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马小云
-
1. 唐兴,承隋乱离文言文阅读理解
原文:
唐兴,承隋乱离,ue4a6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太宗尝曰:“朕思天下事,丙夜不安枕,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故录姓名于屏风,卧兴对之,得才否状,辄疏之下方,以拟废置。”又诏内外官五品以上举任县令者。于是官得其人,民去叹愁、就妥安。都督、刺史,其职察州县,间遣使者循行天下,劾举不职。始,都督、刺史皆天子临轩册授。后不复册,然犹受命日对便殿,赐衣物,乃遣。玄宗开元时,已辞,仍诣侧门候进止,所以光宠守臣,以责其功。初,刺史准京官得佩鱼,品卑者假绯、鱼。开元中,又锢废酷吏,惩无良,群臣化之,革苛娆之风,争以惠利显。复诏:三省侍郎缺,择尝任刺史者;郎官缺,择尝任县令者。至宰相名臣,莫不孜孜言长人不可轻授亟易。是以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故协气嘉生,薰为太平,垂祀三百,与汉相埒。致之之术,非循吏谓何?故条次治宜,以著厥庸。若将相大臣兼以勋阀著者,名见本篇,不列于兹。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千秋观①记南宋
1。
A(通“傧”,迎接)2。B(A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B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还是”;C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介词,译为“因为”;D连词,相当于“无论…还是…”,表示多项共有某属性代词,你。
)3。D(①②句是千秋观的历史和价值,并不能决定迅速重修;③④⑥句讲这些乐善好施者慷慨解囊,是迅速重修的原因;⑤句与重修的原因距离较远)4。
B(原文说“征之故牒,无以考其兴废”,无从考证其间千秋观是否遭破坏的情况,并不能肯定它一直没遭到破坏)[附一]文言文参考译文 凡是山林中幽深僻静、可以迎送日月的地方,(人们)没有不(在这里)游玩歇息的,千秋观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当时杜添元实际管理这座山。
我问千秋观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的,他就回答说:晋朝时这个地方建了黑石观,有一个新吴的刘真君在这里炼丹,许旌阳追逐老蛟,取道修水,望见山中有紫气郁葱,就说:“这里一定有奇异的人在山下居住”,于是找到了刘真君,互相成为朋友,自从刘君得道后,黑石观依然没有被破坏。 然而经历江南宋、齐、梁、陈四朝及隋、唐、五代以来,从过去的书籍中求证,没有办法考察千秋观兴建和废弃的事迹。
在宣和二年朝廷才赐给千秋观匾额,到端平年间又废弃了。即使是一点点椽木瓦片,都没有保存下来的,黑石观也就一天天地破败了,只有后面的土祠岿然耸立着。
有见识的人说,这座观恐怕还是会重新修复的吧。 宋理宗宝祐年间(乙卯年),有一位九宫山黄希斌的高士把修复废弃古迹作为自己的责任,当时有德行高尚的路分人叶卓先生、提干人王绅先生、上舍人王纬先生,乐于行善捐献钱粮,为这件事情大力倡导,邵于华把林木送来,就这样,粗大的木材都置办好了。
不久来募捐的人很多。不过几个月,无论殿、堂、楼还是门以及厨房浴室,没有不完全建好的,总共建了几百间屋,来探访的人惊讶不已,认为就像神做的一样。
在黄希斌之后捐款的人说:“这就好比池塘又增加了活水源头,又能让它再次延续了。”话还没说完,又说:“山居恭敬地洒扫好,用来迎接您很久了,现在有幸承蒙您大驾光临,希望(您)赐给一篇文章,记录千秋观的(兴废)始末,永远作为山中重要的镇山之宝。
”我说:“在分宁县(即今天的修水县)中,禅院一座接着一座,而道观却不到二十座,道观的田租收入都很微薄,加起来这些收入的数目还不如一座律院的,虽说恬淡是道家鼻祖老子的道义,而道家的信徒,并不把物质的贫困当作忌讳的事。但是假如先圣所居,不能遮风挡雨,岂非憾事?现在黄高士让观舍新修之后,而继承人又进一步扩充,扩建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啊!古代的人表彰行善的办法,即使很细小都一定要记录。
假如这样,我怎么能保持沉默呢?”于是斟酌语言写下了这篇文章,让后来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有一些可以查对的资料。 5。
(1)即使是一点点椽木瓦片,都没有保存下来的,黑石观也就一天天地破败了,只有后面的土祠岿然耸立着。(共3分,大意对1分,“日”“ 圮”各1分。)
(2)希望(您)赐给一篇文章,记录千秋观的(兴废)始末,永远作为山中重要的镇山之宝。 (共3分,“愿”“颠末”“重镇”各1分。)
(3)但是假如先圣所居,不能遮风挡雨,岂非憾事?(共4分,大意对1分,“庐”“宁非”“欠事”各1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去宥①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
1。
A2。D3。
B4。A5。
(1)有(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夫人有所宥者”句式1分,关键词“固”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u0625(3)我是以道为师(或“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解析】1。(细:渺小,卑微)2。
(A.连词,“而”;连词,因为”。B,助词,“的”;代词,“他”。
C.代词,“那里”;语气助词,无实义。D.语气副词,大概)3。
(②是评论,④是说细人)4。 (A.“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应该是“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
“今惠王之老也”可知秦惠王已年老。“少主”当指秦惠王后代)5。
略【附】文言文译文u0625东部地区的墨家(墨子学说)学者谢先生,将要西行去见秦惠玉。 秦惠王问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
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谢先生,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
秦惠王因此怀着怒气等待着谢先生。谢先生到了以后,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听。
谢先生很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凡是听别人的见解是为了寻求正确的(治理)方法的,所说的如果正确,就算他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尽力游说,又有什么损失?所说得如果不正确,就算他不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又有什么好处?不把采纳对方的良言作为自己的忠厚,却只因对方取悦少主而形成自己的蔽塞。
秦惠王在听取见解方面有过失啊。拥有这样的想法,会见说客即使再多,耳朵眼睛即使(因会客频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
人老了以后,身体衰老但是智慧更高。如今秦惠王年老了,身体和智力都衰弱了吗?u0625楚威王向沈尹华学习书法,昭(对)(楚国大夫)很嫉恨这件事。
楚威王喜欢创制一些式样(也有解释为法制的),有个协助他创制式样担任中谢(官职名)的人,替昭对楚威王说:“国人都说:大王是沈尹华的弟子。”楚威王很不高兴,因此疏远了沈尹华。
担任中谢的那个人,是个小人(地位卑微的人),一句话就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所以小人的话,不可以不详加考察。
况且多次激怒国君,通过这为奸佞的人扫清了道路,奸佞小人仕途前进之路打通了却又厌恶贤人的仕途堵塞,这难道不是太难了吗?疾飞的箭,可以射得很远,湍急的流水汹涌澎湃,激怒的君主就会受到蒙蔽,受到蒙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那些不可能被激怒的人,他们大概事先心里早有准则。
u0625有一个和剐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颗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
这个人不高兴地说:“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
u0625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 官吏把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抢人家的金子,为什么?”他回答说:“根本就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这真是极端的认知局限啊。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
局限带来的祸害实在太大了。 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所以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
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试题答案:【答案】【小题1】臧否:善恶,好坏。
阙:通“缺”,缺点。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小题2】C【小题3】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些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忠臣们进谏的道路。【小题4】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远佞。
【小题5】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计划得以实现。 试题解析:【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注意“任选两个”的提示,每个字词都要解释出来,注意其中字词的古今异义。
考点:文言字词辨识。点评:本题不难,皆是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解释,考的是学生记忆。
平时学习要注意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解释,记清楚读音、含义、写法,注意在意义和用法上与现在的不同。 【小题2】试题分析:含义,指字词的释义;作用,指字词的性质(词性)有无变化,如果改变词性使用。
考点:古汉语一词多义理解。点评:本题还是有点难度的,学生学习古文,对一词多义掌握得不太好,学生好就词记词,不善于举一反三,不善于比较记忆。
【小题3】试题分析:“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是句中的关键词,每个字都要解释清楚,要注意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考点:文言翻译。
点评:本句翻译还是比较难的,句子含义丰富,其中字词不好解释。翻译句子,关键是把每个字词的含义了解清楚,理解了词的含义,疏通句子就不是问题了。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段是讲第一条建议:广开言路;第二段是第二条建议;严明赏罚;第五段讲的是第三条建议:亲贤远佞。 考点:文意概括。
点评:本题不难回答,本问题是老师课上重点讲解的问题,要注意记忆。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要找到相关的段落,或摘引文字,或用文句中关键词自己组织语言来概括。
概括要准确全面,语文要简洁。【小题5】试题分析:针对本篇而言,“写作目的”与“主旨”是合二为一的,即作者想表达什么,从最后一段中可以看出。
考点:主旨理解。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老师也在课上重点讲到此问题。
“写作目的”,是指作者写文章的意图,它与“文意的主旨”有所不同,主旨指的是作者在文章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当然,“目的”有时包含“主旨”的表达,而“主旨”不包含“目的”。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D2.C3.A4.B5.①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设置枢纽(用来)拨动机件。
②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1.分 析:征:当为“应验”或“验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分 析: “以后”中的“以”与“后”组成合成词,表示对时间上的界定。其他三项的用法均为介词“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分 析: A 句与例句的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B句为判断句;C句为被动句; D句为介宾短语构成的状语后置句。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4.分 析: A言材料与形状,C言外在配件,D言外部装饰。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5.分 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①都:大。施:设置。
发:拨动。②尝:曾经。
发:发动。咸:都。
怪:责怪。征:应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王禹偁,字元
【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C【小题4】有人说王禹偁买马时少给了卖马人钱,太宗说:“他能拒绝李继迁送的五十匹马,岂肯亏欠一匹马的价钱呢?”(2)跟他交游的必定是儒雅之人,对有文学才能的年轻晚辈,他总是极力称赞褒扬他们。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项,谢:感谢,谢恩。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直躬行道”是“以直道立身、履行道义”的意思,④体现王禹偁喜爱与儒雅之士交往,⑥是日官所说的话,不能表现王禹偁性格,不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群臣不成服”意思是“大臣们也 *** 丧服”,不是“衣衫不整,穿着随便”,也不是“对客人们”。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或、继迁、顾;(2)所、极、称扬。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王禹偁字元之,是济州钜野(今山东钜野)人。
世代务农,九岁就能写文章,毕士安见到后对他非常器重。(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考取进士,任长洲知县。
与他同榜考中进士的罗处约当时正做吴县知县,每天和他互相赋诗唱和,很多人传诵他们的诗文。端拱二年,太宗皇帝亲自对贡士进行考试,召试王禹偁赋诗,他一挥而就,皇上高兴地说:“这首诗不出一个月就可传遍天下了。
”随即任命他为左司谏、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的官员,为清要之职)。没过多久,署理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告徐铉(南唐旧臣,因道安诬告被贬),道安应当反坐治罪,有诏令不对其治罪。
王禹偁上疏直言,为徐铉洗刷冤屈,请求判道安的罪,因此犯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淳化四年 (993),被召回京城,任左正言(正言:官名。
唐有左右拾遗,宋初改为左右正言,掌规谏),皇上因为王禹偁性情刚直,不能容人,命宰相劝诫他。(宋太宗)至道元年(995),被召入翰林院做翰林学士,主持审官院。
对皇上诏令中不适当的地方,他多有议论上奏。 (宋太祖)孝章皇后去世,棺材被移放在已故(太祖同母妹)燕国长公主的府第里,大臣们也 *** 丧服。
王禹偁对门客说:皇后曾是天下人母的仪范,应该遵用旧礼(予以安葬服丧),因此被认为有议论讥刺朝廷之罪,降职为工部郎中、滁州知州。起初,王禹偁曾经起草《李继迁制》。
李继迁(党项夏州政权统治者,夏国创建人)送他五十匹马当作酬劳,他推却不受。等到出任滁州知州,闽人郑褒徒步前来拜谒他。
王禹偁喜欢他温文尔雅的风度,给他买了一匹马。有人说王禹偁买马时少给了卖马人钱,太宗说:“他能拒绝李继迁送的五十匹马,岂肯亏欠一匹马的价钱呢?”后调任扬州知州。
真宗即位后,迁升为刑部郎中。恰逢皇帝下诏征求正直之言,王禹偁上疏谈论朝廷的五件政事。
奏疏呈送之后,王禹偁被召回京城,又担任知制诰。他曾写了一篇《三黜赋》来表明白己的志向,其中最后一章写道:“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 (身体上受到委屈,道义上却不受委屈,即使被贬谪一百次,又有什么损失呢)!”出任黄州知州。
咸平四年,黄州境内有两只老虎争斗,其中一只死了,被吃了将近一半;群鸡夜晚鸣叫,过了一个月还不停止;冬季里突然响起了雷声。王禹偁亲笔写下奏章,引用《尚书u2022洪范传》陈述警戒,并且检举自己的过失。
皇上派遣宦官乘坐驿站的专车前往慰问,并且举行祭神消灾的祭祀仪式。 皇上又就这些灾异之事询问掌管天象历数的官员,该官员说:“治理当地的官员将承受这一灾祸。”
皇上爱惜王禹偁的才能,当天下令让他调任蕲州知州。王禹偁上表谢恩,表文中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的语句。
皇上感到奇怪,果然王禹偁到达蕲州后不到一个月就死了,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