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ven
-
中药的煎煮很讲究,并不是吧水煮开就可以了,有些药要先煎,有些药要后下,有些药要溶服,不同的药物,煎煮方法不尽相同。那么,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服用中药的讲究1:煎药前要浸泡
在煎药前要用凉水浸泡中药30-60分钟,煎第一遍时,水量以浸过药物3-4厘米为宜;煎第二遍时,水量可适当减少,但液面仍以超过药物表面为宜。质地松软的药物加水可多些,质地坚实的药物要少加些水。对于需要煎熬较长时间的滋补药,还应适当多加些水。药煎好后,头煎药与二煎药混在一起,药液应保持在200-300毫升左右为宜。
服用中药的讲究2:煎中药时最好用砂锅、砂罐
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受热均匀,保温性好。其次,可选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煎药最忌使用铝、铁、铜等金属器皿,因为金属元素容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带来毒副作用。
服用中药的讲究3:勿用开水泡药
植物性中药的有效成分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如果把开水倒人药中,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等会产生凝固现象,细胞不易破裂,即使破裂了,有效成分也会留在凝结的固体中,不易释放出来,从而影响药效。而用凉水煎中药时,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细胞会慢慢膨胀、破裂,有利药效释出。
服用中药的讲究4:煎药讲火候
煎中药的过程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均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此后如再持续不断地煎熬,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析出溶解,反而会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断蒸发而减少,导致药效降低。因此,煎药必须掌握恰当的火候,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与治疗需要,采用武火急煎或文火缓煎。
1、发汗解表药:此类药物大多数为花、叶、全草等,其性轻扬发散,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煎药时间要短。头煎,沸后15分钟左右;二煎,沸后10分钟左右。
2、滋补调理药:此类药物大多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故煎药时间要长。头煎,沸后30-60分钟;二煎,沸后20-30分钟。
3、一般药物:头煎,沸后15。20分钟:二煎,沸后10—15分钟。
服用中药的讲究5:不要擅自改动药方
中医处方是根据不同的症候,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并根据各个药物的性味、配伍禁忌,选择合适药物组方的,而且方中的每一味药都起著特殊的治疗作用。如果在配药时某些药物有改动,会直接影响功效,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服用中药的讲究6:煎焦的中药弃之不用
中药煎焦后,它的有效成分遭到破坏,甚至完全丧失。例如清热药中的黄连、理气活血药中的延胡索、驱虫药中的槟榔等都含有生物碱,煎焦后,生物碱会被破坏而失去疗效;解毒药中的紫苏、荆芥、薄荷以及理气药中的橘皮等都含有挥发油,煎焦后,其有效成分将全部挥发,其发汗解毒以及理气作用也会随之消失;补益药中的党参、黄芪等含有糖、酶、氨基酸等成分,煎焦之后亦遭破坏,也就失去了补益作用。中药煎焦后如果继续服用,不仅不能治病,反而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中药煎焦后,干脆倒掉重抓。
服用中药的讲究7:汤药也会馊
中药中的淀粉、维生素、蛋白质、挥发油及各种酶、微量元素等成分,在煎煮时大部分留在药液中,如果存放过久,药液会因为空气、溼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而发馊、变质,但因为草药味苦,很难觉察,因此要特别警惕。
服用中药的讲究8:服药分时段
①饭前服的药:宜在饭前10-60分钟服用。滋补药或贵重药宜饭前服,以利充分发挥其作用。健胃药是利用药物的苦味 *** 舌头上的味觉神经,从而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故应在饭前lO分钟服用,而且不宜冲淡,更不要加入白糖、果汁等,以免降低药效。胃痛药在饭前半小时服,可直接中和胃酸,对胃黏膜起到保护作用,胃痛时可随时服用。另外,某些祛痰药口服后易 *** 胃黏膜,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呈现祛痰作用,需要饭前服,才有明显的作用。②饭后服的药:宜饭后15-30分钟服用。助消化药主要由消食导滞的药物组成,在饭后15分钟服用,可充分接触食物,发挥最大作用。对胃有 *** 性的药应在饭后服,这时胃内充满食物,可缓和药物对胃黏膜的 *** 。③睡前服的药:宜睡前15-20分钟服用。安神药需在临睡前30分钟服用,以帮助入睡。缓泻药在临睡前服,次日晨起即可排便。④空腹服的药:驱肠虫药需要在清晨空腹服,以使药物迅速入肠,从而保持较高浓度,达到杀虫目的。
服用中药的讲究9:中药不能甜蜜蜜
食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围,凡患有腹胀中满、溼热内阻、舌苔厚腻者不宜吃蔗糖。如在服用化溼理气的中药时加糖,反而会对疾病雪上加霜;如把糖掺入寒性中药中服用,由于糖属温性,则会降低中药的疗效。实际上,控制汤药口服时的温度,就可以减弱中药的苦味。汤药温度在36。2℃左右口服,其苦味就会大减。故服汤药时,最好待药液温度降至温吞无烫感时饮用,此时苦味最轻。
服用中药的讲究10:服中药时要择食
服药期间忌食一些对药效有妨碍和对病情不利的饮食。这些都是历代医方中总结出来的不合适配伍,在服药时可要多加小心。
服用中药的讲究11:掌握药物的温度
研究证实,正常人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舌根下的温度高于舌面的温度0。5℃:味觉器官,即味觉神经纤维大多分布于舌面。当中药汤的温度与舌表面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便会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其感觉最灵敏,如果此时喝汤药则味道最苦。而当汤药的温度高于38℃或低于35℃时,味觉神经的感觉不太灵敏,这时汤药的苦味就会相对减弱,不太苦口,有利于吞咽。因此,服中药时宜将汤药的温度降至37℃以下后再服用,这样你会觉得苦味明显减轻。一般来说,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那么,怎样才能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吃到不甚苦的中药呢?有一个方法可以试试,那就是喝30℃-35℃的中药。
服用中药的讲究12:适当新增调味品
在苦味药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可中和汤药的苦味,但对黄连、胆草之类的药物应尽量少加或不加调味品。因为糖可抑制某些清热解毒药的疗效,干扰人体对中药中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吸收,还可降低许多中药有效成分的药效。例如:苦味的健胃中药就是利用其本身的苦味来 *** 消化腺的分泌而达到健胃的目的,给这类汤药加糖后虽能减少其苦味,但却会降低其健胃的功效。有些汤药若有必要,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配伍甘草、大枣之类的中药进行调和,以降低苦味。若因为减少中药的苦味而冷服中药引起胃肠道反应,可用生姜擦舌头或热服生姜汤,胃肠道反应即可解除。
服用中药的讲究13:掌握服药的速度
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处最多,而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味道越苦。因此,药液***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或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以减少药汤与舌尖部的接触时间和在口中的停留时间;亦可用口径大的吸管服用中药,可将吸管放在舌根处,让药液直接进入咽喉。当然,年龄太小的孩子不宜使用这个方法,以免饮用时不慎呛咳。服完中药后,要及时喝些温开水,这样既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又可清除口腔中残留的苦味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