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ieVinne
-
作为一个把《三国演义》翻来覆去看了几十遍的人,属性也是罗贯中的超级粉丝,谈谈对《三国演义》的看法。
小说分俩种。一种是写实艺术的小说,一种是美化艺术的小说。《三国演义》属于第二种。如果从小说反映现实世界风貌的角度来看,水浒和红楼,都是世情小说。而《三国演义》这方面的功能则非常有限。因为,《三国演义》的路子,是一种美化、包装的路子。
《三国演义》几百年来能这么流行,主要是因为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个 《三国演义》是一部“草根励志小说”。
一个摆摊卖草鞋的,一个推车卖豆腐的,一个坐地杀猪的,再加上一个埋头种地的,合伙干出了惊人的伟业,实现了从摊贩到皇帝
从通缉犯到将军,从农夫到丞相的草根发家史。当然,深究起历史来,不是这么回事,但是书里就是这么设定的。而且,这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设定。这么一来,就成了标准的“草根励志小说”了。跟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成功学范例教材”也差不离了。
第二个 《三国演义》是一部写得非常帅气的“英雄装逼小说”。
这书写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写“装逼”写得好。装逼装得好了,那就是一种完美的风度,满足了观众对英雄风度的所有幻想。
曹操不要脸地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么个不要脸的话都能说得理所当然,义正词严,气宇轩昂,霸气冲天。把个负分枭雄还写得这么有风度,大作家手笔,不服不行。
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擒孟获,摆空城,何等潇洒,更是何等风度翩翩。
关二哥温酒斩华雄,万军阵中诛颜良
杀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捉放曹,山顶上手扶长髯,看下面水淹七军,哪一场重头戏不是睥睨天下、风度十足。就是最后败走麦城,也是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美感。面对孙权的招降,还能儒将一样文绉绉的说出“玉可碎不可毁其白,竹可焚不可毁其节”,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最后的完美一笔。
反正就是完成了读者和观众对英雄风度的所有幻想。
第三个 《三国演义》是一部十分成功的主旋律小说。
这本书宣扬了“忠孝仁义”这些中国封建时代主旋律价值观,强烈的歌颂了“为主君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罗贯中的天才之笔又把这种宣传,写得十分的高大上(反面教材就是清朝俞万春续写水浒的《荡寇志》,虽然也宣传了封建礼教价值观,但写作水准在这方面比较低下,看起来十二万分的奴才气)。既然罗贯中写得这么好,那自然十分的讨统治者的喜欢了,于是自然大加鼓励,鼓吹。实际上,这本书几百年来,也是作为一本统治阶级的对广大群众的民间“洗脑书”来利用的。
第四个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人自己的“圣经”。
中国人无宗教,不崇拜什么神仙,什么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太上老君,这些封建文化里的神仙,都不是中国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中国人最崇敬的是历史上那些在政治上做出了惊人伟业的英雄AND枭雄。曹操
关羽 诸葛亮 就代表了三种中国人的成功模式。在中国人心中,这三个人才是某种意义上的“神”,指引了人生道路的成功方向,成为三盏指路的明灯。
你认为成功人士必得心狠手辣,不然难以成功。于是你想做个不择手段的坏人,曹操就是你的偶像。
你想做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型德才兼备的人才,诸葛亮就是你的楷模。
你想做个重感情和干事业俩不误的人,关二哥就是你的榜样。
正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样的圣经属性,所以每一部三国影视出来,都会遭到巨大非议。而刘关张 诸葛 曹操的形象,更是如神祗般不可动摇。甄子丹演个青年时期的关羽,没留长胡子,基本上全国的观众都不答应。虽然那部电影拍得水准的确一般。
实际上,虽然史载关羽是长胡子,但关羽离开曹操那阵子还是青壮年,没蓄长胡子也说得过去。
而且从生活情理上推敲,青壮年的关羽还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主,留个长胡子反而碍手碍脚很不方便。长胡子应该是后来年纪大了,进化成了方面军总司令,在指挥所里比划地图就完了的事情。
说远了,拽回来。反正,就因为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中国人的英雄圣经。所以每一部三国影视,在情节上与三国演义发生了背离,都会遭到观众大规模的口诛笔伐,而不顾这种情节修改,某些地方在逻辑、艺术表现上,实际上比原著更高明。原著超级牛逼,但后世文艺工作者在某个原著做得不好的点上,超过原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好莱坞的一个名编剧,曾经吐槽一部讲摩西的电影,说电影最后,敌人的追兵赶到,主人公领导者摩西居然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拯救了奔逃的犹太人,而是靠什么上帝突然下凡来打跑了敌人。是哪个傻逼编导编的狗屁情节,毫无意义!后来想起来这就是圣经旧约里的原著情节,于是编剧也没话说了。
(完)
【后记】
第一个:我为什么说《三国演义》是一本没有什么“深度”的书。
之前我曾经说过《三国演义》没有深度,引来一堆砖头。但今天我还是要说:三国演义还是一本没有“深度”的书,反映现实的功能是非常有限的。
换句话说,写实的功能,是极其有限的。
前面的涯友提出了很多对于演义里“诸葛亮为什么安排关羽华容道捉放曹” “刘备为什么宴会上不肯杀刘璋” “庞统为什么坚持前往落凤坡”等等名段的见解,剖析了背后深沉的博弈背景。
以此证明,三国演义不是一部浅薄的书。
但实际上,即便是有这些东西,三国演义依然是一本缺乏“深度”的书。
因为这些东西,并没有多么深沉,复杂,难以捉摸。因为这些东西,在听过了《易中天品三国》的讲坛,看过了《新三国》的电视剧,初步接触了阴谋论、腹黑学这俩大概念,便可以比较容易的思考 得出这种东西。
甚至都不需要什么思考。
比如“诸葛亮为什么安排关羽在华容道捉放曹”,这个在电视剧《新三国》里,就已经给出了相关的解释。
(至于新三国这部电视剧,拍得好还是不好,那就是另当别论的事情了)。
这些观点,随便发在哪里,都不会引发任何惊奇。因为这是大家都能想得出来的东东。
第二个:我为什么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没有“写实”价值的书。
通篇《三国演义》看下来,刨开那些历史大势,这本书是没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的。它唯一切合时代特征的,是人名、地名、还有那些历史大事件的命名。
随便摘取一段三国演义的文字,把人名地名改一下,暂且代之“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把历史大事件的命名给暂时屏蔽了,官渡之战咱暂时改名为“某地之战”。
你还会感觉到——这是一个东汉末年发生的故事吗?
不能。
这本书介绍过当时人的服饰吗,介绍过当时人的风俗吗,介绍过当时老百姓的食物吗?简单的说,他介绍过当时的人们穿的啥,吃的啥,用的啥吗?
没有。
刘关张出场的时候,几句外貌描写,就过去了。只字未提刘关张穿的啥,戴的啥,腰带是什么牌子的,啥都没提。
说不好听点,三国演义里的情节文字,刨开人名、地名、历史大事件的命名,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写得太空泛了,没几句落在实处的。
你把写赵云的单骑血战长坂坡的文字,改成一身素衣,身骑白马的唐将薛仁贵,在高句丽的战阵中左冲右杀,那真是一点难度都没有。
你把刘关张开场见面的文字,稍加改动,然后改写成本朝太祖、周相、 朱帅三个底层青年人初次相识的演义性质的文字,为了共同的救国理想,三个人走到了一起共商大计,最后义无反顾投身到了革命事业里,都没多大问题。
再说搞笑点,你就是胡诌成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三个底层混混,某天在一个小镇子里遇上了,结拜成兄弟,然后一起带着几十个小弟到上海滩去闯事业,改写起来都没多大问题。
我们再看看水浒里,大家喜闻乐见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出场介绍。
“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
水浒传里的人物一出场,戴什么头盔,披什么铠甲,穿什么靴子,都会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水浒的文字,就是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的,纪录了特定时代的生活风貌,风土人情。当然,整本书里,肯定会有穿越。但总的来说,不脱宋元明三代这个中世纪的历史范围内。水浒的故事,肯定只能发生在那个时间段内。而不会像三国演义一样,穿越中国二十五史的大部分朝代,都没多大问题。
水浒里描写生活,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质感,读者几乎能感觉到,主角们就活生生的站在自己面前,站在一幅生活化景象的图画里。景阳冈的酒家挑出一杆“三碗不过岗”的大旗,武二郎一赌气喝了十八碗,这才发生了打死老虎的事情(要是没这杆旗武松未必喝上十八碗,武松不喝上十八碗未必趁着酒劲上山,武松不上山老虎就不会被打死)。这种完全根据生活里的逻辑和情理出发,编织出来的生活故事,自然充满了一种触手可及的生活质感。这是《三国演义》空泛的文字所不具备的。
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最喜看《水浒传》。原因无他,看起来最像晚八点黄金档的“生活剧”(虽说红楼也是生活剧,但他们不爱看),只是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古代罢了。
第三个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究竟伟大在什么地方?(上)
我前面说过,艺术分俩种,一种是“写实”的艺术,一种是美化包装的艺术。
换句话说,对照“写实”来讲,就是一种“写意”的艺术。
三国演义就是典型的“写意”艺术。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把三国跟水浒都比作电影。
三国演义就是典型的商业片路子。而水浒走的是半文艺半商业的路子。
从某种性质来看,水浒有点像《教父》,虽然题材不可避免的是商业题材,观众就乐意瞅黑社会杀来杀去的,但是尽最大程度地反映了黑社会运行的真实面貌。当然一个是中世纪黑社会,一个是现代黑社会。
看水浒小说OR教父电影,你绝对不会产生——嗷,主角在某个场面里,表现真是帅呆了,酷毙了。他们的表现都平平常常的。林教头在水浒传原书里干掉了陆谦他们几个的文字,描写帅吗?一点都不帅。林教头在书里的任何一场战斗都不帅。教父的小儿子从厕所里取出手枪,出来枪杀了一名警察,那个电影镜头动作帅吗,一点也不帅。
三国演义某个角度上就有点像《英雄本色》(注意:我说的是某个角度),怎么让主角尽最大程度的耍帅就怎么来。小马哥双枪在包间里大杀四方,血浆飞溅,帅得无与伦比,帅得一逼啊。
关羽温酒斩华雄,帅吗?超帅。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帅吗?超帅。诸葛亮舌战群儒,帅吗?超帅。诸葛亮草船借箭,帅吗?超帅。诸葛亮摆空城计,帅吗?还是超帅。死诸葛吓走活司马,帅吗?死了还那么帅。
上面这几个例子,一查历史,他娘地全都是假的。
第三个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究竟伟大在什么地方(下)。
每个民族都会有历史英雄的崇拜情结。那么,英雄的形象,当然是越熠熠生辉,闪闪发光越好,越牛逼越好。
三国演义的伟大,就在于把几个主角写得“超帅”,把主角们的斗智斗勇写到了一个极致——满足了国人对中国古代英雄的终极想象。
往大了吹,说加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都有。
所以吴宇森说了 我拍取材于三国演义的赤壁,就是为了让老外感受一下古代中国人的智慧。
关羽的俩场决斗,温酒斩华雄,万军斩颜良,都写得跟西部片里的牛仔决斗一样。先拈个段子,然后开始造气氛,煽动情绪。气氛造起来了,情绪也煽动起来了,高手上场,一招而决。
想象一下:酒馆外面噼里啪啦一阵枪响,惊天动地。酒客们吓得面如土色,谁也不知道外面怎么样了。抬头一看高手已经回来了,举起柜台上冰镇的啤酒就开始喝,酒里的冰块还没有被炎热的天气融化呢。
诸葛亮舌战群儒,像不像置身于国际大专辩论赛里,某选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对方辩手全干趴下了?
用刘备宁死不降的话来刺激孙权联刘抗曹,又用曹操下江南是为了掳走小乔来刺激周瑜,像不像法庭片里的主角律师,抓住了对方的心理漏洞成功一击,逼出对方真实的心理状态,口不择言自动认罪,从而一举击溃对手?
如果再说草船借箭呢,蒋干盗书,空城计,七擒孟获,木牛流马,上方谷, 遗书斩魏延……等等各种名段, 是不是更了不起了?
这些情节,跟现在好莱坞各种各样的斗智电影,有什么区别?
要是我跟你说,这些高智商故事,都是六百年前的中国人编的,对比一下那时候欧洲人编的那些英雄题材的玩意,你是不是隐然感觉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了?
实际上就是拿现代的好莱坞史诗电影里的情节来说,你都会发现即便是经过亿万文艺作品洗礼熏陶过的现代编剧作者,他们在今天编撰出来的那些古代英雄斗智斗勇的情节桥段,依然没有达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的高度。
你可以想一下《角斗士》,想一下《特洛伊》,想一下《斯巴达克斯》,想一下《权力的游戏》……
如果三国演义摘去“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万军斩颜良”“五关斩六将”……这些历史上基本子虚乌有的段子,或者说有是有,但是很简略,被罗贯中大加渲染,吹得神乎其神。
这本书就真没多大意思了。刨开这些历史上子虚乌有的精彩桥段,这本书比起水浒来的,粗疏空泛的文字(我前面已经证明过了)。那就完全掉到了三流小说的水平(中国各朝各代的演义体小说多的是,水平基本都很渣)。如果去掉了这些装逼耍帅的段子,剩下来的情节故事,还能看吗?
买一本三国演义,然后把这些段子的纸页都给撕了,剩下来的内容,还值得看不?
还有谁会对这本三流小说里权力斗争,感兴趣吗?
就好像谁会对《明史演义》 《清史演义》,这俩本三流小说里的权力斗争感兴趣?
那还真不如去看三国志了。
第四个 罗贯中原本和毛宗岗改本谁水平更高?
真正的罗贯中原本已经找不到了。现存最早的是明朝的嘉靖本,最接近罗贯中的原本。我们这里就权当“罗本”,和“毛本”相区别。
现在毛本风行于世,嘉靖本的偶尔出版,也是针对三国发烧友或者专家学者教授的,绝不是面向大众的。以前实体书店里,嘉靖本很难买到。
但现在有了网购,买嘉靖本也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文字工作者里,也是术业有专攻。有些人擅长原创,有些人擅长修改。所以好莱坞的编剧流水线作业,某人写好了一个剧本,被选中以后,会由剧本医生来修改编辑。比如说原创者的台词未必写得好,编辑者会给他修上更好的台词。
罗贯中属于前者,擅长原创,毛宗岗属于后者,擅长修改。
毛本和罗本谁的水平更高。这里举例说明一下。
罗本的“曹操之死”——
操召前将军曹洪、侍中陈群、中大夫贾诩、主簿司马懿心腹四人,至卧榻前,嘱以后事。操曰:“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矣,群凶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川刘备,未曾收复。孤今病危,必然难逃,今以大事嘱汝四人。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四子中,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曹植,却又为人虚华,少于诚实,嗜酒放肆,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才智兼全,可任大事。汝等宜辅佐之,各怀忠义之心,以图悠久之计,勿得怠慢。”言讫,长叹一声,泪如雨下,气绝而亡。
毛本——
(毛本的曹操之死有俩段,上段跟罗本基本相同,下段是毛宗岗自行编辑添加的。)
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且嘱曰:“吾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又命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伎奏乐上食。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
上面的段子,毛本更好,罗本次之。罗本止于交代情节,叙述一下曹操之死就完了,再交代一下以后由曹丕上位。
毛本则不止于交代情节,还完成了对曹操性格的最后的文学塑造,为曹操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毛本的曹操之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让人油然而生惆怅和不忍之意。
毛本添加的东西也是历史的真实,无杜撰。曹老大平生奸伪,死见真性。
再看关羽之死,罗本和毛本各自写的赞美诗。对诗歌没兴趣的可以绕过去不看,单看后面结论就行了。
罗本——
第一首
壮哉熊虎将,赳赳汉云长。功绩过韩、耿,声名重马、张。
恩酬曹孟德,死报汉中王。大义参天地,英风播四方。
第二首
少年为客离蒲东,济困扶危立大功。赳赳汉朝熊虎将,巍巍当世美髯公。
时来官渡惊曹操,数尽临沮遇马忠。大义古今谁可及?令人哀怨泪痕红!
毛本——
第一首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第二首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
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很明显,毛本的水平更高。罗本第一句“赳赳熊虎将”,写得什么玩意?
罗贯中的打油诗也写得非常没水平,而且也看不出“扛着红旗反红旗”,嘴上忠义,心里意思是反话的意思。
回到总体来看,毛本的文字在延续了罗本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基调上,更加的雅洁流畅,更有韵律和节奏感,删除了罗本很多冗长没有意义的文字。在人物塑造上,毛本并没有伤筋动骨的改动,基本保持了角色的原貌。
毛本现在的风行于世,用一句永远时髦的老话来说,那就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第五个 罗贯中在道具选择上的写作功力。
兵器,是演义小说里主角的重要道具。冷兵器时代,中国的兵器有几十种。到底给刘关张选择什么样的武器做道具好呢?
是个作者都会写,君主角色,自然是用剑。专门有个名词就叫“三尺帝王剑”。
剑有君主的寓意。
罗贯中给刘备选择的武器道具,则是双股剑。
或者叫双手剑。
双手剑则不光寓意了刘备是君主,还暗示了刘备俩只手都不闲着,性格上不左不右,不偏不袒,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理想君主的意思。
这就是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
一般人下棋,只能想到下面俩步。而高手,则能想到七八步以外了。
张飞的丈八蛇矛也是如此。俗话说“一寸强,一寸长”,都长到一丈八了,算起来也有四米多长了——张三这都强到啥样了?
为什么又不是长矛,而是蛇矛?因为蛇有凶悍的意思。再加上蛇矛的刃弯弯曲曲,细长逼仄,体现了张飞粗中有细,乍看一条肠子通到底,实际上肚子里还是有很多弯弯绕绕的。
关羽的武器为什么是青龙偃月刀?
刀是一种平民武器,点出关二是平民英雄,又具有”一刀俩段“干脆利落的特点,上来就是一招“刀劈华山”,倍有气势。
青龙刀做工又特别精致,又带出了关羽“新贵族”的特质(关羽成为一方军区司令,实现人生巅峰)。
“龙”就不必说了,主人公的“物化”,关羽要是拿把杀“猪”刀水果刀,身份马上就下去了。
刀有八十二斤重,意思自然是关羽乃重量级人物。
不过给关羽配青龙刀倒不是罗贯中的创意,而是罗贯中之前几百年民间艺人的一致的不断加持的艺术选择了。
综上,这不是一般的作者能达到的写作功力。
同样走英雄装逼路线的隋唐演义,作者的写作功力也就是 为了表现程咬金的生猛和简单直接,所以就给了他一柄开山大斧。到这种简单程度,就完了。
我说过,后世的演义体小说,武将也操起了青龙刀跟丈八长矛,那多半就是一种不加思索 沿用前辈成果的作法了。
(我要是写古代军旅小说,笔下也会有武将扛青龙偃月刀跟丈八蛇矛,但那就不是我的发明创造,而纯粹是对罗贯中的拿来主义了。)
而且,这些武将,给人的感觉,总有一种山寨版关羽和张飞的嫌疑。
第六个 三国演义是不是一部主旋律小说?
四大名著里 水浒西游红楼,都享受过“禁书”的待遇。
只有三国演义,从没听说过哪朝哪代禁过?历来都是统治者高度鼓励的民间读物。
自觉宣传忠孝仁义封建主义价值观,真比明清官方宣传的“八荣八耻”强多了。不鼓励这种自发的好书,鼓励谁?
三国演义对大人物主人公“高大全加小毛病”的性格塑造模式,也成为了后来主旋律读物的翻版。的红色影视剧,基本照搬了这个模式。
刘关张都是正面角色,高大全的同时,但都有小毛病,刘备面目慈祥,和蔼可亲,就是感情过分丰富(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关羽傲慢,张飞暴躁。
看看的红色经典影视,早期的太祖面目慈祥,和蔼可亲,典型的按刘备模式摁出来的。直到近来的红色影视,才添了若干王霸之气(正在缓慢的由刘备向正面意义上的曹操转型)
周相谨慎,朱总老实,彭总暴躁,林彪傲慢……是个人都可以贴个简而化之的标签。总而言之,他们跟刘备集团一样,都是年轻时候就身怀着救国救民的大志,义无反顾投身革命事业的大好人,虽然各自都有点小毛病,但是不伤大雅嘛。
第七个 演义名段“煮酒论英雄”的牛逼之处。
天涯历史文学版块就叫“煮酒论史”,是对“煮酒论英雄”这个名词的化用。
为什么一定要“煮酒”论英雄,不是“煮饭”论英雄。不是“泡妞”论英雄?
这当然得归功于罗贯中。 还是这位罗大吹,把本来正史上的仅存的俩句话,写得有声有色,神乎其神。
现摘抄一下三国志里的史料原话——
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没了,就这俩句。
除了交代是吃饭时候说的这事,其他啥也看不出来。所谓“青梅煮酒论英雄”,青梅在哪,煮酒又在哪里?
在什么地方吃的,也看不出来。
再看看罗大吹是怎么把这俩行字严重注水,吹成千古名段的。
这一段我到现在都可以背诵出来。因为写得实在太好了。
原文摘录——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 阿啵呲嘚
-
应该不是,个人认为应该是《论语》。
《论语》历史更加悠久,流传时间长。阅读的人更多。
如果只算现代人的话,也一定不是《三国演义》。因为多数知道三国的人都不是看书得来的。伪三国迷看电视,真三国迷看《三国志》,不管怎么说看《三国演义》的都不是最多的。
望采纳,谢谢!!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无人统计,无法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