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柚不是西游
-
三个字是我不服。本来是表达自己的愤恨和不平之情,但是后来酒桌上经常拼酒拼不过时也会说这句。
- 侠客
-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让人心潮澎湃,然而秦二世而亡,之后楚汉相争的历史,也是叫人心潮涌动。刘邦可以胜过力能扛鼎的项羽,若是没有“韩信”,即便是张良、萧何、樊哙再能干,怕是也难以成事。
但是让人唏嘘的是,《西汉演义》等别史中曾记载刘邦允诺天下没有杀死韩信的剑,但最后韩信却死在吕后手上。
关于吕后是如何杀死韩信的,倒是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用竹剑,有的说是宫女用棒锤打死的等等。这些便是后话了。
临死以前,韩信大喊“我不服”,有人笑称,韩信这三个字是现在酒桌上拼酒的口头禅。说是笑称,其实也是在暗示韩信死于“心高气傲”。
至于韩信是不是死于“心高气傲”呢?在颜小二看来,他所求的不过是一份“尊重”,一份他于汉之刘邦付出所对等的“尊重”。
而这份“尊重”,因为他太过功高盖主,无法“实现”,继而引起刘邦忌惮,同时,韩信自己心态也失衡了。双向矛盾之下,终于死在吕后手上。
为了让论证更丰富和接地气些,颜小二就拿韩信发迹时最有名的两个典故来说。
在颜小二心里,胯下之辱“并不辱”,萧何月下追的韩信“也不骄”。
为何这么说?我们继续往下看。
1、忍胯下辱、被萧何“追”,韩信能屈能伸的“发迹之路”说起韩信,有两个典故大家一定知道,颜小二当年高中写作文不知道用了多少遍,一个是胯下之辱,一个是“萧何月下追韩信”。
胯下之辱我们来回顾一下,大抵是这样的。
在韩信未发迹以前,淮阴屠户有个鲁莽轻狂的年轻人,他喜欢刁难韩信。一次,他看到韩信便讥讽他,说他看起来生得高大,还时刻佩戴刀剑,其实是个空有样子的胆小鬼。
他当众对韩信说:“你要是个不怕死的人,就用你的刀剑刺我,如果你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打量了一下那位口出狂言的挑衅者,这位未来的“兵仙”弯下膝盖,从其胯下钻了过去。
这是胯下之辱。
再来说说“萧何月下追韩信”。
不过颜小二这里的“追韩信”重点不在“追”,而是“追回来以后,萧何对刘邦的一席话”。
话说,萧何发现韩信的才能,向刘邦举荐他,但是时间拖得有点久,韩信不想浪费时间,便趁着夜色逃了。
萧何知道以后,马上上马去追。
刘邦这边还以为萧何当了“逃兵”,像失去左右手一样担心和难过。
没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怪他逃,萧何解释说自己不是“逃”,而是追人才去了。
之后萧何劝刘邦,如果只给韩信一个“将军”当,他未必不逃,要给就给“大将”,而且还要举办很隆重的大将任命仪式。
刘邦照做了。
或许那个时候刘邦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一举动是有多明智,于此,刘邦多了得天下必备的“神帅”
2、胯下之辱“并不辱”,萧何月下追的“韩信也不骄”看完以上两个故事,我们来分析一下,韩信真的败在过于“高傲”吗?
- 首先,胯下之辱不是一个高傲的人可以忍受的。
从胯下之辱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所以他不会因为“高傲”而误事。不仅不会因“高傲”误事,而且很能忍。
他心中的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的剑是用来干嘛的。是用来上阵杀敌的,而不是用来和乡野莽夫较劲的。
那个时候的韩信若是不照做,挑衅者会不断骚扰他不让他离开,若是真的杀了挑衅者,背上人命的他怕是会影响到日后“领兵打仗”的前途。
- 其次,萧何月下追韩信,那时的韩信,也不是因“骄傲”而逃,依旧是因为审时度势。
一个人最好的年华就那么几年,而可以让自己遇到“伯乐”一举登高的机会就那么几次,不能在犹豫中错过,果断才是上策。
而韩信这个人在发迹以前,可谓是相当果断。
他吃了许多苦,胯下之辱的苦都吃过,所以机会和时间对他来说格外重要,犹豫不得。
于此,他在知道萧何多次举荐自己无果以后,便决意逃离,寻找更好的去处。
甚至可以这样说,韩信求的是一个“重视自己的地方”。
说通俗点,韩信其实就属于“你不重视我,我就不和你玩”这一类人,对于前面胯下之辱也是,对于后面逃跑也是。
其实,谋求重视,也是有原因的。韩信知道,只有重视他,他的才能才能完全发挥,而这一点,韩信知道,萧何也最是清楚。于此,萧何才劝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并且还要刘邦举办非常隆重的拜将仪式,以示隆重。
萧何建议刘邦如此大费周章封韩信为大将,无非是让刘邦通过此举告诉韩信,自己非常重视他。这种重视背后,实则是对一个难得将才的“尊敬”。
而韩信后面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他配得上这种“重视”。
3、韩信之死:狡兔死走狗烹的“权游”里面,寻求所谓“尊重”与“重视”其实,颜小二对韩信的死是颇有些唏嘘的。他在颜小二心里不是一个刚愎自用、十分骄傲的人,他有一个特点:自尊心很强。
如果自尊心很强是所谓“骄傲”的话,这便有些太苛刻了。
韩信早些年间,被人嘲笑“吃软饭”、“胆小”等等,这些或许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以至于他十分在乎自己在乎的人对自己的“态度”。
刘邦于他,有知遇之恩,而这种知遇之恩也是一开始他决定留在刘邦身侧、帮他打天下的原因。毕竟当年他一介无名之辈,刘邦却举办隆重的大将任命仪式,这可不就表现了刘邦对他的尊重吗?
而在功成以后,韩信却被贬,明面上有各种理由,其实不过是四个字“功高盖主”。
这里历史上有一个趣事,即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大抵也知道被贬其实是碍于他功高盖主。他自然委屈,是我们我们也委屈。明明尽心尽力帮你打天下,我还没有异心,还没干啥,就被怀疑要干啥,于是先一步被将军了,这搁谁,谁心里都不舒服。
这种不舒服表现在韩信身上,就是他经常假装生病不参加朝见。
有一次,韩信拜见樊哙,樊哙行跪拜礼表示,韩信的光临,让他倍感荣耀。而韩信走后却自嘲:“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这是不是韩信看不起樊哙呢?能说看不起吗?不能!
樊哙虽勇,但韩信的有勇有谋威震天下,后世用兵如神的将才,也没几个敢与韩信“并列”。所以从韩信的自嘲中可以看到,他的处境,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说实话,换位思考一下,韩信的处境就是将诸葛亮和臭皮匠对等并列,如果心态不好,然后自尊心再强那么一些,确实是很难消化的。
所以,与其说韩信是死于“骄傲”,不如说他是因为在狡兔死走狗烹的“权游”里面,寻求所谓“尊重”与“重视”,而身死吕后之手。
至于他死前那句“我不服”,我们是韩信,我们也“不服”,更何况“兵仙”如他。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 gitcloud
-
江湖传言,韩信被萧何骗进长乐宫后,吕雉将其关押于钟室,准备用竹片做成的剑刺死,韩信在临死之前,大喊三个字,如今成了酒君子的“口头禅”。
韩信幼时贫困潦倒,却成天背着一柄破剑,被人笑话。有个屠户让他钻裤裆,他二话不说就钻了,真别说是忍辱负重,其实他哪时要啥没啥,谁都能欺负他,好汉双手不敌四拳,只能自我安慰说吃亏是福。
韩信年纪还小,父母早亡,社会上也没有就业机会给他。因此,他只得饿着肚子去河里捉鱼虾充饥。有个在河边洗纱的漂母见他实在可怜,经常从嘴边省下点饭菜给他吃。韩信也算是个知恩图报之人,许诺得势之后,必定报答她,后来也确实有报答了。
韩信稍稍长大后,恰好陈胜、吴广带着一群农民工在大泽乡创业,而且事业越做越大。长江那头的项梁听到消息,也带着八千兄弟过来找工作。但是,陈胜、吴广很快就被人拍死在沙滩上了。于是,项梁带着项羽及八千江东兄弟决定独立创业,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的楚王。
韩信满怀报国之志,也加入了项梁的楚军,其实也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了。大小几百仗打下来,韩信还是活泼乱跳的,但项梁却在定陶跟章邯打架时挂了。韩信本想跟着项羽继续干,项羽这人吧,勇敢,有力气,但不会用人,注定成不了大事。
楚军开进咸阳时,秦国就灭亡了,看来这世道还真的是没有什么不能改变的。于是,开始有理想了的韩信,决定离开项羽,追随汉王,跟着刘邦跑到了偏远的汉中。但刘邦也不重视他,只给他干了个催收粮草的工作。好男儿空有报国之志,岂能受冷落。
于是,韩信又决定开溜。刘邦有个死党叫萧何,在刘氏集团差不多混到副总经理的位置了。听说有点能力的韩信居然开小差溜了,亲自骑马乘着月色,把韩信追了回来,又努力地做通了刘邦的工作,给韩信封了个大将军之职,算是军队的一把手。
刘邦挺给萧何面子的,立即封韩信为大将。几个月后,带着军队从陈仓进入关中,大量地抢占地盘,还跑到项羽的老巢彭城,抢了项羽的金银财宝与女人。韩信一路上跟着刘邦胡吃海喝,却啥活也没干,正憋屈着。
刘邦带着56万诸侯大军的领导们在项羽的彭城喝酒谈理想,却不料项羽带着3万骑兵偷偷地从齐国摸了回来,将刘邦打了个措手不及。刘邦逃回荥阳之后,听从张良之劝,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韩信,韩信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并在京、索之间打退了楚军。
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扭转了失败的局面。接着,刘邦给了韩信几千人马渡过黄河北伐,打败了魏王豹,又打败了赵将陈馀,还招降了燕国,并很快将军队开到了齐国,业务越做越大。
韩信看到自己的工作成绩如此出色,就向刘邦提要求,也想弄个齐王当当。刘邦嘴巴是答应了,但心里挺不高兴。
再后来,刘邦彻底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大汉王朝也算是创业成功。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跟刘邦一起创业的八个异姓王,一次性让刘邦干掉了六个。马上,有人报告说韩信会谋反。于是,刘邦带着军队在云楚泽召韩信前来,并将其扣下。
查来查去,也没查到韩信谋反的蛛丝马迹。刘邦也只能跟韩信说:“你这谋反,大概、也许、可能有吧,要不也无风不起浪呀。”反正也不听韩信的解释,将其齐王之位给撸了,让给了刘邦自己的私生子刘肥。
还好,刘邦只是将韩信的封王之位给撸了,仍给他弄了个淮阴侯的名头,爵位是降了,起码命还在,谋反的文章没往深处做。
但韩信心里不舒服呀,这不明明是栽赃陷害嘛。几年之后,韩信的部将陈豨被任命为巨鹿太守,临行前来给韩信辞行。韩信就把心中的郁闷跟陈豨说了,陈豨也是个铮铮铁骨,当场表态说:“既然姓刘的不仁,咱也不义,待我到了巨鹿,咱们里应外合,反了它。”
陈豨到了巨鹿,坐稳太守之位后,果然劫持了赵地与代地的军队造反,刘邦只得亲自带着军队去平叛,而韩信也在长安做筹备,准备响应陈豨。
但韩信的保密工作没有做好,被刘邦的老婆吕雉给知道了。虽说吕雉与刘邦的感情近年来不太好,但这属于两口子的内部矛盾,韩信要打汉朝的主意,她也不能同意。
于是,吕雉逼着相国萧何将韩信骗进了长乐宫。韩信正准备做大事,本来是谁也叫不动的,但萧曾经对他有知遇之恩,不能不给面子,哪知他刚刚进宫,就被一群女人给绑了,囚于钟室。吕雉还让这群女人用竹片削尖,刺杀韩信。
韩信戎马一生,征战沙场,为了大汉江山立功无数,没有马革裹尸却要死于女人之手,临死之时,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但这些女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竹剑一次一次地刺来,让韩信撕心裂肺地痛,只得仰天大喊“我不服”。而这三个字没能救出韩信的命,却被后人在酒桌上成了口头禅。
- xinz
-
刘邦真不赖,他能够从一个小亭长最终建立大汉,实力之强可见一斑。但要说刘邦的本领有多大,就像韩信所说的那样,刘邦领兵只能十万,这还真说刘邦当将军的实力,可刘邦的长处便在于他能够统领无数大将。
刘邦的成功,离不开他身边的这一群兄弟们,这群兄弟一个个都是能人,有着万夫不当之勇,但刘邦却能很神奇地将这群人捏到一起,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这就是一个人的本事。而韩信也是刘邦的大将之一,早年间韩信的经历,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回想起来都是泪。
他应该是六国遗民中的贵族,不然他又从哪里学来的兵法,又如何没有一点生存能力,一个大老爷们竟然混到去要饭。
他在加入到刘邦阵营的时候,也没有遭到足够的重视,于是,高傲的韩信选择了离开,走到了刘邦的麾下,而刘邦却能将韩信的实力发挥到极致,最终成就了霸业。可提起韩信,虽然有着兵仙之称,但终归来讲,情商还是低了一些。
他死的有点可惜,被刘邦伙同吕后、萧何给害死了,韩信在临死之前,还曾大声喊出了三个字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后这几个字竟然被用成了酒桌上的口头禅。你知道这几个字是什么吗,不知道的请往下读。
上文也提到了,韩信应该是一个贵族家的公子,根据他的姓氏来看,极有可能出生于韩国。嬴政在灭了六国之后,一切的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韩信失去了自己的国家,无奈之下,只得外出流浪。
韩信早年间熟读兵书,但却未曾培养出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流落到民间的韩信受尽了苦头。一个屠夫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逼迫韩信从他的胯下钻过去。韩信每天手里都拎着一把宝剑,但在这样屈辱的时刻,韩信都没有拔出宝刀。
在胯下钻过去这种行为,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可韩信竟然忍了,他深知这个屠户与自己并不对等,他的命有更大的作用,于是他淡然离开。
大丈夫能伸能屈,一位老太太不单单给了他饭吃,还让他重新恢复了生活的勇气。他提起自己的宝刀,加入到了项羽的队伍,立志要推翻暴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当时的情况来看,项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他率领的江东子俊勇猛无敌,眼看着大秦的江山就要成为了西楚霸王的天下。
但也正因为这样,项羽在自己风头正劲的时候并没有将韩信放在眼里。其实也不能怪项羽,因为项羽当时实力确实太强了,他本又是一个武将,做不到礼贤下士。韩信在项羽的麾下度过人人生中最郁闷的一段时光,满腹的雄才大略都得不到施展。
而此时刘邦集团很缺少人才,在萧何的推荐下,韩信离开了项羽的大公司,转身去到了刘邦的创业公司,好歹在刘邦那,能够搞出点事来吧。刘邦本身也不太看重项羽,但架不住萧何一直死命的推荐,刘邦架不住萧何的软磨硬泡,也给了韩信几次机会,可韩信都把握住了。
韩信确实强,当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之后,便要学会收住锋芒,以防止功高盖主。但韩信没有,他的情商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越强的人越容易遭到嫉恨,韩信的名声太好了,实力也太强了,刘邦感觉再不处理他,就要出问题了。
随着刘邦岁数越来越大,除掉韩信这件事也被提到了日程上,于是刘邦便联合了吕后与萧何,将韩信骗到了宫殿之内。韩信进入到宫后,便被早已埋伏起来的士兵抓了起来,在被吕后处死之前,韩信大呼“我不服”。
韩信是不服,以韩信的能力,与任何人正面对战都不虚,但却葬身于妇人手,他自然是不服气。可这三个字却成为了酒桌上的口头禅,朋友们在喝酒斗乐的时候,高呼“我不服”来调节酒桌的气氛。
- CarieVinne
-
韩信死之前说的三个字是:我不服。作为酒桌文化,如今在酒桌上拼酒,急着说“不服”,争执到脸红脖子粗,一直喝到服为止。
- meira
-
韩信最后大喊的三个字就是我不服。当然现在的酒桌上也有很多人大喊我不服,他们最终都成为了街边上躺着的醉汉之一。其实这三个字喊出了韩信自己的无奈,同时也喊出了自己毕生信念崩塌的无奈。为什么刘邦一定要杀韩信呢?因为韩信功劳太大么?不全是。韩信相当异姓王,而刘邦对于权力的胃口是非常大的。韩信的想法是我帮你打了天下,你让我当个王不正常么?
韩信心无反意,但是刘邦不这么认为。在刘邦看来,韩信作为自己的一个大将,不应该向自己去要齐王。而是应该安分守己地当一个臣子。虽然你现在没有造反的意思,但是当你想要开始称异姓王的时候,就说明你有造反的动机。然后后来韩信造反了么?确实造反了,只不过是因为自己被变为淮阴侯之后心生不满而已。但是最终,一代兵仙还是没能逃脱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在韩信的心中,在被萧何月下追回之后,刘邦就已经成为了自己的恩人。但是刘邦始终不相信韩信。韩信好不容易训练一些精兵,刘邦打了败仗之后立刻就要走了。而且在刘邦心中,韩信不是丰沛集团的人,绝对不是自己的亲信。现在对他好,让他当大将军,只不过是因为韩信打仗的能力很强,自己想要成霸业需要他,仅此而已。
历史上皇帝百位有余,开国的皇帝更是十数人。真正做到白手起家,一统天下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人而已。而这两个人在完成霸业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曾经的功臣痛下杀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忌惮。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在刚买完一个手机之后,是不是非常珍惜。但是买完2个月之后呢?刚买的时候轻拿轻放,2个月之后随手扔桌子上。人对于刚得到的东西往往无比珍惜。这就是皇帝杀功臣的原因。
韩信的一生从胯下之辱开始,在“我不服”的呐喊中落幕。论带兵打仗的本事,他绝对是首屈一指。但是论察言观色和参测心事,他的能力就落后很多了。韩信错了么?错了,也没错。说他没错是因为他的眼光没错,选择了刘邦。而刘邦也确实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主公。在韩信的辅佐下一统天下。
说他错,是因为韩信将刘邦当成了和自己一样的人。功高不是错,功高盖主是。就像你进入了一个创业公司,然后疯狂出去跑业务,成功让公司成为了世界500强。此时你说让领导分给你董事会席位,这可能吗?大概率不可能。因为就算你作为副总,只要你没有董事会席位,你就不会分担老板的权力。但是哪怕你只是一个职员,加入了董事会之后领导的权力一样被分摊了。这个道理放在韩信和刘邦的身上是一样的。如果韩信能够仔细体会刘邦的心境,起码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 大牛哥
-
韩信死时喊了最震撼的三个字是:我不服!
为什么不服?
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不曾有恩于萧何,萧何却推荐他做了大将军,韩信不曾得罪萧何,萧何为什么要设计害死他。
②因他反复思考,找不到自己过错,他没有对不起汉朝行为。
③他认为对汉朝功劳很大,其不知功劳太大,就是大过错。
④他认为很有聪明能干,对汉朝很有用处,汉朝应该爱护他。其不知聪明能干,就是大过错。
⑤以他的智慧聪明,只有别人上他当,钻他圈套机会,他怎么会钻进别人设的圈套。最终明白了,聪明人太自负也会上当。自己是只会做事,不会低调做人。竟在和刘邦论个人能力时说,刘邦最多带十万兵,而他是多多益善。在刘邦平定天下时,还贪恋权势,不肯主动与刘邦交好,让刘邦安心放心。所以在说了“我不服”后,又说了“飞禽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悔不听蒯通之言啊!果有今日之事”委屈受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韩信怎么也预想不到,戎马一生最后竟死在吕后之手。只能大喊“我不服”
韩信, 西汉开国功臣, 封齐王、楚王、上大将军, 最后贬为淮阴侯。 公元前三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 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性格即命运。韩信既雄心勃勃, 想自立, 又感念刘邦的厚待, 因此在反叛与否的问题上总是犹豫不决。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断送了他的前程和性命。如果当时他接受项羽的建议, 联手对抗刘邦, 可以“ 叁分天下”。如果他听从蒯通之言, 自立为王, 更是“ 贵不可言”。从另一个角度看, 如果韩信仿效萧和和张良, 一心一意 扶 助 刘 邦 , 又 注 意 韬 光 养晦, 就会像司马迁在《 史记·淮阴侯列传》 所说的, “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 不伐己功, 不矜其能, 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 比 周 、 召 、 太 公 之 徒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想反叛又下不了决心的韩信最终只能引来杀身之祸。
历代诗人及史家对韩信之死的评说
清代包彬在《淮阴侯庙》中说:“鸟尽良弓势必藏, 千秋青史费评章。 区区一饭犹图报, 争肯为臣负汉王?”诗人问得有道理, 一饭之恩都要重重酬报, 怎么会背负刘邦礼贤下士之恩而反叛呢? 其叛逆之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消除异己的借口罢了。
唐代许浑更认为韩信在拥有兵权时都不反, 怎么会在自己无一兵一卒时利用乌合之众和他人谋反呢? “尽握兵权犹不得, 更将心计托何人?”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己不薄, 不愿背汉自立。
宋代张耒说“何待陈侯乃中起, 不思萧相在咸阳。”韩信就是经萧何极力推荐, 才得以登坛拜将, 张耒联系韩信的智慧, 认为不至于在萧何留守咸阳时发动叛乱。
刘禹锡在韩信庙中写道:“将略兵机命世雄, 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 每一寻思怕立功。”
虽然韩信帮助刘邦逐鹿中原, 成就帝业的过程, 屡建奇功, 战功赫赫。连刘邦自己也说“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 但最后却不免死于妇人之手。
世人言:狡兔死, 走狗烹, 飞鸟尽, 良弓藏, 敌国破, 谋臣亡。 像韩信这样“勇略震主者身危, 功高天下者不赏”, 不知还有多少人? 韩信的死是必然的, 是当时社会的必然! 须不知自古“帝王多寡恩, 功臣多负屈”!
- 北境漫步
-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韩信怎么也预想不到,戎马一生最后竟死在吕后之手。只能大喊“我不服”
韩信, 西汉开国功臣, 封齐王、楚王、上大将军, 最后贬为淮阴侯。 公元前三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 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历代诗人及史家对韩信之死的评说性格即命运。韩信既雄心勃勃,
想自立, 又感念刘邦的厚待, 因此在反叛与否的问题上总是犹豫不决。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断送了他的前程和性命。如果当时他接受项羽的建议, 联手对抗刘邦, 可以“ 叁分天下”。如果他听从蒯通之言, 自立为王, 更是“ 贵不可言”。从另一个角度看, 如果韩信仿效萧和和张良, 一心一意 扶
助 刘 邦 , 又 注 意 韬 光 养晦, 就会像司马迁在《 史记·淮阴侯列传》 所说的, “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 不伐己功, 不矜其能, 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 比 周 、 召 、 太 公 之 徒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想反叛又下不了决心的韩信最终只能引来杀身之祸。
清代包彬在《淮阴侯庙》中说:“鸟尽良弓势必藏, 千秋青史费评章。 区区一饭犹图报, 争肯为臣负汉王?”诗人问得有道理, 一饭之恩都要重重酬报, 怎么会背负刘邦礼贤下士之恩而反叛呢? 其叛逆之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消除异己的借口罢了。
唐代许浑更认为韩信在拥有兵权时都不反, 怎么会在自己无一兵一卒时利用乌合之众和他人谋反呢? “尽握兵权犹不得, 更将心计托何人?”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己不薄, 不愿背汉自立。
宋代张耒说“何待陈侯乃中起, 不思萧相在咸阳。”韩信就是经萧何极力推荐, 才得以登坛拜将, 张耒联系韩信的智慧, 认为不至于在萧何留守咸阳时发动叛乱。
刘禹锡在韩信庙中写道:“将略兵机命世雄, 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 每一寻思怕立功。”
虽然韩信帮助刘邦逐鹿中原, 成就帝业的过程, 屡建奇功, 战功赫赫。连刘邦自己也说“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 但最后却不免死于妇人之手。
- 猫帽
-
说到西汉的建立,就离不开一个关键的人物,就是被处谋反罪诛杀的韩信。
许多人觉得韩信的灭亡在于犹豫不决,倘若早点下定决心,说不定已经得到了天下。他在临死前说下的三个字,现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口头禅。
事实上,韩信一开始不为楚汉任何一方的统治者所重用,项羽瞧不起书生,觉得韩信没啥本事。刘邦也是这样认为,因此就没有给他封官职。
韩信眼瞅着自己再次被埋没,没有多言,只是在某天夜里打算离开,投奔他人。
假如韩信这次真的这么走了,也许未来的天下就不姓刘了,幸运的是,萧何追回了他,并且在刘邦面前力保此人。刘邦在一番思量后,他果断颁给韩信最高将领的职位。
这次拜将后,韩信很是感激,于是走上了为刘邦打天下的道路。楚汉后期,刘邦和项羽进入交战阶段,而韩信身为齐王,这个时候不管是加入哪一方都是一边倒的局面,蒯(kuǎi)通更是劝他坐观虎斗,趁机夺取天下。
蒯通拜见韩信后,就劝说韩信。首先,他指出当今天下局势,现在项羽虽然一度威逼天下,但却是长期困于一地,没见有什么大的进展。至于刘邦,天天打仗,没有什么成效,还屡屡失败难成大器。
接着蒯通指出,天下就掌控在韩信一人身上,韩信帮楚则楚胜,帮汉则汉胜。那时韩信虽然被刘邦封为齐王,但却是形势所迫的无奈之举,而项羽,也是一度发请柬,想让韩信投奔于他。
可是,蒯通觉得,韩信的来路不该是协助任何一方,而是自立为王,先维持三分局面,等到时机成熟,吞并楚汉,到那时韩信完全有可能称帝。他恳求韩信不要错失时机,尽快进行决断,立下大业。
但韩信的回应呢?他想了很久,倒是说了一句,汉王对待自己不薄,怎么可以为了利益而背叛他?
事实上,以刘邦的流氓性子,真的会看重这位所谓的将军吗?他看重的只是他的军事才能而已。
蒯通连续做劝,他以古代功臣被诛杀的例子来警戒韩信,即使韩信忠心不变,可是他的功绩已经高过了刘邦。假如汉朝稳定,韩信下场必定凄凉。与其归楚被质疑或归汉畏惧,还不如走自己的路。
韩信听到这里已经蠢蠢欲动,可是他依然犹豫不决,最后留下一句容我三思就赶走了蒯通。韩信琢磨了很久很久,但想得太过简单。
他想当初汉王在自己一无所有时给了自己一切,如今又把自己封为王,再加上自己的功绩,韩信认为自己不会被辜负。
于是,韩信再没有与蒯通联系,还对这个劝自己背主的人多了一丝厌恶。蒯通见对方没有找自己再商量一回,就主动过来劝说,他说现在犹豫不决,必定会有祸害,然后又要开始喋喋不休。可是,韩信只回了一句:“汉王必不负我”。
然而,韩信忘记这个齐王是他自己主动要来的,那一次强求已经让韩信在他心中失去信任。因此,战火稍微平息之后,刘邦直接冲进了韩信的帐中,抢走了对方的军印,之后只给他一些残兵去打仗。
在刘邦登基后,韩信自以为自己功劳很大,应该能受到重用,可是,眼见着其他功臣一个个封王,韩信数量也被封了个楚王,却是没有半点兵权在手,这时韩信已经察觉到一丝危机,自己曾经信任的汉王似乎并没有像自己想的那样行事。
果然不久之后,刘邦亲征,在他不在的这段时间里,吕后行政变将其骗入宫中,十多个宫女用铁锤活活地敲死了这位汉代的重臣。
就算在最后死之前,韩信心里依然是怀揣着无限的恨意,他在绝望中高呼:我不服,当代很多年轻人失败后就经常说这三个字,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甘心。
都说一一个人在临死之前是会回忆自己过往的一生的,将死之人也会如跑马灯眼中转过一生的片段。在小编看来,韩信在死前头脑中会反反复复掠过的一个画面一定是蒯通在面前献言的样子。他肯定是非常懊悔自己的决定吧。
韩信以为自己劳苦功高,再加上始终追随刘邦,对方最多也就不会给自己权力,也不至于要杀了自己。但是他还是低估了权力在皇帝面前的诱惑,尤其是在品尝到权力的滋味之后,就很难放弃了。
哪怕韩信没有谋反的意思,单凭他选阵营和出兵不及时就能成为刘邦杀掉他的原因之一了。因为这在帝王看来,曾经在背叛的路上犹豫的臣子,说不定哪一天真的就走上这条路了。
韩信会落到如此境地,绝大问题出现在性格上,虽然在军事上,这位将领是没有几个人可以匹之,可是在人性的揣度下,他还是比不上刘邦,对方其实早就了解了韩信优柔寡断的性格。
假如韩信当时真的听了谋士的劝,之后也在大事路线上听从蒯通的,在率兵作战上自己判决,以武力征服天下会有可能成功吗?其实也未必吧。
就算韩信兵法超人,可是他只能做个臣子,并没有什么领袖的才能。假如他当时选择将二分天下变为三分,最多只能让刘邦称帝的时间晚得一些罢了。
说韩信能统一天下?单凭谋略,刘邦手下武将也不是吃素的,政治上韩信也是一败涂地。他拿什么取胜?最后只会落得一个不忠不义的名声,因此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
正如现在的年轻人把这三个字当做口头禅一样,我不服,不服从有什么用呢?
- 振金
-
中华酒文化博大精深,酒桌上自然少不了拼酒的口头禅,万万没有想到韩信临死前,大吼的“三个字”,如今却成了酒桌上拼酒的口头禅。那么,韩信在临死前,到底说了什么,为何就成了如今酒桌上拼酒的口头禅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历史探究其中鲜为人知的历史。
韩信草根出生,从小自命不凡,然而混得比较差,穷得只能混饭吃,遭受各种白眼。在河边漂洗涤丝棉的老大娘看他没饭吃,认为他太可怜了,曾给他饭吃,这混的不是一般的惨呀!这还没有完,韩信因为长得高大,遭当地的一个屠夫妒忌,各种侮辱他,最后更是让韩信从他裤裆下钻过去,否则不肯善罢甘休。这韩信也是个牛人,竟然肯受胯下之辱,真的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多年之后,韩信衣锦返乡,还召见了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屠夫,不仅没有收拾这个屠夫,还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这个韩信的忍耐力超强,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忍辱负重,我深深地怀疑韩信一定是12星座中摩羯座,否则怎么会有这么超强的忍耐力呢?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所谓乱世出英雄。韩信不再混日子了,投靠了项燕与项羽的起义部队,但是项羽一直都不重用他。于是乎,韩信就离开项羽,改投了刘邦,刘邦一看韩信名不见传,也不稀罕他,给了他一个小官。最后还是萧何慧眼识珠,向刘邦强力举荐了韩信,刘邦这才拜韩信为大将军,就此韩信开启了开挂人生。
韩信为刘邦出谋划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总之在韩信这个兵仙的神操作下,刘邦取得了楚汉相争的胜利,一统天下,建立大汉王朝。韩信因为功,被封为齐王,但终因为功高震主,被刘邦和吕后忌惮。
韩信虽然用兵如神,但是做人太优柔寡断。面对被刘邦和吕后的猜忌的险境,他的手下劝他说反了吧,他却优柔寡断,还妇人之仁,不忍背叛刘邦,从而错过了好时机。后来,因为有人告发他要谋反,被刘邦被贬为淮阴侯。此时,已经没有什么兵权的韩信才幡然醒悟,决定谋反,但是就他一个光杆司令,又怎么会成功,简直就是在玩火自焚。
后来,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想趁机里应外合,但殊不知这是刘邦和吕后的计谋,为的就是让韩信放松警惕,请君入瓮。吕后在萧何的神助攻下,成功地将韩信骗入皇宫,请君入瓮。萧何命令士兵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这就是所谓的成了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出处。
在韩信临死时,他有万千的不甘和不服,大吼道:“我不服”三个字,就此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说实话,兵仙韩信没有死在战场上,被吕后这个女人诱杀,死得真窝囊呀!更令韩信想不到的是他临死前大吼的“我不服”三个字,如今却成了酒桌上拼酒的口头禅。在酒桌上拼酒,经常听到有人急了说“不服”,争得脸红脖子粗,就差一点动手了。不服就开喝,一直喝到服为止!最后,奉劝各位酒鬼:小酌怡情,大饮伤身。为了身体健康,各位要悠着点哟,该服就服,莫要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