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朽月十八
-
陶与瓷的区别:瓷器有光泽/陶器没有光泽,瓷器几乎不吸水/陶器吸水,瓷器声音清脆/陶器声音沉闷,瓷器是透明的/陶器不透光。陶器烧制温度低/瓷器烧制温度就高。陶器烧制用的是黏土/瓷器烧制用的是瓷土。那么下面我就从这6个方面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吧!
一、外表的釉面:瓷器烧制过程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的,釉面是高钙石灰釉,釉面明亮有光泽,烧制陶器的则是低温釉,还要加入铅作为溶剂低温烧制的,和瓷器相比较,陶就较为粗糙了,陶的表层铅,对我们的身体有害,陶器就多做为陪葬品了。
二、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吸水率一般会小于0.2%,陶器一般的都会有的吸水性,吸水率一般的都会大于10%。
三、声音:我们敲击瓷器,一般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很悦耳。但敲击陶器时会发出沉闷的声音,有一种迟钝的感觉。
四、颜色:瓷器是半透明的,灰、黑白等各种颜色,它的断口处和玻璃差不多;而陶器是不透光的,有红、灰、白等各种颜色,断口处显得粗糙。
五、温度: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为700至800度之间,而瓷器的烧制温度一般为1200度,现代瓷器烧制1100以上温度即可。
六、原料:烧制陶器取得是普通的黏土,而瓷器用的是瓷土,一般的就是用高岭土为主要材料,高岭土有着很好可塑性以及耐火性,为松软的土质,现在烧制陶器也开始用高岭土。
事实上,现在我们家里吃饭的碗,它都属于瓷器。我家吃饭的碗,也不例外,也是瓷的,釉面光滑,很好看,还有花纹,以前家里有十个瓷器的碗,现在只剩下八个了,其中一个,因为一次儿子吃饭时不小心掉地上摔坏了,心疼了我好久,另一个,被邻居借去了没还,我也不好意思去要,家里除了吃饭的这种瓷器碗,还有陶碗,是用来蒸东西的,比如做蒸肉,就要用陶碗,陶碗又称土料碗,优点是耐高温,另外比如家里做腌菜的,坛子也是陶制品。
小伙伴们,你们明白了陶与瓷的区别了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下方评论区写上你的问题,我一定会回复你的呦!期待你的参与。
- 豆豆staR
-
陶与瓷,都是火与土的交融所产生的艺术,陶器发明在前,而瓷器发明在后。我整理了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
概念不同
陶器是用黏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而瓷器则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釉或彩绘的物品。
烧成温度不同
其实,陶与瓷的区别主要在于原料土的不同和温度的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在800-1000度,瓷器则是用高岭土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而成。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陶就变成了瓷,瓷是陶的升级版,陶也是瓷的亲兄弟。在此特地说明:现今流行的所谓陶制品,多数都是高温烧制,严格来说都是瓷制品。
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胚体并未完全烧结,胎质粗疏,敲击时声音发嗡,断面吸水率高,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二者坚硬度不同,瓷的硬度高于陶。
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制坯。黏土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即1300-1400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制温度达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以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施釉的不同
釉就是罩在瓷器表面的那一层光亮外衣。它主要是以黏土、石英和长石为原料。经研磨、调制后上于胚胎表面,在高温焙烧后熔融,冷却后即形成玻璃质晶体。它可增加胎体强度,并有效地隔绝气体、液体。陶器通常不施釉或只施低温釉;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从而达到美化、光洁瓷器的目的。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瓷器出现以后陶器还是在继续生产,陶器和瓷器是各自独立发展,并且从生活用品逐渐转变为收藏艺术品。
- 我不懂运营
-
陶器是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而瓷器则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釉或彩绘的物品。
一、烧成温度不同,陶与瓷的区别主要在于原料土的不同和温度的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在800-1000度,瓷器则是用高岭土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而成。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陶就变成了瓷,瓷是陶的升级版,陶也是瓷的亲兄弟。在此特地说明:现今流行的所谓陶制品,多数都是高温烧制,严格来说都是瓷制品。
二、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胚体并未完全烧结,胎质粗疏,敲击时声音发嗡,断面吸水率高,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二者坚硬度不同,瓷的硬度高于陶。
三、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制坯。黏土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即1300-1400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制温度达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四、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以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五、施釉的不同。釉就是罩在瓷器表面的那一层光亮外衣。它主要是以粘土、石英和长石为原料。经研磨、调制后上于胚胎表面,在高温焙烧后熔融,冷却后即形成玻璃质晶体。它可增加胎体强度,并有效地隔绝气体、液体。陶器通常不施釉或只施低温釉;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从而达到美化、光洁瓷器的目的。
- 大鱼炖火锅
-
我们经常会说陶瓷,似乎这就是一个东西,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陶与瓷是不同的东西。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陶与瓷有什么不同吧!
目录
诞生时间不同
- 原料不同
- 烧制温度不同
- 坚硬程度不同
- 日常生活中的陶与瓷
一、诞生时间不同
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演变而来的。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陶器是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而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瓷器是商代的,历史要比陶器的历史更短一些。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二、原料不同
陶器之所以历史会比瓷器长一些,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落后,技术也比较落后,所以陶器通常是采用一般黏土制坯烧成的,因为黏土比较好找。但瓷器所需要的原料就要比陶器的黏土难找多虑,它需要的是高岭土,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需控制温度,相比于陶器的制作要求会更高一些。
三、烧制温度不同
在上文中说到,相比于陶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更需要温度的控制,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地看看两者之间的温度差别。陶器在制作中所需要的烧制温度是在800-1000度左右,而瓷器则需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方可成型。也就是后来产生的瓷器,它制作时所需要的温度是比陶器要高一些的。
四、坚硬程度不同
在上文中,我们可以知道,陶器他的制作时的温度会更低一些,所以陶器的硬度会软一点。但是瓷器的烤制温度更高,所以硬度也会比陶器的温度更高一些。就像平时我们在锅里面煎饼,火大一点的,饼就会被煎得更硬,而火更小去煎饼,饼就会被煎得软软的。
后来,随着制造技术不断地发展,我们逐渐把陶和瓷的优点与缺点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形成了陶瓷。而陶瓷作品作为我们优秀的传统艺术品,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把这些知识记在心中,把中国的陶瓷文化发扬光大。
五、日常生活中的陶与瓷
在外面的日常生活中,陶器与瓷器都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一,生活中的陶器
陶器虽然相比于瓷器来说,其硬度与美观会较低一下,但是它也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价格低廉,透气性佳。在我们都生活中,像泡菜用到坛子,放米的米缸,农村储水的水缸,都是用的陶器。
第二,生活中的瓷器
因为瓷器的制作过程比较精细,且硬度较高,我们尝尝用来做装饰品。例如花瓶,瓷娃娃等等。其中中国古代的青花瓷更是名扬海内。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吃饭用的碗,其实也是瓷器,在古时候用的则是陶器。
- 真可云
-
人们总是把瓷与陶相提并论而称之为“陶瓷”,这种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由于陶器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所以瓷器的发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产的影响。如人们对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对粘土特点的充分认识等。但陶与瓷无论就物理性能,还是就化学成分而言,都有本质的不同。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
(2)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3)陶器的烧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
(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
(5)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
除以上所举,陶与瓷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只要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任何一个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 xinz
-
说到陶与瓷,大家是不是觉得都是陶瓷呢?但实际上,陶与瓷可是两个品种,陶一般指的是陶器,瓷一般指的是瓷器,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陶和瓷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从我国的发展史来看,一般是分为陶和瓷两大类。
外形上:
很多人区分陶与瓷的标准是瓷器有釉而陶器没釉,但实际上,这样区分也并不准确。因为陶器可以有釉而瓷器也可以没有釉,就比方说汉代琉璃釉器,俗称叫做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也就是唐三彩,这两种都是有釉的陶器。而质地洁白细腻的白瓷素胎器,很多人把它错误地当做瓷器,但实际上它是一种陶器,也就是说胎体没有细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而经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因为陶瓷历史本身就是连续的,所以按照是否有釉的标准去划分也就显得困难。
对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温度二者选择后的共同作用结果
陶器的选材可以使用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分解,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成品硬度较低,在显微镜下来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容结晶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瓷化,敲击时候的声音比较沉闷。
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岭土来烧制的,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比陶器的温度高许多,胎质基本瓷化。显微镜下来观察会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成品硬度较高。在成品很薄的时候会呈现半透明,敲击听到声音很清脆。
陶器和瓷器都是我国比较远古的器皿,先有陶器,因为陶器的烧制工艺比较简单,工匠们在这种工艺取得的经验基础之上,不断反思总结,最后掌握了瓷器的烧制技术,才有了瓷器的诞生。
- CarieVinne
-
陶和瓷的区别:
一、外表的釉面:瓷器烧制过程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的,釉面是高钙石灰釉,它的釉面明亮有光泽,陶烧制的则是低温釉,一般铅作为溶剂低温烧制的,和瓷器相比较,陶较为粗糙。陶的表层,铅对人的身体有害,陶器多为陪葬品。
二、吸水:一般的人可以通过吸水来判断,瓷和陶的区别,瓷器几乎不吸水,吸水率一般会小于0.2%,陶器一般的都会有的吸水性,吸水率一般的都会大于10%。
三、声音:敲击瓷器时,一般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很悦耳。但敲击陶器时一般会发出沉闷的声音,有一种迟钝的感觉。
四、颜色:瓷器是半透明的,灰、黑白等各种颜色,断口处和玻璃差不多;陶器是不透光的,有红、灰、白等各种颜色,断口处显得粗糙。
五、温度: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为700至800度之间,瓷器的烧制温度一般为1200度,现代瓷器烧制1100以上温度即可。
六、原料:陶器用的是普通的黏土,而瓷器用的是瓷土,一般的就是用高岭土为主要材料,高岭土有着很好可塑性以及耐火性,为松软的土质,现在陶器也开始用高岭土。
- nicf
-
我们经常把“陶/瓷”二字放在一起读,其实他是两个概念。人类历史是先有“陶”后有“瓷”,陶瓷的区别不在于泥巴,并不是陶泥做的就是陶器,瓷泥做的就是瓷器。那“陶”和“瓷”有什么区别的,下面我们来详细说明
1.陶瓷的最大区别就是烧成的温度不同,陶的温度低渗水率很大,烧成温度在700-1000摄氏度之间,瓷的温度高渗水率极低,烧成温度在1280-1320摄氏度之间,上了釉之后更是不渗水,所以坚固好用。
2.陶器质地粗糙,颜色暗淡,不透明,而瓷器质地光滑,表面通常呈半透明,反光能力强,颜色鲜艳。
3.陶器硬度较差,而瓷器硬度高,陶器烧成湿度低,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烧成温度高,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光滑。
4.瓷器和陶器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的技术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发明的
以上就是为你整理的陶瓷的区别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 大牛哥
-
陶器是人类文明最早期的产物,瓷器由陶器不断发展演变而来,古人通过烧制陶器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不断探索和发展,发现了瓷土和釉。
一、作胎原料不同
陶器一般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所制作出来的陶器具有吸水性好的特点,我们熟悉的紫砂便是其中之一,烧制温度在1000——1200℃之间,是陶器中一个特殊的种类。而瓷器是用瓷石或者瓷土来制作,原料的不同,使之成分也会有所不同。最好的瓷土便是景德镇的高岭土,可塑性好、粘结力强。烧制温度在1200℃以上。
二、胎色不同
陶器制胎原料中含铁量较高,一般多呈红色、褐色、灰色,不透明。瓷器的胎色为白色,具有透明和半透明性。
三、坚硬度不同
由于胎料不同、烧制温度不同,二者的硬度也是有差异的。瓷器的坚硬度要比陶器的硬度大,瓷器的茶具声音更加清脆,胎体表面也有较强的抗磨性。
四、釉的种类不同
釉系陶瓷表面具有玻璃质感的光亮层,由原料和助溶剂组成,陶器一般表面不施釉或使用低温釉,而氧化铅便是其助溶剂。如唐三彩、明代五彩等。瓷器的表面使用高温釉,主要由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种,以氧化钙等为助溶剂。瓷器的釉料既可以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性烧成,也可以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二次烧成。
五、总气孔率不同
总气孔率是陶瓷致密度和烧结程度的标志,包括显气孔率和闭口气孔率。普通陶瓷总气孔率为12.5%-38%,精陶为12%-30%,原始瓷为4%-8%,硬质瓷为2%-6%。
六、透气性不同
瓷土在烧制前一定要上釉,烧制后的器物会呈现出有色或无色的一层玻璃质,表面更加光滑、不透水。瓷土很细很紧,上釉后就没有透气的空间,而陶器便有很强的透气性,同样的水温分别使用白瓷茶具和紫砂茶具冲泡,一天后你就会发现瓷杯中出现一层油状物质,茶叶出现馊味,而紫砂放三天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 LuckySXyd
-
瓷制品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历史发展与陶瓷的发展相融合,汇集了浓厚的陶瓷文化底蕴。相信大家经常把陶和瓷连在一起说,人们往往认为陶瓷是一种东西,没有意识到陶和瓷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以下是陶与瓷的区别:
1、出现的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2、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3、烧制的原料不同
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4、质地不同
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
5、釉料不同
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
6、透明度不同
陶器颜色比较暗淡,无论薄厚都是不透明的。瓷器的颜色相对比较鲜亮,质地细腻,一般都是呈半透明状态的。
- 余辉
-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 化工, 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 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 磁性瓷等. 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 贝勒
-
在我们生活中,大家都有接触许多的陶瓷制品,比如茶具、餐具、洗脸盆等等。或许很多人认为陶器和瓷器就是一种东西,实际上陶器和瓷器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陶和瓷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它们的制作工艺不同、原料选择不同,还有耐用性等等都有所不同。
陶和瓷的区别有哪些
1、概念不同虽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实际上它们是两类不同的物质。
按发展时间来看,先有陶,后有瓷,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陶器是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而瓷器则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2、原料不同,因为它们在制作中所选择的原料不同,所以它们最后所呈现出的形态也是不同的。
陶器通常是采用一般黏土制坯烧成的,而瓷器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方可制成,瓷器主要是由高岭土制坯为主。陶器与瓷器的含铁量也有所不同,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而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3、烧制温度不同由于它们所采用的原料土质不同,因此在烧制温度上也有一些差别。
例如陶器在制作中所需要的烧制温度是在800-1000度左右,而瓷器则需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方可成型。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那陶就变成了瓷。可以说瓷是陶的升级版,陶也是瓷的亲兄弟。
4、坚硬程度不同
由于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因此它的胎体硬度较低,耐用性略差一些。并且它的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我们在敲击它时会发出嗡嗡的声响。而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胎体已经基本烧结,因此瓷器的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会出现吸水现象,我们在敲击时瓷器发出的声音也是清脆。瓷器的耐用性好,硬度较高,它的表面也不容易被磨花损伤。
- 康康map
-
陶与瓷之根本区别,不在烧成温度之高低,不在吸水率之大小,也不在釉水之有无,而在胎质之不同——陶器之胎由低硅低铝高铁之次生泥土构成,瓷器之胎由高硅高铝低铁(如青瓷、白瓷、青白瓷、青花瓷)或高硅高铝高铁(如黑胎、砖红胎、紫胎或浅褐胎之建窑、西坝窑瓷器)之瓷土构成;
低硅低铝高铁之泥土构成之胎无法承受1000℃以上高温,因此达不到烧结程度而吸水率高;
高硅高铝低铁或高硅高铝高铁之瓷土能够承受1200℃以上高温,因此能达到烧结程度而吸水率低。
所谓铅釉陶器,是指以低硅低铝高铁次生泥土构成之陶胎,施以以铜、铁、钴等金属为着色剂,以铅为助溶剂,以及钙、钾、钠等碱金属合成之釉,入窑在1000℃以下温度中一次性烧成之器物。
所谓铅釉瓷器,是指以高硅高铝低铁瓷土构成之瓷胎,入窑在1000℃以上温度中烧成素胎,再施以以铜、铁、钴等金属为着色剂,以铅为助溶剂,以及钙、钾、钠等碱金属合成之釉,入窑在1000℃以下温度中二次烧成之器物;或者是指这种瓷胎铅釉坯在1000℃以下窑温中一次性烧制出来的(生烧)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