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康map
-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颠上一棵挺拔的松树,
就做一棵山谷中的灌木吧!
但要是一棵溪边最好的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那就做灌木丛林吧!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从灌木,
何妨就做一棵小草,给道路带来一点生气!
你如果做不了麋鹿,
就做一条小鱼也不错!
但不要是湖中最活拨的一条!
我们不能都做船长,总得有人当船员,
不过每人都得各司其职。
不管大事还是小事,
我们总得完成份内的工作。
做不了大路,何妨不做羊肠小道,
不能成为太阳,又何妨当颗星星;
成败不至于大小——
只至于你是否已竭尽所能。
——道格拉马斯-马洛奇
主要的意思是:
人因为不论好坏,只有自己才能战胜自己,只有耕种自己的田地,才能收获自己的玉米,上天赋予每一个人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当你自己努力尝试和实践,才能知道这份能力到底是什么。做你自己!好好经营自己的小花园!在自己的生命的管弦乐中,演奏好自己的的一份乐器!
- 还要旺仔
-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颠上一棵挺拔的松树,
就做一棵山谷中的灌木吧!
但要是一棵溪边最好的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那就做灌木丛林吧!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从灌木,
何妨就做一棵小草,给道路带来一点生气!
你如果做不了麋鹿,
就做一条小鱼也不错!
但不要是湖中最活拨的一条!
我们不能都做船长,总得有人当船员,
不过每人都得各司其职。
不管大事还是小事,
我们总得完成份内的工作。
做不了大路,何妨不做羊肠小道,
不能成为太阳,又何妨当颗星星;
成败不至于大小——
只至于你是否已竭尽所能。
——道格拉马斯-马洛奇
- 贝勒
-
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为创建和谐社会提出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孔子早就提出 “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力主“和齐百姓” ,《礼记》更是要“致天下之和”。由此可见,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和长幼”,“和乡射”,“和谐天下”,表现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著名哲学史专家张岱年先生指出和谐思想是儒家的最高价值标准,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和谐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充满强大生命力的思想。
1、和谐以和睦为前提。 “和睦兴家”,“和气生财”,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家庭、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保障。
中国文化尊崇和追求和谐的价值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原则。强调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人,更不能把不希望加之于自己的加之于别人。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要求发挥人的善性,要“善群”、“利群”、“乐群”。“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提出:要“以善和人”。只有乐于助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才会有社会的和谐。
2、和谐以“仁爱”为基础。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爱人首先从爱亲人开始,这是符合人性的。并且,爱人者,也将受到人们的尊重。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能停留在这里,还要由里及外,推广到整个社会,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只要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相互尊重,就能够达到和谐的社会理想。再推而广之,把和谐推广到处理民族国家关系中,“协和万邦”,达到 “天下一家”。这种以“和谐”为特征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美德。
3、和谐以“治世 ”为归宿。中国文化强调身心和谐,但身心和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自我完善,而是为了达到社会和谐,即以和调民,以谐治世。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个意思。中国文化认为,人总是面临群与己的关系。修养善性,提升道德,达到人格完善,自我实现,不是导向自我中心,而是为了超越自我,建立一个理性的和谐的社会。
4、和谐不排斥多样性。中国文化重视和谐,但是,和不是否定多样性,更不是要消灭差异,而是“和而不同”。第一,从本体论上讲,“和而不同”是肯定事物的多样性,承认世界上存在客观的不同事物,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谐才能使事物得到产生和发展,“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第二,从认识论上讲,和不是无原则的附和,而是保持独立性和个性,“和而不流” 。
中国文化倡导的和谐观念,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形成了中华民族崇尚中庸的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华民族礼让、仁爱、顾全大局,克已奉公和爱好和平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文化根源。建设和谐一中,就必须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融进时代的源头活水,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学校文化,借助这种文化的整合力达到完善人际关系,突出人文关怀,营造宽松环境的目的,从而形成强大的聚合力。
具体主张
一、完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人际行为看起来是个人的小事,实际上,它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体现,是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的体现。一个学校,如果同事之间、干群之间、部门之间、新老之间的关系是融洽和谐的,不但有利于工作,而且能够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的风气,形成良好的校风。如何完善人际关系呢,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教师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较之于师生关系更为稳定,但由于潜在利益等因素,所以,这种关系更为微妙、复杂。处理得好,不仅有助于教学的成功,有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也有助于个人自身的发展。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互相尊重的原则。尊重他人,既要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更要有对他人全面、客观的评价,要多看同事长处,既要尊重与自己感情较好、观点相近的同事,也要尊重与自己联系较少、观点相左的同事,特别要注意克服自傲、妒忌的心态。当发生不快时,要讲宽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行政干部要虚怀若谷,没有第二,哪来第一。没有普通,哪来骨干。能在一起工作是一种缘分,都应该珍惜。
二是优势互补的原则。学校工作是个整体,必须靠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协力,互相配合和支持来完成,每一个教师都有自身的优势,因此,教师之间的交往应充分挖掘互补功能,使教师在互相交往中实现思想上的互助、信息上的互换、情感上的融合和知识上的整合,从而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情感互动的原则。通过互动,促进交往的动态平衡发展,达到每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从而在这个教师群体中,形成互相欣赏、互相促进、互相竞争的交往机制。
与同事交往,还要主动开发、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你有更多的渠道和机会与更多的同事接近和交往;要善于设身置地,换位思维;要善于表现友好相处的愿望;要相互理解,要学会"雪中送炭",在关键时刻送上温暖,要及时、妥善地处理矛盾,对待矛盾要学会退让、等待、迂回。对年青教师,要尽量多鼓励,及时肯定或表扬,老同志不仅要帮扶,更要助送,即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在荣誉、名次、功利上老同志和高级教师要淡化,充分展示老同志的谦让美德。
(二)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这里说的领导是指学校内部的各级负责人,如校长、主任、组长等。作为领导者,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平等待人,绝不可高高在上,娇气胜人;要一身正气,公正处事,绝不可利用职权;要敢于负责,对下属的过错自己要主动承担,绝不可以推过揽功。作为被领导者,必须正确地对待领导,服从和支持领导的工作,打破“完人”观念,对领导要有适度、合理的期望值,对领导在工作中出现的缺点和失误,要真心实意地帮助,抱着对工作负责、与人为善的态度予以指正。遇到困难和挫折,应从大局着眼,放宽气量。发牢骚要注意场合,讲究分寸,不要为难领导,要学会讽谏领导。
(三)领导与领导的关系
领导与领导间在讲政治、讲纪律、讲团结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讲默契,讲配合。校长的办学意志要通过副校长、主任、副主任去贯彻到每个教师,落实到工作实际中。副校长、主任们要思校长所思,干校长所想,时刻为校长分忧,处处为校长解难,真正做到心有灵犀,配合默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校长也要体验下属工作难处,有成绩归功下属;有问题,主动承担责任。书记是班长,应该有胸怀,下属如有委屈向书记倾诉,书记应讲度量。部门与部门间要讲配合,当本部门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以及学校工作发生冲突时,要以大局为重,以紧要为重。年级主任要准确定位,明确职责范围,记得校长周朴华同志在2月25日行政会上指出年级主任主要是抓管理,这个定位比较科学和准确。
(四)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取得学生家庭的紧密配合。教师与家长交往,切记两条:一、千万不要与家长有任何利益往来,确实守住知识分子的底线。二、“儿子还是自己的好”,要讲求交往艺术。首先,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建立联系,要通过家访、家长会、联系手册、电话、通信、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互通情况,共同商讨、协调教育方法、步骤。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尊重家长,不要伤害家长的感情,要全面、客观地介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热情、耐心地与家长沟通,要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再次,要及时地通报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特别是出现异常情况或突发事件时,要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及时分析原因,商讨对策,共同实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以交往为基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由于角色定位上存在主从性,这在客观上导致教师在交往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与学生交往,必须遵循尊重、理解、平等的原则。尊重是一种爱,只有老师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深沉的爱,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才能完成教育的任务,达到育人的目的。理解是取得信任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由于有观念、信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师生交往必须以理解学生为前提,要了解学生,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标尺。教师与学生虽然在角色上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但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师生交往中,实现了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师生沟通。
二、强化人文关怀
现代教育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为核心。它是通过人、财、物的和谐配置、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有机结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和谐利用等,以达到管与理的和谐共振,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才,提升现代学校的办学水平。
(一)、确立和谐教育的管理目标。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教育就是要使人的各种因素真正得到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学校管理目标的确定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步骤。为了实现目标,学校就必须规定任务,明确职责。有了目标,学校管理者就能及时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控制教学行为;教师明确了方向,就能制定工作计划,安排教学步骤,从而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井然有序。作为管理者,就是要把这种教育的和谐,把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理念,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的管理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制定各项管理计划,落实每项管理行动,完成每个步骤,最后实现管理目标,从而提升办学水平。
二、落实和谐发展的管理制度。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校有校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项管理,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就犹如游戏没有规则,一切都乱了套,学校的管理尤其如此。
任何组织都是人和物的管理。人是一个最大的变数,只有充分挖掘人的潜力,才能达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因此,任何组织都不能忽略对人的管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等。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等。
这种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在各级需要依次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就会产生新的更高一级的需要。教师有着实现更高层次的愿望和需要,有着为实现更高层次愿望而蕴藏着的潜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应注重人文关怀,加强情感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挖掘教师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满足他们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同时,学校管理有着很强的专业性,有着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自觉性、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三、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学校管理者应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重视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职位升迁、激励机制、优质福利等方法承认教师的工作成果,使教师富有成就感和使命感。管理者要淡化行政意识,增强服务意识、民主观念,既要充分调动群体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乐于服务,乐于奉献,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从而达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最近几年,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情感管理,以人为本,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如工会行政做到了:教师生病住院必看望,教师家中出事必访询,教师家中有喜必恭贺;再如周校长年前给老师们发短信祝贺新年;正月初五晚周校长丁校长等到高三各教室看望同学,祝福新年;正月初九周校长李校长罗助理何主席等到各办公室拜年等等。送来的是问候,是吉祥,带给的却是温暖,是幸福,产生的是和谐,是力量。
教育管理理论指出:管理行为最后概括为“抓组织”、“关心人”两大类。前者以工作为中心,管理者为了完成工作,制定了制度,规定了任务,又明确了职责;后者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下属的意见,注意下属的感情和问题等。成功高效的管理一定是和谐的管理,即二类因素都高的组合体,既“抓组织”又“关心人”。现代学校管理更应如此,惟有和谐的管理,才能达到人、财、物的和谐配置,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实现教育目标、过程、结果的和谐统一。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和谐发展,才能再创学校新的辉煌。
三、营造宽松环境。
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良好的教育环境更能造就一所好学校,更能培养更多的人才。不断优化和谐的教育内外部环境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营造兴教、支教、重教的教育外部环境
1、争取上级的支持
市委、市政府、特别是市教育局政冶上关怀我校,业务上的指导也是尽心尽力,细致入微;为我校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仔细研究,总是在我校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雪中送炭,我校全体师生深切地感受到上级关怀的温暖。但一中负债运行,校长主要精力牵扯到还债贷款上,我们所期盼的是在经济上能真正体现政府职能,我们所能做的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争取上级的支持。
2、争取社会的理解
目前一中的社会口碑不尽如人意,自然有质量与社会期望值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有我们教育内部相互诋毁等内耗。社会期望值早已由“片面追求升学率进入全面追求升学率,由上省线读本科跃升为上清华读北大”,学生能考上重点、读名校,是孩子聪明,家长有方。考不上重点、或者不理想,自然是老师不行。而我们从事高中教育的领导和老师还在高喊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上省线多少,宜昌万人比位置多少,还有某个学科在宜昌居前列呢!明显摆着的追求矛盾,为何还要遮掩呢?学校要与时俱进,要办人民满意地高中教育,就要把办学理念调整到社会与人民的期望值上,“品高学富”好,但“知识改变命运”更能摧人奋进!还要通过校务公开栏、家长会、《致家长书》、光荣榜、标语牌、报章报导、电视新闻、会议通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了解学校的发展,特别是一中人要积极正面宣传一中,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3、争取家长的关心
学校应要求教师站在家长的角度理解家长,通过各种形式与家长沟通,把学校的收费,发展思路,取得的业绩,其子女在校表现等信息经常传递给家长,再通过 “家长意见”表,或是座谈会、家长代表委员会等形式征询家长意见,根据家长意见不断改进。要努力提高家长会的质量,尽力调动家长重教、支教的积极牲,一个学生至少涉及六个家长,一个学生就是一则广告,如果让一中的学生家长都为一中唱赞歌,不用说一中的社会地位自然就提高了。
(二)营造乐教、善教、优教的教师教育环境
1、营造用人之长,人尽其才的人才环境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也如此,每个人只要找到了合适的位置,他就会有所成就。我校没有一个“无用”的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依靠教师办学,依靠专家扬名。给年轻教师们搭台、引路,让他们有一个追求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营造团结和睦,共同进步的人际环境
一个学校能否良好发展,和谐的人际环境是关键。我校人际环境有着优良的传统,并在不断地优化。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行政之间,学校行政之间比较和谐、融洽。要努力打造没有职位高低,只有分工不同;没有私人恩怨,只有学术争论的内部环境。工作中互帮互助,共同探讨,生活中亲如一家,其乐融融。
3、营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竞争环境
随着课程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因时制宜逐步营造出激烈的竞争环境。要使 “落后就要挨打”、“大浪淘沙”、“逆水行舟”等富有竞争、危机意识的语句深入人心,变成行动。在这日趋成熟的竞争环境中,要不断增强教师们的危机意识,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迎接挑战作好准备。
(三)营造润德、益智、乐学的学生学习环境
1营造小处着眼,处处是教育资源的环境氛围
通过近几年的充实、整治、提高,学校的各个角度散发出新的亮点和教育功能。50米长的文化长廊,丰富多彩内容详实。宜都一中陈列馆,学生感受到:学校是一个有着历史沉淀的,有着荣誉品牌的,有着大批年轻朝气教师的,有着鲜明办学特色的,充满了文化氛围的学校。其次,学校在绿化美化上下了功夫,近五年来,植树几百株,培植草坪几千平米,但缺大树,缺主体文化氛围。管理也是问题,建议将各个绿化带分班承包,让学生在浇水护理中热爱生活,爱护环境。
2、营造勤奋乐学,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学习环境
名人名言,校训校风,教师表率,活动开展等,对良好学习环境的营造起着积极的作用,使勤奋、求实的学习风气悄然兴起。一届又一届的不俗成绩,本身对下一届学生就是一种最好的激励。从城区来的学生说:原来习惯于比吃比穿比耍,到这里来后,自主地变成了比学习比成绩的习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安全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必须强调合作的课堂结构和掌握目标,而不是竞争的课堂结构和表现目标。因为在竞争结构中,成功者只能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失败者。
其次,应引导学生关注个人成绩、关心个人的方法和能力,不要一未强求与别人比成绩看名次;应该重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价值,不要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此外,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奖励,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欣赏,为自己的成绩而自豪。这样做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3、营造方便,良好的学生生活环境
为了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得好,学校在住宿、伙食上下了很大功夫。不但以质量求生存,更以服务求生存,也只有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帮助学生与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能安全高效地学习,要多下工夫教学生学会爱和尊重,善待同学。 “孩子是上帝派来拯救大人的”,孩子天生热情敏感,纯洁善良,富有同情心,但有时候也会对同伴充满敌意,甚至伤害弱者,需要我们去教育和引导。因为这个世界竞争激烈、充满敌意。家庭学校社会上的成人对人缺乏爱和尊重,也对孩子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教师要热爱和尊重孩子,教育鼓励孩子关爱同学,这样,才能获得同伴的关爱和尊重,才能在群体里获得安全感,愉快地进行学习。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建设和谐一中,也是一中人的强烈愿望,让我们完善人际关系,突出人文关怀,营造宽松环境,形成强大的聚合力,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和谐,则国泰民安,邦兴家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宜都一中要加快发展步伐,同样需要引进“和谐理念”,开创上下一心,和衷共济,协调顺和的政治局面。今天白万钰同志的这个讲演,正是我们建设和谐一中系列讨论的开始。
- Chen
-
上的方式的防守对方