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n
-
湖南有以下风俗:
1、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当然也指湖南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俗风土人情,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值得一探究竟。
2、方言文化:湖南方言指湖南境内的方言,其中汉语方言包括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语,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苗语的湘西次方言,土家语的龙山土话、保靖土话、孟兹话,侗语、勉语以及壮语。
3、节日文化: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国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湖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嫁娶文化: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等51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壮、白族等9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
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
5、饮食文化: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菜。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渔发达;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
6、湖南禁忌:湖南人的性格以热情豪爽著称,新世纪初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以一首《辣妹子》让湖南的湘妹子“享誉全国”。
在“不怕辣,辣不怕”的“泼辣”背后,掩藏着的是湘妹子临水而居的柔情。面对人生的逆境,湖南人秉持的信条是“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激励,才有了湖南如今中部崛起大省的繁荣。
7、湖南传统建筑: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
8、湖南湘剧:湘剧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9、湖南祁剧:祁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
流布区域较为广泛,除湖南的衡阳、零陵、怀化、邵阳、郴州等地区拥有祁剧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剧班社还到外省演出,曾一度形成“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祁剧的资料么?
10、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那么滩头年画有哪些艺术特色呢?
11、蚕灯舞:长鼓舞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
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12、宝庆竹刻: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
宝庆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宝庆竹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虽然在历代战乱和20世纪60年代屡受严重摧折,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13、湖南道教文化:湖南道教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晋太兴年间,女官祭酒魏华存至我省南岳潜心修道16年,宣讲上清经录,成为湖南最早的道教传播者。由此推算,湖南道教已有1700余年历史。
14、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
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现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编的新版摆手舞,更易于学习和传承。
15、新化山歌:新化山歌,是主要流传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民间的民歌。新化山歌,其内容广泛、调式古老、风格独特、音韵简朴、结构多变,音乐特色鲜明,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说唱风味很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南
- 真可云
-
湖南有以下风俗:
1、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二者融贯,构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2、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
3、湖南戏曲
湖南省现有地方戏曲19种,艺术表演团体近100个,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湖南花鼓戏。花鼓戏《老表轶事》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实现了在国家级精品剧目评选零的突破。大型山水实景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成功上演。
4、湖南精神
忠诚、担当、求是、图强。
5、白族火把节
主要活动:张家界市区域内的白族人举行的火把节,与消灭害虫、保护庄稼有关。这一天的晚上,各家都要点火把,全村的火把集中起来后,人们从火堆上来回跨越,以祈求火神祛邪避灾。
6、四月八
介绍:四月八日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南朝时即有是日以香水浴佛,共作龙华会之习。长沙古有造乌米饭(俗称青精饭)之俗。浏阳的一些地方,此日将写有“四月八,佛祖先。毛姑娘,请上天”的纸条呈“十”字形贴于厅堂廊亭处,据说可防毛虫瓦蛆。
7、端午节
介绍:民间以为划龙船可禳灾(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多灾)。浏阳新开一带,在端午前一个月,即战鼓催人,谓龙舟鼓,村民欢聚演练,龙舟竞渡气氛提前到来。
8、六月六
介绍:古称天贩节,俗称“杯官生日”。官,亦称鄱官,相传是灾害之神。是日城内多设醮,以禳灾。农家则剪纸为田神,上涂鸡血,举之于竹竿,每田插一根,叫敬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南
- 朽月十八
-
湖南有以下风俗:
1、白族火把节
主要活动:张家界市区域内的白族人举行的火把节,与消灭害虫、保护庄稼有关。这一天的晚上,各家都要点火把,全村的火把集中起来后,人们从火堆上来回跨越,以祈求火神祛邪避灾。
2、土家三过年
主要活动:过“赶年”的晚上,寨中空场燃起篝火,土家人围着篝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六月年”因土家人历史上一次重要迁移而来,土家人在这天宰牛祭神。“十月年”是土家人迁移后,为迎接新家园第一个丰收而进行的,当天土家人互相拜年,共同庆祝。
3、土家六月六
主要活动:土家族都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女人们爱在这天把所有的衣物拿出来翻晒,家里就像搬家似的,有的恨不得把瓦片趴了晒房子。土家族人相信这天太阳晒过的物品,一年四季都不长霉,品质如新。
4、洞庭观鸟节
介绍: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有217种鸟类共1000万只候鸟在这里越冬。岳阳市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每年2至3月都要举行观鸟旅游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人以及爱鸟人士来此观赏,并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鸟类学家前来。
5、五尖山森林节
介绍:五尖山是湖南省森林公园,山上有大片原始森林,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每年5月,临湘市都在公园举行森林节,有成千上万名游客上山避暑疗养、休闲度假,享受森林浴。
6、团湖荷花会
介绍:岳阳市君山区广兴镇团湖拥有5000亩野生荷花,是东南亚最大的自然荷花景区。每逢春夏之交,“小荷才露尖尖角”,满湖绿色映清波;仲夏时节,只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八、十月间,莲蓬成熟,红男绿女,蓬舟穿梭,莲歌对答,其乐融融。
7、登高节
介绍:大云山海拔911.1米,已被开辟为国家森林公园。大云山自古就是湘北宗教名山,寺庙道观众多,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上山求神拜佛的香客不计其数。自1999年起,大云山举办重阳登高节,前来旅游参观和进香的客人更是络绎不绝。
8、国际龙舟节
介绍:为纪念屈原这位世界文化名人,以后每年这天,人们都要在江上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并且家家户户悬挂艾蒿、菖莆、放雄黄炮、喝雄黄酒,用以避邪。这种活动直延续到今天。
9、四月八
介绍:四月八日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南朝时即有是日以香水浴佛,共作龙华会之习。长沙古有造乌米饭(俗称青精饭)之俗。浏阳的一些地方,此日将写有“四月八,佛祖先。毛姑娘,请上天”的纸条呈“十”字形贴于厅堂廊亭处,据说可防毛虫瓦蛆。
10、端午节
介绍:民间以为划龙船可禳灾(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多灾)。浏阳新开一带,在端午前一个月,即战鼓催人,谓龙舟鼓,村民欢聚演练,龙舟竞渡气氛提前到来。
11、六月六
介绍:古称天贩节,俗称“杯官生日”。官,亦称鄱官,相传是灾害之神。是日城内多设醮,以禳灾。农家则剪纸为田神,上涂鸡血,举之于竹竿,每田插一根,叫敬官。
12、小元宵
介绍:宁远、蓝山、道县、新田等地瑶族,以农历正月初五为“小元宵”节。这天,各家都要摆出过年的好酒好菜(荤菜),开怀畅饮。当天晚上,有条件的村还要举行对歌舞龙活动。到正月十五日的大元宵节还显得热闹。小元宵过后即投入劳动生产。
13、赶鸟节
介绍:瑶族多在山上居住(有所谓“无山不瑶”之说)。我国南方山上树木繁茂,鸟类群聚,因此,瑶民与鸟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所以,瑶山传承着与鸟有关的风俗和传说就比较多。
14、斗牛节
介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江永县瑶族姑娘流传的“斗牛节”。名为“斗牛”,实为姑娘会友,参加的都是未出嫁的成年姑娘,又称“姊妹节”、“女儿节”。“斗牛节”的游戏主要有“画眉跳圈”。
15、尝新节
介绍: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早稻开镰收割之前,江华瑶山家家户户先打下今年的新禾谷,做成新米饭,摆酒设宴,欢度瑶家传统的“尝新节”。
16、送懒节
介绍:农历正月初三是宁远北部、新田等山区瑶家的“送懒”节,这天各家都要把春节期间抛丢在室内的瓜壳、果皮、鞭炮纸悄、杂物垃圾,打扫干净,挑到村外焚烧,一路上要燃放鞭炮,谓之“送懒”。
17、盘王节
介绍: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海内外的瑶胞都十分重视这一民族祀典。盘王节也称“跳盘王”或“调盘王”。
18、跳香节
介绍:苗族不仅在丰收定局时的立秋之前祭拜神农,而且在秋收完成后,还要举办大祭神农的节庆,苗民谷称为跳香。跳香节,一般在秋后农历十月举行。
19、出天行
内容:南岳衡山人素来敬重火神祝融。每年的大年初一,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人们便从各家奔向当地的南岳庙,将新年的第一柱香敬予祝融,企盼新年好运,此所谓“出天行”。
20、划旱舟
内容:楚地向以赛龙舟来纪念屈原,而南岳人则以旱舟来纪念。旱舟是用竹子搭制成船的样子,再配以彩布作以美化,人站于旱舟的中央。舟两船梆分别由绳或他物系于表演者身上。这样,表演者方可边划桨边行走。
21、牛头报春
内容:当日早晨,南岳农家村中的老者敲锣打鼓,带着彩纸扎制的牛头挨家挨户递送“报春图”。报春图上写有农事节气等农家实用信息。主人方则要早早起来燃放鞭炮,将牛头迎进屋中。
22、侗年
侗年是侗族很隆重的节日,以吃鱼冻为主,美酒佳肴应有尽有,就像汉族过春节一样,所以叫“侗年”。吃鱼冻的日期,依其姓氏各有不同,如李姓杨姓,吃十一月十一日。
23、通道芦笙节
芦笙节规模宏大,主要活动内容是进行芦笙比赛,参赛队员统一着最具有侗族特色的服饰,芦笙赛主要采取淘汰制,每两队一组。比赛时,看哪一队的芦笙音质好、音量大,芦笙舞姿更优美整齐。
24、黄岩杜鹃节
湖南省十大专项旅游活动之一,。黄岩杜鹃节在每年的4月底至5月中上旬在怀化市黄岩旅游度假区举行,这时,万亩野生杜鹃裸露于野,群峰尽染,形成红色的海洋,十分美丽壮观。
25、沅陵盘瓠龙舟节
沅陵的龙舟是沅陵人的魂,据说起源于崇拜盘瓠,有人形容得好:“提起龙船,沅陵人就像喝了几碗烧酒,吞下了几腿狗肉,头就热,心就烧,口就痒,血就腾,浑身胀起一股股的‘包子劲"”。
26、安仁赶分社
介绍:赶春分是当地进行祭祀炎帝和中草药、中草药材、谷种、农具、农副产品、竹木器等商品交易活动,来自各地的中草药琳琅满目。现已成为了中草药贸易交流的盛会。
27、赶圩场
介绍:赶圩场就相当于赶集,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汇聚圩场,互通有无。随着当今陆路交通的日益发达,赶圩场已成为了郴州及周边地区的贸易盛会,其影响面辐射湘南乃至全国。
28、土家赶年年年
介绍:家族过“赶年”,当家男人与在家的亲人一起吃完饭,向逝去亲人道声问候后便出征抗倭。现在没有倭寇了,我们这些后人可以肆意玩耍,或者打牌,或者麻将,不分男女,不论老幼,只要开心快乐就成。
29、益阳过年习俗
介绍:在益阳农村,腊月二十三有大扫除的习俗。大年三十吃年饭,年夜饭不在晚上吃,却是在早上和中午吃。益阳农村,有“早上过年”和“中午过年”两种不同的习俗。年饭白萝卜不能少。
30、永州过年习俗
介绍:拜年的次序,有“初一崽(给父母拜年),初二郎(女婿给岳父拜年),初三、初四女回娘(女回娘家拜年),初五、初六拜地方(拜朋友)”。新中国成立后,上述习俗除磕头外多有沿袭,并增加“拥军优属”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细数湖南人过年有哪些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南—民俗文化
- nicf
-
1、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二者融贯,构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2、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
3、湖南戏曲
湖南省现有地方戏曲19种,艺术表演团体近100个,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湖南花鼓戏。花鼓戏《老表轶事》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实现了在国家级精品剧目评选零的突破。大型山水实景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成功上演。
4、湖南精神
忠诚、担当、求是、图强。
扩展资料:
湖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南部,宋代划定为荆湖南路而开始简称湖南,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南北而简称“湘”,也称潇湘,省会驻东北部的长沙市。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
湖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种植五谷、织麻为布、制作陶器,坐落于炎陵县西部的炎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舜帝明德天下,足历洞庭,永州九嶷山为其陵寝之地。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时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因此又有“芙蓉国”之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湖南
- 大牛哥
-
1、湖南花鼓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过小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3、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会在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4、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
5、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
参考资料:中国网-满满的回忆 细数湖南人过年有哪些习俗
- 陶小凡
-
湖南人过年的习俗:::,要先从除夕说起了,除夕一定会吃鸡、肉、鱼三样,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初一早上吃一些点心后,就要准备好头天做的米酒,也叫甜酒。甜酒的材料有糯米、纱布,还有特地从湖南带来的酒药子,这性质与咱们所有的发酵用的酵母类似。大家都知道有俗语称,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这样玩弄文字的目的在于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饮食习惯。湘菜爱放辣椒,辣椒可说是湘文化的精神图腾,制法也是多种多样,辣字当头,也兼顾色、香、味,让食客吃罢汗流浃背,唇齿留辣,回味良久啊!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却都是普通之物,如老姜炒子鸡,湘潭剁椒鱼头、毛式红烧肉等,均是经济实惠之物,价格与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广受大众食客追捧.湖南过年时还有吃腊肉的传统,不过与四川人吃蒸腊肉不一样,湖南人喜欢把腊肉与香豆干或者是干豆角混在一起炒着吃,吃起来油香满口,特有嚼头。有时候,也会用冬笋与腊肉一起炒,这样在咸香之外还会有一种清鲜的感觉。湖南人拜年、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等等......家乡过春节除了贴对联、放爆竹、守岁外,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年俗。其中春节扫尘是每个家庭必做的环节 ,还流传着一首民谣“腊月二十五,掸尘扫房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杂土都搬走,意在干干净净地过年”,大年初一不能动扫帚,怕扫掉财喜的习俗(不怕笑话我们家还一直保持这个风俗呢) 。
让我特别记忆犹新的是,大年三十跟初一,小孩子们都会三五成群结伴出去拜年,每家每户都去,只要说句“恭喜发财OR恭喜您过个好年”然后会得到长辈给的糖果、水果和各种小点心,真可谓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记得每次都是背个大书包的拜完年回家往桌上一倒心里那个美滋滋 如今想来真是很有意思,这个风俗随着生活水平的变化,越来越不被小朋友们重视了, 偶尔回家过个年都很少碰到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家里来的 我小时候的愿望就是当回大人听小朋友们说恭喜发财然后给他她们发糖,如今看来实现的机会非常渺茫了。。。。。。
大年三十中午吃“团年饭”主题为鸡、鸭、鱼、肉都得准备因为各有寓意,好像准备几个菜也有说法的。还有就是得先拜完祖先再吃饭,还有吃饭之前要先在外面放鞭炮然后关起门来,一家人都吃完了才能开门,迎接别人来家拜年。
家乡到现在一直还流行除夕之夜守岁迎新的习惯,项目以打牌为主,俺们家通常都是一桌,特殊情况下是两桌 。家里每个角落的灯都要开到天亮,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也就是初一,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互拜年的过程了,小时爱热闹,总是一大早起来穿上新衣服臭美美的准备大人们叫出发!哈哈一般第一站是去外婆家,我外婆家是四川的,所以第一站改为大姨家了 然后接下来就是七大姑八大姨,伯伯叔叔的反正是轮流着互请。。。。。真的是热闹非凡!正月里都会有不请自来的舞狮队挨家挨户的舞、大的小的、舞狮的舞龙的都有,整个正月里都是锣鼓喧天的。。。。。。
就废话到这里吧,想起来再续,小心轻拍呀
- 余辉
-
湖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和习俗。以下是一些湖南的风俗和习俗的详细介绍、来源解释、案例以及相关扩展。
1. 花鼓戏
花鼓戏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明朝。它是一种以歌唱、舞蹈、杂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戏曲。花鼓戏的演出场所通常是在广场、庙会、集市等地方。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花鼓,伴随着锣鼓声和唱腔,表演出各种动作和技巧,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2. 岳阳楼烟花
岳阳楼烟花是湖南省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起源于唐朝。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岳阳楼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些烟花不仅形态各异、色彩斑斓,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花式和技巧,如“龙凤呈祥”、“千层叠翠”等。岳阳楼烟花已经成为了湖南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3. 赛龙舟
赛龙舟是湖南省的传统体育运动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湖南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参赛队伍通常由20人以上组成,其中包括划手、鼓手、舵手等。比赛过程中,队员们要全力划桨,配合鼓声和呐喊声,争取最好的成绩。赛龙舟已经成为了湖南省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
4. 湘绣
湘绣是湖南省的传统手工艺之一,起源于唐朝。它是一种以刺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手工艺品。湘绣的特点是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常常被用于制作衣服、鞋子、袋子等物品。湘绣已经成为了湖南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5. 湖南菜
湖南菜是湖南省的传统美食之一,以其麻辣、鲜香、口感独特而闻名。湖南菜的特点是选料讲究、烹调精细、口味独特。其中最有名的菜品包括口味独特的剁椒鱼头、麻辣可口的毛血旺、香辣鲜美的口味鸡等。湖南菜已经成为了湖南省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以上是一些湖南的风俗和习俗的详细介绍、来源解释、案例以及相关扩展。这些风俗和习俗不仅反映了湖南的历史和文化,而且也是湖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希望这些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湖南的文化,感受湖南的魅力。
- xinz
-
NO.1 赶秋节
传说在远古时代(神农取谷种母题神话的另一传说),苗族先祖神农,派一男一女去东方取谷种,教苗民种植,使人们有五谷食用。所以,湖南花垣县麻栗场至吉首市矮寨一带的苗民,每年立秋日到来前,要过赶秋节,把神农派去取谷种的一男一女称为秋公秋婆,以此纪念神农的恩德。因为农历立秋日到来之前,水田、旱地作物正在黄熟,由于神农的护佑,丰收已成为定局,因此,赶秋节如同动员会一样,四面八方的苗民都去赶秋集会举行对歌、跳鼓、打秋千及其他娱乐活动,纪念神农先祖与秋公秋婆。后来,赶秋节插入英雄美女的爱情传说,使赶秋节具有祷念神农取谷种伟业和歌颂自由爱情意义的群众性娱乐节俗活动。近年来,花垣县麻栗场的赶秋节,每年参加的群众达七八万人之多。可见苗民对神农派人取谷种之崇拜。苗族节庆——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NO.2 打背节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NO.3 跳香节
苗族不仅在丰收定局时的立秋之前祭拜神农,而且在秋收完成后,还要举办大祭神农的节庆,苗民称为跳香。跳香节,一般在秋后农历十月举行。盛行跳香节祭五谷神和神农的地区,有湖南泸溪、吉首、古丈、沅陵、辰溪等县市,每当跳香节到来时,由苗族祭司主持,节期一般为一天一夜,除祭祀五谷神与神农外,还要跳跳香舞,当地苗族称之为“督熊”,“督”苗语意为起伏地跳,“熊”,意为苗族。在这一天,苗族祭司要主持男青年跳苗舞来祭祷五谷神与神农。像苗族这样的秋收前和秋收后的十月,有专门的节俗和舞蹈来祭祷神农,在其他民族尚未发现。
- 还要旺仔
-
1、湖南花鼓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过小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3、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会在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4、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
5、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
湖南有以下风俗:
1、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当然也指湖南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俗风土人情,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值得一探究竟。
2、方言文化:湖南方言指湖南境内的方言,其中汉语方言包括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语,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苗语的湘西次方言,土家语的龙山土话、保靖土话、孟兹话,侗语、勉语以及壮语。
3、节日文化: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国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湖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嫁娶文化: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等51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壮、白族等9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
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
5、饮食文化: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菜。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渔发达;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
6、湖南禁忌:湖南人的性格以热情豪爽著称,新世纪初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以一首《辣妹子》让湖南的湘妹子“享誉全国”。
在“不怕辣,辣不怕”的“泼辣”背后,掩藏着的是湘妹子临水而居的柔情。面对人生的逆境,湖南人秉持的信条是“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激励,才有了湖南如今中部崛起大省的繁荣。
7、湖南传统建筑: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
8、湖南湘剧:湘剧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9、湖南祁剧:祁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
流布区域较为广泛,除湖南的衡阳、零陵、怀化、邵阳、郴州等地区拥有祁剧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剧班社还到外省演出,曾一度形成“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祁剧的资料么?
10、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那么滩头年画有哪些艺术特色呢?
11、蚕灯舞:长鼓舞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
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12、宝庆竹刻: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
宝庆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宝庆竹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虽然在历代战乱和20世纪60年代屡受严重摧折,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13、湖南道教文化:湖南道教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晋太兴年间,女官祭酒魏华存至我省南岳潜心修道16年,宣讲上清经录,成为湖南最早的道教传播者。由此推算,湖南道教已有1700余年历史。
14、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
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现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编的新版摆手舞,更易于学习和传承。
15、新化山歌:新化山歌,是主要流传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民间的民歌。新化山歌,其内容广泛、调式古老、风格独特、音韵简朴、结构多变,音乐特色鲜明,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说唱风味很浓。
- 里论外几
-
1、湖南花鼓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过小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3、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会在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4、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
5、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
- tt白
-
过年习俗 俗称“过年”。人们视过年为所有节令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入腊月即开始筹备:制年糕、缝新衣、办年货、掸尘、扫地、疏沟。 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择吉时放鞭炮开门,谓之“开财门”。全家起床后,要拿糖果糕点、打“早伙”。早餐素食,一般吃年糕、汤圆、米粑、油豆腐等,象征“团圆”。早餐后,首先到厅屋祖先堂,向祖先跪拜,各家由长辈带领向全村各家拜年。上午,全村人由长辈引头,敲锣打鼓,至祠堂拜祖宗或寺庙朝佛,谓之“出行”;摘回常青树枝插在门上,谓之“纳财”。这一天,忌扫地和往外泼水,意愿是免财气外流。同时忌讲不吉利的话。 从初二开始,亲友交贺, 拜年。通常先拜岳家,次拜其它亲友,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随便行”。 初三到十五,农村大都舞龙灯、狮子,或演花鼓戏。龙灯前有彩旗牌灯,大锣大鼓开道,后有帮事队、乐队、浩浩荡荡。每到一村,以鞭炮相迎,有的邀吃拦门酒,俗称“邀座”。此时,龙灯、狮子均得表演一番,以示酬谢。 民族婚俗 湖南汉人婚俗,旧俗有说媒、相亲、换庚、定庚、过门、拜堂、闹房、回门等成套仪式。将儿女生辰八字写于红纸内,由媒人转交对方称“换庚”或“发红庚”,如合庚顺利,则互送信物,称“定庚”。男方送衣布,女方多为送布鞋、袜底、鞋垫各一双。择吉迎亲谓之“过门”,互索彩礼、嫁妆。拜堂合卺,行礼为仪,进入洞房还有闹房的习俗,闹房形式不一而足。在湘西、湘南一带,还流行哭嫁之风。出嫁前一两天,甚至半个月,就开始唱“哭嫁歌”。在湘南嘉禾县,更发展成一整套“伴嫁歌舞”,有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骂媒歌、分离歌、送别歌、射歌(历歌)、耍歌、媒婆苦歌、童养媳歌等,采取坐唱、轮唱、合唱、长歌等形式,还有载歌载舞的《伴嫁舞》(包括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时所遇之物皆可作舞具。 在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择偶、定亲和婚礼比汉族要丰富多彩,有许多还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特色。 少数民族青年互相结识、物色对象常在喜庆节日或赶集赴会的途中。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的歌会活动,侗族的“玩山赶坳”,都是青年男女聚会交友的极好机会。湘西苗族还有跳月之风,童男处女于清风月夜,到林中山巅,对歌跳舞。情投意合者,虽不相识,亦可相约订婚。 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定亲别有风味。隆回瑶族订婚的信物是一把油纸伞,女家有意则将用各色花布和丝线扎好的12个三角形的丝线布坨,缠吊在纸伞的撑骨上;怀化侗族则是刺鸡定情,在月色皎洁的夜晚,青年男女均由伙伴陪同相会,男方将带来的大公鸡鸡冠刺破,把鸡血滴入酒中,双方饮酒盟誓,永结同心。 少数民族的婚礼各有一套礼仪,欢快热烈,极富情趣。湘西苗族婚礼中,要举行洗“和气脸”的仪式。新娘到达夫家时,男方的长辈端来一盆清水,清水中放一只银手镯,新娘和夫家人共用这盆清水洗脸。据说,洗了“和气脸”,全家可以清泰平安,和睦相处。 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湘西南瑶族有“抢亲”风俗,新郎去迎亲时,新娘避之,新郎追赶,如此往复3次,才算成婚。据说这样结成的夫妻,能够互敬互爱,白头到老。 背篓张家界 张家界一带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不宜肩挑而宜背负。当地土家、苗族人多用竹片织成长筒形的背篓作生产、生活用的负重工具。根据不同的用途,背篓规格、制作各异,用于生产的大而粗糙耐用,用于生活的小巧玲珑精细。姑娘出嫁要以洗衣背篓作陪嫁,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上一个"儿背篓"(背孩子用),人们上山打柴又得背上一个柴背篓,背篓在山里人看来,如沙漠骆驼,江河之舟。故域外人又称"背篓张家界" 。 其它 茶,是土家族生活必需品。孙云梦记九,永风俗:"人啜茗粥,著山屐。"凡来人、来客、主妇必视其对象筛茶,层次级别颇有讲究。常客筛一般茶,贵客筛蛋茶、甜洒茶。 土家族姑娘出嫁,在前十天就得"哭嫁"。其哭法有二种,一种请十个姑娘陪着新娘哭,这叫"陪十姊妹",内容大都以赞美新娘为主;另一种是新娘独哭,内容因人而异,即兴作词。词一定得要贴切,腔也得要动听。 白族冠婚,虽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包办婚姻严重,封建的"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盛行。亦有指腹为婚的。 白族人生孩子,热闹非常,接生,报喜,洗三,打三朝,取名,满百天,满周岁,十二岁脱白穿青,都要举行庆贺活动。 白族丧葬有落气,洗尸,穿寿衣,请道士弄路,入棺,封棺,吊丧,家奠,点主,送 葬 ,挖坟井,安葬,砌攻,送火把,立碑等仪式,与土家习俗大同小异。 地方戏剧 湖南的地方戏主要分为大戏和民间小戏两种,共有17个剧种5000多个剧目。湘剧、祁剧、衡阳湘剧、武陵戏、辰河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等,为湖南地方大戏中的特色剧种。民间小戏有花鼓戏、花灯戏、阳戏等,最有影响和流行较广的是花鼓戏、花灯戏。 蛇眼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天气开始转暖,蛇快要出洞了。土家族家家户户要采摘野蒿拌合糯米做粑粑塞到蛇洞里,意谓扎蛇眼,不让蛇出来伤人。
- 可品
-
湖南人过年的习俗:::,要先从除夕说起了,除夕一定会吃鸡、肉、鱼三样,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初一早上吃一些点心后,就要准备好头天做的米酒,也叫甜酒。甜酒的材料有糯米、纱布,还有特地从湖南带来的酒药子,这性质与咱们所有的发酵用的酵母类似。大家都知道有俗语称,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这样玩弄文字的目的在于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饮食习惯。湘菜爱放辣椒,辣椒可说是湘文化的精神图腾,制法也是多种多样,辣字当头,也兼顾色、香、味,让食客吃罢汗流浃背,唇齿留辣,回味良久啊!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却都是普通之物,如老姜炒子鸡,湘潭剁椒鱼头、毛式红烧肉等,均是经济实惠之物,价格与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广受大众食客追捧.湖南过年时还有吃腊肉的传统,不过与四川人吃蒸腊肉不一样,湖南人喜欢把腊肉与香豆干或者是干豆角混在一起炒着吃,吃起来油香满口,特有嚼头。有时候,也会用冬笋与腊肉一起炒,这样在咸香之外还会有一种清鲜的感觉。湖南人拜年、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等等......家乡过春节除了贴对联、放爆竹、守岁外,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年俗。其中春节扫尘是每个家庭必做的环节 ,还流传着一首民谣“腊月二十五,掸尘扫房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杂土都搬走,意在干干净净地过年”,大年初一不能动扫帚,怕扫掉财喜的习俗(不怕笑话我们家还一直保持这个风俗呢) 。
让我特别记忆犹新的是,大年三十跟初一,小孩子们都会三五成群结伴出去拜年,每家每户都去,只要说句“恭喜发财OR恭喜您过个好年”然后会得到长辈给的糖果、水果和各种小点心,真可谓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记得每次都是背个大书包的拜完年回家往桌上一倒心里那个美滋滋 如今想来真是很有意思,这个风俗随着生活水平的变化,越来越不被小朋友们重视了, 偶尔回家过个年都很少碰到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家里来的 我小时候的愿望就是当回大人听小朋友们说恭喜发财然后给他她们发糖,如今看来实现的机会非常渺茫了。。。。。。
大年三十中午吃“团年饭”主题为鸡、鸭、鱼、肉都得准备因为各有寓意,好像准备几个菜也有说法的。还有就是得先拜完祖先再吃饭,还有吃饭之前要先在外面放鞭炮然后关起门来,一家人都吃完了才能开门,迎接别人来家拜年。
家乡到现在一直还流行除夕之夜守岁迎新的习惯,项目以打牌为主,俺们家通常都是一桌,特殊情况下是两桌 。家里每个角落的灯都要开到天亮,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也就是初一,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互拜年的过程了,小时爱热闹,总是一大早起来穿上新衣服臭美美的准备大人们叫出发!哈哈一般第一站是去外婆家,我外婆家是四川的,所以第一站改为大姨家了 然后接下来就是七大姑八大姨,伯伯叔叔的反正是轮流着互请。。。。。真的是热闹非凡!正月里都会有不请自来的舞狮队挨家挨户的舞、大的小的、舞狮的舞龙的都有,整个正月里都是锣鼓喧天的。。。。。。
- 北有云溪
-
湖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习俗。以下是湖南常见的几个风俗:
潇湘茶文化:湖南以茶文化闻名,潇湘茶是湖南地区最有名的茶叶之一,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喝茶被视为一种雅事,人们常常在家中或茶馆里品茶聊天,感受悠闲自在的生活。
剪纸艺术:湖南剪纸源远流长,是湖南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湖南剪纸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细致的手工技艺而著名,常常被用于装饰窗户、门框等地方。
长沙脆皮肠:长沙脆皮肠是湖南传统的特色食品之一,以其香脆可口而闻名。制作过程独特,选取猪尾肉等材料,经过特殊的腌制和烹制工艺,使得肉皮酥脆,肉质嫩滑。
嘴唇纹身:湖南妇女在古代流传着一种特殊的传统风俗,即在嘴唇上纹上一道或多道纹身,以示贞节之美。这一习俗在当地民间仍然有所保留。
这只是湖南风俗的一部分,湖南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习俗和民俗文化等待您去发掘。
- 阿啵呲嘚
-
长沙:给客人送槟榔。 湘潭:舞龙灯。 湘西永顺:过早年
- echo
-
成为第3517位粉丝
1、湖南花鼓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过小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3、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会在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4、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
5、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