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木生
-
普罗旺斯u2022埃莉诺(Eléonore de Provence,1223-1291):亨利三世王后
保罗u2022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画家
达吕斯u2022米约(Darius Milhaud,1892-1984):作曲家
普罗旺斯u2022埃莉诺(Eléonore de Provence,1223-1291):亨利三世王后
王亨利三世(1216u223c1272年在位)的王后。她的不得人心加剧了国王与贵族之间的冲突。普罗旺斯伯爵雷蒙德u2022贝朗热四世(Raymond Berengar IV)和萨伏依伯爵汤玛斯一世之女。1236年1月与亨利三世结婚,目的在於进一步实现其在大陆的野心。婚后她将她普罗旺斯和萨伏依的亲友安插在英格 ...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39年
国别:法国
总述:
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
塞尚由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介绍加入印象派,并参加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人依他的风格也归於后印象派。
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
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
塞尚这种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为后来出现的现代油画流派提供了引导,所以,其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在可以被当成二十世纪探索绘画先知的十九世纪画家中,从成就和影响来说,最有意义的乃是塞尚。他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他终生奋斗不息,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念而斗争。这些观念扎根于西方绘画的伟大传统之中,在包容性方面,甚至属于艺术中最革命的观念之列。
艺术生涯:
保罗·塞尚(1839~1906年)在埃克斯出生和辞世,是祖籍皮埃蒙特的小工匠、小商人的子孙。他先在小学和圣约瑟夫学校就读,由于父亲交了好运,从帽店老板变成银行经理,他被送入中学学习。1858年,保罗带着坚实的基础知识,完整的宗教信仰以及对同学米尔·左拉的真挚友谊从中学毕业,通过了文科毕业会考,并按照父亲的意愿,进入了大学法学院。不过,他并不因此而放松在埃克斯素描学校的课程。从1856年起,强烈的兴趣爱好就已把他带向了这所学校。他虽然勤奋刻苦。多悉善感,但天赋不高。他身材矮胖,长着宽大额头和鹰钩鼻的面孔也不讨人喜欢,但他目光炯炯,动作敏捷,喜欢游泳、打猎,在原野上远游。他还醉心于音乐,在学生乐队中,他吹铜管,左拉吹长笛。
1859年,他父亲在埃克斯附近购下维拉尔侯爵在十七世纪建造的热德布芳花园,带着妻子、儿子,两个女儿在那里避暑。保罗在别墅中安排了自己的第一间画室。他已经决定了自己的前途:不管父亲如何反对,他也要作画家。父亲给他保留了作为银行经理继承人的职位,并用下面的话来警告他:“孩子,想想未来吧!人会因为天赋而死亡,却要靠金钱吃饭。”虽然对这种资产阶级的生活观念感到愤怒,塞尚还是不得不屈服认可。不过,他仍然偷偷地作画,对法律学习只给以有限的注意。已在巴黎定居的埃米尔·左拉鼓励他前往该处,而银行家则拼命阻挠这一计划。
1861年4月,父亲发现儿子实在没有从商的才能,加上妻子和长女玛丽的敦促,他终于带着低声抱怨让步了。保罗·塞尚来到巴黎。他在弗昂蒂纳街租了一间带家具的房间,在瑞士画院习画,与基约曼和毕加索交往,并继续和左拉保持着友谊。他靠着父亲每月寄给他的一百二十五法郎,艰难地维持着生活。他丝毫不能适应首都的嘈杂,初期作品也远不能使自己感到满意,他也始终未能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原因是:“虽具色彩画家的气质,却不幸滥用颜色。”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埃克斯,大为高兴的父亲在自己的银行中给他安排了一个职务,但保罗并未因此从事金融而牺牲画笔,仍然热情地画着。他在四大块壁板上作了滑稽的模仿画《四季》,来装饰热德布芳的厅室,并且在画上无礼地签上“安格尔”之名以作消遣.他画自画像,也为父亲作像。
1862年11月,他再次回到巴黎。虽然经常与印象派画家来往,他却不欣赏他们。他接近的是莫奈、雷诺阿,可是他欣赏的却是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的作品。他此时的画颇为浪漫,并且厚颜地把它们称为“杂烩”。别人不喜欢他这种绘画,而且连他自己也不喜欢。事实上,他没有任何开心之事。不管到哪儿,都不感觉赏心悦目。他断绝了刚刚结下的友谊,离开曾经吸引了他的著名画家,不断地变换住地。由于厌烦,他离开巴黎,又由于好奇而重返该地。他退隐到埃克斯,但很快又离开那里。他是否遭到1866年官方沙龙的拒绝,不得而知。
总之,他忧郁地回到埃克斯,而在1867年底1868年初的冬天,再次前往巴黎当然是换了个新的地方。他在马奈、雷诺阿、斯特汶斯、左拉、克拉代尔、迪朗蒂等人聚会的著名的盖博瓦咖啡馆露了露面,但觉得很不舒服.他的作品《甜烈酒》或《那不勒斯的午后》在1861年沙龙落选。同一年,他遇见一位年轻的女模特玛丽·奥尔唐丝·富盖。
《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是为他夫人画的肖像。在这一作品中,塞尚完全不考虑西方传统肖像画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是用传统的以光影表现质感的方法来描绘的。而是采用色彩造型法达到他一生追求的色彩与形体的结合。色彩与形体的表现便成了塞尚一生所追求的“造型的本质”。他的这种重在艺术形式的追求的创作倾向,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故被人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
虽然塞尚曾受到当时占绘画主流地位的印象派的影响,对光线照射到不同质地表面上的效果有所光住,但他始终坚持对物体结构和实体感的关注,并于1877年放弃了印象主义。塞尚早期大多以写实的手法,真实且疑难的情景作为绘画的题材。晚年画风有所改变,留下了多幅温和,光明并富含古典注意庄严气息的风景及景物画。
- ardim
-
都德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
1840~1897
Daudet,Alphonse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
他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1857年他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1858)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的出版给他带来小说家的声誉。
这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作者以故乡普罗旺斯的人情风物、传说掌故为题材,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抒发深厚的乡土感情。其中有几篇是美丽的童话,例如《塞甘先生的山羊》,叙述塞甘先生的一头温和而漂亮的小山羊,酷爱自由,不满足于后园的青草,偷逃到附近小山上漫游,勇敢地和狼搏斗,直到精疲力竭被狼吞噬。
《高尼叶师傅的秘密》描述塔拉斯孔城开设面粉工厂后使当地磨坊的风车都停顿下来,但高尼叶师傅磨坊的风车却照旧运转不休,原来他用生石灰冒充麦子磨成粉。他的苦心却博得了居民的同情。
《磨坊书简》发表两年后,28岁的都德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1868),获得了广泛声誉。
《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它们后来均编入作者的小说集《月曜故事集》。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描写的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1878年、1896年又先后发表了《故事选》与《冬天故事》。
普法战争以后是都德长篇小说的多产时期,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罗蒙与长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划巧于钻营的资产阶级政客形象的《努马u2022卢梅斯当》(1881)、《萨福》(1884)、《不朽者》(1888)等。
都德在《塔拉斯孔城的达达兰》中塑造了一个自吹自擂的庸人的典型形象,小说以漫画的手法讽刺资产阶级中某些人虚张声势的英雄主义。
《雅克》叙述一个贫苦男孩的生活经历和奋斗过程,与《小东西》类似。
在《富豪》中,作者写一个暴发户到巴黎后遭到破产以至身亡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勾画了第二帝国时期丑恶的的社会风尚。
《努马u2022卢梅斯当》写的是一个善于钻营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长的高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政客的典型形象。
《不朽者》主要是讽刺最高科学机构法兰西学院,书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究,他毕生努力奋斗,终于混进了法兰西学院,成了被称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论著却被发现是假科学。
《萨福》写一个浪漫女子萨福的庸俗的爱情故事,曾受到法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拉法法格的批判。都德是位多产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外,1888年还发表了《一个作家的回忆》和《巴黎的三十年》两部回忆录。他的剧本《阿莱城的姑娘》(1872)曾由法国音乐家谱成歌剧。
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个剧本和四个短篇小说集。长篇中较著名的除《小东西》外,还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和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小弟弗罗蒙与长见黎斯雷》(1874)。都德赞同左拉的自然主义创作论,但并不是无动于衷地描写现实。
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
都德在文学理论上,对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点表示赞同。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纯客观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正像他在《小东西》里所说的那样,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u2022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经历加进去罢了。都德的作品都加进了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欢乐、忧郁、愤怒和眼泪。他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态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他的创作倾向,总的说来,是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批判的。不过他的社会视野不够宽广,批判不够深刻,揭露的锋芒往往限于社会世态和人情习俗,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则又近乎悲天悯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以亲切的略带幽默的眼光观察他们。他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独特意味的东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风格加以表现,并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间。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柔和的诗意和动人的魅力。
都德轶事
驰名于世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家福楼拜。他的家当时坐落在摩里略镇,是同时代法国作家龚古尔、都德、左莫泊桑、梅里美等利用星期日经常聚会的地方。
有一天,当《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像往常一样来到福楼拜家里,意外地见到了侨居法国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长篇小说《烟》的作者屠格涅夫。于是,都德用一颗坦诚的心向他倾述了自己对他的才华、人品的无限仰慕及对《猎人笔记》的高度赞赏。
从此,他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屠格涅夫甚至成了都德家里的常客。尽管如此,屠格涅夫并不因为都德对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赞誉,以及他们之间有很深的友谊而改变了他对都德著作的评价。在他看来,都德是他们圈子里最低能的一个,但他只把这个看法作为内心的一个秘密写进心爱的日记里,从未向任何人透露。
屠格涅夫因致命的脊髓癌于1883年病逝了。逝世后,当都德从他的日记中无意间发现了这个隐藏了很久的秘密时,感到万分意外,就像迎头挨了一闷棒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好……
另外,关于《最后一课》的真实性请参阅阿尔萨斯和洛林条目。民族主义总是有其局限性的,为此不惜扭曲事实。都德在文学理论上,对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点表示赞同。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纯客观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正像他在《小东西》里所说的那样,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u2022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经历加进去罢了。都德的作品都加进了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欢乐、忧郁、愤怒和眼泪。他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态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他的创作倾向,总的说来,是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批判的。不过他的社会视野不够宽广,批判不够深刻,揭露的锋芒往往限于社会世态和人情习俗,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则又近乎悲天悯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以亲切的略带幽默的眼光观察他们。他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独特意味的东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风格加以表现,并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间。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柔和的诗意和动人的魅力。
去百科搜普罗旺斯,最后那里有提到有关的人物
- 牛云
-
这个地区的活动之多,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从年初2月的蒙顿柠檬节到7~8月的亚维农艺术节。欧洪吉的歌剧节到8月普罗旺斯山区的熏衣草节,四时呼应着山城无拘无束的岁月。这股自由的色彩蛊惑着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包括塞尚、凡高、莫奈、毕加索、夏卡尔等人均在普罗旺斯展开艺术生命的新阶段,蔚蓝海岸的享乐主义风气,也吸引了美国作家费兹杰罗、英国作家D.H劳伦斯、法国作家赫胥黎、尼采等人前来朝圣,当然,还囊括了《山居岁月》,将普罗旺斯推向巅峰的彼得·梅尔。普罗旺斯浪漫的色彩,没完没了的艺术也吸引着我们闻风而来。
这股自由的色彩蛊惑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包括塞尚、梵谷、莫内、毕加索、夏卡尔等人均在普罗旺斯展开艺术生命的新阶段,蔚蓝海岸的享乐主义风气,也吸引了美国作家费兹杰罗、英国作家D.H劳伦斯、法国作家赫胥黎、尼采等人前来朝圣,当然,还囊括以《山居岁月》(A Year in Provence)将普罗旺斯推向颠峰的彼得梅尔。普罗旺斯——薰衣草——浪漫的色彩,没完没了的艺术也吸引着我们闻风而来。
薰衣草上流淌的鲜血——艺术·梵高·疯狂
阿尔,罗马时代就是普罗旺斯的首府,其语名字“Arles”意为“沼泽旁的小镇”,然而真正让它沸腾起来的,是梵高。梵高在阿尔的时间不到3个月,但他一生中最丰富奔放的生活是在这里渡过的.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梵高和后期印象派大画家高更一道去找了两个要好的姑娘。在愉快的交谈中,梵高对其中一位被他爱慕的女孩说:“小姐,我该送件什么样的礼物给你呢?”那位比他年龄小得多的女孩开玩笑地拉着他的左耳朵说:“就要这个。”然后哈哈大笑。
梵高送走好朋友后,回到居室。他用左手扯住耳朵,操起一把锋利的水果刀,想了想,然后嚓地一声把耳朵割下来。然后又用刚才那女孩送给他的一方小手绢,细心地把耳朵包好,交给邻居给女孩送去。那天真的女孩喜孜孜地解开手绢,一看是只血淋淋的人耳朵,顿时昏厥过去。从此,她不敢再和梵高交往。
对于这种超乎常规思维的举动,那普通的女孩也许会认为梵高是十足的疯子。因为她永远听不懂梵高用这种认真的声音向她表明了对爱慕的诚恳。这样,那女孩也许不可挽回地与一个男人、一次归宿失之交臂。敢于操刀割自己的耳朵给心爱的人,也表现了梵高这位卓尔不群的艺术家超乎常人的真诚和勇气。人是生活在三维空间的动物,当这种真诚和勇气超过人们认识的极限时,就被理解为不可思议。
梵高是疯子,可是世界上居然还有人为他发疯。
也是在阿尔,为了捕捉阳光下明亮的线条和透剔的色彩,梵高在中年太阳最毒的时候作画,烈日的曝晒使他过早地秃顶。有一天,他突然觉是头上的灼热感减弱了,回头一看,一位身材窈窕的美丽姑娘为他打着伞。原来,这位庄园主的女儿被他近乎残酷的艺术追求所感动。从此,姑娘每天准时来给梵高打伞,他们深深地相爱了。后来,梵高到庄园主家里求婚。庄园主一听不名一文穷困潦倒的小画匠竟然要娶他的女儿,差点气背过去。而梵高却非常认真地对他说:“先生,我现在的确很不出名,我的画卖不出去,我的确很穷,不瞒你说,有时我连每天买两片面包的钱也没有。但是,请你相信,我的画有一天会卖大价钱的,我会对你女儿好的!”庄园主闻此气得大吼:“胡说些什么,快把这个穷疯子赶出去!”于是,可怜的梵高被凶恶的家丁推到门外。悲愤的梵高恨不得一枪结果了自己。
此后,姑娘依然来给梵高打伞,可是在沉重的压力下,她变得一天比一天憔悴。终于有一天,她站在梵高身后,边打伞边伤感地说些莫名其妙的话,但是正专心作画的梵高没有在意。突然他觉得不对劲,回头看见脸色乌青的姑娘瘫倒在地。梵高发疯似地丢下画笔,抱起姑娘拼命往村子里跑,边跑边象受伤的孤狼一样嚎叫。医生使服毒自杀的姑娘留下一条命,但她神经失常了。后来,姑娘被送到离阿尔不远的疯人院。在疯人院里,她走完了漫长的余生。
姑娘的死使梵高无地伤痛,他从此终生未娶,把万千情感浇铸进崇高的绘画艺术之中。梵高辞世百年后,1992年,在日本东京的国际拍卖会上,他的一幅名画卖到了二千四百万美元,创下了举世无双的世界纪录。
- 寻云
-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
他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1857年他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1858)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的出版给他带来小说家的声誉。
这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作者以故乡普罗旺斯的人情风物、传说掌故为题材,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抒发深厚的乡土感情。其中有几篇是美丽的童话,例如《塞甘先生的山羊》,叙述塞甘先生的一头温和而漂亮的小山羊,酷爱自由,不满足于后园的青草,偷逃到附近小山上漫游,勇敢地和狼搏斗,直到精疲力竭被狼吞噬。
《高尼叶师傅的秘密》描述塔拉斯孔城开设面粉工厂后使当地磨坊的风车都停顿下来,但高尼叶师傅磨坊的风车却照旧运转不休,原来他用生石灰冒充麦子磨成粉。他的苦心却博得了居民的同情。
《磨坊书简》发表两年后,28岁的都德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1868),获得了广泛声誉。
《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它们后来均编入作者的小说集《月曜故事集》。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描写的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1878年、1896年又先后发表了《故事选》与《冬天故事》。
普法战争以后是都德长篇小说的多产时期,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罗蒙与长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划巧于钻营的资产阶级政客形象的《努马u2022卢梅斯当》(1881)、《萨福》(1884)、《不朽者》(1888)等。
都德在《塔拉斯孔城的达达兰》中塑造了一个自吹自擂的庸人的典型形象,小说以漫画的手法讽刺资产阶级中某些人虚张声势的英雄主义。
《雅克》叙述一个贫苦男孩的生活经历和奋斗过程,与《小东西》类似。
在《富豪》中,作者写一个暴发户到巴黎后遭到破产以至身亡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勾画了第二帝国时期丑恶的的社会风尚。
《努马u2022卢梅斯当》写的是一个善于钻营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长的高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政客的典型形象。
《不朽者》主要是讽刺最高科学机构法兰西学院,书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究,他毕生努力奋斗,终于混进了法兰西学院,成了被称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论著却被发现是假科学。
《萨福》写一个浪漫女子萨福的庸俗的爱情故事,曾受到法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拉法法格的批判。都德是位多产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外,1888年还发表了《一个作家的回忆》和《巴黎的三十年》两部回忆录。他的剧本《阿莱城的姑娘》(1872)曾由法国音乐家谱成歌剧。
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个剧本和四个短篇小说集。长篇中较著名的除《小东西》外,还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和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小弟弗罗蒙与长见黎斯雷》(1874)。都德赞同左拉的自然主义创作论,但并不是无动于衷地描写现实。
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
都德在文学理论上,对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点表示赞同。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纯客观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正像他在《小东西》里所说的那样,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u2022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经历加进去罢了。都德的作品都加进了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欢乐、忧郁、愤怒和眼泪。他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态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他的创作倾向,总的说来,是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批判的。不过他的社会视野不够宽广,批判不够深刻,揭露的锋芒往往限于社会世态和人情习俗,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则又近乎悲天悯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以亲切的略带幽默的眼光观察他们。他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独特意味的东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风格加以表现,并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间。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柔和的诗意和动人的魅力。
2、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1788—1832),近代著名的中国学家,1788年9月5日出生在巴黎。因懂得汉语、蒙古语和满语而弛誉。在当时的法国,这些语言鲜为人知。母亲来自普罗旺斯(Provence),父亲来自格拉斯(Grasse)。父亲是个外科医生,名字可以在1789年皇家年鉴“御医”名录里找到。
3、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Frédéric Mistral ,1830~1914)法国诗人。主要作品有诗作《黄金岛》《普罗旺斯》《米洛依》等。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4、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
塞尚由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介绍加入印象派,并参加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人依他的风格也归於后印象派。埃克斯市Aix-en-Provence是画家保罗·塞尚的故乡,自中世纪起就是一座大学城,也是著名的“泉城”。这里是罗马普罗旺斯的古都。
5、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作品:《夜晚的咖啡馆》《星夜》《乌鸦群飞的麦田》《割耳朵后的自画像》《十四朵向日葵》
6、保罗·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年)生于巴黎,逝于马克萨斯群岛的法都—伊瓦。塞尚、梵高、高更合称后印象派三杰。与梵高是好朋友,两人曾在阿尔同住过一段时间,后因发生冲突梵高将自己耳朵割掉。他从凡高身边的离去是凡高走向自我毁灭的开始,尽管高更没做错。作品:黄色的基督[The Yellow Christ]、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麼?我们往何处去?[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亚耳的阿利斯康景色[The Alyscamps at Arles]、市集[The Market]、戴芒果花的大溪地姑娘[Two Tahitian Women with Mango Blossom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