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要旺仔
-
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不韦县,属益州郡,为哀牢地设治之始。
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举国内附东汉,史称“汉德广,服不宾;绥哀牢,开永昌”,东汉王朝析益州郡不韦等6县并哀牢国故地新设的哀牢、博南2县共8县设立永昌郡。永昌郡治延续488年,西晋至南北朝时期属宁州,至南朝·陈结束。
保山市地处云南省西部,位于东经98°25′~100°02′和北纬24°08′~25°51′之间,东与大理白族自治州、临沧市接壤,北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西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毗邻,西北、正南同缅甸交界,国境线长167.78公里。总面积约1.96万平方公里。
市政府所在地隆阳区,距省会昆明市498公里,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历代郡、府、司、署所在地。
- xinz
-
保山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从出土的古遗址(蒲缥人遗址)判断,至少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公元前424年,哀牢人(傣族先民)在今保山坝建立“哀牢国”(又译“达光王国”或“乘象国”),保山成为哀牢国的统治中心。
公元前109年,汉朝征服哀牢国东面的雟(洱海周边)、昆明(楚雄一带)、滇(滇池及抚仙湖周边)等部族,将势力延伸到哀牢国。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携77邑王、5万余户、55万余人举国“内附”,汉朝在哀牢国设置永昌郡,保山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永昌郡的建制历经东汉、蜀汉、西晋、东晋、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等朝,但自蜀汉之后,永昌郡已名存实亡,陈(南朝)代梁后,彻底放弃永昌郡,保山境内的哀牢人纷纷自立。
公元738年,蒙舍(原邪龙县、今巍山县)的哀牢人入主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后,于公元762年统一保山境内各部,在保山设永昌节度。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杀死最后一任南诏王及统治南诏的哀牢贵族八百余人,建立“大长和国”,前期随南诏王室入主洱海地区的哀牢人纷纷逃往保山避难。
公元937年,原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平定洱海地区乱局,建立“大理国”,继承了南诏国的遗产,仍在保山设永昌节度(后改永昌府)。
公元1253年,蒙古可汗忽必烈率军沿川藏边界南下灭大理国,先后平定大理国的八府、四郡、四镇、三十七部,在保山设永昌三千户,隶属大理上万户。公元1274年(至元十一年),元朝设立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云南行省),撤销原来的万户、千户、百户等军事建置,改设路、府、州、县等行政机构,保山改设永昌府。公元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朝置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管辖云南行省西部地区,都元帅府先是在大理、后移至保山。
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明朝击垮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设立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分别管理云南的军、政事务,先后在保山置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昌军民府。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永昌改设县治时,因其名与安徽永昌县重名,于是将城内太保山中的“保山”借用为县名。“保山”一名即始于此时。
清代设永昌府,领土府一,厅、县、土州、长官司各二及安抚司三,宣抚司五,是全省领州县级政区最多、设治也最复杂的府。 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置县,因为甘肃省金昌市下有一个县的名称叫永昌,所以易名保山,同时在其原辖地腾冲设腾越道,辖域相当于今保山、临沧、丽江、大理、德宏、怒江、迪庆7地州;1930年裁道设第一殖边督办署,辖12县、10行政区;1940年改设腾龙边区行政监督;1942年设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移保山;1948年改设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再移腾冲,辖4县、7设治局。
2000年12月30日,撤销保山地区和县级保山市,设立地级保山市。原县级保山市改设隆阳区。保山市辖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
2015年8月4日,《民政部关于同意云南省撤销腾冲县设立腾冲市的批复》(民函[2015]248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腾冲县,设立县级腾冲市,腾冲市由云南省直辖,保山市代管。
- 小n
-
历史沿革
保山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境内出土的“蒲缥人”遗址,挖掘出大量房屋遗迹、用火遗迹、劳作工具、动物化石等各类可资鉴定的实物标本2300余件,构成一部内容翔实厚重、形象鲜明生动的无字史书,经鉴定至少有八千多年的历史。
至少在三千多年前,保山就已经存在部落国家。在汉朝势力触及保山这片领土之前,傣族先民已经在保山盆地建立部落国家“勐掌”(傣语“勐”意为“地方、国家”,“掌”意为“象”,“勐掌”即“象之地”或“象之国”); 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将“勐掌”记述为“乘象国”。
公元前425年,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部落小国以“勐掌”为中心组建联盟国家,“勐掌”被其它小国称作“勐达光”(傣语意为“中央之国”;“勐”意为“地方、城邦、国家”,“达光”意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为“中央、中心”或“老大”、“大哥”),“勐掌”首领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共主、各国百姓称其为“诏隆”(意为“大王”)、各国首领称其为“哀隆”(意为“大哥”);《华阳国志》、《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这个联盟国家记述为“哀牢国”(“哀牢”即傣语“哀隆”的变音),后期的傣文典籍将这个联盟国家记述为“达光国”。
公元前109年,汉朝征服“勐达光”(哀牢国)东面的雟(洱海周边)、昆明(洱海以东)、滇(滇池周边)等部族和国家设“益州郡”,将势力延伸入“勐达光”(哀牢国)境内设不韦(今隆阳)、嶲唐(今云龙漕涧)、比苏(今云龙)、邪龙(今巍山)等县(据点);之后,“勐达光”将王城由怒江以东的“勐掌”(保山盆地)迁至怒江以西的“勐缅”(腾冲盆地)、以此避开汉朝的威胁。
公元47年,“诏达光”(哀牢王)贤栗遣使拜访汉朝越雟郡太守,请越雟郡太守向汉朝皇帝转达归附之意;同年,“勐达光”(哀牢国)成为汉朝的附属国。
公元69年,“诏达光”(哀牢王)柳貌携所属77个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彻底并入汉朝,汉朝将前期占领设县的哀牢地(怒江以东至洱海一带)划出、与后期归顺的哀牢地(怒江以西)合设永昌郡;永昌郡辖哀牢县(怒江以西地区)、不韦县(保山盆地)、嶲唐县(漕涧盆地)、比苏县(云龙河河谷平地)、邪龙县(巍山盆地)、叶榆县(洱海盆地)、云南县(祥云盆地)、博南县(永平盆地)等8个县及数十个属邑,在“勐达光”控制的怒江以西地区设置哀牢县, 共8县合起来在“勐掌”(保山盆地)的中心城“允掌”成立永昌郡(“永昌”为“允掌”的另一种写法,意为“象城”)、归“诏达光”(哀牢王)与永昌郡守共同治理。
永昌郡的建制历经东汉、蜀汉、西晋、东晋、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等王朝;但在西晋灭亡后,永昌郡的建制形同虚设、朝廷任命的官员无法到任;陈(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国内地王朝彻底放弃永昌郡,永昌境内各土目统辖自治。从公元69年东汉设置永昌郡、到公元557年陈朝放弃永昌郡,永昌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488年。
公元738年,“蒙舍”(汉朝邪龙县、今巍山县)傣族(哀牢人)入主洱海盆地建立“蒙舍龙”(汉译“南诏国”);公元762年,“蒙舍龙”(南诏国)统一澜沧江以西各部、设永昌节度。
公元902年,“蒙舍龙”(南诏国)汉裔权臣郑买嗣杀死南诏王及南诏贵族八百余人,建立“大长和国”,洱海盆地陷入乱局;公元937年,前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平定洱海地区乱局,建立“大理国”,继承南诏国的政治遗产,仍设永昌节度(后改永昌府)。
公元1253年,蒙古可汗忽必烈率军沿川藏边界南下灭大理国,先后平定大理国的八府、四郡、四镇、三十七部,在保山设永昌三千户,隶属大理上万户;公元1274年,元朝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云南行省),撤万户、千户、百户等军政合一辖区,设路、府、州、县等行政区,永昌三千户改为永昌州(后升级为府),隶属大理路;公元1286年,大理等处宣抚司、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合并为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治地在大理路永昌府;公元1291年,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升为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代云南行省管辖云南西部地区,治地仍在大理路永昌府。
公元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头人思汗法兼并周边地区、建立“勐卯弄”(麓川国);公元1316年,“勐卯弄”(麓川国)向东扩张、占领永昌地;保山成为“勐卯弄”(麓川国)领土。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元朝、其控制区域置平缅宣慰司;保山属平缅宣慰司“勐掌”地。
公元1382年,明朝击垮云南的元朝势力置云南都指挥使司(军事机构),进入“勐卯弄”(平缅宣慰司)怒江以东领地设金齿卫指挥使司(军事机构)与永昌府(行政机构);公元1384年,“勐卯弄”迫于压力归附明朝、其控制区域置麓川平缅宣慰司;公元1390年,明朝裁金齿卫指挥使司与永昌府,设金齿军民指挥使司、统辖金齿地(注:“金齿”为大摆夷,“银齿”为小摆夷,今为傣族)军政事务;今保山境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
公元1399年以后,明朝逐步“析麓川地”(使麓川平缅宣慰司仅剩今梁河南部、芒市、陇川、瑞丽及缅甸木姐、南坎等地);公元1428年,麓川平缅宣慰司脱离明朝、恢复“勐卯弄”(麓川国)向周边扩张;公元1439年,“勐卯弄”(麓川国)击败明军,占领金齿军民指挥使司;今保山境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441年、公元1442年、公元1448年,明朝倾半国之力三征麓川,数十万内地汉族军民进入金齿地;麓川之战结束后, 大部分内地汉族军民留在金齿地屯守,同时分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辖地增设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辖高黎贡山以西地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辖高黎贡山以东地区;今保山境分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腾冲军民指挥使司。
公元1522年,明朝裁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和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原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和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辖地合设永昌军民府、所属军事卫所,潞江安抚司、镇道安抚司、杨塘安抚司、瓦甸安抚司、凤溪长官司、施甸长官司、茶山长官司等划入永昌军民府;公元1524年,原金齿军民指挥使司直辖地设保山县, 原腾冲军民指挥使司直辖地设腾越州;永昌军民府领澜沧江以西所有土司、土府、土州、州、县以及澜沧江以东的永平县。
公元1659年5月,满清征南将军赵布泰、提督线国安率军攻入保山,在保山等地进行大规模屠城(史称“永昌之屠”),清缴南明残余势力。清朝在保山设永昌府,领土府一,厅、县、土州、长官司各二及安抚司三,宣抚司五,是云南省领州县级政区最多、设治也最复杂的府。
公元1913年,民国政府在全国推行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永昌府被裁撤、所属行政区由上一级的滇西道(后改腾越道)直辖;公元1930年,裁腾越道(原滇西道)、设第一殖边督办,辖云南西部12个县、10个行政区;公元1938年,裁第一殖边督办、所属县一级行政区由省府派出的行政督察专员管辖; 今保山境先后归滇西道(腾越道)、第一殖边督办、省府派出的行政督察专员管辖。
公元1950年,共产党领导的政府设保山专区,辖保山县、昌宁县、双江县、镇康县、腾冲县、龙陵县、潞西县、耿马设治局、泸水设治局、瑞丽设治局、陇川设治局、莲山设治局、盈江设治局、梁河设治局等14个县级行政区。
公元1952年,镇康县、双江县、耿马县(前耿马设治局)由保山专区划入新设立的缅宁专区;公元1953年,潞西县、瑞丽县(前瑞丽设治局)、陇川县(前陇川设治局)、莲山县(前莲山设治局)、盈江县(前盈江设治局)、梁河县(前梁河设治局)、县级畹町镇(由潞西县析设)由保山专区划入新设立的德宏泰族U000203a0颇族自治区;公元1954年,泸水县(前泸水设治局)由保山专区划入新设立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区。
公元1956年,保山专区撤销,所辖保山县、昌宁县、腾冲县、龙陵县划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原德宏泰族U000203a0颇族自治区)。
公元1963年,保山专区恢复,辖保山县、昌宁县、腾冲县、龙陵县、施甸县(分保山县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5个区设)等5个县。
公元1970年,保山专区改称保山地区。
公元1983年,保山地区所辖保山县改为县级保山市;保山地区辖保山市、腾冲县、昌宁县、施甸县、龙陵县。
公元2000年,保山地区改为地级保山市,原保山地区所辖县级保山市改为县级隆阳区;保山市辖1个县级区(隆阳区),4个县(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
公元2014年,隆阳区所辖潞江镇与芒宽彝族傣族乡部分区域划出、设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直属地级保山市;保山市辖2个县级区(隆阳区、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4个县(腾冲县、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
公元2015年,地级保山市所辖腾冲县改为县级腾冲市;保山市辖2个县级区(隆阳区、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1个县级市(腾冲市),3个县(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
- 康康map
-
保山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境内出土的“蒲缥人”遗址,挖掘出大量房屋遗迹、用火遗迹、劳作工具、动物化石等各类可资鉴定的实物标本2300余件,构成一部内容翔实厚重、形象鲜明生动的无字史书,经鉴定至少有八千多年的历史。
至少在三千多年前,保山就已经存在部落国家。在汉朝势力触及保山这片领土之前,傣族先民已经在保山盆地建立部落国家“勐掌”(傣语“勐”意为“地方、国家”,“掌”意为“象”,“勐掌”即“象之地”或“象之国”); 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将“勐掌”记述为“乘象国”。
公元前425年,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部落小国以“勐掌”为中心组建联盟国家,“勐掌”被其它小国称作“勐达光”(傣语意为“中央之国”;“勐”意为“地方、城邦、国家”,“达光”意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为“中央、中心”或“老大”、“大哥”),“勐掌”首领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共主、各国百姓称其为“诏隆”(意为“大王”)、各国首领称其为“哀隆”(意为“大哥”);《华阳国志》、《后汉书》[5] 等汉文典籍将这个联盟国家记述为“哀牢国”(“哀牢”即傣语“哀隆”的变音), 后期的傣文典籍将这个联盟国家记述为“达光国”。
公元前109年,汉朝征服“勐达光”(哀牢国)东面的雟(洱海周边)、昆明(洱海以东)、滇(滇池周边)等部族和国家设“益州郡”,将势力延伸入“勐达光”(哀牢国)境内设不韦(今隆阳)、嶲唐(今云龙漕涧)、比苏(今云龙)、邪龙(今巍山)等县(据点);之后,“勐达光”将王城由怒江以东的“勐掌”(保山盆地)迁至怒江以西的“勐缅”(腾冲盆地)、以此避开汉朝的威胁。
公元47年,“诏达光”(哀牢王)贤栗遣使拜访汉朝越雟郡太守,请越雟郡太守向汉朝皇帝转达归附之意;同年,“勐达光”(哀牢国)成为汉朝的附属国。
公元69年,“诏达光”(哀牢王)柳貌携所属77个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彻底并入汉朝,汉朝将前期占领设县的哀牢地(怒江以东至洱海一带)划出、与后期归顺的哀牢地(怒江以西)合设永昌郡;永昌郡辖哀牢县(怒江以西地区)、不韦县(保山盆地)、嶲唐县(漕涧盆地)、比苏县(云龙河河谷平地)、邪龙县(巍山盆地)、叶榆县(洱海盆地)、云南县(祥云盆地)、博南县(永平盆地)等8个县及数十个属邑,在“勐达光”控制的怒江以西地区设置哀牢县, 共8县合起来在“勐掌”(保山盆地)的中心城“允掌”成立永昌郡(“永昌”为“允掌”的另一种写法,意为“象城”)、归“诏达光”(哀牢王)与永昌郡守共同治理。
永昌郡的建制历经东汉、蜀汉、西晋、东晋、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等王朝;但在西晋灭亡后,永昌郡的建制形同虚设、朝廷任命的官员无法到任;陈(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国内地王朝彻底放弃永昌郡,永昌境内各土目统辖自治。从公元69年东汉设置永昌郡、到公元557年陈朝放弃永昌郡,永昌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488年。
公元738年,“蒙舍”(汉朝邪龙县、今巍山县)傣族(哀牢人)入主洱海盆地建立“蒙舍龙”(汉译“南诏国”);公元762年,“蒙舍龙”(南诏国)统一澜沧江以西各部、设永昌节度。
公元902年,“蒙舍龙”(南诏国)汉裔权臣郑买嗣杀死南诏王及南诏贵族八百余人,建立“大长和国”,洱海盆地陷入乱局; 公元937年,前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平定洱海地区乱局,建立“大理国”,继承南诏国的政治遗产,仍设永昌节度(后改永昌府)。
公元1253年,蒙古可汗忽必烈率军沿川藏边界南下灭大理国,先后平定大理国的八府、四郡、四镇、三十七部,在保山设永昌三千户,隶属大理上万户;公元1274年,元朝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云南行省),撤万户、千户、百户等军政合一辖区,设路、府、州、县等行政区,永昌三千户改为永昌州(后升级为府),隶属大理路; 公元1286年,大理等处宣抚司、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合并为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治地在大理路永昌府; 公元1291年,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升为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代云南行省管辖云南西部地区,治地仍在大理路永昌府。
公元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头人思汗法兼并周边地区、建立“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316年,“勐卯弄”(麓川国)向东扩张、占领永昌地;保山成为“勐卯弄”(麓川国)领土。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元朝、其控制区域置平缅宣慰司;保山属平缅宣慰司“勐掌”地。
公元1382年,明朝击垮云南的元朝势力置云南都指挥使司(军事机构),进入“勐卯弄”(平缅宣慰司)怒江以东领地设金齿卫指挥使司(军事机构)与永昌府(行政机构);公元1384年,“勐卯弄”迫于压力归附明朝、其控制区域置麓川平缅宣慰司;公元1390年,明朝裁金齿卫指挥使司与永昌府,设金齿军民指挥使司、统辖金齿地(注:“金齿”为大摆夷,“银齿”为小摆夷,今为傣族)军政事务;今保山境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
公元1399年以后,明朝逐步“析麓川地”(使麓川平缅宣慰司仅剩今梁河南部、芒市、陇川、瑞丽及缅甸木姐、南坎等地);公元1428年,麓川平缅宣慰司脱离明朝、恢复“勐卯弄”(麓川国)向周边扩张;公元1439年,“勐卯弄”(麓川国)击败明军,占领金齿军民指挥使司;今保山境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441年、公元1442年、公元1448年,明朝倾半国之力三征麓川,数十万内地汉族军民进入金齿地;麓川之战结束后, 大部分内地汉族军民留在金齿地屯守,同时分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辖地增设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辖高黎贡山以西地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辖高黎贡山以东地区;今保山境分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腾冲军民指挥使司。
公元1522年,明朝裁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和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原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和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辖地合设永昌军民府、所属军事卫所,潞江安抚司、镇道安抚司、杨塘安抚司、瓦甸安抚司、凤溪长官司、施甸长官司、茶山长官司等划入永昌军民府;公元1524年,原金齿军民指挥使司直辖地设保山县, 原腾冲军民指挥使司直辖地设腾越州;永昌军民府领澜沧江以西所有土司、土府、土州、州、县以及澜沧江以东的永平县。
公元1659年5月,满清征南将军赵布泰、提督线国安率军攻入保山,在保山等地进行大规模屠城(史称“永昌之屠”),清缴南明残余势力。清朝在保山设永昌府,领土府一,厅、县、土州、长官司各二及安抚司三,宣抚司五,是云南省领州县级政区最多、设治也最复杂的府。
公元1913年,民国政府在全国推行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永昌府被裁撤、所属行政区由上一级的滇西道(后改腾越道)直辖;公元1930年,裁腾越道(原滇西道)、设第一殖边督办,辖云南西部12个县、10个行政区;公元1938年,裁第一殖边督办、所属县一级行政区由省府派出的行政督察专员管辖; 今保山境先后归滇西道(腾越道)、第一殖边督办、省府派出的行政督察专员管辖。
公元1950年,共产党领导的政府设保山专区,辖保山县、昌宁县、双江县、镇康县、腾冲县、龙陵县、潞西县、耿马设治局、泸水设治局、瑞丽设治局、陇川设治局、莲山设治局、盈江设治局、梁河设治局等14个县级行政区 。
公元1952年,镇康县、双江县、耿马县(前耿马设治局)由保山专区划入新设立的缅宁专区;公元1953年,潞西县、瑞丽县(前瑞丽设治局)、陇川县(前陇川设治局)、莲山县(前莲山设治局)、盈江县(前盈江设治局)、梁河县(前梁河设治局)、县级畹町镇(由潞西县析设)由保山专区划入新设立的德宏泰族U000203a0颇族自治区; 公元1954年,泸水县(前泸水设治局)由保山专区划入新设立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区。
公元1956年,保山专区撤销, 所辖保山县、昌宁县、腾冲县、龙陵县划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原德宏泰族U000203a0颇族自治区)。
公元1963年,保山专区恢复,辖保山县、昌宁县、腾冲县、龙陵县、施甸县(分保山县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5个区设)等5个县。
公元1970年,保山专区改称保山地区。
公元1983年,保山地区所辖保山县改为县级保山市;保山地区辖保山市、腾冲县、昌宁县、施甸县、龙陵县。
公元2000年, 保山地区改为地级保山市,原保山地区所辖县级保山市改为县级隆阳区;保山市辖1个县级区(隆阳区),4个县(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
公元2014年,隆阳区所辖潞江镇与芒宽彝族傣族乡部分区域划出、设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直属地级保山市;保山市辖2个县级区(隆阳区、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4个县(腾冲县、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
公元2015年,地级保山市所辖腾冲县改为县级腾冲市;保山市辖2个县级区(隆阳区、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1个县级市(腾冲市),3个县(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