一万多人,从巴符关进入夜郎,于是会见了夜郎侯多同。唐蒙给了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让他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夜郎旁边小城镇的人们都贪图汉朝的丝绸布帛,心中认为汉朝到夜郎的道路险阻,终究不能占有自己,就暂且接受了唐蒙的盟约。唐蒙回到京城向皇上报告,皇上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这以后就调遣巴、蜀两郡的兵士修筑道路,从僰直修到牂柯江。蜀郡人司马相如也向皇帝说西夷的邛、筰可以设郡,皇帝就派司马相如用郎中将的身份前去西夷,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将按南夷的方式对待他们,给他们设置一个都尉、十几个县,归属于蜀郡。 在这个时候,巴郡、蜀郡、广汉郡、汉中郡开通西南夷的道路,戍边的士卒、运送物资和军粮的人很多。过了几年,道路也没修通,士卒疲惫饥饿和遭受潮湿而死的很多,西南夷又屡次造反,调遣军队去打击,耗费钱财和人力,却无成果。皇上忧虑此事,便派公孙弘去亲自观察询问。公孙弘回京禀告皇上,声称不利。等到公孙弘当了御史大夫,这时汉朝正修筑朔方郡城,以便凭借黄河驱逐匈奴,公孙弘乘机屡次陈说开发西南夷的害处,因此可暂时停止开发活动,集中力量对付匈奴。皇上下令停止对西夷的活动,只在南夷的夜郎设置两县和一都尉,命令犍为郡保全自己,并逐渐完善自己的郡县体制。 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呆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 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汉朝使者回到京城,于是极力陈说滇是大国,值得让他亲近和归附汉朝。汉武帝对这事留心了。 等到南越造反时,皇上派驰义侯用犍为郡的名义调遣南夷的军队。且兰君害怕他的军队远行后,旁边的国家会乘机虏掠他的老弱之民,于是就同他的军队谋反,杀了汉朝使者和犍为郡的太守。汉朝就调动巴郡和蜀郡原想去攻打南越的八个校尉,率领被赦从军的罪犯去攻打且兰,把它平定了。正赶上南越已被攻破,汉朝的八个校尉尚末沿牂柯江南下,就领兵撤回,在行军中诛杀了头兰。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国家。头兰被平定后,就平定了南夷,在那儿设置了牂柯郡。夜郎侯开始依*南越,南越被消灭后,正赶上汉军回来诛杀反叛者,夜郎侯就到汉朝京城朝见皇上。汉武帝封他为夜郎王。 南越破灭之后,以及汉朝诛杀且兰君、邛君,并且杀了筰侯,冉、駹都震惊恐怖,便向汉朝请求称臣,为他们设置官吏。汉朝就把邛都设置为越嶲郡,筰都设置为沈犁郡,冉、駹设置为沦山郡,广汉西边的白马设置为武都郡。 皇上派王然于利用破南越及诛杀南夷君长的兵威,委婉劝告滇王前来朝见汉朝天子。滇王有军队数万人,他旁边东北方有劳(jìn,近)和靡莫,都和滇王同姓,相互依*,不肯听从劝告。劳和靡莫屡次侵犯汉朝使者和吏卒。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天子调动巴郡和蜀郡的军队攻打并消灭了劳和靡莫,大军逼近滇国。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因此没有被诛杀。滇王于是离开西夷,率领全国向汉朝投降,请求为他们设置官吏,并进京朝见汉武帝。于是汉朝就把滇国设置为益州郡,赐给滇王王印,仍然统治他的百姓。 西南夷的君长多得用百来计算,唯独夜郎和滇的君长得到了汉朝授予的王印。滇是个小城镇,却汉朝宠爱。 太史公说:楚国的祖先难道有上天赐给的禄位吗?在周朝时,他们的先祖鬻熊当了周文王的老师,后来的熊绎又被周成王封到楚蛮之地而立国。等到周朝衰微之时,楚国领土号称五千里。秦国灭亡诸侯,唯独楚国的后代子孙还有滇王存在。汉朝诛杀西南夷,那里的国家多半被消灭,只有滇王又受到汉天子的宠爱。但是平定南夷的开始,是在番禺见到了枸酱,在大夏看到了邛竹杖。西夷后来被分割,分成西、南两方,最后被汉王分设为七个郡。 【赏析】 该文是一篇民族史传,记述了我国西南(包括今云南以及贵州、四川西部)地区在秦汉时代的许多部落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风俗民情,以及同汉王朝的关系,记述了汉朝的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和王然于等抚定西南夷的史实,描述了夜郎、滇等先后归附汉王朝,变国为郡,设官置吏的过程,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最终将形成一个和睦的多民族国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司马迁民族一统的历史观念,表现了他的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思想,有其进步意义。 文章头绪甚多,但结构安排却井然有条,前后映照,重点突出(主要写夜郎和滇),“文章之精密”(吴见思《史记论文》),达到“无隙可蹈,无懈可击”(李景星《史记评议》)的程度,有较高的艺术性。2023-06-20 20:05:171
有没有关于大理国或者古滇国的历史资料和书籍?
对,,都,需。要的,明,白,问。我。就,好啦,2023-06-20 20:05:285
夜郎自大文言文译文
1. 跪求夜郎自大的文言文 原文: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出处:《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现代文详解: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有抬起头来,望了望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有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这只能说明因为来往不方便,不知道其他的地区,所以滇王和夜郎王都以为自己的国家最大,却不知道汉朝有多么的辽广。 司马迁在这个故事里叙述了夜郎国和汉朝的一个外交事件,其实当时夜郎王和颠王都只是因为没有信息的朴素的发问。就象一个农民,第一次进成里,然后问,城里粮食产量高还是我们乡下产量高啊?这样的问题虽然有点可笑,但更多是含有无知的成分。 后世“夜郎自大”之谓,主要还是真对因无知而妄下结论者的讽刺。 成语“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 造句: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夜郎,今贵州省赫章县。 2. 夜郎自大 译文: 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待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 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 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夜郎自大》,选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 原文: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扩展资料 《西南夷列传》是一篇民族史传,记述了我国西南(包括今云南以及贵州、四川西部)地区在秦汉时代的许多部落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风俗民情,以及同汉王朝的关系,记述了汉朝的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和王然于等抚定西南夷的史实。 描述了夜郎、滇等先后归附汉王朝,变国为郡,设官置吏的过程,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最终将形成一个和睦的多民族国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司马迁民族一统的历史观念,表现了他的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思想,有其进步意义。 文章头绪甚多,但结构安排却井然有条,前后映照,重点突出(主要写夜郎和滇),“文章之精密”,达到“无隙可蹈,无懈可击”的程度,有较高的艺术性。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夜郎自大 3. 文言文:夜郎自大的课文全稿您能给我看就给谢谢司马迁的一段文字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大约战国时代,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君长国。汉武帝时,唐蒙奉命于公元前135年出使南越国,了解到夜郎位于巴蜀通往南越的要道上,有便捷的水路可通抵南越的都邑,便向朝廷建议开发西南夷,依靠巴蜀的富裕、夜郎的水路和精兵,有效控制南越的分裂变乱。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夜郎地区设置郡县,将夜郎划入版图。公元前111年,夜郎派兵协同征伐南越反叛,遣使入朝,汉王朝授予夜郎王金印。 夜郎国的具 *** 置,史籍记载都很简略,只说:“临??江”,其西是滇国。??江是汉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据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国都邑番禺(今广州)的记载,考订为贵州的北盘江和南盘江。 多数人认为,夜郎国的地域,主要在今贵州的西部,可能还包括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及广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在考古发掘未提供出可靠证据前,这样的争论必然还将继续下去。 夜郎灭国于西汉末期,汉成帝河平年时(公元前28—25年),夜郎与南方小国发生争斗,不服从朝廷调解。 汉廷新上任的??郡守陈立深入夜郎腹地,果断地斩杀了名叫兴的夜郎末代国王,并机智地平定了其臣属及附属部落的叛乱。 从此后,夜郎不再见于史籍。 夜郎国存在了约300多年,其文明发展在西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 汉开发西南夷后,在巩固国家统一的大战略中,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多次在诗作中提到过夜郎: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还。” (《流夜郎赠辛判官》)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 李白所说夜郎,为唐玄宗天宝年时在今贵州桐梓一带所设的夜郎郡,时间上距夜郎灭国已700多年。 此前晋朝也曾在贵州设置过夜郎郡,地点大约在今贵州北盘江上游,距夜郎灭国也已300多年。 历史上用夜郎作县名更出现过多次,上述前后两夜郎郡的首邑都叫夜郎县。 此外,唐初在今贵州石阡一带曾设置过夜郎县。不久在今湖南新晃一带又设置过夜郎县。 宋代也短时间在湖南新晃设置过夜郎县,这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叫夜郎的县名。 。 4. 夜郎自大的词语解释 词义:比喻盲目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反义: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妄自菲薄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出处: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实例:驾炮车之狂云,遂以~。恃贪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 典故:“夜郎自大”属汉语圈认知率最高的一类成语。汉语工具书都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西南曾经有一个夜郎国。但这成语其实是一段误读的历史。 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到清代已广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成书于光绪后期的晚清小说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写道:“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 英文解释:Extremely arrogant 例句: 而且巴西面对的最大的危险可能是:夜郎自大。 And perhaps that is the biggest danger facing brazil:hubris. the conceited King of Yelang. 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 A cock is valiant on his own dunghill. Every cock crows on its own dunghill. play the great man. stop acting as though you were it. 5. ”夜郎自大”这个典故的意思 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成语解析: 【解释】: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释义: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示例】:驾炮车之狂云,遂以~。恃贪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自命不凡、旁若无人、目中无人、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鷽鸠笑鹏、目无余子、惟我独尊、妄自菲薄、目空四海、不可一世、井蛙语海、唯我独尊、自高自大 【反义词】谦虚谨慎、大智若愚、自暴自弃、自惭形秽、虚怀若谷 扩展资料 典故: 据汉书记载,在汉朝时期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1333431376666,我国西南地区有一个小国,名叫夜郎国,它的疆域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一带,国王姓竹。相传从前有一个女子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水上飘来一根三节长的大竹筒子,并且隐隐约约听见竹筒里似乎有小孩的啼哭声。 她连忙放下衣服,把竹筒捞上岸来,剖开一看,里面果然有一个小男孩。于是便欢欢喜喜地把这个小男孩抱回去抚养,并以“竹”字作为他的姓。后来,这个小男孩长大了,居然当上了夜郎国的国王。 夜郎国地处偏远的山区,交通很不方便,消息也十分闭塞。在当时,它虽然算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它的国土却小得可怜,充其量不过与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而且出产很少,连牲畜也不多。 但是,这个国王却很骄傲,自以为他统治的国家很大、很富裕。因此,当汉朝的中央政权派出使臣前去夜郎国访问时,他竟不知高低地问:“汉朝和我的国家相比,哪一个大?”2023-06-20 20:05:441
江郎自大文言文译文
1. 江郎才尽文言文的翻译和原文 原文:“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 译文: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2. 文言文版< > 这个典故是出处《南史·江淹传》 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 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 释义“江郎”,指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 渐渐衰退。“尽”,完,没了。江郎的文才没了。比喻才思减退。 故事 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 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 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 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 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 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采了。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 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 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 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3. 谁可以告诉我江郎才尽的译文 江郎才尽 -------------------------------------------------------------------------------- 江淹,是我国南北朝时南朝的著名作家,早年曾写过不少感人的诗赋。 他的著名作品有《恨赋》和《别赋》,都有着浓厚的感伤情调,是就社会上各种各样人物的愁恨和离情别绪来加以描绘的。《恨赋》概括了当时许多贫贱的知识分子的血泪,曲折地表现了他们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别赋》在艺术上比《恨赋》更为成熟。尤其象“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抒情气氛极浓的名句,更富有感染力。 这些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是和他早年的处境有很深的关系的。江淹曾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早年依附宋建平王刘景素,不被重用,甚不得志,反被陷害入狱。《恨赋》、 《别赋》就是他这一时期生活感触的真情流露。 但是江淹到了晚年,先后依附萧道成、萧衍等,逐步做起了大官,过上了安富尊荣的生活,文学才能显著减退,就很难再写出好文章了。 关于此,《南史·江淹传》还有专门记载:江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返”。他曾任宣城太守,当他罢职回家的时候,停船在禅灵寺,夜里梦见一个自称张景阳的人,对江淹说:“以前我送给你一匹锦缎,现在该到还我的时候了。”江淹遂从怀中抽出几尺锦缎,那人很生气,说他把锦缎剪裁得快完了。正在埋怨,见丘迟(当时一文人)站在旁边,张景阳便对丘迟说,“剩下这几尺,也做不成什么了,就送给你吧。” 还有一次,江淹住在冶亭,又梦见一人,自称郭璞,对江淹说:“我的笔在你那里多年,现在可以还给我吧?”江淹随即向怀中一摸,竟真的有一支五彩笔,也只好归还郭璞。 经过这两个奇特的梦境以后,江淹写起诗文来,再也没有名言佳句了,人们称这是“江郎才尽”。 很显然,这里的“送锦”。“还笔”等等,纯属说梦。说“江郎才尽”,还不如说他是生活“尽”了。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作的源泉哪能会不枯竭呢? 4. 文言文翻译 九洪钟雷鼓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①,故二千里候之②。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 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③,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 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④,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⑤;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⑥。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⑦,夷、齐所以长叹⑧。虽有窃秦之爵⑨,千驷之富⑩,不足贵也。" 士元曰:" 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注释」 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为刘备中郎将。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汉末名士,曾向刘备推荐庞统、诸葛亮。 ②故:特意。候:探望。 ③带金佩紫:喻显赫的地位。金指金印,紫指紫绶。 ④邪径:斜径,小路。 ⑤伯成:指伯成子高,尧时贤人,禹为天子,他辞掉诸侯回家种地。耦耕:二人并耕,此指耕种。 ⑥原宪:孔子弟子,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为官。桑枢:用桑树作门,喻贫寒之家。 ⑦许、父:许由和巢父。尧舜时期的两位隐士,尧想把君位让给许由,许由拒绝,归隐箕山。 ⑧夷、齐:指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都不肯继承君位。周灭商后,二人不食周黍,饿死在首阳山。 ⑨窃秦之爵:战国末年,吕不韦将和自己同居的邯郸美姬献给秦王子楚,生下嬴政,即秦始皇。嬴政即位后,封吕不韦为相国,所以说他" 窃秦". ⑩千驷之富:见《论语。季氏》:"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民到于今称之。" 驷:四匹马拉的车。 「译文」 南郡庞士元(庞统)听说司马德操(司马徽)在颖川,特地从两千里之外赶来看望他。到了那里,正遇上司马德操采桑叶,庞士元在车里对他说:" 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绶,哪能窝窝囊囊,做这些妇人做的事呢!" 德操说:"你先下车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却不考虑迷路的危险。从前伯成宁愿种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原宪桑枢瓮牖,也不愿做官住毫宅。哪有住在华丽屋子里,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几十个侍女环绕的人,能做出一番伟业呢?这就是为什么许右、巢父慷慨辞让,伯夷、叔齐感叹国家灭亡,饿死首阳山的原因呀。即使吕不韦窃取了相国那样的高官,齐景公有四千匹马的财富,也不显得珍贵啊。" 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缘之地,没听到什么高深道理,如果不是亲自敲洪钟、击雷鼓,就不会知道它们的轰鸣声了。" 5. 跪求夜郎自大的文言文 原文: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出处:《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现代文详解: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有抬起头来,望了望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有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这只能说明因为来往不方便,不知道其他的地区,所以滇王和夜郎王都以为自己的国家最大,却不知道汉朝有多么的辽广。 司马迁在这个故事里叙述了夜郎国和汉朝的一个外交事件,其实当时夜郎王和颠王都只是因为没有信息的朴素的发问。就象一个农民,第一次进成里,然后问,城里粮食产量高还是我们乡下产量高啊?这样的问题虽然有点可笑,但更多是含有无知的成分。 后世“夜郎自大”之谓,主要还是真对因无知而妄下结论者的讽刺。 成语“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 造句: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夜郎,今贵州省赫章县。 6. 文言文《傅显昏聩》翻译 原文: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 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翻译: 奴仆傅显,喜欢读书,很懂文学。他也稍微知道(些)医药(知识),性情迂腐而迟缓,看上去如同(一个)迂腐萎靡的老学士。一天,(傅显)迈着优雅的步伐行走在市场上,逢人就问:“看见魏三哥没有?”有的人指示(魏三)在什么地方,(傅显就)又迈着优雅的步履前往。 等到相见,傅显喘息半天。(魏三)问他见(自己)有什么事,傅显说:“刚才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困了在打盹。小孩在井旁嬉戏,相距大概只有三五尺,似乎有危险。(因)男女有别,(我)不便叫醒三嫂,所以跑来找您。” 魏三大惊跑去,妇人已经趴在井口哭儿子了。 奴仆读书,可以显示出(是件)好事。但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理是用以实用的。食而不消化(学不致用),(反而)致使糊涂乖僻,贻害无穷,又看重这种学士干吗啊!2023-06-20 20:06:051
七彩云南和古滇王国是一个地方吗
1. 关于古滇王国诗句 关于古滇王国诗句 1.古滇王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吗 不清楚。 两千多年前,云南抚仙湖畔有一个古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国”。滇国(前278年——115年),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境内的主要民族是古代滇人部落,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消失于东汉中期。通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发现的四十多个滇文化遗址勾画出古滇国的疆域轮廓:东至陆良、泸西一线,西至安宁、易门一带,北到昭通、会泽之地,南达元江、新平、个旧之境,南北长约四五百公里,东西宽约两百余公里。根据考古发现,今抚仙湖畔石寨山为王室墓地,今李家山为贵族墓地,今金莲山为平民墓地。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在这一片三角区域内,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让后人震惊的青铜文明,也有过男耕女织、渔歌唱晚的幸福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毁灭了金莲山附近的集镇,而整个古滇国,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接受中原文明,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滚滚长河。 2.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导游词 “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15年“二十大重点项目”之一,是国家旅游局重点关注支持的项目,也是滇池治理环境改善的重要项目,该项目由昆明诺仕达企业集团担任建设运营。 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位于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背靠梁王山,面临滇池,距昆明主城35公里。项目将集中展示云南多民族文化、古滇历史文化,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生态环境示范、养老养生产业、宜居社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于一体,充分发挥云南旅游资源,力争将项目建成国家5A级生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 据悉,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一期建设公建类项目含古滇艺海大码头、古滇精品湿地公园、湿地度假酒店、七彩云南·欢乐世界主题公园、古滇大剧院、古滇王宴美食天地、古滇博物院、滇王林苑、七彩云南温泉旅游度假区、民族部落、古滇大酒店、七彩云南大酒店等。历经三年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220亿元,到目前已累计投资80亿元,率先开放的两个主要项目分别为古滇艺海大码头和古滇精品湿地公园。 3.古滇王国的滇王之印的出土 1953年,云南考古工作队成立不久,昆明街头的废品收购站零零星星出现了一些锈迹斑斑的青铜器。这些神秘的器物与学者们所熟知的中原青铜时代的文明毫无相同之处,它们透露出来自一个独立的古老世界的神秘气息。 经过3年的努力,1956年考古学家终于在滇池东岸,一个不高的小山岗上,揭示了云南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一个消失千年的王国——古滇国墓葬群。 小山岗极普通,东西宽200米,南北长500米,坐落在滇池岸边,远远望去,犹如一头静卧在海边的鲸鱼。 这个小山岗叫做石寨山,这里没有碑石,没有封土堆,它平淡到了没有一点足以引发盗墓者贪婪的幻想,因而得以安宁两千年。 1956年秋天,正式的发掘开始了,一个崭新的、不为人所知的神秘文化崭露头角。 小山岗是一个巨大的墓葬群,源源不断出土的器物,接踵而至的惊喜,不仅让考古学家兴奋不已,更让史学家始料未及。 6号墓中出土了一枚金印——“滇王之印”,《史记》对这枚金印有过确凿无误的记载,那是元封二年汉武帝赐予滇王的。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云南有个被称为“滇”的国家,但此后再没有关于它的记载。除了后来的《后汉书》和《华阳国志》又重引述了司马迁的记载外,没有人再提起过。这个古滇国就此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到哪里去了。如果不是这次发现,可能永远也没有人知道《史记》中这短短的记录背后是多么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时代。 4.古滇王国的古滇文化 滇文化必须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界定。 其实所有这些千古之谜与现代的联系线索有两个,一个是花腰傣,另一个就是铜鼓。顺着这两条线研究下去,滇文化研究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成果。” 铜鼓是古滇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证据,世界公认中国云南是起源地。铜鼓,由实用器逐步演变成礼器、重器,最后上升为权力和实力的象征。 铜鼓从云南一直流传向广西、东南亚一带,考古发现当时铜鼓的影响力已经蔓延到了南亚的巴基斯坦。怎样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铜鼓的起源、铸造、演变和传播整个过程还原出来,再现世人的面前,是当前最需要做的一大课题。 由此我们还可以联系到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和我们很熟悉的茶马古道,从李家山墓地发掘出的琥珀珠和贝币来看,更证明了当时与缅甸有商道可通,这些信息反映了古滇国的一种远距贸易。古滇国文明还直接渗透和影响了越南的东山文化……李家山青铜文化和三星堆文化有类似的之处。 三星堆文化现已上升到了长江文明的起源的高度。而中国北方和中原的青铜文化由于交流频繁,所以又有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近亲繁殖的现象比较突出,体现在出土文物上风格造型的大同小异,惟独李家山青铜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几乎和东汉以前的北方文化无任何交叉点,无论造型、纹饰,还是所表现的主题,都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可以算是中国青铜时代中最活泼最灵动的构成,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想象力,是云南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面对这样的作品,能让人产生创作的莫名的冲动。特别是贮贝器和扣饰,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青铜器的精华。 还有青铜冶铸工艺上采用的失(蚀)蜡法(此类铸造工艺最早很可能起始于云南),难度极大,铸造精致,可以说是当时工艺技术上的巅峰,曾对飞机发动机的精密制造产生过影响。作为一个云南人,我们完全可以为先民的这些辉煌成就而感到骄傲。 据考证,古滇国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奴隶制帝国。它勃兴于滇池之滨,鼎盛于战国至西汉时代。 由于偏居西南一隅,远离中原文化视野。古滇国曾长期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显得神秘而离奇.云南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已存在了一种独具风格的青铜文化。 当时的古滇国民族很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无论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就以器物和种类而言,无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乐器还是装饰品,样样都用青铜制作,而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多限于兵器和礼乐器。 尤其是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多为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图像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节,栩栩如生。以装饰题材中动物图像而言,古滇国青铜器经常出现的就有四十余种,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虫,刻画得十分精致逼真。 古滇青铜器与我国其他边疆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别,不仅有兵器戈、矛、叉、剑等显然受中原商周青铜文明影响的青铜兵器,更多的是以反映滇王国社会生活为主题内容的贮贝器和铜扣饰,明显具有滇王国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5.古滇国的历史 滇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古王国。滇国出现的时代最迟不晚于战国中晚期,战国末至西汉中期为其鼎盛时期,西汉后期走向衰落,西汉末至东汉初为中原王朝设置的郡县所取代。此后,滇国及滇文化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滇池东岸晋宁县晋城镇的一个叫石寨山的小山岗上发现了后来被证明是古滇王国王族墓地的古墓群。在一个墓中发现有四个篆字的金印------滇王之印。蛇钮。 古滇国的青铜文化,艺术精湛,地域鲜明。如牛虎铜案,雕铸有战争场面的青铜储贝器,持伞铜俑等。 近几十年考古,结合古文献。滇国的疆域并不广阔,大致包括今昆明 市和东川市全部,曲靖与玉溪地区大部,昭通及红河,文山自治州部分地区。滇在当时西南夷中是一个很小的王国。《史记 西南夷列传》说:“滇王者,其众数万人。。。。。滇小邑,最宠 焉。” 滇国的农业生产发达,渔猎和畜牧业生产也有一定规模。滇国的手工业生产很发达,特别是青铜器铸造技术,可以和任何青铜文化媲美。 摘录于《中国考古谜案》。 6.古滇王国是怎样消失的 古代滇池一带生活着昆明(今彝族先民)部落。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她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里去了,像一个亘古的谜, 在汉朝以前,滇池、抚仙湖一带建立了古滇国。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7.古滇王国的滇王之谜 1955年至1960年,考古工作者们在滇池之滨的晋宁县石寨山发掘了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古墓葬50座,出土文物4000多件,绝大多数是青铜器,说明墓葬的主人们生活在云南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1956年,石寨山6号墓出现了令学者们震惊的发现:一颗金质的“滇王之印”被挖了出来,《史记》有关汉武帝“赐滇王王印”的史实得到了印证,这充分说明古滇王国确实存在,它的都邑就在晋宁一带。 史学家历来认为汉俞元古城在史书上消失是个谜,在历史上,即使俞元建制变更地名,也应有所记载,但南北朝后俞元古城信息中断,俞元城到底哪里去了呢? 《汉书·地理志》载:“俞元,池在南,桥水所出……”,“桥水上承俞元之南池,县治龙池洲,周四十七里。”俞元县境是现澄江、江川、红塔、石林(路南)等县区,这样一个大县、强县,其县治龙池洲应是一个繁华的不小的城池。这个城池肯定不是我们说的澄江城,那么,汉代的俞元县城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这个城池是否已经沉入抚仙湖里了呢? 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内城可能是滇王离宫,而滇王离宫可能就是后改称的俞元县,俞元古县城也真如百姓所说“澄江湖里有一座沉没的城”,因地震而沉没湖底,它正是探测到的抚仙湖下残存的古城。 8.古滇国的人文历史 古代滇池一带生活着昆明(今彝族先民)部落。 21世纪,考古学者在今云南偏远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发现同古滇王国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相似的人群。特别是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发现了一个名叫巴达人的部落,该部落所住的房子及生活文化和习俗都与古滇王国极为相似。 在汉朝以前,滇池、抚仙湖一带建立了古滇国。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 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 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有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记载。 大约在公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蹻入滇。不久,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庄蹻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无从考证了。但在庄蹻入滇之前的若干年里,滇人青铜文化已进入鼎盛时期。 考古学家李昆声教授说,抛开艺术成就的因素,这时的楚文化应比滇文化先进,至少,楚人穿鞋子,而滇人打赤脚,但滇墓里似乎并没有留下他带进云南的多少楚文化踪影,也有学者质疑这段记载。 公元前1世纪左右,这个孤立的王国终于走到了终点。 一位称雄滇池的滇王,向汉朝的使者提过一个认真的问题。他问:汉朝与我谁更大?在他的眼里,世界不会比滇国的地域大多少。 可是,不久之后,这位可爱的滇王连同他的天堂,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世界远比他想象的广大得多,复杂得多。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汉人的迁入让内地文化从此大规模地进入云南,仅仅在短短100年过程中,滇人的文化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9.古滇王国湿地公园作文 晋城古滇文化广场是镶嵌在古滇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广场以“滇王金印”、“古滇神柱”、“四牛骑士贮贝器”三个代表古滇文化的文物,用象征手法雕塑而成,浓缩和展示出了神秘的古滇神韵。 当你走进古滇文化广场时,仿佛是来参加一场大型聚会,广场上人群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到处都是前来玩耍的人们。许多小孩在这里嬉戏耍闹,有滑旱冰的,有骑单车的,有放风筝的,还有玩游戏的,真想加入到他们中去,偶尔见到认识的小朋友更是兴奋地、尖叫着打招呼,大声地谈论着开心的事。 最热闹的要数中心广场了,这里简直成了一个超级大舞台,有跳交谊舞的,有跳民族舞的,有跳健身操的,甚至还有扭秧歌的。还有一拨人儿在扯着嗓子唱花灯,自娱自乐,高兴极了。就这样许多人在这里认识了,成为了好朋友,高兴地聊着天。 我最喜欢的还是绿草如茵、鲜花遍地,到处都是青葱树木的绿化区,这里怪石嶙峋,有蜿蜒曲折的小桥流水,明镜的水面晃动着绿树和白云的倒影,有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各种大树,最养眼的还是五彩缤纷的绣球花,各式各样开的灿烂极了。坡地上栽满了桂花、松柏、万年青、常春藤等四季常青植物,一年四季都是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看着这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情境,我不禁想起了“人在画中游”这句古诗,生出无限遐想。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古滇文化广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么幸福啊!2023-06-20 20:06:121
古滇国的李家山——古滇国中心
新世纪伊始,江川县李家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山为什么会获此殊荣,让我们看看作者所知的一部分资料:1972年春,在李家山发掘战国至东汉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多件,闻名遐迩的牛虎铜案出土于24号墓。这次发掘虽然是在“文革”中,但是发掘一公布,就轰动了海内外。1989年江川县人民政府将李家山公布为江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隆冬至次年初夏,又对李家山进行大规模发掘,发掘古墓50余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1993年1月,李家山发掘被国家认定为199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3年,中国文物精华展在上海举行,国家文物局指定云南省送展李家山文物。“十一”国庆,李家山15件(组)文物被置于上海博物馆显著位置展出,又一次轰动海内外;1993年11月,李家山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内人都说,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1999年,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赴美国巡展,其保险金额达1000万美元;在我省被定为国宝级的5件文物中,李家山有2件。据专家探测,李家山大约有古墓200余座。仅从已发掘的80余座来说,其青铜器数量之多,文物价值之高;其表现形式之特,文化内涵之深;其制作之精,工艺之绝,在当今也属罕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李家山埋藏着古滇国的灿烂文明! 李家山就在星云湖西岸之滨。作者之家也在星云湖畔,相距大约十公里。李家山出名后,近三十年,我先后数十次登上李家山。在山上山下进行过多次观察。李家山位于江川县城之北约十五公里处,是星云湖畔多依山的支脉,山势东南走向,海拔1778米,山脚至山顶高差约60米。登上李家山,前方海阔天空,星云湖尽收眼底;后面靠山厚实,多依山蜿蜒巍峨。李家山,有人叫它为虎山。李家山就是虎头,多依山是虎身,你看它像一只下山猛虎,凸腰缩背俯视着星云湖,好像随时准备咆哮着冲向湖中;有人说李家山像一把巨大的顶天立地的交椅,多依山是靠背,李家山是右侧扶手。从远处看,李家山确实并不起眼,相貌平平,它不能算雄伟,它在周围众多的连绵起伏的群山中,甚至于显得矮小平庸;它也谈不上秀丽,山上有稀稀疏疏的几棵树,也不是什么古树名木。如果把李家山看作一只虎,那么虎头下有早街,虎腹下有海西,虎尾处有西山这三个村落。李家山东北方一公里处就是龙街。龙街是一座古城。汉代时的俞元县,县治到底居何处,众说纷纭,特别是随着抚仙湖水下建筑的发现,“俞元县城何处在”变得扑朔迷离。作者1985年曾著文提出俞元县治就在龙街,但毕竟是一家之言,而且身卑言轻,不作定论。俞元县到了唐代改为绛县,绛县县治就是李家山下的龙街,这无争议,早成定论。龙街古名碌云异城,旧有八景,其中有两景直接与李家山有关:一曰:峭石温泉。李家山下,怪石峥嵘,峭拔绝伦,温泉出于其下,清透见底,游人争相沐浴,浴后清爽无比。其原址已被多年从李家山冲下的泥土掩埋,今温泉并非原景,水温也今不如昔。今日李家山下,由西向东北,一字排开一串水泉,有温泉,有暖泉,有冷泉,却也有趣。早街街心有一口泉,常有汽泡上冒,像一串串珍珠在上升,人称珍珠泉,夜深人静时,时断时续的冒泡的波波的响声,像是一对情人在喃喃私语;海西村内有一泉,分段为饮水井、洗菜井、洗衣井。在饮水井内,有黑色之鱼无数,鱼不怕人,任凭观赏;奇的是,如果有人撒予葵花籽,鱼群成堆,争相抢吃,这倒也罢,怪的是不一会,只见一个个鱼从嘴里往外吐瓜子壳。村人们说,此鱼猫不敢吃,狗不敢闻,人吃了生病遇灾,还举了不少实例,不由人不信!人们还说,此鱼生不见卵,死不见尸,长生不老,将其称作神鱼,敬若神明。李家山二景曰:云集晓钟。西山村后半山上,旧传常有瑞云集于此,唐建云集寺。白云深处天将晓,寺僧击钟,声闻遐迩。其音清雅悠然,聆之有超凡脱世之感。原寺已毁,现重建。千百年来,李家山下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厮守着这座宝山,相安无事。作者在李家山成名后到龙街下乡,曾打听过李家山的过去。老人们告诉我,他们听老人们说过,古时候那里是一个古战场,诸葛亮带兵在那里打过仗。那里死过不少将军和士兵,留下了不少尸体和兵器。这个世代相传的说法,让人们千百年来就对李家山有一种神秘感。江川李家山与晋宁石寨山相距并不远,直线距离不过二三十公里。晋宁石寨山与江川李家山为同时期古墓群点。石寨山发掘早而成名早,因出土滇王之印而名满天下。李家山与石寨山之间,距李家山数里之遥还有两座山,也曾出土了一些青铜器,出土器物的文化内涵与李家山的颇为一致,年代也相似。此地有一山,因山形像瓢而名瓢山,我到那里下乡,老人们告诉我,此地盛传“找着瓢山洞,金子银子驮不动”的民谣,不知是否也与地下埋藏有关。过去的李家山,草木丛生,坟墓林立,野兽出没,人迹罕至。让人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人们偶尔会在山上发现一些青铜器和玉饰品,但认为这既不能吃,又不能用,大都当作不祥之物,一丢了之。只是觉得印证了老人们的关于古战场的说法,不当一回事。 时间推移到了1965年9月。人们响应伟大领袖“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向荒山进军”,在李家山上挖大寨田。一批青铜器重见天日。人们把这些“东西”像在地里掏出藕来堆藕一样堆到地头,收工时有兴趣的留下,像分柴火一样按人掰成几份,各人丢在畚箕箩筐里弄回家。听说龙街供销社门市收购废旧铜铁,就当作破铜烂铁背到那里,两三块钱一公斤称给人家,得一点钱作为贴补油盐家用。值得庆幸的是,龙街供销社有一位职工算是有一点基本的文物常识,他虽然不完全懂得这些“破铜烂铁”的确切价值,但他认为这可能应该算是文物,随即告诉了县文化馆,馆里也告诉了省博物馆。可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人们哪里顾得上这种事。这事就像在星云湖里丢了块石头,很快就被淹没了。次年,农民们大战李家山,又有更多的青铜器被挖出。文化馆的同志去看了后,又报告了省博物馆。省博物馆告知了正好在江川参加“社会主义教育(简称‘社教"或‘四清")运动”的张增祺老师。张增祺老师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毕业后分在云南省博物馆工作,听到这一消息,立即赶到现场。李家山出现的一切,让这位北大高材生大吃一惊而又大开眼界,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片埋藏着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的古墓地。凡梯田所及的较浅层的墓葬,文物暴露无遗,已经被无意间破坏;被像挖山洋芋一样挖出的成百上千件文物,被像堆包谷似的堆在山下生产队公房里。张老师感到事态的严重,立即信手抓了几件标本,赶回昆明省馆汇报。馆里“大革命”轰轰烈烈,大字报铺天盖地,当权派朝不保夕,文物发掘工作也无人顾及。张老师只是一阵叹息,赶回江川,呼吁进行保护。那些被挖出的文物,以三四元钱一公斤的调拨价上交给了省博物馆。六年之后的1972年,全国各项工作有了一些转机,文物发掘工作被列上议事日程。1月18日,元旦刚过,由张增祺任领队,有孙太初、王大道、熊瑛、张永康等人参加,邱先充、阚勇、白文祥、熊永忠等先后短期介入,县文化馆李茂兴自始至终参加的联合发掘队进入现场,进行正式发掘。发掘于当年5月中旬结束,分三段进行,期间因春节等因素停顿过两次,实际工作两月多。发掘战国至汉的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多件。在发掘过程中,有成千上万的人前往李家山观看。作者当时正好读大学,当年2月底上昆明路过李家山,客车停下,我和大家一口气爬上李家山,看到发掘队的老师们在一个很大很深的墓坑里,小心翼翼地清理露土的文物。当时条件很艰苦,发掘队的老师们就住宿在当地农民家中。发掘出的文物存放在生产队干部家中。发掘队离开时,将文物装箱后全部运往省博物馆收藏。请早街一位老农代为看护李家山。1973年,江川县文化馆应群众之要求,与省博物馆联系,曾借出文物100余件,在老戏院(后为印刷厂和幼儿园)的戏台上搞了一次展览,作者学的是历史,对文物有一定兴趣,当时正好是假期回家,由故乡专程前来观看。展出结束后,将文物装入箱内,放在文化馆的楼梯下,后搬入一职工的床下,人们到那玩时,从床下拖出来作扑克桌。1978年如数交还省博物馆。1973年,云南省博物馆举办“云南省青铜文物展览”,展览会的会徽图案就是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当时好像叫铜牛虎案)。展出的文物中,李家山出土文物占了一大半。我们昆明师范学院(现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学员,全部都去观看了展览。同学们知道李家山就在我的家乡,很是羡慕,我也很是自豪了一阵。后来,牛虎铜案被作为滇文化的象征,其复制件置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其大型雕塑立于云南省博物馆前。1975年,全国性文物核心期刊《考古学报》第二期,全文发表了张增祺、王大道两位老师执笔撰写的《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图文虽然排得很紧,但还是占了该期杂志的大半本,这是没有先例的。《报告》刊出后,李家山在海内外一鸣惊人!1984年,我担任江川县史志办主任,主编《江川县志》。我想如果《江川县志》不写李家山,就不叫《江川县志》。当时我想调查了解有关李家山文物发掘的事,并想要几张出土文物的彩色照片用在《县志》上。为此,我约了县文化局的同志一道于1984和1985两年内三上昆明到省博物馆交涉,找了领导和有关人员,几经周折,好话说尽,最后花了80元钱(我当时的月工资是47元)买了三四张照片,是黑白照片,而且没有底片。我们点名想要的牛虎铜案等照片,连影子都没见到。省博物馆将照片拿给我们的同时还说,因为文物是在你们县出土的,又是因公需要,所以优惠价卖几张给你们,要是外地的,还不卖呢!我当时打听了一下,一个牛虎铜案的复制件要多少钱,他告诉我,石膏复制件大约在上万元。是我当时的二十年工资之和!这给我上了很生动又很难忘的一课,让我真正开始懂得了文物的价值! 1991年夏,李家山下的温泉村,请了玉溪地矿局区调队指导在李家山上探测硅矿,村民们挖探矿槽,有一条探矿槽直达李家山顶,经过山顶南端,一个中型古墓暴露无遗,当即发生哄抢文物事件。后经县文物管理所多方查询,追回了一些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在此后一度时间里,李家山盗墓事件时有耳闻。山下一带,传说着“要想抱个金娃娃,李家山上去挖挖”!李家山古墓群的保护引起了县里的重视,有关专家对李家山进行了详尽勘测,认定李家山还有为数不少的古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云南省考古所张新宁老师带队,由省考古所王桂蓉、杨帆、张聪;地区文管所杨杰、马勇昌等;还有从江川有关单位部门抽调了刘学义、伏汝祥、赵运宇等组成联合发掘队,于1991年12月19日开始,对李家山进行第二次发掘。作者时任中共江川县委副书记,主管宣传意识形态,联系教科文卫方面工作。当时主管文卫的副县长在省委党校学习,文化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文物方面的事,文化局找我较多。发掘期间,我多次前往李家山,有时三天两头跑,有时是去查看解决发掘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时是陪上级领导去参观,忙个不亦乐乎。当时,人们对文物的价值的认识也不可和第一次发掘的“文革”时期同日而语。这次发掘出大量的珍贵文物,特别是大量金器的出土,“江川李家山挖出金娃娃”的消息,一时传遍了滇中山山水水,不仅江川,连昆明,还有其他地州的人们也在传播,不少人还专程跑来观看。李家山上像是赶街一样,随时都有人上上下下,山上经常人满为患。一座古墓起土所要时间并不是很长,而清理墓葬需要的时间更长更多。一座大墓往往要十天半月才能清理完,这工作又不能急,只能按部就班慢慢来。那时我常去那里,今天去,是这样,明天去,差不多,后天去,变化不大。这种长期的露天工作,给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我很是焦急。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和挖掘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去给县公安局商量,调派了一位绰号叫“黄大炮”的科长,率几位得力的干警(还是武警?)背着冲锋枪在李家山上日夜守护。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不巧的是,遇上了一段阴天,北风寒雨,实难忍耐。我又到当地驻军找首长商量,借来了军用帐篷,守护条件才有些改善。1992年1月,已发掘出土的上千件文物装箱堆放在山下一幢没有任何安全设施的二楼的一个房间里。春节很快就要到了,发掘队的人们也要放假回家过年。山上山下,尤其是山下已装箱的文物的安全令人堪忧。为了避免万一,县委县府几位领导紧急商定,于1992年1月15日晚,由我率县公检法司的二十多位干警,全副武装,晚饭后赶到李家山,将已装箱的文物上锁,贴上县人民政府的封条,装上警车,连夜押运回县城,存放在县档案馆。在发掘期间,作者多次请教发掘队领队张新宁老师。我说,按原来的说法,滇王之印出土于晋宁石寨山,也就是说,滇王墓地就在石寨山,李家山与石寨山为同时期墓地。那么,李家山只是滇王属下的一个贵族的墓地。可是,这次发掘,李家山又出土了这么多的高规格的文物,这是否可以说李家山也是一个滇王的墓地呢?张老师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告诉我,李家山出土了这么多的铜鼓和高规格的青铜器,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了石寨山,可以肯定地说:李家山也是古滇国的一个王族墓地。在从战国到两汉的几百年间,该有几十上百个滇王吧!滇王之印是西汉时中央王朝所赠,这颗印出土于石寨山滇王之墓,但滇王不是只有一个;就像皇陵不止一处一样,滇王墓地也不止一处,李家山肯定也是一处滇王的王族墓地。我们还谈到了一些出土文物。张新宁老师信手拿起一个金剑鞘对我说,这种金剑鞘,当年晋宁石寨山好不容易见了一个,破朽得不成样子,花重金送到故宫博物院请老师修复,用了两三年,修复后用一个盒子装着拿回来。李家山这次出土这么多个,而且保存完好,二千来年了,还是金光灿烂,熠熠生辉!弹性韧性都很好,这确实难得!?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证明,李家山滇国王族墓地的时代从战国后期一直延续到东汉初,与石寨山相始终。所要指出的是,从“两山”的出土文物来看,李家山自战国后期就已进入青铜文化的兴盛时期,随葬品数量多质量高的大墓层出不穷;但同一时期的石寨山,仍以几件大多是陶器为随葬品的小墓为多见。到了西汉,“两山”并驾齐驱,同处于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西汉中期,石寨山有了某种想要超过李家山的迹象,但到了东汉初,石寨山已明显衰落,而这一时期的李家山仍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墓葬涌现,出土的青铜器也更多地保存了原滇国的风格。专家推断,李家山较石寨山繁荣时间早,衰落时间晚,中间从未中断。这充分说明,滇国统治者先发迹于李家山一带,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曾将滇国中心移向石寨山一带。当西汉中央王朝灭滇国时,滇王残余势力又退回李家山一带,直到中原王朝推行郡县制最后取代滇王政权。可以肯定地说,李家山自始至终都是滇国的中心地带。 1992年3月,李家山的发掘工作告一段落;4月,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李家山的发掘工作进行了验收。7月,将放置在县档案馆的李家山出土文物移至县人民武装部办公楼进行整理。令人头疼的是,自从发掘队撤下山来后,盗墓贼上山盗墓就从未间断过。有一次我和张增祺老师交谈,他给我说过这么一件事。他有一位在美国的同学写信给他说,美国一个文物出售店在出售李家山文物,不知是否真假,如果是真的,他想买下来。并随信寄来了实物的照片,请张增祺老师鉴别。对李家山文物很有研究的张老师一看就知道实物是“真家伙”。但不好复信,如说是真的,我们的文物管理工作何等糟糕;如说是假的,又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和老同学,只好保持尴尬的沉默。1993年3月31日《云南经济报》报载:李家山出土的“一座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干栏式小屋,人居其上,畜居其下,内有数人或立或坐,造型生动,神态毕肖的青铜民居,马仔出了200元购去,而当出现在香港的拍卖市场时已标价600万港币,这位香港老板还算有良心,他转告大陆文物部门,优先让大陆购回,期限为一年,一年后不再恭候。然而商人毕竟是商人,毕竟是以牟利为目的,钱是一分也不肯少的。”有一天是星期天,县公安局局长罗晓杰来找到我,他说出了点小事,来找我汇报。事情是这样的:李家山盗卖文物屡禁不止,甚至于越演越烈,在李家山附近经常有倒卖文物的非法交易在暗中进行。根据线索,公安局安插可靠之人打进其内部,掌握了这天晚上要在江城进行文物交易,公安局提前到达预定地点埋伏,但买文物之人非常狡猾,临时又变更了交易地点。新地点地形复杂,在围抓犯罪嫌疑人时,由于对方有人抗拒,公安干警被迫开枪,子弹从一犯罪嫌疑人的后背进入,从前胸穿出,现已送医院抢救,不知后果如何。主犯系外地人在逃。开枪之人是一个新同志,有思想包袱。我问伤了自己人没有,罗局长说,因天黑,安插进去的同志被误打了一拳,受了点轻伤,没事。我说,只要不伤着自己人就好。文物黑市交易是一种犯罪行为,在倒卖文物时因抗拒被公安干警击伤,是咎由自取。一度时期,江川文物黑市交易猖獗。因为文物倒卖,有死有伤,一个倒买文物的犯罪嫌疑人被杀死在侯家沟河埂上。1993年1月17日,《中国文物报》头版报道: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被列入199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初,国家决定,中国第三届文物精华展首次(一二届均在北京故宫)出京在上海举行,国家文物局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拟定了文物调展名单,全国“展出近二百件(组)文物”,指定云南调展李家山15件(组)文物(其中有一组编钟是6件),几占全部展出文物的百分之十。作者担任李家山文物送展组组长,带五人护送这些每件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乘火车送往上海参展。国家文物局张德勤先生在专为这次展览所出版的《1993·中国文物精华》一书的前言中指出:“西汉的贴金小铜鼓和纺织场面贮贝器,是云南江川李家山滇王国贵族墓葬出土的精品。贴金小铜鼓形制小巧玲珑,器表整体贴金,装饰工艺极为独特,是一件前所未见的上乘之作。纺织场面贮贝器,器身两侧以立虎作器盖,中央跽坐一女性贵族,周身贴金,身旁两女奴分别捧食盒,执华伞,外围多人从事纺织,形象生动,是滇族生活、生产活动的再现。”1994年4至5月,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并经外交部和广电部批准,云南省文化厅与日本国家NHK电视台商定,在对李家山85-87号墓发掘时,由NHK电视台进行实况拍摄。本人前期为之做了一些有关协调方面的事。发掘开始后,我调地区文联工作,还带文联的同志到李家山参观。也就在这段时间,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神州风采”栏目,到江川拍摄李家山出土文物等,市县有关领导叫我陪同,我随中央台栏目组的同志到江川跑了一段时间,完成了任务。后来,“神州风采”播放了李家山出土文物,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92年4月,李家山发掘工作基本告一段落,为了使李家山文物能够留在江川,为了便于利用,本人竭力倡导必须建设一个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在县委和县府有关会议上,本人多次提议,并说:“江川人就是脱裤子卖,也要建一个李家山博物馆!”为了立项和争取资金,本人和县有关同志穿梭于省地,找有关领导和部门,以求得支持和得到资金。一次我到地区找领导,一直追到地区体委,找到了时任地委副书记的王正培和副专员普朝和,两位领导都已听到了我的“就是卖裤子也要建成一个博物馆”的话,对我们的决心给予肯定。建设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后来得到了省地,特别是地区资金的大力支持。李家山博物馆于1993年底破土动工,1994年秋建成开馆,展出李家山出土文物200余件,成了全国第一个青铜器专业博物馆。在全国县级博物馆中是馆藏文物最丰富,文物价值最高的博物馆;成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人们到江川必去的地方之一。李家山自1972年首次发掘后,特别是1992年第二次发掘以来,随着出土文物的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名气越来越大,看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天底下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天天在盯着李家山,有多少人对李家山文物垂涎三尺。省地(市)县对此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和投入。我自1994年到地区文联工作以后,也还始终不渝地关注着李家山。我作为市政协常委,在有关会议上,进行呼吁,要求对李家山严加看护,严防不法分子偷盗李家山文物。我专门在市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强对李家山看管的提案,参加了市政协组织的对李家山及其出土文物的保护开发的调查视察工作,并在市政协全会上,就李家山等的开发和利用作了大会发言。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现在已成立了李家山古墓群警卫中队,在山顶有看守房,山西南方有看守台。配备了强悍的警卫人员,足够的枪支、狼狗、通讯工具等,并建成了一个山上山下的联防系统。最近,李家山的保护开发利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总的设想是,征地、建围墙、盖房子,建成一个著名的文化旅游点。现在,已经在李家山北部建成了一条从山脚到山顶的长约千米的比较壮观的石阶。人们要参观李家山,可以乘车到山下,沿石阶而上即可到达山顶。李家山向人们昭示:李家山有着一个光辉灿烂的过去!李家山有着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2023-06-20 20:06:191
强大的大汉王朝,汉武帝为何要灭亡夜郎和滇国?
为了能够实现大一统的国家,维护西南的安定,因此汉武帝灭亡了夜郎和滇国2023-06-20 20:06:346
夜郎自大故事简介
原文选自《史记·西南夷列传》及元狩元年①,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②,言居大夏时见蜀布③、邛竹杖,使问所从来④,曰:“从东南身毒国⑤,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⑥”。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⑦,诚通蜀⑧,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⑨,指求身毒国⑩。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11)。岁余,皆闭昆明(12),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13)?”及夜郎侯亦然(14)。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注:①元狩:汉武帝第四个年号(前122-前117)。②使:出使。大夏:西域国名。来:回来。③居:呆在。④使问:派人询问。所从来:从何地弄来。⑤身毒国:古代国名。或译作“天竺”、“天毒”、“乾毒”等。⑥市:买。⑦隔:阻隔。⑧诚:若。⑨间:走小路,捷径。⑩指:通“旨”,意旨。求:找到。(11)为求道西:为他们寻找西去的道路。十余辈:指滇国派出找寻西去之路的十多批人。(12)闭:阻塞。(13)孰与:与……比,哪一个……。(14)然:如此。译文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待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成语故事夜郎自大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2023-06-20 20:07:231
彩云之南,滇国故地-云南省博物馆馆藏20件珍宝
1. 汉代漆器酒杯:这是一件汉代时期的酒杯,采用了精细的漆器工艺,表面涂有黑色漆料,上面刻有精美的纹饰。2. 唐代青釉梅瓶:这是一件唐代时期的青釉瓷器,形制为梅瓶,通体施以青色釉料,极具古朴的气息。3. 明代青花盘:这是一件明代时期的青花瓷器,形制为盘子,上面绘有精美的青花纹饰,颇有艺术价值。4. 清代绿玉观音像:这是一件清代时期的绿玉观音像,工艺精湛,造型优美,是佛教艺术的珍品之一。5. 明代洪武通宝:这是一枚明朝洪武通宝,铸于明朝洪武年间,铜质,价值连城。6. 清代官窑粉八仙花瓶:这是一件清代官窑粉瓷器,形制为花瓶,上面绘有八仙图案,精美绝伦。7. 唐代三俑:这是一组唐代三俑,包括官员、士兵、工匠等多种形制,采用了三釉料,色绚丽。8. 明代蓝釉瓷碗:这是一件明代蓝釉瓷器,形制为碗,通体施以深蓝色釉料,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9. 清代玉雕太极图:这是一件清代玉雕太极图,应用了玉石的天然纹理,雕刻精细,非常珍贵。10. 明代宣德青花碗:这是一件明代宣德青花瓷器,形制为碗,上面绘有青花纹饰,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11. 清代珐琅花鸟纹盘:这是一件清代珐琅瓷器,形制为盘子,上面绘有花鸟纹饰,釉料艳丽,非常漂亮。12. 殷商时期玉龙:这是一件殷商时期的玉龙,由纯玉雕刻而成,线条流畅,是中国玉器文化的重要代表。13. 春秋时期青铜器鼎:这是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14. 清代宜兴紫砂壶:这是一件清代宜兴紫砂壶,手工制作精细,造型别致,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代表之一。15. 唐代银钱:这是一枚唐代银钱,铸造于唐朝时期,价值非常珍贵。16. 清代田黄石虎:这是一件清代田黄石雕刻的虎像,形态生动逼真,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17. 明代铜钟:这是一件明代铜钟,由青铜铸造而成,声音悦耳动听,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宝藏之一。18. 春秋时期玉佩:这是一件春秋时期的玉佩,由玉石制成,纹饰瑰丽,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珍品之一。19. 清代瓷板画《笠翁对韵》:这是一件清代瓷板画,绘有《笠翁对韵》的图案,釉料色泽艳丽,色调柔和。20. 唐代青铜器花盆:这是一件唐代青铜器花盆,形制独特,造型精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的代表之一。2023-06-20 20:07:422
滇王之印”证实了什么?
另外,《史记》曾载汉武帝授“滇王之印”。可喜的是这颗蛇纽金质篆书的印,于1955年前后在滇池石寨山发掘出来了,证实了司马迁记录的可靠性。2023-06-20 20:07:571
汉武帝发兵征讨什么,使滇王降汉
汉武帝发兵征讨云南,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此设立郡县,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赐滇王之印。2023-06-20 20:08:041
夜郎自大的上一句成语?
Ⅰ 夜郎自大成语典故 汉朝时候,我国西南一带,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形成了许多国内家,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容夜郎国”(现在贵州省境内)。 夜郎国王以为夜郎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所以非常骄傲,对西南各国总摆出一副大国的架子。 有一回,汉朝使者到了夜郎,向国王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夜郎国王听了先是惊讶,接着表示不相信,问道:“你们汉朝有我们夜郎国大吗?”他那里知道夜郎国只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州。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夜郎自大”,它用来比喻和讽刺那种眼光狭小、见闻很少、却盲目自大的人。 Ⅱ 夜郎自大的成语故事 夜郎自大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 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 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2)夜郎自大的上一句成语扩展阅读: 夜郎自大成语意思: 【解释】: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译文:“滇王同汉朝使者说:‘汉谁与我大?"和夜郎侯也是这样。因为道路不通,所以各占据一州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示例】: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自命不凡、旁若无人、目中无人、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鷽鸠笑鹏、目无余子、唯我独尊、妄自菲薄、目空四海、不可一世、井蛙语海、唯我独尊、自高自大 【反义词】谦虚谨慎、大智若愚、自暴自弃、自惭形秽、虚怀若谷 Ⅲ “夜郎自大”成语的典故是什么 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有个面积只有汉朝一个州那么大的夜郎国,人口稀少,土地稀薄,国王非常骄傲,自以为夜郎国是天下唯一的大国。西汉朝廷派唐蒙出访夜郎国,夜郎国国王竟不知高低地问:“汉孰与我大?”唐蒙哑然失笑。 Ⅳ 成语夜郎自大是出自怎样的典故夜郎指的是现代哪个地方 夜郎自大 [释义]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绛妃》:“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典 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夜郎所在地: 在今天的贵州省福泉市 夜郎是我国汉代西南方的一个地方政权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我国秦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西汉以前,夜郎国名无文献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 Ⅳ 形容犯上作乱夜郎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的成语 冒天下之大不韪,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刚愎自用,师心自用,独断专行,专横跋扈,挟天子以令诸候 Ⅵ 夜郎自大 类似的成语 夜郎自大的近义词有: 自命不凡、旁若无人、目中无人、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鷽鸠笑鹏、目无余子、惟我独尊、妄自菲薄、目空四海、不可一世、井蛙语海、唯我独尊、自高自大。 注音: yè láng zì dà 释义: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出 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绛妃》:“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例 句 他的这种~的神态弄得我们哭笑不得。 典 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Ⅶ 有一句成语是夜郎自大是什么意思 夜郎自大[ yè lá来ng zì dà ] 生词本 基本释义自详细释义 [ yè láng zì dà ]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出 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绛妃》:“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Ⅷ 夜郎自大上句是什么 是:饿虎思斗,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成语,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Ⅸ 有一句成语是夜郎自大是什么意思啊 词义: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国。 典故: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夜郎自大”属汉语圈认知率最高的一类成语。汉语工具书都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西南曾经有一个夜郎国。但这成语其实是一段误读的历史。 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敦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 夜郎自大成语至迟清代已广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成书于光绪后期的晚清小说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写道:“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 其实夜郎国君并非妄自尊大向汉王朝叫板。夜郎是僻处大山的方国,即便现在交通也多受限制,两千多年前更是山隔水阻,偶有山外客来,急于打听山外世界,实为人之常情。不过,一个有偏误的成语,不经意间广泛宣扬了一个古国的历史,至少,在最广大民众中恒久延续了一个古代的记忆,这又是成语作者不曾想到的。 司马迁在这个故事里叙述了夜郎国和汉朝的一个外交事件,其实当时夜郎王和滇王都只是因为没有信息的朴素的发问。就象一个农民,第一次进成里,然后问,城里粮食产量高还是我们乡下产量高啊?这样的问题虽然有点可笑,但并不至于说成“自大”。 后世“夜郎自大”之谓,实为大国沙文主义。 成语“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其涵金量不可低估。 造句: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词义:比喻妄自尊大 Ⅹ “夜郎自大”的成语什么意思 词义: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国。 典故: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夜郎自大”属汉语圈认知率最高的一类成语。汉语工具书都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西南曾经有一个夜郎国。但这成语其实是一段误读的历史。 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敦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 夜郎自大成语至迟清代已广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成书于光绪后期的晚清小说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写道:“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 其实夜郎国君并非妄自尊大向汉王朝叫板。夜郎是僻处大山的方国,即便现在交通也多受限制,两千多年前更是山隔水阻,偶有山外客来,急于打听山外世界,实为人之常情。不过,一个有偏误的成语,不经意间广泛宣扬了一个古国的历史,至少,在最广大民众中恒久延续了一个古代的记忆,这又是成语作者不曾想到的。 司马迁在这个故事里叙述了夜郎国和汉朝的一个外交事件,其实当时夜郎王和滇王都只是因为没有信息的朴素的发问。就象一个农民,第一次进成里,然后问,城里粮食产量高还是我们乡下产量高啊?这样的问题虽然有点可笑,但并不至于说成“自大”。 后世“夜郎自大”之谓,实为大国沙文主义。 成语“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其涵金量不可低估。 造句: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词义:比喻妄自尊大2023-06-20 20:08:221
汉武帝为中国攻下了两个大省,这场战争多么惨烈?
战争是非常惨烈的,死了许多人,但是为中国打下了大片的江山非常的厉害。2023-06-20 20:08:315
地处云南的神秘古滇国,为何国君是楚国将军?
“滇”是怎么建国的?据《史记》所载,战国后期楚国的楚威王(或楚顷襄王)时期,命将军庄蹻沿长江而上攻取巴、蜀、黔中以西的地方。庄蹻率领军队到达滇池,滇池周围有几千里肥沃富饶的平原,庄蹻率领军队平定了这片地方使其成为楚国的属地。但是滇与楚相通的巴郡和黔中郡被秦国所攻取,所以滇地与楚国不再相通。庄蹻只能留在滇地改服易俗并做了滇王。庄蹻所到达的滇池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文明的火种,这里的远古人类种植稻谷,以石斧、石锛作为劳动工具,使用红陶、灰陶的生活用器。当中原地区进入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时候,滇池地区也进入了青铜文明。庄蹻建立的滇国以滇池为中心,包括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五百年,出现于战国初期而消失于西汉初年。汉武帝时开拓四夷,中央政府开始经营西南。汉武帝先是遣使招降了夜郎和邛笮,在一次欲图前往大夏(阿富汗北部)的途中误至滇国。滇王面对初来乍到的西汉军队,给予了热情款待。之后西汉政府平南越、又平定反叛的夜郎,顺便又兵至滇国,打算一举灭了滇国,这一次滇王拱手而降,这是公元前109年。西汉在原来的滇国地区设置了益州,治所就在晋宁,并赐给滇王金印。古滇国的青铜器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牛与虎相斗、纺织的场面、被吊起来的人、祭祀的场景……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时间段基本在春秋到西汉之间,这些精美的青铜器非常有地域特点,内容丰富而异常逼真。其中有一件贮贝器,上面以一百二十七个人物组成了杀祭诅盟的大典场面,堪称是滇人版《清明上河图》。这个祭祀中的主祭者是个女子,头上梳着银锭髻,戴了蚌蛤式的耳环,手腕上有手镯,胸腹前面挂着圆形的扣饰,她跣足高坐。剩下的人物有的跪、有的坐,有的顶筐、荷锄围观。祭祀祖先或是祭社祈求五谷丰登都要用活人作为祭品。贮贝器上有被绑缚等待祭祀的俘虏,也有已经头颅被斩落的身躯。这个祭祀的场景中还有异常巨大的铜鼓,这是权力的象征,是滇国的重器。西汉在西南地区设置了七郡,汉武帝时还修整五尺道,从曲靖延伸至滇池地区。西汉整修了从蜀地进入云南的旧道,还开通了从四川大渡河南岸通向西昌平原的灵关道,以及从四川到云南澜沧江的博南道。东汉又开通从昆明到越南北部的交州道。从此以后古滇国与外界不通的历史被改变。同时为了巩固郡县,汉晋时期从蜀地迁移人口于郡县治地,后来形成了大姓地方望族。例如书法名碑“爨宝子”、“爨龙颜”中的“爨”姓就是移民大姓。古滇国是一个并不发达的奴隶制小邦,社会阶级分明,贵族、平民、奴隶是这个社会的基本构成,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被征服部落,本部滇人是自由民的身份。2023-06-20 20:10:311
出土大量封泥、简牍,云南古滇国考古取得重大突破,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它是我国古代的一支割据政协,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比较短,主要存在于云南地区。2023-06-20 20:11:294
汉武帝派去出使滇国的使节叫什么名字啊?
汉武帝为了统一西南,实现大一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郭昌出兵西南,先后灭劳浸、靡莫,然后到了滇国,滇王主动投降,并得到汉武帝的册封和颁发给“滇王之印”。并在当地设置益州郡管辖,纳入了汉王朝的版图。并允许滇王继续管理他的臣民。2023-06-20 20:12:393
关于古滇国的传说
古滇国的传说大部分是真的2023-06-20 20:13:182
古滇国的人文历史
古代滇池一带生活着昆明(今彝族先民)部落。 21世纪,考古学者在今云南偏远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发现同古滇王国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相似的人群。特别是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发现了一个名叫巴达人的部落,该部落所住的房子及生活文化和习俗都与古滇王国极为相似。在汉朝以前,滇池、抚仙湖一带建立了古滇国。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有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蹻入滇。不久,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庄蹻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无从考证了。但在庄蹻入滇之前的若干年里,滇人青铜文化已进入鼎盛时期。考古学家李昆声教授说,抛开艺术成就的因素,这时的楚文化应比滇文化先进,至少,楚人穿鞋子,而滇人打赤脚,但滇墓里似乎并没有留下他带进云南的多少楚文化踪影,也有学者质疑这段记载。 公元前1世纪左右,这个孤立的王国终于走到了终点。一位称雄滇池的滇王,向汉朝的使者提过一个认真的问题。他问:汉朝与我谁更大?在他的眼里,世界不会比滇国的地域大多少。可是,不久之后,这位可爱的滇王连同他的天堂,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世界远比他想象的广大得多,复杂得多。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汉人的迁入让内地文化从此大规模地进入云南,仅仅在短短100年过程中,滇人的文化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2023-06-20 20:13:281
2021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滇王与南越王展-时间地点及看点
广州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博物馆就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在广州是非常出名的。目前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正在举办滇王与南越王展,这个展览是完全免费的,而且内容也都是非常的精彩,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滇王与南越王展时间:2021年1月25日-4月18日地点: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票价:免费“滇王与南越王”展于2021年1月25日至2021年4月18日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开幕当天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对公众免费开放。本次展览是继“大汉楚王与南越王”“中山王与南越王”“齐鲁汉风”“寻找夜郎”之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主办的第五个汉代诸侯王展。该展览由云南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和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等六家文博机构共同主办,共展出滇粤两地289件(套)珍贵文物,为观众重构2000多年前的滇、南越两个地方王国的历史图景,展现滇文化和南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滇王与南越王展看点汉帝国边疆的两道异彩滇国是汉代西南地区实力较强的属国,战国末至西汉早期达到全盛。在汉武帝开发西南夷过程中,滇国逐渐融入华夏,并于公元前109年降汉。西汉晚期,滇国走向衰落,至东汉已不见于史籍。史书记载“汉赐滇王王印”,这一记载在1956年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滇王之印上得到印证,滇王和其亲属的墓地所在也由此得以证实。随着江川区李家山墓群、昆明羊甫头墓群等遗址陆续发掘,滇文化的轮廓逐渐清晰,目前学界多将滇文化定位于以滇池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及东部地区。青铜器上的滇国史诗滇国出土文物品类之盛大、技艺之精湛、所展示的文明之高卓,令世人震惊。滇文化遗物迄今已出土上万件,以青铜器为大宗。滇人极富创造力,他们充分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巧夺天工的冶铸技巧将两千多年前滇国社会的一幕幕场景鲜活地刻铸于青铜器上,将瞬间凝固成了青铜器上的滇国史。造型独特、装饰精巧的青铜器具有典型的滇文化特征:贮贝器多用于贮放贝币,其器盖上雕铸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或大型场景,主题涵盖祭祀、纺织、狩猎、掳掠、赶集、舞蹈等。滇越文化,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越人是滇国的主体民族,许多滇国文化有着鲜明的百越民族文化特征:滇国青铜器上的滇人继承了古越人“椎髻文身”的传统,房屋模型扣饰形象反映了滇人居住于越式干栏建筑中。此次展出的西汉时期广州陶屋、南越王宫署遗址出土的“万岁”瓦当以及望柱等文物则反映了南越国在干栏基础上对中原建筑技术的吸收和融合。此外,铜鼓、羽人等越族特色器物或纹饰均在两地有所发现,可见滇国与南越国无论在地缘、族属还是文化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023-06-20 20:13:341
2021广州滇王与南越王展举办时间-地点-交通
博物馆是记录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在博物馆之中我们常常能够通过各种展览贯穿古今。2021广州滇王与南越王展将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进行观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展览的相关详情吧。 2021广州滇王与南越王展时间:2021年1月25日-4月18日地点: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票价:免费“滇王与南越王”展于2021年1月25日至2021年4月18日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开幕当天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对公众免费开放。本次展览是继“大汉楚王与南越王”“中山王与南越王”“齐鲁汉风”“寻找夜郎”之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主办的第五个汉代诸侯王展。该展览由云南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和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等六家文博机构共同主办,共展出滇粤两地289件(套)珍贵文物,为观众重构2000多年前的滇、南越两个地方王国的历史图景,展现滇文化和南越文化的独特魅力。汉帝国边疆的两道异彩滇国是汉代西南地区实力较强的属国,战国末至西汉早期达到全盛。在汉武帝开发西南夷过程中,滇国逐渐融入华夏,并于公元前109年降汉。西汉晚期,滇国走向衰落,至东汉已不见于史籍。史书记载“汉赐滇王王印”,这一记载在1956年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滇王之印上得到印证,滇王和其亲属的墓地所在也由此得以证实。随着江川区李家山墓群、昆明羊甫头墓群等遗址陆续发掘,滇文化的轮廓逐渐清晰,目前学界多将滇文化定位于以滇池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及东部地区。 青铜器上的滇国史诗滇国出土文物品类之盛大、技艺之精湛、所展示的文明之高卓,令世人震惊。滇文化遗物迄今已出土上万件,以青铜器为大宗。滇人极富创造力,他们充分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巧夺天工的冶铸技巧将两千多年前滇国社会的一幕幕场景鲜活地刻铸于青铜器上,将瞬间凝固成了青铜器上的滇国史。造型独特、装饰精巧的青铜器具有典型的滇文化特征:贮贝器多用于贮放贝币,其器盖上雕铸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或大型场景,主题涵盖祭祀、纺织、狩猎、掳掠、赶集、舞蹈等。滇越文化,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越人是滇国的主体民族,许多滇国文化有着鲜明的百越民族文化特征:滇国青铜器上的滇人继承了古越人“椎髻文身”的传统,房屋模型扣饰形象反映了滇人居住于越式干栏建筑中。此次展出的西汉时期广州陶屋、南越王宫署遗址出土的“万岁”瓦当以及望柱等文物则反映了南越国在干栏基础上对中原建筑技术的吸收和融合。此外,铜鼓、羽人等越族特色器物或纹饰均在两地有所发现,可见滇国与南越国无论在地缘、族属还是文化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1983年6月南越王墓挖掘出土,博物馆即以该墓穴原址为基础建成,主要展示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其中,南越王的“丝缕玉衣”是我国目前为止发掘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十分珍稀。博物馆辟有古墓保护区和综合陈列楼,有10个展厅,常设展览有文物展和瓷枕展,还有其他不定期展览。文物展是博物馆的主体,展出一万余件南越王赵_墓中的出土文物,展览分为:文帝金印、主室瑰宝等。 交通指南1、乘坐203、273、552、7、543、211、29、33路等公交车至解放北路站下。2、乘坐21、519、528、555、556、108、110路等公交车至越秀公园站下。3、地铁2号线,越秀公园站E出口。2023-06-20 20:13:411
请问七彩云南古滇王国在什么地方
1. 关于古滇王国诗句 关于古滇王国诗句 1.古滇王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吗 不清楚。 两千多年前,云南抚仙湖畔有一个古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国”。滇国(前278年——115年),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境内的主要民族是古代滇人部落,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消失于东汉中期。通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发现的四十多个滇文化遗址勾画出古滇国的疆域轮廓:东至陆良、泸西一线,西至安宁、易门一带,北到昭通、会泽之地,南达元江、新平、个旧之境,南北长约四五百公里,东西宽约两百余公里。根据考古发现,今抚仙湖畔石寨山为王室墓地,今李家山为贵族墓地,今金莲山为平民墓地。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在这一片三角区域内,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让后人震惊的青铜文明,也有过男耕女织、渔歌唱晚的幸福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毁灭了金莲山附近的集镇,而整个古滇国,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接受中原文明,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滚滚长河。 2.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导游词 “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15年“二十大重点项目”之一,是国家旅游局重点关注支持的项目,也是滇池治理环境改善的重要项目,该项目由昆明诺仕达企业集团担任建设运营。 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位于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背靠梁王山,面临滇池,距昆明主城35公里。项目将集中展示云南多民族文化、古滇历史文化,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生态环境示范、养老养生产业、宜居社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于一体,充分发挥云南旅游资源,力争将项目建成国家5A级生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 据悉,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一期建设公建类项目含古滇艺海大码头、古滇精品湿地公园、湿地度假酒店、七彩云南·欢乐世界主题公园、古滇大剧院、古滇王宴美食天地、古滇博物院、滇王林苑、七彩云南温泉旅游度假区、民族部落、古滇大酒店、七彩云南大酒店等。历经三年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220亿元,到目前已累计投资80亿元,率先开放的两个主要项目分别为古滇艺海大码头和古滇精品湿地公园。 3.古滇王国的滇王之印的出土 1953年,云南考古工作队成立不久,昆明街头的废品收购站零零星星出现了一些锈迹斑斑的青铜器。这些神秘的器物与学者们所熟知的中原青铜时代的文明毫无相同之处,它们透露出来自一个独立的古老世界的神秘气息。 经过3年的努力,1956年考古学家终于在滇池东岸,一个不高的小山岗上,揭示了云南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一个消失千年的王国——古滇国墓葬群。 小山岗极普通,东西宽200米,南北长500米,坐落在滇池岸边,远远望去,犹如一头静卧在海边的鲸鱼。 这个小山岗叫做石寨山,这里没有碑石,没有封土堆,它平淡到了没有一点足以引发盗墓者贪婪的幻想,因而得以安宁两千年。 1956年秋天,正式的发掘开始了,一个崭新的、不为人所知的神秘文化崭露头角。 小山岗是一个巨大的墓葬群,源源不断出土的器物,接踵而至的惊喜,不仅让考古学家兴奋不已,更让史学家始料未及。 6号墓中出土了一枚金印——“滇王之印”,《史记》对这枚金印有过确凿无误的记载,那是元封二年汉武帝赐予滇王的。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云南有个被称为“滇”的国家,但此后再没有关于它的记载。除了后来的《后汉书》和《华阳国志》又重引述了司马迁的记载外,没有人再提起过。这个古滇国就此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到哪里去了。如果不是这次发现,可能永远也没有人知道《史记》中这短短的记录背后是多么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时代。 4.古滇王国的古滇文化 滇文化必须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界定。 其实所有这些千古之谜与现代的联系线索有两个,一个是花腰傣,另一个就是铜鼓。顺着这两条线研究下去,滇文化研究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成果。” 铜鼓是古滇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证据,世界公认中国云南是起源地。铜鼓,由实用器逐步演变成礼器、重器,最后上升为权力和实力的象征。 铜鼓从云南一直流传向广西、东南亚一带,考古发现当时铜鼓的影响力已经蔓延到了南亚的巴基斯坦。怎样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铜鼓的起源、铸造、演变和传播整个过程还原出来,再现世人的面前,是当前最需要做的一大课题。 由此我们还可以联系到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和我们很熟悉的茶马古道,从李家山墓地发掘出的琥珀珠和贝币来看,更证明了当时与缅甸有商道可通,这些信息反映了古滇国的一种远距贸易。古滇国文明还直接渗透和影响了越南的东山文化……李家山青铜文化和三星堆文化有类似的之处。 三星堆文化现已上升到了长江文明的起源的高度。而中国北方和中原的青铜文化由于交流频繁,所以又有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近亲繁殖的现象比较突出,体现在出土文物上风格造型的大同小异,惟独李家山青铜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几乎和东汉以前的北方文化无任何交叉点,无论造型、纹饰,还是所表现的主题,都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可以算是中国青铜时代中最活泼最灵动的构成,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想象力,是云南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面对这样的作品,能让人产生创作的莫名的冲动。特别是贮贝器和扣饰,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青铜器的精华。 还有青铜冶铸工艺上采用的失(蚀)蜡法(此类铸造工艺最早很可能起始于云南),难度极大,铸造精致,可以说是当时工艺技术上的巅峰,曾对飞机发动机的精密制造产生过影响。作为一个云南人,我们完全可以为先民的这些辉煌成就而感到骄傲。 据考证,古滇国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奴隶制帝国。它勃兴于滇池之滨,鼎盛于战国至西汉时代。 由于偏居西南一隅,远离中原文化视野。古滇国曾长期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显得神秘而离奇.云南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已存在了一种独具风格的青铜文化。 当时的古滇国民族很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无论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就以器物和种类而言,无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乐器还是装饰品,样样都用青铜制作,而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多限于兵器和礼乐器。 尤其是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多为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图像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节,栩栩如生。以装饰题材中动物图像而言,古滇国青铜器经常出现的就有四十余种,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虫,刻画得十分精致逼真。 古滇青铜器与我国其他边疆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别,不仅有兵器戈、矛、叉、剑等显然受中原商周青铜文明影响的青铜兵器,更多的是以反映滇王国社会生活为主题内容的贮贝器和铜扣饰,明显具有滇王国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5.古滇国的历史 滇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古王国。滇国出现的时代最迟不晚于战国中晚期,战国末至西汉中期为其鼎盛时期,西汉后期走向衰落,西汉末至东汉初为中原王朝设置的郡县所取代。此后,滇国及滇文化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滇池东岸晋宁县晋城镇的一个叫石寨山的小山岗上发现了后来被证明是古滇王国王族墓地的古墓群。在一个墓中发现有四个篆字的金印------滇王之印。蛇钮。 古滇国的青铜文化,艺术精湛,地域鲜明。如牛虎铜案,雕铸有战争场面的青铜储贝器,持伞铜俑等。 近几十年考古,结合古文献。滇国的疆域并不广阔,大致包括今昆明 市和东川市全部,曲靖与玉溪地区大部,昭通及红河,文山自治州部分地区。滇在当时西南夷中是一个很小的王国。《史记 西南夷列传》说:“滇王者,其众数万人。。。。。滇小邑,最宠 焉。” 滇国的农业生产发达,渔猎和畜牧业生产也有一定规模。滇国的手工业生产很发达,特别是青铜器铸造技术,可以和任何青铜文化媲美。 摘录于《中国考古谜案》。 6.古滇王国是怎样消失的 古代滇池一带生活着昆明(今彝族先民)部落。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她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里去了,像一个亘古的谜, 在汉朝以前,滇池、抚仙湖一带建立了古滇国。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7.古滇王国的滇王之谜 1955年至1960年,考古工作者们在滇池之滨的晋宁县石寨山发掘了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古墓葬50座,出土文物4000多件,绝大多数是青铜器,说明墓葬的主人们生活在云南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1956年,石寨山6号墓出现了令学者们震惊的发现:一颗金质的“滇王之印”被挖了出来,《史记》有关汉武帝“赐滇王王印”的史实得到了印证,这充分说明古滇王国确实存在,它的都邑就在晋宁一带。 史学家历来认为汉俞元古城在史书上消失是个谜,在历史上,即使俞元建制变更地名,也应有所记载,但南北朝后俞元古城信息中断,俞元城到底哪里去了呢? 《汉书·地理志》载:“俞元,池在南,桥水所出……”,“桥水上承俞元之南池,县治龙池洲,周四十七里。”俞元县境是现澄江、江川、红塔、石林(路南)等县区,这样一个大县、强县,其县治龙池洲应是一个繁华的不小的城池。这个城池肯定不是我们说的澄江城,那么,汉代的俞元县城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这个城池是否已经沉入抚仙湖里了呢? 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内城可能是滇王离宫,而滇王离宫可能就是后改称的俞元县,俞元古县城也真如百姓所说“澄江湖里有一座沉没的城”,因地震而沉没湖底,它正是探测到的抚仙湖下残存的古城。 8.古滇国的人文历史 古代滇池一带生活着昆明(今彝族先民)部落。 21世纪,考古学者在今云南偏远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发现同古滇王国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相似的人群。特别是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发现了一个名叫巴达人的部落,该部落所住的房子及生活文化和习俗都与古滇王国极为相似。 在汉朝以前,滇池、抚仙湖一带建立了古滇国。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 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 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有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记载。 大约在公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蹻入滇。不久,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庄蹻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无从考证了。但在庄蹻入滇之前的若干年里,滇人青铜文化已进入鼎盛时期。 考古学家李昆声教授说,抛开艺术成就的因素,这时的楚文化应比滇文化先进,至少,楚人穿鞋子,而滇人打赤脚,但滇墓里似乎并没有留下他带进云南的多少楚文化踪影,也有学者质疑这段记载。 公元前1世纪左右,这个孤立的王国终于走到了终点。 一位称雄滇池的滇王,向汉朝的使者提过一个认真的问题。他问:汉朝与我谁更大?在他的眼里,世界不会比滇国的地域大多少。 可是,不久之后,这位可爱的滇王连同他的天堂,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世界远比他想象的广大得多,复杂得多。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汉人的迁入让内地文化从此大规模地进入云南,仅仅在短短100年过程中,滇人的文化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9.古滇王国湿地公园作文 晋城古滇文化广场是镶嵌在古滇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广场以“滇王金印”、“古滇神柱”、“四牛骑士贮贝器”三个代表古滇文化的文物,用象征手法雕塑而成,浓缩和展示出了神秘的古滇神韵。 当你走进古滇文化广场时,仿佛是来参加一场大型聚会,广场上人群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到处都是前来玩耍的人们。许多小孩在这里嬉戏耍闹,有滑旱冰的,有骑单车的,有放风筝的,还有玩游戏的,真想加入到他们中去,偶尔见到认识的小朋友更是兴奋地、尖叫着打招呼,大声地谈论着开心的事。 最热闹的要数中心广场了,这里简直成了一个超级大舞台,有跳交谊舞的,有跳民族舞的,有跳健身操的,甚至还有扭秧歌的。还有一拨人儿在扯着嗓子唱花灯,自娱自乐,高兴极了。就这样许多人在这里认识了,成为了好朋友,高兴地聊着天。 我最喜欢的还是绿草如茵、鲜花遍地,到处都是青葱树木的绿化区,这里怪石嶙峋,有蜿蜒曲折的小桥流水,明镜的水面晃动着绿树和白云的倒影,有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各种大树,最养眼的还是五彩缤纷的绣球花,各式各样开的灿烂极了。坡地上栽满了桂花、松柏、万年青、常春藤等四季常青植物,一年四季都是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看着这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情境,我不禁想起了“人在画中游”这句古诗,生出无限遐想。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古滇文化广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么幸福啊!2023-06-20 20:13:471
古滇国的起源
古代滇池一带生活着昆明(今彝族先民)部落。 在汉朝以前,滇池、抚仙湖一带建立了古滇国。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有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蹻入滇。不久,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庄蹻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无从考证了。但在庄蹻入滇之前的若干年里,滇人青铜文化已进入鼎盛时期。考古学家李昆声教授说,抛开艺术成就的因素,这时的楚文化应比滇文化先进,至少,楚人穿鞋子,而滇人打赤脚,但滇墓里似乎并没有留下他带进云南的多少楚文化踪影,也有学者质疑这段记载。 公元前1世纪左右,这个孤立的王国终于走到了终点。一位称雄滇池的滇王,向汉朝的使者提过一个认真的问题。他问:汉朝与我谁更大?在他的眼里,世界不会比滇国的地域大多少。可是,不久之后,这位可爱的滇王连同他的天堂,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世界远比他想象的广大得多,复杂得多。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汉人的迁入让内地文化从此大规模地进入云南,仅仅在短短100年过程中,滇人的文化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2023-06-20 20:13:561
自负的文言文
1. 古文中“自负”一般怎么翻译,请举例 1.自以为了不起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 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愚幼常自负,既久而逾觉缺然。” 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吾曹虽欲常以少年自负,尚何可得,言之慨然。”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及秦兵伐韩,韩王惧,公子非自负其才,欲求用于秦国,乃自请于韩王,愿为使聘秦,以求息兵。” 2. 枉自辜负 明·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今若畏罪不言,是职自负忠直初心,并负风纪职掌。” 清·龚自珍《明良论》三:“奈何忘其积累之苦,而哓然以自负其岁月为?” 3. 自己承受 宋·柳开《代王昭君谢汉帝疏》:“夫自古妇人,虽有贤异之才,奇畯之能,皆受制于男子之下,妇人抑挫至死,亦罔敢雪于心;况幽闭殿廷,备职禁苑,悲伤自负,生平不意者哉!” 4. 自己负责。 文责自负。 2. 【古文中“自负”一般怎么翻译,请举例 1.自以为了不起《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 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愚幼常自负,既久而逾觉缺然。”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吾曹虽欲常以少年自负,尚何可得,言之慨然。”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及秦兵伐韩,韩王惧,公子非自负其才,欲求用于秦国,乃自请于韩王,愿为使聘秦,以求息兵。”2. 枉自辜负明·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今若畏罪不言,是职自负忠直初心,并负风纪职掌。” 清·龚自珍《明良论》三:“奈何忘其积累之苦,而哓然以自负其岁月为?”3. 自己承受宋·柳开《代王昭君谢汉帝疏》:“夫自古妇人,虽有贤异之才,奇畯之能,皆受制于男子之下,妇人抑挫至死,亦罔敢雪于心;况幽闭殿廷,备职禁苑,悲伤自负,生平不意者哉!”4. 自己负责。文责自负。 3. 你好,我想知道文言文穷凅自负的译文 是穷涸自负吧? 传说在大海之滨,江河岸畔有个怪物。这个怪物绝非普通的水族之类可比。它置身水中兴风作浪,飞腾天际,不费吹灰之力而已;如果一旦离开了水,活动也不过寸尺之间而已。即使没有高山、丘陵、远路、绝壁、关隘阻挡,它窘于干涸,无法自己到达水中。十有八九被那些小小的水獭所嘲笑。 如果有力气的人怜悯它的困窘,把它送到水中,只须抬一下手,动一下腿就行了。然而这个怪物自负与众不同,说什么:“烂死在泥沙,我心甘情愿。如果去俯首帖耳,摇尾乞怜,我坚决不干。”所以,有力气的人遇到它,熟视无睹,不加理睬。 这个怪物是死是活,就很难预料了。 4. 跪求夜郎自大的文言文 原文: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 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出处:《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现代文详解: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 但是由于邻近地区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有抬起头来,望了望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有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 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 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这只能说明因为来往不方便,不知道其他的地区,所以滇王和夜郎王都以为自己的国家最大,却不知道汉朝有多么的辽广。 司马迁在这个故事里叙述了夜郎国和汉朝的一个外交事件,其实当时夜郎王和颠王都只是因为没有信息的朴素的发问。 就象一个农民,第一次进成里,然后问,城里粮食产量高还是我们乡下产量高啊?这样的问题虽然有点可笑,但更多是含有无知的成分。 后世“夜郎自大”之谓,主要还是真对因无知而妄下结论者的讽刺。 成语“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 造句: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夜郎,今贵州省赫章县。 5. 古诗劝人不能骄傲的诗词或古文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商君书·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西湖佳话·三台梦迹》:“也先不道,志满气骄,将有长驱深入之势,不可不预之防.” 志高身下,敏事慎言《诗·小雅·角弓》“莫肯下遗” 汉 郑玄 笺:“今王不以善政启小人之心,则无肯谦虚以礼相卑下,先人后己,用此居处,敛其骄慢之过者.”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上以谦虚为贤,下以傲诞为高.”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竹 清·郑板桥 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竹 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6. 跪求夜郎自大的文言文 原文: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出处:《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现代文详解: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有抬起头来,望了望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有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这只能说明因为来往不方便,不知道其他的地区,所以滇王和夜郎王都以为自己的国家最大,却不知道汉朝有多么的辽广。 司马迁在这个故事里叙述了夜郎国和汉朝的一个外交事件,其实当时夜郎王和颠王都只是因为没有信息的朴素的发问。就象一个农民,第一次进成里,然后问,城里粮食产量高还是我们乡下产量高啊?这样的问题虽然有点可笑,但更多是含有无知的成分。 后世“夜郎自大”之谓,主要还是真对因无知而妄下结论者的讽刺。 成语“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 造句: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夜郎,今贵州省赫章县。2023-06-20 20:14:031
文言文监生自大
1. 监生自大的翻译 城里监生与乡下监生.两个人都说自己厉害.城里监生耻笑乡下监生说:“我们见多识广,你们乡下人孤陋寡闻.”两个乡下人争论不休,于是在大街上一起走,各自表现自己的长处.到了一扇门下,边上写着“大中丞”三个字,城里监生到这看字并指着说:“这难道不是丞中大?就是一个徵验”.一剖到了一户人家,匾额上写着“大理卿”,乡下监生把“卿”字认成了“乡”字,连忙也倒着念指这匾额说:“这是乡里大了.”两人分不出高下.又来到一寺院门口,上面写着“大士阁”,两个人都心平气和的说:“原来我们都是自大的人”。 2. 监生自大的翻译 城里监生与乡下监生.两个人都说自己厉害.城里监生耻笑乡下监生说:“我们见多识广,你们乡下人孤陋寡闻.”两个乡下人争论不休,于是在大街上一起走,各自表现自己的长处.到了一扇门下,边上写着“大中丞”三个字,城里监生到这看字并指着说:“这难道不是丞中大?就是一个徵验”.一剖到了一户人家,匾额上写着“大理卿”,乡下监生把“卿”字认成了“乡”字,连忙也倒着念指这匾额说:“这是乡里大了.”两人分不出高下.又来到一寺院门口,上面写着“大士阁”,两个人都心平气和的说:“原来我们都是自大的人”.。 3. 薛谭学讴和监生自大翻译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原文】 城里监生与乡下监生。各要争大。城里者耻之曰:“我们见多识广,你乡里人孤陋寡闻。”两人争辨不已,因往大街同行,各见所长。到一大第门首,匾上“大中丞”三字,城里监生倒看指谓曰:“这岂不是丞中大?乃一徵验。”又到一宅,匾额是“大理卿”,乡下监生以“卿”字认作“乡”字,忙亦倒念指之曰:“这是乡里大了。”两人各不见高下。又来一寺门首,上题“大士阁”,彼此平心和议曰:”原来阁(各)士(自)大。” 【译文】 城里监生与乡下监生。两个人都说自己厉害。城里监生耻笑乡下监生说:“我们见多识广,你们乡下人孤陋寡闻。”两个乡下人争论不休,于是在大街上一起走,各自表现自己的长处。到了一扇门下,边上写着“大中丞”三个字,城里监生到这看字并指着说:“这难道不是丞中大?就是一个徵验”。一剖到了一户人家,匾额上写着“大理卿”,乡下监生把“卿”字认成了“乡”字,连忙也倒着念指这匾额说:“这是乡里大了。”两人分不出高下。又来到一寺院门口,上面写着“大士阁”,两个人都心平气和的说:“原来我们都是自大的人”。 4. 跪求夜郎自大的文言文 原文: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出处:《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现代文详解: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有抬起头来,望了望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有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这只能说明因为来往不方便,不知道其他的地区,所以滇王和夜郎王都以为自己的国家最大,却不知道汉朝有多么的辽广。 司马迁在这个故事里叙述了夜郎国和汉朝的一个外交事件,其实当时夜郎王和颠王都只是因为没有信息的朴素的发问。就象一个农民,第一次进成里,然后问,城里粮食产量高还是我们乡下产量高啊?这样的问题虽然有点可笑,但更多是含有无知的成分。 后世“夜郎自大”之谓,主要还是真对因无知而妄下结论者的讽刺。 成语“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 造句: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夜郎,今贵州省赫章县。 5. 高一 笑林广记 文言文 翻译急求 有个人要请一位先生教育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一个人来应聘,主人说:“我们家贫穷,可能有很多对先生失礼的地方,您看怎么样啊?”这位先生说:“不用这么客气,我本来就没什么计较的。”主人说:“吃蔬菜,可以吗?”答:“可以。” 主人说:“家里也没什么重活儿,凡是打扫庭院,开门关门,有劳先生做,可以吗?”答:“行。”主人说:“有时家里人,妇女孩子想买零星杂物,委屈先生去跑一趟,可以吗?”答:“可以 。” 主人说:“如果是这样,就太好了!”之后,先生也说:“我也有一句话,希望主人不要惊讶。”主人问他什么话?先生说:“我自愧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主人说:“何必说这样谦虚的话。” 先生说:“不敢欺骗你,我其实一字不识呀!”小恭五两讹诈得财,蜀人叫做敲钉锤。一位先生善于敲钉锤,他看见一个新学生在泮池旁边小便,上前扭住他并吓唬说:“你身在学堂,擅自在泮池解手,无礼至极。” 命令守门人道:“押到明伦堂审问清楚,这是最大的不尊敬人,应该警戒的。”学生央求他说:“学生一时犯错,情愿认罚。” 先生说:“幸好是解小手,若是解大手,一定罚你银子十两。解小手,罚五两就行了。” 学生说:“我身边只带了一块银子,重十两 ,愿分一半奉送给您。”先生说:“何必分开,全给我就是了。” 学生说:“老师讲明,解小手五两,为什么又要十两?”先生说:“不要紧,你尽管全给了我,以后准你在泮池旁解大手一次,让你五两银子。千万别对外人讲,恐怕败坏了我的学规。” 不准纳妾有个非常厉害的妻子,读过很多书。她的丈夫谋划着娶小妾,就说:“以前有过这样的事,齐国人有一妻一妾。” 妻子说:“如果像你那样,我也要再找一个丈夫。”她的丈夫问:“过去有过这样的事吗?”妻子回答道:“河南叫程氏的妇女有两个丈夫。” 丈夫大笑,想不出什么办法再难为她。另外,还有个做妻子的,又厉害,又狡猾。 丈夫每次说到要娶小妾,她就回答道:“你家穷,怎么能够有钱买妾呢?如果有了钱,就听你的话,按你的意思办。”丈夫就从别人那里借来钱,对他妻子说:“钱在这儿,请给我娶小妾吧!”他的妻子便把钱装在自己的袖子里,之后下拜着说:“我现在情愿做小妾,这些钱就可以买我。” 丈夫没有什么办法再难为她。惯撞席一个乡下人做了巡捕,负责看守按院的大门,太守来了,他跪着报告说:“太老官人进。” 太守很生气,下令打他十大板。第二天,太守又来了,他又报告说:“太公祖进。” 太守又打了他。到第三天,太守又来了。 乡下人考虑到乡下土话不行,书面语也不行,所以就报告说:“前天来的,昨天来的,今天又来了。”先后有个人到理发店去理发,理发师剃头很粗糙,等到理完了,这个人却故意付了加倍的钱就走了。 过了些日子,他又到那个理发店去理发,理发师尽力为他理发,而且下了加倍的工夫,样样都服务得很周到。等到理完了,竟少付工钱。 理发师不服气地说:“上次理得粗糙,还得到您的赏赐,这次给您理得格外细心,怎么反倒少付钱呢?”这个人说:“今日的工钱,上次已经给过了。今天给的钱,是上次的工钱哪!”狗父有个姓陆的人,很擅长说笑话。 他家隔壁有个妇女不苟言笑,他的朋友告诉他说:“你能说一个字让那个妇女笑,又说一个字让那个妇女骂,我就愿意招待你一顿酒饭。”一天,那个妇女在门前站着,正好门前躺着一只狗,陆某人就向那狗长跪说:“爷!”那妇女看了,不由得笑了起来,陆某人又抬起头向那妇女叫了声:“娘!”那妇女一听,非常生气,破口大骂。 应先备酒妻子喜欢喝酒,几次要酒,丈夫都不给,而且叱责她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什么时候见过有酒这个字?”妻子说:“酒是不用开门就要用的,必须是头一夜先买好,怎么能够放在开门的事情里面呢?”偶遇知音某先生平时喜欢弹琴,曾经说世上没有他的知音,总是怏怏不乐。一天闲着没事,他又弹琴消遣。 忽然听到隔壁家有叹息的声音,以为遇到了知音,就敲人家门问是怎么回事。隔壁的老妇人说:“没有什么,死去的儿子生前以弹棉花为生,今天您弹琴的声音特别像他弹棉花的声音,听了,不觉悲从中来。” 帝怕妒妇房玄龄的夫人,性情又嫉妒,又凶狠,玄龄非常害怕她,不敢娶一个小妾。太宗命皇后召见房夫人,告诉她,现在很风行纳妾,而且有规定,皇帝将有美女赏赐。 房夫人坚决不答应,皇帝命令给她送毒酒,用来恐吓她,说:“像这样,是抗旨呀,应当喝下这杯酒。”房夫人一饮而尽,丝毫没有为难的神色。 皇帝说:“我看见了都害怕,更何况玄龄呢?”仙女凡身人间的董永很孝顺,上帝让一位仙女嫁给他。众仙女为这个仙女送行,都嘱咐她说:“如果还有行孝的人,千万要捎个信回来。” 比职甲乙两人同一年考中举人,甲被选到翰林院任职,乙被任命为县令。有一天,甲傲慢地对乙说:“我官位阶高显贵,身居朝廷,与老兄做地方官相比,身价上差得很悬殊。 别的事且不论,仅拜客用的名帖就显出我的身份极为体面,和你简直有天壤之别。”乙说:“你的名帖能用几个字,怎能赶得上我告示中的字,难道不比你的。 6. 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 (选自《板桥全集》) [注释]①知:掌管。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④监生:此指儒生。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这是骂人的话。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⑦摔(zu6):揪住。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⑨无算:无数。 兴化郑板桥,名燮,乾隆间,掌管山东潍县。当时正值连年歉收,一斗粟米值一千钱,郑板桥大兴工役,招来远近的灾民,修城凿池,以做工生活代替赈灾。又劝县中大户,打开粮仓煮粥,轮流照顾工人们的生活。将有余粮的富人家的粮仓封掉,命令其将多余粮食平价卖出用于赈灾。有打官司的事情,就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古时以右为尊位,以左为卑位)。监生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人上堂,双目圆睁大骂曰:"只看重钱财的畜牲。有什么好说的呢?",又叫皂卒脱其帽,足踏之,并且揪住他的头,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将富人驱逐出去。一时间豪富都很怕他,而贫民赖以存活的人则不计其数。 他做宰相的时候,有一富人想驱逐一个贫穷的女婿,让他的千金陪他养老。板桥收其女为义女,又把穷女婿藏在家中。等女孩来了,让他们相见,出钱让他们成婚,叫他们一起坐车回家,一时间热门皆赞颂不已,称之为“盛德”。后来因为如实禀报受灾冒犯了更大的官员,被罢免归家。2023-06-20 20:14:271
夜郎自大文言文翻译
1. 跪求夜郎自大的文言文 原文: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出处:《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现代文详解: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有抬起头来,望了望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有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这只能说明因为来往不方便,不知道其他的地区,所以滇王和夜郎王都以为自己的国家最大,却不知道汉朝有多么的辽广。 司马迁在这个故事里叙述了夜郎国和汉朝的一个外交事件,其实当时夜郎王和颠王都只是因为没有信息的朴素的发问。就象一个农民,第一次进成里,然后问,城里粮食产量高还是我们乡下产量高啊?这样的问题虽然有点可笑,但更多是含有无知的成分。 后世“夜郎自大”之谓,主要还是真对因无知而妄下结论者的讽刺。 成语“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 造句: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夜郎,今贵州省赫章县。 2. 夜郎自大 译文: 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待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 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 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夜郎自大》,选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 原文: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扩展资料 《西南夷列传》是一篇民族史传,记述了我国西南(包括今云南以及贵州、四川西部)地区在秦汉时代的许多部落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风俗民情,以及同汉王朝的关系,记述了汉朝的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和王然于等抚定西南夷的史实。 描述了夜郎、滇等先后归附汉王朝,变国为郡,设官置吏的过程,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最终将形成一个和睦的多民族国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司马迁民族一统的历史观念,表现了他的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思想,有其进步意义。 文章头绪甚多,但结构安排却井然有条,前后映照,重点突出(主要写夜郎和滇),“文章之精密”,达到“无隙可蹈,无懈可击”的程度,有较高的艺术性。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2023-06-20 20:14:461
冒昧打扰!你能给我提供一些关于古滇国的历史资料吗?很着急用!!!拜谢!!!
古代滇池一带生活着昆明(今彝族先民)部落。 在汉朝以前,滇池、抚仙湖一带建立了古滇国。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有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蹻入滇。不久,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庄蹻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无从考证了。但在庄蹻入滇之前的若干年里,滇人青铜文化已进入鼎盛时期。考古学家李昆声教授说,抛开艺术成就的因素,这时的楚文化应比滇文化先进,至少,楚人穿鞋子,而滇人打赤脚,但滇墓里似乎并没有留下他带进云南的多少楚文化踪影,也有学者质疑这段记载。 公元前1世纪左右,这个孤立的王国终于走到了终点。一位称雄滇池的滇王,向汉朝的使者提过一个认真的问题。他问:汉朝与我谁更大?在他的眼里,世界不会比滇国的地域大多少。可是,不久之后,这位可爱的滇王连同他的天堂,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世界远比他想象的广大得多,复杂得多。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汉人的迁入让内地文化从此大规模地进入云南,仅仅在短短100年过程中,滇人的文化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2023-06-20 20:14:543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 #能力训练# 导语】《西南夷列传》是一篇民族史传,记述了我国西南地区在秦汉时代的许多部落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风俗民情,以及同汉王朝的关系,反映了司马迁民族一统的历史观念,表现了他的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思想,有其进步意义。下面是 无 分享的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西南夷列传》原文 作者:司马迁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厓駹。其俗或士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厓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馀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 建元六年,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馀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蒙乃上书说上曰:“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馀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馀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彊,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上许之。乃拜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馀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馀县,属蜀。 当是时,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转相饟。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秏费无功。上患之,使公孙弘往视问焉。还对,言其不便。及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筑朔方以据河逐胡,弘因数言西南夷害,可且罢,专力事匈奴。上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於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馀辈。岁馀,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 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也。已平头兰,遂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会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 南越破後,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筰侯,厓駹皆振恐,请臣置吏。乃以邛都为越巂郡,筰都为沈犁郡,厓駹为汶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 上使王然于以越破及诛南夷兵威风喻滇王入朝。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洸、靡莫,皆同姓相扶,未肯听。劳洸、靡莫数侵犯使者吏卒。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於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 太史公曰:楚之先岂有天禄哉?在周为文王师,封楚。及周之衰,地称五千里。秦灭诸候,唯楚苗裔尚有滇王。汉诛西南夷,国多灭矣,唯滇复为宠王。然南夷之端,见枸酱番禺,大夏杖、邛竹。西夷後揃,剽分二方,卒为七郡。 西南外徼,庄蹻首通。汉因大夏,乃命唐蒙。劳洸、靡莫,异俗殊风。夜郎,邛、筰称雄。及置郡县,万代推功。 【译文】 西南夷的君长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夜郎的势力大。夜郎以西的靡莫之夷也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滇的势力。从滇往北,那里的君长也多得用十来计算,其中邛都势力。这些夷国的人都头梳椎髻,耕种田地,有聚居在一起的城镇和村落。他们以外的地方,西边从同师往东,直到北边的楪(yè,叶)榆,称为嶲(x?,西)和昆明,这些夷人都把头发结成辫子,随着放牧的牲畜到处迁徙,没有固定的居住之地,也没有长帅,他们活动的地方有几千里。从嶲往东北去,君长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徙(s?,思)和筰(zuó,昨)都势力。从筰往东北去,君长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冉駹(máng,忙)的势力。他们的风俗是,有的是土著之民,有的是移徙之民,都在蜀郡的西边。从冉駹往东北去,君长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白马的势力,都是氐族的同类。这些都是巴郡、蜀郡西南以外的蛮夷。 当初在楚威王时,派将军庄ue00f率领军队沿着长江而上,攻取了巴郡、蜀郡和黔中郡以西的地方。庄ue00f是从前的楚庄王的后代子孙。庄ue00f到达滇池,这里方圆三百里,旁边都是平地,肥沃富饶的地方有几千里。庄ue00f依*他的军队的威势平定了这个地方,让它归属楚国。他想回楚国报告这情况,正赶上秦国攻打并夺取了楚国巴郡、黔中郡,道路被阻隔而不能通过,因而又回到滇池,借助他的军队做了滇王,改换服式,顺从当地习俗,因此当了滇人的统治者。秦朝时,常頞曾大略地开通了五尺道,并在这些国家设置了一些官吏。过了十几年,秦朝灭亡了。等到汉朝建立了,把这些国家都丢弃了,而将蜀郡的原来的边界当作关塞。巴郡和蜀郡百姓中的有些人偷着出塞作买卖,换取筰国的马,僰(bō,波)国的僮仆与牦牛,因此巴、蜀两郡特别富有。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大行王恢攻打东越,东越杀死东越王郢以回报汉朝。王恢凭借兵威派番阳乏唐蒙把汉朝出兵的意旨委婉地告诉了南越。南越拿蜀郡出产的杞酱给唐蒙吃,唐蒙询问徙何处得来,南越说:“取道西北牂柯江而来,牂柯江宽度有几里,流过番禺城下。”唐蒙回到长安,询问蜀郡商人,商人说:“只有蜀郡出产枸酱,当地人多半拿着它偷偷到夜郎去卖。夜郎紧*牂柯江,江面宽数百步,完全可以行船。南越想用财物使夜郎归属自己,可是他的势力直达西边的同师,但也没能把夜郎象臣下那样加以役使。”唐蒙就上书皇上说:“南越王乘坐黄屋之车,车上插着左纛之旗,他的土地东西一万多里,名义上是外臣,实际上是一州之主。如今从长沙和豫章郡前去,水路多半被阻绝,难以前行。我私下听说夜郎所拥有的精兵能有十多万,乘船沿牂柯江而下,乘其没注意而加以攻击,这是制服南越的一条奇计。如果真能用汉朝的强大,巴蜀的富饶,打通前往夜郎的道路,在那里设置官吏,是很容易的。”汉武帝同意唐蒙的主张,就任命他为郎中将,率领一千大军,以及负责粮食、辎重的人员一万多人,从巴符关进入夜郎,于是会见了夜郎侯多同。唐蒙给了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让他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夜郎旁边小城镇的人们都贪图汉朝的丝绸布帛,心中认为汉朝到夜郎的道路险阻,终究不能占有自己,就暂且接受了唐蒙的盟约。唐蒙回到京城向皇上报告,皇上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这以后就调遣巴、蜀两郡的兵士修筑道路,从僰直修到牂柯江。蜀郡人司马相如也向皇帝说西夷的邛、筰可以设郡,皇帝就派司马相如用郎中将的身份前去西夷,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将按南夷的方式对待他们,给他们设置一个都尉、十几个县,归属于蜀郡。 在这个时候,巴郡、蜀郡、广汉郡、汉中郡开通西南夷的道路,戍边的士卒、运送物资和军粮的人很多。过了几年,道路也没修通,士卒疲惫饥饿和遭受潮湿而死的很多,西南夷又屡次造反,调遣军队去打击,耗费钱财和人力,却无成果。皇上忧虑此事,便派公孙弘去亲自观察询问。公孙弘回京禀告皇上,声称不利。等到公孙弘当了御史大夫,这时汉朝正修筑朔方郡城,以便凭借黄河驱逐匈奴,公孙弘乘机屡次陈说开发西南夷的害处,因此可暂时停止开发活动,集中力量对付匈奴。皇上下令停止对西夷的活动,只在南夷的夜郎设置两县和一都尉,命令犍为郡保全自己,并逐渐完善自己的郡县体制。 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呆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 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汉朝使者回到京城,于是极力陈说滇是大国,值得让他亲近和归附汉朝。汉武帝对这事留心了。 等到南越造反时,皇上派驰义侯用犍为郡的名义调遣南夷的军队。且兰君害怕他的军队远行后,旁边的国家会乘机虏掠他的老弱之民,于是就同他的军队谋反,杀了汉朝使者和犍为郡的太守。汉朝就调动巴郡和蜀郡原想去攻打南越的八个校尉,率领被赦从军的罪犯去攻打且兰,把它平定了。正赶上南越已被攻破,汉朝的八个校尉尚末沿牂柯江南下,就领兵撤回,在行军中诛杀了头兰。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国家。头兰被平定后,就平定了南夷,在那儿设置了牂柯郡。夜郎侯开始依*南越,南越被消灭后,正赶上汉军回来诛杀反叛者,夜郎侯就到汉朝京城朝见皇上。汉武帝封他为夜郎王。 南越破灭之后,以及汉朝诛杀且兰君、邛君,并且杀了筰侯,冉、駹都震惊恐怖,便向汉朝请求称臣,为他们设置官吏。汉朝就把邛都设置为越嶲郡,筰都设置为沈犁郡,冉、駹设置为沦山郡,广汉西边的白马设置为武都郡。 皇上派王然于利用破南越及诛杀南夷君长的兵威,委婉劝告滇王前来朝见汉朝天子。滇王有军队数万人,他旁边东北方有劳(jìn,近)和靡莫,都和滇王同姓,相互依*,不肯听从劝告。劳和靡莫屡次侵犯汉朝使者和吏卒。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天子调动巴郡和蜀郡的军队攻打并消灭了劳和靡莫,大军逼近滇国。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因此没有被诛杀。滇王于是离开西夷,率领全国向汉朝投降,请求为他们设置官吏,并进京朝见汉武帝。于是汉朝就把滇国设置为益州郡,赐给滇王王印,仍然统治他的百姓。 西南夷的君长多得用百来计算,唯独夜郎和滇的君长得到了汉朝授予的王印。滇是个小城镇,却汉朝宠爱。 太史公说:楚国的祖先难道有上天赐给的禄位吗?在周朝时,他们的先祖鬻熊当了周文王的老师,后来的熊绎又被周成王封到楚蛮之地而立国。等到周朝衰微之时,楚国领土号称五千里。秦国灭亡诸侯,唯独楚国的后代子孙还有滇王存在。汉朝诛杀西南夷,那里的国家多半被消灭,只有滇王又受到汉天子的宠爱。但是平定南夷的开始,是在番禺见到了枸酱,在大夏看到了邛竹杖。西夷后来被分割,分成西、南两方,最后被汉王分设为七个郡。 【赏析】 该文是一篇民族史传,记述了我国西南(包括今云南以及贵州、四川西部)地区在秦汉时代的许多部落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风俗民情,以及同汉王朝的关系,记述了汉朝的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和王然于等抚定西南夷的史实,描述了夜郎、滇等先后归附汉王朝,变国为郡,设官置吏的过程,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最终将形成一个和睦的多民族国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司马迁民族一统的历史观念,表现了他的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思想,有其进步意义。 文章头绪甚多,但结构安排却井然有条,前后映照,重点突出(主要写夜郎和滇),“文章之精密”(吴见思《史记论文》),达到“无隙可蹈,无懈可击”(李景星《史记评议》)的程度,有较高的艺术性。2023-06-20 20:15:001
“汉孰与我大?”是夜郎哪代君王说的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译文: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待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2023-06-20 20:15:071
古滇国消失之谜讲的是什么?
2000多年前,在中国美丽的滇池沿岸曾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这就是有着灿烂文化的古滇国。20世纪末,考古工作者在江川李家山、晋宁石寨山及昆明羊甫头等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出土的数千件精美的青铜器和滇王印,让世人更加关注曾经极度辉煌的古滇国。人们不禁要问题:古滇国的王城或都城究竟在哪里呢?有着高度灿烂文化的古滇国又为何突然消失呢?滇王印据考古资料证实,战国末至西汉初为古滇国的全盛时期,大约是在西汉中期古滇国开始衰落,由于国力的不断衰落,西汉末至东汉初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古滇国走到了它生命的终点。它在地球上存在了大约500多年。中国历史上有关滇国的最早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莫英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榆,名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长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在司马迁生活的西汉时期,云南以滇池区域为中心是古滇国人们的聚居区,滇国的东面是夜郎国,北面是邛都国,西面以洱海区域为中心即昆明国。其中滇和昆明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是云南古代的主要部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西汉时期,滇池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滇、劳浸、靡莫等“同姓相扶”的各部落组成的联盟,称为“靡莫之属”,其中以滇为最大。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有过重要的记载,在公元前339—前329年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入滇。不久,秦国灭巴蜀,庄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庄入滇”,庄也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但在他之前是否已有滇王存在,就无从得知了。公元前l世纪左右,古滇国走到了它生命的终点。汉武帝时期,曾派使者前往滇国,当时一位称雄滇池的滇王,好奇地问汉朝的使者:汉朝与我谁更大?由于地处边疆,地势险峻,没有道路与外界相通,他们消息闭塞,如同井底之蛙。在他的眼里,世界不会比滇国的地域大多少。就在这段对话之后不久,这位无知的滇王连同他的国家,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攻打滇国,滇王无力抵抗,举国投降,并请求汉武帝派官吏入滇国。赐滇王王印的汉武帝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让他继续治理他的子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2000多年后出土于石寨山。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力被郡守取代了。从此隶属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古滇国正式宣布退出历史舞台。那么古滇国的王城或都城究竟在哪里呢?有着高度灿烂文化的古滇国又为何突然消逝呢?对这个千古之谜,人们在做着各种假设和猜想。考古工作者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认为:“可以肯定地说,澄江、江川、呈贡、晋宁、昆明这一片相邻和相连的广袤区域,是古滇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也可以说澄江在古滇国历史上一定扮演过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推测澄江在历史上并非“蛮荒之地”,而是有着很发达的经济和辉煌灿烂文化的地区。还有学者推测,5000余件古滇青铜器物是在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出土的,而滇王印出土于与抚仙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按照一般的考古规律推测,古滇国的王城或都城应该就在附近。还有一些学者从李家山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的造型、图案及近水居的干栏式建筑看,认为李家山青铜文物所反映的生活环境应有山可猎,有地可耕,有湖可渔,又近水而居。这样的生存环境与澄江的地理生存环境极其吻合。所以,澄江应该是古滇王国都城的所在地。那么古滇国又是如何突然消失的呢?有的学者认为地理环境灾变是导致古滇国消失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一切只是人们的推测和猜想,仅仅是一种有根据的假设,并不能说服所有人。2023-06-20 20:15:161
云南滇王牙膏与云南白药牙膏哪一种好些
各有其功效,都是中药牙膏,一个广告多一个广告少。我觉得滇王还不错。推荐大家多用,而且价格比白药便宜一点,效果差不到哪儿,有过之无不及2023-06-20 20:15:251
南诏大理国和古滇国:云南博物馆发现之旅
文/一南 前不久我们去了一趟云南博物馆,这里真是个大宝藏,这里包罗万象。有数亿年前的古生物,有数千年前的古滇国,有大理南诏鼎盛的辉煌。穿梭在 历史 文化自然,穿梭在个人与民族之间。云南博物馆的发现之旅,处处都有离奇的故事。在众多藏品中,举世闻名的有滇王之印、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西汉时期的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大理国时期的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大理国时期的金翅鸟等等,这些文物堪称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这里让我们感到与众不同的是, 历史 上曾经存在的少数民族政权在这里的文物展品中也有着存在和印证,原来中国的 历史 中有两个消失的古王国。其中,苍山洱海边,存续了500年的大理国更在这里解开了神秘的面纱。 了解大理国,得先从南诏国讲起。南诏是中国 历史 上存在时间较长、特色颇为突出的一个地方性政权。隋末唐初,在云南大理洱海周围形成了六个势力较大的乌蛮、白蛮部落,合称“六诏”(“诏”是当地的土语,有“王”和“地区”两层含义)。其中,蒙舍诏因处于其他五诏之南,故又称“南诏”。唐玄宗时,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了六诏,并于开元二十六年(738)被封为云南王。第二年,皮逻阁迁都大和城(今大理南太和村),建立了南诏国。唐昭宗天复二年(902),权臣郑买嗣杀死南诏王,南诏亡。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国号大理,直至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为蒙古所灭。从南诏到大理,佛教一直是最为盛行的宗教,至今依旧耸立在点苍山麓的崇圣寺千寻塔就是最好的见证。 宋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像是大理国时期作品,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阿嵯耶”一名出自《南诏图传》,也被称为“真身观音”,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独有,是佛教传入大理国后世俗化的结果。造像由纯金打造,观音高髻双辫,髻中藏佛,手结妙音天印;它,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裙饰阴刻U形纹;赤足,足下有方柱形榫头,身后饰银质长葫芦形镂空雕花背光。造像面相恬静,略带笑容,身段线条优美,长裙装饰如湿衣出水,被看作是最早传入云南的观音造像,貌如时人,透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被称为“云南福星”。 阿嵯耶观音是南诏大理国最重要、最受尊崇的一位神只。它是古代云南地区与唐、宋同时期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前后存续了有五百年之久,都城就是今天的大理。关于阿嵯耶观音有着众多神秘的传说,说他用智慧战胜了专吃人眼的恶魔罗刹;说他曾赐予南诏公主风瓶,可以吹开洱海水可以去看望化为石骡的情人;说他曾帮助大理国开国君主段思平,避开敌人追杀,又获神枪宝马,建立起传了22代的大理国。从唐朝到明清,虽然大理国不复存在,但阿嵯耶观音是大理地区民众最神圣的信仰。 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的阿嵯耶观音像作为大理时期的珍贵艺术品,是大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观音像的粉本是由印度僧人菩立随诃于南诏保和二年(825)从印度传入的。在铸造阿嵯耶观音像的过程中,大理地区的古代工匠参照这个粉本的同时,又结合南诏、大理时期王族所戴的王冠、白族人的脸型,铸造出了这种兼有中国大理和印度风格的综合型造像。从中可以看出,地处中国西南的南诏、大理在文化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他们一方面大量吸收中原内地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创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阿嵯耶观音像不仅仅是云南一省的艺术瑰宝,更是中国人民与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艺术交流的见证。 大理妙香佛国,《大理行记》是元代郭松年创作的一部行记。里面记载了元初大理地区的 社会 经济生活状况,以及山川、风物、土地之庶美。虽然此时上距蒙古平大理国已经40年,元王朝在这里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措施,但是由于封建 社会 的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因此此书的记载可以窥见大理国时期云南 社会 生活的概貌,弥补有关大理国时期云南史料不足的缺憾。特别是《大理行记》不仅记述了该地区“江山之美”、“灌溉之利”、“禾麻遍野”、“百姓富庶”的 社会 生产景象,而且还对南诏大理国的宗教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作了准确的阐述和精要的记述:“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凡诸寺宇皆有道居之。得道者,非师僧之比也。师僧有妻子,然往往读儒书,段氏而上有国有家者设科选士,皆有此辈。 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是大理国时期作品,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金翅鸟梵名“迦楼罗”,被尊为大理的保护神,是佛教护法中的天龙八部。 传说金翅鸟原来是一种很凶的大鸟,可慑服诸龙,体积很大,展翅时可达336万里,以龙为食,使龙族苦不堪言。后来金翅鸟皈依佛法,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这座金翅鸟鸟头饰羽冠,羽翅向内卷作欲飞状,两爪锋利有利,立于莲座之上;镂花火焰形背光插在尾、身之间,饰水晶珠5粒。制作时,先将头、翼、身、尾分别锤刻,再焊接为整体,体态雄健圆浑,充满勃勃生机,工艺细腻,造型精美绝伦。 七彩云南,拥有令人羡艳的壮丽山川、丰富多姿的民族文化。在这片神秘富饶的红土地上, 历史 曾在这里埋下过绚丽的种子!这其中最饱满最有力量的一粒,就是在 历史 长河中梦幻般被湮没了2000多年的古滇王国。 最早与古滇国有关的故事发生于公元前三世纪。楚王派庄硚率兵来到滇池附近,庄硚返回的路却被秦军断了。于是他和当时带来的2万余人便留了下来,改变服饰,入乡随俗,自立为王,建立了后入所称的“古滇国”。古滇王国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奴隶制帝国,它鼎盛于战国至西汉。远离中原文化的影响,因此更具有民族气息。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於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 滇国是中国 历史 上一个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古老文明,除了《史记》寥寥数百字的记载以外,西汉以后的 历史 ,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滇国的痕迹,这个曾经非常辉煌的王国在消失了之后便陷入了长久的静默。因而,这段 历史 记载的文字甚至古滇王国的存在,都遭到质疑。直到滇王金印出土。 1956年,云南省的考古学家在昆明近郊晋宁石寨山进行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快要接近尾声时,一枚方形突起物引起了考古发掘者的注意。它深藏于第6号墓内一具制作精美的朱黑漆棺底部。尘土退尽,显现的是千古传闻的见证——翻过那枚金色小块,四个汉篆映入眼帘:滇王之印。至此,古滇王国的存在终于得到了证实。随着一批批与中原风格完全不同的精美青铜器被逐一发掘,神秘的古滇王国渐渐显出了轮廓。 古滇国出土的数万件青铜器物中,有一种被考古学者命名为“贮贝器”的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在这种青铜器的盖子上,都铸有一些神态各异的人物,每一组人物所构成的生活场景,就如同滇国 社会 生活的某一凝固的瞬间。这种铸有大量写实人物的青铜器在中国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被发现,就像中原的史书一样,汉代写在竹简上,滇国就铸在青铜器上,实际上是他们国家大事的一种记载,它的史料。 古滇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度,在滇国的统辖范围内,可以看到身着不同服饰的人群有数十种之多,专家们根据 历史 记载和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来判断他们不同的族属关系。滇国主体民族的标准着装有器物上的男巫师、女巫、滇国土著仆人、被称为昆明人的羌人等的服饰打扮。滇国还有很多被俘获的人在这里给滇国人做奴隶,比如当时的三苗人等。通过不同的服装,人们发现了滇人的不同职业,由此专家们认为滇国已经有精细的 社会 分工。古典的服饰非常丰富,经过复原后的服装和饰品更显示出它们的华丽纷呈,这都是滇国人埋藏于地下留给后人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贮贝器上铸有身着奇异服饰的具有超群法力的男祭司在舞蹈,这是滇人信仰的一部分,是一种祭祀仪式,也是一种带有宗教意味的舞蹈。通过他们的动作,我们依稀看见了滇人舞蹈的古老和神秘。另一个贮贝器的顶盖记录了一个佩剑武士骑马狩猎的场景,这证明滇人有着狩猎传统。因为狩猎是滇人获取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上至滇王下至普通的百姓,滇人对狩猎的喜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战国牛虎铜案,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大牛与小虎用模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 滇文化在东汉初逐步被中原汉文化所融合,但滇文化在 历史 长河中的地位作用至今依然光辉四射。青铜铸造独创的“失蜡法”至今仍是精密部件的主要铸造法。作为一种 历史 、地域的滇文化,它是世界文明史中永远辉煌的篇章。也许有一天,我们能用身边这些残存的 历史 碎片,再现出那段灿烂的青铜文明。 #全民博物馆#2023-06-20 20:15:321
滇王金印的简介
滇王金印是两千多年前的一枚印章,这枚印章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古滇国的秘密。它的发现还与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有关。2023-06-20 20:15: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