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燕之家 / 问答 / 详情

备者国之重也指什么

2023-05-19 16:53:37
小菜G的建站之路

1、意思是:防备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2、备者国之重也出自《七患》。

3、《七患》出自《墨子·卷一》。是墨子的一本著作,原文如下:子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爱佼,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不忠,所忠不信,六患也;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

国之殇,是什么意思?

国之灾
2023-05-19 14:43:176

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是什么意思

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的意思是:国家获得社会财富的权力工具不能随随便便被别人窥视和掌握利用的。 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第三十六章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释:如果想要吸收事物的能量信息,一定要坚持把事物的能量信息散发到极致;如果想要弱化事物核心信息,一定要坚持把事物吸收能量的功能强化到极致;如果想把事物信息湮灭,一定要坚持把事物周围势能充斥到极致;如果想把事物的能量信息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一定要坚持把自我的能量信息赋予到事物中去。这就是常说的对微观世界了解。绵长的能量信息自然能比短暂爆发的能量信息来的强大。作为自然界水中生存的鱼类是不可能脱离庞大水域生存空间。国家获得社会财富的权力工具不能随随便便被别人窥视和掌握利用的。
2023-05-19 14:44:091

国之大者是什么

国之大者是:政治稳定、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水平、文化底蕴深厚、强大的军事实力。1、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政治稳定,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吸引外来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相反,政治动荡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和经济的停滞,严重影响国家的发展。因此,政治稳定是国之大者的第一点。2、强大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带来更多的资源和财富,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同时,经济实力也是国家发展其他领域的基础,如教育、医疗、科技等。因此,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国之大者的第二点。3、先进的科技水平科技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先进的科技水平可以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科技水平也是国家发展其他领域的基础,如工业、农业、医疗等。因此,先进的科技水平是国之大者的第三点。4、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带来更多的文化遗产和人才,提高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同时,文化也是国家发展其他领域的基础,如旅游、文化产业等。因此,文化底蕴深厚是国之大者的第四点。5、强大的军事实力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以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军事实力也是国家发展其他领域的基础,如国防工业等。因此,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国之大者的第五点。
2023-05-19 14:44:161

“国之大者,非此之谓也”这句话怎么解释?

“国之大者”原文为“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错险则危”。以上这段话出自《荀子·王霸》。用白话文解释是:治国是极为重大的事,一定要认真选择立国之道和治国之人担当这样的重任,一旦在这方面问题上出错,国家就危险了。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选择正确的国策和由杰出的人才掌管这个国家,便是“国之大者”。《荀子》现存: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荣发展;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2023-05-19 14:44:521

国之将亡,必有七患,是哪个名人说的?

睁开你的狗眼,那一条说我们伟大的美利坚帝国!
2023-05-19 14:45:095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什么意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1.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 2.出处:《左传》,刘康公见于成公十三年,出自刘康公的一段说辞。 3.原文:刘子曰:&ldquo。 4.国之大事,在祀和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5.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rdquo。 6.释义:刘康公说:&ldquo。 7.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 8.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 9.现在成子(指成肃公)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rdquo。
2023-05-19 14:45:241

“国之不国”是什么意思?

国将不国。第一个国是名词,意思为国家;第二个国是动词,意思为成为国家或像个国家,这个词用来形容国家局势动荡,秩序混乱。 鲁迅 《友邦惊诧论》 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鲁迅 《我之节烈观》:“世道浇漓,人心日下,国将不国”这一类话,本是中国历来的叹声。
2023-05-19 14:45:311

为什么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反映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敬和统治者崇尚征伐的思想。祭祀反映古人对于天地,神明,自然界,先祖等等的敬畏和崇拜,同时也反映古代社会的迷信思想。战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统治者对于武力征伐的崇尚思想。
2023-05-19 14:45:381

国之不国

从文言语法来讲,这个是个短语,不是一个句子。第一个“国”是名词,意思是“国家”;第二个“国”是动词,意思是“像个国家,是个国家”。在名词和动词之间的“之”,起到取消主谓独立性的目的,使这个短语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不知道这个短语的语境,暂且翻译为“国家不能像个国家”。现在一般说“国将不国”,这就是个小句子了。
2023-05-19 14:45:451

《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怎么解释

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意思是:礼法,是国家的主体部分;敬畏,是礼的承载物。可理解为:礼法制度是国家最重要的制度,而公民对礼法制度怀有敬慎之心,礼法才能得以施行。字词解释:礼: 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略同于法治社会的“法”。干:躯干,主体。敬:敬畏、慎行、遵从。舆:车箱。比喻为承载物、基础。礼法制度需要大家自觉遵守才能得以施行。
2023-05-19 14:45:55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他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2023-05-19 14:46:1510

我国研制出“国之重器”是什么?为什么世界各国争相对中国抛橄榄枝?

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遭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对待,但是这些不公平地对待,都不可能会阻止中国的奋发图强,所有的一切都会向成功的方向靠拢,而如今的中国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一般,在很多领域都让各国大吃一惊。而中国也正是在这种大吃一惊中逐渐变得强大。 如今中国在很多领域都享有很高的成就,并且这些技术的发展,甚至连西方发达国家都无法做到,比如说中国在基础建设领域的成就,就是各国所遥不可及的。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哪一个不是让各国闻风丧胆的建筑?而很显然,这些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中国会更加强大。我国又研制出了国之重器,世界各国都对中国抛出了橄榄枝,希望能够和中国进行合作。而这也仅仅只是中国众多领域当中,受到各国所倾慕的其中之一,而实际上,此次我国所制造出的国之重器是一个垂直向下加载重量达到上千万吨的大型工程结构实验设施。这一设施使得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要知道中国在基础建设领域很大的成功,正是因为大型工程结构设施的完善。这也是为何各国纷纷响应,和中国进行合作的原因。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基础建设如果搞得好,那么国家后续的经济发展是绝对能够跟得上的,比如说中国修建三峡大坝的时候,中国真的能够完全的去消化三峡大坝所带来的电力吗?答案是不可能的,可是中国依然决然地修建了超前的三峡大坝,为后期的中国发展和很多工程的建设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万吨级别的设施在世界上都是十分罕见的,难度以及制造的复杂程度让很多国家都望而止步,但是中国却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国家,将上万吨级别的设施都成功的制作出来。这为后期国家的基础建设,特别是桥梁上的设施建设更加添了几分成功的保证。不可否认的,如今中国的发展确实越来越强大了,并且世界各国也正确的认识到了中国的发展,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中国会越来越强大,和美国并驾齐驱也只是时间问题!
2023-05-19 14:46:551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和“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后面和前面是一个意思,后者更通俗。
2023-05-19 14:47:281

高考满分作文:国之发展吾辈担当

  孙中山先生说:“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此言可谓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回望百年,面对国之衰微,民之孱弱,一个大国的自信在软弱的历史面前显得脆弱不堪,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百年之后,依然掷地有声,“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在21世纪的今天,国之发展,必为吾辈之担当。   在100年前,很多的仁人义士站了出来,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抵抗了外敌的侵犯。因为国要发展,首先要有独立之精神。辛亥一声惊雷,帝制走向终结,我们迈出了改革发展的第一步,中国开始书写历史的新篇章。   国之变革不是发展的结束,而是发展的开始。在今天的中国,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从清末的放眼海外,到今天的中西交流、对外开放,中国始终走在改革发展的路上。我们从未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更没有在挫折面前退缩不前,因为我们的国人深知改革发展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奋力前行的勇气。我们决不能退缩,也不会退缩,因为对祖国的爱是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铁和钙。   毋庸置疑,这几年我们国家变革多,发展快,举世瞩目,中国的发展一度成为21世纪媒体关注的热词,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弊端,这些弊端都是阻碍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所在。所以,国家的改革发展必须要扬善惩弊。   在这个过程中,自古及今,很多的国人在做着这样的担当者。今天,到我们了。我们义不容辞,我们当仁不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国之发展,必为吾辈之担当!
2023-05-19 14:47:341

兵者,国之大事也?出自那里??

孙武的《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十三篇》
2023-05-19 14:47:424

国之魂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整理的国之魂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这是龙骨撑起大国形象,龙的意志筑成强国之魂。 白露凝夜华,寒霜雕芙墙。月影婆娑,渐渐朦胧,丝竹之音已逝,笙歌渐近渐远。舒城少年未曾老,入梦听鼓按吴钩。长江畔寒光映出小乔脸颊一点清泪。忆起百万塞北战士杀气凝出夜寒,曹操的一封书信便压的江南小地俯身投降,只有你剑指诸臣宁死不屈。鼓舞主公斗志,旋动虎符军旗,只一袭青衣,一抹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幽静深林,宫、商、角徴、羽,已成人间绝响,月下有星辰坠入长江波涛,佳人泪,君王伤,芜湖畔,公瑾去矣。 三尺青锋怀天下,一记白马开吴疆。国魂有你的名字,有你意气风发力挽狂澜的身影。 夜,寂静无声;灯,黯淡泛光。风过竹亭,悄抚案,留漱潄叶语。枝头落红缤纷,风中凌舞。回想当年“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你一己之心蕴藏了整个民族的悲苦。你用深刻而饱满的笔墨写下对国人懦弱的控诉,对国之魂黯然不振的悲愤,正是你的思想连接清末有志之士,正是你的精神指引着国人再振国魂。那年,采薇人伤逝,旧年铸的剑已锈,雪染了坟上斑驳华盖…… 你在满天繁星下冷寂伫立,你把药抹在笔尖上来治疗国魂病弱的身躯,为国为民注入自己全部的生命,你无怨无悔。 从壮年到暮年,从美丽图画到人间奇迹,你诠释了“我的梦在皓宇星辰。”青山碧水之中的FAST,在薄云淡雾之中,闪着银色的光辉。它问天、寻迹,真的能够超越完美。南仁东告诉世人,中国无所畏惧而无往不利的"国魂是怎样强大,1994年,日本厚薪比中国高出300倍,你不为所动,你要为中国建设。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为此,你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寻找建址,耗时13年,为了突破国家在该领域的零,你一人担当负重前行,22年耗尽了你所有的青春,也磨不去其人之心,20xx年9月25日,大窝函,FAST落成启用,你却在功成之时,欣慰又有几分担忧的往去了你向往的浩宇星辰。 在国魂上,你写下坚韧奉献,强国为民。 五千年华夏,三千年人文,骨肉鲜血筑起国魂,国魂上写着屈原的题词。“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炫目的金色字迹蕴藏在国之魂中,金光照耀着雄鸡啼鸣的大地……
2023-05-19 14:47:481

国之娇子酒停产了?

是没有停产的。根据查询国之娇子官方网站信息显示:“国之娇子”是没有停产的。“国之娇子”系列采用与茅台大曲工艺一脉相承的纯粮固态发酵,甄选颗粒完整的当地优质糯高梁、小麦、水为原料,经过端午踩曲、重阳下沙、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古老手工酿造工艺,再历经数年窖藏,酒体自然老熟。固酱香纯正,层次丰富饱满,回味优雅醇厚,空杯隔夜留香、酒体挂杯,酒液倒出时酒断丝连。
2023-05-19 14:47:551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什么意思?

改答案已被移除
2023-05-19 14:48:1215

国在文言文

1. 文言文中“国”是什么意思 国的意思: 【本义】: 1)形声。字从囗从或,或亦声。“囗”指“四境”、“范围”。“或”义为“边境巡逻”。“囗”与“或”联合起来表示“边防军守卫的范围”。本义:领土。领域。封土。封域。封建邦国。古代王、侯的封地;王的领地或诸侯国的封地称为国(或邦)。古代的国(汉代以后是郡国)在建制上相当于省、直辖市;而古代的天下相当于国家。古代的国除了具有财政的意义,同时还具有世系的专权,王公侯之嫡长子叫做世子。 国,邦也。——东汉·许慎《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2)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薛。—《战国策·齐策》 3)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衍生义】: 1)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城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2)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3)部落。 《后汉书》:[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 4)地方。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5)家乡。 《晋书》:[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 【现代义】: 1)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又如袁司马(袁可立)之起废谠论,李司农之裕国宏谟。——《睢州志·艺文》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3)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2. 古文中的“国” (1)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类似于现在说的“全国” 。 国,邦也。——《说文》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3. 文言文中的"国"有那些意思 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 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 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之,则其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 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 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 4. 古文中“国”的意思有哪些,如何区分 〈名〉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5. 古文中“国”的意思有哪些,如何区分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4)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5)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6)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7)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8)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9)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6. 在文言文中“国”被解释为“国家”最早在什么书中出现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 后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之,则其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 “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 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 周代晚期 到周代晚期(亦有秦汉以后之说)在“或”的外面加了个“囗”,繁体字为“国”。 “国”字的大“囗” 表示疆土地域的境界和范围,并表示国家周边应该有防;小“口”为国境线里的人口;“戈”作为古代的兵器,对外抵御侵略,对内维持治安(所以,“戈”部署在国境线和人口之间);“或”字下方的 “一”表示土地,表明国家与土地、农业之密切关联。 《说文》说:“国,邦也;从囗从或”。按照古人的理解,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人口,以小“口”代表;二是土地,以“-”代表;三是军队组织,以“戈”代表;四是范围,以大“囗”代表。把这四个条件组合起来,便成了一个“国”字。显然,此乃极富哲理的造字创意。 后汉武周 后汉时简化的“囯”,“囗”中从“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封建色彩很浓。武则天即位后曾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国”字。还出现“囻”,以及“囗”中加“众”、加“戈”、加“土”、加“主”字等和三个“秦”代表“国”字等。
2023-05-19 14:49:561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翻译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翻译:按先王的规定,大的城邑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语句出自《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作品原文: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翻译:大夫祭仲说:“城邑的围墙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城邑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无法控制。”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太叔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滋生蔓延。《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把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交代得清清楚楚,且记叙了人物的行为,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还融入了作者的政治说教,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真正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2023-05-19 14:50:031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的下一句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的下一句是什么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的下一句:中五之一。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的下一句:中五之一。诗词名称:《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信仰:儒学。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的详细介绍:一、《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全文点此查看《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详细内容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通毋]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_,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通悌],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_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通赐]尔类。"其是之谓乎!”二、左丘明其他诗词《曹刿论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相同朝代的诗歌《采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虞师晋师灭夏阳》、《郑伯克段于鄢》、《曾参烹彘》、《智子疑邻》、《师旷撞晋平公》、《滥竽充数》。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详细信息
2023-05-19 14:50:091

国其若之何的翻译国其若之何的翻译是什么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__,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解释:这时工尹路请示说:“君王命令破开圭玉装饰斧柄,冒昧请君王指示。”楚王进去察看。仆析父对于革说:“您,是楚国有声望的人,现在和君王说话好象回声一样应和,国家会怎么样呢?”子革说:“我磨快言语的刀刃以待时机,君王出来,我的刀刃就将砍下去了。”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__,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解释:这时工尹路请示说:“君王命令破开圭玉装饰斧柄,冒昧请君王指示。”楚王进去察看。仆析父对于革说:“您,是楚国有声望的人,现在和君王说话好象回声一样应和,国家会怎么样呢?”子革说:“我磨快言语的刀刃以待时机,君王出来,我的刀刃就将砍下去了。”诗词名称:《子革对灵王》。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信仰:儒学。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国其若之何”的详细介绍:一、《子革对灵王》的全文点此查看《子革对灵王》的详细内容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_、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__,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__,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二、赏析楚灵王乃是春秋后期一位极富争议的君主,乃楚庄王的孙子,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弟弟。楚康王死后,其幼子即位为君,当时担任执政官(令尹)的灵王趁国君生病,亲手勒死了国君,自立为王。楚国历史上一直有王子弑君自立的传统:成王杀兄自立,穆王杀父自立,灵王则杀侄自立,三者都获得了大臣的承认,坐稳了江山;但是在《春秋》上,仍然不免被讥讽为乱臣贼子。自从楚共王以来,楚国霸业日益衰落,晋国占据优势,吴国也强大起来。灵王即位后,与吴国多次交战,先后灭了陈、蔡两个华夏诸侯国,又修筑了东西不羹两座大城以威慑中原,终于在会盟中压倒晋国,重新成为霸主。从这个角度看,灵王可谓中兴之主。但是他的霸业完全依靠武力和威压,而不像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当年那样威德并用,中原诸侯大多心中不服,楚国国内也有大量不稳定因素。灵王不思采用怀柔手段稳固政权基础,反而再次出兵与吴国争夺徐国(今徐州一带),《子革对灵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时。灵王率军驻扎在离徐国不远的乾溪,以狩猎为名,炫耀武力。看看他穿着的服装:皮毛做的帽子(皮冠),秦国赠送的羽衣(秦复陶),翠鸟羽毛做成的披风(翠被),豹皮做的鞋子(豹舄),手中还拿着鞭子。以上服饰极尽奢华,有楚国本土的特产,还有别的诸侯进献的宝物,充分显示了楚王作为霸主的威严。灵王一直以好大喜功著名,郑国名臣子产就曾指出此人虚荣心太强,未来难以善终。狩猎归来,大臣子革进见,灵王遂摘下帽子,脱下披风,放下鞭子,以示对大臣的尊敬。这个子革是何许人也?不是楚国本土的大臣,而是从郑国来楚国“政治避难”的公子,原名郑丹,子革是他的字。春秋时代列国人才流动频繁,“楚材晋用”的例子很多,中原人才逃往楚国的也不少。子革作为一个落魄的公子,能够做到执政官的助手(右尹),显示了楚国任用人才的不拘一格。灵王接下来与子革的对话,则显示了对子革这一外国人的充分信任。灵王对子革的问话很长,但精髓很简单:想要这个,想要那个,什么都想要,贪心不足而已。灵王首先回顾了自己的祖先对周王朝的巨大功勋(其实楚国在西周乃是不到百里的小国,远没有灵王吹的那么伟大),然后耿耿于怀地指出,齐国、晋国、鲁国、卫国都得到了周天子赐予的礼器,楚国却没有。如果现在派人向周天子索取礼器,天子会不会给?子革回答:“肯定会给啊!我们楚国的祖先,勤劳勇敢那是没话说,可当时我们不是周天子的亲戚,天子就不拿我们当回事。今天可不一样了,周天子害怕我们,齐国、晋国、鲁国、卫国都服侍我们,大王您派人去要礼器,天子哪敢不给啊?”这段回答很对灵王的胃口,于是他得寸进尺地继续问:许这个地方(即今天的许昌),原本是楚国祖先的伯父的封地(都过去一千多年的事情了,亏灵王还好意思拿出来说),后来郑国人占领了这片土地,不把它还给楚国。如果楚国现在派人去索取这片土地,郑国会不会给我们呢?子革回答:“肯定会给啊!周天子都不敢不给我们礼器,郑国怎么敢不给我们土地啊?”灵王听了这两个回答,简直是心花怒放,欲望继续膨胀,于是又问道:原先晋国称霸中原,是因为晋国离中原比较近,我们楚国离中原比较远。现在我们在中原建立了陈、蔡、东西不羹四座大城,都可以出动一千辆兵车,诸侯应该害怕我们了吧?子革回答:“肯定会害怕啊!这四个城池的兵力足够威慑诸侯了,何况还有楚国本土的兵力呢?谁敢不害怕大王啊!”至此,灵王的自信心和欲望已经膨胀到极点,幸亏工匠进来请求他去观看玉器的制作,否则真是难以想象,接下来他还会提出多么天真的问题。灵王以上的问题,有许多失礼的地方。子革是郑国人,郑国是周朝的同姓,又是华夏诸侯。灵王不仅大大咧咧地问他割让郑国土地的问题,还公然提出要威逼周天子、镇压华夏诸侯,丝毫不顾及子革作为郑国人的感情,只能说明他已经被欲望蒙住了眼睛。楚国当时的国力强盛,可以做到威慑周朝和其他诸侯,但灵王提问的口吻如同想要糖果的小孩子,实在不是一个霸主应有的作风。汉朝的汲黯曾讽刺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楚灵王则是赤裸裸的“外多欲”,连行仁义的幌子都懒得打一下。灵王的欲望和子革的逢迎,果然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大臣析父趁灵王不在,对子革抱怨道:“您是在我们楚国很有名望的人,现在大王问你话,你只知道唯唯诺诺,我们国家该怎么办啊?”子革胸有成竹地回答:“我刚才是在磨刀子呢,等一会大王出来,我的刀刃就要砍下来啦!”先秦时的思想家并不崇尚犯言直谏,而是崇尚温和委婉的讽谏,晏子、邹忌、孟子等均是讽谏的典型。可惜后世的谏官大多贪图名垂青史,以犯上为荣耀,以直谏为正道,已经远远偏离了孔子赞许的劝谏之道。灵王从工匠那里出来了,这时,楚国的史官倚相正好经过。灵王就指着倚相说:“这是我们楚国的良史啊,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古书。”《三坟》《五典》是三皇五帝的书,《八索》是关于八卦占卜的书,《九丘》则是关于九州地理人情的书。灵王得意洋洋地引用这些书名,大概不是为了称赞倚相的博学,而是为了炫耀楚国的人才众多,间接说明自己这个国王的伟大。可这正好给了子革一个“下刀子”的机会。子革不屑地说:“我曾经问倚相,周穆王在位的时候喜欢到处游玩,大臣祭公作了一首《祈招》之诗以克制穆王的欲望,结果穆王果然没有遭到祸乱,得到了善终;倚相居然不能背诵《祈招》,这算什么博学啊?”(其实子革只是找一个由头罢了,倚相并不一定就不会背诵那首诗)灵王一听,果然来了兴致,就要子革把《祈招》背诵给他听。子革就背诵道:“司马祈招多么和悦安详啊,向人民传播大王的德音。想我们大王的德行,就像美玉,又像黄金。他有限度地使用民力,没有酒足饭饱之心。”——这首诗的意思是,君主应该按照人民能够承担的限度来使用民力,不要用民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的君主才算是具备金玉一样的德行,他的德行才会被天下的人民传诵。“无醉饱之心”,与刚才灵王欲壑难填、贪求利益的心态相比,是多么格格不入啊!用孔子的话说,这首诗就讲了四个字:“克己复礼”。楚灵王虽然被欲望冲昏了头脑,却不失为一个聪明人,很快理解了子革的意思。他向子革作揖表示感谢,回到休息的地方,当天就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我们知道,一个人克制欲望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这种心神不宁的情形,一个普通人克制一下烟瘾、酒瘾尚且如此,何况一国之君克制权力欲?结果很悲惨,虽然子革的谏言打动了灵王,灵王却无法克制自己。第二年,楚国内部就爆发了政变,穷兵黩武的灵王被废黜,其弟登基为王,众叛亲离的灵王最后在荒野自杀,这就是一代霸主的下场。春秋时期的霸主,能够善终的不多,像灵王这样身死而为天下笑的却不少。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后因为宠信佞臣,饿死在床上,死后齐国有五世之乱;秦穆公是秦国最贤明的君主,却因为利令智昏而多次败于晋国,子孙三百年不能出函谷关一步;晋厉公在鄢陵击败楚军,独霸中原,几年之后就被卿大夫杀死,只有一辆牛车陪葬;吴王夫差先后打败齐、晋、楚,却死在自己的手下败将越王勾践手里,吴国随之灭亡。《诗经》有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是说越到后面难度越大,而是说成功的人心态会有变化,一旦欲望膨胀起来,就算想保全身家性命都不容易,谈何建功立业?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复礼,就是要符合周礼的规定。一旦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则天下纷纷扰扰都归于自己的仁心,不再会有欲壑难填的苦恼,也不会再有自取灭亡的冲动。可惜后世的理学家把“克己复礼”四个字理解成了“存天理,遏人欲”,最终变成了片面空谈性理,消灭人的正常欲望,与孔子和先秦其他哲人的本意相去甚远。三、左丘明其他诗词《曹刿论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四、注解雨雪:下雪。皮冠:皮帽。秦复陶:秦国赠的羽衣。翠被:用翠羽装饰的披肩。舄:鞋。仆析父:楚大夫。右尹:官名。夕:晚上谒见。舍:放下。熊绎:楚国始祖。吕_:齐、卫、晋、鲁四国的始祖。康王:即周康王,周王第三代。四国:指齐、卫、晋、鲁。鼎:夏、商、周三代视为传国之宝。辟:同“僻”。荆山:楚人的发祥地,今湖北南漳县西。筚路:柴车。蓝缕:破烂的衣服。桃木做的弓,棘木(酸枣木)做的箭。共:同“供”。周成王的母亲是姜太公的女儿。昆吾:楚的远祖,曾住在许地。许:周初分封的诸次国。陈、蔡:本为周武王所封的诸次国,后来为楚所灭。不羹:地名,有东西二邑。赋:指兵车。四国:指陈、蔡、和东西不羹。五、译文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楚灵王到州来冬猎,驻扎在颍尾,派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率领军队包围徐国以恐吓吴国。楚王驻扎在乾溪,作为他们的后援。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_、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天下雪,楚王戴皮帽,穿秦国羽衣,翠鸟羽毛的披肩,豹皮鞋,握鞭而出。仆析父跟随着。子革晚上进见,楚王会见他,脱去帽子、披风,丢掉鞭子,和他谈话,说:“从前我们先王熊绎与齐国的吕_、卫国的王孙牟、晋国的燮父、鲁国的伯禽同时事奉周康王,四国都有分赐的宝器,唯独我国没有。现在我派人到周室,要求将九鼎作为分赐绐我国的宝器,周王会给我吗?”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于革回答说:“会给君王啊!从前我们先王熊绎在偏僻的荆山地方,柴车破衣,居于草野,跋涉山林,事奉天子,只有这桃木做的弓、枣木做的箭来供奉王室大事之用。齐,是周王的舅父;晋及鲁、卫,是周王的同母兄弟。楚国因此没有分赐到宝器,而他们都有。现在周室与上述四国都服侍君王,将会唯命是从,岂会吝惜九鼎?”楚王说:“从前我们的远祖伯父昆吾,住在许国旧地,现在郑国人贪图那里的田地有利,而不给我们。我们如果向他们要求,会给我们吗?”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子革回答说:“会给君王啊!周室不吝惜九鼎,郑因岂敢吝惜田地?”楚王说:“从前诸侯认为我国偏远而畏惧晋国,现在我们大力修筑陈、蔡、东、西不羹四个城邑,兵赋都达到兵车一千辆,你参与其事是有功劳的,诸侯会畏惧我们吗?”子革回答说:“会畏惧君王啊!单这四大城邑,已足以使人畏惧了,再加上楚国,岂敢不畏惧君王吗!”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__,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这时工尹路请示说:“君王命令破开圭玉装饰斧柄,冒昧请君王指示。”楚王进去察看。仆析父对于革说:“您,是楚国有声望的人,现在和君王说话好象回声一样应和,国家会怎么样呢?”子革说:“我磨快言语的刀刃以待时机,君王出来,我的刀刃就将砍下去了。”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楚王出来,又接着谈话。左史倚相从面前小步快速走过,楚王说:“这个人是好史官,你要好好看待他。这个人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样的古书。”子革回答说:“下臣曾经问过他,从前周穆王想要随心所欲,走遍天下,要使天下都留有他的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作了《祈招》的诗篇来制止穆王的贪心,穆王因此能在_宫寿终正寝。下臣问他诗句却不知道。如果问年代久远的事,他怎能知道?”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__,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楚王说:“你能吗?”子革回答说:“能。那首诗说:‘《祈招》的音乐和谐,表现了美德的声音。想起我们君王的气度,似玉,似金。保全百姓的力量,而没有象醉饱一样的贪心。”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楚王作了一揖就进去了,有好几天,送上饭不吃,躺下睡不着,还是不能自己克制,以致遇到祸难。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子说:“古时有记载说:‘克制自己,回到礼仪上来,这就是仁。"说得真好啊!楚灵王如果能象这样,岂会在乾溪受辱?”相同朝代的诗歌《采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虞师晋师灭夏阳》、《郑伯克段于鄢》、《曾参烹彘》、《智子疑邻》、《师旷撞晋平公》、《滥竽充数》。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子革对灵王的详细信息
2023-05-19 14:50:161

受国之垢,社稷之主是什么意思?

翻译: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出处:《道德经》第79章:以怨报德实在可行?[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译文]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扩展资料: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对水的赞美和“正言若反”。张松如说:“在世界上,弱能胜强,柔能制刚的事例是不乏见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许多大变化,看到了曾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变,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更远的时代,水的特点还没有为人们所了解,保留《山海经》中禹治洪水的传说,和老子书中对于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2023-05-19 14:50:221

七患中“国之具”指什么

出处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意思就是国家都具备
2023-05-19 14:50:352

什么是我国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制造业是我国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知识点扩展: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利用某种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根据在生产中使用的物质形态,制造业可划分为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制造业流程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设备组装、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制造业的重要性:1、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制造业是国家创新的主要载体和国家安全的保障部门,能够吸纳各种技能人员就业。2、制造业是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构成,外部与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关联互动,内部涵盖了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一系列环节。3、制造业健康发展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主要标志和基本前提。制造业为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产品和要素,为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
2023-05-19 14:50:531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是什么意思?

长期围攻城池没有人因为是对的,这是因为对自己没有利的事,别人才不会做这句话说明,你想到的事情,别人也会想到。作者曲正道
2023-05-19 14:51:264

寡人之于国也中,秦国为什么可以灭六国

  1、地理因素。关中,此四塞之国也据肴函而却诸侯,国强则可以出关而制天下;国弱则可以据险塞而守无忧,慑服而待诸侯之弊罢之时。秦居西北之地,而非天下之中原。  2、经济因素。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的对外战争。秦国从孝公起,按商鞅的主张实行变法。经过变法,秦日益变得富强,疆土扩大了。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农产丰富,巴蜀一带,盛产钢铁。这些主客观条件为秦国在七国中造成极大优势,这也使秦国成为有统一全国能力的强大国家。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汉族古称)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后因嬴姓部族卷入了武庚挑唆的叛乱而遭到西周统治者的惩罚,被迫西迁,嬴姓部族因此沦为奴隶。
2023-05-19 14:51:562

文言文国之有是,众之所恶的意思?

国之有是,众之所恶的意思:国家有这,众人所厌恶的
2023-05-19 14:52:031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满清鞑子为了维持自己的专制统治,而不惜出卖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说到底,还是为了保住自己屁股底下那把椅子。
2023-05-19 14:52:116

少年中国说中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之的意思

要想谈论国家的老少,请先让我谈谈人的老少。之:的
2023-05-19 14:52:272

国之正正,民之铮铮

C
2023-05-19 14:52:391

国是什么时候出现

民国
2023-05-19 14:52:473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八国联军之后,慈禧颁布的罪己诏上面。意思是让议和大臣们根据中国的国力,来满足列强的要求。最后结果是当时中国四亿五千万人一人赔一两,合计赔偿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8.9亿两白银。可以说是丧权辱国。拓展资料:八国联军(英语:Eight-Nation Alliance;法语:Alliance des huit nations;德语:Vereinigte acht Staaten;俄语:союзных сил;日语:八カ国同盟;意大利语:Forze alleate di Otto;匈牙利语:Nyolcnemzeti szövetség)。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清朝的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日本帝国(日)、意大利王国(意)、奥匈帝国(奥)的八国联合军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慈禧 八国联军
2023-05-19 14:52:531

国之大贼的章节目录

第一章 引子第 第二章 刘一焜第三章 我是谁第四章 报仇第五章 三个理由第六章 酒会第七章 杀人夜第八章 索命来了第九章 杀光他们第十章 人道第十一章 大麻烦第十二章 杀人留名第十三章 照着葫芦也不好画瓢第十四章 第一次反围剿第十五章 阻击第十六章 首战第十七章 分兵第十八章 张作霖第十九章 冤家路窄第二十章 混账世道第二十一章 送上门来第二十二章 决斗第二十三章 对手第二十四章 杨打鬼第二十五章 如履薄冰第二十六章 天秤第二十七章 必胜之心第二十八章 拜会大虎第二十九章 一拍即合第三十章 黔驴第三十一章 胜券在握第三十二章 不相为谋第三十三章 解围第三十四章 五大纪律第三十五章 开赴辽河第三十六章 矿山之战第三十七章 首场败仗第三十八章 再打一次第三十九章 从土匪到战士第四十章 伏击战(一)第四十一章 伏击战(二)第四十二章 伏击战(三)第四十三章 大洋马第四十四章 二杆子的幸福第四十五章 矿山整编第四十六章 战斗的理由第四十七章 分粮第四十八章 诉苦大会第四十九章 够吃,够抢么?第五十章 雄心壮志第五十一章 神枪手第五十二章 正面突围第五十三章 杀他一个人仰马翻第五十四章 血路第五十五章 让敌人仰视我们第五十六章 下雪了第五十七章 冯德麟第五十八章 日本人的算盘第五十九章 高家屯子第六十章 庆功宴会第六十一章 道上规矩第六十二章 时不待我第六十三章 交易第六十四章 绑上一票第六十五章 北京城第六十六章夜敲寡妇门第六十七章商机一现第六十七章 寡妇门前第六十九章 生命之重第七十章 新任大厨第七十一章 首战阿三第七十二章 禽兽帽子第七十三章 准备动手第七十四章 意外相遇第七十五章 上树摘桃第七十六章 栽赃第七十七章 客人名单第七十八章 合作第七十九章 分鸡第八十章 穷凶极恶第八十一章 赵家大院第八十二章 纠缠不休第八十三章 谈判开始第八十四章 童叟皆欺第八十五章 明码标价第八十六章 最后一步第八十七章 各奔东西第八十八章 生死绝境第八十九章 冲出北京城第九十章 返回辽西第九十一章 战云压境第九十二章 磨刀待战第九十三章 野蛮训练第九十四章 谁的舞台第九十五章 第二次反围剿第九十六章 第一枪第九十七章 锋芒初露第九十八章 迎上去第九十九章 吃个早饭先第一百章 诱饵第一零一章 刺刀见红第一零二章 不惜代价第一百零三章 步步诱敌第一百零四章第一百零五章 给二杆子报仇第一百零六章 血染山谷第一百零七章 我要上头条!第一零八章 关于未来第一零九章 大战的号角第一百一十章 指南打北第一百一十一章 下贴请客第一百一十二章 孙文的信第一百一十三 打援第一百一十四章 冲动是魔鬼第一百一十五章 补充兵源第一百一十六章 杨度的办法第一百一十七章 虚晃一枪第一百一十八章 不揉沙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将军的夫人第一百二十章 逼上轱辘山第一百二十一章 半渡而击第一百二十二章 骗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袭白山第一百二十四章 土坦克第一百二十五章 新的对手 第一章 迈出长白山第二章 袁世凯是什么人第三章 国之栋梁第四章 初见国父第五章 尖牙利爪第六章 仿制军械第七章 勃然大怒第八章 变故突生第九章 合作劫狱第十章 敢死狗第十一章 老子出来了!第十二章 逃出辽阳第十三章 联盟第十四章 现实的残酷第十五章 独家买卖第十六章 未雨绸缪第十七章 与虎谋皮第十八章 实弹演习第十九章 早该拼了第二十章 血债第二十一章 炮击第二十二章 杀出去!第二十三章 血债血偿第二十一章 炮击第二十二章 杀出去!第二十三章 血债血偿第二十四章 送上门来第二十五章 杨打鬼的记者招待会第二十六章 贝勒爷的悲哀第二十七章 四三零高地第二十八章 干票大的第二十九章 疯狂的计划第三十章 补枪第三十一章 来去如风第三十二章 最后的坚持第三十三章 政治家的游戏第三十四章 俄国人的橄榄枝第三十五章 谈判的底线第三十六章 诚意第三十七章 希望第三十八章 革命先烈第三十九章 迎来送往第四十章 初次见面第四十一章 四年计划第四十二章 小成之日第四十三章 尊严第四十四章 战前小点第四十五章 意料之外第四十六章 别有洞天第四十七章 无以为报第四十八章 拿二杆子开刀第四十九章 红菱堡镇第五十章 载涛的表演第五十一章 谁是猎物第五十二章 形势突变第五十三章 千钧一发第五十四章 草民救驾来了第五十五章 大获全胜第五十六章 扛旗第五十七章 枪声响起第五十八章 战斗!战斗!第五十九章 战争机器第六十章 松原的算盘第六十一章 借口第六十二章 单项选择第六十三章 小规模战斗第六十四章 旗开得胜第六十五章 抗俄版地道战第六十六章 顶牛第六十七章 钢铁团第六十八章 死扛!第六十九章 扞卫!第七十章 斗牛第七十一章 功亏一篑第七十二章 坐下重谈第七十三章 风云突变第七十四章 上策杀之第七十五章 第一次交手第七十六章 和他们没关系第七十七章 拘于小节第七十八章 不相为谋第七十九章 四面合围第八十章 攻击!第八十一章 孰轻孰重第八十二章 城墙第八十三章 期待第八十四章 帮忙第八十五章 最后通牒第八十六章 困兽犹斗第八十七章 正义的讨伐第八十八章 雪中送炭第八十九章 五成把握第九十章 决战辉南(一)第九十一章 决战辉南(二)第九十二章 决战辉南(三)第九十三章 决战辉南(四)第九十四章 决战辉南(五)第九十五章 决战辉南(六)第九十六章 决战辉南(七)第九十七章 决战辉南(八)第九十八章 决战辉南(九)第九十九章 决战辉南(十)第一百章 咬上一口第一百零一章 进退维谷第一百零二章 知道厉害第一百零三章 国人渐醒第一百零四章 与君共勉第一百零五章 远方来客第一百零六章第一百零七章 历史真相第一百零七章 祭奠大会第一百零八章 强硬宣言第一百零九章 坐山观斗第一百一十章 人口问题第一百一十一章 战斗信念第一百一十二章 遭遇刺杀第一百一十三章 改变战术第一百一十四章 发展模式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炮是需要炮弹的第一百一十六章 组合力量大第一百一十七章 与狼为伍第一百一十八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九章 相煎太急第一卷第一百二十章第一百二十一章 日本勇士第一百二十二章 黎明将到第一百二十三章 修建铁路第一百二十四章 凡人一群第一百二十五章 老袁钓鱼第一百二十六章 招工之名第一百二十七章 狙击步枪第一百二十八章 新城辽平第一百二十九章 乌合之众第一百三十章 好汉要帮第一百三十一章 渐变为狼第一百三十二章 辽阳会战第一百三十三章 爆发力第一百三十四章 狼的窥视第一百三十五章 火中取栗第一百三十六章 闪击战(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闪击战(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闪击战(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闪击战(四)第一百四十章 闪击战(完)第一百四十一章 本来就是我的第一百四十二章 非交战区第一百四十三章 给个理由第一百四十四章 玩的狠了点第一百四十五章 伸手辽西第一百四十六章 危机更甚第一百四十七章 战争没有爱情第一百四十八章 意外之变第一百四十九章 两年之久第一百五十章 一团乱麻第一百五十一章 带血的情报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尔同仇第一百五十三章 终于来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兵来将挡第一百五十五章 炮弹纷飞第一百五十六章 见招拆招第一百五十七章 钢枪锋利第一百五十八章 和平就是这样来的第一百五十九章 战火平息第一百六十章 韬光养晦 第一章 去上海第二章 杀人者第三章 不打猎第四章 大上海第五章 讲道理第六章 大世界第七章 惹麻烦第八章 袁仲桢第九章 少奶奶第十章 寡妇好第十一章 没事了第十二章 政治家第十三章 我是谁第十四章 你敢出卖我第十五章 和你没完第十六节 巧遇第十七节 未来教父第十八章 上海话事人第十九章 交心会谈第二十章 求同存异第二十一章 同盟会第二十二章 九岁男孩正好第二十三章 面见老袁第二十四章 婊子牌坊第二十五章 协议第二十六章绝非善类第二十七章 尼雷尔的策略第二十八章 大叔,带我去辽东第二十九章 严禁烟火第三十章 婚礼第三十一章 打入朝鲜第三十二章 九连城惨案(求订阅)第三十三章 公理(求订阅)第三十四章 挖满清的祖坟(求订阅)第三十五章 不共戴天(求订阅)第三十六章 传说中的二五仔(求订阅)第三十七章 不止一颗钉子第三十八章 一触即发第三十九章 彻底输了第四十章 袁世凯不行!第四十一章 做人,要讲信用第四十二章 为利益而战第四十三章 时不待我第四十四章 只给你两天第四十五章 无名山上第四十六章 二杆子的恐惧第四十七章 我有盟友的第四十八章 风水轮流转第四十九章 野战医院(求订阅)第五十章 真的鞭尸了(求订阅)第五十一章 杨皙子的权谋(求订阅)第五十二章 小胡子的格言(求订阅)第五十三章 大厦将倾(求订阅)第五十四章 决胜岩山第五十五章 杀开血路(求订阅)第五十六章 谁怕谁呀(求订阅)第五十七章 碾碎他们(求订阅)第五十八章 改变计划第五十九章 挡的住么?第六十章 我不是怕你了第六十一章 泥菩萨的烦恼 第六十二章 首相密令(求订阅) 第六十三章 枪杆子硬才是道理(求订阅) 第六十四章 不可能有和平(求订阅) 第六十五章 贝勒爷大捷了(求订阅) 第六十六章 第一个办事处(求订阅) 第六十七章 德国人来了(求订阅) 第六十八章 死士(求订阅) 第六十九章 受伤(求订阅) 第七十章 黑龙会的梦想(求订阅) 第七十一章 当高手遇到杀手(求订阅) 第七十二章 现 在还剩几段了?(求订阅)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窃喜的老袁(求订阅) 第七十五章 孙文来辽东(求订阅) 第七十六章 沈丹的怒火(求订阅) 第七十七章 给你什么交代(求订阅) 第七十八章 成立安全局(求订阅) 第七十九章 改组内政(求订阅) 第八十章 军事技术合作(求订阅) 第八十一章 第二个谋刺对象(求订阅) 第八十二章 职业受气包(求订阅) 第八十三章 杀回去(求订阅) 第八十四章 给直上松原送顶帽子(求订 第八十五章 战争信号 第八十六章百废待举 第八十七章 公使会议 第八十八章 模棱两可 第八十九章 无所畏惧 第九十章 一触即发 第九十一章 战云密布 第九十二章 走投无路 第九十三章 枪声响起 第九十四章 乱了方寸 第九十五章 军事演习 第九十六章 意见不合 第九十七章 我行我素 第九十八章 通电全国 第九十九章 坚持到底 第一百章 信守承诺 第一百零一章 绅士游戏 第一百零二章 进退两难 第一百零三章 尘埃落定 第一百零四章 满清退位 第一章 有杀错,没放过 第二章 中英第一战 第三章 东边打雷西边雨 第四章 最后一次会议 第五章 两码归一码 第六章 悔不当初 第七章 戛然而止 第八章 中英对话 第九章 给日本点颜色看看 第十章 中英备忘录 第十一章 准备赴宴 第十二章 有容纳大 第十三章 区别对待 第十四章 战斗交给年轻人 第十五章 无名之辈 第十六章 欲擒先纵 第十七章 对自己好点 第十八章 那霸海战 第十九章 俯首称臣 第二十章 日本求和 第二十一章 抱团 第二十二章 亚洲联盟 第二十三章 审判 第二十四章 暗度陈仓 第二十五章 联盟基础 第二十六章 命运在你手里 第二十七章 矛盾突发 第二十八章 体制改革 第二十九章 暗流 第三十章 对不住了 第三十一章 图谋再起 第三十二章 不做答复 第三十三章 博弈东南亚 第三十四章 引爆危机 第三十五章 无中生有 第三十六章 两级分化 第三十七章 尽量少杀人 第三十八章 到底要怎样 第三十九章 解散 第四十章 掏心 第四十一章 天要下雨 第四十二章 态度强硬 第四十三章 刀子雪亮 第四十四章 必有一疏 第四十五章撤军 第四十六章西北事务局 第四十七章国之根本 第四十八章那曲之战 第四十九章日本动荡 第五十章钱是万能的 第五十一章中国义务 第五十二章杨三条 第五十三章东京兵变 第五十四章谁能力挽狂澜 第五十五章隔山打牛 第五十六章从上而下 第五十七章约束 第五十八章老子没兴趣 第五十九章的黎波里 第六十章尼雷尔的信心 第六十一章走下去 第六十二章必须狠 第六十三章各司其职 第六十四章狗 第六十五章又能怎么样 第六十六章帝国的最后一夜 第六十七章全熊宴 第六十八章厚积薄发 第六十九章没办法了 第七十章干掉他们 第七十一章战场上见吧,意大利 第七十二章关门,放日本 第七十三章大正时代 第七十四章欲退无路 第七十五章偷袭菲律宾 第七十六章抢一把就走 第七十七章与时俱进
2023-05-19 14:53:091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真正含义??

简单的说,礼仪是一个社会的根本制度,廉耻是一个人的根本原则。 礼仪廉耻是维持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如果这四个要素不能贯彻执行,则国家很容易灭亡。 =======这句话是管仲给齐恒公建议的第一句话。
2023-05-19 14:53:241

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 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这里的“同”是不是人名,如果是那么我会这么翻译:强大的国家去(之有去、往的意思当动词)攻打弱小的国家,那么同会帮助挽救弱小的国家/大国行不义之事(做不讲道义的事),那么同就为这大国担心忧虑。我大概是这么理解的本人能力有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3-05-19 14:53:331

( )国之恨

亡国之恨,亡的意思应该是,被灭亡,整个词语的意思就是,国家被毁灭的痛恨之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3-05-19 14:53:501

国之将亡,下一句是什么

墨子曰:国之将亡,必有七患出自《墨子》。墨子:国之将亡,必有七患 国防之患:不修国防 大兴宫殿 粉饰太平 外交之患:大敌当前 外无盟友 孤立无援 财政之患:分配不公 铺张浪费 穷尽民用 内政之患:仕皆渔私 修法禁言 不问国是 国君之患:闭门自大 标榜先进 坐以待毙 团队之患:用人不当 小人当道 离心离德 政权之患:民无食用 国无贤能 赏罚失威 墨子说:“国家有七种祸患。这七种祸患是什么呢?国防松弛,大兴豪宫华室,是一患;敌国压境,外无盟友相救,是二患;在一些无用的事情上兴师动众,劳尽民力,将赏赐给予无能之人,民力被无用地耗尽,财政在迎来送往大吃大喝中被掏空,是三患;官员们只关注自己的奉禄,派出去游说的人只顾着呼朋唤友,执政者修订法律讨伐人民,人民由于害怕而不敢论政,是四患;执政者自我标榜先进性,不问国是,自以为世界和平,没有守备,周围的国家都在谋求发展,而他不思进取,是五患;所信任的人并不忠于国家,真正忠于国家的人又得不到信任,是六患;民生困顿,衣食不保,在朝官僚无能力处理国事,执政者的赏赐,不能使人民欢喜,执政者的诛罚,不能产生应有的威摄,是七患。有了这七种祸患,执政则必定无社稷;守城则必定遭倾毁。七患存在于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要祸殃。 五谷,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东西,也是人民用来豢养执政者的基础,所以如果人民失去衣食仰赖,国君也就没有人豢养了;人民一旦没有可吃的,那就最难服侍了。所以粮食不能不加紧生产,田地不能不尽力耕作,财用不可不节约使用。五谷全部丰收,人民向执政者缴纳的税收才可能兼有五味。若不全都丰收,那么缴纳的税收就不可能兼有五味。一谷无收叫做馑,二谷无收叫做旱,三谷不收叫做凶,四谷不收叫做匮,五谷不收叫做饥。遇到馑年,做官的自大夫以下都要减去俸禄的五分之一;旱年,减去俸禄的五分之二;凶年,减去俸禄的五分之三;匮年,减去俸禄的五分之四;饥年,免去全部俸禄,只供给饭吃。所以一个国家遇到凶饥,国君就要撤掉鼎食的五分之三,大夫就要撤掉钟磬等悬挂的乐器,不能再听音乐,读书人不能再上学而要去种地,国君的朝服一定不能制新的;诸侯的客人、邻国的使者,来了也不能大摆饮食,驷马要撤掉左右两匹,道路不能加修理,马不能吃粮食,婢妾不能穿丝绸,国家已十分困乏,不得不这样告戒。 现在如果有一人背着孩子到井边汲水,把孩子掉到井里,那么这位母亲必定设法把孩子从井中救出。现在遇到饥年,路上有饿死的人,这种惨痛可以说比孩子掉入井中更为严重了,怎么能熟视无睹呢?遇到年成好的时候,老百姓就仁义而善良;遇到年岁凶灾,老百姓就吝啬而凶恶。人哪有固定的善恶呢!生产的人少,吃饭的人多,是不可能有丰年的。所以说:财用不足,就要反省生产是否注重农时规律,粮食不足,就要反省有没有注意节约。古代的贤人按农时生产财富,搞好农业基础,节省开支,财用自然就充足。即使古代的圣贤,那能使五谷永远丰收,水旱之灾不至呢!但那时却从无受冻挨饿之民,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努力按农时耕种而自奉俭朴。《夏书》说:“禹七年水”《殷书》说:“汤五年旱”那时遭受的凶荒够大的了,然而老百姓却没有受冻挨饿,这是何故呢?因为他们生产的财用多,而使用很节俭。 仓中无存粮,就不能防备凶年饥荒;库中无武器,即使是自己有义也不能去讨伐无义;内外城池若修得不完备,就不能自卫;思想上没有戒备,就不能应付突发的变故。这就好像庆忌没有戒备之心,轻易随要离一同出走,导致了死亡。桀没有防御汤的准备,因此被放逐;纣没有防御周武王的准备,因此被杀。桀和纣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都被方圆百里的小国之君所灭,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虽然富贵,却不做好防备。所以防备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粮食,是国家的宝贝;兵器,是国防的爪牙;城郭,是自卫的圣地:这三样东西,是国家必须具备的。所以说:正常地分派劳役,修治城郭,民众虽劳累而不至于受到伤害;正常地征收租税,民众虽破费而不至于困苦。民众的疾苦,并不在于正常的劳役与租税,而在于执政者对老百姓的横征暴敛。拿最高的奖赏,赐给无功之人;掏空国库,置备车马、衣裘和稀奇古怪之物;驱使人民受尽苦难,去建造豪宫华室和供执政者观赏游乐;死后又做厚重的棺椁,制很多衣裘。活着时修造台榭,死后还要修造坟墓。因此,庙堂之外,老百姓在做苦役;庙堂之内,国库已被挥霍殆尽;执政者高高在上,对自己的享受还不满足;民众居于暴政之下,已是不堪忍受苦难。所以,国家遇到外敌入侵就失败,人民遭到凶饥就死亡,这都是平时不做好防备的罪过。况且粮食这个东西,圣人也要视其为宝贵。《周书》说:“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这里说的就是“国备”。
2023-05-19 14:53:571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述材料能反映什么问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一个国家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战争.祀:祭祀.戎:军事,战争.祭祀反映古人对于天地,神明,自然界,先祖等等的敬畏和崇拜,同时也反映古代社会的迷信思想.战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统治者对于武力征伐的崇尚思想.
2023-05-19 14:54:041

不过参国之一;的解释是什么

诗词名称:《郑伯克段于鄢》。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信仰:儒学。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不过参国之一;”的详细介绍:一、《郑伯克段于鄢》的全文点此查看《郑伯克段于鄢》的详细内容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_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__!”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二、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三、左丘明其他诗词《曹刿论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四、赏析这是一个流传甚广、十分典型的兄弟相争的故事。人们常用“亲如兄弟”来形容亲情的深厚,也用“亲兄弟,明算帐”来说明亲情和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我们凭自己的生活体验深知,亲情在很多时候是脆弱的,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亲情远远不足以化解由利益导致的矛盾冲突。当然,兄弟相争,并非完全没有是非曲直,并非完全没有正义、真理的存在。比如,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权位之争,按传统观念,长子是王位天然的继承者,是“天理”,不容有违背。这样,郑庄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当的一方,而共叔段夺取王位的图谋,便是不合理的、不正当的。代表合理的、正义的一方,往往充满“正气”,可以慷慨陈辞。鸣鼓攻之,可以稳坐如山,居高临下,所以郑庄公才可以自豪地、以先知的口吻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抛开这个故事不论,‘多行不义,必自毙”也算是一条普遍真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样。几乎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作恶的人,搞阴谋诡计的人,违法乱纪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如果坐着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作恶者“自毙”,显然是愚蠢的,无异于自己坐以待毙,很可能让作恶者占尽了风光好处。我们要相信毛主席说过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对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么说来,以恶抗恶,以暴力抗恶,以阴谋诡计对阴谋诡计,在一定范围内便是合理的事。真理、道义总得以某种方式来加以捍卫,对真理、道义的信念,总不能替代实际有效的行动,就好比强盗闯进我们家里,是不可能凭借善良的愿望和对正义的信念来阻止强盗的抢劫的。唯有拿起武器,同强盗搏斗,把强盗赶出家门去,才是用行动来维护自己的信念,因而真理、正义才可能得到证明,得到捍卫。儒家传统一直是主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在内心承认的真理,在思想和言论中确信原则,必须用实际行动来加以体现,让真理、原则变成行动的指南。如果能做到这样,不溢、恶行、阴谋等等,就既不是可怕的猛兽,也不是不可战胜和征服的。关键不在对方,而在自己是否能挺身而出,以及如何挺身而出,从而让东风压倒西风。五、译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_,厚将崩。”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遂_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_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__。”遂为母子如初。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六、注解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共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_”,逆,倒着。惊:使动用法,使姜氏惊。遂恶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爱:喜欢,喜爱。亟:屡次。于:介词,向。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虢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京:地名,河南省荥阳县东南。大:同“太”。祭仲:郑国的大夫。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先王:前代君王。大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同“三”。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五分国之一”的省略。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九分国之一”的省略。不度:不合法度。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辟,“避”的古字。何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即重新安排。无使滋蔓:不要让他滋长蔓延,无,通“毋”。图:除掉。犹:尚且。况:何况。毙:本义倒下去、垮台。姑:姑且,暂且。既而:固定词组,不久。鄙:邑也,从邑,_声,边境上的城邑。贰:两属。公子吕:郑国大夫。堪:承受。若之何: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与,给予。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事,动词,事奉。使动,使民生二心。无庸:不用。将自及:将自己赶上灾难,及,本义追赶上。收贰以为己:把两属的地方收为自己的领邑。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廪延:地名,河南省延津县北。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众,指百姓。同昵(异体),亲近。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具卒乘: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袭:偷袭。行军不用钟鼓。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为动用法。公闻其期:庄公听说了偷袭的日期。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叛:背叛。入:逃入。公伐诸鄢: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诸,之于,合音词。辛丑:干支纪日。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不弟:不守为弟之道。克:战胜。讥:讽剌。谓之郑志: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志,意愿。誓之:为动,对她发誓。黄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悔之:为动,对这事后悔。颍考叔:郑国大夫,执掌颍谷(今河南登封西)。封人:管理边界的地方长官。封,聚土培植树木。有献:有进献的东西。赐之食:赏给他吃的。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边不吃。舍,舍的古字。尝:吃过。羹:带汁的肉。遗之:赠送给她。_我独无:我却单单没有啊!_,句首语气助词,不译。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敢,表敬副词,冒昧。故:原故,原因和对姜氏的誓言。悔:后悔的心情。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焉,于是。阙:通“掘”,挖。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赋:走进隧道里,欢乐真无比。走出隧道外,心情多欢快。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象当初一样。君子:道德高尚的人。施:延及。匮:尽。锡:通赐,给与。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语气,之,结构助词,助词宾语前置。相同朝代的诗歌《采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虞师晋师灭夏阳》、《郑伯克段于鄢》、《曾参烹彘》、《智子疑邻》、《师旷撞晋平公》、《滥竽充数》。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郑伯克段于鄢的详细信息
2023-05-19 14:54:101

国之根本是什么啊

粮食。最起码要饿不死 老百姓的要求其实很低。。能活下去就不会造反
2023-05-19 14:54:171

备者国之重也是什么意思

防备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这句话出自墨子的战备防务名言。墨子 ,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
2023-05-19 14:54:251

左传五刑与国之大事意思是一样?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国家里的所谓重大事务,就是祭祀祖宗神灵与战争。祀:祭祀。戎:军事,战争。祭祀反映古人对于天地,神明,自然界,先祖等等的敬畏和崇拜,同时也反映古代社会的迷信思想。战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统治者对于武力征伐的崇尚思想。在现代,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一个是“意识形态(祀)”,一个是“军事力量(戎)”
2023-05-19 14:54:321

兵者国之的拼音

您查询的是:兵者国之查询结果:共包含 4 个汉字,总笔画数 26 画。去除重复汉字后:共包含 4 个汉字,总笔画数 26 画。以下为单个汉字笔画数:7 画bīng兵8 画zhě者8 画guó国3 画zhī之
2023-05-19 14:54:391

文言文国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

1. 文言文中“国”是什么意思 国的意思: 【本义】: 1)形声。字从囗从或,或亦声。“囗”指“四境”、“范围”。“或”义为“边境巡逻”。“囗”与“或”联合起来表示“边防军守卫的范围”。本义:领土。领域。封土。封域。封建邦国。古代王、侯的封地;王的领地或诸侯国的封地称为国(或邦)。古代的国(汉代以后是郡国)在建制上相当于省、直辖市;而古代的天下相当于国家。古代的国除了具有财政的意义,同时还具有世系的专权,王公侯之嫡长子叫做世子。 国,邦也。——东汉·许慎《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2)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薛。—《战国策·齐策》 3)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衍生义】: 1)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城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2)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3)部落。 《后汉书》:[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 4)地方。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5)家乡。 《晋书》:[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 【现代义】: 1)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又如袁司马(袁可立)之起废谠论,李司农之裕国宏谟。——《睢州志·艺文》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3)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2. 文言文中的"国"有那些意思 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 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 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之,则其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 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 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 3. 文言文中的“中国”是什么意思 中原地带 “国”与“或”字相通,原意是指城、邑。当先民因农业的发展而定居下来以后,以部落首领的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初期的居民点和城市,城里称为国,城外近处就叫做郊人。开始时,国的差别并不大,但以后有的国发展较快,有的则已经扩展到原来几个国的范围。于是大的单位就被称为“邦”,小的单位还称国。再行后,由于一位首领或一个宗族已经拥有不止一个城、邑,即不止一个“国”,因而就将其主要的、或首领居住的城邑称为“国”;这也就是以后将都城称为“国”的来历。
2023-05-19 14:54:451

不过参国之一;的翻译不过参国之一;的翻译是什么

诗词名称:《郑伯克段于鄢》。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信仰:儒学。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不过参国之一;”的详细介绍:一、《郑伯克段于鄢》的全文点此查看《郑伯克段于鄢》的详细内容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_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__!”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二、注解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共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_”,逆,倒着。惊:使动用法,使姜氏惊。遂恶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爱:喜欢,喜爱。亟:屡次。于:介词,向。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虢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京:地名,河南省荥阳县东南。大:同“太”。祭仲:郑国的大夫。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先王:前代君王。大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同“三”。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五分国之一”的省略。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九分国之一”的省略。不度:不合法度。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辟,“避”的古字。何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即重新安排。无使滋蔓:不要让他滋长蔓延,无,通“毋”。图:除掉。犹:尚且。况:何况。毙:本义倒下去、垮台。姑:姑且,暂且。既而:固定词组,不久。鄙:邑也,从邑,_声,边境上的城邑。贰:两属。公子吕:郑国大夫。堪:承受。若之何: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与,给予。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事,动词,事奉。使动,使民生二心。无庸:不用。将自及:将自己赶上灾难,及,本义追赶上。收贰以为己:把两属的地方收为自己的领邑。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廪延:地名,河南省延津县北。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众,指百姓。同昵(异体),亲近。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具卒乘: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袭:偷袭。行军不用钟鼓。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为动用法。公闻其期:庄公听说了偷袭的日期。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叛:背叛。入:逃入。公伐诸鄢: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诸,之于,合音词。辛丑:干支纪日。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不弟:不守为弟之道。克:战胜。讥:讽剌。谓之郑志: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志,意愿。誓之:为动,对她发誓。黄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悔之:为动,对这事后悔。颍考叔:郑国大夫,执掌颍谷(今河南登封西)。封人:管理边界的地方长官。封,聚土培植树木。有献:有进献的东西。赐之食:赏给他吃的。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边不吃。舍,舍的古字。尝:吃过。羹:带汁的肉。遗之:赠送给她。_我独无:我却单单没有啊!_,句首语气助词,不译。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敢,表敬副词,冒昧。故:原故,原因和对姜氏的誓言。悔:后悔的心情。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焉,于是。阙:通“掘”,挖。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赋:走进隧道里,欢乐真无比。走出隧道外,心情多欢快。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象当初一样。君子:道德高尚的人。施:延及。匮:尽。锡:通赐,给与。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语气,之,结构助词,助词宾语前置。三、左丘明其他诗词《曹刿论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四、译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_,厚将崩。”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遂_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_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__。”遂为母子如初。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五、赏析这是一个流传甚广、十分典型的兄弟相争的故事。人们常用“亲如兄弟”来形容亲情的深厚,也用“亲兄弟,明算帐”来说明亲情和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我们凭自己的生活体验深知,亲情在很多时候是脆弱的,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亲情远远不足以化解由利益导致的矛盾冲突。当然,兄弟相争,并非完全没有是非曲直,并非完全没有正义、真理的存在。比如,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权位之争,按传统观念,长子是王位天然的继承者,是“天理”,不容有违背。这样,郑庄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当的一方,而共叔段夺取王位的图谋,便是不合理的、不正当的。代表合理的、正义的一方,往往充满“正气”,可以慷慨陈辞。鸣鼓攻之,可以稳坐如山,居高临下,所以郑庄公才可以自豪地、以先知的口吻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抛开这个故事不论,‘多行不义,必自毙”也算是一条普遍真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样。几乎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作恶的人,搞阴谋诡计的人,违法乱纪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如果坐着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作恶者“自毙”,显然是愚蠢的,无异于自己坐以待毙,很可能让作恶者占尽了风光好处。我们要相信毛主席说过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对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么说来,以恶抗恶,以暴力抗恶,以阴谋诡计对阴谋诡计,在一定范围内便是合理的事。真理、道义总得以某种方式来加以捍卫,对真理、道义的信念,总不能替代实际有效的行动,就好比强盗闯进我们家里,是不可能凭借善良的愿望和对正义的信念来阻止强盗的抢劫的。唯有拿起武器,同强盗搏斗,把强盗赶出家门去,才是用行动来维护自己的信念,因而真理、正义才可能得到证明,得到捍卫。儒家传统一直是主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在内心承认的真理,在思想和言论中确信原则,必须用实际行动来加以体现,让真理、原则变成行动的指南。如果能做到这样,不溢、恶行、阴谋等等,就既不是可怕的猛兽,也不是不可战胜和征服的。关键不在对方,而在自己是否能挺身而出,以及如何挺身而出,从而让东风压倒西风。六、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相同朝代的诗歌《采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虞师晋师灭夏阳》、《郑伯克段于鄢》、《曾参烹彘》、《智子疑邻》、《师旷撞晋平公》、《滥竽充数》。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郑伯克段于鄢的详细信息
2023-05-19 14:54:521

国文言文

1. 文言文中“国”是什么意思 国的意思: 【本义】: 1)形声。字从囗从或,或亦声。“囗”指“四境”、“范围”。“或”义为“边境巡逻”。“囗”与“或”联合起来表示“边防军守卫的范围”。本义:领土。领域。封土。封域。封建邦国。古代王、侯的封地;王的领地或诸侯国的封地称为国(或邦)。古代的国(汉代以后是郡国)在建制上相当于省、直辖市;而古代的天下相当于国家。古代的国除了具有财政的意义,同时还具有世系的专权,王公侯之嫡长子叫做世子。 国,邦也。——东汉·许慎《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2)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薛。—《战国策·齐策》 3)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衍生义】: 1)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城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2)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3)部落。 《后汉书》:[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 4)地方。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5)家乡。 《晋书》:[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 【现代义】: 1)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又如袁司马(袁可立)之起废谠论,李司农之裕国宏谟。——《睢州志·艺文》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3)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2. 古文中的“国” (1)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类似于现在说的“全国” 。 国,邦也。——《说文》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3. 古文中“国”的意思有哪些,如何区分 〈名〉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4. 古文中“国”的意思有哪些,如何区分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4)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5)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6)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7)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8)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9)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5. 文言文中的"国"有那些意思 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 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 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之,则其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 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 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
2023-05-19 14:55:101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的意思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的意思是什么

诗词名称:《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信仰:儒学。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的详细介绍:一、《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全文点此查看《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详细内容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通毋]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_,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通悌],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_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通赐]尔类。"其是之谓乎!”二、左丘明其他诗词《曹刿论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相同朝代的诗歌《采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虞师晋师灭夏阳》、《郑伯克段于鄢》、《曾参烹彘》、《智子疑邻》、《师旷撞晋平公》、《滥竽充数》。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详细信息
2023-05-19 14:55:171

国之大者什么意思

2023-05-19 14:55:251

国之大略,不受于人,什么意思?

国家不受制于人,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2023-05-19 14:5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