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t白
-
蜱
蜱
tick
蜱蟎亚纲(Acarina)后气门亚目(Metastigmata)无脊椎动物。有850种。世界性分布。计三科:软蜱科(Argasidae)、纳蜱科(Nuttalliellidae,只有一非洲种,罕见)和硬蜱科(Ixodidae)。后两科的种类统称硬蜱。多数成体在15公厘以下,大的可达30公厘(1吋)。与蟎的区别是在第1足跗节有一感觉窝(哈勒氏器〔Haller"s organ〕),眼有或无。
蜱是野生或家养大动物的重要寄生虫,也是人和动物一些重要疾病的传播者。虽然不是主要人体寄生虫,但有几种偶尔可侵袭人类。
硬蜱(如美洲狗蜱〔Dermacentor variabilis〕)附在宿主身上连续取食数天。雌蜱饱食后从宿主身上掉下,寻找适当的地方栖息,产卵一团后死去。孵出的幼体有足3对,爬到草上,等候宿主(通常为哺乳类)。Boophilus属的牛蜱哺乳类散发出的丁酸气味刺激幼虫吸附于宿主。吸饱血后,幼虫落地并蜕皮,成为8足的若蜱。若虫也等待适当的宿主,吸饱血后又掉下来蜕皮变为成虫。成虫可耐饥3年之久。
多数硬蜱生活在田野和森林中,但有少数种类(如褐狗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生活於人类居室。软蜱与硬蜱的区别在於∶间歇取食,产几窝卵,发育期在家中或宿主窝中度过而不是在田野里。
硬蜱大量吸血,分泌神经毒(有时使宿主麻痹或死亡),并传播德克萨斯牛热、微粒孢子虫病、落矶山斑疹热、Q热、兔热病(tularemia, 图莱里热)、出血热和脑炎等疾病。软蜱传播回归热等疾病。
蜱(ticks)属于寄螨目(Parasitiformes),蜱亚目(Ixodida),蜱总科(Ixodoidea),包括硬蜱科(Ixodidae)、软蜱科(Argasidae)和纳蜱科(Nuttalliellidae)科,世界已知约850余种。我国已记录硬蜱科有102种(亚种),软蜱科10种。硬蜱科的蜱种通称为硬蜱(hard ticks);软蜱科的蜱种通称为软蜱(soft ticks)。美洲狗蜱(Dermacentor variabilis)
【形态】 成虫体分假头和躯体两部分。躯体椭圆形,表皮革质。未吸血时背腹扁平,体长2~10mm,雌性硬蜱饱血后有的可达30mm。螯肢长杆状,外围螯肢鞘,其末端具齿状的定趾和动趾,用于切割宿主皮肤。口下板较发达,其腹面有纵列的逆齿,有穿刺与附着作用。须肢可见4节,末节有感受器,当吸血时须肢起固定和支柱作用。气门1对,有气门板围绕,位于足基节Ⅳ的前外侧或后外侧。足分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跗节末端具爪1对及爪垫(pulvillus)1个。足跗节Ⅰ背缘近端部具有哈氏器(Haller"s organ),具嗅觉功能。
1. 硬蜱 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假头基背面形状呈矩形、三角
形、六角形或梯形,因蜱属而异。雌蜱的假头基背面有1对孔区(porose area),在产卵时
其分泌物附在卵表面起抑制氧化作用。口下板的逆齿较发达。须肢第1节很短;第2、3节较长,形状各异;末节短小,嵌生于第3节腹面亚前端的小凹陷内,其顶端有感觉毛。各节活动均不灵活。
躯体体表光滑。背面有盾板。雄蜱盾板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幼蜱和若蜱的盾板仅覆盖背面的前部。盾板上可有刻点或色斑。有些蜱属具眼1对,位于盾板的侧缘。有的蜱属在躯体后缘具方形的缘垛。躯体背面尚有各样的陷沟。躯体腹面有围绕生殖孔向后延伸的生殖沟。在肛门之前或之后有肛沟。前者称前沟类硬蜱,如硬蜱属;后者称后沟类硬蜱,如其他蜱属。雄蜱腹面可有骨板,其数目因蜱属而异。气门板宽阔,位于足基节Ⅳ的后外侧,其形状因蜱种而异。足基节上通常有距刺,爪垫通常较发达。
2.软蜱 假头位于躯体腹面前部,从背面看不见。假头基较小,一般为方形。雌蜱假头基背面无孔区。口下板的逆齿不发达。须肢各节均为长圆柱形,各节活动均灵活。躯体背腹面无大块骨板。体表呈皱纹状、颗粒状、乳突状或有盘窝。多无眼,有的有眼1~2对,位于足基节Ⅰ、Ⅱ的外侧。躯体腹面有生殖沟,肛门前后可有肛前沟、肛后中沟和肛后横沟。气门板小,位于足基节Ⅳ的前外侧。雌雄性外观不易区分,雌蜱生殖孔呈横沟状,雄蜱为半月形。足基节无距刺,跗节爪垫退化或无。成虫和若虫的足基节Ⅰ、Ⅱ之间有基节腺的开口,基节液的分泌,有调节血淋巴水分和电解质的作用。
【生活史】 发育过程有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期(图19-4)。卵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0mm,淡黄色至褐色,常堆集成堆。在适宜条件下卵经2~4周孵出幼虫。幼虫饱食后经1~4周蜕变为若虫。硬蜱若虫只1期,软蜱通常为3~4期,多者可达5~8期,因种类或生活条件而异。若虫饱食后经1~4周蜕变为成虫。在自然条件下,硬蜱完成生活史所需时间可为数月、1年、2年或3年,因蜱种而异。当遇到不良环境产生滞育时,可使生活周期延长。如全沟硬蜱由3年延长至4~5年。多数软蜱完成生活史需1个月至1年,在不适宜条件下延长至3~5年或更长。硬蜱寿命为几个月至1年。吸血后寿命较短,雄蜱活月余,雌蜱产卵后1~2周内死亡。软蜱的成虫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一般可活5、6年,有些种类可活十几年以至二十年以上。
【生态】
1.宿主和更换宿主的类型 宿主包括许多陆生哺乳动物和鸟类,少数爬行类和极少的两栖类。其中一些种类可侵袭人体。对宿主的专性程度因种类而异,有的仅限于1种宿主,有些种类限于某类群宿主,多数蜱种的宿主较广泛,如全沟硬蜱的宿主包括206种哺乳动物和鸟类。蜱类在生活史中有更换宿主的现象,根据其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分为4种类型:①一宿主蜱:各活动期都寄生于同一宿主,雌虫饱血后落地产卵,宿主为大型哺乳动物,如微小牛蜱;②二宿主蜱:幼虫与若虫寄生于同一宿主,而成虫寄生另一宿主,有的蜱种各活动期都寄生在大型哺乳动物,如囊形扇头蜱;有的成虫寄生于大型哺乳动物,而幼虫和若虫多寄生于中小型哺乳动物,如残缘璃眼蜱;③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寄生于3个宿主。多数种类的成虫寄生于大、中型哺乳动物,而幼虫、若虫寄生于中小型哺乳动物,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和亚东璃眼蜱等。有的种类各活动期均寄生于大型哺乳动物,如血红扇头蜱;另一些种类的各活动期均寄生于中小型哺乳动物,如草原硬蜱。90%以上的硬蜱为三宿主蜱;④多宿主蜱:幼虫不更换宿主,各龄若虫及成虫需多次更换宿主。宿主多为中小型哺乳动物,软蜱多为多宿主蜱。
2.吸血习性 硬蜱各活动期仅吸血1次,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通常幼虫、若虫和雌虫吸血时间分别约需2~5、3~8和6~15天,饱食后增加体重分别为10~20、20~100和50~250倍,而雄虫为1.5~2倍。
软蜱幼虫吸血1次、各龄若虫需多次吸血。有些种类的幼虫或1龄若虫不吸血,而成虫除少数蜱种不吸血外,需多次吸血。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所需时间,幼虫为数分钟或数天,因蜱种而异;若虫和成虫为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饱食后雄虫体重增加为2~3倍,而幼虫、若虫及雌虫为6~12倍。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如全沟硬蜱寄生在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草原革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处,绵羊的耳壳、颈部及臀部。波斯锐缘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3.交配和产卵 蜱类的聚集和交配的行为靠分泌的信息素来进行。多数后沟类雌性硬蜱在吸血时由盾窝腺释放的性信息素来吸引雄蜱,哈氏器为感受器。雌、雄性硬蜱和软蜱通过肛门排出聚集信息素,使蜱增加接触机会,硬蜱对信息素的感受器为哈氏器,而软蜱为须肢。
前沟类雄性硬蜱和软蜱,由于精子细胞在若虫期已发育成熟,故蜕出的雄蜱不需要吸血在栖息场所可进行交配;而多数后沟类雄性硬蜱需吸血后,待精子发育成熟方可在宿主体上进行交配。雄蜱一生可交配多次。
硬蜱一生只产一批卵,饱血后在4~40天内连续将卵全部产出,一般产卵数百至数千个,有些蜱种可产卵2万个以上,如亚东璃眼蜱产卵最多可达25388个。软蜱一生产数批卵,每批产卵连续数日,每批可产卵50~200个,一生产卵可由数百至千余个。蜱类除进行有性生殖外,某些硬蜱和软蜱有孤雌生殖现象。
4.栖息与活动 蜱类栖息在陆地各样的自然景观,不同蜱种的分布与气候、地势、土壤、植被和宿主等有关。硬蜱栖息与活动因种类而异,如全沟硬蜱,栖息于低温高湿的针阔混交林带,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每天在午后12~2时和下午6~8时活动;草原革蜱栖息在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带,多攀登在草茎顶端等待宿主,整个白天均见活动;亚东璃眼蜱栖息在高温低湿的荒漠地带,多在地面活动,靠视觉主动寻觅宿主,整个白天均见活动;草原硬蜱栖息在洞穴内,在栖息场所寻觅宿主;而微小牛蜱栖息在农耕地区的牲畜圈舍中,多爬上墙壁、木桩寻觅宿主。软蜱多生活在半荒漠和荒漠地带,如乳突钝缘蜱,通常栖息在中小型动物的洞穴、岩窟及住房的缝隙中;波斯锐缘蜱栖息于窝巢;拉合尔钝缘蜱栖息于畜舍等。软蜱多于夜间活动。蜱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性迁移,对蜱类的播散起着重要作用。
5.季节消长与越冬 蜱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取决于其本身的发育类型以及自然条件。完成1代需时较短(2~3个月)的种类,其发育周期的季节现象不明显,如微小牛蜱成虫活动高峰为5月上旬、8月上旬和9月中、下旬。1年1代的种类,其活动期是随着季节而变化,如草原革蜱和亚东璃眼蜱的活动高峰,成虫为4~5月,幼虫和若虫为6~8月。2年发育1代的种类,其季节的表现为成虫和若虫同时间大量出现,如嗜群血蜱的活动高峰,成虫为5~7月,幼虫6~7月,若虫7~8月。3年发育1代的种类,各活动期的大量出现在季节上是相似的,如全沟硬蜱各活动期从4月中旬开始出现,成虫5月达高峰,幼、若虫活动为双峰型(6月为主峰,9月为次峰)。同一蜱种的季节消长也因其分布的地理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软蜱中多数种类栖息在宿主的洞巢内,终年都可见活动。
当蜱遇到不良环境时出现滞育。其表现形式有:饥饿蜱不活动;成蜱在冬季叮咬在宿主体上不饱食;雌蜱在冬季饱食后到来年才产卵;秋季饱食的幼、若蜱延至来年春季继续发育;秋天产的卵到来年才孵化等。影响滞育的因素主要有光周期、温度等。
蜱多数在栖息场所越冬,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地表缝隙、土块下、枯枝落叶层中或宿主体表越冬。软蜱主要在宿主动物住处越冬。越冬虫期因种类而异,有的各活动期均可越冬,如全沟硬蜱;有的以成虫越冬,如草原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有的以若虫和成虫越冬,如长角血蜱;有的以幼虫和若虫越冬,如残缘璃眼蜱;有的以幼虫越冬,如微小牛蜱。
【重要传病种类】
1.全沟硬蜱(1xodes persulcatus) 盾板褐色。躯体背面有缘褶。须肢为细长圆筒状,假头基腹面的耳状突钝齿状。肛沟在肛门之前呈倒U字形,雌蜱足基节I具1细长内距,末端达到基节Ⅱ前部1/3,而雄蜱略超过基节Ⅱ的前缘。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甘肃、新疆、西藏等地。
2.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 盾板有珐琅样斑,有眼和缘垛;须肢宽短,假头基矩形,足转节I的背距短钝。足基节Ⅳ外距末端不超出该节后缘。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
3.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 体型较大,盾板红褐色,有眼和缘垛,须肢为长圆筒状,第2节显著伸长;足各关节的淡色环带及背缘淡色纵带较宽而明显;盾板上刻点稀少。颈沟较深较长呈斜沟形,雄性盾板后中沟与后侧沟之间的刻点稠密。气门板呈烟斗状。分布于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和西北地区。
4.乳突钝缘蜱(Ornithodoros papillipes) 躯体椭圆形,前端逐渐细窄,体缘圆钝,背面边缘有缘褶。体表呈颗粒状,前部及中部有几对盘窝。肛后横沟较直,与肛后中沟相交处几乎成直角。分布于新疆。
【与疾病的关系】
蜱在叮咬吸血时多无痛感,叮咬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某些硬蜱和软蜱在吸血过程中涎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阻滞,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蜱瘫痪(tick paralysis)。山东等地曾有人体病例报道。
蜱传播的疾病主要有:
1.俄罗斯春夏脑炎(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 又称森林脑炎。病原体是远东型脑炎病毒(Far-east strain encephalitis virus)。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是其贮存宿主,硬蜱为传播媒介。病毒可经变态、经卵和经精细胞传递。人、兽因被感染性蜱叮咬而受染。我国北方传播媒介主要是全沟硬蜱,其次是嗜群血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和边缘革蜱,云南传播媒介为卵形硬蜱。本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和云南的林区。
2.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又称新疆出血热。病原体是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大型草食性动物和野兔是其主要宿主,亚东璃眼蜱是主要传播媒介,可经变态和经卵传递,经叮咬而感染宿主。该病分布于新疆。此外,在云南、青海、内蒙古、四川等省、区的家畜血清中也检出抗体。
3. 北亚蜱媒斑疹伤寒(North-Asian tick-borne typhus) 病原体是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多种啮齿动物为其贮存宿主,硬蜱和软蜱为传播媒介。能经变态和经卵传递,还可经精细胞传递。人被感染的蜱叮咬或蜱粪便污染皮肤伤口而感染。我国有黄鼠、田鼠等20余种小型啮齿动物为其主要贮存宿主。草原革蜱是内蒙古和新疆的主要传播媒介。边缘革蜱、森林革蜱、粒形硬蜱和微小牛蜱等约10种蜱为个别地区的传播媒介。此病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区。
4. Q热(Q fever) 病原体是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牛羊为主要传染源。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呼吸道或经消化道感染。硬蜱和软蜱可为传播媒介。在我国曾发现亚东璃眼蜱、铃头血蜱和微小牛蜱有自然感染。前2种蜱能经变态和经卵传递并经叮咬或经蜱粪传播。我国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内蒙古、四川、云南、新疆及西藏等地区曾发生过暴发流行。
5.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6.莱姆病(Lyme disease) 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为贮存宿主,硬蜱为其传播媒介,能经叮咬传播,可经变态和经卵传递,但以经变态传递为主。我国有黑线姬鼠、大林姬鼠等十余种野生啮齿动物及牛、羊、狗等为其贮存宿主。全沟硬蜱确定为主要传播媒介。国内有29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分布,内蒙古、新疆以及东北林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7. 蜱媒回归热(tick-borne relapsing fever) 又称地方性回归热。多种啮齿动物为其贮存宿主,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变态或经卵传递。通过蜱叮咬或基节液污染受损皮肤而感染。新疆有该病流行,病原体有两种,南疆为波斯疏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为拉氏疏螺旋体 (B.1atyschev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
8.细菌性疾病 有些细菌性疾病是非专性蜱媒疾病,如土拉弗氏菌病、布鲁菌病和鼠疫等,前两者可通过蜱的叮咬或蜱粪污染伤口感染人。蜱能长期保存一些病原菌,并能经变态、经卵传递。如土拉弗氏菌,在边缘革蜱体内可保存710天,草原革蜱可经变态传递。布鲁菌在草原硬蜱体内可存活200天以上,银盾革蜱能经变态和经卵传递。鼠疫耶氏菌可在草原硬蜱体内保存509天,并能经变态及经卵传递。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地中起一定作用。
【防制原则】
1.环境防制 草原地区采取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2.化学防制 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在林区使用烟雾剂灭蜱。杀虫剂中加入蜱的性外激素与聚集激素可诱蜱而提高杀灭效果。
3.生物防制 白僵菌、绿僵菌及烟曲霉菌等对蜱有致死作用。跳小蜂产卵于蜱体内,待发育为成虫致使蜱死亡。
4.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 牛云
-
我看前面几位说的都挺好的,我就不那么费事了,给你张图片,参考一下~~
- 侠客
-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 nicf
-
http://baike.baidu.com/view/281311.html?wtp=tt
不整篇复制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 站长在线
-
蜱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形态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份。
1.硬蜱 颚体(圆19-2)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
躯体(图19-3)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仅占体
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festoon)。腹面(图19-4)有足4对,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基节上通常有距。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 organ), 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 状爪间突1个。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气门一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基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
2.软蜱 颚体(图19-5)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颚基背面无孔区。躯体背面无盾板,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气门板小,位于基节Ⅳ的前上方。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部,两性特征不显著。肛门位于体中部或稍后,有些软蜱尚有肛前沟和肛后中沟及肛后横沟,分别位于肛门的前后方。各基节都无距刺,跗节虽有爪,但无爪垫。成虫及若虫足基节Ⅰ~Ⅱ之间有基节腺的开口。基节腺液的分泌,有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在吸血时,病原体也随基节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伤口而造成感染,例如钝缘蜱属的一些种类。
生活史
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产卵。产卵后雌蜱即干死,雄蜱一生可交配数次。卵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约0.5~1mm,色淡黄至褐色,常堆集成团。在适宜条件下卵可在2~4周内孵出幼虫。幼虫形似若虫,但体小,有足3对,幼虫经1~4周蜕皮为若虫。硬蜱若虫只一期,软蜱若虫经过1~6期不等。若虫有足4对,无生殖孔(图19-6)。再到宿主身上吸血,落地后再经1~4周蜕皮而为成虫。硬蜱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时间由2个月至3年不等;多数软蜱需半年至两年。硬蜱寿命自1个月到数十个月不等;软蜱的成虫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一般可活5、6年至数十年。
蜱在生活史中有更换宿主的现象,根据其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单宿主蜱:发育各期都在一个宿主体上,雌虫饱血后落地产卵。如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②二宿主蜱:幼虫发育为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而成虫在另一个宿主体上寄生。如残缘璃眼蜱(Hyaloma detritum)。③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在3个宿主体上寄生。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90%以上的硬蜱为三宿主蜱,蜱媒疾病的重要媒介大多是三宿主蜱(图19-7)。④多宿主蜱:幼虫、各龄若虫和成虫以及雌蜱每次产卵前都需寻找宿主寄生吸血,每次饱血后离去。通常软蜱都属多宿主蜱。
生态
1.产卵和孳生地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
雌蜱受精吸血后产卵,硬蜱一生产卵一次,饱血后在4~40天内全部产出,可产数百至数千个,因种而异。软蜱一生可产卵多次,一次产卵50~200个,总数可达千个。
2.吸血习性与宿主关系 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侵袭人体。多数蜱种的宿主很广泛,例如全沟硬蜱的宿主包括哺乳类200种,鸟类120种和少数爬行类,并可侵袭人体。这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乳房,次为肩胛部。波斯锐缘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3.分布与活动 硬蜱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而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气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关,如全沟蜱多见于高纬度针阔混交林带,而草原革蜱则生活在半荒漠草原,微小牛蜱分布于农耕地区。在同一地带的不同蜱种,其适应的环境有所不同,如黑龙江林区的蜱类,全沟蜱多于针阔混交林带,而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则多见于林区的草甸。软蜱栖息隐蔽的场所,包括兽穴、鸟巢及人畜住处的缝隙里。
蜱类寻觅宿主的方式: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由被动等待到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如栖息在森林地带的全沟硬蜱,成虫寻觅宿主时,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当宿主经过并与之接触时即爬附宿主;栖息在荒漠地带的亚东璃眼蜱,多在地面活动,主动寻觅宿主;栖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种,多在地面或爬上墙壁、木柱寻觅宿主。
蜱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迁移,对蜱类的散播起着重要作用。
4.季节消长和越冬 气温、湿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响蜱类的季节消长及活动。在温暖地区多数种类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动,如全沟硬蜱成虫活动期在4~8月,高峰在5~6月初,幼虫和若虫的活动季节较长,从早春4月持续至9~10月间,一般有两个高峰,主峰常在6~7月,次峰约在8~9月间。在炎热地区有些种类在秋、冬、春季活动,如残缘璃眼蜱。软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内,故终年都可活动。
蜱多数在栖息场所越冬,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土块、枯枝落叶层中或宿主体上越冬。软蜱主要在宿主住处附近越冬。越冬虫期因种类而异。有的各虫期均可越冬,如硬蜱属中的多数种类;有的以成虫越冬,如革蜱属中的所有种类;有的以若虫和成虫越冬,如血蜱属和软蜱中的一些种;有的以若虫越冬,如残缘璃眼蜱;有的以幼虫越冬,如微小牛蜱。
重要蜱种
1.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 盾板褐色,须肢为细长圆筒状,颚基的耳状突呈钝齿状。肛沟在肛门之前呈倒U字形,足Ⅰ基节具一细长内距。是典型的森林蜱种,是针阔混交林优势种。成虫在4~6月活动,幼虫和若虫在4~10月出现。三宿主蜱,三年完成一世代发育。以未吸血的幼虫、若虫和成虫越冬。成虫寄生于大型哺乳动物,经常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小型哺乳动物及鸟类。分布于东北和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是我国森林脑炎的主要媒介,并能传播Q热和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
2.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 盾板有珐琅样斑,有眼和缘垛;须肢宽短,颚基矩形,足Ⅰ转节的背距短而圆钝。是典型的草原种类,多栖息于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带。成蜱春季活动,幼蜱、若蜱夏秋季出现。属三宿主蜱,一年一世代,以成虫越冬。成虫寄生于大型哺乳类,有时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各种啮齿动物。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藏等地区。是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媒介,也可传播布氏杆菌病。
3.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 盾板红褐色,有眼和缘垛,须肢为长圆筒状,第二节显著伸长;足淡黄色,各关节处有明显的淡色环;雄虫颈沟明显呈深沟状,气门板呈烟斗状。栖息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带。成虫出现在春夏季。属三宿主蜱,一年大约发育一代,主要以成虫越冬。成虫主要寄生于骆驼和其它牲畜,也能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小型野生动物。分布于吉林、内蒙古以及西北等地区。为新疆出血热传播媒介。
4.乳突钝缘蜱(Ornithodoros papillipes) 体表颗粒状,肛后横沟与肛后中沟相交处几乎成直角(图19-5)。生活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多宿主蜱。栖息于中小型兽类的洞穴或岩窟内。寄生在狐狸、野兔、野鼠、刺猬等中小型兽类,也常侵袭人。分布于新疆、山西,传播回归热和Q热。
与疾病的关系
1.直接危害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此病在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病例报告。
2.传播疾病
⑴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⑵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⑶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B.la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⑷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B.burgdorferi)。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⑸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⑹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传播。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⑺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O.lahorensis)体内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防制原则
1.环境防制 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2.化学防制 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
3.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 苏州马小云
-
1
- 大鱼炖火锅
-
蜱虫--草爬子蜱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编辑本段]形态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份。
1.硬蜱 颚体(圆19-2)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
躯体(图19-3)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仅占体
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festoon)。腹面(图19-4)有足4对,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基节上通常有距。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 organ), 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 状爪间突1个。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气门一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基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
2.软蜱 颚体(图19-5)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颚基背面无孔区。躯体背面无盾板,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气门板小,位于基节Ⅳ的前上方。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部,两性特征不显著。肛门位于体中部或稍后,有些软蜱尚有肛前沟和肛后中沟及肛后横沟,分别位于肛门的前后方。各基节都无距刺,跗节虽有爪,但无爪垫。成虫及若虫足基节Ⅰ~Ⅱ之间有基节腺的开口。基节腺液的分泌,有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在吸血时,病原体也随基节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伤口而造成感染,例如钝缘蜱属的一些种类。
[编辑本段]生活史
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产卵。产卵后雌蜱即干死,雄蜱一生可交配数次。卵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约0.5~1mm,色淡黄至褐色,常堆集成团。在适宜条件下卵可在2~4周内孵出幼虫。幼虫形似若虫,但体小,有足3对,幼虫经1~4周蜕皮为若虫。硬蜱若虫只一期,软蜱若虫经过1~6期不等。若虫有足4对,无生殖孔(图19-6)。再到宿主身上吸血,落地后再经1~4周蜕皮而为成虫。硬蜱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时间由2个月至3年不等;多数软蜱需半年至两年。硬蜱寿命自1个月到数十个月不等;软蜱的成虫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一般可活5、6年至数十年。
蜱在生活史中有更换宿主的现象,根据其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单宿主蜱:发育各期都在一个宿主体上,雌虫饱血后落地产卵。如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②二宿主蜱:幼虫发育为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而成虫在另一个宿主体上寄生。如残缘璃眼蜱(Hyaloma detritum)。③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在3个宿主体上寄生。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90%以上的硬蜱为三宿主蜱,蜱媒疾病的重要媒介大多是三宿主蜱(图19-7)。④多宿主蜱:幼虫、各龄若虫和成虫以及雌蜱每次产卵前都需寻找宿主寄生吸血,每次饱血后离去。通常软蜱都属多宿主蜱。
[编辑本段]生态
1.产卵和孳生地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
雌蜱受精吸血后产卵,硬蜱一生产卵一次,饱血后在4~40天内全部产出,可产数百至数千个,因种而异。软蜱一生可产卵多次,一次产卵50~200个,总数可达千个。
2.吸血习性与宿主关系 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侵袭人体。多数蜱种的宿主很广泛,例如全沟硬蜱的宿主包括哺乳类200种,鸟类120种和少数爬行类,并可侵袭人体。这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乳房,次为肩胛部。波斯锐缘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3.分布与活动 硬蜱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而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气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关,如全沟蜱多见于高纬度针阔混交林带,而草原革蜱则生活在半荒漠草原,微小牛蜱分布于农耕地区。在同一地带的不同蜱种,其适应的环境有所不同,如黑龙江林区的蜱类,全沟蜱多于针阔混交林带,而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则多见于林区的草甸。软蜱栖息隐蔽的场所,包括兽穴、鸟巢及人畜住处的缝隙里。
蜱类寻觅宿主的方式: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由被动等待到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如栖息在森林地带的全沟硬蜱,成虫寻觅宿主时,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当宿主经过并与之接触时即爬附宿主;栖息在荒漠地带的亚东璃眼蜱,多在地面活动,主动寻觅宿主;栖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种,多在地面或爬上墙壁、木柱寻觅宿主。
蜱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迁移,对蜱类的散播起着重要作用。
4.季节消长和越冬 气温、湿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响蜱类的季节消长及活动。在温暖地区多数种类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动,如全沟硬蜱成虫活动期在4~8月,高峰在5~6月初,幼虫和若虫的活动季节较长,从早春4月持续至9~10月间,一般有两个高峰,主峰常在6~7月,次峰约在8~9月间。在炎热地区有些种类在秋、冬、春季活动,如残缘璃眼蜱。软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内,故终年都可活动。
蜱多数在栖息场所越冬,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土块、枯枝落叶层中或宿主体上越冬。软蜱主要在宿主住处附近越冬。越冬虫期因种类而异。有的各虫期均可越冬,如硬蜱属中的多数种类;有的以成虫越冬,如革蜱属中的所有种类;有的以若虫和成虫越冬,如血蜱属和软蜱中的一些种;有的以若虫越冬,如残缘璃眼蜱;有的以幼虫越冬,如微小牛蜱。
[编辑本段]重要蜱种
1.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 盾板褐色,须肢为细长圆筒状,颚基的耳状突呈钝齿状。肛沟在肛门之前呈倒U字形,足Ⅰ基节具一细长内距。是典型的森林蜱种,是针阔混交林优势种。成虫在4~6月活动,幼虫和若虫在4~10月出现。三宿主蜱,三年完成一世代发育。以未吸血的幼虫、若虫和成虫越冬。成虫寄生于大型哺乳动物,经常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小型哺乳动物及鸟类。分布于东北和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是我国森林脑炎的主要媒介,并能传播Q热和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
2.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 盾板有珐琅样斑,有眼和缘垛;须肢宽短,颚基矩形,足Ⅰ转节的背距短而圆钝。是典型的草原种类,多栖息于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带。成蜱春季活动,幼蜱、若蜱夏秋季出现。属三宿主蜱,一年一世代,以成虫越冬。成虫寄生于大型哺乳类,有时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各种啮齿动物。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藏等地区。是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媒介,也可传播布氏杆菌病。
3.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 盾板红褐色,有眼和缘垛,须肢为长圆筒状,第二节显著伸长;足淡黄色,各关节处有明显的淡色环;雄虫颈沟明显呈深沟状,气门板呈烟斗状。栖息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带。成虫出现在春夏季。属三宿主蜱,一年大约发育一代,主要以成虫越冬。成虫主要寄生于骆驼和其它牲畜,也能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小型野生动物。分布于吉林、内蒙古以及西北等地区。为新疆出血热传播媒介。
4.乳突钝缘蜱(Ornithodoros papillipes) 体表颗粒状,肛后横沟与肛后中沟相交处几乎成直角(图19-5)。生活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多宿主蜱。栖息于中小型兽类的洞穴或岩窟内。寄生在狐狸、野兔、野鼠、刺猬等中小型兽类,也常侵袭人。分布于新疆、山西,传播回归热和Q热。
[编辑本段]与疾病的关系
1.直接危害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此病在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病例报告。
2.传播疾病
⑴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⑵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⑶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B.la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⑷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B.burgdorferi)。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⑸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⑹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传播。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⑺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O.lahorensis)体内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编辑本段]防制原则
1.环境防制 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2.化学防制 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
3.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