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辉
-
1、拜岁
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是天皇氏时代创制的纪元星名。太岁神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2、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3、烧门纸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
4、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5、人胜节
《岁占》收录的古俗中认为初七是人日,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 寻云
-
日照过年习俗
日照拜年有讲究。初一初二是本家族拜年,到初三才开始走亲访友,俗语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之说。
过年要准备一些特殊食品,如蒸豆包(寓意都饱),做豆腐(寓意都有福),蒸年糕(寓意年高长寿),买鱼(寓意年年有余)等。
日照有句老话:进了腊月门,处处是年味。过年的准备中
还要购置筷子,寓意增加人口,人丁兴旺。
日照渔民过年时在渔船贴对联,将“招财进宝”合为一字贴于船头,五桅风船的桅杆上分别贴不同的对联。
日照饮食习俗
日照主食:主食类型分为两种:淮河以南米为主,每日早晚为稀食,中年为干米饭;淮河以北面食占一半(其中又以麦面为多,杂粮面极少),早晚为面粥或红薯、玉米等杂粮粥;午时除米饭外,有时以馍为主,亦有捞面、蒸面等。稀饭用米,或在米中掺以红薯、红豆、豇豆之类熬煮而成。面食除馍外,有面条、包子、面饼、水饺、油条、麻花等,还有本地独特的高桩馍、油酥火烧、潢川贡面、三股酥油条等。面条吃法除常见的用菜下面外,还有清水面条、捞面条、热干面条、蒸面条等。包子的馅常用菜、肉、豆等,均蒸食。面饼的品种有锅饼、蒸饼、烧饼、馅饼等,多是贴锅烙制,油条、麻花家常炸食者不多。此外,还有一些节日食品,如腊八粥、汤圆、粽子、糍粑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由以米面为主的主食型结构,逐步向主、副食品结构发展,高营养食品有所增加。
日照菜肴:豫南人“会吃”,对菜肴甚为讲究,家庭主妇大都是熟饭能手,男子擅烹饪的也比比皆是。菜味不咸不淡,稍喜麻辣。日常做菜,以炒、焖为主,其次是炖、煮。待客时,蒸、煎、炸、爆、熘、拌、卤样样皆有。油、盐、酱、醋、味精、五香粉、麻辣粉、辣椒粉是制菜的基本调料。菜肴熟食居多,生拌常在夏季和酒席上出现。商城、新县由于山高水寡,水质偏酸、缺碘,熟制菜肴用猪油,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强度大,一日不吃猪肉就感到力乏心慌,故有“吃块肥肉才能把庄稼种”之说。植物油被视作水油,只作拌生菜和炸制食品用。在商城,人们还偏爱用有异臭味的腊猪油调菜。带有臭味的筒鲜鱼和风干熏制的羊肉、鸭蛋干、臭豆腐卷、臭豆腐渣等,被视为佳味。过年的腊肉一直可吃到次年农历七月十五以后。
鱼头酒的来历: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全德考证,流行全国的鱼头酒就起源于日照一带。日照人摆宴最讲究客人“酒要喝好”,有“怪酒不怪菜”之说,若不喝醉几个客人就觉得不尽人意,为此想方设法敬酒,更多的是行酒令。旧时的文人士绅常行雅令,现在流行通令,最通用的是划拳。此外,主人的辈份低的要给客人、长辈敬酒。为让客人多喝酒,上整鱼时将鱼头对着首位的客人,此人必须喝鱼头酒,鱼尾所指的人则要陪喝鱼尾酒。鱼头酒不下肚,喝鱼头酒者不在鱼身上动筷,他人不得先行动筷吃鱼。鱼头酒一般为2一3杯,鱼尾酒1一2杯,近年又有“头三尾四背五腹六”之说,意在劝客人多喝几杯。
商城饮食:过去,光山南五县(商城、潢川、固始、新县、光山),在民间都曾以自己的一个社会人文特色而冠名流传,如“吃家”、“打家”、“穿家”、“说家”等。商城以饮食上吃的精美、吃得考究而得“吃家”之名。传说,英法联军进京时,慈禧曾安排南北两条出逃路线,时任大学士的商城籍京官周祖培,将御厨10多人提前安排到自己老家等待南辙。但后来慈禧与咸丰北逃热河,这些御厨便留在了商城,同时将御菜的做法及吃法和北方菜系的风格也带到了商城,与商城的饮食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尤以做鱼最有特色,一条鲜鱼可有鱼丸、鱼糕、鱼片等50多种变化。客人光临,厅内桌上铺着桌布,摆十个凉盘,酒杯、餐盘下面放着红绿纸垫(供擦筷、盘、勺之用)。客人分左右座次而坐,坐席的左下方留下空隙,谓之“席口”。酒过一巡,席二爷(席间的服务人员)捧上一道热菜,盛菜的器皿上罩着盖子,盖上贴有条谱(菜谱)。片刻后,席爷二揭开盖子,先让客人观其色,闻其味,再由主人引筷尝其味。上菜时,一般上3个煎炒菜后,第4个必上汤,或吊炉点心,或甜食,3个档次不断的更换,一直吃到首席客人告退,陪客方退席,若首席客人不告退,酒宴要饮至日落或午夜。最后压桌菜是四大碗,两道点心,客人一般不吃,不吃的点心,由席二爷用纸分装成包,席散后,客人每人一包,叫“带包”。
新县饮食习惯:新县人对吃菜比较讲究,每日三餐无菜不食。且多以熟菜为主,偶有凉拌菜,也很进究,须加拌各种佐料、调料,使之色、香、味俱佳,方可入食。待客之餐,往往是菜肴满桌。即使是贫寒之家,也要借钱拉债殷勤待客,待客除三餐之外,还要过“晌午”和过“晚上”,有汤类,有甜食。许多家庭主妇均是烹饪能手,能做出煎、炒、烩、烧、焖、炖、炸各种拿手好菜。平时亲朋往来,必酒菜相待,至少有八、九个菜上桌。如遇红、白、喜、丧则大设宴席,一桌正饭要布20至30多道菜。隆重时待客酒席名曰“双抬席”,即每样菜肴均是双份,也叫“吃一席看一席”,菜肴往往达50个之多,近年来,城镇待客趋向“冷盘”化,“热钵”化,即:首先通用各样冷盘凉菜,饮酒后上“热钵”(火锅及各种热菜),吃、喝两便。
农村待客,除学习新式做菜方法外,迄今仍保留着大块烧肉、大块煎鱼的习惯,以此表示待客厚道。待客或逢年过节主要传统菜肴有:虎皮肉(红烧肉)、粉蒸肉、炖鸡、煎鱼、豆油卷肉、鸡旦肉饺、八宝饭、油炸丸子、滑肉、火锅羊肉、火肉、排骨肉、肉丸子、清炖牛肉、辣子狗肉、心肺汤、咸鸭蛋、菠菜麻油凉拌、芫荽麻辣凉拌、臭豆腐、腐乳、辣子咸豇豆、咸蒜瓣、炸鱼、咸韭菜等。南部地区还有血豆腐、鱼糕、煨葫芦、南瓜炖泥鳅等。
息县饮食习俗:息县群众平时生活较为俭朴,以米面杂粮和蔬菜为主,逢年过节或来客时,才舍得吃较好的饭菜。县境内南片人以吃米为主,中部以米面两掺,北片以面杂粮为主。息县人待客隆重、厚诚,俗言有“宁穷百天,不穷一顿”之说,即来客时尽力办得丰盛一些。凡来了贵客或婚丧等事酬谢待客,多以成席招待。专请名师高厨,购买所需鸡鱼肉蛋,蔬菜佐料,配料品种,由厨师巧手拼配,烧制成席。常规席面:先摆出八个凉菜盘,其中为四晕四素,然后逐个上热菜和汤,冬季桌中间设一暖锅,热菜中的名贵菜多少,数量多少,显示出宴席的丰盛程度。以菜的色、香、味看厨师的技术高低。热菜品种有杂伴(先上桌,份量多,让客人可借此充饥)、红烧肉(鸡、鱼、肚)片、烧回肠、红焖肉(猪肉、牛肉、羊肉、鸡)、辣子鸡丁、爆炒血肝、红烧整鱼、清炖整鸡、鸡汤烩春卷(豆腐皮卷肉沫热油炸制)、拔丝山药(或苹果)、炒皮丝(或水花猪肉皮)、红烧大肉(肥猪肉)。根据不同菜所需要,配料有蘑菇、黑木耳、黄花菜、玉兰片、姜、葱、蒜等。汤类有咸酸肉(鱼)丸汤、清炖鸡汤、鸡片汤、肚片汤、羊(牛)肉汤、鸡蛋甜(咸)汤、海参汤、鱿鱼汤、银耳汤等。平时红(婚)白(丧)事待客为八个凉菜、十个热菜(包括汤),在上热菜时最后一道菜必须是红烧大肥肉,俗言“大肉上了桌,有菜也不多”,故大肉上罢,最后以四个汤菜碗结束。若来贵客,凉菜仍为八个,但质量可以提高,热菜16—20不等,数目得为双数。1981年香港五分行商人来息洽谈生意,息县招待所一顿共做出60个不重样菜肴。如此丰盛,不足为奇。本县曾有“富贵不断头”宴席,即轮流不停地上菜,不计其数。
光山饮食习俗:光山人好客,春节时请春酒或平时招待过重亲朋,酒席颇为丰盛。建国初期,席上用(两荤六素)八个菜,主人会歉意地说:“没菜,只几个干菜碗。怪酒不怪菜,大家多喝几盅”。20世纪60年代菜肴有所增加,一般设八个菜,一个暖锅,另有几盘凉菜(卤肉,生菜之类的凉拌),都是一次端上桌。进入80年代,酒席内容更加丰盛,花色多样,也不是一次端上桌,而是边吃边端。一般有八个凉菜、四个爆炒(如肉丝、鸡杂腰花、肚片等)、四个煎炸(如糖醋鱼、春卷、红焖鸡、藕夹或茄夹肉等)、四个烹蒸(如米粉肉、红薯糕等),四羹汤(如炖猪蹄、莲子羹、圆鱼汤等)。桌上摆放水果酒和白酒外加啤酒或其它饮料,随客人选用。
上第一道菜时,由主人亲自端放在桌上,一一敬酒,并客套一番;筵宴中间上“圆子”菜时,主人又二次敬酒,以示热情。
- xinz
-
额,自己去体验一下啊!
- 西柚不是西游
-
民间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 cl
-
还回家不不不
- 可品
-
日照是黄海之滨新兴的一座港口城市,地理位臵优越,文化资源丰富,境内大汶口文化,龙门文化等史前文化遗址,日照两城镇在前3500年到2000年时为亚洲最早的城市(牛津大学《世界史博览》)。
日照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在饮食方面,日照有享誉中外的“山东煎饼”,近海盛产黄花鱼、乌贼、对虾、西施舌等海产品2000多种。同时,日照还有传统纸扎,农民画,石刻,工艺刺绣等传统民间艺术。日照的传统文化与风俗对生活在日照的人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具有深远意义。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日照文化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东夷,。《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说:姜太公是日照的历史名人,在《史书》中也有记载。日照之名,有“日出初光先照”之意,日照陶文化资源丰富,在日照境内目前有众多龙山文化的遗址。新中国成立后,日照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下面就日照的黑陶文化、民俗节日、民间艺术、风俗,及日照名人做一些对日照文化与风俗具体阐述。
一、黑陶文化
日照,这个中国新时期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这个境内两城、丹土等遗址被史学界称为“四、五千年前亚洲最大的城市”的濒海文化圣地,曾一度并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国考古大师和寻宝者接踵而至。日照境内古遗址出土的各类陶器是中国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日照的黑陶制作迄今已具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工艺精湛,陶文化源远流长。黑陶文化是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日照因此有“中国黑陶城”之美誉。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日照的黑陶是中国的传统陶艺,这种陶器通体漆黑,闪闪发亮,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带有原始气息古拙的美,正是这种朴素的美,恰恰符合今天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时尚,而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精美艺术品.
二、民俗节日太阳节
日照地区是中国远古太阳崇拜起源地,是世界五大太阳文化起源地之一。地下考古和史料记载表明,日照之名来自于太阳崇拜日照是《山海经》中“羲和浴日”所在地“嵎峓”、“汤谷”即古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座落在日照中部沿海地区的天台山距离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仅4公里,是尧王城古国(“十日国”、“羲和之国”)的大型祭祀地。太阳节成为日照地区的一个民俗节日,每年六月十九,农民把收获的麦子做成太阳形状的饼,来供奉太阳,据说,后来饼越做越大,山东煎饼可能就是来源于此。
三、民间艺术、
1、日照农民画:先后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孕育期、建国初期的雏型期、改革开放后的定型期以及新世纪的创新发展期。明清时期,日照抹画大量应用在器物、门帘、楼宇装饰上。新中国成立后,日照抹画以新的内容、形式得到普及和发展。特别是“大跃进”时期,为了配合政府宣传,农民在农闲时于大街小巷中堂处涂画新时代生活内容的画面,形成独特风格,被称为“农民的画”,农民绘画为主要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一种由农民表现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并具明显民族性、民间性的乡土绘画。日照农民画在内容、色彩和表现形式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既保持着民族、民间的艺术风格,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时代性。日照农民画成绩蜚然,已跻身于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前列,成为我国著名的“三大农民画”之一。
2、日照纸扎:纸扎,融剪纸、绘画、草编、竹扎和裱糊于一体,是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纸扎艺术传入五莲的时间已无考。据洪凝村一位老者讲,清道光年间,他的家祖就从事纸扎工艺,他已是第五代传人。解放前多扎牛、马、轿,用来祭奠和陪葬死者。有时也扎风筝,有天宫、燕子和嫦娥等。还扎制彩灯、龙灯。1986年,洪凝村创作了“双龙戏珠”纸扎艺术品。该艺术品仅高一米,造型别致,寓意深刻。
3、日照工艺刺绣:工艺刺绣品是东港区的传统工艺品。民间妇女的手工绣品,注重图案、色泽、细密度的结合,表现图案千姿百态,或龙凤呈祥,或福禄寿禧……惟妙惟肖,成为婚嫁、童装、鞋垫等日常用品不可缺少的饰物。 随着生活需求量的增大,绣品的需求日益增大,手工生产难以满足需求,机绣、电脑刺绣应运而生,产品种类也由单一的家庭消费品转变为宾馆、大酒店理想的饰用合一用品。东港区现有工艺刺绣企业十余处,个体(联合体)加工户1万余户。东港绣品选料考究、绣工精细,图案花纹布局合理,色彩丰富,自然景色浓,层次清晰,主体感强,为越来越多国内外人士所喜爱,饰品畅销日、美、德、英、加等国家和地区。
4、日照石刻:日照石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形态各异的石刻深刻反映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了继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石刻工艺,弘扬灿烂的民族文化,东港区一位有志青年招集8位农民石刻爱好者,用8根大锤,昼夜奋战雕出了12件美丽的日照石刻,在1989年的青岛小交会上吸引了无数中外客商。从此,东港石刻在东港这块土地上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日照石刻素以“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品种齐全”而著称,其外型粗犷之中见精细,朴实之中见华美。日照石刻不但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盛誉,在1989、1990、1991、1992年的青岛小交会,1993年美国展销会上,同样也深受外国朋友的喜爱。现在,石刻已畅销日本、南朝鲜、美国、东南亚、港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所以,日照石刻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为世界瞩目。
四、风俗
1、过年习俗:海边和西部山区有区别,基本上还是一个家族的从长到幼的次序挨个拜年,到24点的时候,全家族的男性从家族里最长的长辈挨次放鞭炮烧芝麻杆,方言叫发挚麻(音),发完挚麻(音)后各自回家下饺子,全家在一起吃新年饺子。
2、搬家风俗:算好吉日良辰,如果那天没空搬,就先把一口锅放到新房内,把新房门口贴上对联,再放挂鞭,表示搬了。等有空了再搬就行了。搬完后,请亲朋好友吃个饭。
3、祭海:祭海是良多的沿海城市的渔民历年来有的习俗,出海前祈求天神保佑的勾当。祭海跟着时刻年月的转变,变得跟以前迷信时年夜不不异。由原本的祭奠酿成此刻渔业庆丰收、渔民出海的昌年夜节日,渔民到此日着盛装,提着林林总总的供品到海滩上依次放好,还要放一只雄鸡预示年夜吉年夜利,一般在上午起头,每到这时,海滩上鞭炮齐鸣,一片欢娱,还有戏团表演、秧歌等平易近民的表演勾当纷纷登场,尤其是渔民们在欢喜中迎接新一轮的打鱼。胶州秧歌至今几百年的历史之久,整个秧歌搭配上节奏快、旋律美、布满习惯风的音乐,音乐与跳舞相配,使其怪异的气概更是年夜放光华。日照甚至整个山东的渔民娱乐勾当是五光十色的,布满平易近间风情,所以更为其他地域所进修。
4、婚礼风俗:日照人当地的习俗,只有在订婚时才能进行结婚登记。婚前男方要先到女方家认亲,之后是订婚,这是日照地区一个很重要的程序,男方父母要给准儿媳见面礼。传统上,见面里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金额,一般来说一万零一个更为普遍些。准公婆拿出见面礼给准儿媳,准儿媳拿整数,留下医院由男方家重新收好,意思是“万里挑一”或“千里挑一”。
订婚后双方父母,亲戚一起商量结婚事宜,定好结婚日期后,进行登记结婚,两家开始为结婚做准备,之后送嫁妆,也叫送箱子。通常婆婆要给儿媳妇贮备虹口最或全套红衣服,此时一遍比较熟悉的齐齐就开始送红包了。男女双方各需要找两个未婚比新娘笑的女子,在男方那边叫“迎客”,女方这人便叫”送客“新婚必须要有新棉被,男女家都要做。新创安好后。要找一位未成年的男童睡,这叫做”压床“,因为传统认为空床是不吉利的。
婚礼当天,新浪坐车去新娘家,在良辰吉时发嫁,打头的车通常是负责敲锣打鼓,宁放鞭炮的,送客,新娘,新浪同车,两个送客坐在新娘身边,扮新娘领报复,同时负责在沿途各大十字路口及桥头从车窗往外喜钱,就是所谓的过路费,过桥费,是用红纸包的硬币
在距离新房一定距离时停车,迎客从送客手中接包袱,剩下的这段距离是最难过关的,主要目标是新娘、新郎,大家会想方设法阻止新娘进家门。进了婆家门有个简短的仪式,之后就可以进洞房了,进洞房前要新娘的哥哥挂新房门帘,有的地方还要找小男孩滚床,然后开始闹洞房。中午、晚上都是喜宴。
婚后:第六天新娘的父亲去送梳子箅子(各地时间不一样),第九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我们这是回九,有的地方是回三、回四)。
在婚礼中用到的车需要给烟、糖、等物品押车,送客、迎客及新娘的哥哥都会得到红包及喜糖,此时都会分一包喜糖给亲戚朋友。
五、日照文化名人
日照名人居多,姜太公:史记记载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是“东夷之士”。可见他是古代的山东人,家住海边。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武王时期倾商克殷德首席谋主;刘勰:生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祖籍山东莒县,一部《文心雕龙》坚定了他在文学史上何物呢学批判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王尽美:中国共产党早起创始人之一,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负责人之一,后出版《励新》半月刊。丁肇中:美国实验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日照历史源远流长,作为远古时期太阳文化的发源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带有乡俗风情的农民画,在全国民间绘画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文化和风俗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出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