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ven
-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是达摩大师的遗嘱偈语。其义苞罗始终,涵藏千载,实乃禅宗法脉之概括也。前辈虽有种种界说,但后学不敢苟同,藉此俯陈陋识,仰冀方家督鉴。
一花
达摩说一花,既非一花,是名一花。当年释迦佛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惑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即开口说:“我有正法眼藏,涅 妙心,实相非相,微妙法门,咐嘱迦叶。”并授以衣钵。迦叶即为禅宗一代开山祖师,衣钵为信,代代单传。传至二十八代达摩时,印度本土佛教日渐衰微,传人难觅。于是,达摩托衣钵,航海东来。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终于等到了意中传人慧可,亲授了如来衣法。犹如一枝红杏出墙来,得到了中华文化沃土的培植和绿叶的扶衬。
世尊在法会上拈花示众,其意义仅止于当时吗?其花岂是昙花一现?其众,又何止“千二百五十人俱”?
微笑播下菩提种,拈花引来百花开。
灵山一花是缘起,达摩移来带土栽。
“五叶”
花红还须绿叶扶,达摩面壁等来者。来者谁?衣钵传人也。当时东土有一神光大师,学识渊博,精通玄理。他慕名拜师达摩,立雪断臂,舍身求法,感动了达摩。达摩即传予如来衣法,亲赐法号“慧可”。唐德宗又御赐谥号:“大祖禅师”。此乃禅宗东土第一传人也。
达摩灭度后,慧可即托衣持钵,一路寻访,来到大别山最南麓,在司空山和狮子山重开道场和禅堂,并传衣钵于僧璨。嗣后,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即传慧能。
弘忍传授衣法时谓慧能说:“昔达摩大师,初来东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咐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如来衣钵至此未传。
东土五位衣钵传人,从慧可至慧能,两个“慧”字,首尾照应,智慧圆满,叶肥花红。“慧可”乃达摩亲赐法号;“慧能”又相传二异僧“为安其名”。
“结果”
佛住世说法三百余会,会会有经。唯独灵山法会拈花示众,无经于世,是一奇事;千百年后,慧能大师于宝林寺开坛说法,“钞录流行,自曰《法宝坛经》。”祖师之言称经者,古无二人,世人奇异;还有一奇:“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自西竺国航海而来,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此坛畔,示预志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其实并不奇,慧能大师受佛慧命,乘愿再来,正是为了释迦佛当年灵山法会上拈花示众未有经典传世这一大事因缘,续如来当年未竟之业,开教外别传一代宗风。欲托中华之沃土,开五叶之法脉。
为何当时佛未说法?因为禅乃佛之“正法眼藏,涅 妙心”,拘于当时语言环境之障碍,社会无明之障碍,人心愚迷之障碍,难以言喻,只好教外别传,以心传心,暂不立文字。
为何该慧能说经?禅之法门,已单传三十三代,历千百年之世事沧桑,特别是中华文化之沃土的培植,五叶相续,禅宗思想渐臻成熟,已成体系,又“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
当初佛祖睹明星而悟道,说:“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为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这正是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亦是佛的“正法眼藏,涅 妙心。”
《坛经》开宗明义:“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全经实为直指人心,自了成佛的如来心旨,实相非相之不二法门,亦是以心地为道场的标新立异。
《坛经》是佛祖之真血脉,灵山法会的延续。正如《坛经》中云: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教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自 然”
禅从自然中来,还到自然中去。本来无此物,自然便是禅。当年,释迦牟尼于尼连河畔,接受了两名牧牛女子的乳麋,觉得“今食饮食,得充气力。”复而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于是,他来到一株高大茂郁的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那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现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之万生万物,洞见三界因果,翌日凌晨,明星朗耀,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佛陀的智慧从大自然中来,大自然中蕴藏着无尽的禅机、禅理、禅的妙谛。
自迦叶至慧能,三十三代单传,先多拘泥于打坐,禅定,并以一部《楞严经》相传。而慧能则以《金刚经》为主,主张自心是道场,世事为度门。而大师则标新立异,不拘一格,开一代禅风。俟后,“五家七宗”,历代公案;呵佛骂祖,脾睨宇宙;当头棒喝,机锋峻烈;更有那赵州茶,云门饼;举拂,瞪目,竖指;以及禅诗、禅词,禅画等等,众彩纷呈,万象森罗。
明旸法师在记述五家宗派的主要特点时说:“五家在度生方便,随机接物的风格上,略有不同,而归根到底,同出一源,本无差别。”他又引用了圆瑛老人揭示曹溪门下禅风的一首诗,曰:“轰轰烈烈似雷霆,棒喝交驰不暂停,迫得顶门开正眼,相逢原是本来人。”明旸法师在论到历代公案语录时说:“我们能够不于言中撷取,要在言外知归。所谓‘阳春布德,香漏泄于枝梢;素月流辉,波印透开于潭底。"这一举一动,片言半偈,扬眉瞬目,竖臂擎拳,在在处处,无不是本地风光,和盘托出。”
赵州和尚答人“祖师西来意”时,随口道来:“庭前柏树子。”这不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祖师西来意从那里来,还到那里去。你识得庭前柏树子么?识得它与自然一合相吗?那么,你即能识得祖师西来意,亦能识得佛祖拈花示众意。
当今盛世,禅风盛行。台湾耕云先广布“安祥禅”幸福生活;大陆净慧法师力倡“生活禅”以利群机。殊途同归,叉手应唱,其宗风心旨,皆出于“一花开五叶,结果之自然”也。
耕云先生说:“禅是心的原态,禅是生命的共相和永恒相。”“安祥禅则没有任何限制,你昨天怎样生活,今天还是怎么样地生活;今天怎么过活,明天还是这样地过活,不需要你改以外在,只要求修正内在,只要你自尊自重,自我发掘,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安祥禅只要求学法者遵守一戒,即“凡是怕别人知道的事断然不做,凡是不可做的事断然不想。”
北大楼宇烈教授说:“安祥禅既是禅的生命,就应当是活泼泼的,而不是死寂寂的。所以,一个学安祥禅的人应当是一个入世的人,一个投身社会的人。”
净慧法师在阐述“生活禅”时说:“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彩。”又说:“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后产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说:“从自然现象来说,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天星斗是禅,浩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春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从心理状态来说,安祥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超越是禅。……”
生活禅不是今日才有,佛陀、祖师们没有一人不是在生活中参禅、悟禅。释迦牟尼佛食乳糜而得气力,沐浴洗衣而得清爽;睹明星而悟道,拈金花而传正法;每次法会,皆从吃饭,洗足说起,因为吃饭,才发现阿难之行乞城中,途遇摩登伽女之事。当年慧可大师传法于僧璨后,不拘泥于“壁观”、“打坐”,或入酒肆,或过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韬光混迹,变易仪象”,从容顺俗,自我调心。慧能祖师则与猎人同居十六载,常食肉边菜。“众生为净土,杂居止于编人;世事是度门,混农商于劳侣。”百丈大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有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眠。”
如今社会进步了,科学发达,经济繁荣,众生之心在这金钱社会里沉溺、悬浮,寻寻觅觅。生活禅的内容又有所不同,其存在形式更为普遍,其净化人心之功能更易发挥。人类科学的发达,生活的提高,必将带来生产力的进步,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必将使愚昧,不讲科学、不讲卫生等不良习气得到改变。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升华,物质是基础。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在禅的境界中,二者同为一合相,又是永恒的。正如净慧法师说的:“我们说的生活禅,如果就生活本身来说,应该是从迷失的生活到觉醒的生活这个过程是生活禅,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从生活的觉醒到生活的超越是生活禅。”
达摩说“自然”,即为生活禅。
“自然”得究竟,智慧自圆满。
“成”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最后一个“成”字,一字千钧,含藏千年、万年、亿万年,无量无边,光寿无量。
从字面上解,“成”是形成、完成,可以,够了,定形了。但这都不能表达和解释达摩祖师说的这个“成”字。
如来拈花,祖师西来,为了什么?为利益众生故,为使众生觉醒故,为灭度一切众生故。成者,醒也。成是究竟,成是圆满。众生觉醒,众生究竟,众生圆满。佛法与众生皆在“成、住、坏、空”四大变化之中,有个形成过程。但这成者的东西,究竟的真理,圆满的智慧,却是众生“个个具有”“本来清净”的,“成”就是返朴归真,还其自然,一切显现,而不是发明,不是创造。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994 年,北京第十届世界合唱节期间,佛教文化研究所与台湾“安祥禅合唱团”举办了一个联欢晚会,会上,我作过这样一种比喻:人类从原始社会进步到今天,其间就是由个体证悟,到群体证悟,到全社会证悟这样递次发展而来的。例如,原始社会人不知羞耻,男女混交;后来,建立了家庭,出现了一夫一妻制,并有伦理思想的教化。由生食到熟食;由裸体到服装世界;对电的迷惑不解到家喻户晓,电器普及全社会;如“乘法口决”,由圣人发明,到妇孺皆知,等等,都是由迷到悟的过程。
如今有许多和和睦睦,教养有素的家庭,许多文明单位、文明地区,都是群体觉悟和全社会觉悟的缩影和雏形。
“当今商品世界,人心沉溺,悬浮,觉悟何来?”有人会这么说。
依照佛教观点看世界,皆是万物一体,无垢无净。商品既非商品,人心既非人心。人心追求享受,同时愈加希望和平,希望安定,希望祥和,希望永恒。这些主观上的愿望,就是一种觉悟,这种觉悟的社会总和正在一天天加大,大到一定极限时,便是全社会证悟了。今日力倡之伦理、道德准则,那时已成人们的生活习惯,习惯了便成了自然。
“人的根器、素质能达到如此一致吗? ” 根器和素质是经验、道德、智慧的总和,而这些并不是从父母遗传而有的,而是一代一代积累起来的。我们这一辈人出生时,对彩色、冰箱、电脑、网络,连名也没听到过,现在的小孩子刚懂事就能使用开关,遥控和鼠标。今天,每家的孩子都必须背着书包上学去,不远的将来,孩子坐在家里便可以接受教育。《法宝坛经》云:“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看看当今学佛信众的分布比例:大城市比小城市多,小城市比县城多,而县城又比农村多。且知识层面又有别:农村多是老太婆求神祈福消灾的迷信妄念者多;而城市中,大多是深入经藏,明教理,得智慧者多。更有许许多多的文化层面的人们,身在佛门外心在佛法中。有一位体育界知名人士在给我的信中说:“我对佛教实在是太缺乏认识。”然而他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精神境界,已远远超过了众多的佛教徒。当年青人超过他时,他“大度地欢迎他们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当他在香港参加那令人咋舌的盛宴时,,他心里在说:“做富人难,做穷人自然就难上难了。”;当他获知自己癌症的确诊时,他临危不惊,而是想到如何完成这人生的最后一搏。结果,他成功了,超越了自我。这等上根之人,一旦闻了佛法,便会顿悟明了,彻底觉悟。
“那要等到何种时日呢?”在悟者人眼里,无寿者相,住世百年是一生,只活一天亦是一生,这一天与一年的时间差异简直如电脑数数,一眨眼便从一数到了亿。蹲在监狱的人,度时如年;生活在精神空虚中的人,不知今夕是何年;生活在责任和义务中的人,废寝忘食,只争朝夕;明白了生死事大的人,则更是珍分惜秒,如救头燃,时时担心一念之差而堕地狱,一时之误而废百世。在无始无终,无去无来,无边无际的时空里,人之境界不同,时间的长短有异。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一人觉悟,为使众生觉悟,拈花示众,衣钵相传,千百年后,三十三人觉悟。自慧能至今又是千百年,已经是“沾甘露味,入圣超凡者,莫记其数;悟佛心宗,行解相应为大知识者,名载传灯。”岂是“千二百五十人俱”?而是亿万人俱,亿亿万人俱……前五百年个体悟,后五百年群体悟,再再后五千年、五万年、五亿年,众生全悟。
“末法已至,何谈证悟?”否!人说末法,既非末法,是名末法。佛法因众生迷而不觉,“而为说法”,又将因“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灭度者”,而“实无有法。”是幸也,悲耶?喜也,忧耶?欢呼也,恐慌耶?“末法”者,众生之共证也!
“与时俱进!”一句伟大的话头,十三亿人民同参共究的总话头。一切向着经济建设,建设经济,聚精会神谋发展。这不是一种全体觉悟的表象吗? “与时俱进”是一句全社会的总话头,是全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总体的步伐。
“与时俱进”!十亿人民十亿禅
- nicf
-
what?
- echo
-
什么东东啊
- 寻云
-
什么东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