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啵呲嘚
-
互市指互相贸易
首先,宋朝的版图之内缺乏可供大量养马的土地。军队所用的马匹和民间的马匹要求不同,必须是成年的公马,而且体力要足够好。要得到这样的马,依靠圈养是不可能的,必须放牧,也就是要有大片的牧场供马生长繁衍。其次,马生长于比较寒冷的北方地区,对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是不适应的。因此在长江流域根本无法养出优良的军马。整个中国古代,能够养马的地方大致是两个,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北。汉朝和唐朝养马,主要都是在西北。在宋朝建国时,这两片地区都已经被游牧民族占领,宋朝必须首先夺回这两片地区才能在那里养马。但是没有足够的战马又不可能去占领这两片地区,于是宋朝对此也无可奈何。但是有一点是应当注意的,那就是宋朝的版图包括了甘肃东部地区和陕西大部地区。汉朝就曾在这一地区大规模养马,宋朝为何不能效仿呢?以笔者个人观点,这恐怕要从当地环境变化的角度来考虑。一个地方曾经适合养马,并不意味着以后也会同样适合养马。
一般说来,人类的活动总是要破坏环境的,只是破坏程度的轻重而已。人类需要获得耕地,也需要获得燃料,在这两个最主要的动机驱使之下,人类不可避免的要破坏生存地域的植被。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就像一个生物体一样。但是这种自我修复能力毫无疑问是比较有限的,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必然造成无法自我修复的破坏或者是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够修复的破坏。我们不妨看看现代的一个例子。整个东北地区都曾经被称为黑土地,这里的土地不需要施肥就可以耕作。但是今天,在东北已经基本看不到黑土地,几十年的粮食种植已经破坏了土地的肥力,黄土地就必然变成黑土地。而且这里的黄土地也不可能再变成黑土地了。因为变回去的方法只有让耕地重新成为荒地,由土地经过漫长的时间自我恢复。然而定居于这片土地的人口又如何满足温饱需求呢?除非将东北的人口绝大部分移民到其他地方,这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东北的土地和植被会被破坏,其他地方也同样会。当年楼兰高昌都是繁华的西域国家,现在早就全部成了沙漠。在关中平原以及陕西北部地区,这种破坏同样在缓慢的进行着。而且由于西安曾经是两个辉煌帝国的首都,这种破坏作用远比其他地方要明显。不妨称之为建都的破坏作用。
为什么建都会有破坏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首都必然是交通枢纽,条条大路通罗马。首都从来都是富商豪贾达官贵人最密集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与其能源消耗量直接相关的。就算是今天,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也是与其人均石油消耗量直接相关的。这些达官贵人为了维持其生活水平,必然需要大量的粮食、燃料和草料,结果就是造成了首都周边地区的植被日渐严重的破坏。第二,首都也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区域。不仅因为首都的居民数量超过其他任何地区,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军队的集中部署。历代王朝为了防止地方尾大不掉,都把全国军队的精锐集中部署在首都周围,特别是骑兵的集中部署。马的胃口是想当大的,养活一匹马的费用可以养活6到7个人。人体的输出功率大约是100瓦,注意是输出的机械功功率,不是发热功率。而马的输出功率是700瓦左右,投入和产出基本是成比例的。这样一来也就造成了巨大的粮食需求,因为军马也需要吃粮食。为了满足如此庞大的粮食需求,首都周边的土地就会被尽可能的开垦,这同样是加剧植被破坏的。再有,军马是必须放牧的,否则体力退化就只能退役了。大量马匹集中放牧同样破坏植被,今天这样的情况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大面积的发生,经历过沙尘暴的人们对此应当都有切身体会。
几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就形成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建都破坏作用。只要一个地区成为首都,这种破坏作用就必然发生。而从秦到唐,首都都在西安及附件地区,长达几百年的破坏,使周围的植被不可避免的大面积衰退。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能力是由降水量决定的。水是生命之源,只要有了水,植被破坏后还能再长出来。但是如果没有水,那就只能成为沙漠了。也就是说,降水越丰富的地区,其植被的抗破坏力越强。而越是到了内陆地区,其降雨就越是依赖于植被本身。也就是说,植物在内陆地区承担着改变当地气候的任务。植被破坏了,降雨量就要减少;而且没有植被的拦蓄,降下的水也存不住,植物能够获得的部分也在减少。这样一来,植被一旦被破坏,基本就不可能修复了。黄土高原从原始森林区成为今天的样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此,从唐朝之后,西安再也没有成为中国的首都。西安虽然是江山形胜之地,后来的宋元明清也未必就不想去西安建都,但是那里的生态系统实在是无法承担作为一个首都的压力了。因此,不得不另择他处。
在宋朝时代,西安周边的植被破坏很可能已经达到了无法容忍大面积养马的程度。宋太祖曾有建都洛阳的考虑,但是没有严肃的考虑过建都西安的问题。北宋虽然控制了陕西大部和甘肃东部,然而此时这些地区也很可能无法大规模养马。于是,宋朝也就只能徒叹奈何了。北宋在黄河两岸养马,然而这里的气候实在不适合养马,所得马匹很多无法满足军用标准。
宋朝之不养马,既有这个朝代先天的不足,那就是适合养马的草原被游牧民族占领。等到宋朝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想占领这些草原和山脉地区也来不及了。同时,宋朝不养马也是因为关中平原以及周边地区的养马潜力已经被汉朝和唐朝等朝代利用完了,宋朝就是想养,这里也承受不起养马的压力了。
在没有工业的时代,经济实力是无法有效的转化为军事实力的,除非有办法获得足够多的良马。宋朝之富庶,仅从一点就可以看出。整个两宋期间,虽然小的零星农民战争时有发生,但是从来没有发生全国范围的农民战争。可见宋朝各阶层的生活都是比较宽裕的。随着现代工业的建立,游牧民族的威胁一去不复返,对于骑兵的研究也就只具有理论意义了。
应当指出的是,马匹的缺乏是宋朝军事孱弱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全部原因。然而宋朝的孱弱在当时是无法改变的,除非历史特别眷顾宋朝,让辽国或者西夏中的一方陷入严重内乱。建立工业体系也罢,放权给武将也好,对于宋朝都是不可实现的任务。历史造就了一个孱弱而富庶的朝代,后人也就只能掩卷长叹了。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由机关枪的发明永远彻底的解决了,而对武将的统御问题也随着无线电的发明从技术上彻底解决了。(注意,我说的是技术上)本篇之后,我会考虑写一篇文章专门分析无线电这个发明对于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
- 天涯
-
请看下面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
茶马交易,最早出现于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宋朝统治阶级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宋朝的边疆安全。宋朝初年,内地用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这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宋朝的边疆安全,因此,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这就是茶马互市的源起。而且,茶马互市也是制约藏族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藏族对茶叶十分依赖,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因此,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等于控制了藏族人的生活,所以,茶叶自宋以来不但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藏族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而且也成为与藏族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手段。“茶马互市” 对维护了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是两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治边政策。其次,通过茶马贸易,还满足了封建王朝对战马的需要,又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军费之需。
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王朝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淡出,取而代之出现了“边茶贸易”制度。由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汉藏交流的增加,进入茶马古道沿线的商品种类大幅增加。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同时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等商品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的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有更大需求。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则益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