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境漫步
-
导读: 中药专区,为您详细介绍、图片等,要更多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 简介
- 地榆图片
- 地榆的与
- 地榆的药用附方
- 地榆的配伍应用
- 地榆医书记载
地榆简介
地榆,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地榆,本品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粗糙,有纵纹。质硬,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绵地榆,本品呈长圆柱形,稍弯曲,着生于短粗的根茎上;表面红棕色或棕紫色,有细纵纹。质坚韧,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皮部有多数黄白色或黄棕色绵状纤维。气微,味微苦涩。
地榆图片
地榆的与
1、清热解毒
地榆性寒,具有清火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
2、凉血止痛
治疗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3、消肿敛疮
用于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4、止血
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各种出血。
5、治烧烫伤
治疗各种烧伤,烧伤感染,红肿等。
【药名】地榆
【别名】花椒地榆、酸赭、西地榆、黄瓜香、豚榆系、白地榆、水槟榔、鼠尾地榆、地芽、红地榆、野升麻、马连鞍、水橄榄根、线形地榆、蕨苗参、巖地芨、血箭草、山枣参。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
【性味】苦、酸、涩,微寒。
【归经】归肝、大肠经。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炮制方法】
1、地榆: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
2、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锅内炒至外表变为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出血或有淤者慎用。对用大面积烧烫伤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地榆的药用附方
1、治便血: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末五钱,水二盏,入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2、治急性菌痢:水橄榄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儿童减半。(《全展选编·传染》)
3、治血痢不止: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地榆汤)
4、治久病肠风,痛痒不止;地榆五钱,苍术一两。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机要》)
5、治烧烫伤: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调成50%软膏,涂于创面,每日数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6、治湿疹:地榆面、锻石膏面各二十两,枯矾-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三地榆面十五两,密陀僧三十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全展选编·皮肤科》)
7、治原发性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参各一两,或加怀牛膝一两,水煎服,连服二月。(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8、治红白痢,禁口痢:白地榆二钱,炒乌梅五枚,山查一钱。水煎服。红痢红糖为引,白痢白糖为引。(《滇南本草》)
9、治面疮赤肿焮痛:地榆八两(细锉),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适寒温洗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10、治蛇毒:地榆根,捣绞取汁饮,兼以渍疮。(《补缺肘后方》)
地榆的配伍应用
1、配苍术:燥湿泻火,凉血止血,主治脾经湿热,痢疾下血。
2、配槐角:凉血止血。
3、配茜草:凉血止血,治便血等下焦湿热所致的出血。
4、配乌梅:凉血涩肠。
5、配黄柏:凉血燥湿。
6、配金银花:凉血止血效更强。
虚寒性出血症禁服地榆,血虚有瘀者慎服。恶麦门冬;痈疮久病无火,并阳衰血证,并禁用之。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
地榆医书记载
1、《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2、《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3、《本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4、《本草正》:清火明日。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
5、《别录》: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6、《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7、《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8、《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9、《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
10、《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
11、《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
12、《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以上就是一些地榆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养生之道网频道。
【地榆的与作用】、【地榆的药用价值】、【】、【】、【地榆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