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燕之家 / 问答 / 详情

贞观之治的内容和意义

2023-07-27 07:59:34
余辉

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第一,唐太宗君臣论治。唐太宗与大臣们经常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对人民的剥削压迫要有所节制。 第二,选贤任能,兼听纳谏。唐太宗坚持任人唯贤,不因血缘、地域甚至是政敌而舍贤才。因此能够从各阶层搜罗许多杰出人才。并注意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能够兼听众议,注意纳谏。其臣下敢于犯颜直谏,形成了封建社会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风气。 第三,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力役征发,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赈恤。另外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并通过"互市"换取大批牲畜,用以农耕。 第四,布德怀柔,民族关系密切。 意义: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古代集权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北有云溪

贞观之治 [zhēn guàn zhī zhì]

唐太宗 即位之后,以亡 隋 为鉴戒,偃武修文,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纳谏,贞观 年间,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唐 皮日休 《文中子碑》:“惜乎德与命乖,不及覩吾 唐 受命而殁。苟 唐 得而用之,‘贞观之治"不在於 房 、 杜 、 褚 、 魏 矣。” 明 李开先 《归农》诗之七:“斗粟百钱犹未售, 贞观 之治继遐踪。”

解析: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

什么叫贞关之治

应该叫贞观之治……
2023-07-26 23:38:495

谁知道贞观之治这个故事?

有电视剧,自己看!
2023-07-26 23:39:045

隋灭与“贞关之治"有没关系

有,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后发奋图强才有了贞观之治
2023-07-26 23:39:183

看完《尉迟敬德》,联系“贞关之治”,你怎么评价唐太宗?

用评价毛主席的那句 功大于过我感觉最合适 中国人为什么叫唐人? 是谁真正建立了强大的唐朝?他最大的失误可能就是选了李治这个接班人 搞出武则天这个大笑话
2023-07-26 23:39:262

唐太宗除了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外,他还实行了哪些统治措施?试评述它的历史功绩。谢谢

1.善用人才,虚心纳谏 2.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3。重视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4完善科举制, 应该有5点还是6点,我八年级这个是七年级学习的,这些肯定对.记忆力不行啊. 功绩:贞关之治 吧!
2023-07-26 23:39:331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盛世? 又有多少个著名的治世?

http://gb.cri.cn/chinaabc/chapter14/chapter140301.htmhttp://www.tianyabook.com/lishi/004.htm这个问题目前有两个说法,你权衡一下吧!
2023-07-26 23:39:433

什么是“贞观”

唐太宗年号
2023-07-26 23:39:516

唐朝盛世多少年???

公元19年。。。。。。。。。。。。。。。。
2023-07-26 23:40:065

唐太宗为什么要改年号为贞观?

朱熹曾翻译过,大家自己看
2023-07-26 23:40:222

如果历史上没有武则天

历史没有如果!!!
2023-07-26 23:40:3811

汉朝呵唐朝都曾出现过盛世局面,汉、唐两朝出现过那些盛世局面?

汉:文景之治 唐:贞关之治、开元盛世
2023-07-26 23:41:141

唐朝的皇帝分别是那几个

唐朝盛世多少年???十几年盛世是人口兴旺,国土扩张。而唐朝先期是人口太少比不上杨广时代,后期人口上来了,但版图又缩小。因此,严格说,唐朝盛世不存在。放松标准,以人口论,唐朝盛世也就十几年。唐朝盛世800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他统治只有300年左右啊 唐朝的盛世在贞观和开元时期,分别是公元627--649和713--754,因为755年即爆发了安史之乱。774年已经是唐代宗大历年间,安史之乱虽被削平,但中央政府已经失掉了对河北等地区的控制。 唐朝盛世多少年???唐朝盛世也就十几年,因为,直到开元时期,唐朝人口才恢复到隋朝杨广时代的水平,之后,很快就安史之乱了。如果人口比不上万恶的杨广,可以称为盛世么?唐朝是儒教弟子意淫出来的伟大。1马周上奏唐太宗说:“理天下者,以人为本。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唐太宗也说:“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贞观政要集校》卷3《论择官第七》] 可见贞观盛世亦并非没有贪官。值得注意者,后世人们羡称的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当时人却未曾自夸为盛世。汉朝文景时代其实是个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积蓄国力的时代。汉文帝时,贾谊形容时政为危局,说:“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汉书》卷48《贾谊传》] 直到汉景帝时平七国之乱,汉朝统治方得以稳定。即使是粗线条地观察,汉文帝和汉景帝显然有失政之疵。唐朝与汉朝不同,武德七年(公元624),隋末的大规模战乱方才平息,贞观之治有明显的休养生息的意味。贞观六年(公元632),魏徵说:“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集校》卷2《直言谏争附》] 魏徵此说反映了当时广大关东地区尚未恢复到隋朝全盛期的水平。 唐太宗说“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贞观政要集校》卷1《政体第二》]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魏徵上奏,以“渐不克终”告诫皇帝。[《贞观政要集校》卷10《论慎终第四十》] 贞观末年,宫女充容徐惠上疏谏唐太宗,仍强调“业大者易骄”,“善始者难终”,希望皇帝“守始保末”。[《贞观政要集校》卷9《议征伐第三十五》] 可见,魏徵等人,甚至如宫女徐惠,所关注的是力图矫治国病民瘼,犯颜直谏。2蔡东藩先生所写的《中国历代演义》很详尽地演义了各代历史,本人对其在唐史中的评论觉得很有意思,取出来大家共评!蔡先生开题便对各代特点作一总评,很有特色,他说:“汉经学、晋清谈、唐乌龟、宋鼻涕、清邋遢”。至于为什么说“唐乌龟”他首先说道:相传龟与蛇交,非偶相从,因此世间做丈夫的,纵妻外淫,往往被人唤做乌龟。“纵妻外淫”又做何解呢?蔡老就从唐开国皇帝李渊说起,李渊曾把晋阳宫内的妃嫔,取作侍姬(实为李世民和刘文静、裴寂等设计),又怕炀帝不愿意背着乌龟之名要来问罪,没办法在李世民的怂恿下拚死兴兵反隋,竟侥幸得了天下。不过天道好还,你要人家去做乌龟,人家亦要你的子孙去做乌龟。接下来的太宗、高宗时候正是唐朝极盛时代,但宫闱里已是不明不白了。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事变射哥斩弟,将建成的五个儿子和元吉的五个儿子尽行杀戮以绝后患,却将元吉老婆收纳怀中,是让他死了的皇弟做了乌龟。高宗取了武则天(李世民的才人)是让太宗做了乌龟,而武则天广置面首,伟岸如怀义、俊美如昌宗、陆续召进宫中,充作幸臣,则真是让自己做了乌龟。以后是韦后恃宠,也想学武则天,让中宗皇帝中了乌龟的标,更不用提玉环洗儿(杨玉环是寿王妃,唐明皇让自己儿子先当乌龟),禄山抓乳,这戴绿帽子借仿佛就成了唐朝李家的家法了。蔡老笑曰:元绪公竟作秘传,乌龟乌龟,屡见不鲜。(此事指白居易做《长恨歌》)李家这绿头巾戴着,引出了倚势弄权的宦官、引出了挟权自重的藩镇,真是内外交讧,李家的天下、唐朝的元气一天天消耗尽了。蔡老曰:“不宠寿王妃,何来高力士?不近大腹儿?何有三节度?龟奴龟子,玩弄朝纲,执掌兵权,于是此行彼效,你争我赛,乐得依样画葫芦,去挟制那乌龟皇帝。”这样历久相沿,积重难返,阉宦可以谋杀皇帝,将弁可以驱逐统帅。“十军阿父,势焰薰天(指宦官田令孜做了皇帝的阿父,军队的统帅),三镇大臣,兵戈犯阙(指王行瑜、李茂贞、韩建等三镇兵马不满削藩政策,攻入长安)。黄巢杀人八百万,季述数君数十罪。”唐代后期的皇帝,虽然表面还是南面称尊,但是坐在朝堂上就如傀儡一般,今天被人关,明天被人劫,后天被人废除谋杀等等。甚至到了皇帝夫妇要委身国贼,江山竟然被曾经是砀山(在今安徽宿州)无赖的朱阿三(指朱全忠)我轻易地夺去了。蔡老最后说:这一部唐朝演义,好做了三段立论,第一段是女祸,第二段是阉祸,第三段是藩镇祸,依次产出,终至灭亡。若从根本问题上解决起来,实自宫闱淫乱,造成种种恶果。所以评断唐史,用了最简单的三字,叫做唐乌龟,这真所谓一言以蔽之呢。蔡老的《唐史演义》写得还是很有特点的,这个唐史也是我们历史上最光辉的时候,唐太宗的一句“敢犯我大唐天威者,虽远必诛”正是气吞万里,就这么一个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临死时就在他的床边儿子李治还与媚娘眉来眼去,死后也不免要做乌龟,的确是中国帝王后妃制的一大特色!3揭穿“贞观之治”的谎言《旧唐书》是唐朝人写的,读此书,让我觉得不很享受,因为文中吹捧李世民太过份了,有过的地方,或者歪曲,比如他杀兄囚父,被篡改成别人要谋害他,人家太子谋害你干什么?再有就是败仗不提,一笔代过,比如其征伐高丽,有时把败仗写的比胜仗还荣耀,比如高丽之战明明失败了,却大肆吹嘘。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宋史,明史,或者清史稿,看看这些历史中的皇帝传是否象唐人写的《旧唐书》这么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我看到的史书,《旧唐书》是最无耻的一本。 之所以要看《旧唐书》,是因为想核实一下,课本中伟大的“贞观之治”到底有多伟大。因为是唐人写的,绝对不会丑化的,而是尽力夸张美好的一面。很遗憾,我看完了 太宗本纪,“贞观之治”根本没有课本和网上一些人吹的那么神。例子如下: 网上说“贞观之治”,而书中说的是“贞观之风”。我认为“贞观之治”是后人编造的。道理简单,当时户口,人口和版图面积都不如杨广时代,如果叫这个“贞观之治”,杨广时代是否该叫“大业之治”,甚至叫“大业盛世”? 隋炀帝被丑化,是李世民的手下干的好事,以凸显自己的文治武功,但是,李世民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不如隋炀帝。李世民时代,打不过突厥,签订了“渭水之盟”,“空府库” ,把钱才上贡给突厥。 文治上,李世民时代的人口数字始终未达到杨广时期的水平,直到李隆基时代,唐朝的人口才可以和隋炀帝时代相比,隋炀帝大业中期人口890万户,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人口891万户。也就是说,所谓的贞关之治,在很大程度上战乱后人口和经济的自然复苏而已,没有被吹捧的那么好,注意,是贞关之治,而不是贞关盛世,这就说明问题了。论个人文才,李世民更是拍马也赶不上杨广。 杨广之死,完全是个意外,是死于宇文化及谋杀。如果他不死,所谓的农民起义并不会推翻隋朝。说明这个道理很简单,李家是隋朝的臣子,甚至是杨广的亲属,李家是打着给杨广报仇的旗号起兵的,最后平息叛乱,一统中原。如果杨广没被暗杀,李家作为隋朝臣子,本身就可以把起义镇压下去了。 大业五年,杨广亲自主持大运河的巨型工程接近尾声。国家图书馆藏书达三十七万卷,创中国历代之最,科举制正式确立。 隋朝疆域共有五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县,朝廷控制的民户达八百九十万户,全国统计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万人。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资治通鉴》说:“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贞观时代的田地开垦量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贞观十七年的户口不到三百万,还不到大业年间的一半。” 《资治通鉴》:“(贞观十一年)于是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疆域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9510乘以10918等于103830108) 隋炀帝大业五年疆域东西:九千三百里, 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9300乘以14815等于137779500)隋大业五年137779500比唐贞观十一年103830108疆域大33949392。 经常看到有人说“贞观之治”时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在书里面是不存在的,相反,你可以看到当时百姓卖儿卖女,当时天灾瘟疫,政府不得不救济。还有各种农民起义和反叛。 这本书最有趣的是,前面吹李世民如何不信神仙,后面又记录其炼仙丹的事,李世民也死于“成仙”之梦。不知道是史官糊涂了,还是故意玩弄李世民一下。 迷信仙道,和秦始皇一样死于吞金,也就是自杀。唐太宗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一样。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差点杀了魏征, 唐太宗开始走下坡路。 毁魏征墓碑,这也太恶毒了。赐刘洎自杀。刘洎(?~645) 的资历和魏相近,唐朝宰相也是敢于讲真话的忠臣,性疏峻,敢言,武则天的大周给平反了。大造宫殿,腐化堕落: 宫中多用金玉装饰,还大量挑选民女入宫,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附原文:旧唐书 作者:沈昫等 本纪第二 太宗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八月癸亥,高祖传位于皇太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甲戌,突厥颉利、突利寇泾州。乙亥,突厥进寇武功,京师戒严。丙子,立妃长孙氏为皇后。己卯,突厥寇高陵。辛巳,行军总管尉迟敬德与突厥战于泾阳,大破之,斩首千余级。癸未,突厥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遣其酋帅执失思力入朝为觇,自张形势,太宗命囚之。亲出玄武门,驰六骑幸渭水上,与颉利隔津而语,责以负约。俄而众军继至,颉利见军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遂请和,诏许焉。即日还宫。乙酉,又幸便桥,与颉利刑白马设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帝不受,令颉利归所掠中国户口。贞观元年春正月乙酉,改元。辛丑,燕郡王李艺据泾州反,寻为左右所斩,传首京师。夏四月癸巳,凉州都督、长乐王幼良有罪伏诛。十二月壬午,上谓侍臣曰:“神仙事本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爱好,遂为方士所诈,乃遣童男女数千人随徐福入海求仙药,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归。始皇犹海侧踟蹰以待之,还至沙丘而死。汉武帝为求仙,乃将女嫁道术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戊申,利州都督义安王孝常、右武卫将军刘德裕等谋反,伏诛。是岁,关中饥,至有鬻男女者。 二年丁卯,遣御史大夫杜淹巡关内诸州。出御府金宝,赎男女自卖者还其父母。庚午,大赦天下。 夏四月己卯,诏骸骨暴露者,令所在埋瘗。初诏天下州县并置义仓。夏州贼帅梁师都为其从父弟洛仁所杀,以城降。八月,河南、河北大霜,人饥。 冬十月戊子,杀瀛州刺史卢祖尚。三年遣长孙无忌、房玄龄等祈雨于名山大川,中书舍人杜正伦等往关内诸州慰抚。 冬十一月丙午,西突厥、高昌遣使朝贡。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来奔。癸未,杜如晦以疾辞位,许之。是岁,户部奏言: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内附、开四夷为州县者,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四年春正月乙亥,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大破突厥,获隋皇后萧氏及炀帝之孙正道,送至京师。五年七月甲辰,遣使毁高丽所立京观,收隋人骸骨,祭而葬之。 六年十二月辛未,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 七年春正月戊子,诏曰:“宇文化及弟智及、司马德戡、裴虔通、孟景、元礼、杨览、唐奉义、牛方裕、元敏、薛良、马举、元武达、李孝本、李孝质、张恺、许弘仁、令狐行达、席德方、李覆等,大业季年,咸居列职,或恩结一代,任重一时;乃包藏凶慝,罔思忠义,爰在江都,遂行弑逆,罪百阎、赵,衅深枭獍。虽事是前代,岁月已久,而天下之恶,古今同弃,宜置重典,以励臣节。其子孙并宜禁锢,勿令齿叙。” 八月,山东、河南三十州大水,遣使赈恤。 八年七月,始以云麾将军阶为从三品。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河南、淮南大水,遣使赈恤。 十一月丁亥,吐谷浑寇凉州。己丑,吐谷浑拘我行入赵道德。九年春三月,洮州羌叛,杀刺史孔长秀。五月庚子,太上皇崩于大安宫。十年春正月壬子,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侍中魏徵上梁、陈、齐、周、隋五代史,诏藏于秘阁。夏六月,己卯,皇后长孙氏崩于立政殿。是岁,关内、河东疾病,命医赉药疗之。 十一年夏四月丙寅,诏河北、淮南举孝悌淳笃,兼闲时务;儒术该通,可为师范;文辞秀美,才堪著述;明识政体,可委字人:并志行修立,为乡闾所推者,给传诣洛阳宫。十二年二月甲子,夜郎獠反,夔州都督齐善行讨平之。十三年夏四月甲申,阿史那结社尔犯御营,伏诛。 十四年二月庚辰,左骁卫将军、淮阳王道明送弘化公主归于吐谷浑。十五年春正月丁丑,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送文成公主归吐蕃。十六年十二月甲辰,狩于骊山,时阴寒晦冥,围兵断绝。上乘高望见之,欲舍其罚,恐亏军令,乃回辔入谷以避之。是岁,高丽大臣盖苏文弑其君高武,而立武兄子藏为王。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右卫将军、代州都督刘兰谋反,腰斩。三月丙辰,齐州都督齐王佑杀长史权万纪、典军韦文振,据齐州自守,诏兵部尚书李绩、刑部尚书刘德威发兵讨之。夏四月庚辰朔,皇太子有罪,废为庶人。汉王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并坐与连谋,伏诛。冬十月丁巳,房玄龄起复本职。十八年十一月庚子,命太子詹事、英国公李绩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出柳城,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以舟师出莱州,左领军常何、泸州都督左难当副之。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丽。十二月辛丑,庶人承乾死。 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亲统六军发洛阳。六月丙辰,师至安市城。丁巳,高丽别将高延寿、高惠真帅兵十五万来援安市,以拒王师。秋七月,李绩进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 十二月戊申,侍中、清苑男刘洎以罪赐死。二十年三月己丑,刑部尚书、郑国公张亮谋反,诛。二十一年夏四月乙丑,营太和宫于终南之上,改为翠微宫。 二十二年二月,中书侍郎崔仁师除名,配流连州。乙亥,幸玉华宫。五月庚子,使方土那罗迩娑婆于金飚门造延年之药。十一月戊戌,眉、邛、雅三州獠反,右卫将军梁建方讨平之。二十三年四月己巳,上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二。遗诏皇太子即位于柩前,丧纪宜用汉制。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当神尧任谗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发,方惧“毁巢”之祸,宁虞“尺布”之谣?承乾之愚,圣父不能移也。若文皇自定储于哲嗣,不骋志于高丽;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徵之日。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赞曰: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5盛唐的领土是虚空,大片区域统治是不巩固的。大片土地是荒漠。南方大片领土还处于未开发地区,都没多少人居住。初唐人口3000多万,有一大半居住在关中、河南等地区。沙漠荒原和城市农田都是土地,能一样吗?上海的土地,和甘肃的土地能一样吗?所以宋朝的真实领土纯度实力要比唐朝的领土纯度强数倍。宋朝再形成之初就一点先天不足,它周边的所谓蛮夷已经不是停留在游牧时代,仅仅满足于掠夺的原始的部落联盟了,而是真正意义上对等的政权。无论是大辽还是西夏都是高度发达的封建国家。而唐的腐化,致使中原地区马匹稀少。中原的马大概都被饥民吃了吧?而战马在古代相当于今代的坦克,使“中国”军队没有“坦克”这是谁的错?西域等地只是唐朝的军事影响区而已,正史上叫做“羁糜”,“北风卷地白草斩,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芩参天宝八年在安西任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诗句。大诗人李白“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黄草,登高望戎虏。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借问谁陵虐?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胡天” 、“胡关” 、“藩镇”的意义能等同于“中土大唐”吗?在唐朝没有人把那,当作中土大唐。唐人们都清楚那与真正的版图是两回事。唐朝没有向外扩张的动力,中土大唐中国的中心地带都没建设好,哪有理由往那穷山恶水土地贫瘠之地跑?因为大漠边关哪有我中土大唐的土地好?“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自古大漠边关,天气恶劣。中土大唐的人民是不会那迁徙的,那里没有户口管理更没有有效的赋税。连唐人也知道那与真正的版图是两回事。如果那些都是中土大唐,那盛唐长安成里的4000多名外国使节从哪来?原来外国人大都是西域人,正说明唐朝的真正的控制范围,真实的疆域。现在千万不要自作多情用现代的主权观念往上套。如果没有清朝的开垦,即使初唐在西域建立再多的“藩镇”,也是白搭。因为唐朝中期不止把汉隋开创的西域丢了,而且还把东北、河北、山西、云南、四川等等之地让给了外族。中国现代的疆域是继承了清朝的财富。如果中国现在要是继承唐朝的疆域,那中国真是太小了……唐朝无能政府一大半时间真实控制区域还没南宋大。唐朝的疆域有多大?有些不要脸没有脸耻、喜欢自淫的历史学家及学者,完全不顾历史事实,愣把说成吐蕃、南昭、契丹、渤海、西域等国的土地说成唐朝的疆域。东亚洲有三个民族不懂得尊重历史,一个是日本,第二个是朝鲜,第三个就是中国。突厥、吐蕃、契丹、渤海、回鹘、南昭等等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归在外国蛮夷列传里,它们的领地根本就不是唐朝的领土。而现在的一部分中国人愣是把这些蛮夷的领土意淫成唐朝的领土。网上不顾历史事实画的唐朝疆域比比皆是!你可以说唐朝和突厥、吐蕃、回鹘、契丹、南昭一样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但你不能说突厥、吐蕃、回鹘、契丹、南昭是唐朝的一部分。《新唐书》:“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相抗衡者有四,突厥、吐蕃、回鹘、云南是也”。唐代中国至少是四国演义,唐朝根本代表不了中国。“隋、唐之间,突厥为大。其后有吐蕃、回鹘之强。五代之际,以名见中国者十七八,而契丹最盛。”唐朝所处的那个时候,中国境内有许多政权国家当时是诸强争霸的局面。唐朝强盛时也是吐蕃统一强大的时候。吐蕃的疆域可比现在的西藏大得多。同样南昭也比现在的云南大得多。吐蕃和南昭绝对不是唐朝的一部分。他们和唐朝绝对是不同的国家。唐高宗时期公元670年(咸享元年)吐蕃发兵灭了唐朝的属国吐谷浑,唐朝西域四镇(鬼兹、于阗、焉耆、疏勒)被吐蕃夺去,唐朝派大将薛仁贵率 10万大军进攻吐蕃,在青海湖以南大非川被吐蕃大军打得大败。公元678年(仪凤三年)唐中书令李敬玄率兵18万与吐蕃军又战于青海,唐军再次战败。直到武则天时公元692年(如意元年)要靠女人把领土夺回。唐军是屡次的惨败在吐蕃手里。唐朝都打不过吐蕃,看看发展一千年以后的西藏实力如何?就知道唐朝的实力是什么样的水平层次了。公元696年(万岁登科元年),曹仁师等二十八将功契丹,全军覆灭,大将都成了俘虏。连处在原始阶段的契丹都打不过,别说以后的大辽帝国了。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唐军八万人进攻南昭,结果唐军大败死六万人。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大唐又发兵七万人攻打南昭,结果全军覆没。中国历代很少有军队大败于南方民族的,只有常不敌于北方民族。可见唐军的无能。大唐很给“中国”(中原)人丢脸。正是因为唐朝皇帝搞不定外族侵扰才设立藩镇。河北藩镇就为防御契丹、奚等族所设。唐朝后来又重文轻武,所以只能起用蛮人。所以才重用安禄山,安禄山打不过契丹人,大败后,看唐上下一片乌烟瘴气,已经腐败不堪软弱可欺,所以开始反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这时单一民族契丹人战斗力和以后的由多民族组成的大辽帝国还不可同日而语。安禄山虽打不过还处在原始阶段契丹人,但对付软弱的唐朝却绰绰有余。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那是不是自淫?突厥是没有城池的原始部落,他们虽然占据很大地方,但大都是没有开采的荒漠,就是说这些土地没有国土性质。大都是属于自然环境,谁占就是谁的。就是唐朝打到哪,也只是代表占领一个点,而不代表一个面。在古代的领土观念和现代是不一样的,是有“公陆”(和公海一样)的就是那土地虽也不属于谁。如大唐在西域建立军事管理区域,并不能说从长安到西域就都是唐朝的疆域。不能说唐朝的军队到过哪,哪就是中国的领土。要不然汉隋那么强大,怎么没到外国去做战?汉唐隋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向现在的美国一样有拒敌于千里之外,在异国的土地上建立军事管理区(如美国现在的伊拉克的所做所为)。唐朝灭了突厥了吗?仅几十年后,突厥汗国就重新建立,蒙古高原就不再属于唐朝的羁糜区。《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7世纪末叶,唐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有所削弱。从高宗初年起,从塔里木盆地到高丽,横跨亚洲的唐军逐渐退却,采取守势。……在680年前后,突厥再度强大起来,并开始重构其草原霸主地位。唐试图征服高丽的行动以惨败告终,在东北东部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震(后改称渤海)。”自天宝年间起,大漠北回纥取代突厥,南诏叛唐后统一云南。缘边羁縻府、州也大量撤废或内移。随着公元676年安东都护府迁入辽东,唐朝放弃了东北大部分地区。东北边境外,渤海国兴起,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东至太平洋,北接黑水靺鞨,南至新罗,西接契丹和唐之辽东。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奚、室韦诸部。滇西南诸羁縻州之外,为蒲子、金、越等部。西南面没有恢复汉朝旧疆,仅领有云南北部一小块,唐朝安史之乱前稳定控制的区域只有五百多万平方公里,比西汉要小。安史之后那就更小了,至今历史学家也不敢绘制一张大部分唐朝真实控制的疆域,只拿最初十几年唐军到达过的疆域坑蒙撞骗。唐朝皇帝屡次丢下可怜的人民仓皇逃跑,唐朝皇帝逃窜出首都次数创造是中国、世界之记录。完全是可耻的行为,为中国丢尽了脸。《读通鉴论》:“天子出奔以避寇,自玄宗始。其后代、德、僖三宗凡四出而卒返……天子有,天下之望也,前之失道而致出奔,诚不君矣;而天下臣民固倚以为重,而视其存亡为去就;固守一城,而或死或辱于寇贼之手,于是乎寇贼之势益张,而天下臣民若丧其首,而四支亟随以仆。”《廿二史札记》:“玄宗避禄山,有成都之行;代宗避吐蕃,有陕州之行;德宗避泾师,有奉天、梁洋之行。迨僖宗走成都、走兴元、走凤翔,昭宗走莎城、走华州,又被劫於凤翔,被迁於洛,而长安自此夷为郡县矣。”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唐玄宗逃往四川,长安被叛军队攻陷。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唐代宗逃往陕州,长安被吐蕃军队攻陷。公元783年(建中三年),唐德宗逃往奉天,长安被泾原叛军攻陷。公元881年(广明元年),唐僖宗逃往四川,长安被黄巢军队攻陷。公元895年(乾宁二年),唐昭宗逃往莎城,长安被岐州、邠州节度使李茂贞、王行瑜占领。 公元901年(天复元年),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等劫持到凤翔城。公元904年(元佑元年),唐昭宗被梁王朱温强迫迁都洛阳后杀死,长安变成废墟,从此再也没有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唐朝手里把伟大隋朝兴建的两座雄伟奇迹般的城市长安、洛阳变成废墟。
2023-07-26 23:41:249

能说说古代那些朝代是外族人侵略的不是汉人统治的

其实,汉族的农耕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另一个东方文化就是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在古代世界里可以说是对生产力的促进,游牧文化则是一种不适宜富饶地区的文明。所以当游牧民族比如蒙、满带来自己文明时,必将与我们汉人已存在的文化发生冲突,这是比较僵化的关系,是僵化的统治集团不变通的结果。是文明冲突而不是民族本身有问题。唐朝的统治者其实也不是汉人,这是史学界都知道的。但是贞关之治,开元盛世,大唐影响了整个世界。因为他们较好适应与发展了中原文化,没有隔阂。我不歧视民族中人的个体,我歧视他们落后的文化。文化的沙文主义其实是大家都存在的,只是我们国人现在被西化了...
2023-07-26 23:41:507

李世民是上将了吗?

他是唐太宗
2023-07-26 23:42:064

我过历史上曾经出现两次科技发展的黄金期,一次是汉朝,另一次是?

唐朝
2023-07-26 23:42:133

中国历代的皇帝中,你认为哪位皇帝是最有作为的?

最伟大的皇帝我觉得是成吉思汗.不是么?把中国的地盘扩大到那么大.! 而且为人也不错啊.
2023-07-26 23:42:232

历代皇帝值得钦佩的是哪位?

没有真正的一人功劳的皇帝,或者说一个皇帝的造就本身并不决定于皇帝本身,毕竟这里面有个人的能力,也有时势的原因,有前人的基础。要是算上君主而不仅仅是皇帝的话,我要说秦孝公是我最佩服的
2023-07-26 23:42:334

有关盛世繁华的成语

太平盛世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国富民强
2023-07-26 23:42:423

中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皇帝平均执政能力最高?

个人觉得清朝的黄帝平均值政能力强,清朝的黄帝都很勤于政务的.不像有些朝代的黄帝荒废政务!
2023-07-26 23:43:0216

关于盛世的词语

·休明盛世 ·太平盛世 ·太平无象 ·舜日尧年 ·击壤鼓腹 ·化日光天 ·承平盛世
2023-07-26 23:43:301

关于盛世的词语

·休明盛世 ·太平盛世 ·太平无象 ·舜日尧年 ·击壤鼓腹 ·化日光天 ·承平盛世
2023-07-26 23:43:382

文言文翻译,有关贞观之治的……

蜀人造船的工作很辛苦……,洲县督促的很紧,以至于百姓都纷纷卖了田宅、儿女,即使这样也不能满足供给,谷子的价格很贵,剑外好像要发生武装叛乱,蠢蠢欲动。 材料说明贞观年间和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封建经济繁荣,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景象;作者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对当时“盛世”的描绘,其中不乏溢美之辞;大量财富是封建地主阶级加强赋税剥削积聚的;即使在盛世时期,阶级压迫还是相当沉重的,阶级矛盾有时也相当尖锐
2023-07-26 23:43:471

唐太宗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下列与之相关的事件是( )①魏征直言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玄奘西游 ④

B 本题考察的是唐太宗在位时的史实。唐太宗善于用人,任用姚崇,宋景为相;虚心纳谏,魏征直言,上谏二百多次,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故选B。
2023-07-26 23:43:541

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

没关系 据说到了唐朝最繁华的时代 全国总人口还不如隋朝时的一半
2023-07-26 23:44:081

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以下事例嗯康康乾盛世商鞅变法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哪个?

胸前盛世是清朝中期的鼎盛阶段,商鞅变法是指秦孝公时期使秦国富强的变法,贞观之治指的是唐玄宗时期的统治清明,文景之治,指的是汉朝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期间。
2023-07-26 23:44:292

关于“ 贞观之治”的初中历史题

就是课本上那三个:招贤用能、虚心纳谏、节俭戒奢绝对是,我们老师就这么说的
2023-07-26 23:44:422

贞观之治与秦朝灭亡的关系

秦在前,唐在后,你说呢
2023-07-26 23:44:492

盛世华为与华为的关系

战略合作关系。根据查询江苏盛世华为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官网得知,盛世华为与华为的关系是战略合作关系,2019年盛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华为正式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在智慧口岸、智能交通等领域开展合作。江苏盛世华为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08年12月12日,致力于为高科技产业提供制程工艺环境及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2023-07-26 23:44:551

唐太宗“负观之治″个人主观因素是什么?

善于纳谏,选拔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
2023-07-26 23:45:022

贞观之治的原文

原文: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节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翻译: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2023-07-26 23:45:091

有关胰头癌,感谢!!!!!!!

年龄太大了,建议中医治疗和食疗!
2023-07-26 23:45:174

贞观之治的措施

贞观之治的措施如下:治国思想:纳谏;吸取秦隋灭亡教训;国力尚未恢复,百姓贫困,与民休息;民主理政,臣下直言。治国政策:完善三省六部制;修订法令;完善科举制;推行均田制贞观之治: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产生的历史原因:1、隋唐更替的期间的战争破坏了生产,人民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人少地多,人心思安,渴望恢复生产和安定生活,这事贞观之治产生的重要原因。2、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唐太宗的政策:1、政治上:(1)革新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监察机构;(2)注意法治,执法严明;(3)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2、经济上:(1)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2)戒奢从简,唐太宗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3、文化上:改进科举制,兴办学校,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2023-07-26 23:45:241

争观之治与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有什么关系

"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第一,唐太宗君臣论治。唐太宗与大臣们经常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对人民的剥削压迫要有所节制。 第二,选贤任能,兼听纳谏。唐太宗坚持任人唯贤,不因血缘、地域甚至是政敌而舍贤才。因此能够从各阶层搜罗许多杰出人才。并注意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能够兼听众议,注意纳谏。其臣下敢于犯颜直谏,形成了封建社会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风气。 第三,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力役征发,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赈恤。另外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并通过"互市"换取大批牲畜,用以农耕。 第四,布德怀柔,民族关系密切。对于依附的各族,一般不改变其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尊重其习俗,任命各族首领以统辖本部。还通过"和亲"进一步发展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贞观之治的现实意义——亲和民生与亲和政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2023-07-26 23:45:481

中国古代可以被称作某某之治的时代有哪些

贞观之治??
2023-07-26 23:45:594

唐朝真的很强大吗?~

很强大
2023-07-26 23:46:3014

面对国家的如此景象如果你是汉初皇帝你认为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制定

坏皇帝(包括摄政,下同): 秦二世,汉元帝、成帝、哀帝、安帝、顺帝、桓帝、灵帝,晋惠帝、孝武帝,隋炀帝,唐中宗、代宗、穆宗、敬宗、懿宗、僖宗,南汉刘严,后蜀孟昶,辽圣宗,宋徽宗、理宗,元武宗、顺帝,明英宗、代宗、宪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熹宗;王莽,梁太后,晋贾后。共35人。 评说:皇帝之坏,应该包括昏、暴、乱、荒、淫、怠,……诸方面。满足其中一个条件,而又不思图振作、求治,不能用良臣,一无作为和建树,只有负面影响,于公于私皆无可称道,是为坏皇帝。坏皇帝的比例,竟然位列七类皇帝之首,实在是我始料未及的。 明是出坏皇帝最多的王朝,其次是汉,唐名列第三。清没有出一个坏皇帝,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只有它做到了这一点。 无为的皇帝 汉献帝,蜀汉后主,晋怀帝、愍帝、安帝,唐昭宗,宋英宗、宋钦宗,元泰定帝、文宗,明思宗;清咸丰。共13人。 评说:个人品德倒还不算太坏,或虽有励精图治之心,却因时势所迫,回天乏术,无所作为的皇帝。多为末途、亡国之君。 无为的皇帝不能说是坏皇帝,在许多方面他们甚至比有作为的皇帝还要好。许多王朝,都兴盛于有作为的皇帝,而衰亡于无为的皇帝。无为不是衰亡的原因,多半还是衰亡的结果。明思宗(崇祯)是这一类中有代表性的皇帝,受命于末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固然不是雄才,也有过错,如凌迟处死抗清名将袁崇焕,毕竟还是懂得励精图治、亟欲振作的皇帝。我不信换上他的先辈,比方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一定会干得比他更好。 及格的皇帝 后梁明帝,唐肃宗、德宗、文宗、武宗,辽道宗,宋真宗、哲宗、高宗、宁宗,夏崇宗、仁宗,金章宗,元成祖、英宗,清道光、同治;汉邓太后,宋刘太后、高太后。共19人。 评说:为政有得有失,无大作为亦无大过失,即政绩平平的皇帝。不苛刻地说,做一个及格的皇帝,已经很不错了。 有作为的皇帝 秦始皇,汉高祖、武帝,晋武帝,北魏太武帝,隋文帝,武则天,成吉思汗,元世祖,明太祖、成祖;汉吕后,曹操,清多尔衮。共14人。 评说:建立过巨大功业,如一个新的王朝,或开疆扩土,扫平群雄,统一诸部、中原乃至全国,或开创、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承平时代,而为政用兵过于残忍暴戾、杀戮太重、不近人情的皇帝。多为开国之君。 这一类皇帝的作为,其意义大都是对历史而言。在一个“有作为的皇帝”统治下生活,往往极为痛苦。许许多多同时代的臣民,成了成就其作为的牺牲品。一“帝”功成万骨枯。宋代没有这样的皇帝。 有作为必须有雄才大略,知人善任,性格坚忍刚毅,有毛泽东说周恩来缺乏的“这个”(手狠劲一劈)。这类皇帝多半是暴君,幸亏暴而不昏,有所作为,才没有被列到坏皇帝一类中去。他们的生平、作为被史家们描述得够充分了,我不想多加评点。 仁慈的皇帝 汉惠帝,成汉李雄,后秦姚兴,梁武帝,唐高宗、睿宗,辽兴宗,宋仁宗、神宗,元仁宗,明惠帝、孝宗,清嘉庆、光绪。共14人。 评说:在位虽没有重大建树,为政却十分仁厚,惜才爱民的皇帝。仁慈的皇帝多半把民生看得比权位更重要,而显得比较柔弱。他可能使你失望,但绝不会使你恐怖和痛苦不堪,不会让你觉得“伴君如伴虎”,不会因你犯了小过失或仅仅只是看你不顺眼就砍你的头。虽然中国历来提倡儒家的“仁”,实际上仁君是很少的。当然这里所说的仁慈,不完全等同于儒家的“仁”和佛家的“慈”。对内实行宽放,对外睦邻相交;于公不呈强好胜,于私则忍让自持。就皇帝而言,“作为”固然可贵,“仁慈”尤其难得。这是为什么我要把“仁慈”放在“有作为”之上的主要原因。 宋仁宗应是这一类皇帝的代表人物,他以对部属宽厚著称于历史。北宋的皇帝也是历代皇帝中最仁慈的,基本上不杀功臣,不杀文人,不杀大臣。 仁慈的皇帝也不是一定无所作为。汉惠帝时期的黄老之治,梁武帝前期30年的天监之治,唐高宗时代的永徽之治,宋仁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等等,都是很好的例证。只是他们拘于环境的限制,无力挣脱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的羁绊,或自身魄力、狠气不足,未能获得较为宏大的成功。 优秀的皇帝 汉文帝、景帝、宣帝、明帝、章帝、和帝,吴大帝,前秦符坚,刘宋文帝,北魏孝文帝,唐高祖、玄宗、宪宗、宣宗,辽太祖,宋太宗、孝宗,金世宗,明宣宗,清顺治、雍正、乾隆;北魏冯太后,辽萧太后,明张太后,清慈禧。共26人。 评说:创造过治世、盛世,或扫灭群雄结束乱世,或开疆扩土抚定四边,或扶持危局中兴王朝,或励精图治改革有成,功劳远远大于过失的皇帝。优秀的皇帝必须有某种甚至多种政治家的良好素质,如非凡的才智,坚毅的性格,过人的韬略,恢宏的气度,识人的精明。优秀的皇帝也是有作为的,但他们没有那么残暴和淫逸,没有那么多的杀伐之气。他们可能会犯一些错误,尤其是在晚年,有些错误甚至是致命的、无可挽救的。但相对于他所建立的业绩,尤其放在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来比较,我们应能够原谅他。 唐玄宗在位45年,经历了盛唐和中衰两个时代,前者是开元之治的30年,后者是天宝之乱的10余年。无论如何,这位皇帝的功劳是极大的,虽然有晚年那样重大的过失,但他创造的盛世却给历史留下了极为光彩的一笔。强盛、富足就不用细说了,仅以开元18年一年全国只有24人犯罪,即可说明当时的社会民生是怎样一种状况。如果不是天宝之乱,他的地位甚至应该超过他的曾祖父唐太宗。 另外一个可比唐太宗的皇帝是金世宗。他经常集合左右大臣,研讨历代帝王的成败得失,每有精辟的见解,君臣问答,像极了《贞观政要》所记。他甚至没犯过什么大的错失,没留下值得一说的遗憾。他在位28年,前五年讨伐残辽和南宋,后23年基本无战事的和平治世,颇似唐太宗戎马倥偬之后23年的贞关之治。他还有一个称号叫“小尧舜”。只是虽小则“尧”,虽“尧”则小。他应当是这一个级别中最好的皇帝。 最可能引起争议的是慈禧。她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摄政,一直活到了二十世纪。现代中国人对她晚年的作为记忆犹新,很难有什么好感。有些人甚至早在印象中将之归到了“坏皇帝”一类。其实是不对的。慈禧掌权后,内平太平天国与捻乱,外拒西方列强的侵扰,苦心诣旨,惨淡经营,止住了道光、咸丰年间开始的政治滑坡,中国社会一度出现民生安定的太平景象,即所谓“同治中兴”。中国历代王朝的晚期,都没有一个皇帝或摄政人物,能够做得象她那样出色。她割让了一个台湾,却保持了连民国政府都没能保持住的巨大中国版图的基本完整。她犯过许多错失,但她的功劳却无可抹杀。慈禧也并不象一些电影、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残暴,她任人唯贤,起用一大批汉族名臣。她发动两次政变都出于不得已,影响范围仅限于宫廷,所杀不过数人。杀珍妃是在外国军队即将进城、而珍妃又死不肯走的情况下,才令太监抛入井中,以免受辱的一项紧急处置,也算说得过去。史书上记载其残暴的是杀小太监,从中国皇家的观点看,太监是“家奴”,处罚、待遇自然可以严酷,乃至随心所欲。虽然这也不符合现代人权观念。她没有用这种方式对待过其他臣民,更没有滥施过苛政。她在戊戌政变后,也有所悔悟,开始部分地实行新政,事实上为清王朝和平退出历史舞台做了铺垫。 最好的皇帝 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清康熙 评说:有雄才大略,及大政治家的恢宏气度与远见卓识,勤勉节俭,仁慈爱民,政治清明,从谏如流,为后代开创宏大久远和良性运作的基业,文治武功的皇帝。 最好的皇帝只有四个,值得一一评说。 汉光武帝刘秀,为人十分仁慈、厚道,这在历代开国之君中是极为罕见的。开国者多重杀伐,似乎不杀不足以建立新朝国威,所以先是杀敌人,后是杀功臣。刘秀破了这一恶律。他以武功建国,却又极重文治,体恤民艰,崇尚节俭,奖励士节,被史家称作“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他的缺失是中常侍一律改用宦官,埋下东汉末年宦官弄权的隐患。 唐太宗李世民,以其明鉴流传于世。古代君王系社稷天下与军政大权于一身,说一不二,最难得的就是“兼听”,包括听取反对自己并且被实践证明是反对对了的意见,包括当众顶撞叫你下不了台的意见。贞观之治为一定范围内的“言论自由”作了最好的注脚。他的污点是玄武门之变,以突然袭击谋杀无辜兄弟这样卑鄙的手段夺取帝位。 宋是没有宦官弄权、外戚乱政的朝代,是对知识份子最为尊重的朝代,是皇宫最节俭的朝代,是最少杀大臣的朝代,是科技发展最迅速的朝代。这一切,与宋太祖赵匡胤开国时定下的方策关系极大。赵匡胤的个人品德也值得称许,“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曾家喻户晓。他的失误还是方策上的,造成有宋一代弱兵少将、为政拘谨的特点。 康熙是这四个人当中最好的皇帝,也就是所谓“千古一帝”。不光中国,就是整个世界有史以来的最高统治者,从皇帝到总统,我不知道还有谁干得比康熙更好。他军事上取得的胜利,超过除成吉思汗以外历代皇帝的武功,而在从容用兵、巩固胜利方面,成吉思汗亦不是他的对手;他开创的盛世,无论是盛况还是长久,远非历代任何治世可比。他几乎集合了中国所有好皇帝的全部优点,而绝少犯和他们同样的错误。他多次南巡,曾顶着凛冽的寒风,在崎岖小道上步行十余里亲临治河工程第一线阅视,泥泞没膝,随行地方官望而却步。他甚至是最有才学的皇帝,和在位最久的皇帝。 注:在位40年以上的皇帝共14人,他们是,康熙61年,乾隆60年,汉武帝54年,夏仁宗54年,夏崇宗53年,辽圣宗48年,梁武帝48年,明神宗48年,明世宗45年,唐玄宗45年,蜀后主41年,辽道宗41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
2023-07-26 23:46:541

隋朝的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线是否有关系

有 历史原因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弊在当时,功在千秋。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再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2023-07-26 23:47:011

贞观之治的内容是什么?

贞观之治的内容是: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奖励垦荒,“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衣食有余,安居乐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力役征发,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赈恤。另外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并通过"互市"换取大批牲畜,用以农耕。
2023-07-26 23:47:081

关于“贞观之治”

历史原因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鄙在当时,功在千秋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修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在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修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史书记载: 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事实真的这样么?有一点,但被夸大了。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唐朝,尤其是李世民,被历代历史学学家夸大美化了。贞观时期比乱事当然好,也比一般的和平时期强,但远没有现在通常吹捧的那样美好。
2023-07-26 23:47:271

贞观之治是由唐朝的那个皇帝开创的?

贞观之治是由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因年号“贞观”(627—649),故有此称。唐大宗李世民即位初始,惩隋亡之鉴,顺应天下思治的民情,“抚民以静”(《资治通鉴》卷191)为施政的出发点,推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兴修水利、鼓励恳荒、增殖人口、广设义仓等措施。使隋末战乱一度凋敝的社会生产又呈现生机。从谏如流,选贤任能为贞观之治的明显特点。太宗本着舍短取长,兼明优劣的用人方针,充分发挥贤者能人的德才之长,亲君子、远小人,士庶并举、新故同进、汉荑并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虞世南、马周、秦叔宝,或以善谋、或以善断、或以忠直、或以干练、或以文才、或以武勇,各尽所能,效力于太宗,以至人才济济,文武荟萃,成为贞观之治实现的重要因素。太宗极为重视吏治,慎择刺史亲民,执法务求宽简,提倡节俭,抑制旧上族势力,并大兴学校,盛开科举,宠络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庶民地主广开参政之门。太宗致力于巩固边防,安抚边疆各族降众,广以羁縻州府,缓和了西北、北边的边患,民族间的交往得到加强,因此,北方各族尊太宗为“天可汗”,并开辟”参天可汗”道,以加强羁縻府州同中央的联系。太宗在兼容并蓄、开明开放的民族思想指导下,推动的和亲、团结、德化的民族政策,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在汉藏友好史上意义深远。贞观年间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效果显著,“贞观之治”所造就的盛世升平景象,史家经常与汉代的“文景之治”相媲美。贞观后期,太宗屡兴营建,日趋骄逸,又连年用兵,亲征高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纳谏、用人、执法等方面不如前期。因此,“贞观之治”是有其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性。 唐太宗作为封建社会突出的明君,“贞观之冶”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唐宋以来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都有较高的评价。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当然不能说这些全无根据,但溢美成分也是不少的。总起来说,贞观时期,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注意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他用贤勤政,政治较为清明,人民生活基本有了保障,社会秩序安定,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较融洽。这确实是封建社会的治世,它比平世自然好得多,更不要说乱世了。唐太宗是实现“贞观之治”的领导者,他比封建时代的平庸君主要强得多,更不要说昏君、暴君了。明君、治世,给人民多少带来了一些好处,对社会发展有利。从这个角度看,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是应当基本予以肯定的。 贞观治世,不仅是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造成的,更应看到,它的出现是隋末农民起义推动的结果。农民战争打击和教训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太宗及其辅佐在制定政策时,不能不对农民的要求有所考虑,以至在其中有所反映。如轻徭薄赋就是农民战争反对繁重徭役兵役的反映,庸法全面实施,同样反映了农民的愿望。更何况,贞观治世的出现,完全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由此可见,“贞观之治”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证明。 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即使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阶级矛盾还相当尖锐。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在统冶的初期,留心治道。注意兼听纳谏,注意节俭。但是,在统治稳定之后,也就不同于前了,他逐渐骄傲起来了,纳谏也少了,“营缮”则多了,行幸游措频繁了,还出兵征高丽。总之,贞观后期的政治大不如贞观前期,说明贞观政治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这些,都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局限性。当然,这在唐太宗和整个贞观时期,只占次要位置,并不影响唐太宗作为杰出封建政治家和“贞观之治”是封建社会著名治世的历史地位。
2023-07-26 23:47:331

谁有《贞观之治》的有关情况?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转载)
2023-07-26 23:47:401

唐初,贞观之治时期,一张宣纸大概多少文钱,一张麻纸大概多少文?有知道的吗

你好,我网上查了一下。贞观年间,是从672年开始,天宝年间是从742年开始到756年。那么,问题来了,网上很多人都说宣纸是唐朝天宝年间开始流行的,那么,贞观时期宣纸是还没有被多数人所见闻。意思就是:贞观在前,天宝在后,事实是天宝年间才出现宣纸的。我说得对嘛?
2023-07-26 23:47:581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一、内容  "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第一,唐太宗君臣论治。唐太宗与大臣们经常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对人民的剥削压迫要有所节制。  第二,选贤任能,兼听纳谏。唐太宗坚持任人唯贤,不因血缘、地域  唐朝版图  甚至是政敌而舍贤才。因此能够从各阶层搜罗许多杰出人才。并注意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能够兼听众议,注意纳谏。其臣下敢于犯颜直谏,形成了封建社会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风气。  第三,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力役征发,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赈恤。另外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并通过"互市"换取大批牲畜,用以农耕。  第四,布德怀柔,民族关系密切。对于依附的各族,一般不改变其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尊重其习俗,任命各族首领以统辖本部。还通过"和亲"进一步发展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二、影响  文治方面  1.奠定国基(对当世影响)  贞观年间,太宗的各项善政,使官吏廉能,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解决温饱,经济发展迅速,造成中兴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业。  2.确立制度(对后世影响)  贞观年间,经太宗的苦心经营,延续了隋代的多种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常平仓制等,堪称完备,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3.政风沿袭(对后世影响)  太宗施政有方,选贤问廉能,克己纳谏,成为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历代有为的治国者,皆追慕「贞观政风」而力图仿效。  4.用人唯才(对当世影响)  太宗用人唯才,不问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举代门第,逐渐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第的风气,世家豪族轮流掌政的恶习,广开平民高仕的机会,清除旧社会的观念,缓和了社会矛盾。  5.文化传播(对当世影响)  太宗戮力复兴文教,奖励学术,大兴国学,又下诏修诸经正义及史籍,外国君长如高句丽、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来唐留学,使唐代学术文化传播四方。东亚各国尤以日本、高丽为甚,深受唐文化影响。  6.民族混成(对当世/后世影响)  唐太宗武功显赫,却少有鄙视边族,故东亚各民族逐渐混入,唐代名将和大臣,不少为同化了的外国人,原属鲜卑族的元氏、宇文氏、长孙氏等,在太宗时已不被视为外国人。  武功方面  1.声威远播(对当世影响)  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四方臣服,西北外夷共尊太宗为「天可汗」,并筑「朝天可汗道」,以便向唐室进贡。  2.领土扩大(对当世影响)  唐代此时版图辽阔,超汉宣帝在位时,至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达到鼎盛,是时领土东临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3.中外文流(对当世影响)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平定东突厥,贞观九年(635年)平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平定薛延陀,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平定龟兹和焉耆,贞观十九年(645年)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征高句丽,大漠南北和天山南北两路得以通行无阻,对外交通及贸易遂得以加强,从而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2023-07-26 23:48:205

贞观之治的原因

问题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岑文本、马周、侯君集、长孙无忌、李靖、尉迟敬德、段志玄等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问题二: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 历史原因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鄙在当时,功在千秋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修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在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修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史书记载: 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事实真的这样么?有一点,但被夸大了。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唐朝,尤其是李世民,被历代历史学学家夸大美化了。贞观时期比乱事当然好,也比一般的和平时期强,但远没有现在通常吹捧的那样美好。 如果没有唐太宗还会有贞观之治吗? 会的 我认为东宫太子李建成不会比李世民差 而通常认为不会的,是因为被加“色”的历史误导了 这里加“色”的历史有两个: 1。李世民被夸大被神话 2。隋朝被贬低,以创造李世民的神话 1。李世民被神话了,李世民并没有教科书上那么伟大英明李世民整治吏治,以兴唐为业,他哥哥也可以做到 李世民并没有教科书上那么伟大英明,李世民晚年为求速效,发动了高句丽的战争。 实际上唐太宗早年的功劳有美化成分,他在位的后期大兴士木、劳民伤财,当时政 府的财政状况并不好。他晚期的作为是贞观之治不能持续的主要原因。 李世民的私德也没那么完美,先是杀了自己的兄弟,后期也拒谏。李世民先淫了表 叔杨广的妻子萧氏和女儿杨氏,后淫了弟弟元吉的妻子杨氏,结果他晚年宠爱的才 人武氏和他儿子私通,在 他还没死的时候就让李世民当了乌龟。 唐朝的脏事多了, 不多说喽,再说就跑题喽。脏唐本身说明了唐朝并非那么尊重儒家的,这也许和唐 朝的鲜卑血统有关。 2。隋朝的科举制度为李世民的选用贤才创造了基础,隋朝建东都,开发的大运河是 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原因。隋炀帝很有才能的,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独具风格的 散文家,还有点像政治美学家,很适合巩固其父开创的伟业,在五 *** 平陈时, 他在建康的行为堪称模范。其后他在促进南北文化再统一,向北方介绍南方佛教传 统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丝绸之路在隋朝就有了很大发展,而一般人以为丝绸之 路只是唐朝的特色呢。我想,隋朝被如此贬低的原因,是因为隋朝是少数民族建立 的,所以这些功绩被贬低,其实,唐朝李家也有少数民族鲜卑人的血统,但这个少 有人知道。现在的很多人不知道科举制度是隋朝发明的,也少有人知道大运河的伟 大意义。唐朝继承了隋朝,除了上面的那些,唐朝官员也有很多是隋朝的,45 名显 宦中,有 27 人曾任于隋。唐王朝对此前朝代的最高统治集团没有多大的冲击,来 自上层的抵抗力量大为减弱。唐朝的政治体制,军事制度,法令条例等,也多是隋 朝的旧制。 总之,上面这些加在一起,构成了唐朝初期的......>> 问题三:谁能告诉我贞观之治的社会特征,原因,措施,作用? 社会特征:李世民即位,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咱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啊 原因是李世供积极吸取隋亡的教训啊,存百姓的思想啊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问题四: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隋亡的鉴戒使唐太宗善于体察民情,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明智地实行舒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 2、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欲使治国方略顺利地进行,关键在于广招贤才,知人善任,因而用人不论资历出身,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术,都委以重任。 3、唐太宗还能居安思危,时时以长治久安为念。他经常鼓励臣下敢言直谏,指出皇帝的过错,自己也能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4、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常为后人称道:他既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 比如他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在历史上传为佳话。他对各族俊才一视同仁,都予以信任重用。太宗的真诚相待,使边地各族纷纷归附,结果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成就了唐文化的繁荣与恢弘,也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历史原因: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利在当时,功在千秋。 3、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矗公, *** 要轻徭薄赋。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问题五:贞观之治出现的历史原因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从627年到649年共计23年。贞观之治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封建统治比较稳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融洽,社会升平的局面的艳称。 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他以隋炀帝杨广的破家亡国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在政治上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政绩卓著。他曾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民众好比水,人君好比船。”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就不能过苛地对待民众。因此,他很注意倾听不同意见,鼓励群臣犯颜直谏,并留心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当官,不计身份,不别亲疏,推行“任人唯贤”的政策。 首先,他罢免了裴寂等保守官僚,起用了庶族地主的代表人物魏征、戴胄、刘洎、马周、李绩、张亮等,这些人大都是知识分子,熟悉历代兴亡的史实和封建思想家治国的道理,特别是许多人参加过农民军,对农民革命的伟大力量有所了解,处理政务比较接近实际。李世民还能通过选拔大批庶族地主的政治家进入最高统治集团,通过修《氏族志》和发展科举制度,抑制了士族地主势力,适应了庶族地主发展的历史趋势。李世民又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博纳,从谏如流;魏徵、刘洎、岑文本及马周等谏臣盈廷,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了不少的中肯意见和批评,因此皇帝能够较好地实行“君道”,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太宗善辨君子、小人,根据举贤任能的原则,用贤良,退奸佞,因而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如房玄龄、杜如晦是贞观朝的著名贤相,虞世南是一人兼数职的名臣。太宗举贤任能不避仇,以诚信待下,信赏必罚,调动臣下的积极性,政治生活十分正常。他又进一步严密了三省六部制,规定三省长官,尚书省的尚书仆射,中书省的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侍 *** 掌宰相的职权。另外,又任命一些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为宰相,参加政事堂议事。宰相人数增多,可以集中多数意见,避免一两个宰相专权。而且宰相品位不高,进退较易,使唐太宗可以破格提拔庶族地主做宰相,造成中央机构中庶族地主占优势。 其次,以变重为轻,务行宽简的精神立法,选择执法官吏,尽量避免枉滥;国君率先遵守法制,执法不避亲贵。重视地方政治,慎择刺史,吏治比较清明。释放宫女,纵放鹰犬,提倡节俭,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发展生产,以缓和阶级矛盾。他坚持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休养生息,奖励农耕,使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太宗贯彻“重今朝冠冕”的原则,令高士廉等修成《贞观氏族志》,并禁止山东大族卖婚求财,抑制了旧士族的势力。由于执行上述政策和措施,也由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贞观时期出现了牛马布野,谷价低廉,社会升平的景象。 李世民还注意各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可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盛世。 唐太宗实行的政策和措施虽然具有进步性,但都是服务于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贞观时期劳动人民仍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贞观后期,唐太宗逐渐走向奢靡,有时浪掷民财,纳谏、用人、执法等方面也不如以往;东征高丽的战争则给中朝人民带来了苦难。这说明“贞观之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2023-07-26 23:48:541

唐朝的贞观之治还有什么之治

有开元之治
2023-07-26 23:49:026

简述贞观之治时期的治国思想

“贞观之治”时期的统治阶级,亲身经历了隋末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深刻认识到人民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大作用,形成了对于国家、君主、人民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在贞观时期的治国理念中始终以民本思想为主导,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国家的方针政策,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盛世.
2023-07-26 23:49:271

关于贞观之治和汉武大帝中的造型

同意啊真真正正的汉唐的东东谁也不知道这只是一部电视剧啊
2023-07-26 23:49:355

唐太宗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包括哪些方面,有何影响?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提到唐太宗,很多人就会想到贞观之治,说起贞观之治,就会联想到唐太宗,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已经成为相互联系的关键词,其实这从侧面就显示了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都有着极大地影响。那么唐太宗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包括哪些方面,又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唐太宗画像 贞观之治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军事以及外交方面,经济上李世民伯薄赋尚俭,遣散宫中很多宫女,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还下令免去四方珍贡,从而使得农业不断发展。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救灾恤贫,扶持商业,从前一直都有重农抑商的特点,唐太宗不歧视商业,还提供很多便利,因此,大唐的经济发展也是史无前例的繁荣。 政治上,李世民选贤举能,从谏如流,为了寻求人才,李世民还完善科举制度,只要有治国安邦之才,不计较他的出身和地位,这也使得大唐出现人才济济,文化发展加快的局面。军事上李世民平定突厥、远征高丽、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等,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外交方面,李世民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这也使得大唐的文化得到史无前例的大融合,文化发展迅速。 正因为唐太宗英明仁德,为中国开创了一个长达一百三十年的黄金时代。 贞观之治的背景 贞观之治的出现,使得大唐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大国。那么贞观之治的背景是怎样的呢?当时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但隋炀帝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在三次远征高丽失败后,社会矛盾加剧,天下大乱,此时唐朝应运而建,开启新的盛世。 唐太宗剧照 唐朝建立后,李渊和李世民都比较开明,他们重视历史教训,常常将隋朝灭亡的教训记在心中,以史为鉴。唐太宗登基称帝后,密切关注着百姓的生活,减少苛捐杂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措施,就是不愿看到百姓民不聊生,在当初李世民和李渊一起南征北战的时候,深深地知道民众的一些疾苦,所以这也促使了贞观之治的产生。虽然隋炀帝刚愎自用,但他开凿大运河,施行科举制都是不错的政策,只不过对隋朝来说,这样繁重的徭役赋税很难承受,才导致天下大乱。因此,李世民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用于对人才的选拔,对有才能的人,也报以敬重的态度,从不问其出身和地位,因此形成了人才济济的局面。 除了这些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上学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己有远大的抱负,实现民族大团结、扩大唐朝的版图,将唐朝打造成一个世界文明的强国,一直都是唐太宗自己的伟大抱负,而这些也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构成了贞观之治的背景。
2023-07-26 23:49:481

什么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是 方法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理想局面。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2023-07-26 23:49:573

贞观之治的影响,贞观之治的影响

贞观之治的影响   影响:   1.奠定国基(对当世影响)   贞观年间,太宗的各项善政,使官吏廉能,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解决温饱,经济发展迅速,造成中兴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业。   2.确立制度(对后世影响)   贞观年间,经太宗的苦心经营,延续了隋代的多种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常平仓制等,堪称完备,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3.政风沿袭(对后世影响)   太宗施政有方,选贤问廉能,克己纳谏,成为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历代有为的治国者,皆追慕「贞观政风」而力图仿效。   4.用人唯才(对当世影响)   太宗用人唯才,不问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举代门第,逐渐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第的风气,世家豪族轮流掌政的恶习,广开平民高仕的机会,清除旧社会的观念,缓和了社会矛盾。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古代集权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不足   贞观时期的初唐处于帝国的上升阶段,贞观之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唐太宗本人施政的问题上。   按照儒家经典教义来改造皇帝,自王莽死于乱刃之中以后,就成了儒家知识分子们退而求其次的理想。明君唐太宗,正是这种理想的产物。这种改造与被改造,其实是从玄武门事变后开始的。事变后的太宗急于获得社会舆论的认可,自然就和怀有“内圣外王”理想的儒家知识分子们一拍即合。这种结合,一开始就有着 *** 和功利主义的特征。   在贞观年间漫长的进谏与纳谏游戏中,唐太宗与他的臣僚们正变得越来越 *** 。大臣们极力想要压抑太宗的私欲,将他纳入“内圣外王”的正确轨道,所以频繁进谏。太宗则几乎逢谏必纳,对进谏者无不大加赏赐,但在行动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改观:奖赏过谏臣之后,想去游猎仍然会去;想修筑新的别宫仍然会修。所以,改造唐太宗的活动,最终演变成了单纯的进谏和纳谏活动,而且完全流于 *** 。   贞观八年,一个小官僚皇甫德参进谏说:“陛下往日修筑洛阳宫,耗费民力;收取地租,则过分征敛;民间女子都喜欢梳高髻,也是向宫里学的。”太宗听后大怒:“这个皇甫德参,是不是国家不征用一个劳动力,一斗地租都不收取,然后朕的宫女们都剃着光头,他才满意?”至于他对着长孙皇后说要找机会杀了魏征这个“田舍汉”,自然更有名。也正是在这一年,魏征敏感地觉察出了太宗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他直言不讳地说道:“陛下如今不再喜欢直言了。虽然还勉强接受,但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豁达。”同样是在这段时间,魏征开始以自己的“目疾”为借口,屡屡“求为散官”。   贞观十三年(639年),魏征有一篇系统批评贞观之治走下坡路的奏章,后人题为《十渐不克终疏》,其中说道:“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顷年以来,疲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还揭露唐太宗说过“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在用人方面,“近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信之,或一朝疑而远之……”   魏征所说是贞观中期的情况,魏征之后,这样正直的声音就少多了。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充容徐氏上疏批评时政:“顷年以来,力役兼总,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丘之役,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转输”等等。这些批评的存在,是全面了解贞观时代的重要参考。 [高考]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唐太宗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 (2014·宜昌)唐太宗时期,轻徭薄赋,戒奢从简,虚心纳谏,为政宽容,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史称贞观之治。 (2015·宜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几个难得的治世或盛世局面,贞观之治产生于唐朝初年。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维持社会等级。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唐朝贞观之治介绍 贞观之治的影响有哪些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简介 “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正,常;观,示,意即以正道示人[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 他像荀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征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是世界的国际盟主。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给中国历史带来哪些影响?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社会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贞观之治给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贞观年间,唐太宗从谏如流,官吏廉政,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能够解决温饱。在制度上延续了隋朝的多种制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另外,唐太宗用人唯才,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但是,贞观之治也有局限性,唐太宗纳谏后来发展为 *** ,大臣频繁进谏,太宗则几乎逢谏必纳,对进谏者无不大加赏赐,但在行动上却没有体现,完全流于 *** 。 贞观之治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因唐太宗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贞观之治用人方面有何影响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 ,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从谏如流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中国唐代的贞观之治,给后世带来怎样的影响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鄙在当时,功在千秋 3。他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政绩卓著。他意识到君和民就好比是舟和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不能对自己的子民太苛刻。于是他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奖励农耕,使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4..发展科举制度,通过选拔大批有文化、有才能的政治家进入最高统治集团,抑制了士族地主势力;他鼓励群臣犯颜直谏;用贤良,因而忠贤满朝,人才济济,严格选择官吏,保证吏治清明。 5.太宗还注意各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太宗遣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为汉藏两族间的友好交往开了先河,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除了隋朝的贡献外,唐太宗的个人作用也不能小窥。 魏征直言劝谏,对“贞观之治”的最终形成都起到了哪些不可忽视的影响?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就是魏征对唐太宗的劝谏。而唐太宗恰恰也接受了魏征的劝谏。 魏征作为唐代的名相,对于贞观之治的贡献是很大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魏征犯言直谏了。这个时候的魏征才刚刚上任尚书左丞。而李世民呢?这个时候刚刚经历了玄武门事变没有多久,刚刚杀了自己的兄弟,逼自己的父亲退位没有多久。 魏征敢于在这个时候犯言直谏,是真的冒了生命危险的。毕竟李世民很有可能会杀了魏征立威。可是魏征依然什么都敢说。而李世民呢?竟然真的听了进去,甚至还按照魏征的说法去做了。 其实想知道魏征对于贞观之治的具体贡献,可以看看《贞观政要》,这里面非常详细阐述了贞观之治和魏征的思想之间细细缕缕的关联。 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魏征的谏言太多了,不过总结起来,我觉得就是劝谏李世民要以百姓为主,要远离小人,不要偏听偏信,要做一个好的帝王。 说白了,魏征就是敢说,敢纠正李世民的问题,而李世民也愿意听,还愿意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统治者本身是明智的,是愿意更好的。所以才能够成功。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要敢于听真话,李世民就是如此。 如果你是魏征,你敢说吗? 贞观之治(74)
2023-07-26 23:5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