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ieVinne
-
茶道人生,杯水感悟!有人问我人生到底是什么,我指着桌上的一杯茶水,淡淡地说:“也许这就是人生吧”。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人生的感悟,一起来看看。
茶道人生的感悟
茶有四气
“气”指茶人 饮茶 后驻留在五脏六腑及口吻舌之间的气息,这种气息以平和、持久、甘香为机致,不但能益人体真气,而且能长养其浩然正气,故君子无故不撤茶器,用养气育得也。
一曰生气:
饮茶后有股清新生动的茶器充盈於茶人胸腹之间,这既是大自然的生气,也是生命体的生气,更是茶人心胸中孕育的生气。唯有生气,天地得以清,生命得以动,心情得以宁静,生气之时意大矣;
二曰灵气:
茶气不仅要生动,更要鲜活,有流动的感觉,称之为灵气;
三曰正气:
茶气不偏不倚,平和中庸,稻之为正气。孟子日;吾善吾浩然之气,所养者,正气也;
四曰意气:
茶气不仅要平和,更要有一种慷概激昂的意气在,这不仅是对茶的要求,更是对茶人的要求。生气,一般饮茶者可得,灵气,对茶觉悟者可得,正气,修身养得者可得,唯有意气,非胸次坦然、思兼济天下不可得。
茶有五性
清:形神俱清。
洁:品质高洁。
和:温和脾胃,润择五脏。
长:长养精神,益气生津。
兴:提神醒脑,养生益智。
茶有六味
轻:入口轻扬,过舌即空;
甘:后味回甘;
滑:口感滑爽;
嫩:无粗老之感;
软:无生硬之感;
厚:无淡薄之软。
对六味的要求:入口轻,触舌软,过喉嫩,口角滑,流舌厚,后味甘。
茶有七情
喜:使人心情愉悦。
爱:茶德仁,但u2018哀而不伤u2019。
幽:发人幽情。
寂:使人生空寂之情。
淡:使人有澹泊之志。
真:发人真情。
茶有八难
一造,二别,三器,四火;五水,六投,七瀹,八饮。
采焙不精,非造也,辩形认色,非别也;
镂金刻玉,非器也;幽暗无明,非火也;
粗老浊重,非水也;不知茶时,非投也;
不谙苶理,非瀹也;吸香啜味,非饮也。
茶有九香
一清、二幽、三甘;四柔、五浓、六烈;七逸、八冷、九真。
干茶清香、点茶香幽、壶盖香甘;沦茶香柔、盏底香浓、淋壶香烈;注茶香逸、凉后香冷、茶汤香真。
茶有十德
晚唐时期,刘贞亮将茶道精神称之为茶德,著有《饮茶十德》:
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
茶道的基本要素
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茶艺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再次则以所用茶叶来划分。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可以进行舞台表演。因此说,表演茶艺或茶艺表演是可以的,但说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则是不妥的。因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服务于修行。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 mBeta
-
你了解“茶修”的含义吗?
—听茶文化专家吴冠军谈“茶修”
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繁荣兴盛与茶文化的广泛普及,“茶艺”一词早已广为人们所了解和熟悉,茶行业里一个新的词汇又日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它就是“茶修”。
与“茶艺”相比,大多数茶文化爱好者对“茶修”未免觉得有些陌生,甚至包括一些曾经参加过“茶修”学习班的学员,学完了一期茶修课,也没闹明白“茶修”与“茶艺”的区别,以为“茶修”只是把传统的“茶艺”换了个说法。
那“茶修”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著名茶文化专家吴冠军根据多年来对“中华茶修”课题的研究,给出了答案。
吴冠军认为:茶修,顾名思义,简单理解是指“藉茶修行”之意。“茶修”是介于“茶艺”与“茶道”之间的一种茶文化表现形式,它是指以茶叶为主体媒介,以茶艺为精进乐趣,以茶德为行为规范,在茶文化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通过围绕以茶为主体的“技与艺”的不断精进与感悟,使修习者达到“以茶修心、以茶悟性、以茶养德、茶和天下”的精神境界与“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至高道德风尚的一种生活化修行方式。
之于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茶文化,“茶修”一词尚可算得上是一个新鲜词汇,但“茶修”行为或理念之实,我们却至少也要从唐代说起啦,也就是说“茶修”一词最多算是个新词汇,但绝对不是个新鲜的事物。
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一说法,一直被视为中国“茶德”的滥觞,更是体现古人早在唐代之前便已开始注重“藉茶修行”的史证。陆羽在《茶经》中首次将饮茶这样一种日常的生活内容明确地提升到了精神层面,更是将“饮茶”这一生活行为方式与“精行俭德”的人格修行紧密的联结到一起,使包含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于一体的中国茶文化概念至此得以完美确立。
所谓“精行俭德”之人,是指那些严格约束自身修为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指精进笃行,是就行事而言,意为茶人应该严格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行事,识礼守矩而不逾轨;而“俭德”则是就立德而说,指茶人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慎行精进而不懈怠。孔子在《易传》中亦有“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的千古警句,可见“俭德”之于一个人修为的重要性。
由此可以看出,陆羽“茶德”理念中,“饮茶”是非常有利于“精行俭德”的高尚人格打造的,那我们再看一下,人为何要养德呢,“德”之于人又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
《资治通鉴》中关于“才”与“德”把人分为四类,分别是“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才无德”,且有“有德无才,才不足以助其成;有才无德,德必助其奸”的说法。在这四类人中,“有德有才”之人是最为世人所爱戴的,他们造福社会,泽被后世,甚至成就圣贤之名,如老庄孔孟;而“有才无德”之人则是最为世人所唾弃、所憎恶的,他们多数会因才而祸国殃民,加害百姓,留下千古骂名,如希特勒、山本五十六、秦桧之流!《四库全书》之《战国策》中记载:“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可见“德”无论之于人格、事业还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再从才与德的社会属性看,“才”是无指向性的,但“德”却有着明确的指向性,故又有“有才无德远不及无才无德”的说法。“德才兼备”是每位仁人志士毕生的追求,但“才”尚易得,“德”且难就,故有才之人更需养德。
谈到养德,对中华茶人来说,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莫过于以“中国茶德”为规范通过“茶修”以茶养德了,那“中国茶德”又是什么呢?
1989年5月,茶学泰斗庄晚芳先生在上海《茶报》上首次提出了“廉、美、和、敬”的茶德说法,1991年又先后在《茶叶(1991年第三期)》和《农业考古(1991年第四期)》上以中华茶人“四字守则,四句浅释”形式刊出,对此说法进一步作了诠释,并建议全国范围内宣传此“茶德理念”,以增进当前两个文明的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庄先生第一次相对正式地向国人解释茶德的含义。之后,庄老提议的中华茶人四字守则“廉、美、和、敬”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被学界确立为“中国茶德”。
关于中国茶德的四句浅释分别是“廉俭育德: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美真康乐:清茶一杯,名品为主,共品美味,共尝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和诚处世: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做好人际关系”;“敬爱为人: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了解了“中国茶德”的含义,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位茶文化爱好者或是专业茶人,能使自己的修为升华到符合“中国茶德”所罗列的四字守则,绝不是一日之功,这一“以茶养身心、以茶悟心性、以茶立德行”的习茶过程必将成为我们毕生的修行主题。
那怎样开启我们的“茶德”修行之路呢?当然不是简单的每天泡一杯茶来喝或是学习一两道茶艺流程就能成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专业的茶文化修习过程。在这一漫长的修习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专业学习,了解正统的中华传统茶文化,而不能人云亦云的被伪茶文化所误导,做到真正认知茶的本真,这是开展“茶修”的首要条件。
当我们具备了“茶修”的基本条件,然后才能在习茶精进的过程中,我们让身体汲取茶的营养,让心灵感悟茶的内涵;我们不仅要对悠久的中华传统茶文化发展史有所了解,还要学习专业的茶叶基本知识、茶叶生化知识、茶叶加工审评学、茶席美学及茶艺美学等茶文化综合知识,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茶文化的学习,在一次次识茶、事茶中修养身心,在一道道行茶、品茶中感悟人性,在日积月累的习茶技艺精进中修行“廉美和敬”这一至高无上的茶人之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茶修过程是一个茶艺精进和品德修炼的综合过程。当然这里所说的茶艺不是狭义上的茶叶冲泡,而是指涵盖了“植茶、制茶、泡茶、品茶”四大环节和“技术、艺术”双重范畴含义的广义的中华茶艺;这里的品德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单一品德,而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华茶人应具备的“廉美和敬”之德。
故吴冠军认为:茶修的简单释义可以理解为爱茶之人“藉茶修行”之意;“藉茶艺修习、精进、感悟之行,达茶人修心、悟性、养德之效”是中华茶修的基本理念;
“以茶养身体、以茶悟心性、以茶立德行”是中华茶修的修行主题。
中华茶修:是一场识茶事茶的活动,是一个茶艺精进的过程,是一处修心养性的道场,更是中华茶人一生立德悟道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