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论外几
-
1.范仲淹
2.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3.辛弃疾: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4.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曰,家祭毋忘告乃翁
5.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唐]刘禹锡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7.[元]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孔子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刚刚摆脱了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各国诸侯以及官僚臣吏们,为了满足各自的私欲,拼命扩张土地,捞取财富,榨取人民的血汗,以至于根本不讲修养自己的人生规律,只讲现实,只讲财富。而所学的知识也是只供自己的需求而不管别人,明知道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能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为方式而不寻求,只顾自己的利益,自己欲望的达到,而不管别人的利益、死活。这样的人越多,社会风气就会越衰败;而社会风气越衰败,国家、民族也就越成问题了。这就是孔子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孔子为什么要忧虑呢?他完全可以不忧虑而可以只顾自己的功名地位财富呀?我们知道,人的生存必须要在有人群的社会中,一个人是无法孤独一人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而在这个有人群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就很重要。处理好这些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也就是每个人所必须要做到的。若是我们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全大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也就会分崩离析,最后会形成你争我夺、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的局面而导致人类的灭亡。所以孔子之提倡“仁、义、礼、智、信”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有着崇高的目的的,是为着人类幸福生活而倡导的。这也是孔子“好古”继承周礼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9.朱德
《顺庆府中学堂留别》和《赠诸友》两首诗分别作于1906年和1909年,反映了朱德在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前就忧国忧民,并立下投笔从戎以求拯救国家的宏伟志愿。1906年底朱德离开顺庆府中学堂时,写下《顺庆府中学堂留别》一诗赠戴与龄,抒发自己的雄心和豪情:“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 1909年初春,他决定到正在办新军的云南去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行前,他撰写《赠诸友》一诗,表明自己已立下投笔从戎以求拯救国家的宏伟志愿:“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10.马寅初:忧国忧民的经济学家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致使币值极不稳定。于是,马寅初提出了稳定币值的经济理论,即货币发行应以维持货币流通规律为限。为了稳定币值,他认为国民政府应采取收缩法币、不滥发纸币以及对发国难财收取重税等措施。尽管他的这些主见和主张受到了国统区人民的拥护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但并不能真正解决战时经济条件下国民政府的财经问题。
马寅初指出,靠发行纸币来解决中国的财政问题,必将造成严重后果。其元气之断丧与恢复之困难,比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尤为严重。同时,政府若靠发行纸币的方法吸收民间资本,贫民的损失较富人为重,实在太不公平。
1940年7月10日,马寅初分别写成《提议对发国难财者开办临时财产税以充战后之复兴经费》、《对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为我国财政与金融唯一出路》两篇文章,在国民党立法院主办的一个名叫《时事类编》的刊物的特刊第54、57两期上发表,还四处发表演讲,并于1940年10月,在香港《工商日报》发表《西南经济建设与继续抗战的先决条件》一文,主张对发国难财者征收“资本税”。
马寅初的主张、提案、演讲和文章,犹如一把锋利的尖刀,直刺四大家族的心脏。全国进步人士和爱国群众,对马寅初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心里话,无不拍手称快,而国民党上层却对马寅初恨之入骨。他们派特务到处查禁马寅初的文章,还不惜工本,竟以每本4元光洋的高价收缴。马寅初说:“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我就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1939年,周恩来在与马寅初的一次会见中,对马寅初的爱国行为作出了高度评价:“我们不仅认为你的主张是正确的,而且非常敬重先生的为人和斗争精神,今后我们还将准备支持先生的抗日爱国行动!”
11、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12、抗清义士夏完淳,十七岁血洒刑场。他在狱中书赠难友诗中的名句“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毫无疑问是对气节的升华。气节的升华极为严峻,一般要通过生死考验来进行最后提纯。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在历史上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邪恶、忠诚与奸佞的矛盾冲突中,永远是鉴别光荣与耻辱、勇士与懦夫、英雄与叛逆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勿庸讳言,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的气节难免醇疵粘连(譬如他们身上同时留有“爱国”与“忠君”、慷慨就义与民族仇恨的印记等),但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剥离,去芜存菁,就应该承认他们表现出的气节还是瑕不掩瑜的。下面再举几例,权作注解。
13、苏武牧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生动故事之一。西汉前期,与汉交恶多年的匈奴族且侯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以示和好。汉武帝遂派中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当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时,匈奴祸起萧墙:缑王乘单于出猎之机,密谋杀害重臣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附汉,结果事败。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单于命卫律刑讯苏武一行。苏武担心属下贪生怕死,愧对家国,便慷慨陈词,激励众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禄诱降。苏武对卫律变节求荣的行径痛加斥责:“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报。单于下令押送苏武去北海牧羊,佯称待公羊产下羔羊就放他南归,妄图迫其俯首就范。苏武身在异乡,但心向汉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不辱使命的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4、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代表人物周恩来。
15、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
16、林则徐,福建侯官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17、陶行知(1891~1946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活动家。他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 也是他高尚品质的真实写明。
18、蔡元培(1863~194O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他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为资产 阶级新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传播马列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新 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促进了当时新思潮的发展。培植了大量革命青年,他的教育思想 与教育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0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 小n
-
多给些分哦.
1.范仲淹
2.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3.辛弃疾: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4.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曰,家祭毋忘告乃翁
5.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唐]刘禹锡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7.[元]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孔子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刚刚摆脱了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各国诸侯以及官僚臣吏们,为了满足各自的私欲,拼命扩张土地,捞取财富,榨取人民的血汗,以至于根本不讲修养自己的人生规律,只讲现实,只讲财富。而所学的知识也是只供自己的需求而不管别人,明知道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能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为方式而不寻求,只顾自己的利益,自己欲望的达到,而不管别人的利益、死活。这样的人越多,社会风气就会越衰败;而社会风气越衰败,国家、民族也就越成问题了。这就是孔子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孔子为什么要忧虑呢?他完全可以不忧虑而可以只顾自己的功名地位财富呀?我们知道,人的生存必须要在有人群的社会中,一个人是无法孤独一人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而在这个有人群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就很重要。处理好这些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也就是每个人所必须要做到的。若是我们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全大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也就会分崩离析,最后会形成你争我夺、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的局面而导致人类的灭亡。所以孔子之提倡“仁、义、礼、智、信”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有着崇高的目的的,是为着人类幸福生活而倡导的。这也是孔子“好古”继承周礼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9.朱德
《顺庆府中学堂留别》和《赠诸友》两首诗分别作于1906年和1909年,反映了朱德在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前就忧国忧民,并立下投笔从戎以求拯救国家的宏伟志愿。1906年底朱德离开顺庆府中学堂时,写下《顺庆府中学堂留别》一诗赠戴与龄,抒发自己的雄心和豪情:“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 1909年初春,他决定到正在办新军的云南去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行前,他撰写《赠诸友》一诗,表明自己已立下投笔从戎以求拯救国家的宏伟志愿:“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10.马寅初:忧国忧民的经济学家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致使币值极不稳定。于是,马寅初提出了稳定币值的经济理论,即货币发行应以维持货币流通规律为限。为了稳定币值,他认为国民政府应采取收缩法币、不滥发纸币以及对发国难财收取重税等措施。尽管他的这些主见和主张受到了国统区人民的拥护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但并不能真正解决战时经济条件下国民政府的财经问题。
马寅初指出,靠发行纸币来解决中国的财政问题,必将造成严重后果。其元气之断丧与恢复之困难,比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尤为严重。同时,政府若靠发行纸币的方法吸收民间资本,贫民的损失较富人为重,实在太不公平。
1940年7月10日,马寅初分别写成《提议对发国难财者开办临时财产税以充战后之复兴经费》、《对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为我国财政与金融唯一出路》两篇文章,在国民党立法院主办的一个名叫《时事类编》的刊物的特刊第54、57两期上发表,还四处发表演讲,并于1940年10月,在香港《工商日报》发表《西南经济建设与继续抗战的先决条件》一文,主张对发国难财者征收“资本税”。
马寅初的主张、提案、演讲和文章,犹如一把锋利的尖刀,直刺四大家族的心脏。全国进步人士和爱国群众,对马寅初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心里话,无不拍手称快,而国民党上层却对马寅初恨之入骨。他们派特务到处查禁马寅初的文章,还不惜工本,竟以每本4元光洋的高价收缴。马寅初说:“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我就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1939年,周恩来在与马寅初的一次会见中,对马寅初的爱国行为作出了高度评价:“我们不仅认为你的主张是正确的,而且非常敬重先生的为人和斗争精神,今后我们还将准备支持先生的抗日爱国行动!”
11、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12、抗清义士夏完淳,十七岁血洒刑场。他在狱中书赠难友诗中的名句“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毫无疑问是对气节的升华。气节的升华极为严峻,一般要通过生死考验来进行最后提纯。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在历史上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邪恶、忠诚与奸佞的矛盾冲突中,永远是鉴别光荣与耻辱、勇士与懦夫、英雄与叛逆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勿庸讳言,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的气节难免醇疵粘连(譬如他们身上同时留有“爱国”与“忠君”、慷慨就义与民族仇恨的印记等),但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剥离,去芜存菁,就应该承认他们表现出的气节还是瑕不掩瑜的。下面再举几例,权作注解。
13、苏武牧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生动故事之一。西汉前期,与汉交恶多年的匈奴族且侯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以示和好。汉武帝遂派中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当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时,匈奴祸起萧墙:缑王乘单于出猎之机,密谋杀害重臣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附汉,结果事败。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单于命卫律刑讯苏武一行。苏武担心属下贪生怕死,愧对家国,便慷慨陈词,激励众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禄诱降。苏武对卫律变节求荣的行径痛加斥责:“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报。单于下令押送苏武去北海牧羊,佯称待公羊产下羔羊就放他南归,妄图迫其俯首就范。苏武身在异乡,但心向汉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不辱使命的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4、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代表人物周恩来。
15、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
16、林则徐,福建侯官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17、陶行知(1891~1946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活动家。他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 也是他高尚品质的真实写明。
18、蔡元培(1863~194O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他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为资产 阶级新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传播马列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新 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促进了当时新思潮的发展。培植了大量革命青年,他的教育思想 与教育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0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 tt白
-
杜甫,陆游,文天祥,孟子,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