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有云溪
-
历届(1901年-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具体如下:
1901年,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
1902年,埃米尔u2022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1903年,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1904年,威廉u2022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1905年,阿道夫u2022冯u2022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
1906年,亨利u2022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
1907年,爱德华u2022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
1908年,欧内斯特u2022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
1909年,威廉u2022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
1910年,奥托u2022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
1911年,玛丽u2022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
1912年,维克多u2022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
1913年,保尔u2022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u2022威廉u2022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
1914年,阿尔弗雷德u2022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
1915年,理查德u2022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
1916-1917年,空
1918年,弗里茨u2022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
1919年,空
1920年,瓦尔特u2022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
1921年,弗雷德里克u2022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
1922年,弗朗西斯u2022威廉年,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
1923年,弗里茨u2022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
1924年,空
1925年,理查德u2022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
1926年,西奥多年,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
1927年,海因里希u2022Ou2022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
1928年,阿道夫u2022Ou2022Ru2022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
1929年,阿瑟u2022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年,冯年,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
1930年,汉斯u2022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
1931年,卡尔u2022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u2022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
1932年,欧文u2022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
1933年,空
1934年,哈罗德u2022克荣顿u2022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
1935年,弗雷德里克u2022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u2022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
1936年,彼得u2022J.Wu2022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
1937年,瓦尔特u2022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u2022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
1938年,理查德u2022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
1939年,阿道夫u2022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u2022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
1940-1942年,空
1943年,盖奥尔格u2022冯u2022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
1944年,奥托u2022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
1945年,阿尔图巴u2022Iu2022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
1946年,詹姆斯u2022Bu2022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u2022霍华德u2022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
1947年,罗伯特u2022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
1948年,阿恩u2022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
1949年,威廉u2022Fu2022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
1950年,奥托.P.Hu2022第尔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国人;库特u2022阿尔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国人
1951年,艾德温.Mu2022麦克米伦(Edwin M.Mcmillam) 美国人(1907– );格伦.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国人
1952年,阿切尔u2022J.Pu2022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国人;理查德u2022L.Mu2022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国人(1914–)
1953年,赫尔曼u2022施陶丁格尔(Hermann Staudinger) 德国人(1881–1965)
1954年,菜纳斯u2022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国人 (1901–)(一九六二年获和平奖)
1955年,文森特u2022杜u2022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美国人(1901–)
1956年,西里尔u2022N.欣谢尔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国人(1897–1967);尼古拉u2022Nu2022谢苗诺夫 (Nikolai N.Semenov)苏联人(1896– )
1957年,亚历山大u2022Ru2022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国人(1907–)
1958年,弗雷德里克u2022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国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两度获奖)
1959年,雅罗斯拉夫u2022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
1960年,威拉德u2022弗兰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国人(1908–)
1961年,MELVINCALVIN
1962年,约翰u2022考德里u2022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
1963年,卡尔u2022齐格勒 (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久里奥u2022纳塔 (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 (1903-1979)
1964年,多罗西u2022克劳宣特u2022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 (1910–)
1965年,罗伯持u2022伯恩斯u2022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 (1917–1979)
1966年,罗伯持u2022桑德逊u2022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国人(1896–)
1967年,曼弗雷德u2022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国人 (1927–);罗纳德u2022G.wu2022诺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国人 (1897–1978);乔治u2022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国人 (1920–)
1968年,拉斯u2022翁萨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
1969年,德里克u2022哈罗德u2022理查德u2022巴顿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国人 (1918–);奥德u2022哈塞尔 (Odd Hassel)挪威
1970年,卢伊斯u2022弗德里科u2022菜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
1971年,格哈特u2022赫兹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国人(1904–)
1972年,克里斯廷u2022波默u2022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国人 (1916–)
1973年,恩斯持u2022奥托u2022费台尔 (Ernst Otto Fisher) 德国人(1918–);杰弗里u2022威尔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国人 (1921–)
1974年,保尔u2022约翰u2022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国人 (1910–)
1975年,约翰u2022沃卡普u2022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国人(1917–);弗拉基米尔u2022普赖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
1976年,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
1977年,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
1978年,P.D. 米切尔(英国人)
1979年,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
1980年,P. 伯格(美国人);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
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
1982年,A. 克卢格(英国人)
1983年,H.陶布(美国人)
1984年,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
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
1986年,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
1987年,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
1988年,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
1989年,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
1990年,E.J. 科里(美国人)
1991年,R.R. 恩斯特(瑞士人)
1992年,R.A. 马库斯(美国人)
1993年,K.B. 穆利斯(美国人)、M. 史密斯(加拿大人)
1994年,G.A. 欧拉(美国人)
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
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
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
2000年,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
2001年,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u2022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u2022夏普莱斯 美国人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u2022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u2022维特里希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u2022阿格雷和罗德里克u2022麦金农年,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u2022切哈诺沃、阿夫拉姆u2022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u2022罗斯
2005年,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u2022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u2022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u2022施罗克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u2022科恩伯格因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u2022埃特尔
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u2022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
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
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
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u2022舍特曼)
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u2022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u2022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年,
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u2022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u2022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u2022瓦谢尔(Arieh Warshel)
2014年,美国霍华德u2022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u2022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u2022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u2022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
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u2022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u2022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u2022桑卡(Aziz Sancar),
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u2022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u2022弗雷泽u2022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u2022Lu2022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
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u2022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u2022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
2018年,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格雷戈里·温特尔(Gregory P. Winter)
201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英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
202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2020年10月7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杜德纳,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相关推荐
核酸检测是谁发明的
核酸检测是凯利·穆利斯发明的。1983年,美国科学家凯利·穆利斯发明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这是最成熟的分子诊断,也就是核酸检测技术。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1944年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他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哥伦比亚长大,在佐治亚理工学院上大学。1973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生化博士学位。穆利斯博士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并因此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及日本奖。凯利·穆利斯的成就1984年,穆利斯首次成功完成了PCR实验,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穆利斯连续申请了三件PCR技术相关的核心专利,并在1989年与美国杜邦公司的专利诉讼中维持了其专利的有效性。显而易见,穆利斯“PCR之父”的头衔实至名归,《纽约时报》曾评价凯利·穆利斯的成就“高度创新,非常重要,将生物学分为了两个时代:前PCR时代和后PCR时代。”PCR技术改变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革命性创举。如今,PCR已成为新冠病毒检测最重要的手段,它为大规模、快速筛查病毒做出了有力保证。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凯利·穆利斯2023-07-25 04:24:241
谁发明了疫情的核酸检测?
因为那个时候刚刚开始爆发,什么时候都还没有研制出来呢,大家对这个病刚开始是一无所知的,后来才开始提取病毒,然后才进行研究,才会有做核算这种的,刚开始都是做ct,后来发现做ct查不出来,然后才发明了核酸2023-07-25 04:24:388
捅鼻子核酸是谁发明的
1美国科学家凯利·穆利斯发明了桶鼻子做核酸2023-07-25 04:24:523
核酸发明者现在还活着吗
他还活着,并且还开了好几家公司,仍然在做核酸2023-07-25 04:25:005
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K.B. 穆利斯的生平简介
穆利斯,1944年出生,美国人。 因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而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23-07-25 04:25:173
为什么说“PCR”之父凯利·穆利斯彻底的改变了现代生物学?
没有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就没有现代分子生物学2023-07-25 04:26:0111
这位诺奖得主曾经登上《花花公子》
2019年8月7日,1993年化学诺贝尔奖得主、PCR发明者、美国生物化学家穆利斯因肺炎去世,享年74岁。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没有PCR技术,就没有现代分子生物学。除了生物、化学专业,他在法医专业拥有宗师级别的地位,没有穆利斯的发明的PCR就没有现代的刑侦手段。穆利斯是极具争议的传奇人物。2000年的一天,焦头烂额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被裹在一大帮记者中间,他走进屋子,只是简短地跟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握了握手,说了句:“你干了件好事。”李昌钰明确的用肯定句的句式指出,“拉链门”女主角莱温斯基蓝色短裙上的精液它就是克林顿的,这个没得跑,没得狡辩。所以,穆利斯的童年经常有演习。 这位诺奖得主曾经登上《花花公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此星永恒——致敬PCR之父凯利·穆利斯 2019年8月7日,1993年化学诺贝尔奖得主、PCR发明者、美国生物化学家穆利斯(Kary Banks Mullis)因肺炎去世,享年74岁。 生物学可以被划为两个时代:一个没有PCR,一个有PCR。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没有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就没有现代分子生物学。 除了生物、化学专业,他在法医专业拥有宗师级别的地位,没有穆利斯的发明的PCR就没有现代的刑侦手段。法医专业也可以划分为两个时代:一个没有PCR,一个有PCR。 穆利斯是极具争议的传奇人物。我们总是习惯于用类似“德艺双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科学家。但哪怕是再粉穆利斯的人也不敢用“德高”两个字来评价他。 穆利斯绝对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如果硬是要归类的话,他属于另类的另类,如果搁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穆利斯因为到处泡妞的那些事情他肯定会判流氓罪。 哪怕是现在,他嗑药的那些事情会被人非议,只不过是出于对诺奖光环的尊重,大家对他嗑药的事仅仅是提出看法,毕竟他是美国人,他嗑药有当时的时代背景……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穆利斯充满逆天、好运、传奇的一生,那就是——泡妞,嗑药,冲浪,顺便拿个化学诺奖。 引子 2000年的一天,焦头烂额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被裹在一大帮记者中间,他走进屋子,只是简短地跟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握了握手,说了句:“你干了件好事。”就匆忙离开了,心中却是犹如有“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没错,这位诺奖得主就是穆利斯。此时的穆利斯是用同情与理解的眼光外加鄙视与怜悯眼光看着焦头烂额的克林顿走远。 穆利斯有足够的理由小瞧克林顿,克林顿学生时代抽大麻吸毒,被政敌大肆揭发并怀疑他当总统后两口子依然在吸毒;克林顿因为跟女人(不仅仅是莱温斯基)的绯闻搅得不得安身;而穆利斯则已经记不清自己曾跟多少性感女郎一夜欢爱了,所谓吸毒的问题,没有人会在他面前提及,反而是运动戒毒成了一个研究方向。 当年克林顿深陷“拉链门”。在一次公开场合,克林顿嘴硬,信誓旦旦的说他跟莱温斯基没有那啥。 很快“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就狠狠打了克林顿的脸。 李昌钰明确的用肯定句的句式指出,“拉链门”女主角莱温斯基蓝色短裙上的精液它就是克林顿的,这个没得跑,没得狡辩。 刑事鉴识专家之所以敢用笃定的肯定句的句式称那已经成了精斑疙瘩,并且死去的精子就是克林顿的,就是因为他们用了穆利斯发明的技术——PCR技术。 PCR技术叫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 比如要找到几十年前凶杀案中凶手,就要从凶手所遗留的毛发、皮肤或血液,只要能分离出一丁点的DNA,就能用PCR加以放大,进行比对分析。 再比如,要提取曹操的DNA,由于曹操死太久了,皮肤与血液是找不到了,可能可以从毛发的根部里找到一点,或者从骨头里里面还没有完全碳化的骨髓找到点,就是这么一点点的DNA片段,通过PCR技术,快速的复制,就能得到足够多的DNA碎片,这样就可以通过与曹操后人的DNA进行比对,鉴定出曹操墓里的那死人到底是不是曹操。 总之PCR是一个很牛叉的东东! 熊孩子 穆利斯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农村,打小他就是一个熊孩子。是一个隔三差五就上房揭瓦的主。 尽管是个熊孩子,但是穆利斯长得帅,长得帅,就会让人喜欢。熊孩子穆利斯干的那些作死的事情,要搁现在估计早被打断腿了。但是帅气的穆利斯干的那些事则很轻易的被邻居跟家长原谅,不久他送到了学校。 那时候正是美苏冷战期间,也是美国嬉皮士文化兴起的那个时期。所以,穆利斯的童年经常有演习。当学校的大喇叭喊道:“苏联人要扔核武器啦!”,大家就拼命往桌子底下钻。钻的次数多了之后,穆利斯觉得这样做好像并没什么卵用。 穆利斯秉承:“能动手就动手,不瞎BB,直接干他丫的理念”。很快小穆利斯就动手研究起火箭来,准备用火箭灭了苏联。他从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得到启发,并进行了蜜汁化改良(把硫与炭变成了糖)! 他把从药店里买来的硝酸钾和食糖混在一起,装进一个网球罐,然后放在木炭烤架上加热。当然这些做法都是从一本小册子上看来的。 严谨的小穆利斯为了验证火箭的安全性能及威力,他还特意在火箭上绑了只青蛙,以看它能否活着回来。随着绑了青蛙的大炮仗的发射成功,穆利斯也开开心心的吃了一顿烤青蛙。 上高中的时候穆利斯整天吊儿郎当,凭借着帅气的外表,再加上有所谓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说法,穆利斯很受青春期的女同学的青睐。很快他与一个女同学陷入了热恋,在中国这叫早恋。 不安分的大学时代 尽管是早恋,但是穆利斯的成绩不错。随后他考上了全美三大理工院校之一的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化学系(另外两所分别是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 读本科期间,穆利斯在校的画风绝对另类。 二十刚出头的他是个已婚男。 且上大学没多久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娃,穆利斯成功晋升为奶爸。 穆利斯在校外的租了个公寓,初为人父的他总是一手夹着书本,一手摇着奶瓶。不用上课的时候,他要还会干净利落的给小孩换尿布,并逗小孩玩。 穆利斯可以说是一个称职的奶爸,但是毕竟年轻,精力旺盛;手边常常是那个时代“撸”之神器《花花公子》。过了一阵穆利斯觉得不能就这样沉沦,他看到了皮肤电的一些相关知识,于是就用看“花花公子”来做实验。 当他发现自己在看小黄图的时候,皮肤电的信号就会变强,于是他把卧室的开关换成皮肤电信号来控制。每当他要看成人图片的时候,灯就灭了,成功阻止了自己强撸灰飞烟灭! 对于学化学的人来说,穆利斯绝对是个危险分子。所谓的安全规章制度,穆利斯是全不放在眼里。 这种不守规则的,尤其不遵守安全规范制度真的是极度危险,而穆利斯则是危险份子中的极端。穆利斯会偷化学试剂出去恶作剧,有一次居然把叔丁基锂丢到下水道里。只听到砰的一声巨响,穆利斯赶紧开溜,只留下几个学校的安保人员焦头烂额的处理后续事宜。如果当时逮住了穆利斯,他绝对会被开除的。 从这个时候起,穆利斯开始了嗑药之旅。他经常在实验室自己合成迷幻剂,而且只合成那些还未被列为违禁品的化合物。这样就算被朝阳群众举报了,警方也无从判罪。 穆利斯嗑药的缘由是为了提高性乐趣,也就是自行研发迷幻剂。当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做毕设的时候,他却总是大白天在瞎搞,晚上才去实验室。你以为他去实验室是认真做实验吗? 穆利斯嗑自己制备出来的迷幻剂,让他有着飞一样的感觉,他曾经描述道: 我以原始的方式抓住她(穆利斯的第一个老婆理查兹),推倒,在我们那张加固了的床上,感受到一种神赐予的飞一样的洪荒之力。然后…… 随后,穆里斯在伯克利的加州大学谋到个职位,并且继续攻读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学位,因为他对化学有着狂热的兴趣,当然,还有女人。 在短时间内泡到了一个美丽的医学系女生之后,穆利斯和第一个老婆离婚。并于这个女生结婚。随后,他的第二任妻子辛西娅(Cynthia)向医院申请,让他到医院的一个化学实验室工作。穆利斯乐滋滋地去了,对他来说这是神仙一样快活的日子,每天在实验室里嗑药和胡思乱想,空闲时,就去撩医院的漂亮护士MM…… 可是这个爱折腾的人很快就厌倦了。 他离开医院,跑到一家甜品店打工,理由嘛——附近的妹子多。不过还有一个更奇葩的原因,他的第一任老婆就在这个甜品店工作(人家就是有这个本事)。 读研究生发论文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对成天撩妹的穆利斯来说,写论文也确实是个伤脑筋的事。某天,嗑完药后,穆利斯眼冒金星,似乎看到了时光倒流与宇宙爆炸。 他仿佛看到了宇宙的源头,从幻觉中清醒过来的穆利斯奋笔疾书,居然想出了某个解释大爆炸宇宙学的理论,写了“时光逆转的宇宙学意义”(Cosm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ime Reversal)一页纸多点的文章,投稿到《自然》 周刊,居然登了出来。 一个学化学的学生嗑自己研发的性药之后,能在多少教授都高攀不起的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物理学论文,这个世界对穆利斯也够偏心了!而且它这篇论文只有一个作者。这个比其它的动不动好几个第一作者,多个通讯作者的文章牛很多。 之后,穆利斯靠着这篇论文,成功混到了博士。穆利斯的博士论文也是很有特点,他是用大白话写的,拔高一点来说是用“带点幽默的口语化写成”,而非严肃的学术化用语。 PCR的发现之路 穆利斯有一段时间选择了当一个作家,他觉得自己嗑点药,能看到诗与远方,肯定就能写下传世之作。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他差点把自己饿死。 顶着名校光环,在甜品店工(yue)作(pao)了几年之后,一个好友看不下去了,能想象得到,穆利斯一副身体被掏空的模样…… 在好友的介绍下,他到了Cetus公司,一家私人的生物技术公司,该公司的创办者是避孕药的发明人。 穆利斯的工作就是合成部的主任,负责合成寡聚核苷酸提供原料。 这项工作仍旧是乏味的搬砖活,就是把一个个核苷酸拼接在一起,提高寡聚核苷酸(小片段的DNA)的合成效率。 于是穆利斯的精力大多放在了偷懒、玩电脑和搞绯闻上。凭借着多年的撩妹经验,很快就和公司的女同事詹妮弗睡到了一起。 1983年的一天,他和当时的同(pao)事(you)詹妮弗开车前往他森林里的小木屋——他的炮房。 正是这一次,嗑着药的他达到了生平的最高境界,毒驾中的穆利斯开始神游,他看到了DNA链漂浮在空中,带着各种颜色,红的、蓝的,在空中旋转、纠缠…… 穆利斯突然把车停在路边,掏出纸和笔趴在车前盖上写了起来。詹妮弗非常不满,嗨了的穆利斯把她从车里拖出来,让她趴好,等詹妮弗摆好姿势后,穆利斯居然在詹妮弗的后背上写起来了。 DNA复制一次能变成两个,复制十次就是2的10次方,1024个;复制二十次就有100多万个了;复制30次的话,就有10亿个了...... 这就是他发现的,“基因的秘密”。一个让很多科学家扼腕叹息,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的发明,就这样被穆利斯想到了。 回到公司的穆利斯立刻宣传自己的想法,可是根本没人鸟他。理由嘛有如下几点。 第一、穆利斯经常神神叨叨,大家已经习惯了他的胡思乱想,这些想法很多不靠谱。 第二、这个原理太简单了,如果可行的话,一定早有人做过,否则,里头一定有它不可行之处,但也没有人明确说得出来,为什么不可行。 第三、穆利斯在公司的人缘(女人缘除外)向来不好,他总是看谁都不顺眼,尤其是公司实验室的安全员。因为安全员会在每一个试剂瓶上都贴上危险标签,穆利斯对这一举措异常反感。为表讽刺,穆利斯直接称呼他为“危险员”。公司实验室的安全员看到穆利斯那就更不顺眼了,要不是看在老板的面子上,安全员早抽了穆利斯几个耳光,让他长长记性。 穆利斯是敢把午餐和啤酒放进实验室储存药品冰箱的人,完全不管冰箱里还存放着放射性同位素与各种剧毒的化学品! 很快,穆利斯的想法不仅没有获得支持,穆利斯还因为乱搞男女关系被停职了,他丢掉了合成部主管的职务。 丢掉了主管职务不算,与此同时,他又和詹妮弗闹掰了,前面的老婆还找他要孩子的抚养费,这一切逼着他发誓一年之内做出PCR仪! 因为只有捣鼓出PCR仪器,他才可以混口饭吃,能体面的继续泡妞。 于是穆利斯这才开始认真做研究,不过由于精力都放到了泡妞,嗑药上,动手实验的能力大大的退化了,如今的穆利斯的动手能力实在的差。所以他拉拢了几个技术员协助自己,西特斯公司一看他都这样了,撂下了一句:“一年内PCR搞不出来,你就卷铺盖走人……”也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穆利斯等人继续研究。 在这些技术员当中有个手脚勤快,干活严谨的日裔技术员,次年,也就是在1984年的11月,穆利斯等人顺利的完成了第一次PCR实验,结果是令人信服的。 西特斯的高管已经对PCR的潜力信服,与此同时,他们担心消息外泄(穆里斯嗑药high了的话什么都讲,尤其是在妹纸面前),而让别的公司取得先机。3月里,他们送出了第一个专利申请,也准备在10月举行的美国遗传学会年会上报告成果,但之前需要先发表两篇关于PCR的论文。 西特斯公司就把这个任务分了下来,PCR理论的一篇文章,由穆利斯执笔;另一篇是PCR的应用,用技术员来写。 结果倒好,穆利斯又犯浑,天天玩电脑,而且玩的是一些及其简单的游戏,84年的电脑估计是打字练习的那种游戏。等到技术员的论文都投给《科学》杂志了,他还没动笔。于是,1985年12月20日发表在Science周刊上的关于PCR应用方法的论文中,日裔技术员才是第一作者,穆利斯只能屈居第四。 穆利斯很憋屈,很不开心,很不爽,可是也怪不得别人。等到穆利斯把论文写好,投给了Nature。这一次,穆利斯被拒绝了。《自然》的编辑回答很干脆:“你这玩意发表得太晚了,你当我们傻啊,现在这类文章大把了,你这抄袭的太慢了……” 此路不通,穆利斯又转投Science。公司主管还相当仗义的附信解释了一通。结果仍旧被拒。穆利斯被拒稿拒得怀疑人生后,总算把文章发表在了二流期刊《酶学方法》上。虽然是第一作者,但穆利斯很不开心,他觉得有人想要窃取他的发明成果。 好在公司把穆利斯推荐给了,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的沃森(最近因为发表种族歧视言论被猛批)。于是他获得了在“人类分子生物学”的专题研讨会上发表他自己的PCR报告的资格。 当他说出PCR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得DNA体外扩增的效率提高了N倍以上时,台下分子生物学界有头有脸的人物,全都记住了穆利斯和PCR的大名。 诺奖之旅 整个生物界都为PCR技术欢欣鼓舞,无数大公司因为这项专利大打出手。公司很客气地给了他一万美金作为奖励,然后不声不响,以3亿美金的价格把这项技术给转卖了。 穆利斯对钱似乎不那么敏感,他远离了江湖,因为他有足够的办法弄到钱过上体面的生活。他看着大公司为PCR专利大打出手,自己却过着泡妞、玩电脑、冲浪嗨得不得了的生活。 弹指之间就过去了八年,1993年。穆利斯的传说还在江湖流传,一个清晨当他冲浪回来之后,看见一圈的摄像机把他围得水泄不通,他才知道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第二天,“冲浪者获得诺贝尔奖”成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当穆利斯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的时候,他带上了老娘,几个孩子的几个娘,还有一名金发长腿妹纸。当他听到跟他分享化学奖的加拿大的迈克尔·史密斯,同样也是带上老娘、老婆和一位“亲密的女性朋友”。 穆利斯魔性的笑道:“到底是和我一起获奖的人,看来品行是一样一样的……” 这次领取诺奖之旅穆利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个花花公子,但是他绝对不是渣男。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穆利斯说道:“感谢你们,在我还能尽情享受生活的年龄及时地把诺贝尔奖授予给我……”其实言下之意就是,我怕我以后把自己作死了就拿不到诺奖了(诺奖规定不授予已经去世的人)。 心灵裸舞 诺贝奖金到手后,穆利斯毫不犹豫地在他最喜欢的加州南部海滩买了一所小房子,开始他梦寐以求的生活。在这个每年 300 天日照的地方,每天清晨,他早早起床,夹着冲浪板冲向大海,一头栽进海水里扑腾个够。然后懒洋洋地躺在沙滩上做日光浴。加州的海滩上最不缺的是美女。几乎每天守株待兔的他都会撞上好运,因为美女也是在找目标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有钱,还是一个身体壮硕、谈吐风趣的阳光男人,这不就是女人心目中约的对象吗? 成天在海滩上寻找自己梦中情人的妹纸怎么会放过他? 有一天他一个朋友去看他,意外发现他的冰箱上贴的全都是妹纸的裸照,每个人都很开心的样子摆出各种漂亮迷人的各种撩姿势。穆利斯得意地说这全是他在沙滩上碰到的女孩子,以他多年约的经验来看27岁的妹纸最够味…… 朋友惊叹之余笑话他是给其他诺贝尔科学家做了个负面榜样。 穆利斯耸耸肩说:“我呸,俺就是一普通人,天降洪福与我身,俺不开开心心地过好曰子,干吗要板着个脸装正经,多累呀?” 拿奖之后的穆利斯开了一家公司卖那些嵌有已故名人DNA的珠宝,然后出席了各种活动给年轻人讲述自己潇洒的青春。当然也发了一些文章。 在穆利斯50 多岁的时候,他娶了第四任老婆——南希,她并不是 27 岁的最“够味”美女,而是一名年近 50 的中年妇女,然而身材和皮肤保持都棒棒哒。当他们两个人携手冲浪,穿着性感泳衣在沙滩上缠绵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她又是穆里斯的一个艳遇。 南希嫁给穆里斯之前曾拜访过她未来的婆婆,穆利斯的母亲算是看透了自己的儿子,婆婆劝告南希要慎重,嫁给穆利斯可不是什么舒服的事情。 不过她很坦然,她说:“这些都不是事,我喜欢他那股年轻的浪劲儿,他不是什么大科学家,只是一个喜欢在水里浪来浪去的大男孩。” 《心灵裸舞》是老爷子的自传,封面就是他站在沙滩上抱着冲浪板的样子,光看封面大家还以为这是奥运冠军的自传!而这本书的原始笔稿,字体各异。老爷子自称,这些不同的字迹来自于海滩上的那些女郎的誊写。 在这本自传中,他质疑HIV病毒导致艾滋病,认为并无足够的科学根据,还公开表示他对占星术的支持。这些言论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写这些算命的占星术的东西进去是为了讨好那些海滩上的女郎。 尽管争议颇多老爷子依然潇洒,顶着诺贝尔奖的光环时不时去演讲,并且时不时的发表一些“离经叛道”非主流的宏论,如: “温室效应,气候变暧,臭氧层破坏,生态失衡等只是科学家们向公众灌输的说教而已,目的是为了从纳税人的口袋中骗钱。人类就像是一块巨大岩石上薄薄的一层苔藓,还不够为所居住星球的脚底板挠痒。” 后记 说实在的,穆利斯老爷子那样的人生,除了服气,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本文就老爷子的一些事迹在这里稍微拓展一下,这些东西在禁毒、戒毒领域可以提供一些思路。 1、皮肤电 皮肤电,其本质就是生理电,产生的缘由多样而且复杂,可以看成电解质导电。测谎仪是皮肤电的一个很经典的运用,因为通常一个人撒谎,情绪会产生波动,皮肤电的电流就强。可以看到波谱峰就高,他同化学里的核磁,心电图,红外谱,拉曼光谱最基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某种特征谱。与化学相关的图谱不同,皮肤电没有所谓的标准图谱一说,因为其峰值主要是受心理活动影响。 皮肤电相关的文章非常多,大多集中在心理学,或者跟心理学相关的领域,如教育、犯罪、性。跟穆利斯做实验类似,有人私下做了《看岛国爱情动作片时皮肤电波动之统计分析》这样的实验。当然这种东西没有办法发表的。现在把这个一些结论贴出来一下。 最特别的是某个特例: “这个人是一个闷骚型的绝版工科男,是一个从来没有看过片,没有跟女生牵过手的人。他的峰值奇特之处在于,看片不久的时候就有一个不断持续的高峰,在爱情动作片的动作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他就有一个非常高的高峰。动作开始后后面居然是很平稳,这个高峰的出现,说明他很可能是已经射了的,后面的是不应期,……” 2、聪明药的问题 穆利斯对所谓聪明药的滥用,起了相当坏的作用。 3、运动戒毒与最好的毒品是运动 从穆利斯的外貌特征看完全看不出有传统吸毒者的外貌特征。且自从其爱好上冲浪这项运动以来按照其自身的说法是极少嗑药,即没有毒品的依赖。 这些固然跟穆利斯嗑药的种类有关。同时跟运动本身就是最好的毒品,或者运动可以用以戒毒有关。限于篇幅运动戒毒相关的内容就不展开。2023-07-25 04:26:421
穆利斯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姓名:凯利·穆利斯(KerryMullis);出生年代:1944年;职称:美国生物化学家;国家:美国;个人情况:1944年生于美国。乔治亚理工科大学毕业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力分校获得博士学位。1979年任塞托斯公司的研究员。自1988年以来,他以核酸化学方面的私人顾问身份向各类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出任副经理及会长。1993年因开发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简易DNA扩增法)获诺贝尔化学奖。2023-07-25 04:29:071
凯利·穆利斯的介绍
凯利·穆利斯(Kary Banks Mullis),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1,1972年博士毕业于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1。1993年因发明聚合酶链锁反应(PCR)1,与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2分享诺贝尔化学奖3。2023-07-25 04:29:141
穆利斯的K.Mullis 和 PCR的故事
前言:在某个年代的美国,实验室里可以狎妓,嬉皮士可以拿学位,《自然》杂志也很水,凡错误越多,成功也就越近,当然假设是正确率一定,而错误多说明尝试次数也很多。天晓得这家伙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内心……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918年的流行性感冒病毒、电影《侏罗纪公园》,以及辛普森杀妻案,这四件事情到底有什么相关?答案是没有。只不过近十几年来生物技术的一项新发明,把它们给连在一块了。这项技术就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因此,无论是化石中的古生物、历史人物的残骸,还是几十年前凶杀案中凶手所遗留的毛发、皮肤或血液,只要能分离出一丁点的DNA,就能用PCR加以放大,进行比对。这也是“微量证据”的威力之所在。PCR的原理及做法其实不难,它利用DNA双链复制的原理,将一条DNA序列不断加以复制,使其数量以几何级数方式增加,就可用来做定性的分析及各式各样的应用。DNA双螺旋结构于1953年发现,自此确立了它就是细胞里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第一个细胞内用来复制DNA所需的聚合酶(polymerase,即PCR之P),也早在1956年分离成功。几十年来,在试管内复制DNA已是许多实验室的例行工作,但就是没有人想到以PCR 方法大量复制DNA,就算想到也不认为可行,直到1983年。DNA在复制时,其中两条以氢键结合的互补链必须先行分开,才能各自作为复制的模板;而打开双螺旋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加热。在高温下,双股DNA链会分离成单股,等温度降低后,互补的两条DNA链又可以恢复成双股。虽然DNA分子能耐高温,但进行DNA复制所需的聚合酶是蛋白质,在高温下会失去活性。这也是之前的研究人员不认为这种方法可行的原因之一。再有,要在千万条DNA当中,以一小段已知序列制成的引物,“钓”出所需的片段,进行复制,也跟大海捞针差不多,这是另一个让人却步的理由。PCR的发明人,一般公认是穆里斯(K. Mullis),他也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穆里斯在好些写作中,包括1990年在《科学美国人》上的一篇文章,及1998年的自传《心灵裸舞》(Dancing Naked in the Mind Field),都曾提到PCR这个构想的起源。然而,PCR从构想到实现,真的就是穆里斯一人之功吗?PCR究竟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呢?穆里斯的出身是生物化学家,1972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学位,专长有机合成。一早他就表现出桀骜不驯的性格,在那嬉皮的年代,吸食自制的迷幻药不算太稀奇,穆里斯也乐于此道。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他在经历迷幻药之旅的过程中,居然想出了某个解释大爆炸宇宙学的理论,写了出来投稿到《自然》周刊,居然登了出来。他也因此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因为有文章发表在《自然》周刊的教授已然不多,学生更是少见。至于他的博士论文,也是用“带点幽默的口语化写成”(穆里斯自己的说法),要不是宽容的指导老师帮他讲话,只怕要重写。穆里斯另一个毫不掩饰的爱好是女人,这也给他的生涯带来许多转折。博士学位到手后,他随着新婚的第二任妻子来到堪萨斯州,因妻子的关系进了该州的医学院就读,他也在那儿的心脏科找到与其学位并不相称的工作。不久他就感到厌恶,因为实验需要宰杀许多老鼠。1975年,他与妻子仳离,又与后来的第三任妻子回到加州湾区,在第一任妻子所有的一家糕饼店当了近两年的经理。1977年,才又回到旧金山加州大学医学院的药物化学实验室,走的仍然不是学术的正途,也同样在不久以后,对新工作感到厌烦。1979年,穆里斯进了湾区一家名叫“西特斯”(Cetus)的私人生物技术公司任职。当年,生物技术公司还处于萌芽阶段,很少学术界人士愿意离开象牙塔的庇荫到私人企业工作。就算是到有规模的大药厂,同样也得不到多数同行的认可与祝福,认为是学术生涯的终点。然而西特斯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所在,这家公司集结了一批有能力、有梦想的科学家,在自由开放的风气下,共同朝既定的目标前进。这和一般学院里各大教授及实验室的主持人关起门来各行其是的做法,相当不同。西特斯聘用穆里斯,是想借重他有机化学合成的专长,负责合成寡核苷酸(短链的DNA分子),以供实验所需。自1970年代起,由于发现选择性切割及接合DNA分子的限制性内切酶,可将DNA分子加以重组,因此引发了基因工程的开展,才出现生物技术这个产业。于是,西特斯公司从1970年代以制造维生素及抗生素为主的公司转型,进入1980年代以基因产品为主的研发。生长激素、胰岛素、凝血因子、干扰素、白介素等,都是西特斯的研发对象。1981年,西特斯正式成为上市公司,筹措到大笔资金。穆里斯就是在这股氛围下进入西特斯的。其实他做的工作,不算什么研究,只是设法改进寡核苷酸合成的效率而已。穆里斯花了很多时间玩当时刚流行的个人电脑(还不是IBM的),也经常提出古怪的想法,其中大部分都是错的。他争强好斗、不接受批评的个性,也令他到处结怨。他在工作单位与异性的关系,更惹出许多麻烦,甚至要劳动主管出面解决。1981年,他升任寡核苷酸合成部门的主管。为了提高产量及节省时间,他省略了品质管理的步骤,引起使用单位的不满,声称品质不佳的寡核苷酸使得他们的研究出现问题,穆里斯则反击说是使用单位本身的能力不足所致。PCR的点子,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根据穆里斯自己的说法,那是在1983年春天的一个周五晚上,他开车带着女友前往乡间的小屋度周末。在蜿蜒的乡间公路上开着车,一段DNA反复复制的景像,在他的脑海里冒了出来。穆里斯原以为这样简单的想法,应该有人提出过,但搜索文献后却发现没有。在“顿悟” 之后的三到五个月间,穆里斯并没有任何行动,原因如今也不清楚。该年8月,穆里斯首次在公司里正式作了有关PCR原理的报告,听者反应冷淡。一来,大家已经习惯了他的胡思乱想;再者,多数人的想法是,这个原理太简单了,如果可行的话,一定早有人做过,否则,里头一定有它不可行之处,但也没有人明确说得出来,为什么不可行。于是,穆里斯得着手证明这个构想的可行性。从1983年9月起,穆里斯陆续进行了一些实验,换过几个DNA模板,也尝试不同的加热、降温周期,结果都不够肯定,顶多只在电泳凝胶上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条,未能说服旁人PCR发挥了增幅的功效。1984年6月,穆里斯在公司又因男女关系惹出事端,引起众怒,濒临被开除的命运。结果是引荐他进入公司的上司为他说情,只免除了他的主管职务,并予转组,同时限定他在一年内把PCR建立起来。任何研究方法从概念提出到实际应用之间,所需投入的精力与时间,大多为一般人所低估。由于穆里斯本身没有分子生物学的训练,公司派了技术员协助,前后一共有三位。这些人在PCR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84年11月,穆里斯的技术员首次取得可信的结果,证明了PCR的可行。于是在1985年初,公司决定让技术精湛的日裔技术员才木(Randall Saiki)加入工作,这是一项正确的决定。在自动化的仪器出现之前,PCR是个劳动密集型的实验方法,需要长时间的反复操作,手脚不利落的人是做不来的。才木的结果则干净漂亮,让人无从置疑。到了1985年春天,西特斯的高级主管已经对PCR的潜力信服,也开始担心消息外泄(穆里斯自己是个大嘴巴),而让旁人取得先机。3月里,他们送出了第一个专利申请,也准备在10月举行的美国遗传学会年会上报告成果,但之前必须将正式的论文写好投送才保险。他们决定写两篇文章,一篇关于PCR的理论,由穆里斯执笔先行发表,第二篇则集中在PCR的应用上,以才木的实验结果为主,随后推出。结果整个夏天,穆里斯都在玩电脑,一再拖延论文的写作。到9月下旬另一篇应用文章写好投送时,穆里斯还没有动静。因此,第一篇提到PCR这个方法的论文,于1985年12月20日发表在《科学》周刊上,共有七位作者,才木排头名,穆里斯则排第四。到了该年12月,穆里斯才将论文写好,并投给《自然》周刊。但穆里斯忘了附上一封给编辑的信,当然也就没有说明该文与《科学》周刊上的那篇有何不同,结果遭到退稿。震惊之余,他转投《科学》周刊,并由西特斯的主管帮助写了封信给编辑,结果仍然遭到退稿。这时,穆里斯把怒气转向公司,认为那是公司的阴谋,想要窃取他发明PCR的功劳。科学发明的优先权及功劳之争,科学史上可谓不绝于书,也常是公婆都有些道理,不细察背景与经过,只凭后人记载的片言只语,是很难了解真相的。至于PCR的概念是穆里斯的结晶,没有什么人有异议,只不过将概念实现的过程,就复杂得多了。穆里斯的文章两度遭退稿后,公司里有人建议投给《酶学方法》(Methods of Enzymology),主要是因为有人与该刊主编吴瑞相熟,较好沟通,同时PCR的性质也适合该强调方法学的刊物。于是,穆里斯的文章终于得到发表,只不过整整晚了一年,到1987年初才问世。这篇文章只有穆里斯及另一位技术员两人挂名。为了表示他们并无意争功,西特斯的主管向冷泉港实验室的沃森(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之一)推荐穆里斯在1986年5月举行的“人类分子生物学”专题研讨会中,报告PCR的原理及实际应用结果。这是穆里斯生平第一次受邀演讲,分子生物学界有头有脸的人也都在场。结果他表现不错,建立了往后人们的印象: PCR是穆里斯一手发明的。冷泉港专题研讨会的专刊于1986年底出版,还在《酶学方法》的文章之前,穆里斯挂头名。自此,PCR之名及其强大的应用性就广为人知了。然而,将PCR变成真正成熟技术的临门一脚,则是耐高温DNA聚合酶的引进。先前提到,PCR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反复加热与降温的步骤,而前一次循环所使用的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在高温下就变性了,因此在每一次冷热循环之后,都要加入新鲜的聚合酶。这个做法不但烦琐,并且昂贵。按当时的价格,一次循环所需的聚合酶值1美元,30个循环下来就是30美元,循环更多次就更不得了。因此,1986年春,穆里斯首度提出使用耐高温酶的想法。经过文献搜寻,果然找到了两篇有关文献,较早的一篇是在美国做的,另一篇则是俄国科学家的成果,以俄文发表。第一篇报道分离耐高温DNA聚合酶的工作,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年轻科学家初试啼声之作。1973年,钱嘉韵随着留学热潮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学生物系就读。她的指导老师崔拉(J. Trela)对一种黄石公园的热泉里发现的嗜热菌(Thermus aquaticus)感到好奇,就让钱及另一位美国学生以该细菌为论文研究的主题。在另一位老师的指导下,钱学会了从细胞中分离蛋白质,成功分离出该细菌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1975年获硕士学位后,钱转往衣阿华州立大学取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1982年回到阳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任教,至今已满20年。那篇历史性作品,发表于1976年的《细菌学杂志》(Journal of Bacteriology),她是第一作者,只不过用了英文名字Alice,再加上她后来挂了夫姓(Chang),以至没有太多人知道,该篇被广为引用的文章的作者A. Chien就是钱嘉韵。穆里斯虽然提出将Taq DNA聚合酶应用到PCR的建议,但当时并没有现成的可用,他得想办法自己分离。西特斯有全套分离蛋白质的装备,也有人愿意指导,但穆里斯是个拖延成性的人。等了几个月后,公司其他人只有自己动手,按着先前钱等人发表的步骤,三个星期就分离出纯化的Taq DNA聚合酶。1986年6月,才木首度将其应用于PCR,效果就好得惊人,可说是一战成功。Taq DNA聚合酶不但大大简化了PCR工作,同时专一性及活性都比之前使用的酶更强,背景杂讯也几乎都消除了。自此,PCR取得了完全的成功。穆里斯与西特斯的关系此后更加恶化,他完全不认为自己在发表文章的过程中有任何疏失,并要求未来五年内有关PCR发表的文章,都由他挂头名。他还在公开场合批评公司其他人士。终于,穆里斯于1986年9月离开了西特斯。西特斯给了他五个月的薪水及一万美元奖金,但按产业惯例,PCR的专利权属于西特斯公司。离开西特斯后,穆里斯继续担任过一些生物技术公司的顾问,但再没有发表过一篇正式论文。以他的说法,PCR就是他一人发明的,得了诺贝尔奖的肯定后,也更听不到太多其他的声音。1991年12月,霍夫曼罗氏药厂据称以三亿美元购得了西特斯的PCR技术专利,西特斯公司也走进了历史。直到最近几年,由于之前钱嘉韵等人已经发表的工作,Taq DNA聚合酶的专利权遭到挑战,连带使PCR的专利也受到影响,不过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2023-07-25 04:29:271
DNA鉴定技术的出现年代?
法医鉴识法医可利用犯罪现场遗留的血液、精液、皮肤、唾液或毛发中的DNA,来辨识可能的加害人。此过程称为遗传指纹分析或DNA特征测定,此分析方法比较不同人类个体中许多的重复DNA片段的长度,这些DNA片段包括短串联重复序列与小卫星序列等,一般来说是最为可靠的罪犯辨识技术[131]。不过如果犯罪现场遭受多人的DNA污染,那么将会变得较为复杂难解[132]。首先于1984年发展DNA特征测定的人是一名英国遗传学家阿莱克·杰弗里斯[133]。到了1988年,英国的谋杀案嫌犯科林·皮奇福克,成为第一位因DNA特征测定证据而遭定罪者[134]。利用特定类型犯罪者的DNA样本,可建立出数据库,帮助调查者解决一些只从现场采集到DNA样本的旧案件。此外,DNA特征测定也可用来辨识重大灾害中的罹难者PCR这项技术是由凯利·穆利斯(KaryMullis)发明,并因此在七年之后,1993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该项殊荣。穆利斯的想法是,利用一种人工方法,和反复相同程序的方法,并利用一种特殊的酶——即DNA聚合酶来扩增特定的DNA片段。DNA聚合酶天然存在于生物体内,在细胞分裂前进行DNA的复制。当DNA开始复制时,解旋酶将双股的DNA分开成两个单股。DNA聚合酶便结合在两DNA单股链上,生成互补链。在穆利斯最初的PCR反应中,将DNA聚合酶用于体外试验。双链DNA被加热到96℃,使得双链分离成为两条单链。但是在这个温度下,DNA聚合酶被破坏,因此在每个循环的加热步骤后必须补充新的聚合酶。穆利斯的原始PCR反应效率极低,需要大量时间和DNA聚合酶,并且在整个PCR反应中都需要人来照看。PCR的应用基因图谱建立亲子鉴定侦测遗传疾病克隆基因基因突变研究DNA遗传演化基因表现比较2023-07-25 04:29:531
生物学家的著名生物学家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乔治·约翰·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林奈(Carolus Linnaeus)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欧文顿(E.Overton)詹姆斯·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罗伯特·威尔金斯(Robert Wallace Wilkins)霍华德·马丁·特明(Howard Martin Temin)罗萨琳·富兰克琳(Rosalind Elsie Franklin)威尔金斯(Robert Wallace Wilkin)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卡米洛·高尔基(Camillo Golgi)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艾弗里(Oswald Theodore Avery)施莱登(M.J.Schleiden)施旺(Theodor Schwann)欧内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伽伐尼(Luigi Galvani)瓦尔德尔(H.W.G.Von Waldeyer)斯图尔德(F.C.Steward)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萨姆纳(J.B.Sumner)切赫(T.R.Cech)奥尔特曼(S.Altman)S.J.Singer童第周、张立、李振声、李义、饶毅、何琳、陈桢、谈家桢、朱洗、杨长辉GrendelG.L.Nicolson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阿达·约纳什(Ada E.Yonath)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托马斯·斯泰茨(Thomas A.Steitz)钱永佑(Richard Tsie)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曾邦哲(B. J. Zeng/Tseng)尼古拉·齐金莉莎·盖勒格斯加里·史密斯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贝时璋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李约瑟(Joseph Needham)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Philipp Jakob Cretzschmar洛佩斯-科洛梅蒂尔曼马吉德纳特奥斯本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让-克洛德·谢尔曼亥姆霍兹(Hermannvon Helmholtz)哈金斯(Charles Brenton Huggins)艾米·韦戈斯萨基斯·马兹曼尼亚迈克尔·伊洛维兹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A.Steitz)阿达·约纳斯(Ada E.Yonath)泰森·赫德里克卡尔文(Melvin Calvin)泰森·赫德里克吴瑞罗宾-艾贝尔Lynn MargulisWladyslaw Taczanowski霍尔敦邹承鲁拉马克萨克斯杨向中,王晓东,蒲慕明海克尔 达尔文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FRS ,1809.2.12 — 1882.4.19)1809年2月12日诞生在英国的一个小城镇。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其后,1872年发表了同样重要的《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性选择”作为“自然选择”的一个补充理论提出,“性选择”是一个未完成的理论。最著名的一个关于“性选择”的争论就是孔雀的长尾巴。1.细胞学说 19世纪30年代 ,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2.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可以说是多人研究的结果。1842年,德国的青年医生迈尔(J.R.Mayer,1814-1878),写成了他的第一篇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论文:《论无机自然界的力》;1847年,英国酿酒商焦耳、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分别发表各自有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讲演或论文;不过,焦耳被认为是最先用科学实验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人,但焦耳和赫尔姆霍茨也承认迈尔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优先权。1953年,威廉·汤姆生帮助焦耳终于完成了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精确表述。至此,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宣告得到公认。3.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这也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他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Gregor Johann Mendel (贵阁亚 壮男·孟德尔) (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现代遗传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是遗传学的奠基人。1865年发现遗传定律。孟德尔乔治·孟德尔(Groegor Mendel,1822-1884)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当时属奥地利)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家里帮助父亲嫁接果树,在学习上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才能。1844-1848年,孟德尔在布隆大学哲学院学习神学,曾选修迪博尔(Diebl,1770-1859)讲授的农学、果树学和葡萄栽培学等课程。1848年在维也纳大学期间,孟德尔先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多普勒(C·Doppler,1803-1853)、物理学家埃汀豪生(A·Ettinghausen)和植物生理学家翁格尔(F·Unger,1800-1870),这三个人对他的科学思想无疑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所惯用的方法是培根式的归纳法,而多普勒则主张,先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提出设想,然后通过实验来进行证实或否决。埃汀豪生是一位成功地应用数学分析来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家,孟德尔曾对他的大作《组合分析》仔细拜读。孟德尔后来做豌豆实验,能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成功地将数学统计方法用于杂种后代的分析,与这两位杰出物理学家不无关系。翁格尔当时正从事进化学说的研究,他认为研究变异是解决物种起源问题的关键,并且用这种观点去启发他的学生孟德尔。通过翁格尔,孟德尔了解了盖尔特纳的杂交工作。盖尔特纳是一位经济富裕的科学家,他能不受拘束地在自己的花园内实施有性杂交的宏伟计划,曾用80个属700个种的植物,进行了万余项的独立实验,从中产生了258个不同的杂交类型,这些成果都记录在1849年出版的盖尔特纳的著作《植物杂交的实验与观察》中,虽然这本书写得既单调又重复,但涉及的范围很广,包含着一些极有价值的观察结果。达尔文和孟德尔都曾仔细地读过这本书。孟德尔读过的书至今还保存在捷克布隆的孟德尔纪念馆内,书中遍布记号和批注,有的内容正是以后孟德尔的实验计划里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一个伟大的科学思想的形成绝非偶然。1854年以后,在布隆修道院做神甫的孟德尔同时还在布隆国立德文高级中学代课,讲授物理学和博物学,为时长达14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著名的豌豆实验,并成为摩拉维亚农业协会自然科学分会的会员。1867年,布隆修道院老院长纳普(Napp)去世,孟德尔继任。从此,孟德尔为宗教职务所累,告别了教学和研究工作,直至1884年去世。奥尔特曼(S.Altman) (1939-)奥尔特曼(S.Altman) 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获1989年化学奖.1978年和1981年奥尔特曼与切赫分别发现了核糖核酸(RNA)自身具有的生物催化作用,这项研究不仅为探索RNA的复制能力提供了线索,而且说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质是同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和遗传功能的RNA,打破了蛋白质是生物起源的定论。切赫(T.R.Cech) (1947-)切赫(T.R.Cech)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与奥尔特曼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独立地发现核糖核酸(RNA)不仅像过去所设想的那样仅被动地传递遗传信息,还起酶的作用,能催化细胞内的为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在他们的发现之前,人们认为只有蛋白质才能起酶的作用.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并于1982年公布其研究结果.1983年证实RNA的这种酶活动.史密斯(M.Smith) (1932-2000)加拿大科学家史密斯由于发明了重新编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诱变”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奖。该技术能够改变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这种方法首先是拚接正常的基因,使之改变为病毒DNA的单链形式,然后基因的另外小片断可以在实验室里合成,除了变异的基因外,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断和正常基因的相对应部分分列成行,犹如拉链的两条边,全部戴在病毒上。第二个DNA链的其余部分完全可以制作,形成双螺旋,带有这种杂种的DNA病毒感染了细菌,再生的蛋白质就是变异性的,不过可以病选和测试,用这项技术可以改变有机体的基因,特别是谷物基因,改善它们的农艺特点。利用史密斯的技术可以改变洗涤剂中酶的氨基酸残基(橘红色),提高酶的稳定性。穆利斯(K.B.Mullis) (1944-)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B.Mullis) 发明了高效复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于1993年获奖。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85年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的技术,由于这项技术问世,能使许多专家把一个稀少的DNA样品复制成千百万个,用以检测人体细胞中艾滋病病毒,诊断基因缺陷,可以从犯罪的现场,搜集部分血和头发进行指纹图谱的鉴定。这项技术也可以从矿物质里制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简便,操作灵活。整个过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质倒在试管内,通过多次循环,不断地加热和降温。在反应过程中,再加两种配料,一是一对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两端作“引子”;第二个配料是酶,当试管加热后,DNA的双螺旋分为两个链,每个链出现“信息”,降温时,“引子”能自动寻找他们的DNA样品的互补蛋白质,并把它们合起来,这样的技术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用PCR方法对一个2000万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虫的遗传物质进行了扩增。童第周(Tung TC)男,1902年5月28日出生,1979年3月30日逝世,浙江省鄞县人,是中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员。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卡尔文Calvin,Melvin (1911~1997) 美国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1911年4月8日生于明尼苏达州。1931年毕业于密歇根矿业技术学院,1935年获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37年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1947年为教授。历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化学生物动力学组组长、化学生物动力学室主任、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副主任等职。并任美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1963~1964)和美国化学学会理事长(1971)。萨克斯德国生物学家(植物学家)贡献:1.发现绿叶中的色素在叶绿体⒉1864年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证明了绿叶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2023-07-25 04:30:021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历届名单
雅克u2022迪波什 瑞士 1942生2023-07-25 04:30:433
吵死人不偿命的“陶城嗡鸣声”
家住美国新墨西哥州陶城市的约翰原本是个完全正常的人,但连续几个季度了,每天深夜里,他都必须睡在公园的椅子上,每个白天,他都不得不在城市中心的广场上闲逛,而他的妻子则负责带给他食物和饮料。他怎么过上了这种生活?因为约翰无论在这个城市的哪个角落,耳边都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嗡嗡”、“隆隆”、“辘辘”的莫名噪音,只有城市中心广场和那个公园才能让他摆脱这种噪音对他的烦扰。全球低频噪音风波这种噪音不只让约翰一个人变成了“怪人”,在他的城市,还有很多人深受这种所谓“低频噪音”的迫害。陶城及其周边地区是美国最著名的“嗡鸣区域”,这里的很多居民经常被这种噪音侵扰,几乎陷入疯狂的地步,因此,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陶城的嗡鸣声”。但陶城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受害城市,类似的例子还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德国、瑞典、丹麦、加拿大和美国其它很多州的城市中发生过。早在1977年,一家英国报纸就接到了将近800封来信,人们抱怨说,有一种不间断的嗡嗡的吵杂声,导致了他们失眠、头昏眼花、呼吸短促、发热、焦虑、易怒、健康恶化、无法阅读和学习。现在,受害听众甚至组建了一个“低频噪音受害者协会”组织,因为在英国,已经有数人不堪忍受,因此而自杀。据官方资料,全美国的几千人都在抗议这种令人苦恼不堪的噪音。可以推测,这只是个极为保守的数字,因为很多人不愿对别人说及此经历,以防别人把他们当成“疯子”或是“怪人”。所以,一定还有相当多未报告的案例。关于未知噪音的已知情况对于这种噪音,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到低频的嗡鸣声,有些人听不到,这并不是说噪音不真实,而是听到的人的听觉灵敏度要强于其他人。没有听见过这种嗡鸣声的人首先会怀疑:这莫非是集体性的耳鸣?听众由来自各行各业的男士、女士组成,他们神志都很清晰,也有着正常的判断力,没有任何“怪癖”和不正常的迹象。他们非常确信,所听到的声音不是从他们的脑中或者耳中发出,而是从墙壁、地板和天花板上传过来,而在户外时,它们也是从外界传过来。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先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听到,后来更多人也接着听见,于是把这些“相互的听众”连接在了一起。噪音开始以后就一直延续,不会减轻,强烈干扰他们的睡眠。通常,嗡鸣声只能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听得到,在车里和房间里感受得会比户外要强烈得多,听起来就像一个遥远地方的柴油发动机在空转。这种噪音已经存在了至少几十年了,成为不折不扣的“吵死人不偿命”的噪音。美国国会展开调查嗡鸣声的受害者感到极度痛苦,因为他们想尽办法,却丝毫不能缓解这种影响。难道任凭噪音严重侵扰成千上万人?1997年,美国国会派一批从全国最著名的实验室和研究所的科学家和观察员去深入调查陶城的嗡鸣声。国会派遣的调查组由一支十几位科学家组成,最终由穆利斯和波特提完成研究报告,他们确保了此项调查的公开性,并且接触到大部分人群。调查组的第一步是寻访听众,试着确定嗡鸣声的性质、频率、出现时间以及对听众的影响;第二步,统计陶城及周边社区的居民数量,以测定此声音传播的广度;最后,他们再确定声音的来源。重要的是,这个小组明确的兴趣在于确定此现象的原因,而不是质疑此事的存在性。他们的共识是:有件事情发生了,只不过它看起来无法解释。最初的调查集中于10位听众,结果发现嗡鸣声是持久稳定的,而每位听众对嗡鸣声的感觉是有些不同的,有的觉得是卡车低沉的辘辘声,而别人则感觉是一种更为稳定的、脉冲性的声音,但音调也很低沉。听众向调查人员描述了那种声音对他们日渐严重的影响,说它不仅导致了厌烦情绪,还有耳部压力、高烧,甚至鼻血。它看起来并不是一种自然现象,倒像是人为的。一些听众相信这种声音和新墨西哥州附近的军事设施之间有关系,还有可能和海军的超低频站台有关。调查组在广泛接触陶城当地居民后,推测陶城有大约2%的居民是听众。听众数量如此之多!专家们开始寻找低频嗡鸣“外在来源”的可能性。结果,各项测试都没能揭示可以说明声音来源的任何背景噪音,正如穆利斯下的结论:“没有已知的听觉信号可以说明嗡鸣声的来源,也没有地震事件来解释它。”在剔除了外在来源的可能性之后,调查组开始集中精力检测听者的内耳,企图研究这些人的听觉频率敏感性。现在,这些调研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有一点已经可以确定,就是声音来源肯定不是多数人一开始怀疑的那样,由耳鸣造成。穆利斯更倾向于这种想法:这些听众已经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敏感性,能显著察觉20~100赫兹频率范围的声音。因此,调查组把他们的研究方向调整为:理解部分人的耳朵如何感知低频能量。听声音可以不用耳朵!在研究报告中,穆利斯指出:“我们国家正在逐渐增大电子噪音背景,因此我们将会迎来越来越多的无线电磁式发射机,声音的来源可能正是存在于这种电磁背景的建立上。”他相信,有一种可能性,是某些人直接通过大脑而不需要经过耳朵就能够听见那些低频的电磁声。这个设想其实很好理解。当生命还在子宫中时,胎儿的皮肤就一直充当了首要的感觉器官。从皮肤中,发育出了眼睛、鼻子和耳朵。耳朵专司听觉的功能,穆利斯认识到,皮肤也可以是一个器官,所以,如果有一种把信息从皮肤上传送到大脑的方法,那么就能实现信息和大脑的直接对话了,自然,这样就绕过了耳朵。曾经有一位发明家佛莱纳根教授,还根据这个思路发明过一种新技术——“脑听器”技术。简单说来,只需把脑听器接到收听者的皮肤上,安装在皮肤上的两个小电极就可以传递无线电波,该仪器再将无线电波调整为一种神经信号,传递到第8根颅听觉神经,然后直接传送到大脑的感知中心。也就是说,脑听器能够让声音在没有通过听觉导管、骨骼和神经等我们通常涉及到的听觉部位的情况下,“听见”声音。佛莱纳根的脑听器研究为陶城嗡鸣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正如穆利斯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周围环绕着大量的低频设备,它们运转时都发出60赫兹左右的声音。这种频率的集合很有可能同皮肤产生共振,导致皮肤和大脑之间直接的神经连接。“被逼”提出的种种解释至于穆利斯提到的低频声源,几十年来,快要被逼疯的人们一直四处寻找这些在他们看来“故意制造噪音”的讨厌机器和人。他们把声源定为煤气管、地震、地下军事基地、电子路标塔、总水管、地铁和水泵、发电机、鼓风机、变压器、无线电和电视发射塔周围的电磁场和微波,等等。不过,到目前为止,这些噪音声源还都未经确认。当然,人们还提出了很多种其他解释:噪音来源于政府的一种隐蔽的秘密研究实验室;自然发生的地质事件,比如地震;与潜水艇通讯的极低频率的无线电传输;从未知来源传来的次声;未知来源的微波听觉效应;由流星在大气上层的瓦解等大气现象导致的音频电磁发射的变化,这种说法基于大量流星在上层大气中瓦解所产生的电离层和地球电磁场的相互作用,会释放出音频范围内的力,比如狮子座流星雨导致的音频效应;遥远工厂和汽车噪音的衰减,此理论强调,由于声音在大气中传播时,高频率会比低频减少地更快,因此相对来说,低频会传播更远的距离,而低频声音可被墙体和几何建构放大,听起来就像模糊的隆隆声、嗡嗡声……以上所有的可能性都没有被证实,也没有被否定,可能要等到询问更多的听众,发现更多的线索之后,科学家才能真正解释这种烦人的嗡嗡声。当然,如果哪一天你突然听到了这种“嗡嗡”、“隆隆”的声音,可别忘了在那张长长的世界“受害者”清单上留下你的名字!2023-07-25 04:31:321
核酸检测是中国研制出来的吗
1983年,美国科学家凯利·穆利斯发明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这是最成熟的分子诊断,也就是核酸检测技术。实验室负责人曾宪飞教授说,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2023-07-25 04:31:472
PCR扩增仪的历史发展
PCR这项技术是由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发明,并因此在七年之后,1993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该项殊荣。穆利斯的想法是,利用一种人工方法,和反复相同程序的方法,并利用一种特殊的酶——即DNA聚合酶来扩增特定的DNA片段。DNA聚合酶天然存在于生物体内,在细胞分裂前进行DNA的复制。当DNA开始复制时,解旋酶将双股的DNA分开成两个单股。DNA聚合酶便结合在两DNA单股链上,生成互补链。在穆利斯最初的PCR反应中,将DNA聚合酶用于体外试验。双链DNA被加热到96℃,使得双链分离成为两条单链。但是在这个温度下,DNA聚合酶被破坏,因此在每个循环的加热步骤后必须补充新的聚合酶。穆利斯的原始PCR反应效率极低,需要大量时间和DNA聚合酶,并且在整个PCR反应中都需要人来照看。后来,由嗜热细菌水生栖热菌(Thermus aquaticus)体内产生的DNA聚合酶改善了这种低效的PCR反应。由于嗜热细菌生活在温度达到50至80 °C (122至176 °F)的间歇泉中,它的DNA聚合酶具有耐热性。在用于PCR反应时,高温并不能破坏这种DNA聚合酶,因此不需要不断加入新的聚合酶,PCR反应由此变得简单并且可以由机器操作。最初的具有耐热性的DNA聚合酶来自于水生栖热菌(Thermus aquaticus),因此被称为Taq。Taq酶被广泛用于当前的PCR操作中。Taq酶的缺点是它缺少3"->5"校正外切酶活性,因此在复制DNA时有时会出错,造成DNA序列突变(错误)。从古菌中获得的Pwo酶及Pfu酶均有校正机制,能够大大降低PCR反应中的突变。将Taq与Pfu结合使用可以保证真实准确得扩增DNA。2023-07-25 04:31:541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
1、2019年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的贡献。约翰·古迪纳夫,1922年7月25日在美国出生 ,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固体物理学家,是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发明人,锂离子电池的奠基人之一。2019年10月9日,约翰·古迪纳夫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现年97岁的约翰·古迪纳夫也成为获奖时年龄最长的诺贝尔奖得主。2、2018年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格雷戈里·温特尔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弗朗西斯·阿诺德,女,1956年生于美国,现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2018年10月3日,2018年诺贝尔奖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和格雷戈里·温特尔共同获奖,以表彰他们在酶研究等领域的贡献。3、2017年雅克·杜波切特、阿希姆·弗兰克、理查德·亨德森开发冷冻电子显微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测定。雅克·杜波谢,男,瑞士人,生物物理学荣誉教授。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2023-07-25 04:32:093
会计专业必看的7本书 会计初学者看什么书最好
很多人想知道学会计需要看哪些书,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学会计的人必须要看的七本书籍,供参考! 学会计需要看的七本书推荐 1、《世界上最简单的会计书》 作者:(美)达雷尔u2022穆利斯/朱迪丝u2022奥洛夫 简介:会计渗透进生活,本书以一个小男孩开设柠檬汁摊为例,会计原理和方法就这样循循展开。轻松幽默,简单直白,但却让人对资产、盈余、负债、应付账款、存货等会计专业名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索耶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实务》 作者:索耶 简介:索耶被称为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其地位可见一斑。内审和外审有很大的区别,内审更多的是倾向于管理会计的知识,通过流程再造、升级等来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也和CMA的理念非常吻合。本书包含了大量可操作性、详细的内审实务,CMA学霸推荐并非没有理由。 3、《财务报表分析》 作者:黄世忠 简介:财务报表分析一直是管理会计的重头戏,也是企业实现价值飞跃的关键所在,对于学习CMA管理会计的考生来说是必看书籍。本书比较特别的一点在于,是从审计的角度来看财务分析,并有一些经典案例讲解,实务又精彩。 4、《追逐日光》 作者:尤金·奥凯利 简介:不仅是财务人,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本书的作者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但不幸的是他被诊断为脑癌晚期。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并没有消极和抱怨,而是决定把自己的经历、会计生涯都记录下来,为亲友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5、《漫步华尔街》 作者:伯顿·马尔基尔 简介:此书号称70年代至今世界股票投资界最畅销的书,作者是华尔街资深专业投资人。虽然此书更多与金融挂钩,但财务与金融本来就不分家,而且知道一些理财投资知识对每个人都是与好处的。 6、《影响力》 作者:罗伯特u2022Bu2022西奥迪尼 简介:豆瓣评分高达8.7,可见此书确实具有“影响力”。没有专家解读,没有每章导读,本书“简单粗暴”,满满的干货,让你知道如何通过战略影响、印象管理等去影响、说服别人,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必看的经典书目。 7、《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 作者:钟文庆 简介: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真在哪里?假在哪里?利润这个东西真的存在吗?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看完本书后,相信你会对财务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让人相见恨晚的财会书籍我就推荐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在闲余时光多看书,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以面对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 适合会计初学者看的好书推荐 第一步,建立基本的会计理论基础,这对一个没有接触过会计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其实,会计实务本身并不是很难的,或者说相对简单的。这个前提是你必须通晓会计理论知识。为了建立这个基础,推荐你看看《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或人民大学出版的书籍都不错,切记一点,不要因为前面理论的东西,你就直接跳过去看实务。 第二步,掌握基础的会计实务,一旦你有了会计理论知识,去学习那些基础的会计实务知识,就显得很轻松。学习的过程中,切记不要只是看书,你要尝试着去写会计分录,过账,试算,以及做报表,这些个基础的东西你都会了,就可以往纵深发展了,这个阶段,你仍然可以使用《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大学常用的教材)或者《初级会计实务》(会计人员考试的辅导用书)。 第三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接下来你可以学习一下《中级会计实务》(会计人员考中级的书籍),中级会计实务主要是针对特殊会计业务的处理,这是一个难度相对较高的内容,比如所所得税会计、融资租赁、资产重组、合并报表、差错更正等等。《中级会计实务》里面的账务处理依据基本上按照《会计准则》来做的,对你后面对准确的学习和CPA考试有很大的帮助。当然,你也可以学习注册会计师的考试用书《会计》,只是这个难度稍为大一些。过程中,你可以穿插学习一些《会计准则》和《指南》,有助于你理解中级会计实务。2023-07-25 04:32:521
与会计专业有关的书籍推荐?
与基础会计有关的书籍 《公司理财》 作者:罗斯、杰富、威斯特菲尔德 被称为公司理财方面的经典著作,涵盖了公司财务管理的所有问题,包括:资产定价、投资决策、融资工具和筹资决策、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政策、长期财务规划和短期财务管理、收购兼并、跨国公司财务和财务困境等。《一本书读懂财报》 作者:肖星 相对其他财报书来说,这本书出版很久了,质量还算上乘,以财务质量为视角进行分析,不同于传统的财报分析。 本书通俗易懂,梳理了关键的报表项目,也阐明了三大报表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报表数据与企业经营的简单逻辑。内容比较适合初学者或者适合有基础的小伙伴做速读,帮助形成对三大主表的概览图。 《财务报表分析与运用》 作者:杰拉尔德u2022怀特 《财务报表分析与运用》每章末的问题部分大多也是以真实公司的资料为基础,一些问题是从CFA考试试题改编而来,以便读者将课本知识运用到真实的财务报表中。《财务报表分析与运用》旨在使读者能更好地确认财务报告的固有风险,同时更好地做出分析调整从而规避由于采用过分激进的会计方法所导致的许多陷阱,并鼓励分析师对报告资料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不是在用于估价目的时盲目地接受它们。 《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 作者:阿尔文、兰德尔、马克 被公认为系统学习和全面掌握现代西方特别是美国审计理论和实务的最佳图书。涵盖审计职业、审计过程、审计过程在销售与收款循环中的应用、审计过程在其他循环中的应用、完成审计工作、其他保证和非保证服务等六个方面。 《财务智慧》 作者:伯曼 在本书中,作者在更广阔的范围上阐明了财务的本质。书中的章节简洁易读,以一种容易理解和颇具实用性的方式向人们教授着财务基础知识。作者还把你带到幕后,揭示数字从何而来。因为没有人可以把所有的事物都进行量化,所以会计和财务人员要依赖假设、估计和职业判断,这使得数字可能会在一个方面或另一个方面出现偏差。这本书帮助你认识和理解这些偏差,在必要时挑战和矫正它们,并利用这些信息成为更好的管理者。 《让数字说话:审计,就这么简单》 作者:金十七如果你看CPA教材昏昏欲睡,就该拿起这本书了。它会引领你去思考,审计是基于什么的产物?审计师为什么会把审计风险看得那么重?CEAVOP为什么会是会计核心的高度概括?Presentationskill为什么是财务从业者必备的素质? 《卖晾衣杆的小贩为何不会倒》 作者:山田真哉 家里的晾衣杆恐怕几年也不用换一根,晾衣杆的价格那么便宜、替换率又很低,沿街叫卖晾衣杆的小贩为何不会倒闭呢? 其实这背后蕴含着经营的玄机。本书不涉及复杂的记账方法,也不需要你记住难懂的专有名词,它从日常生活的疑问出发,用会计知识破解生活中那些不可思议的经营现象,帮你快速掌握会计的精髓,让会计成为你工作和生活的好帮手。 如果你想经营企业,它会帮助你锻炼“生意头脑”,让企业年复一年地盈利;如果你想做投资理财,它会提高你对数字的敏感度;如果你对商业完全不感兴趣,那么懂点会计能帮助你警惕商家的陷阱,管好资产。 《索耶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实务》 作者:索耶 初版于1973年,随后逐步放弃了它原本的北美倾向。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将此书推荐给了中国内审协会。它包含了大量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务内容及范例。本书从七个方面、分三十一章全面地阐述了内部审计的定义、性质、方法、所采用的最新技术以及如何对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 《财务报表分析》 作者:黄世忠 本书从审计的角度来分析财务报表,穿插一些著名的案例,比如分析TCL集团整体上市采用权益法美化报表、美国在线的巨额商誉、世通捏造利润等等,非常精彩。对做一级市场,尤其是尽职调查非常有用。 会计专业学生应阅读的本专业书籍有哪些 1、必备教copy材: 首先初级会计职称的教材有两本:《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该教材是由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写的,全国各地使统一使用。 购买方式:教材主要有两种购买方式,一是在报名入口报名同时同步预定;其二,报名结束后可登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旗舰店或者经济科学出版社旗舰店购买正版考试教材。 2、辅导用书: 对于基础薄弱的自学者来说,辅导用书也是必不可少的,推荐《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 购买方式:亚马逊、京东 3、模拟卷 刷题是应对大部分考试的杀手锏,自学初级会计的小伙伴要多往年的考试真题和模拟题,推荐《会计基础考试模拟题》。 购买方式:新华书店、亚马逊 虽然自学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但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还是有必要准备一套视频教程,自学的效率显然比之有网课老师的带领,要慢一些。而且如果你有拖延症的话,恐怕还是找个更有执行力的方法比较好,所以这里特别建议通过视频教程对知识点的整体构架进行疏通一下,配合教材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急速通关计划 ACCA全球私播课 大学生雇主直通车计划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冲刺班 其他课程 麻烦推荐几本关于会计类的书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初级会计学》,结构比较清晰,你可以找着买一本。或者买些版书名含有“权会计基础”或者“初级会计学”脂类之类的书学习。 学习时,不要过多的问为什么,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以记忆为主,直到学完会计处理的整个流程,再去考虑为什么,进而从原理上弄懂。之所以提出此建议是因为,初学者往往感觉一些专业术语比较抽象,又不是仅从定义就可以理解的,只有接触业务多了,自己才能悟明白。 会计、财务入门书籍有哪些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书籍 2、初级会计考试书籍 3、中级会计考试书籍 4、注册会计师考试书籍 5、高级会计师考试书籍 相关用书每年考试前书店都有很多,关注一下即可。而且这些书是最新版的,其他的书往往会计处理是过时的。 帮忙推荐几本与税务会计有关的书籍,谢谢! 税务方面的书很多,在各地的新华书店都有出售。不知道你需要的是基础的还是比专较专业的。常识性的如楼上属所说《税法1》《税法规》。比较专业一点的有增值税会计、所得税会计等。再深层次的作为实务探讨性的有《税收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差异分析及协调》等。上述回答希望能给你有所帮助。 可以了解会计这个行业更多的有关书籍推荐 即使是实操性的书籍也与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分别。我原来也有买过这样的书籍,以为看懂后内就能实操,容但上班后完全不同。所以还是找家单位从看凭证开始,学会做凭证,在慢慢的学习做报表。其实这种书本上的案例与教科书本上的例题分别不大的,单买意义不大,实在觉得不踏实,索性网上搜艘拉,一样的。 不用担心上班后一片茫然,很正常,作凭证的时候你可以看看之前的凭证是咋作的就可以了。 还有阿,其实从出纳做起也有很大好处的。 有什么好的关于会计的书籍吗 题主,如果你想找会计书籍的话,个人建议可以选购每年的注册会计师教材用书,或者购买中高版级会计职称教材权。 我国每年都会推出很多新的财税政策,所以很多财务会计类书籍存在部分内容过时的情况,所以反而每年更新的教育类考试教辅用书可以提供参考。 像一些工作在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服务公司的人员,即便已经取得注会或税务师证书,但是每年也会在新的注会教材推出后选购一两本,可以更全面了解下新政策的应用范围。 有没有关于会计专业的课外书推荐 会计专业人员一般主要以学习考试为主,会计专业从业人员一般就是通过考回取从业资格证书答、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以及注册会计师等来提高得到社会的认可并拿到高额工资。这些会计方面的证书都有对应的考试书籍,而这些书籍也是全国统一且权威性最高的。书籍内容也是最新最符合我国政策的。所以会计专业课外读书可以根据个人水平从这些书籍着手,既迎合了现行会计发展的潮流亦充实了个人的知识,有利于将来取得各类证书。 这类书籍主要有: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应书籍:因各省自主命题,书籍并不统一,但一般都会有《会计基础》、《法规》; 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对应书籍:这三个职称考试都是全国统一考试,主要书籍有《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 注册会计师对应的书籍有:《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等。 对于会计专业,看一些什么书籍比较好, 我学的也是会计,主要靠在准备考证过程中积累各种会计相关知识。不知道你大几了,可以考考初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这些都对会计相关技能的提高有很大提高,而且对就业有绝对好处。会计以后就是要靠各类证书升职加薪的,好运~ 突然想起以前税法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卖竹竿的小贩为什么不会到》,还挺有意思的~ 学习会计的书籍有哪些》 以下为书单: 经历类: 《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钟文庆— —作者将自己十几年的跨国财务经历,用风趣、幽默,富含哲理的实例、事例、故事,精彩呈现。 《小艾上班记》陈艳红— —本书以一个刚进入事务所的应届生的成长历程介绍了很多关于审计、税法、会计还包括一些财管的实务操作方面的事,既生动也实用。 《让数字说话》金十七— —审计是一个对数字进行再鉴定的行业,因此,也成了管理学科中相对枯燥的一个分支。从数字中找出乐趣,捕捉数字背后的故事,从而用生活化的语言将专业化的知识展现给读者是本书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世界上最简单的会计书》达雷尔·穆利斯— —本书以一个小男孩开设柠檬汁摊为背景,阐述了最基本的会计原理和方法。读者可在小男孩制作广告招牌、向妈妈借钱、从杂货店买糖和柠檬、卖柠檬汁给邻居和同学们的过程中,一步步了解资产、负债、盈余、存货、应付账款等专业名词。 《不想当CFO的会计不是好会计》李蓉— —本书由一位CFO主笔,讲述了当前社会背景下财务职业的地位,人们对财务工作的看法,财务在经济市场中发挥的作用;并清晰地分析了从选择财务专业开始如何做好职业规划。技能类《EXCEL图表之道》刘万祥— —本书介绍作者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杂志级商务图表沟通方法”,告诉读者如何设计和制作达到杂志级质量的、专业有效的商务图表。 《一本书读懂财务报表》文杨— —一本专门为财务知识零基础的初学者和非财务专业人士编写的实用财务报表案头必读书。有趣的案例+生动的文字+翔实的数据分析+精美的图表=提高财商。 教材类 《财务管理基础》 詹姆斯·C·范霍恩— —全书分为财务管理概述,估价,财务分析和财务计划工具,运营资本管理,资本资产投资,资本成本、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中长期融资,财务管理的特殊领域八个部分。 《财务会计教程》 查尔斯·亨格瑞— —本书深入浅出,以大量翔实的例子,生动的阐明了会计是怎样的。帮助读者理解会计的基本理念,财务报表的形成过程,财务报告的内在本质。 《公司财务原理》理查德 A.布雷利— —本书旨在介绍公司财务的理论和实务知识,本书理论阐述严谨,结构简洁清晰,语言诙谐生动。 《公司理财》 斯蒂芬A.罗斯 — —它以独特的视角、完整而有力的观念重新构建了公司理财学的基本框架。 《索耶内部审计》索耶— —经典的内部审计必读入门书,审计其实更多是管理,而非仅仅涉及财务。而管理往往又有着哲学的基础。 《财务管理分析》希金斯— —全面介绍了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的各项指标和操作技术。2023-07-25 04:33:051
大家说说有哪些有名的有机化学家,(有机化学
1990-美国科学家科里因创立关于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获诺贝尔化学奖。1991-瑞士科学家恩斯特因对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辩方法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1992-美国科学家马库斯因对化学系统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1993-美国科学家穆利斯因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遗传领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加拿大籍英裔科学家史密斯因开创“寡聚核甙酸基定点诱变”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4-美国科学家欧拉因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德国科学家克鲁岑、莫利纳和美国科学家罗兰因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6-美国科学家柯尔,英国科学家克罗托因,美国科学家斯莫利因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7-美国科学家博耶,英国科学家沃克尔,丹麦科学家斯科因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8-奥地利科...2010年美国化学家理查德·赫克,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3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1999-美籍埃及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因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遗传领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英国科学家克罗托因。2003年 彼得·阿格雷,英国科学家波普因提出密度泛函理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1-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国内的各个大学的化学专业老师的侧重方向不同。2005年 伊夫·肖万【法国】、麦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秀树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2-美国科学家约翰-B-芬恩和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因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2008年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所以不好判断。2009年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国】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0-美国科学家科里因创立关于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获诺贝尔化学奖。2006年、莫利纳和美国科学家罗兰因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1996-美国科学家柯尔,英国科学家沃克尔、理查德·施罗克【美国】。1991-瑞士科学家恩斯特因对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辩方法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1995-德国科学家克鲁岑、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他们三人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将各分得2008年度1/,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2-美国科学家马库斯因对化学系统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8-奥地利科学家科恩,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3-美国科学家穆利斯因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这个算是世界范围内都出名的化学家。1994-美国科学家欧拉因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阿弗拉姆-赫尔什科【以色列】,具体地说,美国科学家斯莫利因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4年 阿龙-西查诺瓦,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97-美国科学家博耶。他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而获奖,丹麦科学家斯科因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0-美国科学家黑格;瑞士科学家库特-乌特里希因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日本化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伊尔温-罗斯【美国】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罗伯特·格拉布【美国】。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给你查了一下诺贝尔化学奖从1990年算起的、加拿大籍英裔科学家史密斯因开创“寡聚核甙酸基定点诱变”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23-07-25 04:34:521
如何打造有驱动力的高中入学第一课
入学第一课是非常关键的一课,学习内容和教师都是和学生第一次见面,第一节课的课堂就是提供给教师向学生展示高中阶段所学生物学第一印象的舞台。有了良好的、有吸引力的第一印象,能引导更多的学生喜欢学习生物学,甚至爱上生物学。从高中教学的源头上(或起跑线上)“做”好课,为以后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打好基础,此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然而,考察课本的内容和教学的实际,很多情况都不如人意,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安排了科学家访谈《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作为入学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大多也基本上是以此进行教学(也有补充高中阶段所需学习的内容范围、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的)。此访谈内容反映了科学家潜心工作,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这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范例,但是,仅此而已,未免过于狭窄,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难以产生有吸引力的“第一印象”,不会有足够的驱动力持续推动以后的学习。因为学过此内容后,学生还是缺乏对生物学地位的认识,缺乏对生物学的历史厚度、价值高度和应用广度等方面的认识,不足以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较好的学习动机、较大的学习需要以至较强的学习动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应结合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高中生物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提出了补充教学资源和认识生物科学价值等方面的教学要求。所以,我们应十分注意创造性地调动、组织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入学第一课的教学内容,突出情感价值观教育,产生有震撼力、认同价值、培养兴趣、激发需要的效果,促进学生形成学习驱动力。一、从科学体系组成和高中课程结构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地位1.科学体系的组成一般认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俗称理科)和社会科学(俗称文科)两大体系,每一体系又包括若干个学科。例如,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自然地理)……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人文地理)……(图1)显然,从此体系中应引导学生明确两个基本含义,一是生物学是组成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而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数理化等学科并列,地位同等重要,需要认真对待和重视;二是生物学是理科,并非文科。“理科课程的学习应讲理”,应按照理科的特点,运用适合理科的学习方法(如讲证据、重推理、强调逻辑联系)学习生物学,方能得心应手,收获成功和喜悦。2.高中课程的结构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设置学习领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八个学习领域中,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由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组成(图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见,学生通过了解了高中学习内容的全貌而知道生物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以及能认识到生物学在科学领域中与物理、化学一样,是重要的一门理科;并且明确在高中课程的结构中,生物学与其他科目一样,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而且规定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这些课程共同构成了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知识体系,任何一门课程都是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生物学科也不例外,没有任何理由不学好。二、借生物学建立和发展的厚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探索的精神1.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生物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历程,记载了科学家观察生命现象、探究本质、弄清原因、发现规律的足迹,闪耀着科学家智慧的火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生物科学素养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教学资源。从公元前中国的《夏小正》《黄帝内经》到《山海经》《尔雅》,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和泰奥弗拉斯托斯的《植物研究》到希罗菲卢斯发现动脉和静脉;从公元6世纪中国的《齐民要术》到16世纪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公元1世纪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的《自然志》到16世纪德国植物学家富克斯的《植物志》;从17世纪中国明朝的《农政全书》到19世纪的《植物名实图考》,17世纪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细胞”到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建立了“细胞学说”;从1802年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生物学”概念到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1865年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的试验》;从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提出了“基因”概念到1915年摩尔根发现基因连锁互换定律、1953年克里克和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196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等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到1981年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从1972年美国科学家伯格首创基因重组技术到1983年美国科学家穆利斯发明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1990年中国参与的国际合作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到2003年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合宣布完成人类基因序列图;从2000 年5月中国独立研究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到2002年12月12日中科院宣布该计划已基本完成,确定了我国在水稻基因组领域的领先地位……纵观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人类对生物界研究过程与成就的“脉络”清晰、“年轮”丰富,文明积淀极为厚重,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厚度,才发展到今天如此灿烂夺目。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很大程度上是科学发展史,同时,中国人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运用好有如此历史厚度的教学资源,入学第一节课无论其他方面如何,也不至于会出现教学上的“苍白无力”。学生在学习科学史时,受到生物学发展对人类文明有重要意义的激励,容易认同科学研究的方法,欣赏科学研究的成就,学习科学家探索的精神,明确肩负的责任。2.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方向由人们主要从研究生物个体积累起来的生命现象、研究方法、本质规律等知识而建立的生物学,正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深入发展。往微观方向已发展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就是分子生物学最前沿的研究;往宏观方向已发展到生态系统水平,建立了生态学,其研究任务是要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虽然课本未提及“发展方向”的内容,但是作为与生物学史相衔接,还是非常有必要给学生呈现,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断发展的生物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探索精神和对生物学热爱的思考。三、由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引领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生物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和国家发展促进作用的份量之重、价值之大,是第一课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1.生物学理论研究的价值生物学对人类社会文明和发展的推动作用已载入史册,如科学界公认的19世纪世界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就有2项是生物学的,20世纪世界自然科学的3大发现(量子论、相对论、DNA双螺旋结构)就有1项是生物学的。现在,这种推动作用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重视,每年产生的诺贝尔奖自不用说,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每年评出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看,生物科技的所占份量就令人惊叹:201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有首次发现人类DNA存在四链螺旋结构、成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首次实现两个人脑之间的远程控制等5项是生物科技或与生物科技有关;201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有加拿大科学家开发出人造大脑、德国首次从皮肤细胞中培养出成体干细胞等4项是生物科技的突破;201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有中外科学家完成马铃薯基因组测序等2项是生物科技的成果;201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有人造生命迈出关键一步、“千人基因组计划”获重大成果等4项是生物科技的成就;……科技发展一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就深入一步,文明发展也向前一步。以上的资料说明,生物学的成就已位于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上,有力地体现出其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等价值。份量更凸显价值性,从两个世纪世界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到每年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以至每年的诺贝尔奖等 ,这些实例不需教师的说教,只要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就会一目了然,发现原来生物学的价值如此之大。不学不知道,一学就惊讶,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组织这样的资源用于入学第一节课的教学,以揭开生物学的“庐山真面目”,让生物学的价值作为“第一印象”而“亮”出来,不在于吸引学生的眼球,而在于吸引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还有诸如“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每年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等资源,都可信手拈来,再经精心筛选与组织,为教学所用,引领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2.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价值以生物科学技术应用而发展起来的生物产业已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体现出巨大的价值。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全球生物产业的销售额年增长率高达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是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2008年全球生物产业的收入达到9 170亿美元。2009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达1.4万亿元人民币。自杂交水稻问世以来,在中国已累计推广种植3.33×109 hm2,累计增产粮食4.5×109吨…… 正因为生物技术在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综合国力有如此巨大的价值,世界各国已将生物技术作为促进国力提高和竞争取胜的战略重点,纷纷出台政策进行培育。2009年,美国发布了《21世纪的“新生物学”:如何确保美国引领即将到来的生物学革命》的报告,建议采取国家行动以加快发展“新生物学”;2010年,英国发布了《生物科学时代:2010~2015战略计划》,将尖端生物科学与技术作为首要优先支持领域。日本将生物技术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将“生物技术产业立国”战略作为国家目标。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生物技术作为重点发展的八个前沿之一,科技部《“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将生物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和国家产业发展与政策制定层面的战略高度上,引领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往往有一种震撼的效应。任何一个知识点客观上都存在着事实性、概念性、方法性和价值性,“生物学”或“生物科技”亦然。布鲁纳提倡“发现式”学习,教师运用有如此高度的事例组织教学,学生容易发现和认同“生物学”的价值。认识了知识的价值,将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四、用生物科学技术在当代各领域广泛应用的广度促进学生产生学好生物科学的需要生物科学是当前国际上最热门的学科之一,已在工业、农业、林业、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信息、材料、能源生产等多种领域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应用还渗透到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如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争论等)。广泛性明显、发展性迅速、效益性突出(如上述)。国内生物技术产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有生物技术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至2010年底,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约有生物技术企业4 700多家;还有资料显示,在美国科学院2 277名院士当中,研究方向与生物科学相关的院士为1 081人,占总院士人数47%,这个比例在英国皇家科学院为40%,而在中国科学院则为20%。赶超发达国家,祖国在奋起,生物科技工作者在努力,需要同学们做准备,大家责无旁贷。为加快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科技部《“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国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物技术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的发展目标。科技在发展、时代在召唤、责任在肩上。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将来用实际行动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而积累知识和技能。高中学生经过3年或再经过大学4年后走向社会的时候,我国生物科学技术将更加发展,就业前景更好,生物科学知识与个人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将更加紧密。难以想象,缺乏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如何能适应“生物学世纪”的工作与生活? “需要即动力”,应组织“说应用、谈差距、议前景、论责任”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由了解、认识升华为学习动机,产生学好生物科学的需要,蕴育强大的学习动力。五、以课堂教学语言掷地有声的力度坚定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决心和信心学生学习驱动力的形成,还来自于教师教学语言的感染与激励。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在上述内容中体现其作用以外,很有必要再以情境片段的形式强化语言力度,进一步坚定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决心和信心。2023-07-25 04:34:591
拒绝成为无趣的中年人——不甘油腻中年老母亲的十个月成长书单
前段时间韩雪的一句话戳中了无数人的心,她说,我不想成为一个无趣的中年人。 当看到这句话时,有多少人在暗自思量,自己是不是正走在“无趣中年人”的道路上;又有多少人在心有不甘,不想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摸样。 年轻时,谁没有过闪光的青春,总有一些时刻,会让你拥有鲜花和掌声,让你觉得自己才华横溢,未来可期。 然而时过境迁,年少轻狂时的那股劲儿早被生活磨光。 生活对每个人都不容易,对中年人尤其不容易。 不是我们自甘油腻,本性庸俗。当年谁不是文艺青年、运动达人什么的啊,你百度下沈腾年轻时的照片,一定会被惊艳到的。 可时光太残酷,如今每天要面对的是高昂的房贷、无底洞般的孩子教育支出、四个老人的养老需求、危机四伏的职场以及禁不起什么风浪的银行存款。沉重的责任尚且背负不动,哪还有余力去追求诗和远方。 可毕竟,心里还有一小撮火。我想有许多人和落英一样,身陷鸡零狗碎,却不甘就此平庸,告别内心的少女。 这种对生活、对自己的不满矛盾和拧巴,外面没有解药,只能靠自己把连成片的灰色日子捅开一个窟窿,慢慢把自己的天空展开,撑大。 为此落英做过不少尝试,学英语,考证,学护肤美妆,学烘培,运动健身等等,然而大多是浅尝辄止,多学小成。 唯有一件事还算坚持下来了,那就是读书。 这几年里虽然读得不多,但好在没有中断,每个月至少会读一两本书,别喜欢的也会写读书笔记。我知道这个阅读量其实很少了,但是中国人的年均阅读量是4.66本,相比之下每年能读20来本书就显得不错了。最重要的是我能长期保持读书写作的热情和兴趣,说明这是我真正喜欢做的事。 今年10月底,报名了帅小冰老师的读书变现课程。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课程做得非常用心,是我买过的最好的在线课程。 我最喜欢的就是听完课后写作业的过程,每次做作业都感到时间飞逝而过,那种专注的状态实在让我欢喜。作业的难度其实都不小,而且报名这个课程的学员大都是真正爱书的人,光是在社群里看别人的优秀作业就觉得收获很大。作业都是帅小冰老师亲自批改和点评,有问题都会指出来要求修改。目前课程已有4000多人参加,小冰老师还在坚持批改每份作业,她对课程的认真和诚恳可想而知。 落英目前交了三份作业,其中难度最大、耗时最多的是第三次作业,也是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列出十个月的成长书单。 书单的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写作、亲子教育(老母亲重点关注)、沟通管理、投资理财几个方面,这是落英重点关注的几个领域,计划就这几个领域集中做主题阅读。 如果你也对这几个领域的知识感兴趣,就和我一起启动十个月的阅读之旅吧! 作家格林曾说过:读书,是最廉价的高贵。坚持阅读十个月后,我想我们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2018 年11月 配合小冰老师课程,主要看读书写作类的书 豆瓣评分8.4,小冰老师推荐,通过阅读提高理解力。 豆瓣评分7.9,学习如何讲好一个非虚构故事,自由撰稿人的必读参考。 3、《金字塔原理》作者: [美] 巴巴拉·明托 豆瓣评分8.1,拆解写作逻辑与思维逻辑。 豆瓣评分8.8,采取讲故事的写作方式来传授传统语文知识。 5、《自卑与超越》作者: [奥地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豆瓣评分7.7,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大师,以“自卑情结”为线索,系统阐述了他的心理学思想。 2018 年12月 开启亲子类主题阅读,学习理解孩子、倾听孩子、与孩子有效沟通 6、《孩子:挑战》 作者: 【美】鲁道夫·德雷克斯 / 【美】薇姬·索尔兹 豆瓣评分9.1,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 7、《正面管教》作者: [美] 简·尼尔森 豆瓣评分9.0,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 豆瓣评分8.4,从22万个案例中,提炼出98个典型家庭教育问题。 9、《孩子的宇宙》作者: [日] 河合隼 熊 豆瓣评分8.6,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充满灵性和神奇。 10、《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作者: [美] 海姆·G·吉诺 豆瓣评分8.8,彻底改变父母与孩子沟通方式的巨著。 11、《倾听孩子》 作者: [美] 帕蒂·惠芙 乐 豆瓣评分8.8,做一个会倾听的好家长,减轻孩子的烦恼,也减轻自己的烦恼。 2019 年1月 继续亲子类主题阅读,加一本写作类巩固课程知识 12、《童年的秘密》作者: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 豆瓣评分8.1,记录了蒙台梭利在学前儿童方面的教育研究工作,阐述了蒙氏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3、《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作者: 托马斯·戈 登 豆瓣评分9.2,不受时代限制的P.E.T.教程,将让亲子沟通即刻产生效果。 14、《游戏力》 作者: Ph·D·Lawrence J·Cohen 豆瓣评分8.6,“翻译”出孩子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再将父母的爱和期望等“翻译“成孩子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15、《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 作者: 阿黛尔u2022法伯 / 伊莱恩u2022玛兹丽施 豆瓣评分9.1,帮助你学会一种让孩子听话的神奇语言,结束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对抗,带来父母和孩子的合作。 16、《登天之梯》 作者: [美] 布鲁斯·D.佩里 / [美] 迈亚·塞拉维茨 豆瓣评分9.8,一个儿童心理咨询师的诊疗笔记,有个读者评论它说“让人读得痛心读得震惊读到心碎但又醍醐灌顶”。 17、《完全写作指南》 作者: [美] 劳拉·布朗 豆瓣评分7.1,哥伦比亚大学教师三十年教学经验锤炼而成的实用写作宝典,二百余个写作模板即学即用。 2019 年2月 春节假期读一读儿童心理学,并且关注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力 18、《儿童教育心理学》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豆瓣评分8.4,孩子的责任感、合作能力、自信心要从儿童期培育。 19、《儿童的人格教育》 作者: 阿德勒 豆瓣评分8.3,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 20、《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 [奥地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豆瓣评分8.2,又是阿德勒的书,把他的观点读透。 21、《儿童发展心理学》 作者: (美)罗伯特S.费尔德 曼 豆瓣评分9.5,小冰老师在课上说过,做亲子类读书产品要懂一点发展心理学。 22、《哈佛家训》 作者: 威廉u30fb贝纳 德 豆瓣评分7.9,从优秀学员的书单中看到的,这是一部教子课本,也是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 23、《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作者: 阿黛尔·法伯 / 伊莱恩·玛兹丽施 豆瓣评分8.6,不想用强制性的方式毁坏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选了这本书。 24、《朗读手册》 作者: 吉姆·崔利 斯 豆瓣评分8.4,学习亲子共读的方法,让孩子成为终生爱书人。 2019 年3月 一年之计在于春,除亲子类外选三本个人成长类增加正能量 25、《从行动开始》 作者: [日] 石田淳 豆瓣评分7.3,想法很多,行动力却不足是我亟待克服的缺点,阅读目标是学会简单有效的自我管理法。 26、《异类》 作者: [加拿大]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豆瓣评分8.0,带领我们找到成功的根源,发现更深刻的成功契机。 27、《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 [美] 斯科特·派克 豆瓣评分7.7,找到真正的自我,走向心智成熟。 28、《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作者: 默娜·R.舒尔 豆瓣评分8.1,社会能力就是孩子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动物,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让孩子更接近成功。 29、《全脑教养法》 作者: 丹尼尔·西格尔 豆瓣评分8.5,与其盲目地给孩子报价格不菲的全脑课,不如先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什么是全脑教育。 30、《由内而外的教养》 作者: 丹尼尔u2022西格尔 (Daniel J.Siegel) / 玛丽u2022哈策尔 (Mary Hartzell) 豆瓣评分7.9,让父母决早年未妥善处理的精神创伤,以健康的心理创造健康、温馨的亲子关系,避免父母儿时的伤痛一代代传递。 2019 年4月 亲子类主题阅读告一段落,开启管理类主题阅读 31、《无条件养育》 作者: 艾尔菲·科恩 豆瓣评分8.6,以这本书作为亲子主题阅读的最后一本,养育孩子是无条件的,绝不以爱之名控制孩子。 32、《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作者: [美] 马丁·塞利格 豆瓣评分7.6,豆瓣评论里总结道:勇于改变你能够改变的,平静接受你改变不了的,并且拥有分辨两者的智慧。 33、《阿米巴经营》 作者: [日] 稻盛和夫 豆瓣评分7.7,看过稻盛和夫的《活着》,深受感动,因此选了这本书。 34、《格鲁夫给职业经理人的第一堂课》 作者: [美] 安迪·格鲁 豆瓣评分8.6,用最易懂易学的方法,帮你增加职场价值、提高管理产能。 35、《少说废话》 作者: [美]乔希u2022贝诺夫(Josh Bernoff) 豆瓣评分7.8,一本针对当今社会写作方式的专业的商务写作指导手册,让你的写作直达读者的需求。 36、《公司进化论》 作者: [美] 杰弗里·摩尔 豆瓣评分8.0,关于企业创新的优秀著述。 2019 年5月,作为项目管理者,列出了下面的书单 37、《我们谈谈吧:哈佛共赢谈判课》 作者: [美]格兰德·卢姆 豆瓣评分8.6,商业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懂点谈判。 38、《非暴力沟通》 作者: [美] 马歇尔·卢森堡 豆瓣评分8.5,语言暴力有时比肉体上的暴力更伤害人,学习非暴力沟通,让人与人的交流更加和谐美好。 39、《内向者的沟通圣经》 作者: [美] 珍妮弗·康维勒(Jennifer Kahnweiler ) 豆瓣评分7.2,身为内向者,只看书名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40、《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 作者: [美] 杰夫·萨瑟兰 豆瓣评分8.3,敏捷管理是适应产品快速变化迭代的项目管理新技术,深入了解下这个兴起于软件行业的新事物,思考敏捷方法对于传统行业的创新会有什么帮助。 41、《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 [美] 史蒂芬·柯维 豆瓣评分8.2,经久不衰的畅销书,有些公司会要求员工必须阅读。 42、《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作者: [美] 彼得·德鲁克 豆瓣评分8.7,管理学大师德鲁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 2019年6月 继续项目管理者的书单 43、《项目管理修炼之道》 作者: 罗斯曼(Johanna Rothman) 豆瓣评分8.3,是一本项目经理的实战手册,好懂又实用,能学到敏捷的实践之道。 44、《目标》作者: 艾利·高德拉特 / 杰夫·科 豆瓣评分8.7,用洗练的小说笔法,阐述作者独创的“TOC制约法”。 45、《关键链》作者: [以色列] 艾利·高德拉特 豆瓣评分8.4,以小说的形式,深入描述项目管理的重要方法——关键链。 46、《横向领导力》作者: [美]罗杰·费希尔(Roger Fisher) / 艾伦·夏普(Alan Sharp) 豆瓣评分8.0,抓住了团队沟通、特别是跨部门沟通困难的痛点,让不是主管的你也能带好团队。 47、《危机领导力》作者: [美] 丹尼斯·N·T·珀金斯 / [美] 吉莉安·B·墨菲 豆瓣评分7.9,通过对航海赛事的潜心研究,分析出十种领导团队解决危机的方法,帮助团队在逆境中生存发展。 48、《竞争战略》作者: [美] 迈克尔·波特 豆瓣评分8.6,详细解读行业分析和公司竞争战略的一本书 2019 年7月 看两本小冰老师推荐的营销类书籍,然后开启投资理财类阅读 49、《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作者: [美] 奥格威 豆瓣评分8.4,作者是现代广告业的大师级传奇人物,小冰老师推荐的书。 50、《顾客为什么买》 作者: [美] 昂德希尔 豆瓣评分8.1,学习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小冰老师推荐书籍。 51、《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作者: [美]沃伦·巴菲特 豆瓣评分9.2,巴菲特不写书,但每年都会给股东写一封洋洋洒洒的信,巴菲特本人说“这本书比任何一本关于我的传记都要好”。 豆瓣评分8.3,这本书里的主要内容已经在公众号和视频课程中学习过了,重读一遍巩固提高。 53、《穷查理宝典》 作者: [美] 彼得·考夫曼 豆瓣评分9.0,收录了巴菲特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过去20年来主要的公开演讲。 54、《股市稳赚》 作者: 乔尔·格林布拉特 豆瓣评分7.8,虽然署名有标题党的嫌疑,但不止一次在理财大V的推荐书单中见到过它,著名的“神奇公式”出自这本书。 2019 年8月 会计学、心理学都是价值投资者的必修课 55、《影响力》 作者: [美] 罗伯特·西奥迪尼 豆瓣评分8.6,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 56、《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作者: [美] 彼得·林奇 / 约翰·罗瑟查尔德 豆瓣评分8.7,也是多个理财大V都推荐过的书,适合中小投资者学习的投资分析方法。 57、《七天读懂宏观经济》 作者: 戴维·A·莫斯 豆瓣评分8.6,不论从管理的角度还是投资的角度,宏观经济都是必须要学的内容。 58、《听故事学会计》 作者: 朱迪丝·奥洛夫 / 达雷尔·穆利斯 豆瓣评分8.8,要分析公司投资价值,没有会计学的知识基础是行不通的,这本书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讲解会计学入门知识,让新手也一学就会。 59、《乌合之众》 作者: (法)勒庞 豆瓣评分8.3,把一本心理学著作和投资理财类放一起,是因为投资的失败常常是心理原因,从众的心理使人们无法独立判断,最终败给了内心的恐惧和贪婪。 60、《股市真规则》 作者: [美] 帕特·多尔西 豆瓣评分8.9,世界顶级评级机构晨星公司的投资真经,系统阐述巴菲特推崇的价值投资方法。 61、《巴菲特的护城河》 作者: [美] 帕特·多尔西 豆瓣评分8.5,作者是晨星公司证券分析部主管,这本书是他继《股市真规则》后的又一力作,“护城河”这个概念不论对投资还是对生活,都值得好好学习。2023-07-25 04:35:061
学财务管理应该看什么书?
不知道你学到什么地步了。如果是初学者,可以从会计基础开始看。对于会计来说 目前的能停留在记账 算账的 只能是出纳或者是总账会计做的工作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 会计应该是对企业的管理做出建议和监督 也就是所说的财务总监 其次个人想法 令尊是希望你对于企业财务这块 有自己的专长 那么对于刚开始接触财务的学习还是应该以听课的形式为主 所以建议你去 考试大等辅导网站 弄个网校好好学习下 最后 建议你从最基本的会计基础学 这个是基础 也是重点 所以先把这个掌握 对于财务管理 你应该放到最后学习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基础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税法 财务管理 审计学2023-07-25 04:35:163
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物化学家有哪些?
里塔-列维-蒙塔西纳(意大利) 艾里克-坎德尔(美国2023-07-25 04:36:004
有名的生物学家
问题一:最著名的生物学家是谁呃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生物学家是:达尔文、林奈、拉马科、哈维、法布尔、海克尔、布尔班克、孟德尔、瓦维洛夫、澳森和克里克。 问题二:生物学家的著名生物学家 查尔斯u30fb罗伯特u30fb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乔治u30fb约翰u30fb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路易斯u30fb巴斯德(Louis Pasteur)林奈(Carolus Linnaeus)托马斯u30fb亨特u30fb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欧文顿(E.Overton)詹姆斯u30fb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罗伯特u30fb威尔金斯(Robert Wallace Wilkins)霍华德u30fb马丁u30fb特明(Howard Martin Temin)罗萨琳u30fb富兰克琳(Rosalind Elsie Franklin)威尔金斯(Robert Wallace Wilkin)刘易斯u30fb托马斯(Lewis Thomas)卡米洛u30fb高尔基(Camillo Golgi)弗朗西斯u30fb哈里u30fb康普顿u30fb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艾弗里(Oswald Theodore Avery)施莱登(M.J.Schleiden)施旺(Theodor Schwann)欧内斯特u30fb海克尔(Ernst Haeckel)伽伐尼(Luigi Galvani)瓦尔德尔(H.W.G.Von Waldeyer)斯图尔德(F.C.Steward)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萨姆纳(J.B.Sumner)切赫(T.R.Cech)奥尔特曼(S.Altman)S.J.Singer童第周、张立、李振声、李义、饶毅、何琳、陈桢、谈家桢、朱洗、杨长辉GrendelG.L.Nicolson伊丽莎白u30fb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u30fb格雷德(Carol W.Greider)杰克u30fb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阿达u30fb约纳什(Ada E.Yonath)万卡特拉曼u30fb拉玛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托马斯u30fb斯泰茨(Thomas A.Steitz)钱永佑(Richard Tsie)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曾邦哲(B. J. Zeng/Tseng)尼古拉u30fb齐金莉莎u30fb盖勒格斯加里u30fb史密斯巴里u30fb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罗宾u30fb沃伦(J. Robin Warren)贝时璋丽塔u30fb列维u30fb蒙塔尔奇尼李约瑟(Joseph Needham)罗伯特u30fb布朗(Robert Brown)戈特弗里德u30fb威廉u30fb凡u30fb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Philipp Jakob Cretzschmar洛佩斯-科洛梅蒂尔曼马吉德纳特奥斯本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亚历山大u30fb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让-克洛德u30fb谢尔曼亥姆霍兹(Hermannvon Helmholtz)哈金斯(Charles Brenton Huggins)艾米u30fb韦戈斯萨基斯u30fb马兹曼尼亚迈克尔u30fb伊洛维兹万卡特拉曼u30fb拉玛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托马斯u30fb施泰茨(Thomas A.Steitz)阿达u30fb约纳斯(Ada E.Yonath)泰森u30fb赫德里克卡尔文(Melvin Calvin)泰森u30fb赫德里克吴瑞罗宾-艾贝尔Lynn MargulisWladyslaw Taczanowski霍尔敦邹承鲁拉马克萨克斯杨向中,王晓东,蒲慕明海克尔 达尔文查尔斯u30fb罗伯特u30fb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FRS ,1809.2.12 ― 1882.4.19)1809年2月12日诞生在英国的一个小城镇。他以博物......>> 问题三:请问 中国有名的生物学家都有谁? 20分 徐(1969.7):中国古生物学家。 裴文中(1904 01.19 - 1982 09.18),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 李四光的古生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杨钟健(1897 06.01 - 1979 01.15), 董李志明(1937年1月 - 著名的古生物学家。 孙云铸(1895年11月-1979一月五日),古生物学家 兴利达(1982年 - ),和古生物学家 周(1965 - ,著名古生物学家 朱民(1965年10月 - 古生物学家的 杨遵义(1908年10月7日-2009年9月17日)中国古生物地层学教育地层古生物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赵奚斤(1935 - )中国古生物学家 谷祖刚(1936年8月14日-2012年6月1),中国古生物学家 殷鸿福(3月19日,1935 - )是中国的古生物学家地质。 问题四: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生物学家 G J Mendel这是我第一个记得名字的生物学家,研究遗传性状的,做了八年豌豆实验,利用了假说演绎法 问题五:世界最著名的生物学家是谁 切赫(T,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告别了教学和研究工作。Gregor Johann Mendel (贵阁亚 壮男u30fb孟德尔) (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现代遗传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翁格尔当时正从事进化学说的研究.发现绿叶中的色素在叶绿体 ⒉1864年做过这样的实验,浙江省鄞县人;不过,焦耳被认为是最先用科学实验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人,另一部分遮光、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1867年.Cech) (1947-) 切赫(T.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特别是谷物基因:1,从分析中提出设想.R.在他们的发现之前,他认为研究变异是解决物种起源问题的关键、 陈桢,从小就在家里帮助父亲嫁接果树,使之改变为病毒DNA的单链形式、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副主任等职,而多普勒则主张。 问题六:世界著名的,有成就的生物学家有哪些 查尔斯u30fb罗伯特u30fb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施旺 Schwann Theodor 1810年12月7日生于诺伊斯,1882年1月11日殁于科隆.德国生理学家,细胞学说的创立者之一,普遍被认为是现代组织学(研究动植物组织结构)的创始人. 孟德尔: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 切赫: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与奥尔特曼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穆利斯:明了高效复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于1993年获奖.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2023-07-25 04:36:121
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
2012中国 莫言2023-07-25 04:36:216
Romance 浪漫这个词最早是谁翻译的?
最早是日本人翻译过来的。这听起来似乎很逆耳,也让人不可思议,不过的确是这样的。日本人在中国中晚清时代曾用日语汉字音译(也有意译)过很多词,这些词一部分传到了中国并形成了许多近代汉语的成分,比如:民主,革命。。。甚至于“电话”“介绍(绍介)”等。而这些词中一部分在日语中没有被保留下来,在二战以后由于美国的影响,“有奶便是娘”的日本人用片假名重新音译了很多词,比如浪漫在近代日语中是“浪漫(roman)”但在现代日语中则是“romanchikku”,类似的例子还有“世界语”是日本人近代造的词,但现代用“esuperanto”。但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近代数学术语是中国传向日本的,比如:几何代数微积分。。。早这些词的伟大数学家我忘了名字了,不过我非常崇拜他。2023-07-25 04:36:372
牧羊人之心五星魔物排行5星魔物强度排行一览
牧羊人之心5星排行是怎么样的呢?2020年中5星魔物的轻度名次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了帮助大家有更多的了解,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关于牧羊人之心五星排行2020:5星魔物强度排行一览,还不清楚的玩家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牧羊人之心5星魔物强度榜【列克星敦】超强技能,一波清场,还能召唤两只花藕子牌小飞机,哒哒哒*攻速,输出非常恐怖。缺点是技能真空期划水,不过带上冷却套后真空期也不算长;本体较脆容易猝死,还好现在大部分人都会带上天马或蝴蝶来续航小飞机,这个问题也不大——强度:顶尖。有由于太吃突破,在3破之前会下调至中上。【康娜】四维优秀,肉度可观,普攻强力,带个吸血护符比大部分坦克都肉,能扛能打。技能锦上添花,由于康娜是依靠普攻和面板的普攻流魔物,所以不吃突破,对非洲人很友好,0破也能打出一片天。缺点是普攻距离略短,输出稳定但无强力清场爆发——强度:中上。普攻流不吃突破,大家都没三破前可上调至顶尖。【潮汐之主·克拉肯】技能召唤触手能攻击还能嘲讽,本体面板也很优秀,有肉还能输出,在小地图中表现亮眼。但因为触手位置固定,攻击范围也不大,在长地图中表现不佳——强度:中上。【星云史莱姆】五星姆姆,攻敏成长很高,射程一般和攻速略高,普攻输出可观。但血防很低,需要一定的保护,技能蛋疼,倍率也不高。——强度:中等。普攻流不吃突破,大家都没三破前可上调至中上。【提尔比茨】上去就是两台意大利炮(嚣张),超强击退,输出也可观,身板比一般的输出要硬。普攻短而缓慢,被动聊胜于无,比较依赖炮台——强度:中等。【幻翼天角·菲娜】范围持续治疗和免伤,不过范围不算大,其他中规中矩,这里就不再累赘了,这个标准的5星奶妈兼坦克,被蝴蝶压了一头——强度:中等。【神之御子薇薇】坦度不错,普攻伤害也还行,有aoe,有奶,啥她都有点,但都不拔尖,是个标准的万精油,队伍成型后大多不使用它了——强度:中等。【伊露露】四维平衡,技能倍率看起来恐怖,但实战中能打够四成都笑出声了。基础攻速快,普攻输出优秀,可惜是近战,被三四个远程打到基本上就是原地罚站了——强度:中等。【幽夜之影·洛莉安】吸血鬼的上限很高,下限也极低。召唤出几个小蝙蝠一个顶俩,大部分情况是吞几口血然后划水。被动有时候有奇效,有时候是个累赘——强度:中等。有由于太吃突破,在3破之前会下调至中下。【幽冥的梅菲尔】一直饱受争议的五星。那令人窒息的弹道让他的输出一直缺斤少两,技能更是龟速,推图开大基本上就看个特效,没几发打到人的。不过攻速很快,前期推图还是可以的——强度:中下。普攻流不吃突破,大家都没三破前可上调至中等。【托尔】一口火蒸发一切,喷完就挨打,喷火5秒钟,挨打30秒。多用于竞技场和特定的图一波定胜负——强度:中等玩具。(特定图表现优异,普通图全程划水)【法夫纳】*魔物男♂,攻击成长高,攻击距离远。但基础攻速不高,一技能倍率高,但释法时间长且单体,目前哪有小怪能吃下一套伤害呀,打boss他普攻输出又不合格,目前环境不适合。只能说面板较高未来有潜力,开启更高的魔物等级上限时可能会发热吧——强度:中下。【龙眠卿·艾穆利斯】控制型,大招23秒cd控4秒,被动推图可有可无,二技能纯粹浪费活力,肉度一般也没啥伤害,技能甚至可以说是阿芙莉芒下位。推图没啥高光的地方,多用于竞技场——强度:中下。【永夜之灯·桑兰卓】让无数人颤抖的灯神!!!(指抽到被气哭),CD巨长消耗极大,与目前环境严重脱节——强度:玩具。好了,以上就是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牧羊人之心五星排行2020:5星魔物强度梯次榜的全部分享了2023-07-25 04:36:441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到化学书上找定义2023-07-25 04:36:556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 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 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弗里茨·哈伯 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 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德国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 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德国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29年 阿瑟·哈登 英国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德国 1930年 汉斯·费歇尔 德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 1931年 卡尔·博施 德国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德国 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 1935年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伦·约里奥-居里 法国 1936年 彼得·德拜 荷兰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 1937年 沃尔特·霍沃思 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 保罗·卡勒 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研究” 1938年 里夏德·库恩 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 1940年 未颁奖 1941年 未颁奖 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乔治·德海韦西 匈牙利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 奥托·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 1945年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芬兰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 1946年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 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英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1950年 奥托·迪尔斯 西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库尔特·阿尔德 西德 1951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 1952年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英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 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 英国 1953年 赫尔曼·施陶丁格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 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 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56年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 英国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尼古拉·谢苗诺夫 苏联 1957年 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 英国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 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 1959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 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 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2年 马克斯·佩鲁茨 英国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肯德鲁 英国 1963年 卡尔·齐格勒 西德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居里奥·纳塔 意大利 1964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英国 “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 1966年 罗伯特·S·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 1967年 曼弗雷德·艾根 西德 “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英国 乔治·波特 英国 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 1969年 德里克·巴顿 英国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奥德·哈塞尔 挪威 1970年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年 格哈德·赫茨贝格 加拿大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1973年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西德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 杰弗里·威尔金森 英国 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约翰·康福思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 1977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 比利时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 1978年 彼得·米切尔 英国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 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 格奥尔格·维蒂希 西德 1980年 保罗·伯格 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1981年 福井谦一 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罗德·霍夫曼 美国 1982年 阿龙·克卢格 英国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 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 “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李远哲 中国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加拿大 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让-马里·莱恩 法国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 1988年 约翰·戴森霍费尔 西德 “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 罗伯特·胡贝尔 西德 哈特穆特·米歇尔 西德 1989年 悉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 “发现了RNA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切赫 美国 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 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 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谱学方法的贡献” 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 1993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迈克尔·史密斯 加拿大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 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 1995年 保罗·克鲁岑 荷兰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的研究” 马里奥·莫利纳 美国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 美国 1996年 罗伯特·柯尔 美国 “发现富勒烯” 哈罗德·克罗托爵士 英国 理查德·斯莫利 美国 1997年 保罗·博耶 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约翰·沃克 英国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丹麦 1998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约翰·波普 英国 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1999年 亚米德·齐威尔 埃及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2000年 艾伦·黑格 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艾伦·麦克德尔米德 美国 白川英树 日本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野依良治 日本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 约翰·贝内特·芬恩 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田中耕一 日本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 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 “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 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欧文·罗斯 美国 2005年 伊夫·肖万 法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 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理查德·施罗克 美国 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 2008年 下村脩 日本 “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马丁·查尔菲 美国 钱永健 美国 2009年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英国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 阿达·约纳特 以色列 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国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根岸英一 日本 铃木章 日本 2011年 丹·谢赫特曼 以色列 “准晶体的发现” 2012年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美国 “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 2013年 马丁·卡普拉斯 美国 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 迈克尔·莱维特 亚利耶·瓦谢尔 2014年 埃里克·贝齐格 美国 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斯特凡·黑尔 德国 威廉·莫纳[1] 美国 2015年 托马斯·罗伯特·林达尔 瑞典 DNA修复的机理研究[2] 保罗·莫德里奇 美国 阿齐兹·桑贾尔 土耳其2023-07-25 04:37:121
帮我查一下这个女孩是来自哪个游戏或动漫的
少女骑士物语2023-07-25 04:37:203
核酸检测是谁发明的
核酸检测是凯利·穆利斯发明的。1983年,美国科学家凯利·穆利斯发明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这是最成熟的分子诊断,也就是核酸检测技术。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1944年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他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哥伦比亚长大,在佐治亚理工学院上大学。1973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生化博士学位。穆利斯博士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并因此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及日本奖。凯利·穆利斯的成就1984年,穆利斯首次成功完成了PCR实验,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穆利斯连续申请了三件PCR技术相关的核心专利,并在1989年与美国杜邦公司的专利诉讼中维持了其专利的有效性。显而易见,穆利斯“PCR之父”的头衔实至名归,《纽约时报》曾评价凯利·穆利斯的成就“高度创新,非常重要,将生物学分为了两个时代:前PCR时代和后PCR时代。”PCR技术改变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革命性创举。如今,PCR已成为新冠病毒检测最重要的手段,它为大规模、快速筛查病毒做出了有力保证。2023-07-25 04:38:021
核酸检测是谁发明的
核酸检测是凯利·穆利斯发明的。1983年,美国科学家凯利·穆利斯发明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这是最成熟的分子诊断,也就是核酸检测技术。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1944年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他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哥伦比亚长大,在佐治亚理工学院上大学。1973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生化博士学位。穆利斯博士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并因此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及日本奖。凯利·穆利斯的成就1984年,穆利斯首次成功完成了PCR实验,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穆利斯连续申请了三件PCR技术相关的核心专利,并在1989年与美国杜邦公司的专利诉讼中维持了其专利的有效性。显而易见,穆利斯“PCR之父”的头衔实至名归,《纽约时报》曾评价凯利·穆利斯的成就“高度创新,非常重要,将生物学分为了两个时代:前PCR时代和后PCR时代。”PCR技术改变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革命性创举。如今,PCR已成为新冠病毒检测最重要的手段,它为大规模、快速筛查病毒做出了有力保证。2023-07-25 04:38:141
核酸检测是谁发明的
核酸检测是凯利·穆利斯发明的。1983年,美国科学家凯利·穆利斯发明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这是最成熟的分子诊断,也就是核酸检测技术。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1944年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他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哥伦比亚长大,在佐治亚理工学院上大学。1973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生化博士学位。穆利斯博士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并因此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及日本奖。凯利·穆利斯的成就1984年,穆利斯首次成功完成了PCR实验,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穆利斯连续申请了三件PCR技术相关的核心专利,并在1989年与美国杜邦公司的专利诉讼中维持了其专利的有效性。显而易见,穆利斯“PCR之父”的头衔实至名归,《纽约时报》曾评价凯利·穆利斯的成就“高度创新,非常重要,将生物学分为了两个时代:前PCR时代和后PCR时代。”PCR技术改变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革命性创举。如今,PCR已成为新冠病毒检测最重要的手段,它为大规模、快速筛查病毒做出了有力保证。2023-07-25 04:38:261
核酸检测是谁发明的?
核酸检测是凯利·穆利斯发明的。1983年,美国科学家凯利·穆利斯发明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这是最成熟的分子诊断,也就是核酸检测技术。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1944年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他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哥伦比亚长大,在佐治亚理工学院上大学。1973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生化博士学位。穆利斯博士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并因此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及日本奖。凯利·穆利斯的成就1984年,穆利斯首次成功完成了PCR实验,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穆利斯连续申请了三件PCR技术相关的核心专利,并在1989年与美国杜邦公司的专利诉讼中维持了其专利的有效性。显而易见,穆利斯“PCR之父”的头衔实至名归,《纽约时报》曾评价凯利·穆利斯的成就“高度创新,非常重要,将生物学分为了两个时代:前PCR时代和后PCR时代。”PCR技术改变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革命性创举。如今,PCR已成为新冠病毒检测最重要的手段,它为大规模、快速筛查病毒做出了有力保证。2023-07-25 04:38:391
核酸棒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核酸棒是凯利·穆利斯发明的。1983年,美国科学家凯利·穆利斯发明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这是最成熟的分子诊断,也就是核酸检测技术。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1944年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他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哥伦比亚长大,在佐治亚理工学院上大学。1973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生化博士学位。穆利斯博士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并因此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及日本奖。凯利·穆利斯的成就1984年,穆利斯首次成功完成了PCR实验,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穆利斯连续申请了三件PCR技术相关的核心专利,并在1989年与美国杜邦公司的专利诉讼中维持了其专利的有效性。显而易见,穆利斯“PCR之父”的头衔实至名归,《纽约时报》曾评价凯利·穆利斯的成就“高度创新,非常重要,将生物学分为了两个时代:前PCR时代和后PCR时代。”PCR技术改变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革命性创举。如今,PCR已成为新冠病毒检测最重要的手段,它为大规模、快速筛查病毒做出了有力保证。2023-07-25 04:38:524
什么技术可以快速检测新冠核酸?!
核酸检测是凯利·穆利斯发明的。1983年,美国科学家凯利·穆利斯发明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这是最成熟的分子诊断,也就是核酸检测技术。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1944年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他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哥伦比亚长大,在佐治亚理工学院上大学。1973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生化博士学位。穆利斯博士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并因此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及日本奖。凯利·穆利斯的成就1984年,穆利斯首次成功完成了PCR实验,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穆利斯连续申请了三件PCR技术相关的核心专利,并在1989年与美国杜邦公司的专利诉讼中维持了其专利的有效性。显而易见,穆利斯“PCR之父”的头衔实至名归,《纽约时报》曾评价凯利·穆利斯的成就“高度创新,非常重要,将生物学分为了两个时代:前PCR时代和后PCR时代。”PCR技术改变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革命性创举。如今,PCR已成为新冠病毒检测最重要的手段,它为大规模、快速筛查病毒做出了有力保证。2023-07-25 04:38:591
什么是核酸检测技术?
核酸检测技术是一种检测病毒或细菌等微生物感染的方法。它使用的主要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将需要检测的DNA或RNA扩增到足够多的数量,使其能够被检测到。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期间,核酸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诊断新冠肺炎的标准方法之一。在核酸检测过程中,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病毒样本(如咽拭子、鼻拭子、唾液等),然后通过特定的试剂和设备,将其中的病毒核酸扩增出来。最后通过检测仪器检测扩增后的核酸,判断是否存在病原体。相比于其他方法,核酸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测结果准确、稳定性好等优点。但是它需要专业人员和特殊的设备来实施,一般需要几个小时至数天的时间才能得到检测结果。2023-07-25 04:39:112
中国的核酸检测系统是日本开发的吗
中国的核酸检测系统不是日本开发的。核酸检测是凯利·穆利斯发明的,1983年,美国科学家凯利·穆利斯发明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这是最成熟的分子诊断,也就是核酸检测技术。2023-07-25 04:39:241
9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
1993年 卡里·穆利斯(Kary Mullis) 美国人,运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创造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 加拿大人,运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创造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卡里·B·穆利斯Kary B.Mullis 1944年生于美国。乔治亚理工科大学毕业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力分校获得博士学位。1979年任塞托斯公司的研究员。1993年因开发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简易DNA扩增法 获诺贝尔化学奖。自1988年以来,他以核酸化学方面的私人顾问身份向各类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出任副经理及会长。迈克尔·史密斯题名: 迈克尔·史密斯 又名又名: Michael Smith 主题关键词: 科普 原文原文1932年生于英国。在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的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后任该大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部的生物工程学研究所教授。1993年因开发了对DNA特定位置进行定点诱变法而获诺贝尔化学奖。2023-07-25 04:39:312
DNA鉴定技术的出现年代?
法医鉴识 法医可利用犯罪现场遗留的血液、精液、皮肤、唾液或毛发中的DNA,来辨识可能的加害人。此过程称为遗传指纹分析或DNA特征测定,此分析方法比较不同人类个体中许多的重复DNA片段的长度,这些DNA片段包括短串联重复序列与小卫星序列等,一般来说是最为可靠的罪犯辨识技术[131]。不过如果犯罪现场遭受多人的DNA污染,那么将会变得较为复杂难解[132]。首先于1984年发展DNA特征测定的人是一名英国遗传学家阿莱克·杰弗里斯[133]。到了1988年,英国的谋杀案嫌犯科林·皮奇福克,成为第一位因DNA特征测定证据而遭定罪者[134]。利用特定类型犯罪者的DNA样本,可建立出数据库,帮助调查者解决一些只从现场采集到DNA样本的旧案件。此外,DNA特征测定也可用来辨识重大灾害中的罹难者 PCR这项技术是由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发明,并因此在七年之后,1993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该项殊荣。穆利斯的想法是,利用一种人工方法,和反复相同程序的方法,并利用一种特殊的酶——即DNA聚合酶来扩增特定的DNA片段。 DNA聚合酶天然存在于生物体内,在细胞分裂前进行DNA的复制。当DNA开始复制时,解旋酶将双股的DNA分开成两个单股。DNA聚合酶便结合在两DNA单股链上,生成互补链。在穆利斯最初的PCR反应中,将DNA聚合酶用于体外试验。双链DNA被加热到96℃,使得双链分离成为两条单链。但是在这个温度下,DNA聚合酶被破坏,因此在每个循环的加热步骤后必须补充新的聚合酶。穆利斯的原始PCR反应效率极低,需要大量时间和DNA聚合酶,并且在整个PCR反应中都需要人来照看。 PCR的应用 基因图谱建立 亲子鉴定 侦测遗传疾病 克隆基因 基因突变研究 DNA遗传演化 基因表现比较2023-07-25 04:39:471
哪些化学家因研究催化剂而得诺贝尔奖
Chauvin YSchrock R RGrubbs R H烯烃复分解催化剂2023-07-25 04:40:083
化学诺贝尔奖得主
1901年 J . H. 范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 H. 费歇尔(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 1903年 S. A. 阿雷尼乌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 W. 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 E. 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 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国人)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 1912年 V. 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 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维尔纳 (瑞士人)从事配位化合物的研究以及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研究和发明了有效的大规模合成氨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H. 能斯特(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 F.W. 阿斯顿(英国人) 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H.O. 维兰德(德国人)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 A. 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 费歇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F.贝吉乌斯(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 尤里(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 J.F.J. 居里,I.J. 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P.J.W. 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偶极距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国人) 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 A、B2的研究 1938年 R. 库恩(德国人) 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 鲁齐卡(瑞士人) 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G. 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 O. 哈恩(德国人) 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年 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 1946年 J. B. 萨姆纳(美国人) 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利(美国人) 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 R. 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 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 W.F. 吉奥克(美国人)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 O.P.H. 狄尔斯和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 G.T. 西博格、E.M. 麦克米伦(美国人)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J.P. 马丁、R.L.M. 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 V. 维格诺德 (美国人)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 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谱学理论并发明了电化学分析中的极谱分析法 1960年 W.F. 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 卡尔文(美国人)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 M.F. 佩鲁茨、J.C. 肯德鲁(英国人)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 K. 齐格勒(德国人)、G. 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国人)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 R.S. 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R.G.W.诺里会、G. 波特(英国人) M. 艾根(德国人)发明了测定快速 化学反应的技术 1968年 L. 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 O. 哈塞尔(挪威人)、K.H.R. 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 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尔(德国人)、G. 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 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 应用量子力学发展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和前线轨道理论 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 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 J.M. 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 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 F.S. 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 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 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1998年 W.科恩(奥地利)J.波普(英国)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人)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 2000年 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 2001年 威廉·诺尔斯(美国人)、野依良治(日本人)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2002年 约翰-B-芬恩(美国人)、田中耕一(日本人)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质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 库特-乌特里希(瑞士)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 2003年 阿格里(美国人)和麦克农(美国人)研究细胞膜水通道结构极其运作机理 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以色列)、阿夫拉姆·赫什科(以色列)、 欧文·罗斯(美国)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伊夫·肖万(法国)、罗伯特·格拉布(美国)、理查德·施罗克(美国)研究了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 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美国) “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 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德国) 固体表面化学研究 2008年 下村修(美籍日裔)、马丁u2022查尔非(美国)、钱永健(美籍华裔) GFP(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与进一步研究 2009年 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美籍英裔) 、托马斯-施泰茨(美国)、阿达-尤纳斯(以色列) “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023-07-25 04:40:151
DNA鉴定技术的出现年代?
法医鉴识法医可利用犯罪现场遗留的血液、精液、皮肤、唾液或毛发中的DNA,来辨识可能的加害人。此过程称为遗传指纹分析或DNA特征测定,此分析方法比较不同人类个体中许多的重复DNA片段的长度,这些DNA片段包括短串联重复序列与小卫星序列等,一般来说是最为可靠的罪犯辨识技术[131]。不过如果犯罪现场遭受多人的DNA污染,那么将会变得较为复杂难解[132]。首先于1984年发展DNA特征测定的人是一名英国遗传学家阿莱克·杰弗里斯[133]。到了1988年,英国的谋杀案嫌犯科林·皮奇福克,成为第一位因DNA特征测定证据而遭定罪者[134]。利用特定类型犯罪者的DNA样本,可建立出数据库,帮助调查者解决一些只从现场采集到DNA样本的旧案件。此外,DNA特征测定也可用来辨识重大灾害中的罹难者PCR这项技术是由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发明,并因此在七年之后,1993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该项殊荣。穆利斯的想法是,利用一种人工方法,和反复相同程序的方法,并利用一种特殊的酶——即DNA聚合酶来扩增特定的DNA片段。DNA聚合酶天然存在于生物体内,在细胞分裂前进行DNA的复制。当DNA开始复制时,解旋酶将双股的DNA分开成两个单股。DNA聚合酶便结合在两DNA单股链上,生成互补链。在穆利斯最初的PCR反应中,将DNA聚合酶用于体外试验。双链DNA被加热到96℃,使得双链分离成为两条单链。但是在这个温度下,DNA聚合酶被破坏,因此在每个循环的加热步骤后必须补充新的聚合酶。穆利斯的原始PCR反应效率极低,需要大量时间和DNA聚合酶,并且在整个PCR反应中都需要人来照看。PCR的应用基因图谱建立 亲子鉴定 侦测遗传疾病 克隆基因 基因突变研究 DNA遗传演化 基因表现比较2023-07-25 04:40:381
《世界上最简单的会计书》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世界上最简单的会计书》([美] 达雷尔·穆利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p1T-lo0j3F_pI7atQx7fg 提取码:duhb书名:世界上最简单的会计书作者:[美] 达雷尔·穆利斯译者:黄屹豆瓣评分:8.9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10页数:212内容简介:会计难吗?不,一点儿也不!只要你看过这本书。创业者、投资者、企业家、老板、有抱负的经理人、会计的好奇者……速速看过来!本书以一个小男孩开设柠檬汁摊为背景,阐述了最基本的会计原理和方法。读者可在小男孩制作广告招牌、向妈妈借钱、从杂货店买糖和柠檬、卖柠檬汁给邻居和同学们的过程中,一步步了解资产、负债、盈余、存货、应付账款等专业名词。作者简介:达雷尔·穆利斯(Darrel Mullis)担任EDI公司的培训与开发部经理长达12年。他讲授EDI的学习技巧,并为培训者开发出一套培训教程。穆利斯通过300多个成功的会计游戏研讨班,为数千名美国人进行了财务知识的培训。穆利斯与他四个女儿目前居住在科罗拉 多州的路易斯维尔市。朱迪斯·奥洛夫(Judith Orloff)在过去的25年里,朱迪斯·奥洛夫通过认识自我意识和教育一直在帮助人们改变生活。她的最伟大成就之一便是在佛蒙特州建立了柏灵顿学院,在那里她还开设了人际心理学的学士学位课程。此外,奥洛夫还是教育新发现公司(EDI)的创始人。2023-07-25 04:40:451
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女性获得过吗?
没有的!2023-07-25 04:41:017
到现在为止,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有几位,是谁
诺贝尔化学奖奖从1901年开始到2017年都整理出来了,望采纳。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瑞典 “提出了 电离理论”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英国 “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1906年 亨利·莫瓦桑 法国 “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对 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 化学平衡以及 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1910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1911年 玛丽·居里 波兰 “发现了 镭和 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 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 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1916年 未颁奖1917年 未颁奖1918年 弗里茨·哈伯 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1919年 未颁奖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 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4年 未颁奖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德国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德国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29年 阿瑟·哈登 英国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德国1930年 汉斯·费歇尔 德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1931年 卡尔·博施 德国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德国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1933年 未颁奖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 重氢”1935年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合成了新的 放射性元素” 伊伦·约里奥-居里 法国1936年 彼得·德拜 荷兰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1937年 沃尔特·霍沃思 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 保罗·卡勒 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研究”1938年 里夏德·库恩 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1940年 未颁奖1941年 未颁奖1942年 未颁奖1943年 乔治·德海韦西 匈牙利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 同位素作为 示踪物”1944年 奥托·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1945年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芬兰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1946年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英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1950年 奥托·迪尔斯 西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库尔特·阿尔德 西德1951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发现了 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1952年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英国 “发明了 分配色谱法” 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 英国1953年 赫尔曼·施陶丁格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1956年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 英国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尼古拉·谢苗诺夫 苏联1957年 亚历山大·R·托德 英国 “在 核苷酸和核苷酸 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1959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1962年 马克斯·佩鲁茨 英国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肯德鲁 英国1963年 卡尔·齐格勒 西德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居里奥·纳塔 意大利1964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英国 “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1966年 罗伯特·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1967年 曼弗雷德·艾根 西德 “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英国 乔治·波特 英国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1969年 德里克·巴顿 英国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奥德·哈塞尔 挪威1970年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年 格哈德·赫茨贝格 加拿大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1973年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西德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 杰弗里·威尔金森 英国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 约翰·康福思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1977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 比利时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1978年 彼得·米切尔 英国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 格奥尔格·维蒂希 西德1980年 保罗·伯格 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1981年 福井谦一 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罗德·霍夫曼 美国1982年 阿龙·克卢格 英国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 “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李远哲 美国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加拿大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让-马里·莱恩 法国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1988年 约翰·戴森霍费尔 西德 “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 罗伯特·胡贝尔 西德 哈特穆特·米歇尔 西德1989年 悉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 “发现了RNA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切赫 美国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 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谱学方法的贡献”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1993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迈克尔·史密斯 加拿大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1995年 保罗·克鲁岑 荷兰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的研究” 马里奥·莫利纳 美国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 美国1996年 罗伯特·柯尔 美国 “发现 富勒烯” 哈罗德·克罗托 英国 理查德·斯莫利 美国1997年 保罗·博耶 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约翰·沃克 英国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丹麦1998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约翰·波普 英国 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1999年 亚米德·齐威尔 埃及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2000年 艾伦·黑格 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麦克德尔米德 美国 白川英树 日本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野依良治 日本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2002年 约翰·贝内特·芬恩 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田中耕一 日本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 “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 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欧文·罗斯 美国2005年 伊夫·肖万 法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 复分解法” 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理查德·施罗克 美国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 “对 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2008年 下村脩 日本 “发现和改造了 绿色荧光蛋白(GFP)” 马丁·查尔菲 美国 钱永健 美国2009年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英国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 阿达·约纳特 以色列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国 “对有机合成中钯 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根岸英一 日本 铃木章 日本2011年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以色列 “ 准晶体的发现”2012年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布莱恩·克比尔卡 美国 “对G蛋白耦联受体的研究”2013年 马丁·卡普拉斯 美国 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 [2] 迈克尔·莱维特(英国) 亚利耶·瓦谢尔2014年 埃里克·白兹格 美国 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斯特凡·W·赫尔 德国 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 美国2015年 托马斯·林达尔 瑞典 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3] 保罗·莫德里奇 美国 阿齐兹·桑贾尔 土耳其2016年 让-彼埃尔·索瓦 法国 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1] 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 英/美 伯纳德·费林加 荷兰2017年 雅克·杜邦内特 瑞士 以表彰他们发明了冷冻电子显微镜,从而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生物分子的结构性分离。 约阿希姆·弗兰克 美国 理查德·亨德森[4] 英国2023-07-25 04:41:263
中外著名的植物学家及著作
林奈 林奈(Linnaeus,Carolus)是瑞典植物学家、冒险家,首先构想出定义生物属种的原则,并创造出统一的生物命名系统。 17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学家搜集到大量的动物。植物和化石等标本。在1600年,人们知道了约6000种植物,而仅仅过去了100年,植物学家又发现了12000个新种。到了18世纪,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的分类变得亟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这一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代表。 林奈1707年生于瑞典。林奈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他对园艺非常爱好,空闲时精心管理着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幼时的林奈,受到父亲的影响,十分喜爱植物,他曾说:"这花园与母乳一起激发我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林奈经常将所看到的不认识的植物拿来询问其父,他父亲也一一详尽地告诉他。有时林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问过父亲以后不能全部记住,而出现重复提问的现象,对此,其父则以"不答复问过的问题"来督促林奈加强记忆,使他的记忆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他所认识的植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小学和中学,林奈的学业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于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标本及阅读植物学著作上。 从1727年起,林奈先后进入龙得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林奈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及采制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1732年,林奈随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帕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这块方圆7401千米(4600英里)的荒凉地带,他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调查结果发表在他的《拉帕兰植物志》中。1735年,林奈周游欧洲各国,并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欧洲各国他结识了那里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得到了国内所没有的一些植物标本。在国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他学术思想成熟、初露锋芒的阶段。例如,他的《自然系统》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书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进行分类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乡,他回到母校乌普萨拉大学任教,著书立说,直到1778年去世。从1741年起,他担任植物学教授,潜心研究动植物分类学,在此后的20余年里,共发表了180多种科学论著,特别是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一书,是他历时七年的年的心血结晶,在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年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 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在他看来:"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现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将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 000多个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奈的首创。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例如,银杏树学名为GINKGO BILOBA,L.GIKGO是属名,是名词;biloba是种名,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母,则是定名者姓氏的缩写,L为林奈(linne)的缩写。结合命名,林奈规定学名必须简化,以12个字为限,这就使资料清楚,便于整理,有利于交流。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竟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林奈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他对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学精神,具有广博的经历以及有利的学习、深造条件等,还在于他重视前人的工作,虚心取人之长并加以发展。如在1729年,林奈读到法国植物学家维朗特著的《花草的结构》一书,受到启发,他根据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数目进行植物分类。再如,古希腊时的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动、植物命名法规已经具有双名制的萌芽,只是到了林奈才将双名制完善和推广。 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成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奈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18世纪生物学的进步是和林奈紧紧相连的。瑞典政府为纪念林奈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先后建立了林奈博物馆、林奈植物园等,并于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学会。 布朗 (1773-1858) [ 2005-03-12 ] 布朗是英国著名植物学家,1773年12月21日生于苏格兰的蒙特罗斯,长期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1827年,他在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的花粉粒子时,发现粒子在无外力作用下,总不停地运动。进一步发现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直径约为m.m),称为“布朗微粒”)作永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布朗运动”。这是一种很有名的自然现象,间接显示物质分子处于永恒的热运动中。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微粒运动理论阐明了布朗运动,是由分子运动所引起的。布朗1858年6月10日在伦敦逝世,享年84岁 =============植物学史上重要的科学家 1、 Theophrastus 约公元前370年-285年,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植物学之父 2、 Caius Plinius Secundus 老普林尼 公元23-79年,著有Historia naturalis 自然史,其中9卷介绍当时知道的药用植物。 3、 Pedanios Dioscorides 公元一世纪,罗马军队的外科医生,著有Materia medica 其中介绍了约600种药用植物。 4、 Albertus Magnus 1193-1280 著作为 De vegetabilis,描述了药用植物以外的其他植物,并且从茎的结构、单子叶、双子叶植物的区别,有分类系统的萌芽。 5、 Otto Brunfels 1464-1534 德意志草药学家(herbalists),著作Herbarium vivae eicones,具有精美的插图,德国最早的植物学家。 6、 Jerome Bock 1489-1554,德国人, 著作为Neu Kreunterbuck ,这本书对植物的描述非常细致,也是分类系统的开端。 7、 Valerius Cordus 1515-1544,德国人,Historia plantarum 完成于1540年,但直到1561年才出版,该书描述了446种被子植物,而且其植物形态描述都是从活的植物直接观察得到的。 8、 Leonhard Fuches 1501-1566 德国人著作为 De historia stirpium ,这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植物学著作,其插图和文字都比较完备。 9、中国植物学家,救荒本草的作者:朱橚 濠州钟离(今安徽风阳)人。约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生;明洪熙元年(1425年)卒于河南开封。方剂学、植物学。 《救荒本草》是我国15世纪初一部记述野生植物的地方性植物志。书中内容以结合食用以救荒为主。作者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他博学多才,热心于植物研究,关心民众生活,鉴于当时连年荒灾,民不聊生,于是他就在他的封邑(河南开封一带)广泛搜集植物试验,最后写成了专书。 《救荒本草》全书分上、下两卷。记载了植物414种,每种都配有精美的木刻插图。其中出自历代本草的有138种,新增276种,按部编目。书中同时又按可食部位在各部之下进一步分为叶可食、根可食、实可食等。书中把植物按同类排在一起,既方便于识别,也反映它们之间有相近的亲缘关系。 《救荒本草》对植物形态描述很精细。注意到植物的茎色、表刺、卷须、叶的形状、着生方式、托叶;花序和花的形状、颜色、花瓣数,甚至花芯;果实、种子的种类、大小、颜色等。书中许多插图如刺蓟菜、车前、黄栉、文冠果、茜草、蒲公英、兔儿伞等都很形象。例如荆乔图画出茎方形、上部多分枝、叶羽状深裂、披针形、轮伞花序……都达到十分精确的程度。这构成了该书的一大特色。 10、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蕲州)瓦硝坝人。为古代我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一书。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昌书籍。三十五岁时,他就开始酝酿,并为之穷搜博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为了弄清许多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又毅然背起药篓,带着儿子及徙弟庞宽,「访采四方」,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经过二十七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辛勤劳动,先后三易其稿,终于在一五七八年完成了这部闻名中外的药物学巨著。这时李时珍已六十一岁。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不久流传于全世界。《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Carl Linnaeus 1707-1778 ,著名的分类学大师,林奈,瑞典动植物分类学家,,1727年进入Lund大学学习医学,1729年转入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1732年到瑞典北部的拉普兰地区进行了一次自然考察,大大丰富了他的自然史知识,1741年任乌普萨拉大学植物学教授,直到1778年去世。1735年出版 Systema naturae, 1742年出版 Genera plantarum, 1753年出版二卷本Species plantarum. Linnaeus 为植物学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他的最重要的贡献是生物命名的双名法。他将植物按各部分的数目、雄蕊的长度、数量等分为24个纲,这是一个人为性很强的系统。至今,伦敦还有林奈学会,纪念这位伟大的分类学家。该学会定期或不定期出版刊物、组织学术活动等。 12、J. B. P. de Lamarck 1744-1829,植物检索表的发明人,学习3年植物学之后就写成了 法兰西植物志。他也是Lamarck进化论的提出者。2023-07-25 04:42:291
历史上都有谁拿过诺贝尔化学奖?
范霍夫 费歇尔 阿累尼乌斯 威廉·拉姆赛 ……太多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9887.htm#22023-07-25 04:42:374
大家说说有哪些有名的有机化学家
和归还学说(养分归还学说)。 养分归还学说(theory of nutrient return) 论述为维持土壤肥力而必须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取走的 养分的理论。19世纪,由德国化学家J.von李比希 (Liebig)在《化学在农业和生理上的应用》一书中提 出。他根据大量的科学实验结果论述了植物、土壤和肥 料中营养物质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较为系统地阐述 了元素平衡理论和补偿学说。 养分归还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随着作物的收 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某些营养物质,从而使土壤肥 力下降.②要维持一定的产量水平,必须恢复土壤肥 力。李比希明确指出,土壤肥力是保证作物产量的基 础.不恢复和提高土坡肥力,想仅仅靠某一技术,是不 可能持续高产的.任何一个国家的萦荣昌盛,最根本的 是要保持其繁荣昌盛的资源,特别是农业国比其他国 家更需要保持土壤肥力.③土坡肥力的恢复,根本方法 在于施肥.通过施肥归还从土坡中带走的营养物质,特 别是那些土坡中相对含量少而消耗量大的营养物质。 李比希在强调施用化肥恢复土壤肥力的同时,也充分 肯定了屁肥、人粪尿等有机肥料的作用. 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作为施肥的荃本理论原则 上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建立在生物循环基础上的积极 恢复地力,保证作物稳定增产的理论。苏联农业化学创 始人几.H.普里亚尼什尼柯夫曾指出, “虽然在李比希以后的科学和实践对归还植物从土坡 中所摄取的物质以保持土壤肥力的学说提出了重大的 修正,但是仍然不能不认为这一学说具有重大意义。因 为从这里,我们首次找到关于有意识地调整人类和自 然间物质交换的明确思想”.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也 有一些错误见解.他认为大气是植物氮素营养的直接 来像,土坡从大气和降水中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氮素 来满足植物的需要,不必向土壤归还氮素,氮素不是肥 料最必需的成分。此外他还低估了厩肥中氮的作用和 腐殖质的改土作用。2023-07-25 04:42: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