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云
-
熟悉轴承行业的人,大都听说过山东烟店。 熟悉轴承行业的人,也大都对山东烟店没有太好的印象。但这应该已成为过去。近日记者驱车前往烟店感受那里的变化。 从“鬼市”到“轴承集散地” 30年前,山东临清市一些头脑比较灵活的农民在农闲时节走村串户收购废旧轴承,然后再到集市上摆摊卖掉,赚些零用钱。后来做这种生意的人多了,交易地点也相对固定下来,并在临清市东郊形成了最初的轴承专业交易市场。但由于当时国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而且在这里交易的轴承又非正规产品,于是执法部门逐渐开始查处。为躲避检查,市场几经“转移”,最终在烟店镇落了脚。 烟店镇隶属临清市,地处山东临清、河北馆陶和临西三个市县的交界地带,过去交通比较闭塞,经济也不发达。轴承市场转到烟店后,由于当地农民收入低,劳动力便宜,渐渐地加工地点也向烟店转移。为了不再招惹新的“麻烦”,他们常常白天加工翻新,晚上交易,于是就有了“鬼市”之说。 除了挨家挨户收来的旧轴承,当时烟店轴承的另一个主要货源就是全国大中型轴承厂家生产中淘汰的废轴承。在烟店,或者更大一点儿的地区内,轴承也被叫做“钢铃”,在这些最初的交易者眼里,“钢铃”就是能旋转的“铁圈”,用在独轮车、地排车等简易农具上。因为这些农具整天在泥土里打转儿,所以精密的新轴承反而不如旧的好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最初的烟店轴承市场并非恶意售假,只不过是用最低的成本满足特殊客户群体的基本需求而已。 烟店的“坏名声”起源于十几年前 上世纪90年代初,济南轴承厂一位被抽调去烟店参加“暗访”的质检工作人员竟然在一个业户摊位上发现了盖着他自己名章的合格证,而轴承明显是假的。业主说,轴承是一样的,但商标和合格证可以根据客户要求随意订做,也就是说,“你能买到你想要的任何品牌的轴承”,当然货不能保证是真的。 随着这种问题的不断严重,有关部门开始对已经形成气候的烟店市场进行清理整顿。清理整顿工作开展了很多次,掌握的标准也调整了好几次,最后,只有“查封一批、清理一批、规范一批、树立一批”的“整顿与引导”相结合的策略成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整顿、引导的最终结果使烟店轴承市场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市场规模也在得到政府的合理规划和积极支持后不断扩大。”烟店镇镇长王培峰说。现在,烟店轴承市场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轴承集散基地,全镇共有固定销售业户3000多户,流动商户4000多户,经销的轴承种类从农机轴承、电机轴承到汽车轴承,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总品种在1万种以上,市场年交易额接近30亿元。就连烟店的房价也在轴承市场的带动下涨到了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相当于其他相邻乡镇的6倍。 轴承交易背景衬托下的“轴承产业集群” 在日益红火的轴承交易的影响下,许多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轴承产业。 一批有别于作坊加工的工厂化轴承制造企业迅速诞生,且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由哈鲁、同力、鲁寰、易鑫、奥利达等公司所代表的烟店轴承“新生代”力量已成为烟店轴承制造业的中流砥柱。现在,被烟店镇列入17家大企业名单的轴承厂年销售收入都超过了1000万元,其中年销售收入最高的公司已经超过1亿元,这个数字即便在整个山东轴承行业也不显得逊色。 哈轴集团是国内第一家看中烟店这个地方和背景的“正规军”,2001年,总投资1600万元的哈鲁轴承公司在烟店成立,哈轴集团持有其39%的股份。据哈鲁公司董事长张立祥介绍,现在公司资产已发展到5600万元,产品除供国内部分汽车、农机企业外,有60%出口海外。 就像哈鲁一样,鲁杭、瓦临等多个公司后面也都有着万向、瓦轴等这样国内轴承巨头的参与和支持。 烟店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品质量不应该再受到质疑,Z2组、Z3组的低振动轴承在有些企业的产出率已经很高,甚至个别时候能达到Z4组,当然这并不保证其每一件出厂产品都是合格的,但至少他们普遍拥有了保证它合格的流程和手段。或者说,现在的烟店轴承制造企业从根本上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作坊。 作者: 221.217.48.* 2007-6-19 13:23 回复此发言 2烟店轴承发展 作坊其实现在依然存在,但他们中大多数的产品结构都得到了自觉的调整,从原来装配成品转到生产某一种配件的专业化流程当中去了,也许他们一家作坊甚至只生产一种规格的铆钉,但质量却比以前更有保障。 烟店镇党委书记刘明峰说:“不论是轴承交易还是轴承产业,烟店的确与原来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烟店在步入全国最大的轴承集散基地行列以后,现在又成为我国最大的轴承加工基地之一。”据统计,烟店经过工商登记的工业企业有1021家,如果加上未经注册的家庭作坊,加工业户总数估计超过300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在2005年又进行扩建的有56家,扩建投资达1.7亿元。现在,这些企业可生产加工0~9类轴承和非标准轴承11大类,日消耗轴承钢800多吨,滚动体150多吨,假如算上烟店带动起来的周边地区,其轴承产业年销售额已经高达54亿元。2005年,烟店农民人均收入为8200元,是整个临清市平均水平的2.38倍。 欲说还羞的“烟店品牌” 做大了的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烟店目前已经有22家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但这些商标并不是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烟店原来不好的名声影响着这一地域轴承产品的形象,”易鑫轴承公司董事长郑文海说,“我们生产的产品80%以上是供应省外主机厂的,用户清楚地知道他们使用的产品产自烟店,多年的合作也使他们对我们产品的质量很放心,但我们的具体厂址和商标最终还是不敢直接印上去,尽管我们非常想这么做。” 郑文海提到的问题在烟店轴承企业中十分普遍,虽然烟店轴承市场和烟店轴承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烟店轴承厂的产品也多数都是直接或间接供应主机厂的,很少在烟店市场上销售,但烟店交易市场名声的烙印一时还是难以抹掉。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烟店轴承市场,也就没有烟店今天成规模的轴承产业,这一点,烟店人也是承认的。 烟店的企业家们很富,但其富裕的骄傲感仅仅只在乡里乡亲之间有所表现。也许是过去被查怕了,也许是“地域品牌”的负面压力使然,在烟店以外的同行间,他们似乎还是有些直不起腰来,尽管他们已经拥有这种资格和实力。 也许,过去部分人失信所欠的债务需要整体来慢慢地偿还。 烟店的温州化趋势 其实,烟店人应该学学温州人。 如果给烟店设计一条未来之路,温州模式也许是最合适的。 烟店以草根经济的方式在夹缝中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至少可以说越来越健康,但特殊的历史和复杂的背景使得他们在业内始终还没有融入主流。烟店企业在媒体上以正面形象出现的频率还不高,其发展状况几乎不为行业协会所知,更少有企业主动进行这方面的沟通与尝试。 而温州企业恰恰相反。1987年8月8日,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温州制鞋行业遭遇了一场毁灭性打击。杭州市工商局联手多个部门,在杭州市武林门广场,将5000多双劣质温州皮鞋一把火烧成灰烬,从那天起,“温州鞋”与假冒伪劣联系在了一起。 但有人咽不下这口“气”,12年后的1999年12月15日,已经功成名就的奥康鞋业老板王振滔把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2000多双仿制奥康皮鞋运到杭州,付之一炬。温州人用第二把火反过来证明了自己。 烟店轴承的过去与温州皮鞋的历史有着相似之处,烟店今天的轴承产业也显露出类似温州皮鞋的健康发展趋势,但两者之所以现在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那就是烟店还缺第二把“火”。
- 北有云溪
-
我在湖南做大米批发生意,全国货运,有机会可以交流,百度帐号就是我QQ
- 还要旺仔
-
你现在 在做大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