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懂运营
-
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简称中国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代表中国的主题展馆、位于世博园区的核心区。 中国馆的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主题,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中,“中国红”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大气而沉稳,也易于为世界所理解。设计概念高耸的国家馆与在地面上水平展开的地区馆相呼应,以体现东方哲学中“天”与“地”的对应关系。同时,国家馆的整体造型以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栱为来源、并从夏商周的青铜器中吸取了灵感,不过并没有相互穿插的梁、栱、契等部件。 而在地区馆的外墙上,还采用的中国古老的叠篆文字传递二十四节气的信息。其屋顶平台上名为“新九洲清晏”的城市花园,则引入了圆明园中“九洲清晏”的概念。其中,“九洲”之首即为国家馆,取名的“雍”,其他八洲则分别取名为“田”、“泽”、“渔”、“脊”、“林”、“甸”、“壑”、“漠”。 建筑的边界则融入了江南园林的概念,以弱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技术应用中国馆中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以符合环保的理念。所有的门窗使用的是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玻璃),反射热量的同时还能降低能耗。顶层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净化雨水,以冲洗卫生间或车辆。而地区馆平台上的覆土层能够节约10% 上的能耗。
斐济国家馆日
- 小n
-
中国馆
主题: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展馆位置:世博园区A片区,世博轴东侧
造型亮点: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
国家馆日:2010年10月1日
展馆简介:中国国家馆是上海世博会中永久保留的展馆,该馆将以“城市发展中的 中华智慧”为主题,系统地展示以“和谐”为核心的中华智慧。
斐济这个国家是8月6号
- 站长在线
-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 振金
-
中国馆是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的展馆,位于中国馆区的中心位置,占地6.13公顷,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展览面积20,000平方米。中国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师陆宇翔设计,外观采用传统的中国建筑元素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象征中国的传统与现代并存。中国馆的展览主题是“筑梦中国,城市阳光”,通过现代科技展示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形象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展馆内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展览区、艺术区和商业区。展览区分为6个展厅,包括“城市的梦”、“城市的魂”、“城市的记忆”、“城市的创意”、“城市的生态”和“城市的未来”,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艺术区则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商业区则展示了现代中国的商品和服务。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馆成为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吸引了数百万人次的观众参观。展馆的建筑和设计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创新”的集合体。
- 左迁
-
可能分开撒旦机啊离开的那溜达溜达呢难得难得难得的男男女女男男女女男男女女男男女女男男女女奶奶的地点待定待定待定待定待定待定,你好我看如何
- 王木生
-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百科名片
中国国家馆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展馆名称: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展馆位置: 世博园区A片区,世博轴东侧
展馆主题: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造型亮点: 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
建筑面积: 三层,15000平方米
开工时间: 2007年12月18日
竣工时间: 2010年2月8日
设计者: 何镜堂,广东东莞人,“中国馆之父”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目录[隐藏]
基本资料
展馆外观
文化蕴含
生态环境
参展大事记
设计
技术特点
公开征集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位置:世博会园区浦东A片区,世博轴东侧
造型亮点: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
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面积:总建筑面积约16.01万平方米
国家馆日:2010年10月1日
后续利用:中国国家馆将作为世博会永久性的专题博物馆保留,中国地区馆则将作为举办各类展览和活动的场所
开工时间:2007年12月18日
竣工时间:2010年2月8日
现状:于2009年6月22日正式通电,现已正式投入运营。
英文名:China pavilion
[编辑本段]展馆外观
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宛如华冠高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耸,天下粮[1]仓;地区馆平 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中国馆以大红色为主要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为主题的理念,更能体现出喜庆的气氛。让游客叹为观止。
设计团队:
总设计师:何镜堂
展示总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
展示设计总监: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黄建成
展示创意总监:台湾知名策划人姚开阳
展示影像艺术总监:导演陆川
又名:东方之冠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编辑本段]文化蕴含
器文化
在中国文化这个富矿中找了青铜器、陶瓷器等,并从中国传统建筑的九宫网格中汲取灵感,最后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
构件进行提炼,以“中国之器”展开设计,后来又冠名为“东方之冠”。
建筑本身融合了中国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等。国家馆与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的愿望,展现了对理想人居社会环境的憧憬,与本届世博会的口号是一致的。
天下粮仓
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
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我想中国人都愿意赋予它这样的意义。同时,前来参加世博会的外国人一望便知它是中国的。世界上有三大建筑体系,只有中国古代建筑极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
[编辑本段]生态环境
其中,以滩公园将以“双滩谐生”为结构媒介,通过湿地、土壤和动植物群落等的保护与恢复,重现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
[编辑本段]参展大事记
2007年4月25日 项目建筑方案公开征集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2007年12月18日 开工建设
2008年1月30日 展示设计方案答疑会
2009年5月 中国馆亮起“中国红”
2009年6月23日 中国馆正式通电
2010年2月8日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竣工
2010年3月 完成布展调试
2010年4月 投入试运营[2]
2010年5月1日 投入正式运营
[编辑本段]设计
设计理念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主体构思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
震撼的“巨幅动态清明上河图”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 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将镌刻各省、市、区名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
设计控制范围
位于浦东B片区世博轴东侧,北起北环路,南至南环路,西起上南路,东至云台路,面积为6.52公顷。地块内西北侧有轨道交通8号线穿越,并设周家渡站。
容量控制
规划地上建筑为永久建筑,总建筑面积为53000平方米。
展馆分为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港澳台馆三个部分。其中中国国家馆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中国地区馆建筑面积为30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港、澳、台分别为独立馆,每展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中国国家馆是建筑的主体,建筑布局上应处于主要地位。
建筑控制
建筑密度控制
设计控制范围内的建筑密度不大于40%。
绿地率控制
设计控制范围内的绿地率不小于25%。
建筑后退控制
展馆建筑后退北环路、南环路以及云台路的道路红线距离均为8米,轨道交通8号线东侧控制线作为建筑后退上南路的控制线:相邻建筑问距需满足消防要求:沿集中绿地和活动广场的展馆主要出入口建议采用局部底层架空形式。
建筑高度不大于50米。(可根据具体方案做微调)
地面标高控制
街坊地面标高高于周边道路设计标高0.2~0.3米。
地下空间控制
中国馆国家馆地块地下开发不超过3层:地下空间西侧与轨道交通8号线的预留出入口和连通口(设计标高-3.4米)相连;南侧及东侧预留出入口,保留和会后周边地下空间开发连通的可能性;地下空间的设计标高与周边地下空间的设计标高衔接。
[编辑本段]技术特点
节能环保
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如约而至,让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
中国馆建筑尺寸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供电工程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35千伏变电站正式投入运营,中国馆的正式通电,是世博园区电力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世博各项供电工程已全面进入冲刺阶段。
中国馆35千伏变电站总容量为1.6万千伏安,投入运营后将直接为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以及港澳台馆提供安全、稳定的电力。该变电站自今年3月18日开工以来,从电气安装、设备调试到正式送电只用了97天,比正常工期缩短了40多天。其他5座为“一轴四馆一村”供电的35千伏变电站都将于6月底7月初具备送电条件。
世博会园区电力核心工程和世博配套工程建设目前正按计划节点加紧建设。直接为5.28平方公里世博会园区供电的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5座、10千伏开关站8座,以及北京西路-华夏西路等3条电力隧道工程等一批供电配套设施,总投资近60亿元,也将陆续在年底前竣工。
[编辑本段]公开征集
4月25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最重要场馆项目之一——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公开向全球华人征集,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出席仪式并宣布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正式启动,他表示中国馆是中华民族风貌的集中展示,将备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由华人建筑设计专家中参与征集中国馆的建筑设计方案,集聚华人建筑设计专家的智慧,打“中华牌”,这个做法即有创意,更有意义。
根据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进程,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中国馆位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核心区,处于世博会园区浦东区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规划中的中国馆包括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其中中国国家馆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中国地区馆建筑面积为30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港、澳、台分别为独立馆,每展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中国国家馆是建筑的主体,建筑布局上应处于主要地位。
根据设计要求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通过各种视听效果,展示古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世博会后,中国国家馆将作为世博会永久性的专题博物馆保留,中国地区馆则将和世博会主题馆一起综合考虑、统筹利用,作为举办各类商业性展览和活动的场所。
[编辑本段]展示内容
内容列表
第一展区 第二展区 第三展区
探寻“东方足迹” 展开“寻觅之旅” 聚集“低碳行动”
第一展区:探寻“东方足迹”
通过几个风格迥异的展项,重点展示中国城市发展理念中的智慧。其中的多媒体综合展项播放的一部影片,讲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自强不息的城市化经验、中国人的建设热情和对于未来的期望。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被艺术地再现于展厅中,传达中国古典城市的智慧。搭乘电梯,观众可以直奔49米上层,这是展馆最高、最大的展层,也是核心展示层“东方足迹”,面积达8500平方米。“发展”和“时空转换”为该层的两个核心展示角度。一个超常规的影厅是上层的点睛之处。导演陆川透露,不同于普通的影厅,在这里,主题影片将在不同的空间里同时展现,前、左、右三面大银幕包围着观众。影片时长8分钟,但不同空间放映的累积内容时长则达24分钟,极富视觉冲击力,以汇聚、建设和感悟着手,诗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城市化建设中所作的努力和成就。大气、震撼、现代风格的影片虽短,其内容却仿如一部“微型史诗”。陆川透露,主题电影的制作班底就是《南京!南京!》团队,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从创意阶段开始,电影即定调为诗意的展现,因此会有很多超出现实生活的、富有想像力的“奇观”呈现给观众。
影片将给我们展现一种新的人文情怀,震撼但不压抑。陆川认为,对一些历史的诠释可以用一种轻松的、柔性的关注和表现手段,使其更艺术化。
他表示:“影片后期制作复杂程度不亚于影片《魔戒》,将体现目前国内后期制作的最高水平,有许多经过好莱坞大片历练的年轻人加盟。”
走出影厅,观众马上会被另一件“宝贝”所吸引——放大了数百倍的张择端名作《清明上河图》巨型画卷可以让人细细品味,画中人物还会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工人们巧夺天工地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了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面对 “国宝级”文物的再创作展现,潘公凯表示:“我们要把它做得有趣、好玩,既有意思又有内容,寓教于乐。”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盛热闹,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致而真实地记录了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
2002年,《清明上河图》的孤本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引来无数观众排队参观,竞相一睹真容。但当时观众只能在1米开外的围栏外远距离眺望而已。这一次,原本5米多长的画卷被放大至128米,走在巨型画卷旁,可以一次看个够。 紧接着,观众在前往41米展厅的途中,可以看到意象化的绿色植物将建构出一个梦幻的绿色环境,其中还穿插新老城市人在同一屋檐下和谐相处的影像装置。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印刷术等和城市生活发展相关的元素也都将创意地展现在人们的寻寻觅觅中。
第二展区:展开“寻觅之旅”
采用轨道游览车,以古今对话的方式让参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中国城市营建规划的智慧,完成一次充寻觅之旅其中一角满动感、惊喜和发现的参观体验。
结束了49米上层的参观,观众将来到41米的中层,经历动感体验。中层面积3500平方米,被誉为是充满惊喜的“智慧之旅”。
梦幻的轨道车,是中层的主打项目。姚开阳表示,这就好比美国迪斯尼乐园的游玩项目,给人以童话般的意境。但中国国家馆的这段“骑乘”还能让人领略半抽象、诗意化的参观效果。
边游边看,好似一趟寻觅之旅。黄建成表示,“骑乘”算是一种参观者的特定方式,运用了动态的“流处理”,设计在展馆的41米中层,既是一种惊喜,也是一种参观节奏上的调节,让游客在三个层面的参观过程中有起有伏。
约10分钟的“骑乘”旅途中,中国传统城市营建的智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木结构建筑、拱桥、庭院、园林、斗拱、砖瓦等成为沿途观赏的亮点。
潘公凯说道,中国古代的农耕民族文化特点显著,古时候的建筑均以木材为主,功能偏向于生活和居住,并且符合中国的气候特点。这不同于希腊、埃及等其他国家,以石头建筑为主。因此,这种中国式的建筑之旅将很有看头。
第三展区:聚集“低碳行动”
聚集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夜间照片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来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的回答”
33米的下层展厅“绽放的城市”,面积约为3400平方米,被赋予了“未来畅想”的功能。
该层的环境设计颇有讲究,以白色为基调的展厅被打造成流线型,配以光影的勾勒,风格简洁、舒展又不失高雅。
如果说,前两层是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那么这一层,则是对未来20年发展的展望。在这里,观众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参与到有趣的互动项目中,一起畅想未来的城市生活。
潘公凯表示,下层将会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生活的智慧面向未来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交一份“中国式的答案”。
中国元素不等于传统元素,充满未来感的下层,将中国长安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东方的内敛与西方的张扬相融合,给参观者提供畅想未来城市的机会,寻找中国的城市未来在哪里。
在中国馆“低碳”展区的结尾部分,荷花与水帘组成动人的“感悟之泉”景观,占地达250平方米。水帘上还能显示出“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成语。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莲叶何田田”的意境,也可在此进一步感悟中国城市和谐、美好的未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这是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大智慧",要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需要这些中华智慧充分发挥作用。
水——贯穿始终的线索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和环保的新鲜视觉因此,东方智慧的展现少不了“水”元素。
中国国家馆内,“水的流动”联系了各个展层和展项。在不同的地方,观众会看到形态各异的水,既有真“水”,也有高科技的模拟“水”,还有装置性的抽象“水”,更有您意想不到的“新新水模式”。
水,一直是个全球性的话题。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即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城市发展中,水资源早已成为各国探讨的热点。在中国,古有依山傍水的建城之道。人类逐水而居、傍水而聚的习性成就了当今的城市。大城市靠水而生,“水”为人类带来生命之源和重要交通渠道。
中国国家馆将“水”元素贯穿始终,既是对东方智慧的一种凝炼,也是一次对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呼应,更是展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