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en
-
端午节喝雄黄酒是为了辟邪解毒、驱除蛇蚁。雄黄酒,即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
雄黄需在太阳下晒干,有的地区的习俗是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然后初五的时候倒入酒中。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药剂、杀虫剂。
- 寻云
-
端午节在古代除了粽子龙舟等活动外,还有一个就是避毒驱邪,比如挂艾草就是驱邪之用,而喝雄黄酒则是避毒之由。端午这个时期正处于五月,民间认为是五毒即蛇蝎蜈蚣蟾蜍壁虎出没的时候,在这段时间很容易被这些毒物咬伤。因此,大家都会想尽办法避开,而喝雄黄酒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 大牛哥
-
你好朋友。
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古谚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而且大人用雄黄酒涂抹幼儿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意在辟邪防疫,防止蚊虫叮咬。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也就是剧毒砒霜。所以,饮用雄黄酒实际上就是在服毒。饮用过量的雄黄酒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重者甚至死亡。用雄黄酒涂在幼儿身上驱邪避疫,没有任何科学道理。抗疫期间,请大家要相信科学,不要乱喝雄黄酒,更不要给幼儿涂抹雄黄酒!
- LuckySXyd
-
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要说香包先说雄黄和雄黄酒。雄黄许多地方都盛产,人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用雄黄酿成雄黄酒,《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旧时建宁几乎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后来人们就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
这些风俗里满含着人们平安过日子的愿望,不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喝雄黄酒对人体是极有害的,即便不喝,只是把雄黄酒涂在孩子的头上、身上,也不可取。由于雄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热后经化学发应变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人饮用后即会中毒,毫不夸张地说喝雄黄酒实际上等于吃砒霜,所以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想着能不能以雄黄酒之毒攻毒,或者只喝一点雄黄酒不会有事,这样做都是很危险的。如果为了应端午节令,一定要用雄黄酒,可将其喷一点在墙角,驱驱夏日里的毒虫。
香包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况雄黄、艾叶、熏草都挥发一种奇异的香味,而蛇虫闻之远遁,既减少了传染源,又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这些便是主要的端午节喝雄黄酒意义,现在大家了解了吗?
古代喝雄黄酒的意义
雄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汉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
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同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乎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
后来人们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香包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况雄黄、艾叶、熏草都挥发一种奇异的香味,而蛇虫闻之远遁,既减少了传染源,又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 陶小凡
-
端午喝雄黄酒,来自于民间传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习俗。
据说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之功效,若用雄黄酒抹七窍,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农村也有“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俗语。
作家汪曾祺在《端午节的鸭蛋》中也提到过雄黄酒,其中说道:“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但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在白酒中加入微量的雄黄制成,无纯饮的。
- 一颗苹果
-
雄黄
雄黄酒:
端阳节是五月初五是蚊虫最多的是。天气潮湿。雄黄酒正好起到一定的功效。也是一种传统。
- 北境漫步
-
端午节喝雄黄酒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习俗,据说喝了雄黄酒可以不受蛇虫的伤害,除此以外关于端午喝雄黄酒的习俗,还有一个和屈原有关的传说。传说屈原投江之后,一位老者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避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不过一会儿,蛟龙果真从水面浮了起来,人们就把蛟龙扯上岸边,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喝雄黄酒的来历。而古人把端午节这天视为防疫节,以避瘟避毒,到了今天,我们依然继承古人的习俗,目前我国不少地方依然有喝雄黄酒的习惯。“雄黄”又名雄精、石黄等,是一味古老的中药材,主要产于湖南、甘肃以及云南等地,其药性苦温,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效果,对湿疹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另外,雄黄酒还能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同时还有不错的治疗痈肿疔疮的功效。除了内服之外,外用方面主要可用于杀虫,对于蛇虫咬伤治疗效果明显,因此我们看的《新白娘子传奇》当中的白素贞喝了雄花酒现了原形是有一定的医学依据的。雄黄对人体多数是有害的,雄黄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另外,雄黄还具有腐蚀作用,极易引起人体中毒。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其实端午节喝雄黄酒自古就有,这是因为在远古时代,5是个不吉利的数字,5月被视为毒月,5日是恶日,每年五月五日,五毒出没,时疫频发,雄黄有解毒的作用,为了防时疫古人每年端午都会要喝雄黄酒,而且据说端午节喝过雄黄酒之后一整年毒虫都不敢近身。雄黄酒,是在酒中加人雄黄。雄黄,又名鸡冠,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雄黄的成份为硫化砷,有毒,对于各种皮肤真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并对毒虫有驱杀的作用。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
“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操涅、杀虫,驱疚功效。……主治百虫毒、蛇后毒。”
雄黄酒还可当消毒水使用。《清嘉录)中说:
“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堵壁间,以怯毒虫。”
江南各家则用雄黄浸水蘸书“王”字于儿童额上,这种做法闽俗称作“画额”。这样做,一是借雄黄消毒,二是借猛虎镇邪,因为“王”字是虎之额纹,而虎又是兽中之王,如今孩子额上有“王”字,如虎一般,故能镇伏五毒。清蔡云有一首(吴歇)写道:
“称健粽子满盘堆,好佑雄黄入酒杯。
余沥尚堪怯五毒,乱涂儿领噀墙隈。”
“噀墙隈”,即把雄黄酒洒到容易生虫的角音兄儿,起到消毒作用。俗谚日:“洒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端午节
端午节还和菖蒲酒
用菖蒲酿制的酒,是菖蒲酒。据《后汉书》记载:“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在《争类统编》中也有“美酒菖蒲香两汉,一斛价抵五品官”之说。《明宫史》里有“宫眷内臣......初五年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的记载。清朝,每年农历“端阳节”,则有“君臣痛饮菖蒲酒”之仪。皇家视之为稀世琼浆,滋补玉液,除自己饮用外,还赐给宫眷内臣一起品尝,并要穿上“五毒艾补子蟒衣”,举行隆重的饮酒仪式。饮菖蒲酒之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人写《菖蒲酒颂》赞曰:“名酿溯源肇炎汉,历代曾闻列御膳。琼浆玉液庆延龄,盈轶连牍见经传。”
宋朝医学家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记载:“菖蒲酒,主大风十二,通血脉,治骨立萎黄,医所不治者。”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可见菖蒲酒具有抗衰老、强身健体之功效,所以备受人们喜爱,在民间,饮菖蒲酒是一种特俗的风俗,传播久远,传承至今。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古人认为“端”是事物的边缘,也是开始,有“开端”、“初”的意思,因此古代有“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的说法。自汉代以来,端午节才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生于八月初五,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讳“五”字,遂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古人把月之五日常常写成同音的“午”日。因为“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所以,端午节又叫“重午节”。古人把“午时”谓之“阳辰”,此时阳气始盛,天气开始炎热,于是端午又说成“端阳”。按历法,五月初五一般距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不远,太阳在这时正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方白昼最长,日正中天,所以端午节又叫“天长节”或“天中节”。
另外,古人在五月五日有以兰沐浴的习俗,据《大戴礼记》上说:“五月五日,以兰为沐浴”;屈原在《楚辞》"中又有诗云:“浴兰汤兮沐芳华”,所以五月五日又可称作“浴兰节”啊!
- 晓月
-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端午节喝点雄黄酒,在房子内外洒一些雄黄粉,在孩子的耳朵、鼻子和额头上涂抹点雄黄酒,早已在我国许多地方成为一种习俗。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端午节喝雄黄酒自古就有,在远古时代,五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是恶日,每年五月五日,五毒出没,时疫频发,雄黄有解毒的作用,为了防时疫古人每年端午都会要喝雄黄酒,而且据说端午节喝过雄黄酒之后一整年毒虫都不敢近身。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 小n
-
端午节喝雄黄酒这是我国的一个传统习俗。根据这个说法,雄黄酒可以驱邪,驱虫,杀虫等等。
但是只能喝少量的,不能喝多了,喝多了的话可能会导致中毒雄黄酒。所以一般的人来说,作为一种习俗是可以的,还是要少喝。
特别是不能喝了酒开车。
- 阿啵呲嘚
-
端午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一般都在夏至和小暑时节,尤其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天气渐入闷热潮湿,各种昆虫都出来了。为了防止皮肤被叮咬,所以人们喝雄黄酒。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 nicf
-
端午节喝雄黄酒是源于一个凄美的传说。传说屈原投江之后,一位老者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避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
不过一会儿,蛟龙果真从水面浮了起来,人们就把蛟龙扯上岸边,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喝雄黄酒的来历。而古人把端午节这天视为防疫节,以避瘟避毒,到了今天,我们依然继承古人的习俗,目前我国不少地方依然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 苏萦
-
在端午节到来的时候,人们除了吃粽子之外还会饮雄黄酒,有些地方还有洒雄黄酒的习俗,或者是用雄黄酒在额头上画一个王字。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喝雄黄酒呢?关注这个问题的解释,我们来看看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你就知道了。
端午节为什么要喝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喝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自古就有,在远古时代,五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是恶日,每年五月五日,五毒出没,时疫频发,雄黄有解毒的作用,为了防时疫古人每年端午都会要喝雄黄酒,而且据说端午节喝过雄黄酒之后一整年毒虫都不敢近身。
雄黄酒,是在酒中加人雄黄。雄黄,又名鸡冠,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雄黄的成份为硫化砷,有毒,对于各种皮肤真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并对毒虫有驱杀的作用。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
“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操涅、杀虫,驱疚功效。……主治百虫毒、蛇后毒。”
雄黄酒还可当消毒水使用。《清嘉录)中说:
“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堵壁间,以怯毒虫。”
江南各家则用雄黄浸水蘸书“王”字于儿童额上,这种做法闽俗称作“画额”。这样做,一是借雄黄消毒,二是借猛虎镇邪,因为“王”字是虎之额纹,而虎又是兽中之王,如今孩子额上有“王”字,如虎一般,故能镇伏五毒。清蔡云有一首(吴歇)写道:
“称健粽子满盘堆,好佑雄黄入酒杯。
余沥尚堪怯五毒,乱涂儿领噀墙隈。”
“噀墙隈”,即把雄黄酒洒到容易生虫的角音兄儿,起到消毒作用。俗谚日:“洒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端午节
端午节还和菖蒲酒
用菖蒲酿制的酒,是菖蒲酒。据《后汉书》记载:“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在《争类统编》中也有“美酒菖蒲香两汉,一斛价抵五品官”之说。《明宫史》里有“宫眷内臣......初五年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的记载。清朝,每年农历“端阳节”,则有“君臣痛饮菖蒲酒”之仪。皇家视之为稀世琼浆,滋补玉液,除自己饮用外,还赐给宫眷内臣一起品尝,并要穿上“五毒艾补子蟒衣”,举行隆重的饮酒仪式。饮菖蒲酒之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人写《菖蒲酒颂》赞曰:“名酿溯源肇炎汉,历代曾闻列御膳。琼浆玉液庆延龄,盈轶连牍见经传。”
宋朝医学家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记载:“菖蒲酒,主大风十二
- 振金
-
端午节喝雄黄酒是从古至今的传统习俗,据说喝了雄黄酒可以不受蛇虫的伤害,除此以外关于端午喝雄黄酒的习俗,还有一个传说。
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古时候,人们深信雄黄与雄黄酒能避鬼邪、杀百毒。在《白蛇传》中,就有白娘子端午节不慎喝下雄黄酒、现出原形的情节。在先秦时代,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被视为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荼害人间。因此古人便把这天作为防疫节,以避瘟魔毒物。
喝雄黄酒有什么好处
雄黄酒味辛、苦,性质温和,有毒性,可以入肝经和累经以及大肠经,平时人们服用以后可以解一次,也能治疗痈肿疔疮还能杀虫,另外雄黄酒学能舒筋活血,对人类的关节疼痛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除此以外,雄黄酒还能清热解毒,对人类的湿疹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平时治疗时可以把它直接涂抹在长在湿疹的部位上,也可以适量内服,能让湿疹的症状很快好转,另外人们平时被蛇虫咬伤以后,也可以及时用雄黄酒酒进行治疗,能起到很不错的解毒作用。
“雄黄”又名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雄黄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但由于雄黄有腐蚀之力,所以一定要经医生指示,并遵古法泡制的雄黄酒才能喝。
- 黑桃猪
-
端午节为什么要喝雄黄酒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听声音
2
端午节为什么要喝雄黄酒-科学看待端午节喝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中主要的成分是硫化砷,并且含有汞,属于有毒物质。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的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虽然有毒的,但是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会用雄黄酒来治疗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是可以祛毒解痒的。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所以喝雄黄酒使必须要慎用。
听声音
3
端午节为什么要喝雄黄酒-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1.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2.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3.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躲端午
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