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nz
-
《醉翁亭记》赏析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睛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为了领悟这醉翁之意,就让我们来共同观赏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
文章一开头是“环滁皆山也”这一句经过千锤百炼的句子,笔墨少而含量大,一下子把群山环抱的滁州的壮丽山景展示在你的眼前,联绵不断,巍峨壮观。当你正为宏伟的群山陶醉时,作者又提醒你注意“西南诸峰”,那里树林和山谷尤其美好。当你正被“西南诸峰”吸引时,他又告诉你,再往远看,那树木繁茂,幽深而秀丽的,就是琅琊山。这样,从群山到诸峰到琅琊,由远而近,尽收眼底。再进山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一条山泉从两座山峰之间奔泻而出,这就是酿泉。这里作者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糅合在一起,静的山景和动的酿泉,相映成趣。当你还来不及饮一口甘冽的清泉水,又峰回路转,忽见有一亭子,紧靠在泉边,四角翘起,犹如鸟儿展翅欲飞,这就是醉翁亭。于是,一幅群山巍巍,山泉潺潺,飞亭展翅,山、泉、亭相互辉映的秀丽山水图,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接着,作者探根寻源,指明建亭的就是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就是太守。太守自称“醉翁”,所以也就叫此亭为醉翁亭。为什么身为太守的欧阳修常同客人来这里喝酒呢?为什么喝得不多就醉了呢?为什么欧阳修到滁州当地方官的时候正是壮年,却自称是“翁”呢?不言而喻,这里面蕴含着他遭受贬谪,才能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实现,不得已而只好借酒浇愁的郁闷和悲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欣赏山水之乐,虽乐中寓悲,但毕竟可以谴愁,这就为第二部分写游之乐奠定了基础。
醉翁亭的山水是美的,醉翁亭的山间景物,由于朝暮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幻,显得更加美丽可爱。清晨旭日东升,霞光璀璨,雾消露散,青山苍翠,清新宁静;傍晚夕阳西下,暮霭云集,山岩洞穴,昏暗幽静,令人陶醉。春天,野花竞开,幽香扑鼻;夏天,秀木繁茂,浓荫蔽日;秋天,风霜高洁;冬天,水落石出。四季变幻,奇景叠山。欣赏醉翁亭的山景,乐趣是无穷无尽的。
观赏醉翁亭变幻的山景,固然其乐无穷,但在醉翁亭观看人们行游,并在那里宴饮,更是别有一番乐趣。背着东西的,边走边唱;走累了的,在树下休息,怡然自得。人们前呼后应,老人小孩,往来不绝。这里有静有动,有声有态,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滁人游乐图。接着又写到肥鱼泉酒、山肴野蔬的太守宴,以及夹杂在众人一片欢乐之中的“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醉态。在极写欢乐中,把太守复杂的心境,也微妙地表达出来了。
最后作者从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及太守之乐的不同内容和感情的对比中,推论出“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了,能与民同乐;醒了,能写《醉翁亭记》一文的,就是太守欧阳修。笔墨简练含蓄,寓意深远。
《醉翁亭记》确是一篇风格清新、摇曳生姿、优美动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这些方面,都是可资借鉴的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欧阳修是我国十一世纪中期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诗、词在北宋文坛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尤其是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一方面在继承唐代著名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李翱等人的创作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同时对于当时以及其后明、清两代的一些著名散文作家的创作,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散文,自周、秦以来,曾经放射过灿烂的光芒,出现过象左丘明、孟轲、庄周、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等杰出的作家。但自两晋、南北朝一直到唐代中期,绮丽淫靡的骈俪文盛行,使文风受到重大的破坏。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代古文运动,可以说是一场重大的文艺改革。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恢复古代的散文创作,以区别于当时的骈文。韩愈、柳宗元在这次运动中著有很大的功绩。
欧阳修在北宋中期所领导的新古文运动,可以说是唐代韩柳古文运动的继续。在宋初西昆体作者杨亿、刘大年等继续提倡晚唐、五代浮华轻靡文风的影响下,宋初文坛一度极端崇尚“穷妍极态”的文风,韩愈的文集早已束之高阁,连名字都很少有人提到。欧阳修和他的同志尹诛、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担负起文艺改革的重任。
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一文中,记述他少年时从废书麓中得到韩愈的文集后,如何补缀校订,广为宣传,终于改革文风,达到“学者非韩不学”的盛况。欧阳修平生以韩愈的继承人自命,当时人也以此评价他。苏轼就说过:“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居士集序》)欧阳修学习韩愈,主要的成就不是在道统上继承“文以载道”的那一套,而是在散文的创作方面,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强调作品必须有作者个人的特色,艺术风格必须有独创性,反对因袭模仿。因此他虽然标榜学习韩愈,但能戛戛独造,自成一家,创造出一种与韩文不同的散文风格。总的说来,韩文以气势雄壮见长,欧文则以情韵优美见长。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欧公文学韩而颇不似韩,此公文之所以能于八家中自树一帜也。”这种看法是很中肯的。
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提倡写作要“文从字顺”,但事实上他有一些作品如《曹成王碑》、《平淮西碑》等,有意识地摹仿尚书等古代经典著作,生吞活剥,读起来觉得诘屈聱牙。柳宗元有一些作品如《晋问》、《起废答》也还存在较浓厚的六朝骈俪气息。欧阳修的作品就不同,可以说是完全做到平易自然的地步。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韩柳犹用奇重字,欧苏惟用平常轻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自唐代以来的文艺改革运动,在欧阳修的散文里,可以说是完成任务了。
欧阳修在散文写作方面的成就,是在学习司马迁、韩愈等前代作家创作的基础上,将议论、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而成为情文并茂,无所不可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不受对偶声调束缚的散文写作的优越性。以作品的内容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叙事,善于写景,善于抒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就写作的技巧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用宕笔,善于用疏笔,善于吞吐夷犹,善于抑扬顿挫。读起来感到层次曲折,气势流畅,音节铿锵,情韵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苏轼说他的散文“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居士集序》)。十分概括地说明欧阳修在继承前代作家写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欧阳修的写作态度是极其认真严肃的。他自己说“予平生文章,多得之三上,谓马上、枕上、厕上也,惟此可以稍构思耳”(《归田录》)。可见他对于写作态度的认真,虽行路休息时也不肯放过。对于已经写好的作品,一感到不惬意,便立即改正。著名的《醉翁亭记》,开始写环滁山名,有好几百字,最后改定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到了晚年自定文集时,寒冬天气还工作到夜深,可见他写作态度的严肃。
欧阳修文集中的一部分墓志铭、诗文集序和园亭杂记最能代表他的散文风格,也是艺术性最突出的部分,以下试就这几方面略加论述。
(一)关于墓志一类的作品,在欧阳修的文集中,分量几乎占到一半以上。本来在韩愈柳宗元的作品中,有关墓志一类的文章,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替死人说好话,在当时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韩愈因此而受到谀墓之讥。在欧阳修所作的墓志中,谀墓之处当然也在所难免,但主要的是在作者为一些好友如石曼卿、苏子美、梅圣俞、江邻几、尹师鲁等人所作的墓志中,却创造出作者特有的情文并茂的风格,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北宋是一个积弱的王朝,从建国开始,就采取对内镇压对外屈辱的政策。到了中期,阶级矛盾已经发展到非常尖锐的程度,不但广大农民备受官僚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即是一般没落的中小地主阶级也受到当权派的压制,感到政治上没有出路。这个阶层中的一些人物,曾经希望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但结果都归于失败,因此往往宦途失意,潦倒终身。欧阳修本人也出身于没落的下层官僚家庭,早年宦途也备历坎坷。因此既与他们有深厚的友谊,又深切同情他们的遭遇,为他们所作的墓志中,大多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作品。下面是《黄梦升墓志铭》中间的一部分:
予少家随州,梦升从其兄茂宗官于随。予为童子,立诸兄侧,见梦升年十七八,眉目明秀,善饮酒谈笑,予虽幼,心已独奇梦升。后七年,予与梦升皆举进士于京师,梦升得丙科。初任兴国军永兴主簿,怏怏不得志,以疾去。久之复调江陵府公安主簿,时予谪夷陵令,遇之于江陵。梦升颜色憔悴,初不可识,久而握手嘘嚱饮以酒,夜醉起舞,歌呼大噱。予益悲梦升志虽衰而少时意气尚在也。后二年,予徙乾德令,梦升复调南阳主簿,又遇之于邓。间尝问其平生所为文章几何,梦升慨然叹曰:“吾已讳之矣,穷达有命,非世之人不知我,我羞道于世人也”。求之不肯出,遂饮之酒,复大醉起舞歌呼,因笑曰:“子知我者”。乃肯出其文,读之博辩雄伟,意气奔放,若不可御。予又益悲梦升志虽困,而文章未衰也。
描写一个下层官僚知识分子的僚倒形象,真是栩栩欲生。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关于序跋一类的作品,最突出的是欧阳修所作的《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有很高的地位,为历来史学家和散文家一致公认。二十四史中素以《四史》为最善,以文章而言,《史记》豪宕、《汉书》整饬、《后汉书》简炼、《三国志》疏淡,各有特色。此外就要算《五代史》了。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五代史》的评价是:“不惟文笔洁净,直追史记,而以春秋笔法,寓褒贬于纪传之中,则虽史记亦不及也”。这种评论,虽然站在传统的史学家立场上,但《五代史》方笔洁净老练,的确是很突出的。尤其是那几篇序文如《伶官传序》、《宦者传奇》、《一行传序》,既是沉痛的史论,又是优美的散文。近千年来,早已脍炙人口,被公认为是《史记》以后最杰出的史论。下面是《伶官传序》的后半部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感慨淋漓、抑扬顿挫,兼而有之。无怪明人茅坤评为“千年绝调”。
欧阳修为一些好友所写的诗文集序,也摆脱前人创作的规律,创造出自己的风格。《释秘演诗集序》和《释惟俨文集序》通篇以作者好友石曼卿和这两个和尚的交谊为骨干,极力摹写石曼卿的怀才不遇和这两个和尚的不合时宜,至于诗文集序的主题,只轻轻一笔带过。通篇章法变化,笔势腾挪,波澜壮阔,可以说是两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关于杂记一类的作品,唐宋以前,可以郦道元的《水经注》为代表,描写山水极其出色。柳宗元的山水杂记,在继承《水经注》的基础上,字锻句炼,穷态极妍,使读者加入深山空谷,有一种冷寂幽峭之感。欧阳修的园景杂记,则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兼有幽雅和富丽两种特点,使读者如身入景色秀美的园林,极赏心娱目的能事。《醉翁亭记》和《真州东园记》是欧阳修的两篇独创一格的杂记,他的儿子欧阳发说是前未有其体。《醉翁亭记》连用二十个也字,将醉翁亭的动态、静态、风景、人物全部包括在内,为历来读者所传诵。著名词人秦观评论说:“《醉翁亭记》用赋体”。《真州东园记》通过园主许子春之口,将东园的今昔兴废,作具体的对比,一座繁华富丽的园林,便跃然纸上。下面是文中的一段:
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荫,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
《丰乐亭记》也以善用宕笔著名,下面是其中的一段: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间,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商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上面先说“故老皆无在者”,下面又说“而遗老尽矣”,似重复而实非重复,行文极腾挪跌宕之能事,这就是后来散文家所艳称的“六一风神”。(欧阳修别号“六一居士”)
此外,《岘山亭记》抚今思昔,神韵缥缈。《有美堂记》笔势夭矫层层深入,突出有美堂,均属杂记中的杰作。
清人姚鼐归纳前人散文风格为“阳刚”与“阴柔”两大类。所谓“阳刚”的文章,气势雄伟,是壮美。“阴柔”的文章,情韵幽雅,是优美。欧文可说是“阴柔”一类的代表作。同时的著名散文家曾巩和苏辙,风格也很相近,尤其是曾巩,受欧阳修的影响最深,文章雍容醇雅,因此后人并称为欧曾。
明代是一个八股文乌烟瘴气的时代,文风极其颓靡卑下。高一点的以摹拟古人为能事,所谓“文必汉魏、诗必盛唐”。当时文坛上有名的前后七子,如李攀龙、王世贞等都制造出大量的假古董。这些作品,只有躯壳,没有灵魂,只有摹拟,没有创造,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文学价值。到中叶以后,茅坤、归有光提倡学习唐宋,提倡“文从字顺”,这就是拟唐宋派对拟汉魏派的斗争。归有光以抒情小品文见长,写出了一些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情感真挚,描写真切,文字平易流畅,很能感动读者,可以说是欧阳修以后最能得其神似的了,只不过是规模较小而已。
到了清代,桐城派古文盛行。其领袖人物方苞、姚鼐等论文,俱以雅洁为宗,也以神韵为努力的方向。在学习前代作家方面,则标傍近宗归有光而远溯欧曾。在他们的作品中,如刘大櫆的《游浮山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受欧阳修的影响很深。林纾就说过:“惜抱(指姚鼐)慕韩而近欧”。总的说来,桐城派的散文风格偏重于“阴柔”一面,因此,以欧阳修为主要的学习对象,就势所必然了。
《醉翁亭记》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记》是散文中别出一格特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欧阳修散文风格的代表作。历来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哦句调。我认为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五个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娓娓动听。
文中除“已而”一处作表时间词用外,其余的“而”都作连词用。有的连接状语和谓语,帮助描述动作的情状,如“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有的连接两个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主谓词组,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有的用于连接两个谓语,如“往来而不绝者”,把来往的人多与延续时间长两方面紧连。有的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谓语,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又闻到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有的“而”是连接两个句子的,如“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把酿泉的潺潺水声和水从两峰间飞泻直下的气势由“而”紧连,则水之声势并现。反之,若不用“而”,就会使人觉得潺潺水声与水之气势互不相关似的,影响了表达的准确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绝大部分“而”用于顺接,少部分用于逆连。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个加黑的“而”是用于逆连的,把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这三种乐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文中用二十四个连词“而”,用法随内容之异而多变,作为连词“而”的几种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记》里有许多是骈偶句,“而”字则使这些句子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节是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不同的景色和人们游山之乐的,共分六层(“朝而往,……而乐亦无穷也”,作为过渡句,不列入层次内。)除第一层和第六层用“……者,……也”句式作结束句外,中间四层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结束句。每一层最后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长短参差不一,结束句中都用了“而”字,显得整齐中有错落,节奏略有变化。
第四小节中有一处似乎可能用“而”却用了“为”。原句为“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为酒冽。”加黑的“为”若作动词解,则“酿泉为酒”与“临溪而渔”就对不起来了。其实这个“为”该作“而”字解。《古书虚词集释》:“‘为"犹‘而"也”。这两句中的“为”“而”为互文。这样,就与“临溪而渔”对得很工整了。此处“为”作“而”解,则全文实际用了二十六个“而”字。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文中不少句子由于用了“而”字,语气轻重分明,诵读时极富抑扬顿挫之致。如“临溪而渔”句,重音在谓语“渔”上,读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则读轻些,短些。若不用“而”,成“临溪渔”,不仅别扭滞涩,而且语气轻重不分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读来真使人感到有内在的类似诗歌的那种韵律美。
- meira
-
《醉翁亭记》赏析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睛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为了领悟这醉翁之意,就让我们来共同观赏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
文章一开头是“环滁皆山也”这一句经过千锤百炼的句子,笔墨少而含量大,一下子把群山环抱的滁州的壮丽山景展示在你的眼前,联绵不断,巍峨壮观。当你正为宏伟的群山陶醉时,作者又提醒你注意“西南诸峰”,那里树林和山谷尤其美好。当你正被“西南诸峰”吸引时,他又告诉你,再往远看,那树木繁茂,幽深而秀丽的,就是琅琊山。这样,从群山到诸峰到琅琊,由远而近,尽收眼底。再进山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一条山泉从两座山峰之间奔泻而出,这就是酿泉。这里作者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糅合在一起,静的山景和动的酿泉,相映成趣。当你还来不及饮一口甘冽的清泉水,又峰回路转,忽见有一亭子,紧靠在泉边,四角翘起,犹如鸟儿展翅欲飞,这就是醉翁亭。于是,一幅群山巍巍,山泉潺潺,飞亭展翅,山、泉、亭相互辉映的秀丽山水图,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接着,作者探根寻源,指明建亭的就是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就是太守。太守自称“醉翁”,所以也就叫此亭为醉翁亭。为什么身为太守的欧阳修常同客人来这里喝酒呢?为什么喝得不多就醉了呢?为什么欧阳修到滁州当地方官的时候正是壮年,却自称是“翁”呢?不言而喻,这里面蕴含着他遭受贬谪,才能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实现,不得已而只好借酒浇愁的郁闷和悲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欣赏山水之乐,虽乐中寓悲,但毕竟可以谴愁,这就为第二部分写游之乐奠定了基础。
醉翁亭的山水是美的,醉翁亭的山间景物,由于朝暮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幻,显得更加美丽可爱。清晨旭日东升,霞光璀璨,雾消露散,青山苍翠,清新宁静;傍晚夕阳西下,暮霭云集,山岩洞穴,昏暗幽静,令人陶醉。春天,野花竞开,幽香扑鼻;夏天,秀木繁茂,浓荫蔽日;秋天,风霜高洁;冬天,水落石出。四季变幻,奇景叠山。欣赏醉翁亭的山景,乐趣是无穷无尽的。
观赏醉翁亭变幻的山景,固然其乐无穷,但在醉翁亭观看人们行游,并在那里宴饮,更是别有一番乐趣。背着东西的,边走边唱;走累了的,在树下休息,怡然自得。人们前呼后应,老人小孩,往来不绝。这里有静有动,有声有态,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滁人游乐图。接着又写到肥鱼泉酒、山肴野蔬的太守宴,以及夹杂在众人一片欢乐之中的“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醉态。在极写欢乐中,把太守复杂的心境,也微妙地表达出来了。
最后作者从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及太守之乐的不同内容和感情的对比中,推论出“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了,能与民同乐;醒了,能写《醉翁亭记》一文的,就是太守欧阳修。笔墨简练含蓄,寓意深远。
《醉翁亭记》确是一篇风格清新、摇曳生姿、优美动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这些方面,都是可资借鉴的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欧阳修是我国十一世纪中期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诗、词在北宋文坛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尤其是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一方面在继承唐代著名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李翱等人的创作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同时对于当时以及其后明、清两代的一些著名散文作家的创作,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散文,自周、秦以来,曾经放射过灿烂的光芒,出现过象左丘明、孟轲、庄周、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等杰出的作家。但自两晋、南北朝一直到唐代中期,绮丽淫靡的骈俪文盛行,使文风受到重大的破坏。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代古文运动,可以说是一场重大的文艺改革。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恢复古代的散文创作,以区别于当时的骈文。韩愈、柳宗元在这次运动中著有很大的功绩。
欧阳修在北宋中期所领导的新古文运动,可以说是唐代韩柳古文运动的继续。在宋初西昆体作者杨亿、刘大年等继续提倡晚唐、五代浮华轻靡文风的影响下,宋初文坛一度极端崇尚“穷妍极态”的文风,韩愈的文集早已束之高阁,连名字都很少有人提到。欧阳修和他的同志尹诛、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担负起文艺改革的重任。
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一文中,记述他少年时从废书麓中得到韩愈的文集后,如何补缀校订,广为宣传,终于改革文风,达到“学者非韩不学”的盛况。欧阳修平生以韩愈的继承人自命,当时人也以此评价他。苏轼就说过:“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居士集序》)欧阳修学习韩愈,主要的成就不是在道统上继承“文以载道”的那一套,而是在散文的创作方面,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强调作品必须有作者个人的特色,艺术风格必须有独创性,反对因袭模仿。因此他虽然标榜学习韩愈,但能戛戛独造,自成一家,创造出一种与韩文不同的散文风格。总的说来,韩文以气势雄壮见长,欧文则以情韵优美见长。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欧公文学韩而颇不似韩,此公文之所以能于八家中自树一帜也。”这种看法是很中肯的。
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提倡写作要“文从字顺”,但事实上他有一些作品如《曹成王碑》、《平淮西碑》等,有意识地摹仿尚书等古代经典著作,生吞活剥,读起来觉得诘屈聱牙。柳宗元有一些作品如《晋问》、《起废答》也还存在较浓厚的六朝骈俪气息。欧阳修的作品就不同,可以说是完全做到平易自然的地步。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韩柳犹用奇重字,欧苏惟用平常轻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自唐代以来的文艺改革运动,在欧阳修的散文里,可以说是完成任务了。
欧阳修在散文写作方面的成就,是在学习司马迁、韩愈等前代作家创作的基础上,将议论、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而成为情文并茂,无所不可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不受对偶声调束缚的散文写作的优越性。以作品的内容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叙事,善于写景,善于抒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就写作的技巧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用宕笔,善于用疏笔,善于吞吐夷犹,善于抑扬顿挫。读起来感到层次曲折,气势流畅,音节铿锵,情韵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苏轼说他的散文“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居士集序》)。十分概括地说明欧阳修在继承前代作家写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欧阳修的写作态度是极其认真严肃的。他自己说“予平生文章,多得之三上,谓马上、枕上、厕上也,惟此可以稍构思耳”(《归田录》)。可见他对于写作态度的认真,虽行路休息时也不肯放过。对于已经写好的作品,一感到不惬意,便立即改正。著名的《醉翁亭记》,开始写环滁山名,有好几百字,最后改定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到了晚年自定文集时,寒冬天气还工作到夜深,可见他写作态度的严肃。
欧阳修文集中的一部分墓志铭、诗文集序和园亭杂记最能代表他的散文风格,也是艺术性最突出的部分,以下试就这几方面略加论述。
(一)关于墓志一类的作品,在欧阳修的文集中,分量几乎占到一半以上。本来在韩愈柳宗元的作品中,有关墓志一类的文章,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替死人说好话,在当时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韩愈因此而受到谀墓之讥。在欧阳修所作的墓志中,谀墓之处当然也在所难免,但主要的是在作者为一些好友如石曼卿、苏子美、梅圣俞、江邻几、尹师鲁等人所作的墓志中,却创造出作者特有的情文并茂的风格,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北宋是一个积弱的王朝,从建国开始,就采取对内镇压对外屈辱的政策。到了中期,阶级矛盾已经发展到非常尖锐的程度,不但广大农民备受官僚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即是一般没落的中小地主阶级也受到当权派的压制,感到政治上没有出路。这个阶层中的一些人物,曾经希望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但结果都归于失败,因此往往宦途失意,潦倒终身。欧阳修本人也出身于没落的下层官僚家庭,早年宦途也备历坎坷。因此既与他们有深厚的友谊,又深切同情他们的遭遇,为他们所作的墓志中,大多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作品。下面是《黄梦升墓志铭》中间的一部分:
予少家随州,梦升从其兄茂宗官于随。予为童子,立诸兄侧,见梦升年十七八,眉目明秀,善饮酒谈笑,予虽幼,心已独奇梦升。后七年,予与梦升皆举进士于京师,梦升得丙科。初任兴国军永兴主簿,怏怏不得志,以疾去。久之复调江陵府公安主簿,时予谪夷陵令,遇之于江陵。梦升颜色憔悴,初不可识,久而握手嘘嚱饮以酒,夜醉起舞,歌呼大噱。予益悲梦升志虽衰而少时意气尚在也。后二年,予徙乾德令,梦升复调南阳主簿,又遇之于邓。间尝问其平生所为文章几何,梦升慨然叹曰:“吾已讳之矣,穷达有命,非世之人不知我,我羞道于世人也”。求之不肯出,遂饮之酒,复大醉起舞歌呼,因笑曰:“子知我者”。乃肯出其文,读之博辩雄伟,意气奔放,若不可御。予又益悲梦升志虽困,而文章未衰也。
描写一个下层官僚知识分子的僚倒形象,真是栩栩欲生。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关于序跋一类的作品,最突出的是欧阳修所作的《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有很高的地位,为历来史学家和散文家一致公认。二十四史中素以《四史》为最善,以文章而言,《史记》豪宕、《汉书》整饬、《后汉书》简炼、《三国志》疏淡,各有特色。此外就要算《五代史》了。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五代史》的评价是:“不惟文笔洁净,直追史记,而以春秋笔法,寓褒贬于纪传之中,则虽史记亦不及也”。这种评论,虽然站在传统的史学家立场上,但《五代史》方笔洁净老练,的确是很突出的。尤其是那几篇序文如《伶官传序》、《宦者传奇》、《一行传序》,既是沉痛的史论,又是优美的散文。近千年来,早已脍炙人口,被公认为是《史记》以后最杰出的史论。下面是《伶官传序》的后半部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感慨淋漓、抑扬顿挫,兼而有之。无怪明人茅坤评为“千年绝调”。
欧阳修为一些好友所写的诗文集序,也摆脱前人创作的规律,创造出自己的风格。《释秘演诗集序》和《释惟俨文集序》通篇以作者好友石曼卿和这两个和尚的交谊为骨干,极力摹写石曼卿的怀才不遇和这两个和尚的不合时宜,至于诗文集序的主题,只轻轻一笔带过。通篇章法变化,笔势腾挪,波澜壮阔,可以说是两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关于杂记一类的作品,唐宋以前,可以郦道元的《水经注》为代表,描写山水极其出色。柳宗元的山水杂记,在继承《水经注》的基础上,字锻句炼,穷态极妍,使读者加入深山空谷,有一种冷寂幽峭之感。欧阳修的园景杂记,则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兼有幽雅和富丽两种特点,使读者如身入景色秀美的园林,极赏心娱目的能事。《醉翁亭记》和《真州东园记》是欧阳修的两篇独创一格的杂记,他的儿子欧阳发说是前未有其体。《醉翁亭记》连用二十个也字,将醉翁亭的动态、静态、风景、人物全部包括在内,为历来读者所传诵。著名词人秦观评论说:“《醉翁亭记》用赋体”。《真州东园记》通过园主许子春之口,将东园的今昔兴废,作具体的对比,一座繁华富丽的园林,便跃然纸上。下面是文中的一段:
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荫,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
《丰乐亭记》也以善用宕笔著名,下面是其中的一段: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间,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商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上面先说“故老皆无在者”,下面又说“而遗老尽矣”,似重复而实非重复,行文极腾挪跌宕之能事,这就是后来散文家所艳称的“六一风神”。(欧阳修别号“六一居士”)
此外,《岘山亭记》抚今思昔,神韵缥缈。《有美堂记》笔势夭矫层层深入,突出有美堂,均属杂记中的杰作。
清人姚鼐归纳前人散文风格为“阳刚”与“阴柔”两大类。所谓“阳刚”的文章,气势雄伟,是壮美。“阴柔”的文章,情韵幽雅,是优美。欧文可说是“阴柔”一类的代表作。同时的著名散文家曾巩和苏辙,风格也很相近,尤其是曾巩,受欧阳修的影响最深,文章雍容醇雅,因此后人并称为欧曾。
明代是一个八股文乌烟瘴气的时代,文风极其颓靡卑下。高一点的以摹拟古人为能事,所谓“文必汉魏、诗必盛唐”。当时文坛上有名的前后七子,如李攀龙、王世贞等都制造出大量的假古董。这些作品,只有躯壳,没有灵魂,只有摹拟,没有创造,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文学价值。到中叶以后,茅坤、归有光提倡学习唐宋,提倡“文从字顺”,这就是拟唐宋派对拟汉魏派的斗争。归有光以抒情小品文见长,写出了一些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情感真挚,描写真切,文字平易流畅,很能感动读者,可以说是欧阳修以后最能得其神似的了,只不过是规模较小而已。
到了清代,桐城派古文盛行。其领袖人物方苞、姚鼐等论文,俱以雅洁为宗,也以神韵为努力的方向。在学习前代作家方面,则标傍近宗归有光而远溯欧曾。在他们的作品中,如刘大櫆的《游浮山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受欧阳修的影响很深。林纾就说过:“惜抱(指姚鼐)慕韩而近欧”。总的说来,桐城派的散文风格偏重于“阴柔”一面,因此,以欧阳修为主要的学习对象,就势所必然了。
《醉翁亭记》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记》是散文中别出一格特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欧阳修散文风格的代表作。历来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哦句调。我认为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五个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娓娓动听。
文中除“已而”一处作表时间词用外,其余的“而”都作连词用。有的连接状语和谓语,帮助描述动作的情状,如“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有的连接两个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主谓词组,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有的用于连接两个谓语,如“往来而不绝者”,把来往的人多与延续时间长两方面紧连。有的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谓语,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又闻到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有的“而”是连接两个句子的,如“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把酿泉的潺潺水声和水从两峰间飞泻直下的气势由“而”紧连,则水之声势并现。反之,若不用“而”,就会使人觉得潺潺水声与水之气势互不相关似的,影响了表达的准确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绝大部分“而”用于顺接,少部分用于逆连。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个加黑的“而”是用于逆连的,把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这三种乐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文中用二十四个连词“而”,用法随内容之异而多变,作为连词“而”的几种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记》里有许多是骈偶句,“而”字则使这些句子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节是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不同的景色和人们游山之乐的,共分六层(“朝而往,……而乐亦无穷也”,作为过渡句,不列入层次内。)除第一层和第六层用“……者,……也”句式作结束句外,中间四层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结束句。每一层最后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长短参差不一,结束句中都用了“而”字,显得整齐中有错落,节奏略有变化。
第四小节中有一处似乎可能用“而”却用了“为”。原句为“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为酒冽。”加黑的“为”若作动词解,则“酿泉为酒”与“临溪而渔”就对不起来了。其实这个“为”该作“而”字解。《古书虚词集释》:“‘为"犹‘而"也”。这两句中的“为”“而”为互文。这样,就与“临溪而渔”对得很工整了。此处“为”作“而”解,则全文实际用了二十六个“而”字。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文中不少句子由于用了“而”字,语气轻重分明,诵读时极富抑扬顿挫之致。如“临溪而渔”句,重音在谓语“渔”上,读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则读轻些,短些。若不用“而”,成“临溪渔”,不仅别扭滞涩,而且语气轻重不分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读来真使人感到有内在的类似诗歌的那种韵律美。
- CarieVinne
-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赏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一○四五),参加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为了增强风神情韵,通篇采取说明句式,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在写景和叙事上,文章写得既明晰简洁,又丰满生动,勾划了一幅色泽鲜明、声态毕现的图画。它的层次利落分明,自远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鲜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至于语言的概括准确,自然流畅,多用排偶而不失于板滞,以及音节的响亮和谐等,都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风格。
【译文】: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的美。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山势曲直,路也跟着弯转,于是就可以看见在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是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间。这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早上出去,晚上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我们在溪水边上捉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做酒,泉水香,酒色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着这就是太守的宴会。宴会欢畅尽兴,不在乎有没有音乐。投壶的中了,下棋的赢了,于是旧杯和筹码递过来递过去,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闹闹的,是诸位宾客。那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昏昏沉沉倒在他们当中的,是太守醉倒了。
过了一会儿,夕阳要落山了,人影散乱,太守回去了,宾客们跟随着。树林渐渐暗了下来,鸟儿在树林上上下下地叫着。游人离开了,鸟儿开始高兴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而不知道人们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而不知道太守的快乐自有他快乐的道理。酒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可以用文章记叙下这快乐,那就是太守了。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作为我个人十分喜爱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 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写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记》同样是被贬,但表露出来的情怀却大不相同。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岈,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晏”“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本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写静和抒情的自然结合。文章先写到亭子的远景,因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姿态,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写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而借释停名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为了增强风神情韵,通篇采取说明句式,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在写景和叙事上,文章写得既明晰简洁,又丰满生动,勾划了一幅色泽鲜明、声态毕现的图画。它的层次利落分明,自远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鲜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至于语言的概括准确,自然流畅,多用排偶而不失于板滞,以及音节的响亮和谐等,都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风格。《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作为我个人十分喜爱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 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写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记》同样是被贬,但表露出来的情怀却大不相同。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岈,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晏”“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本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写静和抒情的自然结合。文章先写到亭子的远景,因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姿态,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写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而借释停名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姘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健将,易于成诵,首先本文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饿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金荧润畅。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揄扬挫,健将悦耳。全文几乎用“也”结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赞烦只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评2:
谈《醉翁亭记》的艺术表现手法。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情致,委婉的章法描绘了琅琊山醉翁亭一带的朝暮之景、四时之趣,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优雅的情致,也反映了这位北宋政治家在遭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这篇散文景物美、情趣也美,正是这种美的景物、美的情趣使这篇散文具有了千古不朽的美学价值。
1.精美的构图
琅琊山,是蜿蜒于皖东平原上的一座小山,它既没有黄山的神奇、雁荡的险怪,也没有庐山的秀媚、峨眉的雄伟。醉翁亭,也只是琅琊道旁的一座小亭,它既缺乏滕王阁那种高踞临江的雄浑气势,也没有历下亭那种飞阁流丹的富丽之态。但这座平凡的小山和简朴的小亭,经过大手笔欧阳修的渲染描摹,竟变得如此清幽深秀、妙趣横生,牵动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游兴。作者这种绝妙的艺术手法首先表现在构图的精美上。作者从空间位置、时间变换、动静搭配这三个方面把琅琊山与醉翁亭变成一幅有生命的山水画,有色彩的散文诗。
在空间位置上,作者不是孤立地去写山、写水、写亭,而是把它们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各有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态,此画之意外之妙也。看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深得画法的“意外之妙”的。全文的四大段,无不寓一“乐”字。第一段写醉翁亭命名的原由,解释“醉翁”的含义,主要是要点出醉翁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山水之乐”;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季美景,以示其“乐亦无穷”;第三段写游人之乐,宴酣之乐,其中也暗寓了太守的“与民同乐”;第四段写禽鸟之乐,正面点出太守乐在其中,是乐万物之所乐。纵观全篇结构,以“乐”字为中心,从山水、禽鸟、游人、宾客、太守五个方面来叙其乐,最后点出醉翁之乐,正是包容在以上的各种乐趣之中,以此来显示其面之广、趣之高。这样就把一个政治家在挫折面前的旷达和大度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用移步换形、层层缩小之法来写景色和人物。
本文的题目是《醉翁亭记》,但作者一开始并不去写醉翁亭,而是敷设了四层铺垫:环滁皆山也,一层;西南诸峰,二层;蔚然而深秀的琅琊,三层;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四层。最后才点出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把取景框渐渐缩小,最后集中到醉翁亭上,形成了一个特写镜头,使读者对醉翁亭及其在整个滁州的地理位置,都留下了清晰而准确的印象。
这种层层缩小之法,不单表现在第一段对醉翁亭的描叙上,也表现在全篇的结构上。作者先大范围、广角度地写山水之乐,接着再长镜头地写歌于途、休于树的游人之乐,然后把焦距定在一个宴席的场面上专写众宾之乐,最后再定成一个特写镜头,苍颜白发的太守颓然乎其间。这样层层缩小、环环紧扣,不但使结构严密,镜头也越来越清晰,用众星捧月的方法把要表现的主要人物和情感集中而鲜明地表现出来。
第三,讲究前后照应,注意埋下伏笔。
本文很讲究章法上的伏笔和照应。如第一段提出太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第三段描写太守在宴席上“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前后形成照应。再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这和前面的“朝而往,暮而归”也是一种照应。另外像文章一开头,只云醉翁,只说是太守自号,但太守是谁?并不点破,以下几段也只反复用太守作为称代,共用了九个之多,直到最后一句才道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使读者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夫子自道”。这都增加了本文结构上的妙趣。
3.精当的语言
欧阳修在文字上向称大家,本文的语言尤有特色。首先,他很注意词句的形象和准确。如开头的“环滁皆山也”五字,据朱熹说此句在草稿上多至数十字,介绍滁州四面有山的情况,后来才改为上述的五字。用五个字来概括滁州一带的地理形势,确实是既精练又准确。另外从文中一些动词的选用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功力。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在动静搭配上,作者也是煞费苦心的。无论景与景、人与景、人与人,作者都注意以一动辅以一静,静极生动,动极生静,相辅相成,相映成趣。“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是静穆的,但两峰之间却泻出了潺潺的酿泉;阴翳的林木是幽寂的,但禽鸟却“鸣声上下”;醉翁亭四周是寂静的,但道上却见“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至于描写人物,则是动中有静,在往来不绝的游人中,在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的众宾之间,太守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这种动静相生相成之法,使画面既充满生机又不显得纷扰和杂乱,从而再一次显出作者在构图上的精妙。
2.精巧的结构
本文结构上的精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用“乐”作为主线贯穿全篇,集中抒发作者被贬之后恬然自乐的旷达情怀。
“水落石出”等句,动词都显得异常简洁和形象。峰和路都是静物,但作者用“回”和“转”使它们活动起来,很形象地表现了泉流傍着山径的曲折蜿蜒之状;“翼”本是个名词,作者却使它动化,把醉翁亭居高临下的飞动之势表现得栩栩如生。
本文不但实词用得很形象很准确,就是虚词的运用也很有独创性。如“也”字,本文一共用了二十一个,而且是连续地用在句子的结尾,结果不但没有平板累赘之感,反倒显得很活泼,增加了文章的抒情韵味;同时每个“也”字就是一层意思,这样使层次显得极为分明。
最后要提及的是语言上的节奏感。它吸收了我国骈体文学的对称美,又避免了这种文体的板重凝滞之弊,显得婉转流畅又铿锵悦耳。在句法上交错地采用对句,有的单句成对,如“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有的双句成对,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有的三句成对,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对“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种对称的句式之间,又间或杂以散句单行,这样读起来抑扬顿挫,忽起忽落,把我国文字的形式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望满意
- 康康map
-
醉翁亭记
--------------------------------------------------------------------------------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醉翁亭记》里的“环滁皆山也一直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 侠客
-
欧阳修是我国的散文家和诗人
- 可品
-
http://www.sudongpo.com.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88
- 阿啵呲嘚
-
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