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鱼炖火锅
-
1. 沈德潜,清史稿,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清史稿卷第三百零五列传第九十二沈德潜传
【原文】
沈德潜,字碻士,江南长洲人。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试未入选。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年六十七矣。七年,散馆,日晡,高宗莅视,问孰为德潜者,称以“江南老名士”,授编修。出御制诗令赓和,称旨。八年,即擢中允,五迁内阁学士。乞假还葬,命不必开缺。德潜入辞,乞封父母,上命予三代封典,赋诗饯之。十二年,命在上书房行走,迁礼部侍郎。是岁,上谕诸臣曰:“沈德潜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初不因进诗而优擢也。”
十三年,德潜以齿衰病噎乞休,命以原衔食俸,仍在上书房行走。十四年,复乞归,命原品休致,仍令校御制诗集毕乃行。谕曰:“朕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且令有所著作,许寄京呈览。赐以人葠,赋诗宠其行。德潜归,进所著归愚集,上亲为制序,称其诗伯仲高、王,高、王者谓高启、王士祯也。十六年,上南巡,命在籍食俸。是冬,德潜诣京师祝皇太后六十万寿。十七年正月,上召赐曲宴,赋雪狮与联句。又以德潜年八十,赐额曰“鹤性松身”,并赉藏佛、冠服。德潜归,复进西湖志纂,上题三绝句代序。二十二年,复南巡,加礼部尚书衔。二十六年,复诣京师祝皇太后七十万寿,进历代圣母图册。入朝赐杖,上命集文武大臣七十以上者为九老,凡三班,德潜为致仕九老首。命游香山,图形内府。
德潜进所编国朝诗别裁集请序,上览其书以钱谦益为冠,因谕:“谦益诸人为明朝达官,而复事本朝,草昧缔构,一时权宜。要其人不得为忠孝,其诗自在,听之可也。选以冠本朝诸人则不可。钱名世者,皇考所谓‘名教罪人",更不宜入选。慎郡王,朕之叔父也,朕尚不忍名之。德潜岂宜直书其名?至世次前后倒置,益不可枚举。”命内廷翰林重为校定。二十七年,南巡,德潜及钱陈群迎驾常州,上赐诗,并称为“大老”。三十年,复南巡,仍迎驾常州,加太子太傅,赐其孙维熙举人。三十四年,卒,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御制诗为挽。是时上命毁钱谦益诗集,下两江总督高晋令察德潜家如有谦益诗文集,遵旨缴出。会德潜卒,高晋奏德潜家并未藏谦益诗文集,事乃已。四十三年,东台县民讦举人徐述夔一柱楼集有悖逆语,上览集前有德潜所为传,称其品行文章皆可为法,上不怿。下大学士九卿议,夺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四十四年,御制怀旧诗,仍列德潜五词臣末。
德潜少受诗法于吴江叶燮,自盛唐上追汉、魏,论次唐以后列朝诗为别裁集,以规矩示人。承学者效之,自成宗派。
2. 清史稿 列传第九十二 沈德潜文言文阅读答案
(清史稿列传92)
沈德潜,字碻士,江南长洲人。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试未入选。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年六十七矣。七年,散馆,日晡,高宗莅视,问孰为德潜者,称以“江南老名士”,授编修。出御制诗令赓和,称旨。八年,即擢中允,五迁内阁学士。乞假还葬,命不必开缺。德潜入辞,乞封父母,上命予三代封典,赋诗饯之。十二年,命在上书房行走,迁礼部侍郎。是岁,上谕诸臣曰:“沈德潜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初不因进诗而优擢也。”
十三年,德潜以齿衰病噎乞休,命以原衔食俸,仍在上书房行走。十四年,复乞归,命原品休致,仍令校御制诗集毕乃行。谕曰:“朕於德潜,以诗始,以诗终。”且令有所著作,许寄京呈览。赐以人葠,赋诗宠其行。德潜归,进所著归愚集,上亲为制序,称其诗伯仲高、王,高、王者谓高启、王士祯也。十六年,上南巡,命在籍食俸。是冬,德潜诣京师祝皇太后六十万寿。十七年正月,上召赐曲宴,赋雪狮与联句。又以德潜年八十,赐额曰“鹤性松身”,并赉藏佛、冠服。德潜归,复进西湖志纂,上题三绝句代序。二十二年,复南巡,加礼部尚书衔。二十六年,复诣京师祝皇太后七十万寿,进历代圣母图册。入朝赐杖,上命集文武大臣七十以上者为九老,凡三班,德潜为致仕九老首。命游香山,图形内府。
德潜进所编国朝诗别裁集请序,上览其书以钱谦益为冠,因谕:“谦益诸人为明朝达官,而复事本朝,草昧缔构,一时权宜。要其人不得为忠孝,其诗自在,听之可也。选以冠本朝诸人则不可。钱名世者,皇考所谓‘名教罪人",更不宜入选。慎郡王,朕之叔父也,朕尚不忍名之。德潜岂宜直书其名?至世次前后倒置,益不可枚举。”命内廷翰林重为校定。二十七年,南巡,德潜及钱陈群迎驾常州,上赐诗,并称为“大老”。三十年,复长鸡拜课之酒瓣旬抱莫南巡,仍迎驾常州,加太子太傅,赐其孙维熙举人。三十四年,卒,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御制诗为挽。是时上命毁钱谦益诗集,下两江总督高晋令察德潜家如有谦益诗文集,遵旨缴出。会德潜卒,高晋奏德潜家并未藏谦益诗文集,事乃已。四十三年,东台县民讦举人徐述夔一柱楼集有悖逆语,上览集前有德潜所为传,称其品行文章皆可为法,上不怿。下大学士九卿议,夺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四十四年,御制怀旧诗,仍列德潜五词臣末。
德潜少受诗法於吴江叶燮,自盛唐上追汉、魏,论次唐以后列朝诗为别裁集,以规矩示人。承学者效之,自成宗派。
3. 清史稿 列传第九十二 沈德潜文言文阅读答案
(清史稿列传92)沈德潜,字碻士,江南长洲人。
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试未入选。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年六十七矣。
七年,散馆,日晡,高宗莅视,问孰为德潜者,称以“江南老名士”,授编修。出御制诗令赓和,称旨。
八年,即擢中允,五迁内阁学士。乞假还葬,命不必开缺。
德潜入辞,乞封父母,上命予三代封典,赋诗饯之。十二年,命在上书房行走,迁礼部侍郎。
是岁,上谕诸臣曰:“沈德潜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初不因进诗而优擢也。”十三年,德潜以齿衰病噎乞休,命以原衔食俸,仍在上书房行走。
十四年,复乞归,命原品休致,仍令校御制诗集毕乃行。谕曰:“朕於德潜,以诗始,以诗终。”
且令有所著作,许寄京呈览。赐以人葠,赋诗宠其行。
德潜归,进所著归愚集,上亲为制序,称其诗伯仲高、王,高、王者谓高启、王士祯也。十六年,上南巡,命在籍食俸。
是冬,德潜诣京师祝皇太后六十万寿。十七年正月,上召赐曲宴,赋雪狮与联句。
又以德潜年八十,赐额曰“鹤性松身”,并赉藏佛、冠服。德潜归,复进西湖志纂,上题三绝句代序。
二十二年,复南巡,加礼部尚书衔。二十六年,复诣京师祝皇太后七十万寿,进历代圣母图册。
入朝赐杖,上命集文武大臣七十以上者为九老,凡三班,德潜为致仕九老首。命游香山,图形内府。
德潜进所编国朝诗别裁集请序,上览其书以钱谦益为冠,因谕:“谦益诸人为明朝达官,而复事本朝,草昧缔构,一时权宜。要其人不得为忠孝,其诗自在,听之可也。
选以冠本朝诸人则不可。钱名世者,皇考所谓‘名教罪人",更不宜入选。
慎郡王,朕之叔父也,朕尚不忍名之。德潜岂宜直书其名?至世次前后倒置,益不可枚举。”
命内廷翰林重为校定。二十七年,南巡,德潜及钱陈群迎驾常州,上赐诗,并称为“大老”。
三十年,复南巡,仍迎驾常州,加太子太傅,赐其孙维熙举人。三十四年,卒,年九十七。
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御制诗为挽。
是时上命毁钱谦益诗集,下两江总督高晋令察德潜家如有谦益诗文集,遵旨缴出。会德潜卒,高晋奏德潜家并未藏谦益诗文集,事乃已。
四十三年,东台县民讦举人徐述夔一柱楼集有悖逆语,上览集前有德潜所为传,称其品行文章皆可为法,上不怿。下大学士九卿议,夺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
四十四年,御制怀旧诗,仍列德潜五词臣末。德潜少受诗法於吴江叶燮,自盛唐上追汉、魏,论次唐以后列朝诗为别裁集,以规矩示人。
承学者效之,自成宗派。
4. 《沈德潜游虞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游虞山记 沈德潜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
有土垤磈礧③,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
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注】①榜人:船夫。
②椒:山顶。③垤磈磊:垤,小土丘;磈磊,成堆的石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去:离开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治:治理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 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识:体会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辛丑秋,将之江阴 ②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B.①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C.①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②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D.①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②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7.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3分)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分)然 天 下 之 境 涉 而 即 得 得 而 辄 尽 者 始 焉 欣 欣 继 焉索 索 欲 求余 味 而了 不 可得 而 得 之 甚 艰 且 得 半 而止 者 转 使 人 有 无 穷 之 思 也 呜 呼 岂独 寻 山 也 哉(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②有土垤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1)本题是鉴赏诗歌的形象及评价作品的思想情感.此类题一般要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 本诗是吊古伤今之作,抒发了时光已逝,而才华无处施展的苦梦.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此景与诗人的心境正好是一致的,所以起到了烘托的作用.最后总结答案.(2)本题是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此题应该在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寻找出与之相关的信息.可抓住与之相关的关键词“留胜迹”“复登临”“尚在”,联系与诗歌相关的典故,加以理解.最后总结答案.参考答案:(1)①描绘了一幅水枯天寒,凄冷、萧条的画面(2分)(类似意思即可,如:水落石出清冷凄寂,草木凋零凄冷萧索)②水落,鱼梁洲更多露出水面;天冷,远处的云梦泽更加深远,烘托出(衬托出,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伤感之情(或“深秋的凋零,使诗人触景生情,不能不使他有时光易逝、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3分,其中衬托或烘托或借景抒情自占1分,翻译或者解释句子2分)(2)①胜迹犹存,光阴流逝.②寒冬(或者深秋)登临,触景生情.③怀古伤己,壮志未酬.(三方面意思对即可,联系诗句简要分析即可,每点2分)译文: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鉴赏: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此处所说的“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颈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 *** ,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6.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跪求,谢谢
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