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鱼炖火锅
-
“十五”发展情况和2005年工作情况
及2006年工作安排
贵州省中小企业局
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把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在国家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从而使贵州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十五”期间保持了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十五”贵州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一)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2005年1—11月,我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实现工业增加值310.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63%和62%;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总额654.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8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7亿元,分别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19.4%和9.7%。在全省新增就业岗位中,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和扩大就业的生力军,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分布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
至2005年三季度止,全省工商注册企业总户数已达93632户,个体工商户47.71万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和10.2%;我省符合企业新划型标准的大型企业仅有23户,中小企业占99.98%以上,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业,在行业分布上,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由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化工等领域拓展。一方面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严重亏损,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改制、重组、联合、“退二进三”、兼并、租赁、承包经营、托管、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出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结构上正在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同时,随着贵州省优惠政策的实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一批省外、境外、国外企业落户贵州,有力地推进了贵州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随着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资本积累的增加和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达661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31.04%,成为制药、食品、矿产品加工、房地产、商贸超市等新兴产业的主体,并形成了神奇集团、益佰制药、老干妈、北京华联、星力百货、大昌隆、市西路小商品市场、遵义苟家井市场、三桥综合批发市场等一批主业突出、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其中西洋肥业、神奇集团、益佰制药年销售额都已超过10亿元,西洋肥业销售额达13.5亿元,进入全省23家大型企业行列;益佰制药成为省内首家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老干妈公司纳税额达到7800多万元;红华家电营业额超过5亿元,并把经营业务拓展到了邻近省区。
(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区域特色初步形成,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形成一批以专业化、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如贵阳的制药业、遵义的辣椒、仁怀的白酒业、赤水的竹业、余庆的苦丁茶、湄潭的米、福泉和开阳的磷化工、六盘水的煤及煤化工、铜仁地区的电解锰等。全省3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如“老干妈”公司的辣椒制品,其生产原料每年就带动了20万农户增收;信邦制药公司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带动了罗甸、施秉等县的农民致富;“牛来香”公司生产牛肉制品,带动了1万多农户养牛致富;遵义县虾子辣椒市场2003年交易达5万多吨,交易额3.5亿元,带动了周边10多个县的农民致富;贵阳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3年交易量达10多亿公斤、交易额13亿多元,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五)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首先是在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方面具有了科学性,合理地确定企业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从整体策划上提高了战略眼光;其次是企业发展贴近了贵州经济发展主线,产业选择、产品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贵州特色经济发展方向,确定了迅速将贵州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再就是企业更加注重技术进步,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大了高新技术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比例;还有一点就是企业的市场意识大大提高,很多企业都充分认识到:必须从企业质量、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采用、营销策略制定、人才引进及培训、企业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努力,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2005年贵州省中小企业局主要工作情况
2005年,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办)按照工作职责,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经济工作方针,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指导下,以创造公平发展环境和促进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全面宣传贯彻国家方针政策,认真部署各项工作。
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推进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办)还分别召开了“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座谈会”“全省典当行业工作会”和“全省担保行业工作会”,统一部署各项工作;并通过电视台和在《贵州日报》开辟专版等,邀请省领导和组织各有关部门、单位、企业广泛宣传,为我省加快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以优化发展环境和完善服务体系为重点,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组成《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起草小组,完成了省人大的立法调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按省政府要求和省经贸委党组的指示,组成调研工作小组,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多种形式座谈会、发函征求意见稿等形式,完成《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送审稿)》,已于10月26日报省政府审议批准。
(三)加大了对我省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服务体系建设等,扶持了一批优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实施,共拉动投资13.97亿元,共计安排项目104项,其中,贴息36个项目758万元,补助68个项目1242万元。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制定了《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05年项目申请指南》。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0项,安排资金630万元。另外,组织了500万元额度技改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共计26个项目。初步建立了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库,第一批有500多个项目入库,为项目跟踪、项目服务创造了基础条件。
(四)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5年2月初,开通了“中国中小企业贵州信息网”,为全省中小企业搭建起信息交流平台,点击率已超过了25万次。配合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启动“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对各类人员进行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企业经营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举办24期培训班,共培训3224人。指导帮助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已建立13个县级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中心。联系、指导中介组织为非公有制经济搞好服务。通过省非公有制经济投诉中心,受理非公有制企业的一些投诉,帮助协调,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开展法律咨询、维权服务工作。
(五)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测算体系。
与省统计局联合作制定了《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建设方案》,已于2005年下半年开始试运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开展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并撰写出《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初稿)》。
(六)积极开拓市场并加强交流合作。
组团参加“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贵州代表组织了51家企业参展,共设42个展位,总成交额达4.5亿元,省中小企业局还获得中博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组织我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教育部组织的“2005年第三届全国中小企业网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招聘活动”。截止6月活动结束,我省已有160余家企业在网上招聘,设立360个工作岗位,招聘了近1500人,在全国排名第15位。
(七)帮助、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难和担保难问题。
加快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加强担保机构、金融机构与政府间的密切合作,帮助担保机构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合作开发信用担保等金融产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加大对典当行业的规范管理和行业服务,使其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起到积极补充作用。
三、2006年主要工作安排
2006年,贵州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围绕全面建设贵州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坚持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保障权益、加快发展的方针,强化服务为宗旨,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营造发展环境,加大工作力度,建好服务平台,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权益。着力解决贵州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企业活力问题,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一)继续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推进法规体系建设。抓紧《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草稿)》的地方法规立法调研工作,争取2006年进入省人大立法程序。力争出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切实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做好“十一五”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组织,加强协调,扎实推进,认真制定好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十一五”战略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体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配合省减负办,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减轻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负担。
(三)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市场,参加各种投资展销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围绕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积极筹备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拨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简称“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对全省重点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
(四)培育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改进和拓宽服务手段。重点围绕信用担保、投融资、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信息、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推进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科研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构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平台。继续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素质。
(五)着力推动和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规范、推动和扶持信用担保业及典当业的健康发展,探索设立再担保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投资机构的设立和发展。
四、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银河培训工程”等项目,在我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中反响很大、很好。但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数额太少,希望中央财政大幅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且积极与各省(市、自治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管理部门进行项目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作用。
(二)建议国家继续扩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途径。利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担保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加强监督管理。要求各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转变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审贷手续,完善授信制度,扩大信贷比例,提高工作效率,开发适应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
(三)建议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制度。现行统计体系中没有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口径,难以获得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完整数据。建议国家统计部门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核算和动态监测,以便系统、全面、准确的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促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四)鉴于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普遍存在总量小、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建议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创业辅导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安排及培训、考察上给予倾斜,适当从优。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加大中、东、西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相互交流的组织力度,促进各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 牛云
-
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贵州省加快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按照全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第一个阶段即前五年打好基础的重点任务即将完成。现根据统计资料,从历史发展和横向比较的角度,对四年来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展状况进行概述和初步评价。
一、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四年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增长逐年加快,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经济总量连年提升,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总体协调发展
2000至2003年,我省生产总值(GDP)总量连续突破900亿元、1000亿元、1100亿元和1300亿元,2003年达到1344.31亿元,是1999年的1.4倍和1979年的7.8倍。经济总量增加之多、综合实力提高之快,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省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2000至2003年,全省GDP比上年分别增长8.7%、8.8%、9.1%和10.1%,呈逐年加快之势,并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增长幅度;四年年均增长9.2%,比“九五”时期年均增幅高0.5个百分点,比1979至1999年平均增幅高0.2个百分点。
GDP增长速度情况表(单位:%)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0-2003年平均增长
贵州GDP增速 8.3 8.7 8.8 9.1 10.1 9.2
全国GDP增速 8.0 8.3 7.3 8.0 9.1 8.1
产业结构逐渐合理。2003年,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1.9:42.5:35.6,与1999年的29.4:38.2:32.4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4.3和3.2个百分点。“二三一”的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
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单位:%)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生产总值结构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第一产业 29.4 27.4 25.2 23.7 21.9
第二产业 38.2 39.1 38.7 40.1 42.5
工业 31.2 31.7 30.9 31.3 33.5
第三产业 32.4 33.5 36.1 36.2 35.6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总收入由1999年的133.75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36.64亿元,年均增长15.3%,比1979至1999年平均增长幅度高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由1999年的0.65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31.96亿元,增长了48.2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1999年的4915元/人提高到2003年的6267元/人,万元GDP能源消费量由1999年的4.23吨标准煤降至2003年的3.26吨标准煤。表明我省经济增长的方式有了转变。
(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扩大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对西部大开发投入力度的加大,基础设施以及“西电东送”建设的不断推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2000至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登上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台阶,2003年达到754.13亿元,年均增长23.4%,比1979至1999年平均增长幅度高6.2个百分点。投资的快速增长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9年的36%提高到2003年的5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表(单位:亿元)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33.90 402.50 533.74 632.44 754.13
#基建投资 134.90 151.89 238.81 312.62 384.81
更新改造 65.93 93.57 118.55 120.79 140.54
房地产投资 31.40 46.58 67.01 83.01 104.95
#国有 210.80 259.95 357.69 423.88 457.10
集体 22.19 28.45 22.45 18.86 39.26
其他 100.91 114.10 153.60 189.70 257.77
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围绕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和优强企业参与我省西部大开发,日本京瓷、沃尔玛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华联、兖矿等国内大型企业进驻贵州,省外资金占投资总额的比重逐年提高,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加快形成。四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61亿美元,引进国内资金243.76亿元。
招商引资情况表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0-2003
年合计
引进国内省外项目(个) 808 865 910 1082 1861 5718
引进国内省外资金(亿元) 28.64 33.93 48.53 57.3 104 243.76
省外资金占投资总额比重(%) 8.6 8.4 9.1 9.1 13.8
引进外资企业(个) 33 45 57 54 63 219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19532 19545 14010 9383 13191 56129
内外贸易持续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9年的313.79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58.76亿元,年均增长10%,消费水平的提高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0至200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8%。
国内外贸易情况表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0-2003年
平均增长速度(%)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亿元)313.79 343.67 378.01 416.16 458.76 10.0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54763 66002 64978 69141 98477 15.8
#出口(万美元) 35780 42060 42170 44181 58834 13.2
外贸依存度(%) 5.0 5.5 5.0 4.8 6.1
(三)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西部大开发一大批项目的建设为城乡居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4934元增加到2003年的6569元,年均增长7.1%,比1979至1999年平均增长幅度高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363元增加到2003年的1565元,年均增长4.2%。到2003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912.84亿元,是1999年的1.9倍和1978年的496倍。
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四年来,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吃的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8%和56.9%,比1999年降低2.4和10.6个百分点。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56平方米,比1999年增加11.77平方米,农村钢木结构住房比重为75.1%,比1999年提高9.8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视机分别达到121台和72台,比1999年增加12台和10台。
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了我省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2000至2003年,全省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91.92亿元,实施了一大批以种养业为重点的扶贫开发项目,加强了交通、水利、电力、基本农田、沼气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2003年下半年开始,按照省委九届三次全会关于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精神,坚持分类指导,对100个一类扶贫重点乡镇给予倾斜扶持。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2%,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高出0.5个百分点;全省贫困人口从1999年的315.19万人下降到289.8万人,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小康建设进程不断加快。2003年全省小康生活实现程度为76%,比1999年提高1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的89%,比1999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的59%,比1999年提高9.5个百分点。
(四)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省社会事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四年来,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比重明显提高,特别是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全省地方财政的教育支出由1999年27.3亿元增至2003年的60.13亿元,医疗卫生支出由9.52亿元增加到17.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8%和16.1%。与四年前相比,我省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人均水平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全省专利申请由1999年的789件上升至2003年的1245件;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婴儿死亡率由1999年的44.2‰下降到2003年的33.4‰,孕产妇死亡率由1999年的144.79/10万下降至2003年的114.44/10万,卫生机构的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由1999年的3.73万人、5.86万张增加到2003年的3.87万人和5.93万张;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由1999年的70.5%、81.1%上升到2003年的80%和89.1%;人均报纸和杂志出版量由1999年的6.8份上升至2003年的9.2份。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三条保障线”制度逐年完善,“两个确保”于2001年实现100%后得到进一步巩固。
社会事业情况表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亿元) 3.01 4.18 5.35 6.07 7.90
授权专利(件) 620 710 642 616 719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 70.5 76.2 78.3 79.4 80.0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81.1 85.3 87.2 88.2 89.1
报纸出版总印数(万份) 24078 28887 31677 31589 34198
乡镇卫生院(个) 1085 1457 1456 1451 1451
农村村卫生室覆盖率(%) 81.0 82.7 83.4 83.4 83.6
我省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显著成就,使全省各族人民看到了发展的前景,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坚定了信心。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是符合实际的。
二、西部大开发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四年来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抢抓历史机遇,突出开发重点,紧紧抓住基础设施、“西电东送”、退耕还林、结构调整、“普九”等战略重点,在打好基础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夯实基础,保证了重点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四年来,用于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6.2%。2000至2003年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23.64亿元,是历史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度最大的时期。
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交通。为此加快了“一横一纵四连线”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的建设步伐,贵毕、贵新、镇水、关兴等干线公路建成通车,除铜仁地区外,实现了各市(州、地)政府所在城市与省会贵阳的高等级公路连接;通过实施油路到县和每年5000公里公路改造等工程,完善了路网结构,提高了公路通达深度,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株六复线、内昆铁路和水柏铁路建成通车,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铜仁大兴机场投入使用,安顺黄果树机场改扩建和兴义、黎平、荔波机场建设进度加快。四年累计新增公路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增加208公里,是1979至1999年的1.81倍,全省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由1999年的45.5%提高到2003年的71.4%。2003年末,全省公路路网密度达到2572.63公里/万平方公里,比1999年末增加643.44公里/万平方公里;新增铁路852公里,铁路路网密度达到170.3公里/万平方公里,比1999年末增加74.62公里/万平方公里。经过四年的努力,我省公路、铁路、航空、内河航运相互配套的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电网、通信、城镇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建设进度也比较快。行政村通电比重由1999年的84.6%提高到2003年的99.2%;电话普及率由1999年的每百人3.7部提高到2003年的17.71部。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解决了455.5万人的饮水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表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一、公路交通
公路投资(亿元) 32.22 48.2 83.76 103.22
新增公路里程(公里) 585 670 669 9602
公路改造里程(公里) 1722 3033 5189 5207
实际公路里程(公里) 33973 33948 34617 44220
等级公路(公里) 15470 17034 24625 30505
高速公路(公里) 115 258 311 311
通汽车村比重(%) 77.5 79.1 81 81.6
二、铁路建设
完成投资(亿元) 59.85 51.42 46.53 27.75
铁路延展里程(公里) 1685 1674 2215 2491
复线(公里) 68 68 551 553
三、航空设施建设
航空建设投资(亿元) 1.32 0.73 0.82 4.33
四、内河航运
完成投资(亿元) 0.46 0.15 0.46 0.44
整修航道(公里) 52 114 136 50
新建码头(吞吐量)(万吨) 0 2 0 62.8
五、通讯建设
完成投资(亿元) 18.68 22.35 40.79 29.77
新增长途电缆线路长度(公里) 1313 354.6 2248.68 1360.3
交换机总容量(万门) 186.01 260.46 559.85 769.51
电话用户(固定+移动)(万户) 189.47 232.2 396.55 520
新增电话用户(万户) 42.73 90.87 164.35 123.45
百人拥有电话机(部) 3.7 6.2 11.11 13.93
六、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亿元) 25.13 26.14 41.56 57.71
新增自来水供水能力(万吨/日) 29 21.56 22.8 27.4
新增城市道路(公里) 75 52.68 53.38 98.94
新增城市道路面积(万平方米) 141 158 123.75 168.08
新增城市防洪堤(公里) 6 15.68 43.65 74.9
七、水利建设
水利总投入(亿元) 6.89 11.54 14.41 9.63
新增水库容量(总库容)(亿立方米) 2 4.31 1.19 0.49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965.81 980.06 989.72 1007.3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8.18 19.37 22.17 23.31
指标 2003年 2000-2003年合计
一、公路交通
公路投资(亿元) 100.05 335.23
新增公路里程(公里) 1084 12025
公路改造里程(公里) 5265 18694
实际公路里程(公里) 45304
等级公路(公里) 32352
高速公路(公里) 323
通汽车村比重(%) 82.1
二、铁路建设
完成投资(亿元) 16.3 142
铁路延展里程(公里) 2999
复线(公里) 553
三、航空设施建设
航空建设投资(亿元) 2.01 7.89
四、内河航运
完成投资(亿元) 0.9 1.95
整修航道(公里) 81 381
新建码头(吞吐量)(万吨) 20 84.8
五、通讯建设
完成投资(亿元) 32.31 125.22
新增长途电缆线路长度(公里) 1709.3 5672.83
交换机总容量(万门) 990.86
电话用户(固定+移动)(万户) 663.76
新增电话用户(万户) 143.76 522.43
百人拥有电话机(部) 17.71
六、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亿元) 61.16 186.57
新增自来水供水能力(万吨/日) 45 116.76
新增城市道路(公里) 98.98 303.98
新增城市道路面积(万平方米) 208.86 658.69
新增城市防洪堤(公里) 29.74 163.97
七、水利建设
水利总投入(亿元) 19.82 55.40
新增水库容量(总库容)(亿立方米) 2.15 8.14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1024.1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20.82 85.67
注:铁路投资含跨省区项目投资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还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据测算,2000至2003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每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左右。大量的农民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势头强劲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四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是我省举全省之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2000至2003年电力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12.14亿元,电力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2.1%,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28.7个百分点,四年累计电力投资比1979至1999年电力投资总额还要多194亿元,投资力度之大、投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四年向外省输送电力212.3亿千瓦时,圆满完成黔电送粤任务。随着第二批“四水六火”电源项目建设的全面启动,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进一步加快。贵州电网装机容量已由1999年的433万千瓦增加到目前的968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535万千瓦。
“西电东送”促进了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四年累计,发电量、原煤产量分别相当于1979至1999年总产量的73.2%和27%。我省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1999年的2.7%和3.9%提高到2003年的3.3%和4.7%。电力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9年的2.9%提高到2003年的5.1%,已成长为我省支柱产业。
能源建设情况表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一、电力工业增加值(亿元) 26.23 32.23 42.07 57.35
利税总额(亿元) 12.68 17.1 16.72 19.79
电力投资(亿元) 32.43 64.92 90.46 109.47
新增装机容量(万千瓦) 103 33.74 65.72 42.64
新增输电线路(11万及以上)(公里) 387 493.6 1893.2 1098.4
对外输电(亿千瓦时) 21.2 26.5 34.9 59.4
二、煤炭工业增加值(亿元) 7.14 7.41 7.13 9.42
利税总额(亿元) 1.03 1.93 2.36 3.35
煤炭投资(亿元) 5.94 5.38 4.77 5.01
新增煤炭生产能力(万吨) 389 182.7 150 98
煤炭产量(万吨) 4025 3677 3731 5001
指标 2003年 2000-2003 2000-2003年
年合计 平均增长%
一、电力工业增加值(亿元) 69.05 200.7 21.1
利税总额(亿元) 22.34 75.95 15.2
电力投资(亿元) 147.29 412.14
新增装机容量(万千瓦) 269.37 411.47
新增输电线路(11万及以上)(公里) 1149.02 4634.17
对外输电(亿千瓦时) 91.5 212.3
二、煤炭工业增加值(亿元) 13.72 37.68 14.4
利税总额(亿元) 4.84 12.48 47.3
煤炭投资(亿元) 12.72 27.88
新增煤炭生产能力(万吨) 379.2 809.9
煤炭产量(万吨) 7816 20225
(三)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四年来,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38.87万亩,全面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521.74万亩,荒山造林517.13万亩。2000至2003年退耕还林工程累计投资24.59亿元。有近千万农民从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兑现中获益,农民得到粮食补助折合17.43亿元、现金补助1.66亿元。实现了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的目标,生态环境总体上得到改善。在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长防等工程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四年累计建成农村沼气池38.8万口,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又巩固了生态建设的成果。
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大,2000至2003年,全省环境保护累计投资达到83.56亿元,其中,环境污染治理资金68.29亿元。环保投入的逐年增加,进一步推进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表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0-2003
年合计
一、生态建设
完成林业投资(亿元) 2.06 4.4 3.55 13.16 17.61 38.72
完成造林面积(万亩) 357.71 440.59 361.04 561.46 567.27 1930.36
完成退耕还林(万亩) 0 27.1 30.84 460.59 520.34 1038.87
完成荒山造林(万亩) 0 7.1 19.47 230.34 260.22 517.13
完成封山育林(万亩) 446.46 453.45 322.05 198.7 120.48 1094.68
森林覆盖率(%) 30.8 30.8 ―― ―― 34.9
新增沼气池(万口) 0.62 2.63 3.61 21.82 10.74 38.8
二、环境保护
环保资金投入(亿元) 8.20 10.98 14.74 27.14 30.7 83.56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29.8 47.4 58.2 56.8 56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149.45 145.01 138.12 134.11 132- 余辉
-
2005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2月24日
2005年,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这两大机遇,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努力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国民经济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渐增强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初步核算,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9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是198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9.18亿元,比上年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2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59.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20.0%、40.6%和39.4%调整为18.5%、42.4%和39.1%,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4957元,按年末汇率折算,约合614美元。
二、农业
种植业在克服严重春旱和伏旱的情况下保持稳步发展。2005年,全省种植业实现增加值21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8%。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07.3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其中,烤烟种植面积20.6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9.9%;油料种植面积55.5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6%;蔬菜种植面积47.3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8%。年末果园面积11.8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8%;年末茶园面积5.9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2%。主要农产品获得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152.06万吨,比上年增长0.2%,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油菜籽产量76.51万吨,比上年增长3.5%,创历史最高水平。
表1 2005年种植业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指标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152.06
0.2
稻谷
472.80
-0.9
玉米
344.29
3.1
薯类
213.14
1.4
油料
84.89
2.6
花生
7.34
-7.2
油菜籽
76.51
3.5
烤烟
34.45
14.9
水果
95.96
10.1
茶叶
2.29
18.0
林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省林业实现增加值17.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保护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26.73万公顷,其中,新封山育林面积12.99万公顷,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面积11.43万公顷,天保工程0.53万公顷,防护林体系工程1.41万公顷,森林植被恢复造林0.37万公顷。五倍子、山核桃等主要林产品增长较快。
表2 2005年林业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吨
指标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生 漆
1328
0.2
油桐籽
81669
-6.2
油茶籽
10558
4.4
五倍子
1943
14.2
棕 片
4733
1.5
松 脂
4882
-12.4
竹笋片
9542
20.6
核 桃
6840
-17.6
板 栗
12286
6.0
紫 胶(原胶)
54
116.0
银 杏(白果)
907
14.4
山核桃
1075
13.4
花 椒
4264
5.9
小杂竹
173021
4.2
畜牧业和渔业保持增长势头。2005年,全省畜牧业实现增加值121亿元,比上年增长9.7%。畜牧业投入增加, 全年新增省级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1600万元,新建45个优质畜产品基地,促进了畜牧业的较快发展。肉类总产量187.01万吨,比上年增长9.3%,主要牲畜出栏头数继续增长。渔业规模继续扩大,水产品产量9.46万吨,比上年增长6.9%。
表3 2005年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肉类
万吨
187.01
9.3
猪肉
万吨
156.19
9.2
牛肉
万吨
12.50
9.8
羊肉
万吨
5.50
9.6
牛奶
万吨
3.75
3.9
禽蛋
万吨
11.11
12.0
家禽出栏数
万只
7038.77
16.6
猪出栏头数
万头
1911.34
11.9
牛出栏头数
万头
103.08
12.7
羊出栏只数
万只
280.26
12.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完成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土面积3.46万公顷,围绕坡改梯配套修建小水池(窖)2.34万个,增加基本农田1.20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5万公顷,新建贵州农经网乡镇信息服务站370个。农业装备水平继续提高,新增地电装机9.4万千瓦,新增农机具2.2万台,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11.5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6.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在优势行业带动下实现快速发展。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完成71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6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表4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指标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561.59
17.0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387.63
15.1
其中:集体企业
8.99
-0.1
股份制企业
234.30
15.2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3.38
-13.7
其中:轻工业
173.25
25.3
重工业
388.34
13.3
主要工业行业增加值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9.82
23.9
饮料制造业
38.15
27.3
其中:酒的制造
37.34
27.5
烟草制品业
72.27
25.7
其中:卷烟制造
70.97
25.8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2.68
20.3
医药制造业
32.73
31.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3.82
-1.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0.34
-0.4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
6.65
17.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24.67
16.6
2005年,全省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实现增加值在10亿元以上的有10个行业。其中,电力、烟草、饮料、化工和医药五大行业对全省工业增长合计贡献率达到71.8%。原煤、酒、发电量、中成药、氧化铝和化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表5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原煤产量(全社会)
万吨
10795.50
10.6
煤气生产量
亿立方米
39.45
13.5
磷矿石(折含P205 30%)
万吨
878.79
6.7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786.78
10.8
白酒(折65度,商品量)
万千升
11.74
26.0
啤酒
万千升
16.55
20.0
卷烟
万箱
208.21
6.9
硫酸(折100%)
万吨
341.10
18.0
合成氨
万吨
105.95
5.6
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总计(折纯)
万吨
268.28
24.6
其中:磷酸铵肥
万吨
227.50
15.8
中成药
万吨
3.61
26.9
轮胎外胎
万条
371.66
4.4
水泥
万吨
1557.97
9.3
生铁
万吨
249.56
18.1
铁合金
万吨
122.95
3.5
粗钢
万吨
237.83
11.9
钢材
万吨
214.85
3.9
铝
万吨
41.99
0.7
氧化铝
万吨
97.43
11.0
彩色电视机
万部
74.10
19.1
家用电冰箱
万台
80.17
11.0
移动电话机
万部
54.91
82.8
微硬盘
万部
28.18
-63.0
工业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0.04,比上年提高14.59点,是2000年以来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60.17亿元,比上年增长 29.7%。
建筑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省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0.97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完成施工产值26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完成房屋施工面积3104.7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4%。具有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实现税金总额1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投资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2005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跃上1000亿元台阶,达到101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净增加145.38亿元。
表6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指标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014.63
17.8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916.09
18.0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98.54
15.9
其中:基本建设
530.41
12.3
更新改造
181.14
19.4
房地产开发
153.31
26.0
其中:第一产业
24.10
16.4
第二产业
424.57
22.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3.13
67.2
电力生产和供应业
233.21
24.8
第三产业
565.96
14.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43.52
11.4
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5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2005年,全省公路建设投资达到11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开工建设了兴仁至顶效高速公路、贵遵公路扎佐至南白段改扩建工程、贵阳过境高速公路、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贵州段、黄织铁路、贵阳铁路枢纽和龙洞堡机场扩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和改造二级公路500公里,完成油路建设3000公里,完成通村道路建设10000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由上年的88.9%提高到91.6%。遵崇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黎平机场建成通航。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4.69万公里,比上年增长1.7%,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77公里,比上年增长39.7%。
以“西电东送”项目为重点的能源建设进展加快。2005年,全省电力建设投资达到233.21亿元,比上年增长24.8%。第一批“西电东送”电源项目除索风营电站还有一台机组以外,全部建成投产。第二批电源项目中的构皮滩电站、思林电站、光照电站、盘南电厂一期、大方电厂、纳雍二电厂、鸭溪电厂、黔西电厂、大龙电厂等正在抓紧建设。后续电源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全年新增发电装机258.25万千瓦,贵州电网统调装机总容量突破1300万千瓦,达到1324万千瓦;新增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252万千伏安。配套煤矿建设步伐加快,中岭、青龙、大洞口等一批配套煤矿基本建成,已进入验收阶段。全年完成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33.13亿元,比上年增长67.2%,新增原煤开采能力788.90万吨/年。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6.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是1998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消费品市场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0%。住宿餐饮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表7 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
单位:亿元
指标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06.92
13.4
其中:市
362.74
13.8
县
115.80
13.5
县以下
128.38
12.0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
531.86
13.8
住宿餐饮业
64.69
10.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位运行。2005年,受粮油、肉类、禽蛋等农产品价格平稳和医疗、教育等服务项目价格涨幅回落的影响,市场物价低位运行,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0%,涨幅比上年降低3个百分点。
表8 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指标名称
价格指数
比上年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1.0
1.0
其中:城市
100.6
0.6
农村
102.1
2.1
其中:食品
101.3
1.3
粮食
100.4
0.4
肉禽及其制品
100.8
0.8
水产品
106.2
6.2
蛋
102.1
2.1
菜
103.7
3.7
干鲜瓜果
100.1
0.1
烟酒及用品
100.1
0.1
衣着
99.3
-0.7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9.4
-0.6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0.5
0.5
交通和通讯
99.4
-0.6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0
-1.0
居住
106.4
6.4
注:以上价格指数均以上年为100。
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0.2%,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7.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7.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比上年上涨1.4%。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有所回落。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4.0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7.3%。其中,进口总额5.4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8%;出口总额8.5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9%。
表9 2005年对外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指标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进出口总额
14.04
-7.3
其中:进口总额
5.45
-15.8
其中:一般贸易
3.94
-7.3
加工贸易
1.40
-13.5
其中:机电产品
1.97
-30.1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
0.78
-57.8
出口总额
8.59
-0.9
其中:一般贸易
5.70
-7.2
加工贸易
2.89
14.3
其中:机电产品
2.02
-11.7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
0.74
-42.6
吸引外资力度加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0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7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4.8%。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05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099.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0%;实现旅游总收入251.14亿元,比上年增长49.9%,增幅是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
表10 2005年旅游业发展情况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省内旅游人数
万人次
3099.46
25.0
全省旅游总收入
亿元
251.14
49.9
境外入境旅游人数
万人次
27.62
19.6
其中:外国人
万人次
9.26
21.3
港澳台同胞
万人次
18.36
19.4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万美元
10141.36
26.5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铁路、公路、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572.1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9%;铁路、公路、水运完成旅客
周转量305.6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5%。
表11 2005年运输周转量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572.13
3.9
其中:铁路
亿吨公里
469.89
2.1
公路
亿吨公里
94.15
11.7
水运
亿吨公里
8.09
36.9
民航货邮吞吐量
万吨
3.33
11.0
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305.67
11.5
其中:铁路
亿人公里
138.98
14.1
公路
亿人公里
164.91
9.4
水运
亿人公里
1.78
14.8
民航旅客吞吐量
万人
307.75
10.4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75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68.12亿元,比上年增长34.4%;邮政业务总量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4%。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5.8%和33.0%。
表12 2005年邮电发展情况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邮电业务总量(现价)
亿元
175.00
33.4
电信业务总量
亿元
168.12
34.4
邮政业务总量
亿元
6.88
12.4
年末交换机总容量
万门
1351.50
17.6
本年新增局用交换机
万门
209.20
32.2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万户
466.50
20.4
其中:本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
万户
77.80
41.6
其中:城市电话用户
万户
289.30
14.8
农村电话用户
万户
177.20
30.8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
万户
509.40
15.8
- 西柚不是西游
-
近日,5万多字的《贵州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对外公布。有关专家认为:研究报告对贵州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研究报告资料详实,框架合理,重点较为突出,提供的情况基本准确,所提意见和建议符合贵州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研究报告摸清了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从体制、机制的深度,提出了许多带根本性的政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规划和出台政策提供了依据,是一份具有较高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
2005年,贵州省中小企业局和贵州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共同组成《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课题组,历时近一年,走访了贵州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开发区、工业园区、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收集和查阅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形成了数万个数据,并于2006年3月6日通过由贵州省委讲师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社科院、贵州大学、商专、以及人大、政协、工商联、经贸委、统计局、工商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组的评审。《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课题组顾问有:原贵州省委副书记梁明德,省政协副主席伍席源,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党组书记金隆昆,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周和生,原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陈谨之,省工商联(商会)会长张芝庭等。
在《贵州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研究报告》论证会上,贵州省中小企业局局长、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主任龙超亚指出,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直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在“十五”后半期贵州国民经济中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研究报告从方方面面对贵州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进行了探索,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了定位和描述,是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前瞻性研究。
评审组的专家和学者对课题组的研究报告高度评价。贵州省委讲师团团长、研究员龚晓宽认为这个课题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是紧密适应当前全省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周和生指出,报告对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现状,包括企业数、就业人数、生产总值、增加值、缴纳的税金等一些基本的数据统计出来了,使大家知道了家底。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刘永年认为研究报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是摸清了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家底,并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比较有创意,符合贵州“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省工商联副会长董思源认为我省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中,软环境上跟不上。“十五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政治和社会地位都上升到最高的地位了,但在实际中还存在体制、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就像在报告中提到的环境不完善,现在贵州的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理解不深刻。省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贵州省浙江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研究员徐琨觉得这个报告写得比较好,可以给省委、省政府提供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数据,建议也写得比较全面。原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黄钧儒认为一是选题非常好,二是研究报告比较全面、系统,三是报告对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研究有新意,站在了非公有制经济研究的前沿。
报告认为,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在“十五”期间发展较快。据省工商局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有469843户,占全省各类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总户数的90.51%;注册资本600.03亿元,占全省注册资本总额的32.7%。非公有制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有36746户,占全省企业总户数86019户的42.72%;注册资本537.06亿元,占全省企业注册资本总额1772.12亿元的30.31%。按照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本构成比例计算,2004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5.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249.7亿元的33.22%;私营、个体(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查不到从业人员数)从业人数为115.76万人,占31.60%,比上年增加17.88万人,增长18.27%;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共完成税收131.41亿元,占全省税收的53.17%。
报告对近几年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个体工商户增速放缓,问题较多;私营企业增速加快,实力增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户数止跌回升,户均实力明显增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异军突起,占据私营企业六成江山。
报告从全省宏观经济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从产业分布来看,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三产业约高于第二产业;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从行业分布来看,私营企业较为集中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2862户,占35.65%;工业7181户,占19.89%;采矿业3227户,占8.9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876户,占5.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793户。从地区分布来看,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在各市州地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贵阳市和遵义市相对较多,安顺市、铜仁地区、黔西南州相对较少。
报告总结了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经验,认为,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快速的发展,对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是加强领导、出台政策,搞好服务,加强引导与扶持,建立投资环境综合考评制度,建立工业园区。
报告冷静地指出了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西部地区,尤其是周边省市区的差距和原因,认为,纵向比,成绩喜人,横向比,差距巨大。2003年,贵州非公有制经济的销售收入和营业收入为141.4亿元,而广西为610.95亿元,云南为2545亿元,新疆则为1331.07亿元。当前制约贵州非公有制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投资环境不够好,政策不落实,体制不顺、多头管理、资源分散,融资渠道窄、贷款困难,重招商、轻安商,非公有制企业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等等。
为改变贵州非公有制经济的落后状况,报告提出了促进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以科学发展观统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政府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使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起主要作用;有计划、有重点的发展工业园区;通过制度创新,扩大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渠道;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尽快做大做强;整合资源,加大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重视发挥民间商会、协会的作用。报告建议,要通过制度创新,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好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以促进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 贵州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研究报告》课题组,由贵州省中小企业局局长、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主任龙超亚担任组长,贵州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王兰山担任副组长。
- 瑞瑞爱吃桃
-
贵州GDP1344亿元,人均仅350O元,只占全国人均CDP的38.7%。除
此之外,贵州人口比重大,素质低,科技教育和文化落后,基础
设施条件差等,总体发展水平低下,埘于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
目标,贵州任重而道远。如果按常规的发腱模式,在短期内是不
可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因此,必须采取超常规和跨越式的
经济发展模式,这是贵州经济唯一可选择的正确发展道路
确定跨越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要明确跨越式的经济增
长目标,并以此目标来选择实现的方式。
如何确定跨越式经济增长目标呢?可以_先进行一种抽象的
理论分析,以目前贵州与全国经济状况作前提,以大数进行推
算.全国人均GDP为9OOO元,贵州人均350o元。假设未来全国
GDP年平均增长为7% ,贵州要达到全国人均GDP水平,从发
展时间上可作三种预测:一是10年达到全国人均水平,贵州
GDP年平均增长为17.5% ;二是15年达到全国人均水平,贵州
GDP年增长为14.8% ;三是20年达到全国人均水平,贵州GDP
年平均增长为12.2%。以上三种预测贵州GDP年平均增长速
度要分别高于全国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O.5、7.8和5、2个百分
点。
如果认为10年或15年的经济增长要求太高,用20年时
间,年平均高于全国增长速度5.2个百分点,达到全国人均收
入水平,这已经是跨越式的超常规的经济增长速度了 当然,时
间越长,经济增长的压力越小,如果将时间延长到3O年或5O
年达到全国人均水平,其年均增长只 高于全国3.4和2.0百
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略高一些,就不能称之为跨越式或
超常规发展了
- 黑桃猪
-
一诺千金的季布
成语“一诺千金”出自《史记》,一个叫季布的官员的故事。季布在楚汉相争时,基本立场站在项羽一边,他多次明帮暗助,使项羽得过胜利,陷刘邦于困难境地。因此在刘邦最后夺取天下,击败了楚霸王项寸后,汉王刘邦曾想杀死季布。在夏侯婴的极力劝说之下,刘邦才明白不可心胸狭窄,要以季布的才能为汉朝尽力,于是封官留用。
季布有个同乡名叫曹邱生,能言善辩却爱巴结有权势的上层官员,所以,季布看不起曹某人。不过,有一次曹邱生来看望季布,说道:“我听说楚地到处流传关于你的事,大家都说‘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一诺",你一句应允承诺这么厉害,我要向全国广做宣传啊!”
季布见曹某人是真诚拜见自己,就以礼相待,将他视若上宾,留吃留宿。后人根据“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一诺”压缩成“一诺千金”,这成语自此流传开了。
“一诺千金”体现了贤人君子的高风亮节,人无虚言才赢得信用,足见诺言的重要。
日常生活,小到定一个见面倾谈约会,大到签署合约协议,只要有“一诺”,应必说话算数,不可随意更改、推诿、胡乱解释、偷换概念以违背约定或撕毁协议。这样才可取信于人,“一诺”便有如“千金”般高贵,从而受到朋友,以至世人的尊重和信任。
商鞅立木取信
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 侠客
-
太难啊
- 猫帽
-
政府的报告准确吗?可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