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柚不是西游
-
1、聚财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2、烧门神纸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
3、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4、洗福禄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过赶年,也叫“调年会”。
- 余辉
-
潮人移居海外,也把家乡时年八节的习俗带到居留地。春节和元宵是海外潮人最隆重庆祝的传统节日。
泰国的潮人众多,春节的气氛相当浓厚。无论是华人,还是泰人,都把春节视为重要的节日。虽然春节在泰国并不算是公假日,政府部门和银行都还照常上班。但许多公司,特别是华人所经营的公司、厂家和商店,都在春节期间放假,一般要到初四以后才正常上班。公司的老板们,在春节前,都会给员工派“红包”、发“压岁钱”。通常从腊月中旬开始,在曼谷的唐人街——耀华力、三聘和石龙军一带,过年的气氛就一天比一天浓。商人们争相推出各式各样的年货。许多商店,竭力把最热销的商品陈列在商店门口,甚至摆到马路边。写春联的、卖求神拜佛用品的摊位接二连三。除了附近的人们来这里筹办年货外,做批发的商人们也云集于此,购买货物,转卖到内地。平时都要塞车的道路,更几乎水泄不通。在曼谷的大大小小商店、商行里,到处张贴着“财源广进”、“招财进宝”、“生意兴隆”、“货如轮转”、“出入平安”等彩标;与春节有关的各类商品,都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春节前后,有些大商行,还在室外用霓虹灯装饰成中泰文的“新正如意”、“新年发财”字样,或在附近插上彩旗,在商行里播放着中国音乐,以烘托节日的气氛。大年初一,给长者拜年,亲戚互相拜年,这种传统在潮州人中间沿袭至今。
越南与中国一样过春节,庆祝活动相当隆重。每年春节,在越南城乡的潮州人都喜气洋洋,互相拜年,给老幼送“压岁钱”,在家中的厅堂里摆上“大吉”(潮州柑)和橄榄迎宾。元宵节一到,越南各地的潮人都举行盛大的文化盛会和演出神功戏,尤以胡志明市的潮籍乡亲的庆祝活动为盛。从正月十四至月底,胡志明市潮州义安会馆广场上遍插五色彩旗,荡漾着悠扬悦耳的潮乐,该市统一潮剧团和各潮乐团体,每晚都在这里演出庆元宵神功戏。不但吸引当地潮籍乡亲前来观看,越南南方的蓄臻、坚江、薄寮、芹苴、金瓯、朱笃等省的潮籍同乡,也赶来参加庆元宵活动。有的甚至寄宿于亲友家中,一住数日,直至庆元宵活动结束后才返回。农历正月十五日,各潮人古乐团体一清早就在广场上表演醒狮和舞龙等节目,然后绕各大街道游行,沿途各族民众夹道观赏,蔚为壮观。
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春节是公假日,过新年的气氛非常浓厚。特别是近年来新加坡宗乡总会大力提倡传统习俗,更加掀起了庆祝的热潮。节日前,新加坡的潮人和其他的华人家庭一样,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忙着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近年来,春联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中已逐渐简化。一些人家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的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谐音“春到”、“福到”。春节前一个月,有“中国城”之称的牛车水,就装扮得灯火通明,年货摊子摆满街头,购买年货的人潮也天天挤得水泄不通。春节前一个星期,新加坡河畔搭起巨大的当年生肖塑像,另外还有华人最爱的巨型财神爷。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本地的歌舞、戏曲、杂耍,以及华族的各种小吃均在此登场。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要准备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除夕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围炉吃团圆饭;午夜12时正迎春,接财神爷。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与其他华人一样,新加坡的潮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新加坡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大年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带上两颗或四颗“大吉”(潮州柑)走亲串戚,互相拜年祝贺。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除了送柑,长辈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也称为“灯节”,挂灯笼,闹花灯,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玩个通宵达旦。
新加坡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在马来西亚,潮人过春节吃团圆饭时,要有全鱼、猪手(即猪前脚,意为扒入),要有蒜、葱、发菜、生菜、莲藕(喻亲情相连)。除夕午夜围炉,烧香接财神,请财神入屋。大年初一,各家要有甜品、红枣、桂圆、百合,要吃素不杀生。长辈给小孩发红包,下辈给长辈请安。如果不小心打破瓷器,要顺口说“岁岁平安”、“花开落地”、“缶开嘴,大宝贵”之类吉祥的话。要备“大吉”(潮州柑),拜年时相互交换,以喻平安。要把扫帚和刀具藏起来直至初二为止。初二,回娘家拜年。初七,是阿妈生(潮人对祖母称“妈”,读Ma第四声)。初九,天公生,门口要挂甘蔗,喻节节高升。
有些海外潮人在继续按传统过春节的同时,也受到居留地习俗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带有当地色彩的新习惯。
泰国潮人春节期间互相见面,都会双手合十行礼,“新正如意”、“新年发财”,成了最熟悉的祝愿语。既使没有互相见面,也会打个电话,互致新年祝福。许多潮人社团还在大年初一,专门组织到大使馆给中国大使和官员们拜年,并且形成了习惯,年年如此。
正月期间,也是泰国潮人社团活动最繁忙的季节。各地的潮人同乡会、宗亲会,利用春节、元宵以至正月期间,开展会员新春团拜或迎春联欢会,联络乡谊,敦亲睦族。各社团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日子,每年这个时候,社团的会员从四面八方,挈妇将雏,欢聚一堂,共庆节日。有些社团的联欢活动,参加人数动辄一二千人,许多人是从外地专门驱车数百公里而来的。除了聘请男女演员演唱潮剧唱段、中泰语歌曲外,有些会员也登台自娱自乐。联欢会中间,还安排女演员一边演唱,一边把鲜花撒向台下观众,有如“天女散花”,吸引小孩到台前抢花。而由男女演员扮成的“土地公”和“土地婆”,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说着祝福的词令,则把大人小孩都逗得前仰后合。随后的幸运抽奖,更把联欢会推向高潮。有些社团也对会员中的子女学业优秀者给予奖励,或向该会中的长者发放敬老金或礼品等。同乡会的联欢活动,大都在晚上,个别也有在中午。宗亲会的聚会一般先在当天上午举行祭祖,晚上联欢。这些联欢会的与会者,一般要交付一定的钱款,定购桌位:较有钱者则捐赠钱款作为活动经费,或提供作为联欢活动期间抽奖的礼品。大家都十分投入,现场荡漾着喜气洋洋的气氛。老一辈的潮人说,他们每年都举行这样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子孙后代多少了解一点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忘祖籍故国的根。
受当地习俗的影响,马来西亚的潮人,元宵不闹花灯,而是到海边将蕉柑抛入海中。说从前槟城、马六甲一带有个传统,未婚姑娘于元宵夜在蕉柑上写上自己的姓名、择婚条件、联系地址,或将这些内容写在纸条上,塞入柑中,抛入海里。未婚男子捞到蕉柑,就可以从中选取合适者进行联系,谈婚论嫁。时过境迁,这种习俗现在已演变为当地的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的男女老少都可以抛蕉柑,祈求平安。
东南亚,以及法国、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的潮人社团,在春节期间,还组织春节文化大巡游。
泰国北榄坡的潮州人,每年春节前后举行庆祝活动,历时二周,其中以正月初四的大游行最为壮观。游行队伍由锣鼓队、旌旗队、仙女队、童女队、游龙队、舞狮队,以及洋乐队、喇叭队组成,浩浩荡荡,一路上旌旗招展,鼓乐齐鸣,爆竹暄天,热闹非凡。有些华人家庭甚至把自己商行或家里供奉的神佛像也抬出来参加游行。北榄坡的春节庆祝活动,已成为当地的常年盛会,吸引了其他地方的人们专程前来观看助兴。
法国巴黎13区的潮州人,自1989年以来,在华裔互助会、潮州会馆的组织下,联合其他华人社团,每年都组织春节华人嘉年华会,其中的花灯彩车巡游(游神)活动,由彩车、锣鼓队、潮乐队等组成,有舞龙舞狮、杂技、潮剧等表演。现在巴黎的春节“文化大巡游(游神)”活动已成为当地中法人民的共同节目。春节期间,法国的政要也经常前来向华人拜年祝福。2004年春节期间,正值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在巴黎的香榭利舍大街举行中国文化大游行,潮州会馆的彩车队伍加入了游行的行列,为整个活动增添了光彩。
美国洛杉矶潮州会馆,每年的春节都和当地其他华人一起,举行华埠春节金龙大游行。潮州会馆的彩车队,以当年的生肖造型为前导,象征吉祥如意。整个队伍中,有潮州大锣队、舞狮队;有身着古装的少女,分别扛着书有“迎春接福”、“三阳开泰”、“春满乾坤”、“三星高照”、“源远流长”等吉祥贺辞的五彩标旗队;还有少女扮成仙女散花、少男扮成神将等。会馆的理事们则沿途派发红包。每年正月初一,潮州会馆都举行新春团拜,燃放炮竹,向参加的乡亲派发红包。正月十五,从上午9时 至晚上10时,在关圣帝庙举行借富请福,善信们可以请回利市大吉、红塔、圣灯、福灯回家保平安。
- LuckySXyd
-
潮汕人民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后,便开始忙碌准备过新年。家家户户对屋里屋外进行大扫除、重新布置、装修;蒸制红踩桃、鼠曲踩等各式品;购买年货、新衣;理发、美容。到了大年三十日早大宰“三鸟”,购买祭祀物品。吃过午饭后,全家大小都要休浴,穿新衣,祭祖先,贴春联,挂灯笼,贴照壁符。是晚设炉于厅,全家人围着炉子吃团圆饭。一家人不论平时分散在多远的地方,都必须赶回家来团聚。“围炉”后,长辈要给小辈们发“压岁钱”,能挣钱的小辈也要给长辈送红包,称为“压腰兜”。这一天不能吵闹,不能打坏盘、碗等器物,若打坏了说诸如“击开嘴,大富贵”等吉利的话来弥补过失,象征着全家一年自始至终圆圆满满。家中的水缸要装满水、米缸要装满米,以
象征“年年有余”。是夜灯火通宵,家家户户合家守岁,等待新年的来临。
农历正月初一为岁之首,称“春节”,古称“元旦”,俗称“过年”。是日一大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穿新装,燃放鞭炮,拜天地祖宗、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时要用素食作供,因为据说此日弥勒佛坐位,故用斋餐。此种习俗流传很久,清顺治《潮州府志》云:“元日,祭用斋。”清乾隆《普宁县志》曰:元日,把祖先用素,韧二把祖先用荤。”接着全家入亲亲热热、和和气气吃早饭,下辈向长辈祝福,长辈给下辈寄以期望。吃过早饭后,父母就携带儿女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凡到亲戚朋友家拜年,都要拿潮州柑去。因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大桔表示吉祥。带多少大桔没多大关系,但一定要偶数,不能奇数。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大桔、摈榔(今用橄榄代),另加糖果,迎宾敬客。关于潮汕用摈榔的风俗,府志、县志都有详细记载,清乾隆《潮州府志》云:“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因摈榔和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所以“摈榔大桔”谐音便成为“宾临大吉”,是互相致意,互换吉祥的一种礼节。客人进门时,相互说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主人要请客人吃橄榄、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还有敬以“擂茶、米程”之俗),并互换大吉,还要互送小孩“利市”(红包)。接着主人备酒设宴款待客人,俗谓之贺正。清嘉庆《澄海县志入“各设酒看相邀饮。谚云‘正月酒,家家有"”。
春节是圣日,因此在潮汕有许多禁忌,如不要扫地、不要洗衣服,怕钱银失去;不要在用膳时使用长短筷,否则过渡时就会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饭汤,否则出门会遇上天下雨;不许说坏话、骂人、打架,如果甲家孩子打或骂乙家孩子,甲家家长要拿一对大桔上门道歉,祝愿人家逢凶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