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en
-
丁 锦 丁 儆 丁兰亭 丁志辉 丁宝书
丁厚卿 丁惠康 丁福保 丁熊照 于同隐
邓云度 邓星伯 邓晋福 计六奇 太 伯
王 适 王 问 王 序 王 选 王 迅
王 庸 王 绂 王补宣 王旭高 王尧臣
王补宣 王承业 王昆仑 王叔朋 王忠烈
王津名 王禹卿 王寅春 王其勤 王德荣
王蕴章 尤 袤 尤国帧 仇庆久 过 铸
过晋源 过探先 过增元 过镇海 刘世杰
刘天华 刘元珍 刘半农 刘北茂 刘彤华
刘宝善 刘祖德 刘崧生 刘富根 刘群先
石 磊 石筱山 孙 洙 孙方中 孙辰初
孙尔准 孙鹤卿 孙荆楚 孙冶方 孙宗枢
孙曾一 孙毓棠 孙毓修 冯金妹 冯宪文
丘锡生 叶谦吉 安 国 安友石 安希范
华 察 华 山 华世芳 华中一 华阿金
华应申 华图珊 华绎之 华秋苹 华彦钧
华锡均 华蘅芳 江绍基 江焕卿 李 纲
李 绅 李凤哕 李如祥 李伯敏 李国伟
李克乐 李寿桓 李金镛 李佩黻 李钟瑞
李祥霖 李惕平 李嘉谋 许 钰 许云樵
许叔微 许思园 许倬云 许莼舫 许翼云
朱士嘉 朱文书 朱可心 朱幼南 朱庆云
朱启祥 朱洪元 朱通伯 朱秀谷 朱勤甫
朱照宏 吕 炯 陈 洪 陈 源 陈 志
陈小妹 陈凤威 陈幼学 陈佩三 陈星若
陈钟祥 陈慕华 陈瘦竹 陈翰笙 杜掌如
季 恺 季云卿 匡仲谋 匡培根 匡耀良
陆子容 陆汉明 陆润康 陆培之 陆德源
孟 刚 孟惠荣 邵 宝 沈一平 沈孟育
沈奉江 沈金鳌 沈瑞洲 沈缦云 沈德良
汪 容 汪艺香 吴 琛 吴子敬 吴子声
吴仁宝 吴邦伟 吴观岱 吴观蠡 吴芝瑛
吴季贤 吴美琰 吴诗铭 吴道元 吴望始
吴惠昌 吴稚晖 吴畹卿 吴震修 辛一心
严 朴 严绳孙 严自强 严希杰 严钦尚
杨 模 杨世铭 杨令弗 杨四箴 杨玉英
杨芳灿 杨作枚 杨芙清 杨昌龄 杨国桢
杨荫杭 杨宗濂 杨宗瀚 杨荫榆 杨荫浏
杨荫溥 杨重骏 杨根新 杨味云 杨潮观
杨翰西 张 煦 张光世 张文伯 张正宇
张光宇 张瑞芝 张再梁 张聿青 张佐臣
张宪秋 张复痒 张契之 张涤生 张惜阴
张锡昌 张德载 张以增 张轶欧 邹 雅
邹一桂 邹文海 邹云翔 邹石溪 邹钟琳
邹承鲁 何栋如 何瑞荣 寿 冶 范谷泉
周 纶 周 文 周小农 周阿康 周阿生
周建松 周培源 周舜卿 郑振华 金开诚
林 庸 林致平 郁念祖 贺天健 洪 元
侯学愈 侯鸿鉴 侯鼎钊 侯毓汾 胡开诚
胡汀鹭 胡正详 胡刚复 胡旭初 胡明复
胡雨人 胡敦复 胡通祥 胡新南 荣尔仁
荣鸿元 荣月泉 荣宗敬 荣独山 荣智健
荣漱仁 荣德生 须 恺 须沁华 俞 复
俞庆棠 赵 深 赵子新 赵伟康 赵柏生
祝大椿 祝世康 祝寿昌 姚建铨 姚桐斌
倪 瓒 倪达书 施之勉 施守义 钟 英
高 阳 高文华 高秉钧 高景泰 高攀龙
顾 复 顾 俊 顾述之 顾兴中 顾可久
顾圣婴 顾谷同 顾光旭 顾兴源 顾贞观
顾坤伯 顾青虹 顾宪成 顾栋高 顾祖禹
顾恺之 顾铁符 顾惟精 顾夏声 顾淑型
顾景舟 顾福年 顾毓瑞 顾毓珍 顾毓琦
顾慰连 贾洪林 浦化人 浦文汀 浦起龙
钱 穆 钱仁康 钱柏文 钱中文 钱孙卿
钱伟长 钱令希 钱松岩 钱佼汝 钱钟韩
钱钟仪 钱海岳 钱瘦铁 钱基博 钱惠和
钱俊瑞 钱临照 秦 金 秦 起 秦 耀
秦大钧 秦仁金 秦伯益 秦邦宪 秦古柳
秦光煜 秦毓鎏 秦蕙田 唐文治 唐孝威
唐光明 唐晋发 唐星海 唐保谦 唐翔千
唐照千 唐庆增 唐骧庭 唐鑫源 陶凤山
陶晶孙 陶寿伯 陶国鑫 徐 寿 徐仲年
徐宝鼎 徐祖善 徐振旦 徐悲鸿 徐建寅
徐梦影 徐嘉漠 袁仁仪 诸竹生 诸健秋
诸福棠 殷良弼 谈社英 曹小定 曹仲容
曹涵美 龚锡春 黄 敦 黄怀觉 黄修青
黄羡明 黄冕群 盛水湘 堵胤锡 章治康
巢纪平 程 及 程贯一 程昌圻 程敬堂
惠 钧 惠峻山 蒋仲怀 蒋哲卿 蒋慧惠
蒋锡昌 量如法师 嵇 璜 嵇曾筠 谢立章
葛新石 鲍明路 廉 泉 裘廷梁 裘维裕
裘维蕃 裘毓芳 路湛沁 蔡世金 蔡建栋
蔡振华 蔡缄三 蔡翔云 潘 菽 潘序伦
潘梓年 薛光华 薛佛影 薛寿萱 薛学海
薛明剑 薛南溟 薛葆鼎 薛福辰 薛福成
薛暮桥 糜文浩 糜文溶
- LuckySXyd
-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1.5)出生在马镇南旸岐一个没落士绅家庭。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父徐有勉隐迹田园,母王氏豁朗节俭,能“贸布以易糈”。徐自幼聪慧过人,好读书。15岁博览祖遗“绛云楼”藏书,特好古今史籍、地志图经,萌远游五岳之志。18岁,父受群豪欺侮,忧愤而死。他决意不应科举,不入仕途,问奇名山大川。万历三十五年徐21岁,辞别母亲和新婚的妻子开始出游。初期旅行以登名山、访胜迹为主,因老母在党,每年春天外出,秋冬计程以归。他游山川如会知己,探穷奥如掘至宝。47岁以前,游历了北方的泰山。嵩山、华山、恒山、五台山;南方的黄山、庐山、普陀山、天台山、雁荡山,最远至福建的武夷山。曾于天启元年(1621),为纪念母病痊愈,盖“晴山堂”,搜求先世遗墨、题赠,为之刻石。天启四年,因母已届80高龄,打算暂缓远行。母不以为然,特命他陪同亲作宜兴、句容之游,以示激励。翌年9月母病逝。在家守庐。崇祯元年(1628)服丧期毕,乃放志远游。他有感于“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以更多的精力,对地理现象作考察研究。4月,去福建漳州看望好友黄道周。远抵广东罗浮山。崇祯二年,由南转北,人京师,游盘山。三年,再南游漳州。五年,重游天台山、雁荡山。六年,出南京,再北上京师,游五台山、恒山,又南下三游漳州。他身体健壮,携一杖,一仆被,登山捷如猿。能忍数日饥,逢食即饱,旅泊岩栖,游行无所碍。
顾恺之(348— 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义熙初官散骑常侍。博学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凡人物、佛像、禽兽、山水皆能。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画师法卫贤,行笔细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出之自然。画人物尤善点睛,自云:“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六朝人口语“这个”,即指眼珠)之中。”唐张彦远评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精通画论,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书行世。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著名论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 xinz
-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嫖娼、吸毒的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度日如年。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 瑞瑞爱吃桃
-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嫖娼、吸毒的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度日如年。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