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月十八
-
1. 游颜洞记文言文答案
《游颜洞记》徐霞客 原文及译文供参考:原文: 临安府颜洞凡三,为典史颜姓者所开,名最著。
余一至滇省,每饭未尝忘钜jù鹿也。遂由省中南过通海县,游县南之秀山。
上一里半,为灏hào穹宫。宫前巨山茶二株,曰红云殿。
宫建自万历初,距今才六十年,山茶树遂冠南土。又南抵临安府。
城南临泸江;此江西自石屏州异龙湖来,东北穿出颜洞;而合郡众水,亦以此洞为泄水穴也。 于是觅一导游者于城东接待寺。
颜洞大道,当循城而南,渡泸江桥;导者从寺前隔江东北小路行,遂不得渡泸江,东观三溪会合处。由寺北循塘岸东行,塘东皆红莲覆池,密不见水。
东北十五里,渡赛公桥。水自西北来,东南入泸。
又五里,上山,为金鸡哨。哨南泸江会诸水,由此东入峡。
峡甚逼,水倾其中,东抵洞口尚里余。望洞顶石崖双劈,如门对峙,洞正透其下,重冈回夹之,不可得见。
求土人导入,皆曰:“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桥非一处,每洞中水深处,辄架木以渡。
往例按君来游,架桥费且百金,他费亦百金。 土人苦之,乘普酋兵变,托言洞东即阿迷境,叛人尝出没此,遂绝官长游洞者。
余必欲一至洞门,土人曰:“须渡江南岸,随峡入,所谓泸江桥大道也。”始悔为导者误,乃舍水洞,觅南明、万象二陆洞。
从哨东下坡,复上山登顶。东瞰峡江环峡东入,洞门即在东峡下。
余所登山处,正与其上双崖平对,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东北三里,逾岭脊下山。
二里,则极东石壁回耸,如环半城,下开洞门北向。余望之有异,从之直下,一里,抵峡中。
一又一里半,抵东壁下。稍南上,洞门廓然,上大书“云津洞”,盖水洞中门也。
游颜洞以云津为奇:从前门架桥入,出后门,约四五里,暗中傍水行,中忽辟门延景,其上又绝壁回环,故自奇绝。余不能入其前洞,而得之重崿绝巚间,且但知万象、南明,不复知有云津也,诚出余意外。
遂瞰洞而下。洞底水从西南穴中来,盘门内而东,复入东南穴去。
余下临水湄,径之,水阔三丈,洞高五六丈,而东西当门透明处,径可二十丈。但水所出入,直逼外壁,故非桥莫能行。
出水西穴,渐暗不可远窥;东为水入穴处,稍旁拓,隔水眺之,中垂列乳柱,缤纷窈窕。复上出洞外,上眺东南北三面,但环壁无可上。
仍西出旧道,北上山。东一里,逾岭,已陟东壁回环上。
岭埠中东向一里,其地南北各起层峰,石崖时突,万象洞即在北崖上,乃导者妄谓在南崖下。直下者一里,抵南崖。
一洞东向,高四丈,水从中涌出,两崖角起,前对为峡,水出洞破峡,势极雄壮,盖水洞后门也。 又东二里,抵老鼠村,执途人问之,万象洞在西北岭上,即前所从下山处,洞甚深,历降而下,底与水洞通。
余欲更至洞门,晚色已合,去宿馆尚十里。念此三洞,慕之数十年,趋走万里,乃至而叛彝阻之,阳侯隔之,太阳促之,导人又误之,生平游屐,斯为最厄阻碍矣!译文: 临安府颜洞共三个洞,是姓颜的典史所开辟的,最为著名。
我一到云南省,时刻不曾忘游颜洞的事。于是从省城昆明往南,经过通海县,游览位于县南的秀山。
上山一里半,是颧弯宫。宫前有二棵巨大的山茶,名红云殿。
颧弯宫建于万历(1573-1619)初年,距离现在才六十年,但山茶树就已经是滇南第一了。又往南抵达临安府。
府城南部临近沪江;沪江从西边的石屏州异龙湖流来,往东北穿出颜洞;全临安府的众多河流,也是以颜洞为泄水孔道。于是在城东接待寺找了一名导游。
去颜洞的大路,应当顺着府城向南走,过沪江桥;导游从寺前与大路隔江的小路往东北行,就没能过沪江,往东观看三股溪流会合的地方。从接待寺北沿着池塘岸边往东行,池塘东部全是红莲覆盖,密密丛丛而看不见水。
往东北走了十五里,过赛公桥。桥下的水从西北流来,往东南注入沪江。
又走五里,上山,是金鸡哨。哨南沪江与各股水流汇合,从这里往东流入峡谷。
峡谷十分狭窄,江水倾泻其中,往东流到洞口还有一里左右。远远看去,洞顶两边如刀劈开的石崖,像门一样地对峙着,洞直直从门下穿过,被重重的山冈包围挟持,无法看见。
请求当地人引导我进去,都说:“水位涨,水流急,现在不是游洞的季节。如果在两个月前的枯水季节,可以不架桥就进洞了;现在即使有桥,也不能进去,更何况没有桥呢!”洞里的桥不只一座,洞中每一处水深的地方,都架有木桥。
从前惯例,按察使来游颜洞,架桥要花费将近百两银子,其它费用也要花费百两银子。当地人因此苦不堪言,便乘普名胜叛乱的机会,借口颜洞东边的出口是阿迷州境,叛军曾经从这一带出没,于是来游洞的官员才绝迹了。
我决心一定要去到洞口,当地人说:“必须渡过沪江,到江南岸,顺着峡谷进去,就是走所说的沪江桥大路。”我才后悔被导游耽误了,于是离开水洞,去寻找南明、万象两个陆洞。
从金鸡哨往东下坡,又登上山顶。往东俯瞰,峡谷中的江水绕着峡谷往东流进洞,洞口就在东边的峡谷下面。
我所登上的山顶,正好与洞顶两边的石崖平行相对,洞口仍然被曲折的山谷遮掩,只看见陡峭的石崖向。
2. 游张公洞记文言文
游张公洞记
王世贞
由义兴而左泛,泊湖。湖者,洞所从首径也。夜过半,忽大雨,滴沥入蓬户。余起,低回久之。质明始霁。从行者余弟敬美,燕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张生。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意尽而穿横关,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余乃决策从后入。多列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鱼贯而下。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雾中鸟;又闻若瓮中语者。发炬则大叫惊绝。巨万乳皆下垂,玲珑晶荧,不可名状。大抵色若渔阳媚玉,而润过之。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谓床及丹灶①、盐廪者。稍东,地欹下而湿,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昧,时现时灭。久之,路几断。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下上凡百余级。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石状如潜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诡不可胜纪。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或曰张果②,非也。道陵事在蜀颇著。许询贻逸少书称:“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③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此亦岂其一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乌言仙迹哉! ”
(选自《王世贞文选》,有删改)
3.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 >原文及翻译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碑上只有那字还认得出来,即“花山”。现在将“花”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
余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的缘故。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fǔ);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fǔ);安上,字纯父(fǔ)>
4. 【游褒禅山记课本练习参考答案】
是人教版的马? 在这里哦~:O(∩_∩)O 一、这篇文章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试仿照表中第1、4段的形式,填出第2段的记叙与第3段的议论前后照应的语句,以及第3段的结论,然后背诵第2、3两段.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整体把握,在填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重在说理的特点,为背诵第2、3两段做准备.记叙部分议论部分第1段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第4段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结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续表记叙部分议论部分第2段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前洞)“其下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第3段于是余有叹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结论:要有志,尽吾志.二、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各不相同,试加以辨析.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参考答案:道1有碑仆道道:名词,道路.2何可胜道也哉道:动词,说.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道:名词,规律,方法.由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兰亭集序》)由:名词,原由,原因.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由:介词,从.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文:文字.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观潮》)文:刻花纹或文字.至1险以远,则至者少至:到,到达.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至:达到极点的.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至:与“若”连用,表示另提一事.三、课文第3段中,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试查找有关资料,联系王安石的政治活动,写一篇短论,陈述你的观点.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第3段的内容,思考“力”“志”“物”三者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态度,并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分析这种态度给作者的政治改革带来的影响.参考答案:古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无不在也”,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王安石游褒禅山之所得,是由游山的经过所见获得的启示.他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首先要定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定立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与他的改革事业的理想和后来百折不挠的经历紧密相连.由此,学生可以谈志向,谈毅力,谈机遇,也可以谈志、力与客观条件的联系,也可以由文章的观点,评论王安石的变法的成败、教训等.。
5. 文言文 游七星岩日记的全文及译文
附件免费,文字太多,只能上传。
【原文】 初二日① 晨餐后,与静闻、顾仆裹蔬粮,携卧具,东出浮桥门。渡浮桥,又东渡花桥,从桥东即北转循山。
花桥东涯有小石突临桥端,修②溪缀村,东往殊逗人心目。山峙花桥东北,其嵯峨之势,反不若东南夹道之峰,而七星岩即倚焉,其去浮桥共里余耳。
岩西向,其下有寿佛寺,即从寺左登山。先有亭翼然迎客,名曰摘星,则曹能始③所构而书之。
其上有崖横骞,仅可置足,然俯瞰城堞④西山,则甚畅也。其左即为佛庐,当岩之口,入其内不知其为岩也。
询寺僧岩所何在,僧推后扉⑤导余入。历级而上约三丈,洞口为庐掩,黑暗,忽转而西北,豁然中开,上穹下平,中多列笋悬柱,爽朗通漏,此上洞也,是为七星岩。
从其右历级下,又入下洞,是为栖霞洞。其洞宏朗雄拓⑦,门亦西北向,仰眺崇赫。
洞顶横裂一隙,有石鲤鱼从隙悬跃下向,首尾鳞鳃⑧,使⑨琢石为之,不能酷肖乃尔。其旁盘结蟠⑩盖,五色灿烂。
西北层台高叠,缘级而上,是为老君台。由台北向,洞若两界,西行高台之上,东循深壑之中。
由台上行,入一门,直北至黑暗处,上穹无际,下陷成潭,澒洞峭裂,忽变夷为险。时余先觅导者,燃松明于洞底以入洞,不由台上,故不及从,而不知其处之亦不可明也。
乃下台,仍至洞底。导者携灯前趋,循台东壑中行,始见台壁攒裂绣错,备诸灵幻,更记身之自上来也。
直北入一天门,石楹垂立,仅度单人。既入,则复穹然高远,其左有石栏横列,下陷深黑,杳不见底,是为獭子潭。
导者言其渊深通海,未必然也。盖即老君台北向下坠处,至此则高深易位,丛辟交关,又成一境矣。
其内又连进两天门,路渐转而东北,内有“花瓶插竹”、“撒网”、“弈棋”、“八仙”、“馒头”诸石,两傍善财童子,中有观音诸像。导者行急,强留谛视,顾此失彼。
然余所欲观者,不在此也。又逾崖而上,其右有潭,渊黑一如獭子潭,而宏广更过之,是名龙江,其盖与獭子相通焉。
又北行东转,过红毡、白毡,委裘垂毯,纹缕若织。又东过凤凰戏水,始穿一门,阴风飕飗,卷灯冽肌,盖风自洞外入,至此则逼聚而势愈大也。
叠彩风洞亦然。然叠彩昔无“风洞”之名,而今人称之,此中昔有风洞,今元知者。
出此,忽见白光一圆,内映深壑,空漾若天之欲曙。遂东出后洞,有水自洞北环流,南入洞中,想下为龙江者,小石梁跨其上,则宋相曾公布所为也。
度桥,拂洞口右崖,则曾公之记在焉。始知是洞昔名“冷水岩”,曾公帅桂,搜奇置桥,始易名“曾公岩”,与栖霞盖一洞潜通,两门各擅耳。
【注释】 ①初二日:指崇祯十年(1637)五月初二日。 ②修:修长。
③曹能始:曹学俭,字能始,号石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明代著名文学家。
④堞(dié):呈齿状的矮城墙。 ⑤扉(fēi):门。
⑥笋:这指石笋。 ⑦拓:宽广。
⑧鳃(sāi):指鲤鱼嘴旁的“胡须”。 ⑨使:即使。
⑩蟠:蟠曲。 夷:平。
攒裂绣错:指岩壁石纹忽聚忽裂,如锦绣灿烂,如金银镶嵌。 楹:柱。
丛辟交关:与上句“高深易位”相对,意为开合交错。 善财童子:佛教菩萨之一,在观音塑或画像中,他通常立于观音左边。
但作者前说“两傍”,则右边通常是龙女。 谛(dì):仔细。
飕飗(liú):寒风凛冽的样子。 宋相(xiànɡ)曾公布:曾布,字子宣,北宋南丰(今属江西)人。
帅:镇守一方,掌管军政大事。 各擅:各有擅长,即各具独特景观。
【译文】 初二日 早餐后,与静闻、顾仆包了蔬菜粮食,带上卧具,往东出了浮桥门。走过浮桥,又往东过了花桥,从桥东立即转向北顺着山走。
花桥东岸有座小石峰突起下临桥头,悠长的溪流点缀着村庄,往东去非常逗惹人心目。山耸峙在花桥东北方,它那巍峨的气势,反而不及东南方夹道而立的山峰,然而七星岩就耸立在那里,它距浮桥共一里多路而已。
岩洞向西,洞下有座寿佛寺,即刻从寺左登山。首先有座亭子飞檐凌空,如张臂迎客,名叫摘星亭,是曹能始建造的并题写了亭名。
亭子上方有石崖横向高举,仅能放脚,然而俯瞰城池西山,却十分畅快。亭子左边就是佛寺,正当岩洞的入口处,进入寺内不知寺中已是岩洞了。
询问寺里的僧人七星岩在何处,和尚推开后门领我进去。顺着石阶上登约有三丈,洞口被房屋遮住又黑又暗;忽然转向西北,洞中豁然开阔起来,顶上穹隆下面平坦,洞中排列着很多石笋和悬垂的石柱,高爽清朗,通风透亮,这是上洞,这就是七星岩。
从洞右侧沿石阶下走,又进入下洞,这是栖霞洞。此洞宏大明朗,雄壮开阔,洞口也是向西北,仰面眺望高得吓人。
洞顶横着裂开一条裂缝,有条石鲤鱼从裂缝中向下悬跃,头尾和鳞甲鱼鳃都有,即使是用石头雕琢成的,也不会如此酷似。它旁边盘结着蟠龙状的伞盖,五色灿烂。
西北面层层平台高叠,沿石阶上去,这是老君台。由台上向北去,洞好像被分成两半,西边行走在高台之上,东边顺着深壑之中走去。
由台上走,进入一个石门,一直往北来到黑暗之处,上方穹隆无际,下边陷成深潭,弥漫无际,陡峭深裂,平坦忽然变为险阻。当时我事先找了个导游的人,在洞底点燃松明以便进洞,导游的人不从台上走,所以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